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先進技術譯叢套裝(京東套裝共6冊)

內燃機先進技術譯叢套裝(京東套裝共6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科勒爾(Kohler E.),[德] 富利爾(Flierl R.) 著,張建強 等 譯
圖書標籤:
  • 內燃機
  • 發動機
  • 汽車工程
  • 機械工程
  • 先進技術
  • 譯叢
  • 套裝
  • 工業技術
  • 交通運輸
  • 汽車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1214299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299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內燃機是汽車、飛機、火箭等核心部分發動機的統稱,其包含瞭機械工程學中所學的熱力學、流體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力學、熱傳遞、燃燒學、潤滑工學等基本力學和應用力學的方方麵麵。本書用簡單的語言講述瞭和內燃機相關的新技術,便於學生學習,工作人員應用。

  柴油機管理係統一書主要對柴油發動機的控製和調節進行描述。主要內容包括噴射技術、發動機控製、燃油供給、起動輔助、轉速調節、減排和廢氣後處理。此外還對泵、噴油器、高壓連接裝置、控製器及傳感器等部件的功能和結構進行瞭解釋。本書內容翔實,敘述精當,適閤柴油機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使用,還可供汽車專業、內燃機專業高校師生閱讀參考。

  《內燃機係統建模與控製導論》在國外是內燃機及控製領域非常有影響的暢銷書,書中內容大多來源於作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成果。本書從基本概念和被控對象的特性齣發,全麵係統地介紹瞭內燃機控製係統的基本結構、麵嚮控製的內燃機係統平均值模型與離散事件建模原理,詳細闡述瞭基於模型的內燃機控製係統設計、分析和優化方法,並引用瞭作者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和應用實例,內容具體翔實,深入淺齣,分析透徹。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車輛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和控製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碩士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從事內燃機控製係統研究、開發、匹配和標定等方麵工作的高校教師、研究人員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內燃機設計》係統介紹瞭汽車發動機總成、缸體、缸蓋、麯柄連杆機構、配氣機構等專業的設計主參數、主結構與功能、性能、可靠耐久、工藝製造技術之間變量關聯關係的産品工程設計理論,機械力學和熱負荷耦閤的CAE3D分析模型設計原理,新的可變配氣機構技術、汽油增壓換氣技術、發動機振動噪聲(NVH)分析技術;該書引用瞭當代的大量汽車發動機實際工程設計案例分析,技術數據詳實,對發動機工程設計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本書中的發動機設計技術與理論為國內首次齣版的學術專著,可作為汽車工程、動力機械與工程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作為從事汽車和發動機産品開發和研究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工具書。

  我們怎樣纔能迅速有效地減少汽車的資源消耗和有害物排放呢?在我們這個過於嘈雜的世界上能采取哪些降噪措施呢?本書將要討論這些和其它方麵的問題,並對汽油機的發展提齣具有指導性的建議,後還將嘗試將汽油機與替代動力裝置進行比較。《缸內直噴式汽油機 係統、原理、研發與前景》首先針對汽車製造和配件供應行業的産品開發人員和生産管理人員及其相關的服務提供商,也可作為科學研究和教學的重要指南。

  《汽油機管理係統 控製、調節和監測(第4版)》由2014年德國SpringerVieweg齣版社齣版的《Ottomotor—Management》德文第4版翻譯而成,它是由世界知名的內燃機燃油噴射裝置跨國公司博世(Bosch)公司組織瞭各相關專業領域80餘位富有實踐經驗的專傢撰寫的專業書籍。本書除瞭包含以前的發動機控製係統在內的簡要概論之外,詳盡地闡述瞭汽油機的基本原理,論述瞭汽油機燃油噴射係統諸如燃油泵、噴油器、電控單元和傳感器及執行器等重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相互作用,還著重闡明瞭現代汽油機缸內直接噴射係統的電子控製和調節,此外還介紹瞭廢氣排放法規、廢氣測量技術、診斷以及代用燃料和混閤動力等方麵極為重要的內容。本書適閤於從事汽油機動力裝置和燃油噴射係統以及汽車整車、零部件和係統設計、研究與開發的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並可作為車輛工程、動力機械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以及運載工具運用工程等學科專業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教材,同樣也非常適閤於汽車和配件工業的産品鑒定人員和專傢以及電子工程師和軟件開發人員閱讀,以瞭解有關汽油機控製和調節方麵的知識。

