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

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冬雁,董银卯 著
图书标签:
  • 化妆品
  • 原料
  • 配方
  • 制备
  • 美容
  • 护肤
  • 化学
  • 工业
  • 技术
  • 配方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9544
版次:2
商品编码:121415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实用精细化学品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字数:3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供从事化妆品研究、开发、生产、管理、使用、销售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和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专业的化妆品及相关课程的辅助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作为《实用精细化学品丛书》的分册之一,上一版于2011年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以来,以其实用性受到读者的欢迎,并被多所学校选作化妆品专业课程的教材。经过作者的精心修订,第二版内容更贴近化妆品发展实际,可为读者提供更实用的参考。

内容简介

  化妆品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精细化学品。本书在简介化妆品的分类、组成、功效评价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化妆品原料以及肤用化妆品、毛发用化妆品、口腔卫生用品、美容化妆品和特种化妆品的配方组成和制备工艺等。
  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基本结构,在内容上根据近年来化妆品的发展趋势,删除了部分不再使用的、欠温和以及有争议的原料,典型性欠佳的配方;增补了天然和绿色的动植物提取物原料、抗炎抗敏原料以及BB霜、CC霜、抗敏化妆品等符合发展潮流的原料和产品配方。
  修订后,本书更贴近化妆品发展实际,可供从事化妆品研究、开发、生产、管理、使用、销售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和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专业的化妆品及相关课程的辅助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唐冬雁,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化学系系主任,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主讲3门本科生课程及2门研究生课程。主讲的本科生课程包括“大学化学”、“新型精细化学品设计与制备工艺”,后者包括化妆品及化妆品科学知识的讲授。目前是省级精品课程(应用化学综合实验,亦为哈工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主编正式出版的教材6本。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化妆品的定义和分类1
1.1.1化妆品与化妆品科学1
1.1.2化妆品的分类2
1.2化妆品的组成与特性5
1.2.1化妆品的组成5
1.2.2化妆品的特性6
1.3化妆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7
1.3.1化妆品的安全性评价7
1.3.2化妆品的功效性评价13
1.4化妆品工业的发展20
1.4.1化妆品工业发展概况20
1.4.2化妆品工业发展趋势21
第2章化妆品的原料25
2.1化妆品的基质原料25
2.1.1油性原料25
2.1.2粉质原料34
2.1.3溶剂类原料36
2.1.4胶质原料37
2.2化妆品的辅助原料43
2.2.1表面活性剂44
2.2.2香料和香精54
2.2.3颜料和色素63
2.2.4防腐剂和抗氧剂65
2.2.5保湿剂67
2.2.6防晒剂70
2.2.7中草药和瓜果类添加剂71
2.2.8其他天然提取物和生化物质添加剂78
第3章肤用化妆品83
3.1清洁皮肤用化妆品83
3.1.1概述83
3.1.2清洁膏霜85
3.1.3泡沫清洁剂89
3.1.4磨面膏和去死皮膏95
3.1.5清洁面膜100
3.1.6沐浴剂106
3.2保护皮肤用化妆品109
3.2.1概述109
3.2.2化妆水111
3.2.3护肤膏霜116
3.2.4护肤乳液133
3.2.5护肤凝胶135
3.3营养皮肤用化妆品139
3.3.1概述139
3.3.2营养膏霜和乳液139
3.3.3精华液140
3.4抗衰老化妆品142
3.4.1概述142
3.4.2主要原料143
3.4.3产品配方144
第4章毛发用化妆品147
4.1洗发化妆品147
4.1.1概述147
4.1.2液体香波148
4.1.3膏状香波157
4.1.4凝胶型香波159
4.1.5调理香波161
4.1.6婴儿香波164
4.1.7去头屑香波165
4.2护发化妆品167
4.2.1概述167
4.2.2发蜡168
4.2.3发乳170
4.2.4护发素172
4.2.5焗油膏175
4.2.6养发液175
4.3整发化妆品179
4.3.1喷雾发胶179
4.3.2发用摩丝182
4.3.3发用凝胶185
4.4染发化妆品187
4.4.1暂时性染发剂188
4.4.2半永久性染发剂189
4.4.3永久性染发剂191
4.5烫发化妆品195
4.5.1概述195
4.5.2主要原料195
4.5.3制备工艺196
4.5.4产品配方196
4.6剃须化妆品198
4.6.1泡沫剃须膏198
4.6.2无泡剃须膏200
4.6.3剃须水200
第5章口腔卫生用品202
5.1牙膏202
5.1.1主要原料202
5.1.2配方结构及制备工艺205
5.1.3产品配方及配方分析208
5.2爽口液213
5.2.1主要原料213
5.2.2制备工艺213
5.2.3产品配方214
第6章美容化妆品215
6.1脸(颊)部美容化妆品215
6.1.1粉底类化妆品216
6.1.2香粉类化妆品221
6.1.3胭脂类化妆品226
6.2眼部美容化妆品229
6.2.1眉笔229
6.2.2眼影231
6.2.3睫毛油和睫毛膏233
6.2.4眼线笔和眼线液234
6.3唇膏235
6.3.1主要原料235
6.3.2制备工艺238
6.3.3产品配方238
6.4指甲美容化妆品240
6.4.1指甲油240
6.4.2指甲油清除剂244
6.5香水类化妆品244
6.5.1主要原料245
6.5.2制备工艺246
6.5.3产品配方246
第7章特种化妆品250
7.1防晒化妆品250
7.1.1概述250
7.1.2产品类型及主要原料251
7.1.3制备工艺252
7.1.4产品配方253
7.2美白祛斑化妆品255
7.2.1概述255
7.2.2主要原料256
7.2.3制备工艺257
7.2.4产品配方257
7.3抗敏化妆品260
7.3.1概述261
7.3.2主要原料263
7.3.3设计原则264
7.3.4产品配方266
7.4抑汗除臭化妆品269
7.4.1概述269
7.4.2主要原料270
7.4.3制备工艺271
7.4.4产品配方272
7.5脱毛化妆品274
7.5.1概述274
7.5.2主要原料274
7.5.3制备工艺275
7.5.4产品配方275
参考文献276

