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方法

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植勇 著
图书标签:
  • 磨粒
  • 图像处理
  • 数字化检测
  • 颗粒分析
  • 图像分析
  • 机器视觉
  • 工业检测
  • 质量控制
  • 计算机视觉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923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03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方法》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磨粒图像采集影响因素分析、磨粒图像辨识数字特征表达与获取、磨粒边界轮廓特征分析、磨粒表面图像纹理和颜色分析、磨粒三维表面形貌测量与重构、磨粒覆盖面积定量分析、磨粒类型辨识特征与识别、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方法》可供从事油液检测、图像处理、数据挖掘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油液磨粒数字化检测方法的重要性
1.2 磨粒检测的复杂性
1.3 磨粒磨损模式识别
1.4 油液磨粒在线检测
1.5 磨粒三维形貌分析技术
1.6 磨粒图像检测数字化方法的研究思路
第2章 磨粒图像采集影响因素分析
2.1 油液磨粒图像采集方法
2.1.1 采集装置的总体设计
2.1.2 油池的结构设计
2.1.3 光散射对油池成像的影响
2.1.4 显微镜条件下的油池作用
2.2 油液的运动特性
2.2.1 流体黏度
2.2.2 腔体中油液流速分布
2.2.3 油液中磨粒沉淀
2.2.4 固液两相流体中磨粒受到的力
2.3 磨粒沉积机理
2.3.1 理想假设条件
2.3.2 油池中试样的流动模型
2.3.3 磨粒动力学
2.4 水平油池中的磨粒受力分析
2.4.1 竖直油池中的磨粒受力分析
2.4.2 磨粒动力性能观察试验
2.4.3 油池的放置方法对磨粒运动状态的影响
第3章 磨粒图像辨识数字特征表达与获取
3.1 磨粒图像计算机处理的发展
3.2 磨粒图像处理的一般步骤
3.2.1 图像预处理
3.2.2 人工构建背景光的校正
3.3 图像分割
3.3.1 阈值法分割
3.3.2 彩色图像的分割
3.3.3 磨粒标号
3.4 磨粒形貌基本数字特征
3.4.1 磨粒图像的数字化特征提取
3.4.2 磨粒参数优化
3.5 磨粒数字二维特征参数的图像处理与计算
第4章 磨粒边界轮廓特征分析
4.1 磨粒边缘信息的表达
4.1.1 磨粒边缘信息坐标采集
4.1.2 磨粒边缘搜索坐标顺序计算方法
4.1.3 磨粒图像边缘的分析处理
4.2 磨粒的轮廓谱
4.2.1 磨粒重心与磨粒轮廓的距离谱分析方法
4.2.2 连续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4.2.3 离散傅里叶变换
4.2.4 边缘轮廓的谱估计与分析
4.3 磨粒的边缘曲率分析方法
4.3.1 曲率半径
4.3.2 Spike参数磨粒分析法
4.3.3 图像曲率的计算图像处理的改进模型
4.3.4 轮廓边缘凸凹性特征
4.3.5 边缘曲率对边缘凹进的感知
4.3.6 统计的峰度和偏度对轮廓评价的意义
第5章 磨粒表面图像纹理和颜色分析
5.1 表面纹理识别的基本方法
5.1.1 表面纹理描述
5.1.2 磨粒图像纹理产生的原因
5.2 基于纹理法线上亮度极小值、极大值的边缘检测
5.2.1 滑动磨粒与疲劳磨粒的纹理
5.2.2 极小值变尺度边界切线数学模型和方法
5.2.3 边界切线纹理边缘检测试验
5.2.4 基于极小值、极大值纹理处理方法的分析
5.3 滑动磨粒表面纹理分析
5.3.1 纹理骨架化方法
5.3.2 除去曲线的交点
5.3.3 磨粒的纹理方向
5.3.4 直线度或曲线度的表现方法研究
5.3.5 滑动磨粒与疲劳磨粒的表面纹理对比分析
5.4 基于共生矩阵磨粒表面纹理分析方法
5.4.1 灰度共生矩阵
5.4.2 共生矩阵试验与磨粒特性
5.4.3 磨粒图像表面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参数分析
5.5 基于主成分分析算法的磨粒分类
5.5.1 HSV颜色模型颜色特征
5.5.2 试验数据采集
5.5.3 分析方法
5.5.4 基于主成分共生矩阵表面纹理分析
5.6 基于铁谱磨粒磁化方向的自动识别方法
5.6.1 磨粒方向确定
5.6.2 磨粒方向统计分析
5.6.3 磨粒方向与磨粒磁性和非磁性分析
5.7 磨粒纹理方向应用价值
第6章 磨粒三维表面形貌测量与重构
6.1 显微镜三维表面测量的理论方法
6.1.1 基于显微镜的三维表面数据采集
6.1.2 导致三维表面模糊的原因
6.1.3 三维表面多层图像采集
6.1.4 显微镜的分辨率
6.1.5 焦点深度
6.2 显微镜在不同焦平面的测量方法
6.2.1 显微镜不同焦平面的标定方法
6.2.2 球的直径测量
6.2.3 球的高度与直径的关系
6.3 光学显微镜三维图像重构原理分析
6.3.1 焦平面范围内的纹理滤波
6.3.2 不同算子处理的效果
6.3.3 小波焦平面处理方法的研究
6.4 焦平面二值图像形态学处理方法
6.4.1 膨胀
6.4.2 腐蚀
6.4.3 开启运算和闭合运算
6.4.4 其他二值图像形态学处理方法
6.4.5 形态学处理在焦平面分析中应用
6.5 不同焦平面的图像拼接方法
6.5.1 不同焦平面的图像采集
6.5.2 不同焦平面表面纹理的合成
6.5.3 物体表面的三维信息的采集
6.5.4 焦平面的漏洞和补救
6.5.5 其他焦平面的图像的合成方法及其改进
第7章 磨粒覆盖面积定量分析
7.1 磨粒覆盖面积测量方法
7.1.1 铁谱片光电光度计定量分析
7.1.2 谱片磨粒覆盖面积采集
7.2 磨粒覆盖面积的分析方法
7.3 磨粒覆盖面积趋势分析与PQ指数测量对比
7.3.1 磨损趋势图
7.3.2 铁谱趋势定量分析方法修订
7.3.3 磨粒的大小对覆盖面积的影响
7.3.4 磨粒大小对磨粒特征分析影响
7.3.5 PQ指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及试验数据采集
7.3.6 磨粒覆盖面积图像分析方法与PQ指数测量分析方法的对比
第8章 磨粒类型辨识特征与识别
8.1 磨粒类型识别方法
8.2 磨粒的分类与特征
8.2.1 磨粒的特征
8.2.2 磨粒形态边缘辨识特征与识别框架
8.2.3 磨粒表面纹理辨识特征与识别框架
8.2.4 磨粒颜色辨识特征与识别框架
8.2.5 磨粒大小辨识特征与识别框架
8.3 磨粒形态参数聚类分析
8.3.1 聚类分析基本规则
8.3.2 单参数聚类分析
8.3.3 磨粒形态多参数聚类分析
8.3.4 磨粒识别主成分聚类分析
8.4 基于磨粒轮廓曲率的磨粒类型模糊识别
8.4.1 评判集的构造
8.4.2 因素集的构造
8.4.3 参数模糊评价标准
8.4.4 隶属函数的确定
8.4.5 分析不同磨粒与其他磨粒的各种参数之间的距离
8.4.6 模糊推理规则
8.4.7 建立因素的模糊关系
8.4.8 模糊综合评判
8.5 磨粒识别的相互关系
8.5.1 磨粒识别次序
