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艺术史

中国电影艺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星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史
  • 中国电影
  • 电影艺术
  • 艺术史
  • 文化
  • 影评
  • 电影理论
  • 中国文化
  • 历史
  • 视听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686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55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影视艺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2
字数:4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电影艺术史》为作者多年讲授中国电影艺术史的内容呈现。在体例上基本沿袭中国电影史的分期阶段,但更多强调对重要艺术潮流和现象的概要论述;在历史分期描述上也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编年史分期,而着重于重要历史阶段变迁的块状划分(前45年、中30年、后25年等);在阐述时间下限上,开放一般“历史”需要沉积的界限,适应电影艺术的当下文化现状,尽可能逼近写作之时的现实创作状况,成为可能是较少见及的容纳即时创作现象的电影史述教材;因此,一书不是一般意义的电影史,而颇含电影史论与当下创作现象的现状描述教科书,尤其是作者描述了大量的电影作品,分析细致深入,引人入胜,试图实现对百年电影的全面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艺术史》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从一个广阔而深厚的视野给予中国电影一个丰富的阐释空间,是一本有学术品位的中国电影史专著。本书资料丰富,分析细腻,论述详实,结构合理。适合作为影视艺术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的教材。

作者简介

  周星,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史论、影视文化传播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等。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要学术专著有:《从文学之隅到影视文化之路》、《中国影视艺术理论研究》、《美育基础》、《艺术概论》、《影视文学》、《跨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电影艺术史面对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电影美学形态流变略论
第三节 中国电影理论框架略论
上编 前45年中国电影创作(1905-1049)
第一章 萌芽与初创:初期电影的面影
第一节 史前期描述(1896-1904)
第二节 萌芽与初创期电影(1905-1921)
第二章 尝试与摸索:20年代电影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20年代中国电影基本状况
第二节 20年代中国电影时潮分析
第三节 20年代主要影业公司概况
第四节 20年代电影观念及其评价
第三章 兴盛与高潮:30年代电影艺术成就
第一节 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30年代默片的成熟
第三节 30年代有声片的繁荣
第四节 30年代经典名片分析
第四章 突变与低潮:抗战时期电影评析
第一节 时代风云与价值转换
第二节 不同地域创作状况
第三节 抗战电影评析
第五章 成熟与厚重:战后电影的艺术价值
第一节 战后电影总体评价
第二节 战后电影发展背景
第三节 战后电影历史价值
第四节 战后电影现代奇葩
第五节 战后喜剧出色成就
中编:中30年中国电影创作(1949-70年代末)
第六章 传统与新生:新中国“前十七年电影”
第一节 历史曲折与发展状况
第二节 十七年电影艺术变化
第三节 第三代导演风格略述
第七章 主题与类型:新中国电影发展图式
第一节 个人成长的历史印记——时代正剧的主题指向
第二节 阶级压榨的人生命运——社会悲剧的形象图示
第三节 悲喜交加的时代征候——喜剧电影的多舛命运
第四节 情感萌芽的含羞吐露——人性母题的纯洁节制
第五节 历史画卷的壮观展示——史剧传统的电影表现
第六节 现实世界的歌舞升平——现实剧确认社会生活
第八章 混乱与矫情:“文革”时期电影创作批评
第一节 “文革”电影状况分析
第二节 “文革”电影的特异性分析
下编:后25年中国电影创作(70年代末期-至今)
特编:港台电影史略
尾声 全球化空间中的中国电影生存发展和独立品格
后记
《西方现代哲学思潮探析:从现象学到解构主义》 第一部分:思潮的源起与奠基 第一章 启蒙的余晖与哲学的转向 本章将深入剖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社会结构与知识体系面临的剧烈变革,这些变革如何催生了对传统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深刻反思。我们将聚焦于尼采对“上帝之死”的宣告及其对价值重估的呼唤,探讨其思想如何撕开了启蒙运动理性图景的底色,并为后续的哲学转向提供了精神准备。同时,考察科学革命,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对牛顿—笛卡尔式世界观的冲击,分析这种物理学上的不确定性如何映射到哲学领域,促使思想家们放弃对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第二章 现象学的诞生:回归事物本身 现象学作为一种反对还原论和心理主义的思潮,其核心方法论——悬置(Epoché)与本质直观——被细致阐释。本章将详细梳理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早期著作,探讨其如何试图建立一门严格的科学,通过对“意向性”的分析,揭示意识如何总是“关于某种东西的意识”。重点分析“先验现象学”的建构过程,以及“生活世界”(Lebenswelt)概念的提出,如何标志着对纯粹逻辑思辨的回归与超越。 第三章 存在主义的勃兴:被抛入世界的个体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创伤背景下,存在主义哲学以其对人类处境的深刻关怀而迅速崛起。本章聚焦于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与时间》,详细解读“此在”(Dasein)的基本存有论结构,特别是“向死而在”(Sein zum Tode)的分析,揭示时间性对人类存在的根本规定性。同时,将对比萨特的自由观,探讨“存在先于本质”的激进口号如何将个体置于全然的责任之中,并分析“他者”、“恶心”等关键概念在描绘现代人异化境遇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批判与重构:语言、权力与主体性危机 第四章 语言学的转向:结构主义的勃发 本章探讨20世纪中叶,以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语言学为基石,如何引发了哲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的“结构主义”浪潮。重点分析符号学原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语言的任意性,以及“延迟”(Différance)的概念如何被引入哲学领域。本节将展示结构主义如何试图通过分析潜藏于文化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来揭示人类行为和意义生成的普遍规律。 第五章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 本章深入分析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的“批判理论”。重点剖析《启蒙辩证法》中对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的批判,探讨技术进步如何反噬了启蒙的初衷,导致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对大众精神的麻痹与同化。