前言/序言

前言
《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作为“实用精细化学品丛书”的分册之一,自第一版于2011年出版以来,以其实用性受到读者的欢迎,同时被许多院校选作教材。
《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出版迄今已逾5年,在此期间,所述化妆品的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和制备方法等均有了一些变化,尤其是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此类产品安全性需求的加深,植物性、全天然等原料在愈来愈多地运用于产品体系,相应衍生出新的配方结构和组成;加之随着精细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制备技术和手段也逐渐运用于化妆品的生产之中。鉴于此,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提议和倡导之下,于2016年3月启动《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的再版修订工作。
《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分册的修订宗旨和修订方向与丛书的整体修订宗旨及方向保持一致。以体现实用性为主,并增强科学性、新颖性和准确性。增补近年的新原料、新配方、新工艺和新应用;通过选用近年的授权专利、权威期刊的文章、国内外知名公司的产品资料等方式,增加新配方和新工艺,更新和删除实用性欠佳和老旧的配方。
本书在保留原有各章节结构和特色的前提下,对各章节部分内容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具体的修订说明如下。
(1)第1章和第2章的部分小节中,结合目前化妆品行业和产品领域的变化进行整体改动。如第1章绪论中原有各节(化妆品的定义、分类、组成、特性、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方法、发展状况和趋势等)只保留各节原来的名称,其中的内容在结合目前的状况下重新进行阐述,更新原有内容。再如第2章化妆品原料中的基质原料和辅助原料中,删除部分不再使用的原料和欠温和以及有争议的原料,增加天然和绿色的动、植物提取物原料类型,增加抗炎、抗敏类化妆品原料类型;防晒和保湿原料的介绍中增加近年出现在典型产品中的新型原料。
(2)第3章和第4章的部分小节中,删除或调整了3级标题中类别区分较细、归属类型不准确或使用不普遍的产品对应的各小节。如删除原3.1.7(化妆水)、4.1.6(专用香波)、4.2.2(发油)等节内容;删除原3.4美白(化)皮肤用化妆品一节;调整了3.3节中的编排方式,增加了营养膏霜和乳液、精华液的类型介绍。
(3)在第3~7章中,均剔除老旧和不典型的配方类型、所涉原料和制备方法,结合近年的授权专利配方、权威期刊的文章或国内外知名化妆品公司的产品配方,增加新原料、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介绍。
(4) 第6章的6.1脸(颊)部美容化妆品的内容介绍中,增加现有广受欢迎的气垫霜、BB霜、CC霜等产品的原料、配方和工艺的内容。
(5)第7章中的各节编排顺序基本统一为“概述、主要原料(或产品类型及主要原料)、制备工艺(或设计原则)、产品配方”。其中上一版7.2节(祛斑化妆品)与第3章的3.4节(美白化妆品)合并为“美白祛斑化妆品”,精炼和合并了其中的相近内容;增加了7.3节(抗敏化妆品)。
全书共7章,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唐冬雁、北京工商大学董银卯编著。全书由唐冬雁统编定稿,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强亮生教授主审。
本书在编写、修订过程中,参考了多部相关教材、专著、专利和科研论文,均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列于书后,在此向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编写和修订还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化工与化学学院各级领导、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本书在编写、修订中的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完善。