8.5.2 磨粒识别各参数的优先权分配
8.6 模糊神经网络样本参数的聚类分析
第9章 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9.1 磨粒图像检测数字化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9.2 三维形貌数字图像测量的潜能
9.3 目前几种主要类型的显微镜在图像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9.4 磨粒三维图像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微观世界的细语:材料表面纹理的精细解析》 本书并非一本详述特定技术流程的工具书,而是一场深入探索材料表面微观世界奥秘的旅程。它旨在揭示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细微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材料的性能和功能。我们将循序渐进,从基础概念出发,构建起对材料表面纹理的认知框架,并重点关注那些能够捕捉并解读这些复杂信息的现代科学手段。 第一部分:微观世界的物质基础 在踏入对表面纹理的细致观察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构成物质世界的基石——原子、分子以及它们如何排列组合形成晶体和非晶态结构。我们将探讨不同材料(如金属、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等)在微观尺度上的基本形态,理解原子键合方式如何塑造宏观性质。这一部分将为后续的纹理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为何某些材料表面会出现特定的图案和形貌。 第二部分:表面纹理的维度与表征 材料表面纹理并非单一的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维度。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维度,例如: 形貌(Morphology):这是表面最直观的特征,包括凸起、凹陷、颗粒、裂缝、孔洞等三维形态。我们将讨论不同形貌的成因,例如加工工艺、腐蚀、析出等。 粗糙度(Roughness):这是表面不平整度的量化指标。我们将介绍表征粗糙度的不同参数(如Ra, Rq, Rz等),并探讨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意义。 微结构(Microstructure):这是比形貌更深层次的结构,例如晶粒尺寸、晶界、相分布等。我们将讨论这些微结构如何影响材料的力学、电学、光学等性能。 纳米结构(Nanostructure):在纳米尺度上,材料的表面会展现出独特的性质。我们将探讨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膜等对材料性能的独特贡献。 化学组成与分布:表面不仅仅是物理形态,其化学成分的分布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将简要介绍表面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解元素分布如何影响表面的反应性和附着性。 第三部分:捕捉微观世界的“眼睛” 为了“看见”这些肉眼无法捕捉的细节,我们需要借助一系列先进的观测技术。本书将重点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光学显微镜的延伸:虽然传统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有限,但通过共聚焦、微分干涉等技术,可以获得更高对比度和三维形貌信息的图像。我们将讨论其在材料表面初步形貌观察中的作用。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EM是研究材料表面形貌的常用工具。我们将深入讲解其工作原理,包括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成像模式,以及它们所揭示的不同信息。此外,还将介绍SEM在分析材料表面成分(通过能谱仪EDX/EDS)方面的能力。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TEM能够穿透薄样品,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展现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和纳米形貌。我们将简要介绍其成像原理,并讨论其在研究纳米材料和晶界等微观结构时的价值。 原子力显微镜(AFM):AFM是一种可以直接测量表面三维形貌的技术,其分辨率极高,甚至可以达到原子级别。我们将详细解析AFM的扫描模式(接触模式、非接触模式、敲击模式),以及它在测量表面粗糙度、硬度、摩擦力等方面的应用。 其他先进成像技术:我们将简要提及一些更专业的成像技术,如聚焦离子束(FIB)在样品制备和二维/三维成像方面的应用,以及X射线衍射(XRD)在分析表面晶体结构信息方面的潜力。 第四部分:从图像到信息的转化 获得图像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本书将探讨如何将获得的原始图像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 图像处理与增强:我们可能会涉及一些基本的图像处理技术,例如降噪、对比度调整、边缘检测等,以提升图像的清晰度和可分析性。 量化分析:将图像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是关键。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软件工具来测量形貌特征、计算粗糙度参数、分析颗粒尺寸分布等。 纹理特征提取:更进一步,我们将探讨一些用于描述表面纹理特征的方法,例如统计学特征、灰度共生矩阵(GLCM)等,以及它们如何被应用于材料的分类和识别。 与材料性能的关联:最终,所有的分析都应服务于理解材料的宏观性能。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提取的表面纹理信息与材料的摩擦磨损、腐蚀、附着性、光学反射等性能联系起来,建立起“微观结构-表面纹理-宏观性能”之间的桥梁。 结语 《微观世界的细语:材料表面纹理的精细解析》将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探索材料表面复杂世界的旅程。通过理解构成物质的微观基础,掌握捕捉这些细节的现代技术,并学会从图像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将能够更深刻地洞察材料的本质,并为新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提供更坚实的依据。