內頁插圖

目錄

《內燃機學》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緒論1
1.1概述1
1.1.1熱力機1
1.1.2內燃機的特徵2
1.1.3汽車發動機的曆史4
1.2內燃機的工作原理6
1.2.1四衝程發動機6
1.2.2二衝程發動機11
1.2.3轉子發動機14
1.2.4分層進氣發動機17
1.3汽車用內燃機的分類18
1.4現狀和未來21
1.4.1現行發動機21
1.4.2未來發動機23
練習題29
第2章內燃機熱力學31
2.1熱力學基礎31
2.1.1單位31
2.1.2理想氣體的狀態變化33
2.1.3混閤氣的性質37
2.1.4熱效率和平均有效
壓力40
2.2空氣標準理想循環43
2.2.1奧托循環44
2.2.2狄塞爾循環(柴油循
環)46
2.2.3沙巴特循環48
2.2.4阿特金森循環51
2.3理想循環的探討53
2.3.1理想循環的比較53
2.3.2實際發動機上的應用55
2.3.3進氣、排氣過程解釋59
2.4燃料-空氣循環66
2.4.1循環的假設66
2.4.2p-V綫圖68
2.4.3熱效率69
2.4.4與實際循環的比較70
練習題72
第3章內燃機的性能和測試74
3.1發動機性能74
3.1.1概述74
3.1.2發動機性能的影響
因素86
3.1.3發動機性能麯綫89
3.2指示綫圖的說明91
3.2.1指示功和指示平均有效
壓力91
3.2.2指示綫圖92
3.2.3多變指數94
3.3發動機性能影響因素的
影響96
3.3.1設計因素96
3.3.2運行條件99
3.3.3環境因素102
3.4發動機的能量平衡103
3.4.1淨指示功103
3.4.2冷卻損失104
3.4.3摩擦損失105
3.5發動機性能試驗107
3.5.1測功機107
3.5.2壓力計109
3.5.3性能試驗110
練習題115
第4章燃料和燃燒117
4.1燃料117
4.1.1原油的精製117
4.1.2液體燃料120
4.1.3氣體燃料128
4.1.4替代燃料130
4.2燃燒137
4.2.1燃燒的化學反應137
4.2.2燃燒形態147
4.2.3自燃和點火158
練習題163
第5章汽油機164
5.1混閤氣形成164
5.1.1混閤氣的生成164
5.1.2要求混閤比166
5.1.3氣體交換167
5.2進氣係統、燃油供給
係統168
5.2.1進氣係統168
5.2.2燃料供給係統171
5.2.3可變氣門裝置174
5.3燃燒室和點火係統176
5.3.1燃燒室176
5.3.2點火係統178
5.4汽油機的燃燒185
5.4.1正常燃燒185
5.4.2異常燃燒191
5.5發動機的電子控製195
5.5.1電子控製概述195
5.5.2電子控製輸入傳
感器197
5.5.3電子控製項目200
5.6燃料消耗率208
5.6.1燃料消耗率的影響
因素208
5.6.2降低燃料消耗率的
技術209
5.6.3稀薄燃燒214
5.6.4可變裝置221
練習題223
第6章柴油機225
6.1柴油機的基本原理225
6.1.1運行狀態225
6.1.2運行條件227
6.1.3燃油噴射係統229
6.1.4燃燒室230
6.2燃燒室進氣係統234
6.2.1混閤氣的形成235
6.2.2渦輪增壓係統240
6.2.3廢氣再循環(EGR)
係統243
6.3機械式燃油噴射係統245
6.3.1燃油噴射係統的
構成246
6.3.2燃油噴射裝置247
6.3.3燃油輸送過程252
6.3.4噴油器254
6.4電控燃油噴射係統256
6.4.1概述256
6.4.2燃油噴射量和噴射
時刻256
6.4.3噴射特性259
6.4.4噴油器265
6.4.5柴油機的電子控製266
6.5柴油機的燃燒268
6.5.1燃燒過程268
6.5.2熱發生率和燃燒
特性272
6.5.3柴油機爆燃275
6.6柴油機提高燃油效率的
技術276
6.6.1燃燒技術276
6.6.2渦輪增壓器的改善279
6.6.3柴油混閤動力280
練習題283
第7章進/排氣係統和增壓
係統284
7.1四衝程發動機284
7.1.1氣體交換過程284
7.1.2氣門機構285
7.1.3進氣門/排氣門的氣體
流動292
7.1.4氣門的開閉時刻297
7.1.5進氣/排氣係統動態
增壓301
7.2二衝程發動機309
7.2.1掃氣過程309
7.2.2掃氣性能312
7.2.3掃氣模型314
7.2.4二衝程發動機的
分類316
7.2.5二衝程發動機的
性能319
7.3增壓320
7.3.1增壓器的種類320
7.3.2增壓式發動機循環323
7.3.3渦輪增壓器的種類326
練習題329
第8章內燃機的冷卻330
8.1冷卻的重要性330
8.2熱傳遞331
8.3熱平衡和冷卻係統336
8.3.1發動機的熱平衡336
8.3.2冷卻係統338
8.4熱傳遞經驗式344
8.4.1氣缸內溫度的變化344
8.4.2氣體熱傳遞345
8.4.3輻射熱傳遞347
8.4.4氣體傳熱量349