本章还将审视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对“单向度社会”的诊断,分析消费主义如何消解了批判的可能性空间。 第六章 权力与知识的交织:福柯的谱系学 本章聚焦于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对传统权力观念的颠覆。我们将详尽考察“谱系学”的方法论,如何通过对知识(Savoir)与权力(Pouvoir)的共生关系的考察,揭示权力并非仅仅是压制性的,更是生产性的。重点分析《规训与惩罚》中对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的分析,以及《性史》中对“性”如何被话语建构的考察,展示主体性是如何在知识-权力矩阵中被塑造和规训的。 第三部分:后结构主义与当代思辨 第七章 解构的艺术:德里达与文本的无限延展 本章作为对结构主义的深刻回应,集中探讨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解构”哲学。本节将细致辨析“在场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Presence)的批判,解析“延异”(Différance)如何同时是差异(Difference)和推迟(Deferral),展示语言的运作机制如何使得任何最终意义的确定成为不可能。通过对二元对立(如言/文、善/恶)的解构,展示文本的意义是如何在其自身边缘地带不断生成、流动的。 第八章 差异的伦理学与他者性 本章将考察后结构主义思潮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的延伸。重点讨论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自我中心”倾向的批判,分析“他者”(The Other)的面孔如何向主体发出不可回避的伦理召唤。讨论这一思潮如何挑战了建立在同一性基础上的普遍主义伦理,转向关注无法被同一化、无法被概念化的“绝对他者”。 第九章 当代哲学的前沿议题 本章将对当代哲学的前沿动态进行概览,包括后殖民理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挑战,以及德勒兹(Gilles Deleuze)与瓜塔里(Félix Guattari)的“欲望机器”理论,探讨其对主体、资本主义和精神分析的激进重构。最后,简要探讨新唯物主义和具身认知等思潮,如何试图超越笛卡尔式的二元论,重新关注物质性与身体经验在哲学探索中的核心地位。 结语:悬而未决的现代性 总结现代哲学思潮的共同特征——对确定性的拒绝、对语言的警惕以及对权力的审视。强调这些思潮并未提供终极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批判性的工具和视角,以应对一个日益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待电影。它没有拘泥于电影美学形式的学院派讨论,而是将镜头聚焦到了电影工业的社会结构和观众群体的变迁上。作者对于解放后特定历史时期,电影制作如何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体系的描述,尤其震撼人心。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制片厂的组织架构、剧本的审查流程,乃至片场所使用的术语,都体现出一种制度化的力量如何塑造了艺术表达的边界。这种对“体制如何作用于艺术”的探讨,远超出了我们通常阅读的“艺术史”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与媒介的社会学著作。它让我意识到,一部电影的诞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创作行为,而是无数社会、经济、政治力量合力作用下的产物,这种宏大叙事的构建,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那些经典影片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引证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但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对“被忽略的领域”的发掘。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来讨论类型电影,特别是那些长期被主流电影史边缘化的武侠片和月份牌电影的演变。他挑战了“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僵硬的二元对立,论证了这些被视为娱乐至上的产品,实际上承担了重要的文化功能,比如它们如何满足了大众对英雄主义和都市现代性的想象,甚至如何暗中抵抗了某些官方叙事。这种对“底层”电影实践的挖掘和再评价,拓宽了我对“中国电影艺术”边界的认知。读起来让人感到振奋,仿佛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宝库,发现了许多被主流教科书所遗漏的珍贵矿藏。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老派学者特有的沉稳和克制,但文字的张力却时不时地迸发出来,尤其在谈及特定导演的个人创作生涯时。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第五代导演群体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他没有简单地将他们捧为神坛,而是冷静地剖析了他们如何继承了前人(比如谢晋)对视觉语言的探索,又如何以一种近乎对抗性的姿态,试图打破既有的叙事范式。书中对于他们早期作品中那种强烈的符号学意义和对“乡土”意象的重构,有着非常精彩的解读。那段文字读起来,仿佛能闻到黄土地上的尘土味,感受到那种从压抑中爆发出来的原始生命力。这种对地域性美学和全球视野碰撞的捕捉,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跨文化研究功底,绝非一般通史类书籍可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中国电影艺术史》的篇幅浩大,内容之详实,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作者在梳理中国电影发展脉络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电影风格的演变,以及它们与社会思潮、民族情绪之间的复杂互动。比如,书中对早期默片时代“影戏”到现代电影的过渡阶段的论述,就非常精妙。它没有将这一过程视为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转型背景下考察,探讨了传统叙事模式如何被西方的蒙太太奇理论所重塑,以及这种融合过程中的张力与创造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三十年代左翼电影时,其语言的犀利和洞察力,将那些看似单纯的革命口号下的艺术探索与现实主义的局限性剖析得淋漓尽致,那种学术的严谨性与批判的深度,绝非肤浅的电影欣赏能够企及。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历史的肌理,让我看到了光影背后那些沉重的时代印记和知识分子的挣扎。

评分

要说这本书的“人情味”,则主要体现在它对几代电影人的命运的关怀上。它并非那种冷冰冰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对创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的细腻描摹。作者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私人书信、访谈记录,使得那些银幕上的光影传奇,立刻鲜活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比如对某位老艺术家的晚年境遇的侧写,那种笔触的温柔与对时代无情的批判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唏嘘。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史评述,更像是一部有温度的文化史诗,它让我不仅看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辉煌与曲折,更体会到了那些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失落。这种对“人”的关注,是其最动人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