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材料科学领域更深入的兴趣,并为其在相关研究和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朴素却又不失专业。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里面承载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从磨粒图像数字化的基础概念讲起,慢慢引导我进入这个看似专业却又充满魅力的领域。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各种检测方法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梳理方式。比如,对于不同的磨粒形状、尺寸、表面纹理,作者都详细地阐述了对应的数字化处理流程,以及背后蕴含的数学原理和算法。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更是点睛之笔,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去解决,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工具书。当我读到关于图像预处理的部分,例如去噪、增强、分割等技术,作者的讲解条理清晰,并且配上了大量的示意图,让我这个对图像处理并非十分精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奥妙。而且,书中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算法,而是涵盖了多种主流的数字化检测技术,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大大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在我初入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这个领域时,给予了我最坚实的基础和最清晰的指引,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贴近读者,仿佛作者在和我面对面交流一般。他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解释清楚。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磨粒特征提取的章节。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常用的几何特征,还深入探讨了纹理特征和颜色特征的提取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代码实现思路。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描述磨粒的形态,从而更准确地进行分类和分析。我还反复阅读了几遍关于机器学习在磨粒分析中应用的章节,对其中介绍的SVM、神经网络等算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逻辑非常严谨,内容也非常丰富,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对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的理解,已经从一个“点”上升到了一个“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于我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的奇妙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非常流畅和愉悦的。作者在处理技术性内容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授人以渔”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算法。他会先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根源,然后逐步引出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这种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每一种检测方法背后的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图像增强和去噪的章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采集到的磨粒图像存在噪声、对比度低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后续的分析结果。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去噪算法,如高斯滤波、中值滤波,以及一些更高级的滤波技术,并且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同时,作者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图像增强技术来改善图像的质量,比如直方图均衡化、拉普拉斯算子等等。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磨粒尺寸分布统计的详细方法,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统计结果来评估材料的磨损情况。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实用的信息。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图像测量和标定的方法,这对于我进行精确的尺寸分析非常重要。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合理,每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并且内容循序渐进,非常适合我这样的读者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磨粒图像的数字化检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掌握了不少实用的技术。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种具体的检测方法,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从宏观上理解磨粒图像数字化的全貌。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磨粒图像数字化的整个流程,从图像的获取到最终的分析报告,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不同算法时,那种辩证的视角。