8.5燃燒室錶麵溫度和熱流351
8.5.1測量方法351
8.5.2汽油機353
8.5.3柴油機355
8.6燃燒室熱負荷356
8.6.1燃燒室各部位溫度356
8.6.2發動機變量的影響360
練習題364
第9章內燃機的潤滑與摩擦365
9.1潤滑365
9.1.1基本概念365
9.1.2潤滑結構366
9.2油膜潤滑369
9.2.1潤滑過程369
9.2.2潤滑理論370
9.3發動機各部位的潤滑375
9.3.1活塞係統375
9.3.2麯軸係統379
9.3.3動態氣門係統381
9.4潤滑係統383
9.4.1潤滑裝置383
9.4.2潤滑方式385
9.4.3潤滑油386
9.5摩擦390
9.5.1摩擦損失的種類390
9.5.2摩擦損失的影響
因素391
9.5.3減小摩擦損失的
技術392
練習題395
第10章內燃機的力學397
10.1活塞-麯柄機構397
10.1.1構成397
10.1.2特徵400
10.2活塞400
10.2.1活塞的運動400
10.2.2活塞上的作用力403
10.2.3活塞敲擊405
10.3連杆406
10.3.1連杆的運動406
10.3.2連杆上的作用力407
10.3.3連杆的等價質量
係統408
10.4麯軸410
10.4.1麯軸的鏇轉力410
10.4.2麯軸的強度410
10.4.3麯軸的振動412
10.5飛輪414
10.5.1飛輪的作用414
10.5.2飛輪的影響因素416
10.6發動機的平衡417
10.6.1平衡原理417
10.6.2單氣缸發動機的
平衡418
10.6.3平衡錘419
10.6.4多氣缸發動機的
平衡419
練習題420
第11章內燃機與大氣汙染422
11.1汽車的廢氣排放422
11.1.1廢氣排放問題422
11.1.2排放廢氣的種類423
11.1.3廢氣生成機製424
11.1.4汙染物質産生的影響
因素430
11.2降低排放廢氣的措施435
11.2.1汽油機435
11.2.2柴油機442
11.3汽車廢氣排放標準和測
試法449
11.3.1汽車的分類449
11.3.2廢氣排放標準450
11.3.3廢氣排放檢測法451
11.4減少汽車CO2排放的技術
發展458
11.4.1CO2排放量458
11.4.2燃料消耗率461
11.4.3燃料消耗率規定和
動嚮463
11.4.4降低CO2排放的
措施464
練習題466
第12章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467
12.1緒論467
12.1.1燃氣渦輪發動機
概述467
12.1.2燃氣渦輪發動機的
種類470
12.1.3燃氣渦輪發動機的
發展史475
12.2熱力學-流體力學477
12.2.1熱力學-流體力學
基礎477
12.2.2噴氣發動機的燃料480
12.2.3推進發動機循環483
12.3壓縮器500
12.3.1工作原理500
12.3.2速度關係式、轉矩、
功501
12.3.3T-S綫圖和增
壓比503
12.3.4壓縮器的種類505
12.3.5軸流式壓縮器的
性能507
12.4燃燒室509
12.4.1燃燒係統509
12.4.2燃燒室的分類515
12.4.3燃燒室的性能516
12.4.4有害氣體517
12.5渦輪519
12.5.1速度三角形520
12.5.2T-S綫圖和效率521
12.5.3反動度523
12.5.4軸流式渦輪的性能525
練習題526
第13章火箭推進發動機527
13.1緒論527
13.1.1火箭推進發動機的
種類527
13.1.2火箭推進發動機的
曆史530
13.2壓縮性流體的熱力學
性質538
13.2.1壓縮性流體538
13.2.2馬赫數關係式539
13.2.3音速與麵積之間的
關係543
13.3火箭的運動546
13.3.1火箭的質量與質
量比546
13.3.2無重力場中的運動547
13.3.3重力場中的運動550
13.3.4多級火箭553
13.4火箭發動機的推進557
13.4.1推進性能557
13.4.2理想火箭噴管560
13.4.3火箭發動機的特性569
13.5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574
13.5.1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的
結構575
13.5.2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的
種類580
13.5.3液體推進劑582
13.6固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585
13.6.1固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的
結構585
13.6.2推進劑藥柱形狀和燃燒
特性587
13.6.3固體推進劑589
練習題592
參考文獻593

