托福综合写作官方题库满分范文精讲

托福综合写作官方题库满分范文精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晓亮 编
图书标签:
  • 托福写作
  • 综合写作
  • 官方题库
  • 范文
  • 精讲
  • 备考
  • 英语学习
  • 留学考试
  • 语言能力
  • 写作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ISBN:97875114441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28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字数:24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参加出国留学考试的考生
  TOEFL官方指南(OG)3套试题+TPO 34套试题阅读听力要点概括及范文逐段赏析赠送680元、15课时2018智课名师线上课程卡;听力材料配二维码,随时随地听录音;高度配套智课斩托福APP,获取更多讲解内容

内容简介

  

  《托福综合写作官方题库满分范文精讲》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对TOEFL写作考试进行了概述,并对评分标准进行了深度解读。

  第二部分收录了3套托福官方指南综合写作试题。

  第三部分收录了托福综合写作TPO 1-34的写作试题。

  第四部分收录设置了十三套练习题目。

  第五部分是针对第四部分提供的听力材料和写作要点。

  第六部分则是托福写作的参考资料。

  《托福综合写作官方题库满分范文精讲》超值赠送价值680元、15课时的2018智课名师线上课程卡,文中每个听力材料配有二维码,随时随地扫码听录音,另外还与智课斩托福APP高度配套,可下载高分必备神器智课斩托福APP,获取更多图书内容讲解与干货。

作者简介

  韦晓亮,智课教育董事长兼CEO。GWC全球互联网企业CEO俱乐部会员,GWC全球在线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美国常青藤高校论坛Advisor,国内GRE、GMAT、SAT、TOEFL写作教学专家,四六级、考研英语教学专家,留学规划与职业规划专家,出版各类出国考试类书籍8本,人工智能集体译著1本。2004年至2013年供职于新东方,曾任新东方前途出国总裁助理,新东方留学直通车全国教学教研总监,留留学创始人、总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算法,发表论文4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1篇,IEEE国际会议论文1篇。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Part 1 TOEFL写作考试概述及评分标准解读
一、TOEFL考试概述
二、TOEFL写作概述
三、TOEFL综合写作评分标准及标准解读 
四、TOEFL综合写作应试策略之“读”
五、TOEFL综合写作应试策略之“听”
六、TOEFL综合写作应试策略之“写”
Part 2 TOEFL官方指南(OG)
Integrated task 1
Integrated task 2
Integrated task 3
Part 3 TPO综合写作题目及范文赏析
TPO 1
TPO 2
TPO 3
TPO 4
TPO 5
TPO 6
TPO 7
TPO 8
TPO 9
TPO 10
TPO 11
TPO 12
TPO 13
TPO 14
TPO 15
TPO 16
TPO 17
TPO 18
TPO 19
TPO 20
TPO 21
TPO 22
TPO 23
TPO 24
TPO 25
TPO 26
TPO 27
TPO 28
TPO 29
TPO 30
TPO 31
TPO 32
TPO 33
TPO 34
Part 4 模拟练习
Exercise 1
Exercise 2
Exercise 3
Exercise 4
Exercise 5
Exercise 6
Exercise 7
Exercise 8
Exercise 9
Exercise 10
Exercise 11
Exercise 12
Exercise 13
Part 5 听力材料及写作要点
Exercise 1
Exercise 2
Exercise 3
Exercise 4
Exercise 5
Exercise 6
Exercise 7
Exercise 8
Exercise 9
Exercise 10
Exercise 11
Exercise 12
Exercise 13
Part 6 TOEFL综合写作参考资料
一、综合写作经典写作模式
二、综合写作常备句式
三、经典词汇和表达