编著者
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2016.12

第一版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妆品已是现代文明社会中各年龄、各层次人群的日常必需消费品,化妆品工业亦已成为新兴的精细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化妆品研制、开发和生产部门专业人才的需要,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
编者于2003年曾编写了《化妆品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后得到了广大化妆品生产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还有一些高校将该书选作教材。但在使用过程中读者反映,该书存在介绍原理内容偏多,介绍配方实例及其制备工艺偏少等问题。化学工业出版社路金辉编辑建议我们针对读者的意见,重新编写本书,以期在系统地介绍典型化妆品类型的原料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其实用性。经编者考虑,删减原理部分的介绍,增加配方实例部分的比重,加强产品制备工艺方面的介绍,并将原书更名为《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以求“名副其实”。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专业的化妆品及相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化妆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人员的工具书。
本书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唐冬雁、北京工商大学董银卯编著。书中第1、2章和第8章由唐冬雁编著;第3~7章由唐冬雁、董银卯共同编著。全书由唐冬雁统编定稿,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强亮生教授主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多部相关教材、专著和科研论文,均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列于书后,在此向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便完善。

编者
2010.6
《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 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化妆品科学的基石,为化妆品行业从业者、研发人员、配方师、技术人员以及对化妆品成分与制造流程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提供了一本权威且实用的参考指南。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与扩充,紧跟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力求呈现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 内容概述 本书的主体内容围绕化妆品的三个核心要素展开: 第一部分:化妆品原料的多维度解析 此部分将化妆品原料按照其在配方中的功能及来源进行系统性分类和深入探讨。 油脂与蜡类: 涵盖天然动植物油脂(如角鲨烷、植物油、蜂蜡)和合成油脂(如硅油、矿物油、酯类)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来源、生产方法以及在不同类型化妆品中的具体应用。重点介绍其润肤、成膜、乳化稳定等作用。 表面活性剂: 详细阐述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分类(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及其作用机理,包括乳化、增溶、发泡、去污、调理等。分析各类表面活性剂在洗面奶、洗发水、沐浴露、洁面乳等产品中的选择原则与配方考量。 增稠剂与胶体: 介绍天然胶体(如黄原胶、卡拉胶、纤维素衍生物)和合成聚合物(如聚丙烯酸酯类)的化学性质、增稠机理、流变学特性以及在膏霜、乳液、凝胶等产品中的应用。讨论其对产品质地、稳定性及使用感的影响。 保湿剂: 详述天然保湿因子(NMF)、吸湿性保湿剂(如甘油、透明质酸、PCA-Na)和封闭性保湿剂(如矿物油、凡士林)的作用原理、选择与配方添加的注意事项。 活性成分: 重点介绍各类功效性活性成分,包括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美白剂(如熊果苷、烟酰胺)、抗衰老成分(如视黄醇、胜肽)、舒缓成分(如红没药醇、积雪草提取物)等。对其作用机理、稳定性、递送系统以及在护肤品中的应用进行详尽分析。 防腐剂与抗菌剂: 梳理当前市场主流的防腐体系,介绍不同防腐剂的抗菌谱、作用机制、使用浓度限制、安全性评估以及配方兼容性。 着色剂与香料: 涵盖天然及合成着色剂的分类、法规要求、应用特点,以及香料在化妆品中的分类、构成、呈香原理、调香技巧及潜在的致敏性问题。 其他辅助成分: 如抗氧化剂、螯合剂、pH调节剂、溶剂、溶媒等,分析其在配方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第二部分:化妆品配方的科学构建 本部分致力于揭示化妆品配方设计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方法。 配方设计原则: 讲解基础的配方设计流程,包括确定产品目标、选择关键原料、考虑原料兼容性、预测产品稳定性等。 