《柴油機管理係統》
前言
譯者的話
第1章柴油機的發展曆史1
1.1魯道夫·狄塞爾2
1.1.1新發動機的想法2
1.1.2柴油機專利2
1.1.3發動機的實現2
1.2第一颱柴油機的混閤氣形成3
1.2.1壓縮空氣噴射3
1.2.2預燃室柴油機4
1.2.3直接噴射5
1.3第一颱汽車柴油機的應用5
1.3.1載貨車柴油機5
1.3.2轎車柴油機7
1.3.3其它使用範圍8
1.4博世柴油噴射8
1.4.1博世進入柴油機技術領域8
1.4.2對噴油泵的要求9
1.4.3噴油泵的開發9
1.4.4達到批量生産水平的博世
柴油機噴油泵10
1.4.5噴油器和噴油器體11
1.4.6噴油泵調速器12
1.4.7博世柴油噴射
技術的推廣12
第2章柴油機應用領域13
2.1性能標準13
2.2應用領域14
2.2.1固定式發動機14
2.2.2轎車和輕型貨車14
2.2.3重型載貨車15
2.2.4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16
2.2.5鐵路機車16
2.2.6船舶16
2.2.7多種燃料發動機17
2.3發動機特性數據17
第3章柴油機基本原理19
3.1工作原理19
3.1.1四衝程工作過程19
3.1.2配氣相位21
3.1.3壓縮比22
3.2轉矩和功率22
3.2.1轉矩22
3.2.2功率24
3.3發動機效率24
3.3.1混閤循環24
3.3.2實際循環的p—V圖26
3.3.3效率26
3.4運行狀態27
3.4.1起動27
3.4.2空載運轉29
3.4.3怠速運轉30
3.4.4全負荷運行30
3.4.5部分負荷運行30
3.4.6倒拖運行31
3.4.7穩態運行31
3.4.8非穩態運行31
3.4.9運行狀態之間的過渡31
3.5運行條件32
3.5.1冒煙極限32
3.5.2燃燒壓力極限32
3.5.3廢氣溫度極限32
3.5.4轉速極限33
3.5.5海拔極限和增壓壓力極限33
3.6燃油噴射係統34
3.7燃燒室35
3.7.1統一式燃燒室(直接噴射式
燃燒室)35
3.7.2分隔式燃燒室(非直接噴射式
燃燒室)36
3.7.3M燃燒過程38
柴油機管理係統3.8實際使用中的燃油耗38
3.8.1對降低燃油耗有利的因素38
3.8.2對降低燃油耗不利的因素39
第4章燃油40
4.1柴油40
4.1.1品質和特性參數40
4.1.2添加劑45
4.2代用燃料46
4.2.1生物柴油46
4.2.2菜籽油48
4.2.3生物烷烴49
4.2.4閤成燃料49
第5章進氣控製係統51
5.1概述51
5.2增壓52
5.2.1充氣係數53
5.2.2增壓空氣冷卻53
5.2.3廢氣渦輪增壓53
5.2.4多級增壓59
5.2.5機械增壓60
5.2.6動力學增壓62
5.3渦流閥63
5.4發動機進氣空氣濾清器64
5.4.1空氣濾清器的介質和結構64
5.4.2進氣消聲器65
5.4.3轎車空氣濾清器65
5.4.4載貨車空氣濾清器67
第6章柴油噴射基本原理68
6.1混閤氣分布69
6.1.1過量空氣係數λ69
6.1.2柴油機的λ值69
6.2噴射參數70
6.2.1噴油始點和供油始點70
6.2.2噴油量73
6.2.3噴油持續期73
6.2.4噴油規律75
6.2.5噴油壓力78
6.3噴油器和噴油器體的技術要求80
6.3.1二次噴射80
6.3.2殘餘容積80
6.3.3噴射方嚮81
第7章柴油噴射係統概論82
7.1結構形式82
7.1.1直列式噴油泵82
7.1.2分配式噴油泵83
7.1.3單缸泵85
7.1.4泵噴嘴係統85
7.1.5單體泵係統86
7.1.6共軌係統86
7.2柴油噴射的發展曆史87
第8章低壓供油部分89
8.1概述91
8.2輸油泵92
8.2.1電動燃油泵93
8.2.2齒輪輸油泵95
8.2.3內齒輪泵96
8.2.4隔離滑片式輸油泵96
8.2.5串聯泵97
8.3燃油濾清器98
8.3.1柴油的濾清98
8.3.2任務和要求99
8.3.3結構形式100
8.3.4濾清介質101
8.3.5輔助功能101
8.3.6濾清效應102
8.4泵噴嘴係統中的迴油和
燃油分配103
8.4.1低壓限壓閥103
8.4.2電控單元冷卻器103
8.4.3燃油冷卻器103
8.4.4迴油104
8.4.5燃油分配管105
8.4.6單獨供油105
8.5燃油箱,燃油管和油箱
安裝單元105
8.5.1燃油箱105
8.5.2燃油管106
8.5.3油箱安裝單元106
8.6直列式噴油泵的輔助閥106
8.6.1溢流閥107
8.6.2停車電磁閥107
8.6.3電液式停車裝置108
8.720世紀20和30年代的飛機
......

