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平面设计师、大中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师生                                 1.本书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价值强。 
2.每个作品配有详细构图分析。 
3.作品新、品质高、内容丰富。                 
内容简介
   平面设计中永远离不开图文编排的版式需求。图文版式的元素运用与设计法则都将影响整个平面设计的质量与效果。《今日版式:平面设计中的图文编排》一书一共分为三个章节,第yi章和第二章将罗列和分析版式设计中ziu基本的元素,以及法则。第三章则是对现在ziu新、ziu优秀的版式设计作品做版面分析展示。本书作者精心甄选的作品ziu新、品质高、内容丰富,且书中每一个作品展示都配有详细构图分析,使本书具有极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性,读者参考学习价值高。     
作者简介
   善本出版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专业从事设计类图书出版,并以平面设计、设计文化、艺术领域为主。目前已经出版图书有七十多本以及“BranD”杂志。同时也是中国ziu专业的设计类图书代理发行商之一,在北京和上海设立有分公司。     
内页插图
          目录
   Part 1 
2-6纸张尺寸 
7排版中的度量系统 
8-13 
字体 
Part 2 
18-25 页面元素 
26-27页面准则 
Part 3 
34-37网格 
38-251案例 
252-253索引 
254-255版权页 
256致谢      
精彩书摘
   ISO 纸张尺寸 
 A 系列 
 ISO 纸张尺寸的制定基于固定的长宽比 √2,约为1.4142。这个比例由德国科学家利希滕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ziu早提议应用到纸张尺寸的制定,因而该比例也被称为利希滕贝格比例(Lichtenberg Ratio)。该比例确保了沿矩形的长边对折或剪切,得到的新矩形的长宽比不变。这一特性使得同系列内不同尺寸纸张的长宽比相同,因此可以直接缩放影印而不会造成纸面图案有边缘裁切的问题。 
 A系列的纸张尺寸ziu为常见,由ISO 216 定义。该标准源于德国标准化学会在1922 年纳入的Din 476。A 系列从A0(841 mm x 1189 mm 或约为 33.1 in x 46.8 in)开始,将其沿长边对折,得到的每一半均为A1 大小,继续沿长边对折即可得到A2,以此类推。印刷行业中,纸的克重常以g/m? 来计算,所以为了简化计算ziu大尺寸A0 的面积 
被定义为1 m?。 
 B 系列 
 B 系列纸张的推出满足了更广泛的运用。B 系列纸张尺寸是A 系列纸张相同编号与编号前一号的纸张尺寸的几何平均(乘积的开方), 即B1(0.707 m)的尺寸是A0(1 m)和A1(0.5 m)的几何平均(√1x0.5)。该系列的纸常见于护照、信封和海报, 其中B5常作为书籍的尺寸。 
 C 系列 
 C 系列纸张尺寸主要用于信封。即一张A4 大小的纸张可以刚好放进一个C4 大小的信封;把A4 纸张对折得到的A5 可以刚好放进C5 大小的信封。C 系列纸张尺寸是相同编号的A 系列与B 系列纸张尺寸的几何平均,即Cn = √AnxBn。 
 备注:日本JIS 定义了两种尺寸的纸,JIS A 系列与ISO A 系列尺寸相同,其 B 系列则异于ISO B。 
 JIS B 系列的面积为A 系列的1.5 倍。同时,JIS B 系列的面积是用算术平均而不是用几何平均来定义的,也就是说JIS B1 的尺寸等于对应A 系列纸张A1 和编号前一号A0 之和的平均。 
北美纸张尺寸 
 目前,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一些地区并没有使用ISO 216 所制定的国际标准纸张尺寸,这些国家常用的纸张尺寸包括Letter、Legal、Ledger 和Tabloid。ziu常用的Letter 的尺寸接近A4,但比A4 的宽边稍长,长边稍短。 
 这些纸张尺寸不像ISO系列的纸张尺寸有着固定的长宽比,它们有两种不同的长宽比:17/11=1.545 和 22/17=1.294。因此纸张在缩小或者放大时需要裁切掉部分空白。  
 …… 
 标题字体 
 标题字体指适合大字号显示、常作为标题而非正文的字体。 
 标题是对正文的概括,用来吸引读者;其字号一般等于或大于14 pt。标题的字体设计丰富多样,设计得当,可以起到营造氛围的效果。其可辨认性和可读性没有具体的要求,达到所需的效果即可。 
 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字体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首先,应该了解一点与字体相关的历史背景,有些字体比如说Garamond 字体通常14 pt 以下时看起来ziu佳,选择这类字体作为标题就需要谨慎。其次,受众群体也是影响字体选择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的群体,如儿童、青年、成年人和老年人,我们对字体的选择也会有所差异。ziu后,媒介的大小和类型也会影响字体的呈现。12 pt 的字适合放在A4 大小的纸张上,而路标和指示系统上,18 pt 的字效果会更好。除了上述因素,字体本身的个性特点,以及版面上的其他元素如正文字体,也会影响标题字体的选择。 