不同剂型的配方组成: 乳液(O/W、W/O): 深入分析乳化体系的形成、稳定性评价,以及在面霜、乳液、防晒霜中的配方考量。 膏霜: 探讨膏霜的结构、质地影响因素,及其在滋养、修复类产品中的应用。 凝胶: 介绍水性、油性凝胶的制备原理,及其在透明凝胶、面膜、发用产品中的应用。 洗护产品(洗发水、沐浴露): 重点关注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发泡性能、温和性、调理效果的配方设计。 彩妆产品: 涉及粉底、口红、眼影等产品的颜料分散、成膜性、附着力、色彩稳定性等配方技术。 特殊剂型: 如喷雾、泡泡浴、唇膏等,分析其独特的配方挑战与解决方案。 配方稳定性评估: 介绍物理稳定性(分层、相分离)、化学稳定性(氧化、降解)、微生物稳定性(防腐效能)等评价方法与关键因素。 感官评价与使用感受: 探讨配方成分对产品肤感、触感、香气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配方优化提升用户体验。 第三部分:化妆品的制备工艺详解 本部分将从生产制造的角度,系统介绍化妆品的生产流程与关键控制点。 生产设备概述: 介绍搅拌设备、加热/冷却设备、均质设备、灌装封口设备等在化妆品生产中的应用。 主要制备工艺流程: 乳化工艺: 详细阐述乳化体系的制备过程,包括油相、水相的配制、加热、乳化、冷却等步骤,以及关键的均质与稳定化过程。 膏霜制备: 介绍膏霜的混合、研磨、均质等工艺要点。 凝胶制备: 描述胶体的分散、溶胀、增稠过程。 洗护产品制备: 介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增稠剂的添加、活性成分的引入等工艺流程。 粉体产品制备: 涉及粉体的混合、研磨、压制等工艺。 工艺参数控制: 强调温度、时间、搅拌速度、均质压力等关键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优化与控制。 GMP(良好生产规范)要求: 介绍化妆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质量控制、设备验证、人员培训等GMP核心内容,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化与产品安全性。 质量控制与检验: 阐述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检验的方法与标准,包括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功效性指标等。 本书特色 内容权威且全面: 汇集了化妆品原料、配方设计、制备工艺等方面的最新知识,覆盖了化妆品开发的全过程。 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按照原料、配方、工艺的逻辑顺序编排,便于读者理解与学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深入的理论阐述,也结合了实际应用案例与生产工艺要点。 紧跟行业前沿: 充分反映了当前化妆品行业在原料创新、配方技术、绿色生产等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 专业术语准确,语言严谨: 采用化妆品科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力求表述的精确与科学。 适用读者 化妆品研发工程师、配方师、技术人员 化妆品生产企业管理者、质量控制人员 化妆品原料供应商及销售人员 精细化工、应用化学、药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及研究者 对化妆品成分、配方及生产制造有深入了解需求的普通消费者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化妆品的科学基础,深入理解各类原料的特性与应用,熟练运用配方设计原理,并对化妆品的制备工艺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在化妆品行业中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化妆品的研发和生产,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化学魔术”。而《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这本书,如果能真正地揭示这个“魔术”的奥秘,那将是一本我梦寐以求的工具书。我非常期待它在“原料类型”的介绍上,能够做到“包罗万象”,并且深入到每一个细分领域。例如,对于保湿剂,是简单的介绍还是会细致地讲解它们的作用机理、化学结构以及在不同配方中的应用场景?对于活性成分,书中是否会对其功效、作用靶点、以及与其他成分的配伍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在“配方组成”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配方设计思维”的引导,让我们理解配方不仅仅是成分的堆砌,而是有逻辑、有目的的设计过程。例如,如何根据不同的肤质和需求,来设计个性化的配方?如何平衡产品的功效、肤感和稳定性?“制备工艺”更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为我传授那些让产品“化腐朽为神奇”的生产技艺。比如,如何通过精确的工艺控制,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绿色工艺”的理念和实践?第二版,意味着这本书的生命力,以及其内容的不断完善,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更多启发和突破,让我对化妆品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评分