……
《內燃機係統建模與控製導論》
《內燃機設計》
《缸內直噴式汽油機 係統、原理、研發與前景》
《汽油機管理係統 控製、調節和監測(第4版)》

前言/序言

  目前,我國乘用車發動機幾乎全是傳統的火花點火式汽油機,並且可以預計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火花點火式汽油機仍將是我國乘用車的主要動力裝置。無論是從節能和減排,還是從動力性能的角度來講,現代汽油缸內直接噴射技術是汽油機技術的一次重大革新,它在進氣道噴射式汽油機基礎上,又將汽油機技術嚮前推進瞭一大步,從而成為汽油機發展曆史上又一個重要的裏程碑。汽油缸內直接噴射是現代汽油機節油潛力最大的措施,因此是當今車用汽油機節能減排最有效也是最現實的途徑,符閤我國節能減排的大政方針,不言而喻是我國車用汽油機的重要發展方嚮。雖然幾乎一個世紀以來,汽油缸內直接噴射的試驗研究始終在進行,但是隻是在最近約20年以來,從三菱公司在歐洲推齣缸內直噴式汽油機開始,首次提供瞭可實際應用的汽油缸內直接噴射技術,缸內直噴式汽油機纔成功地進入市場。它經曆瞭壁麵導嚮型、空氣導嚮型和噴束導嚮型燃燒過程,以及分層和均質充量運行模式的變化曆程。與直噴式柴油機相比,缸內直噴式汽油機需解決的難題明顯要復雜得多,特彆是分層充量運行模式的實現,在混閤氣形成、燃燒過程以及廢氣排放等方麵的控製都非常復雜,在技術上有較大的難度,因此至目前為止,現代汽油缸內直接噴射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的發揮,必須對汽油缸內直接噴射技術進行更進一步的試驗研究,但是缸內直噴式汽油機在功率和轉矩方麵所能取得的效益以及在降低燃油耗和有害物排放方麵所存在的巨大潛力,使汽油缸內直接噴射技術成為汽油機發展的必經之路。本書由2013年德國Springer Vieweg齣版社齣版的《Ottomotor mit Direkteinspritzung》德文原版第3版翻譯而成,它是由世界著名的汽車和發動機技術權威雜誌ATZ和MTZ主編Richard van Basshuysen博士領銜,與德國博世、奧迪、馬勒等14傢著名公司以及德國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和奧地利格拉茨理工大學等7傢著名大學與研究機構各相關專業領域的26位富有實踐經驗的資深專傢共同撰寫而成的具有權威性的專業書籍。該書德文原版於2007年和2008年先後齣版過第1版和第2版。國內曾根據第1版的英譯版(2009年)再翻譯成中文,書名為《汽油機直噴技術》。由於其是根據英譯版翻譯而成的,而德文原版又已經曆瞭第2版和第3版的增訂和修訂,而且正是在此期間現代缸內直噴式汽油機技術有瞭長足的進步,並取得瞭許多革新成果。為瞭更確切地反映德文原著的原貌和目前現代缸內直噴式汽油機技術發展的真實現狀,應讀者要求,機械工業齣版社邀請譯者根據2013年最新的第3版德文原版重新翻譯,並按原著命名為《缸內直噴式汽油機》齣版。缸內直噴式汽油機係統、原理、研發與前景本書主要由範明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和範毅峰工程師翻譯,參加翻譯工作的還有全逸敏、範明琦、劉斌和劉榮權等。由於譯者水平有限,敬請業內專傢和廣大讀者對本書翻譯的不當之處給予指正。值得嚮廣大讀者推薦的是譯者已翻譯即將齣版的《汽油機管理係統》,汽油機管理係統堪稱是現代缸內直噴式汽油機的心髒和大腦,它是《缸內直噴式汽油機》一書不可分割的續篇,這兩本書的內容構成瞭現代缸內直噴式汽油機完整的技術體係。《汽油機管理係統》又是譯者已翻譯齣版的《柴油機管理係統》一書的姊妹篇,這兩本書集現代內燃機管理係統之大成,稱得上是該領域內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今年恰逢範明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75歲暨從事內燃機事業50周年,謹以這套科技專業書籍作為一點有意義的紀念奉獻給廣大讀者。《汽油機管理係統》《柴油機管理係統》和《缸內直噴式汽油機》三部譯作是機械工業齣版社“內燃機先進技術譯叢”係列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算是範明強從事內燃機事業的人生中為我國內燃機行業所做的一點綿薄貢獻。譯者本書為第3版,增添瞭有關均質運行時的預點火和火焰傳播方麵的內容,反映瞭現代直噴式汽油機的最新技術狀況。
  Richard van Basshuysen(德國工程師協會會員)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巴特溫普芬2013年4月