 正文字体 
 正文字体指具有较高的辨认性和可读性,适合小字号显示的字体,常见于大篇幅的文字。 
 正文字体一般造型干净、统一、简单不复杂,笔画较细,字母间的间距适当。字体大小取决于不同字体设计的视觉平衡度,字体大小一般在8 pt 到10 pt 之间或者12 pt ziu佳。选择一款合适的正文字体是项目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前面所讲的如何选择标题字体一样,设计师需要考虑受众群体、媒体媒介、字体的设计背景和特征等因素。此外,字数多少和段落长短也不容忽视。长篇的文字对字体的可读性要求较高;短篇的文字不太耗费精力,设计师则可以采用一些有个性的字体。 
 一般情况下,正文字体ziu常见的两个选择就是衬线体和无衬线体,其他类型的字体形式很容易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而衬线体通常被认为是印刷品中易读性ziu高的字体,电子屏幕上则属无衬线体ziu佳。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原则。ziu好的办法永远是不断地探索ziu佳的阅读感受。 
 页码 
 页码指书的页面上标明次序的数字,用以统计书籍的页数,便于读者检索信息。页码可能出现在页面的任何位置。对于设计师而言,页码位置的摆放是有讲究的,需要同时兼具功能和美感。页码位置的不同,给读者带来的视觉感受也不同,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排版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当标点符号(通常是引号或者括号)位于句子开头时,需要把标点符号放置在对齐边缘的外侧,这样可以保证一个相对整齐的外沿。同样,当文字左右对齐或者靠左对齐时,设计师需要注意把文字末端的标点符号如逗号、后引号和括号,放置在对齐外沿的外侧。而当末端出现连字符时,不需要把整个连字符都放在外侧,而应该是文字末端的对齐线在连字符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的位置。这些原则仅适用于追求整齐段落的边缘,特殊情况下除外。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本关于古代建筑结构与材料的学术专著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今日版式:平面设计中的图文编排》。  ---   巍峨之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材料、构造与营造技艺研究  作者: 张怀瑾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6月 定价: 188.00元   内容简介  《巍峨之基》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体系的专业研究著作。本书以建筑史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为交叉视角,系统梳理和剖析了自汉代至清代,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在材料选择、结构组织、构件加工以及施工组织等方面的演变历程、地域差异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本书不仅是对现存古建筑遗产的文献梳理,更是一次对古代工匠智慧的工程学解码。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约七十余万字,配有大量珍贵的手绘测绘图、结构剖面图以及现代显微镜下的材料分析图表。  ---   第一部分:材料的语境——林木资源的选材与预处理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木材”作为核心承重材料的地位及其选材的地域性与时代性。  1. 中国古代建筑木材的地理区划与树种谱系:  古代营造对木材的要求极高,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良材”标准。本书首先考察了南北方在木材应用上的差异。例如,北方皇家建筑偏爱耐腐蚀、强度高的松、柏类(如关中地区的油松、东北的落叶松),而江南地区的民居与园林则大量使用楠、樟、杉等具有优美纹理和适度韧性的树种。详细分析了《营造法式》中对“材等”的划分标准,并结合现代木材组织学研究,对比了古代选材在年轮密度、含水率控制上的实践经验。  2. 干燥、防腐与防蛀的技术体系:  古代工匠深谙木材的收缩与变形规律,形成了成熟的预处理技术。本章详细阐述了“[斫伐]、[日晒]、[水浸]、[堆垛]”等一系列自然干燥过程,并引入了对古代“火烤”或“烟熏”法在提升木材表面硬度和驱虫效果上的探讨。特别引入了对古代以桐油、生漆、石灰水浸渍木材,以提高其抗腐蚀性能的配方实验研究。  3. 构件等级与尺寸模数的对应关系:  探讨了古代工匠如何将木材的自然特性转化为标准化的构件尺寸。研究了从梁架的“望板”到柱子的“斗径”,材料的强度限制如何决定了模数的选用,揭示了建筑“材积制”向“材分制”过渡中的材料经济学考量。  ---   第二部分:结构的骨架——模数、开间与模数体系的演变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深入解析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逻辑基础——模数制与榫卯连接体系。  1. 模数制的历史溯源与地域分化:  本书梳理了从汉代夯土台基上的木柱到宋代《营造法式》确立的“材”与“分”的严格比例关系。重点分析了宋、元、明、清四个主要历史阶段中,模数制在皇家工程(如紫禁城)与民间工程(如徽派民居)中的差异化应用。比较了徽派建筑中高度自由化的“望砖起跳”与官式建筑中刚性的“斗口进深”之间的结构哲学差异。  2. 榫卯的力学语言:连接的艺术与工程学分析:  榫卯并非简单的咬合,而是巧妙分散应力的连接件。本章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FEA)模型,模拟了以下关键榫卯在不同荷载下的表现:     穿带榫(用于梁柱连接): 分析其在抗剪切力矩传递中的作用。    燕尾榫与十字榫(用于檩条与望板): 探讨其在抵抗侧向风荷载时的柔性适应性。    櫫(zhuó)头榫与十字榫的组合应用: 重点解析在斗栱系统内部,如何实现力的逐层传递与缓冲。  3. 梁架的体系化:抬梁式、穿斗式的结构张力比较:  详细对比了中国两大主流梁架体系的受力特征。抬梁式如何通过逐层叠架实现大跨度下的垂直承重;穿斗式如何在紧凑的间距中,形成连续的侧向刚度墙体。分析了在多雨湿热地区,穿斗式防潮、抗侧移的结构优势。  ---   第三部分:结构的柔性——斗栱系统的力学机制与美学表达  斗栱,作为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标志性构件,被单独辟出一章进行深入的力学解析。  1. 斗栱的起源与功能的分化:  探讨斗栱从最初的“出跳”承重构件,逐步演变为檐下装饰元素的历史过程。重点分析了宋代《营造法式》中“五铺作”、“七铺作”的严格规范,以及清代官式建筑中“减省”和“程式化”的趋势。  2. 斗栱的受力模型:应力传递的链式反应:  本书构建了一个简化的“悬臂梁-铰接点”模型来模拟斗栱群。阐释了昂、稗、华栱如何层层向外挑出,将屋顶的巨大荷载,通过层级的压缩和扭转,均匀分散到柱子上。特别强调了斗栱系统在地震力作用下,所展现的“以柔克刚”的消能减震机制,这是其远超刚性连接系统的核心优势。  3. 斗栱的地区性变异:  对比分析了唐宋遗风中简洁有力的斗栱(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与明清官式中硕大繁复的斗栱,以及南方地区(如福建土楼)中简化为承托木块的“叠梁斗栱”在结构效率上的差异。  ---   第四部分:封护与气象——屋顶、墙体与台基的材料科学  本部分将视野从主体结构扩展到建筑的“皮肤”与“基础”,探讨它们如何与木结构协同工作,以适应复杂的气候环境。  1.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防水与保温工程:  详细介绍了古代屋面由“望板—望砖—椽子—望壄”构成的多层结构体系。重点分析了筒瓦与板瓦的铺设技术,如何形成自洁排水系统。同时,对宋代提及的“黄泥/草泥”铺设层在保温隔热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热工学评估。  2. 墙体:刚性墙与柔性墙的张力平衡:  区分了中国建筑中常见的“穿墙不承重”的木构墙体与“厚砖墙承重”的砖石建筑。重点分析了在木结构体系中,墙体如何通过与梁架的拉结(如墙身嵌入柱子的凹槽)来提供侧向约束,以及墙体材料(如夯土、砖砌、木板)对室内微环境的调控作用。  3. 台基与防潮:  研究了不同地区台基的高度与材料选择(条石、乱石、砖砌)如何应对地下湿气和洪水侵袭。解析了在湿热地区,台基石材与木柱底部之间采用“坐枧石”或“櫫头”的作用,确保了柱脚的通风干燥,延缓腐朽。  ---   第五部分:营造的传承——制度、工具与匠人知识体系  本部分超越了具体的构件,聚焦于支持这一复杂体系得以实现的社会、技术与知识传承。  1. 营造法式的数字化解读与工程标准化:  系统梳理了《营造法式》作为古代工程百科全书的地位,重点解析其所体现的等级制度下的工程标准化,以及这种标准化如何保证了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材料的优化利用。  2. 古代木作工具的技术链条:  通过对出土文物和历史图谱的分析,复原了古代木工使用的主要工具群落:凿、锯、刨、墨斗等,并探讨了工具的形制(如宋代刨子与现代刨子的差异)如何影响了构件的精度和表面处理工艺。  3. 匠人知识的非文字化传承:  讨论了口传心授、现场示范在古代营造技艺传承中的核心地位。探究了“口诀”、“套尺”等非文字化工具,如何在缺乏标准图纸的环境下,确保复杂榫卯的精确对接。  ---   总结  《巍峨之基》不仅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更是对中国古代工程师(匠人)的致敬。它清晰地展示了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在数千年发展中,所展现出的适应性、耐久性与结构美学的完美统一。本书适合建筑史研究者、结构工程师、文物保护专业人士,以及对传统工程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深入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