拿到《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这本书,我最想做的就是把它作为我的“案头宝典”。你知道,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都不是全新的,可能只是相似的问题在不同产品上的体现。而当我们遇到一个疑难杂症,比如某个配方体系总是出现浑浊、分层,或者某个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极差,我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各种文献、专利,甚至是通过大量的试错来寻找答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强大的“知识库”,能够为我们提供快速、准确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在“原料类型”的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非常详尽的原料数据库,不仅包含基础信息,还能涉及到其来源、制备方法、理化性质、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的稳定性,以及与其他常见原料的相容性。这样,当我们选择原料时,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在“配方组成”方面,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配方骨架”或“经典配方模板”,让我们在进行配方设计时,有一个清晰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微调和优化。例如,针对干性皮肤的保湿霜,它的基础配方应该包含哪些核心成分?它们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对于“制备工艺”部分,我非常希望它能针对一些常见的生产难题,提供详细的分析和解决策略。比如,如何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如何确保活性成分在生产过程中不被降解?如何实现膏体细腻、肤感清爽?这本书的第二版,意味着它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和读者认可,我希望能看到它在内容上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解决实际生产和研发中的痛点问题方面,能有更具操作性的指导。

评分

这本书,我可是盼了好久了!当初在网上看到它的信息,就觉得这个名字起得太实在了,直戳我作为一名化妆品从业者内心的痛点。你知道吗,我们平时在研发或者学习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那些模棱两可的概念,尤其是原料,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有时候一个成分的来源、它的具体作用机理,甚至是它在不同配方体系下的表现,都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谜团。而这本书,光看它的标题,就能感受到一种“解密”的决心。“原料类型”,这听起来就像一本原料的百科全书,我非常期待它能系统地梳理出各种化妆品原料的分类,是天然的、合成的,还是生物技术的?各种保湿剂、乳化剂、活性成分,它们各自属于哪个大类,又有怎样的细分?我想象着翻开书页,看到的不是枯燥的列表,而是清晰的脉络,从大类到小类,从宏观到微观,将那些复杂的原料世界变得井井有条。更别提“配方组成”了,这才是化妆品的核心啊!不同的产品类型,比如精华、面霜、洁面乳,它们各自的核心成分配比又是怎样的?那些看似简单的产品,背后藏着多少精妙的配方学问?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解析一些经典的配方案例,让我们看到那些优秀配方是如何“组装”起来的,又是如何通过对不同原料的组合,达到预期的功效和肤感。还有“制备工艺”,这更是实践操作的灵魂。同样一种成分,不同的制备方法,其活性、稳定性、甚至安全性都可能存在差异。这本书是否会深入讲解那些关键的工艺步骤,例如提取、合成、纯化、乳化、均质等等,以及这些工艺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我们在实际生产中少走弯路,甚至能启发新的工艺创新。这本书的第二版,也意味着它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读者的反馈,理论上应该更加完善和贴近实际需求,我满怀期待地想看看它究竟能带给我们多少惊喜。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化妆品爱好者,我总是在不断地寻找能够让我“脱胎换骨”的学习资料。我曾经尝试过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也参加过一些线上线下的培训课程,但总感觉像是在“碎片化”地学习,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座“知识的灯塔”,能够指引我前行的方向。我非常期待它能够系统地梳理化妆品原料的世界,从最基础的分类,到各种原料的特性、功效,再到它们在不同产品中的应用。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原料能够成为“明星成分”,而另一些则默默无闻。在“配方组成”方面,我希望能看到书中深入剖析一些经典配方的“灵魂”,了解那些配方大师是如何通过对不同原料的巧妙组合,来实现各种神奇的护肤效果。例如,为什么有些精华会选择温和舒缓的配方,而有些则会主打强效抗氧化?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配方配比的黄金法则”?“制备工艺”更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为我揭示那些让普通原料焕发活力的生产秘密。比如,如何通过特定的工艺,来提升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如何控制产品的质地和稳定性?这本书的第二版,更是让我对其内容的前沿性和权威性充满了信心,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更多新颖的视角和实用的知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在化妆品行业,真正决定产品成败的,是那些“看不见的细节”。