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肇始于2009年,开碑帖出版"彩色放大"之风,以"观传世翰墨之大雅,赏历代经典之精妙"的特色创立了书法艺术出版的新品牌。精编精印,再现国宝。近十年来,其深受书法爱好者之推崇和喜爱,屡居"开卷"书法类榜单之前列。至2018年,共出版10集200种,为国内书法出版之仅见。
所涉历代书家有王羲之、王献之、智永、欧阳询、陆柬之、褚遂良、李怀琳、孙过庭、贺知章、唐玄宗、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杜牧、高闲、杨凝式、李建中、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徽宗、宋高宗、吴琚、陆游、文天祥、赵秉文、张畴斋、冯子振、赵孟頫、溥光、康里子山、陆居仁、宋克、解缙、祝允明、文徵明、王阳明、陈道复、董其昌、张瑞图、傅山、王铎、邓石如、伊秉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名碑如石鼓文、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华山庙碑、鲜于璜碑、史晨碑、夏承碑、西狭颂、熹平石经、曹全碑、张迁碑、爨宝子碑、龙门四品、石门铭、郑文公下碑、瘗鹤铭、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孔子庙堂碑、孟法师碑、善才寺碑、兴福寺碑、李思训碑、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名碑名帖齐聚,蔚为大观,堪称"纸上书法博物馆"。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之一,收文徵明草书《前赤壁赋》。文徵明曾多次书写苏东坡的美文《前后赤壁赋》,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福建博物馆等处,均藏有其珍迹。在其书写的赤壁赋中,有一件书于嘉靖乙巳年,即嘉靖二十四年的草书《前赤壁赋》格外引人注目。此作可谓其草书佳作,曾在中华民国时期珂罗版印刷的《贞松堂藏历代名人法书》中面世。其高二十三厘米,现原作已不知下落。编者尝试将这一书作彩色放大印出,供广大读者欣赏、临习。
孙宝文,原吉林文史出版社副社长,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搜集、整理、研究,已出版的书法碑帖类图书包括《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馆藏国宝墨迹》系列、《历代拓本精华》系列等。
文徵明曾多次书写苏东坡的美文《前、后赤壁赋》,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福建博物馆等处均藏有其珍迹。在其书写的《赤壁赋》中,有一件书于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的草书《前赤壁赋》格外引人注目。此作可谓其草书佳作,曾在民国时期珂罗版印刷的《贞松堂藏历代名人法书》中面世。其高二十三厘米,现原作已不知下落。
编者尝试将这一书作彩色放大印出,供广大读者欣赏、临习。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令人惊喜了,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完全没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感觉。封面选材很有质感,似乎能感受到纸张纤维的纹理,这种触感上的愉悦是很多现代快餐式出版物无法比拟的。内页的色彩过渡处理得非常柔和,即便是大面积的留白,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刺眼。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页上的设计,通常会用一小段与主题相关的古诗词,搭配上淡雅的水墨写意图,使得前后内容的衔接自然流畅,仿佛是一次从容的漫步,而非生硬的跳转。虽然我可能更期待看到更多现代书法家的作品,但这本书所呈现的古典美学,着实让我沉醉其中。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而非仅仅是一本工具书,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本身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开本选择相当大气,使得原本复杂的线条得以充分舒展,即便是那些笔画极多、结构紧凑的作品,在放大后也依然能保持清晰的轮廓和内涵。对于一个视力不算太好,又热衷于临帖的人来说,这种“放大本”的优势是无法替代的。它将那些以往需要在放大镜下才能细品的细节,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眼前,让我能更近距离地观察到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纸张对笔锋的微妙影响。书本的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采用了线装和胶装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平铺打开,方便在书案上对照临写,不用担心书脊会因为过度翻折而损坏,这对于经常使用的工具书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考量,体现了出版者对读者使用习惯的深度理解。
评分我通常比较注重内容的可操作性,希望书里能有详细的“如何写”的步骤分解,这本书虽然在理论阐述上很到位,但在技法演示方面略显含蓄。不过,我不得不承认,它在摹写范本的选择上极其精到。选取的那些古代墨迹,即便是经过多次影印,依然能感受到原作者的力透纸背,笔锋的顿挫和提按处理得极为清晰。书中附带的一些图例,虽然没有用箭头或线条明确指出“此处应重按”、“此处应侧锋入笔”,但通过高分辨率的图像,足以让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自行体会其中的奥妙。这种“不言而喻”的教学方式,更符合传统艺术的内敛精神,要求学习者更多地依赖自己的悟性去观察和模仿,而非被动接受灌输,这种留白的引导,反而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学习欲望。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书法艺术的书籍,虽然并不是我原先想要的那本,但翻阅之后还是有不少意外的收获。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封面采用了雅致的米黄色,中央烫金的标题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给人一种厚重而又典雅的感觉。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油墨印刷的清晰度令人满意,即便是最细微的笔触也能清晰呈现。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文字和空白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不会感到拥挤,反而有一种呼吸感。书中收录的一些古代碑刻的拓本,细节之丰富,让我这个书法初学者也忍不住驻足细看,揣摩那些前辈大家是如何在方寸之间挥洒自如的。虽然内容上并非我最期待的篇章,但就作为一本赏析佳作而言,它的物质载体已经足够让人心生欢喜,让人愿意花时间去品味其中蕴含的匠心。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风格偏向于传统的学术研究,排版上大量使用了宋体和仿宋体,这使得阅读体验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也带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我发现其中穿插了一些关于书法史的背景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却很扎实,对于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非常有帮助。比如,它对某个特定时期书风演变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像是一条清晰的河流,引导读者顺流而下,洞察书法艺术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蜕变和发展的。虽然我更关注的是具体的书写技法,但这种宏观的视角补充,无疑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个人技艺的展示,更是时代精神的物化体现。装帧上的细节点缀,比如扉页上那枚朱红色的印章,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装饰,却在不经意间提升了整本书的文化品位,让人感觉像是在触摸历史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