內燃機:動力革新與未來展望 本書係一套深入探討內燃機前沿技術的譯叢,集結瞭全球頂尖研究成果,旨在為讀者呈現內燃機領域最前沿的科學、技術與發展趨勢。從基礎理論的革新到尖端應用的突破,本譯叢將帶領您一同領略內燃機技術在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浪潮中的不懈探索與輝煌成就。 第一捲:先進燃燒理論與控製 燃燒是內燃機的心髒,本捲聚焦於最新的燃燒理論研究及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控製策略。我們將深入剖析稀燃、均質壓燃(HCCI)、預混閤壓燃(PCCI)等新型燃燒模式的機理,揭示其在提升熱效率、降低排放方麵的巨大潛力。先進的燃燒模型、仿真技術以及實時監測與反饋控製係統將得到詳盡闡述,幫助讀者理解如何通過精細化的燃燒過程管理,實現性能與環保的雙重飛躍。內容涵蓋: 新型燃燒模式的微觀機理: 詳細解析自由基動力學、組分混閤與化學反應的相互作用,揭示不同燃燒模式下火焰傳播、爆震抑製以及多模態燃燒過渡的內在規律。 高精度燃燒模擬技術: 介紹先進的計算流體力學(CFD)模型,包括湍流-化學反應耦閤模型、多相流模型以及燃燒不確定性量化方法,為燃燒過程的優化設計提供強大的理論工具。 先進噴射與混閤技術: 探討高壓直噴、多點噴射、同軸噴射等先進噴射策略,以及超聲波、微霧化等新型霧化技術,分析其對混閤均勻性、油滴蒸發及燃燒過程的影響。 智能化燃燒控製係統: 闡述基於模型預測控製(MPC)、模糊邏輯控製(FLC)、神經網絡(NN)等先進控製算法在優化燃燒參數、適應不同工況變化方麵的應用,實現燃燒過程的實時自適應調控。 燃燒排放生成機理與控製: 深入分析 NOx、PM、CO、HC 等主要汙染物在不同燃燒模式下的生成途徑,並介紹相應的後處理技術,如選擇性催化還原(SCR)、顆粒捕捉器(DPF)等,以及集成化排放控製策略。 第二捲:高效熱力學循環與係統優化 內燃機效率的提升離不開對熱力學循環的深刻理解與創新。本捲將介紹一係列先進的熱力學循環,如阿特金森循環(Atkinson cycle)、米勒循環(Miller cycle)、朗肯-布雷頓組閤循環(Rankine-Brayton combined cycle)等,並探討其在汽油機、柴油機以及混閤動力係統中的應用。同時,還將關注發動機總成(包括渦輪增壓、排氣再循環、熱管理等)的協同優化,以及如何通過能量迴收技術進一步提升整體效率。內容涵蓋: 先進熱力學循環的理論基礎與性能分析: 詳細推導並分析不同循環的熱效率、功率輸齣特性,對比其在不同工況下的優劣勢。 可變氣門正時與升程(VVT/VVL)技術: 介紹各種 VVT/VVL 技術的實現原理、控製策略及其對燃燒過程、進排氣性能和燃油經濟性的影響。 高效渦輪增壓與機械增壓技術: 深入探討可變截麵渦輪增壓器(VGT)、電子渦輪增壓器(E-turbo)、電動增壓器(E-charger)等技術,以及雙級增壓、串聯增壓等復雜增壓係統,分析其在高低轉速下的性能錶現。 廢氣熱能迴收與利用: 介紹排氣熱能迴收係統(ETHS)的設計與優化,包括斯特林發動機、朗肯循環、熱電發電機(TEG)等技術的應用,以及其對燃油經濟性的貢獻。 先進熱管理係統: 探討分體式冷卻、主動式冷卻、集成式熱管理模塊(ITM)等先進熱管理策略,以及如何通過優化熱管理實現發動機的快速暖機、降低泵功損失並提高部件耐久性。 第三捲:低排放與零排放技術 麵對日益嚴峻的環保法規,降低內燃機的排放水平是關鍵。本捲將聚焦於先進的排放控製技術,包括新型催化劑、顆粒物過濾技術、選擇性催化還原(SCR)等。此外,還將展望內燃機在與新能源技術融閤方麵的潛力,例如與氫燃料、閤成燃料、生物燃料的結閤,以及為實現“零排放”目標所做的探索。內容涵蓋: 新型催化劑材料與結構: 介紹貴金屬催化劑、非貴金屬催化劑、多功能催化劑等在 NOx、PM、CO、HC 轉化效率上的最新進展,以及其在不同溫度、氣氛條件下的性能錶現。 先進顆粒物過濾與再生技術: 深入分析柴油顆粒過濾器(DPF)和汽油顆粒過濾器(GPF)的過濾機理、材料特性以及主動再生、被動再生策略,並探討其對發動機性能和壽命的影響。 選擇性催化還原(SCR)技術詳解: 詳細介紹 SCR 係統的組成、還原劑(如尿素)的噴射與管理、催化劑的選擇與設計,以及其在不同工況下的脫硝效率與氨逃逸控製。 低碳燃料與生物燃料的應用: 探討乙醇、生物柴油、閤成燃料(e-fuels)等在內燃機中的燃燒特性、排放錶現以及對發動機係統的適應性要求。 氫燃料內燃機技術: 介紹氫氣噴射策略、燃燒特性、NOx 控製技術以及氫燃料內燃機與氫燃料電池的對比分析,展望其在商用車和特殊應用領域的潛力。 第四捲:材料科學與結構設計 內燃機的性能提升離不開材料科學的進步和精巧的結構設計。本捲將深入探討耐高溫、高強度、輕質化的新型材料在發動機關鍵部件(如活塞、缸體、缸蓋、渦輪葉片等)上的應用,以及先進的製造工藝(如增材製造)為結構設計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同時,還將關注摩擦磨損的降低和部件耐久性的提升。內容涵蓋: 高性能發動機材料: 介紹鋁閤金、鎂閤金、鈦閤金、陶瓷基復閤材料、高溫閤金等在發動機輕量化、耐高溫、耐腐蝕方麵的應用,以及納米材料在提升材料性能方麵的作用。 先進製造技術在發動機設計中的應用: 重點介紹增材製造(3D打印)技術如何實現復雜結構的設計與製造,如拓撲優化、內部冷卻通道設計等,以及其在原型製造和定製化生産中的優勢。 摩擦學與錶麵工程: 深入分析發動機內部摩擦的來源與影響,介紹低摩擦塗層、潤滑油添加劑、錶麵處理技術等在降低摩擦功耗、提升燃油經濟性方麵的應用。 結構強度與耐久性分析: 運用有限元分析(FEA)、計算材料學等方法,對發動機關鍵部件進行應力、應變、疲勞壽命分析,優化結構設計以提高可靠性。 耐高溫材料與塗層技術: 關注渦輪增壓器、燃燒室等高溫部件的材料選擇與防護塗層技術,如陶瓷塗層、熱障塗層等,以提高其在極端工況下的工作性能與壽命。 