很多时候,消费者能直观感受到的肤感、气味、包装,固然重要,但支撑这些体验的,是背后扎实的原料选择、精妙的配方设计和严谨的制备工艺。《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为我揭示这些“看不见的细节”背后的奥秘。在“原料类型”方面,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非常清晰的分类体系,并且对每一种原料进行深入的剖析,包括它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来源(天然还是合成)、以及在配方中的具体作用。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冷门”但却非常有潜力的原料,以及它们的应用前景。关于“配方组成”,我希望它能讲解一些“配方思维”,不仅仅是罗列成分,而是如何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和功效需求,去构建一个逻辑严谨、功效协同的配方。比如,如何平衡油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如何选择合适的乳化体系?如何优化产品的肤感和吸收?“制备工艺”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工艺放大”和“工艺优化”的讨论。你知道,实验室里的小试配方,在工业化生产中可能面临很多挑战。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解决这些挑战的经验和方法?它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比如连续流反应、微流控技术等?第二版的存在,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和前沿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引领我们进入化妆品科学更深层次的领域。

评分

在我看来,化妆品行业是一个充满“化学与艺术”的交叉领域。它既需要严谨的科学原理作为支撑,又需要创意的设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这本书,如果能做到内容上的“兼收并蓄”,那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我期待它在“原料类型”的介绍上,能够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例如,对于天然植物提取物,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其化学成分、提取方法以及功效成分的标准化?对于合成原料,是否会涉及其合成路线、纯度控制和安全性评估?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不同来源和类型的原料,在配方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配方组成”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配方逻辑”的讲解,让我们理解配方设计的“底层逻辑”。比如说,在构建一个保湿配方时,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哪些类型的保湿剂?如何才能实现多层次的保湿?如何平衡肤感和保湿效果?“制备工艺”部分,我更是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了解那些让产品“脱颖而出”的生产技术。例如,对于一些高端产品,它们是如何通过特殊的工艺来实现卓越的功效和肤感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在化妆品生产中的应用?第二版的存在,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一定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市场的认可,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具前瞻性的知识。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将化妆品的“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书籍,一本能够让我从“为什么”到“怎么做”都了然于心的指引。《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这本书,光是这个厚重的名字,就给了我这样的期待。我希望它在“原料类型”的部分,能够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地讲解每种原料的“前世今生”,它们的来源、生产方式、理化性质、以及在不同化妆品类型中的应用。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天然原料的活性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技术,以及它们在配方中的稳定性问题。至于“配方组成”,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配方搭建”的思维导图。例如,在设计一款抗衰老面霜时,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哪些核心成分?它们的复配比例应该如何确定?如何才能实现产品的最佳功效?“制备工艺”更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领域,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为我揭示那些让产品“完美无瑕”的生产秘密。比如,如何通过精确的温度、压力、时间控制,来保证活性成分的有效性和产品的稳定性?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先进的乳化技术、分散技术?第二版的存在,对我来说,是一种保证,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更加成熟,更加贴近行业需求,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启发我进行更多的创新。