前言/序言


备考之路:精通学术写作与批判性思维 一本全面提升你的英文学术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指南 目标读者: 准备参加各类标准化考试(如GRE、GMAT、雅思、PTE等)的考生;希望提高大学及研究生阶段学术论文写作水平的学生;希望精进英文议论文和报告撰写能力的职场人士。 --- 导言:告别模板,拥抱深度思考 在当今全球化的学术和职业环境中,清晰、有力、逻辑严密的英文书面表达能力是成功的关键。许多学习者常常陷入对固定句型和万能模板的依赖,这使得他们的文章虽然看似结构完整,实则内容空洞,难以打动阅卷者或读者。 本书《备考之路:精通学术写作与批判性思维》旨在打破这种“套路化”的写作模式,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思维训练场。我们相信,优秀的写作源于深刻的理解和缜密的逻辑建构,而非华丽的辞藻堆砌。本书将重点关注如何构建具有内在张力的论点、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证据,以及如何培养独立、批判性的分析能力。 --- 第一部分:构建坚实的逻辑基石 (Foundations of Logical Argumentation) 学术写作的灵魂在于逻辑。如果论点站不住脚,再优美的语言也只是空中楼阁。本部分将系统地剖析有效论证的结构和要素。 第一章:解构复杂论题——从主题到论点 主题的界定与聚焦: 学习如何将一个宽泛的社会、科学或人文主题,精确地缩小为一个可供论证的、具有明确立场的“论点”(Thesis Statement)。我们将分析优秀论点与平庸论点之间的区别,重点在于论点的可辩驳性 (Debatability) 和明确性 (Specificity)。 有效论点的核心要素: 探讨一个强有力论点应包含的三个维度——立场 (Stance)、范围 (Scope) 和限制 (Limitation)。 情景分析练习: 提供一系列争议性话题(如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教育公平性、环境政策的取舍),引导读者练习快速提炼出三种不同立场的清晰论点。 第二章:论证的“骨架”——结构化思维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实践应用: 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展示如何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大前提、小前提导出结论(演绎),以及如何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推导出普遍性原则(归纳)。 因果链的梳理与展示: 许多论述失败在于对因果关系的简单化处理。本章会深入探讨直接因、间接因、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的区别,并教授如何使用清晰的过渡词和结构来引导读者理解复杂的因果链条。 反驳(Rebuttal)的艺术: 真正的论证力量在于预见并有效驳斥对立观点。我们将详细解析“承认-转折-驳斥”的经典三步法,强调如何将对方观点纳入己方论证的框架内,而非简单地予以否认。 第三章:证据的质量管理——从信息到支撑 区分证据类型: 统计数据、专家引言、历史先例、类比论证。每种证据的可靠性、相关性与充分性如何评估? 批判性阅读与信息筛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二手信息的偏差?如何识别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如样本偏差、相关性与因果性的混淆)? 整合证据的流畅性: 强调“引入-引用-分析-总结” (Introduce-Cite-Analyze-Synthesize, ICAS) 模型,确保引用的内容服务于你的论点,而不是成为文章的“剪贴簿”。 --- 第二部分:精炼表达与风格雕琢 (Precision in Style and Voice) 逻辑是骨架,语言是血肉。本部分专注于提升表达的精确度、权威性和文体适应性。 第四章:学术词汇的精准定位 动词的力量: 避免使用过于笼统的动词(如 show, make, do),转而使用更具描述性和精确性的动词(如 elucidate, necessitate, foreground)。提供一份针对不同学术功能(强调、比较、说明)的高效动词替换表。 名词化陷阱的规避: 识别并重构过度名词化的句子,恢复句子的动态感和可读性(例如:将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改为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语体色彩的拿捏: 区分正式(Formal)与半正式(Semi-formal)语境下的词汇选择,避免在严肃的学术论述中误用俚语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第五章:句法结构的多样化与控制 复合句与复杂句的有效构建: 学习如何利用从句(名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来表达复杂的关系,同时确保句子结构清晰,不产生歧义。 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战略选择: 明确何时应使用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保持客观性),以及何时必须使用主动语态(强调施动者或增强句子的活力)。 节奏感与连贯性: 通过改变句子长度和结构,创造出富有节奏感的段落,避免单调的“主谓宾”排列。 第六章:段落的内聚力——主题句的牵引力 主题句的“双重功能”: 优秀的段落主题句不仅要概括本段核心内容,还要与上一段的结论产生逻辑联系。 内部支撑句的层次性: 明确段落内部论据、解释、例证之间的支持层级关系,确保每一个句子都为主题句服务。 “悬念式”与“结论式”的收尾: 探讨段落结尾句如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段内容埋下伏笔或对本段进行强力总结。 --- 第三部分:应用与自检——将理论付诸实践 (Application and Self-Correction) 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反馈的过程。本部分聚焦于实战模拟和自我编辑技巧。 第七章:从初稿到定稿的蜕变——自我审校清单 逻辑一致性检查: 运用思维导图或大纲工具,逆向追踪每一个论点是否始终与开篇的中心论点保持一致。 清晰度与简洁度自检: 教授读者使用圈画法识别冗余的介词短语、重复的修饰语和无效的填充词。 语篇标记与衔接词的精准使用: 确保连接词(如 however, consequently, moreover)的使用准确无误,它们是引导读者穿越复杂论证路径的“路标”。 第八章:模拟场景下的高阶写作训练 本章提供一系列跨学科的、需要高度综合分析能力的写作任务,这些任务要求考生结合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和论证构建能力: 情景论证题: 针对某一特定社会现象,要求考生提出并辩护一个包含至少两个对立视角的综合解决方案。 数据解读与论述: 提供一组非传统的数据图表(例如,社会情绪指数与经济增长率的非线性关系图),要求考生在分析数据局限性的同时,提出基于此数据的潜在论点。 跨文化比较分析: 选取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似议题(如家庭价值观或工作伦理),要求在比较差异的同时,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 结语:写作是一种持续的思维训练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将写作视为一种主动的、迭代的思维过程。通过对逻辑、证据和表达的系统性训练,你将不再仅仅是一个“会写”的人,而是一个“能说服人”的思考者。掌握本书所授的工具和方法,将为你未来在任何需要深度书面沟通的领域中,奠定不可动摇的优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突出印象是其“兼容并包”的写作理念。我过去接触的一些辅导材料,往往会极力推崇某一种特定的写作风格,比如“极简主义”或者“华丽辞藻堆砌”。然而,这本书似乎采取了一种更开放的视角,它不强求所有人都写出同一种声音,而是着重于提升作者的“语言适应性”。通过对不同范文的对比分析,我感觉到它在教导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题目要求和预期的读者群体,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语气和句式结构。这对于需要应对多变考试环境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与其死守一套无法变通的“银弹”,不如学习如何快速切换“频道”。这种策略性的指导,远比单纯的词汇或句型积累更有价值。它似乎在告诉我:写作的最高境界,不是模仿,而是理解“语境”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沉稳的深蓝底色配上金色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本“正经”的学习资料。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应试宝典,翻开目录才发现,它似乎在试图搭建一个更宏大的写作认知体系。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具体内容,但从整体的排版和章节设置来看,作者显然是下了功夫在结构化知识点。我尤其欣赏它对“逻辑链条”的强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教你模板的教材,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如何构建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过程,哪怕只是粗略地浏览一下,那种对学术写作严谨性的追求也扑面而来。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让我从“知道怎么写”提升到“懂得为什么这么写”的书,这本书的调性似乎非常契合我的期待。它不像那些速成指南,更像是一本帮助你打地基的建筑学入门读物,虽然前期可能需要付出更多耐心去理解其背后的原理,但长期来看,应该能为我的写作能力打下更扎实的基础。这种对基础构建的重视,让我对它充满了好感,期待能从中摸索出更内在的写作规律。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体量感”。我通常对厚书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的厚度似乎不是注水带来的,更像是知识密度的体现。我随手翻到了中间关于“证据支持”的那一章,发现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常见的论据类型,还深入剖析了不同学科背景下,什么样的证据才更具效力。比如,它对统计数据的引用和对专家观点的引入,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区分标准,这在我的以往经验中是很少见的。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个写作题目,卡住的不是开头或结尾,而是中间那段“如何用有力的支撑来为自己的观点开脱”的环节。这本书似乎把这部分内容拆解得非常精细,像一个外科医生在做精细解剖。我甚至在想,如果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日常的工作邮件或报告撰写中,或许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清晰度。这种跨领域的通用性,是这类考试用书中少有的亮点,让我觉得它不只是一本“应试工具”,更像是一本“思维训练手册”。