第五捲:電子控製係統與智能化 現代內燃機高度依賴於先進的電子控製係統(ECU)來實現精確控製和智能化管理。本捲將詳述發動機管理係統(EMS)的最新發展,包括傳感器技術、執行器技術、控製算法的演進,以及預測性維護、遠程診斷、車輛通信等智能化應用。內容涵蓋: 高性能傳感器與執行器: 介紹新型寬域氧傳感器、爆震傳感器、壓力傳感器、高精度噴油器、電子節氣門等關鍵傳感與執行部件的工作原理、性能特點與發展趨勢。 先進發動機控製策略: 詳細闡述基於模型預測控製(MPC)、自適應控製、模糊邏輯控製(FLC)等高級控製算法在燃油噴射、點火正時、氣門控製、增壓控製等方麵的應用。 數據驅動的發動機優化: 探討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能(AI)等技術,對發動機運行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實現燃燒過程的實時優化、故障診斷與預測性維護。 車聯網與協同控製: 分析發動機電子控製係統與車輛通信係統(V2X)、導航係統、駕駛輔助係統(ADAS)的集成,實現更高級彆的智能化管理與能源效率優化。 診斷與故障預測技術: 介紹OBD-II、EOL(End-of-Line)診斷、遠程診斷等技術,以及基於模型和數據驅動的故障預測方法,提高發動機的可靠性和維護效率。 第六捲:內燃機在未來交通中的角色與發展方嚮 麵對汽車電動化的浪潮,內燃機並未走嚮終結,而是正經曆著深刻的轉型。本捲將探討內燃機在未來交通體係中的定位,包括其在混閤動力係統、增程式電動汽車、燃料電池(作為增程器)中的角色,以及在商用車、特種車輛、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獨特優勢。同時,還將展望內燃機與新能源技術的深度融閤,以及其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中的持續貢獻。內容涵蓋: 內燃機在混閤動力係統中的應用: 詳細分析串聯、並聯、混聯等不同混閤動力架構下內燃機的優化策略、能量管理與排放控製。 內燃機作為增程式電動汽車的動力源: 探討增程式電動汽車的優勢,以及小型化、高效率、低排放內燃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內燃機與其他清潔能源的融閤: 展望內燃機與氫燃料、閤成燃料、氨燃料等清潔能源的結閤,以及其在減少碳排放方麵的潛力。 內燃機在非道路應用領域的未來: 探討內燃機在航空、船舶、工程機械、發電機組等領域的最新技術發展與應用前景。 碳捕獲與利用(CCU)與內燃機: 介紹將內燃機與碳捕獲技術相結閤的設想,以及其在實現負排放方麵的可能性。 本譯叢不僅適閤內燃機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師,也為相關專業的學生、對汽車技術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寶貴的學習資源。通過對這些前沿技術的深入解讀,讀者將能夠全麵掌握內燃機技術的發展脈絡,洞察其未來的發展趨勢,為推動汽車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內燃機先進技術譯叢》中關於新型燃料和燃燒方式的探討,簡直是將我的視野從傳統的汽柴油時代拉到瞭一個更廣闊的未來。在當前能源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探索和應用新型能源,是內燃機技術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關鍵。書中對氫燃料內燃機、氨燃料內燃機、以及生物燃料(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在內燃機中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對於氫燃料,書中不僅討論瞭其高能量密度和零排放的優勢,也詳細闡述瞭高壓儲氫、氫氣供給係統以及相關的燃燒特性和控製策略,特彆是其迴火和NOx生成的問題。對於氨燃料,書中則重點介紹瞭其易儲存性、碳中和潛力以及在氨-氫混閤燃燒和純氨燃燒中的挑戰,包括燃燒不穩定性、對材料的腐蝕性等。這種對不同新型燃料的優劣勢、技術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方嚮的全麵梳理,讓我對內燃機在未來的能源體係中扮演的角色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看到瞭清潔能源技術發展的無限可能。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流體力學有一定基礎的讀者,這套書裏關於進排氣係統以及缸內流動的優化設計,無疑是一場知識盛宴。內燃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空氣和燃油在缸內的混閤以及燃燒過程的效率,而這又與流體的流動特性息息相關。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優化進氣道和排氣道的幾何形狀,來改善氣流的均勻性和渦流強度,從而促進燃油的霧化和混閤。我尤其對關於氣缸內流動模擬和可視化技術的部分印象深刻,書中展示瞭如何利用CFD(計算流體動力學)軟件,對缸內氣流、燃油噴霧、燃燒過程進行三維模擬,並通過動畫展示不同工況下的流動形態。這讓我直觀地理解瞭“滾流”、“掃流”等概念是如何影響燃燒效率的,也讓我認識到,精密的流體動力學設計是提升內燃機性能的關鍵。書中對不同類型噴油器和燃燒室設計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細微的結構調整能夠帶來巨大的性能提升。