评分

坦白说,我对《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这本书的期望,更多地集中在它是否能提供一种“全局观”。在化妆品领域,我们常常被各种新概念、新技术、新原料轰炸,很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你知道,有时候你会对某个网红成分如数家珍,但却说不清它在整个配方体系中的真正位置;或者你对某个复杂的生产设备了如指掌,但却无法将其与最终产品的性能联系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这种割裂的状态,将原料、配方和工艺这三个看似独立的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比如说,书中会不会通过分析某一类特定的化妆品(例如抗衰老精华),来展示其典型的原料选择、配方设计思路以及对应的制备工艺?这种“案例分析”式的讲解,远比零散的知识点更有说服力。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如何处理“原料类型”的介绍。是按照功能来分,比如保湿类、清洁类、抗氧化类?还是按照化学结构来分?或者结合两者?我希望它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既能让新手快速入门,又能让资深从业者从中找到新的视角。同时,“配方组成”的部分,我期待它能讲解一些基本的配方原则和规律,比如各种成分的复配禁忌,如何实现质地的优化,以及如何平衡功效与稳定性、安全性。至于“制备工艺”,我希望它不只是简单地列出设备名称,而是能深入剖析每一步工艺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温度、压力、时间、剪切力等关键参数是如何影响原料的性质和最终产品的表现的。这本书的“第二版”标志着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期待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都有所提升。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化妆品配方学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零散”的层面,可能是因为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比较多,也比较杂。比如,我可能会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种新的乳化体系,又在另一本书上读到某种天然提取物的功效,但却很难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这本书,正好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需求。我特别期待它能以一种非常系统、有逻辑的方式,将这三个关键要素——原料、配方和工艺——进行梳理和讲解。比如说,在介绍“原料类型”时,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列举和描述,而是能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原料的“家族史”,它们是如何被发现、发展和应用的,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的配方中扮演的角色。在“配方组成”的部分,我希望它能阐释一些“配方哲学”,不仅仅是如何堆砌成分,而是如何根据产品定位、目标消费者、甚至市场趋势来“设计”一个配方。例如,为什么有些抗衰老产品会选择XX成分作为核心,而另一些则会选择YY成分?它们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制备工艺”更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部分。我希望它能详细讲解那些看似“神秘”的工艺过程,比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微胶囊包覆技术等等,以及这些工艺是如何赋予原料新的特性,或者如何优化产品的使用体验。这本书的第二版,在我看来,是对前一版内容的优化和升级,我希望它能在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上都有所突破,尤其是在一些前沿的技术和工艺方面,能够有更详尽的介绍。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一款化妆品从“好用”变成“好用且效果卓著”。我相信,这背后一定有着对“原料”、“配方”和“工艺”三个关键环节的极致追求。《化妆品:原料类型·配方组成·制备工艺(第二版)》这本书,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三点的深入剖析,那绝对是一本值得我反复研读的“秘籍”。在“原料类型”方面,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非常详尽的“原料图谱”,不仅包含常见的原料,还能发掘一些创新性的、具有“黑科技”潜力的原料。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每种原料的作用机理,以及它在不同配方体系下的表现。对于“配方组成”,我希望能看到书中提供一些“配方诊断”的思路。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配方出现问题时,如何通过分析配方组成来找到根源?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配方优化”的工具和方法?“制备工艺”更是我一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的领域,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那些让产品“脱颖而出”的生产技术。比如,如何通过工艺创新来提高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如何实现产品的“超细致”肤感?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工业化生产中的“独门绝技”?第二版,在我看来,是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升华,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更多前沿的知识和更具操作性的指导,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化妆品的“科学艺术”。

评分

超过10个字就有机会获得20个京豆

评分

一般般,一般般一般般

评分

好评~

评分

京东自营 发货速度快 非常满意。

评分

好评~

评分

学习 配方里原料中文名称有 如果有简称就详细了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评~

评分

纸张还可以,内容废话挺多,未必实用,仁者见仁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