评分

从目录的结构来看,这本书似乎非常注重“反馈和修正”的循环。虽然我还没有看到具体的练习题和解析,但从章节的安排上,我能推测出它建立了一个从“输入”到“内化”再到“输出检测”的完整学习路径。很多学习资料只做到了“输入”——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或者只停留在“输出”——给你一套题目让你写。但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中间那段“如何将读到的知识有效地嵌入到自己的思维操作系统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创新性的工具或方法论,也许是某种自检清单,或者对常见错误进行深度归因的分析。如果它能清晰地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自我评估来识别出自己思维上的“认知盲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错误(比如时态或主谓一致),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本普通的题库。它必须提供一个清晰的“从错误中学习”的框架,这才是真正高效学习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色策略非常值得称赞,它成功地避免了许多同类书籍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黑白灰。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逐字逐句地啃,但那种清晰的区块划分和适当的留白,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压力。我注意到,在讲解某个复杂概念时,作者似乎习惯于用一个“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引入,而不是直接抛出理论公式。比如,它可能先描述一个常见的写作误区,然后顺势引出正确的处理方法。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引导方式,非常符合我们大脑的认知习惯。特别是那些图示和流程图的设计,虽然我还没仔细研究它们展示的具体内容,但仅从视觉呈现上,就能感受到设计者试图将抽象的写作步骤“具象化”的努力。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注,使得原本可能非常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它传达出一种信息:学习写作可以是一种相对愉悦的探索过程,而非痛苦的折磨。

评分

纸张烂,书脊还坏了。差评!内容也不行。

评分

送货很快!感觉内容差强人意!

评分

非常喜欢,会继续关注的。

评分

纸张烂,书脊还坏了。差评!内容也不行。

评分

不止一次购买,内容很好

评分

非常喜欢,会继续关注的。

评分

不止一次购买,内容很好

评分

非常好的一次购物体验!绝赞!!!

评分

给孩子买的,送货上门,方便购买,希望有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