他不会一味地推崇某种算法,而是会详细分析每种算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适用的场景,这让我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复杂度和数据特点,做出明智的选择。比如,在处理背景噪声干扰较大的图像时,书中提供的几种滤波方法,以及它们各自的处理效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理解关于磨粒尺寸分布和形貌特征的量化方法,作者从多个维度对磨粒进行了描述,包括面积、周长、长径比、圆度等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实现思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辅助磨粒的识别和分类,这无疑为这个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本书的逻辑非常严谨,语言也非常准确,让我能够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不会因为表述不清而感到困惑。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份关于磨粒世界探索的指南,指引我一步步深入理解这个复杂而迷人的领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的“无限可能”。作者在讲解基础方法的同时,也积极地探讨了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三维磨粒形貌重建的部分。传统的二维图像分析往往会丢失磨粒的高度信息,而三维形貌重建能够更全面地描述磨粒的特征,这对于更深入地理解磨损机制至关重要。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基于深度学习的磨粒图像自动识别和分类方法的介绍,这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将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技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比如材料疲劳分析、故障诊断等,这让我看到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应用前景。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流畅,逻辑也非常清晰,让我能够毫不费力地沉浸其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对未来的研究和工作充满了期待。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指引我走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让我看到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的无穷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体现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方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思考”的书。作者在讲解每一种检测方法时,都会引导我们去思考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潜在的局限性,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我这样的研究者来说,尤为重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特征选择和降维的章节。在磨粒图像分析中,我们往往会提取出大量的特征,如何从中选择最有效、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性的关键。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特征选择方法,如过滤法、包裹法、嵌入法,以及一些降维技术,如PCA。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如何才能从海量的特征中“淘金”。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图像配准和叠加的讨论,这对于需要对比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的磨粒图像进行分析的研究者来说,非常有价值。而且,书中对一些高级的机器学习算法在磨粒识别和分类中的应用也进行了介绍,这让我对这个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会让人感到疏远。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注重语言的表达,让晦涩的技术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更是启发思考,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这个领域。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作者在书中几乎涵盖了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图像采集,到复杂的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无所不包。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图像分割算法的介绍。对于不同类型的磨粒,比如球形、非球形、以及存在大量团聚的磨粒,书中都提供了针对性的分割策略,这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分割方法。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磨粒的表面形貌特征分析的详细方法,比如表面粗糙度、曲率等,这些信息对于评估材料的磨损性能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对不同类型的磨粒检测设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这对于我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反复阅读了几遍关于机器学习在磨粒分析中应用的章节,对其中介绍的SVM、神经网络等算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精美,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对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的理解,已经从一个“点”上升到了一个“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于我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算太高,毕竟“磨粒图像数字化检测方法”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有些偏学术,我担心会是一本充斥着枯燥公式和理论的“天书”。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我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在和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例如,在讲解特征提取时,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各种特征的数学定义,而是通过类比的方式,将抽象的特征概念具体化,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磨粒的各项物理属性是如何被量化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各种图像采集技术和设备的选择,以及它们对后续检测结果的影响,都有非常详尽的阐述。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边缘检测和区域分割的章节,作者不仅介绍了不同的算法,还详细分析了它们在处理不同类型磨粒图像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书中给出的算法伪代码和流程图,也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代码实现的逻辑,甚至让我萌生了自己动手实践的冲动。我反复阅读了几遍关于形态学处理的章节,对其中膨胀、腐蚀、开运算、闭运算等操作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认识到这些基本操作在磨粒特征分析中的重要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不仅理解了“是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和“怎么做”,这对于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藏”。作者在书中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磨粒图像的采集技术,包括显微镜的选择、照明方式、以及图像的参数设置,这些细节对于保证后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图像预处理和分割的章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磨粒图像质量不高、目标不清晰等问题,而这本书提供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比如多种去噪算法、边缘检测算法、以及不同类型的图像分割算法。这些方法的可操作性非常强,让我能够轻松地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还特别关注了关于磨粒尺寸分布和形貌特征分析的部分。作者从多个维度对磨粒进行了描述,包括面积、周长、长径比、圆度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实现思路。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描述磨粒的形态,从而更准确地进行分类和分析。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非常贴近实际,让我能够看到这些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得到应用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套实用的方法论,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和底气去开展我的研究工作。

评分

对于我这样非科班出身,但又需要涉足磨粒分析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将肉眼可见的磨粒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分析的数字信号感到困惑,而这本书恰恰解决了我的痛点。作者在介绍基础概念时,用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比喻,让我这样的“小白”也能快速入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图像分割算法的详细讲解。很多时候,我们都面临着磨粒之间粘连、背景干扰严重等问题,导致分割效果不佳。而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分割算法,如阈值分割、区域生长法、以及一些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方法,并对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甚至发现,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形态学操作来优化分割结果,这让我对磨粒的精细化处理有了新的认识。另外,关于磨粒特征提取的部分,我也受益匪浅。作者不仅列举了常见的几何特征,还深入探讨了纹理特征和颜色特征的提取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代码实现思路。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描述磨粒的形态,从而更准确地进行分类和分析。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贴近实际,让我能够看到这些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得到应用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套实用的方法论,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和底气去开展我的研究工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