評分

這套《內燃機先進技術譯叢》(京東套裝共6冊)在我書架上的位置,簡直是點亮瞭我對機械工程理解的一盞明燈。當初被它“先進技術”的名頭吸引,抱著一絲學習的心態購入,沒想到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每一冊都如同一個獨立而又緊密相連的模塊,係統地剖析瞭內燃機從基礎原理到前沿應用的各個維度。例如,其中關於燃燒過程模擬的那一本,簡直是把抽象的物理化學反應具象化瞭。作者不僅僅列舉瞭各種燃燒模型,更深入地闡述瞭它們背後的數學原理和適用範圍,從化學動力學到湍流模型,再到多相流耦閤,每一個環節都講解得鞭闢入裏。當我讀到數值模擬部分時,仿佛置身於一個虛擬的燃燒室,親眼見證著火焰的誕生、傳播與熄滅,以及不同工況下溫度、壓力、化學組分的變化。這遠非教科書上簡略的圖示或公式所能比擬。書中對模型驗證和實驗數據對比的部分也做得十分紮實,強調瞭理論與實踐的結閤,讓我明白,再先進的理論也需要通過嚴謹的實驗來驗證和優化。這讓我對工程研究的嚴謹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激發瞭我未來深入研究數值模擬技術的興趣。

評分

套裝中關於熱力學與能量轉換效率提升的那一部分,對我而言,是重新認識內燃機“心髒”工作原理的教科書。我們常常認為內燃機就是把燃油燒成動力,但這本書卻細緻入微地剖析瞭能量如何在各個環節中損耗,以及如何通過各種手段來挽迴和優化。它不僅僅停留在理想循環的理論層麵,更是深入探討瞭實際循環中的各種不可逆過程,例如燃燒過程的化學反應損耗、摩擦阻力帶來的機械損耗、排氣過程的能量損失等等。書中對餘熱迴收技術,如廢熱鍋爐和熱電聯産的介紹,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它展示瞭如何將原本被視為廢棄的能量重新利用起來,從而大幅提升整體能量利用率。此外,對斯特林循環、朗肯循環等輔助熱力學循環在與內燃機集成應用方麵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提高效率的更多可能性。這讓我明白,即便看似成熟的內燃機技術,依然有著巨大的優化空間,而這些優化往往源於對熱力學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巧妙應用。

評分

套裝裏那本關於內燃機NVH(噪聲、振動與舒適性)控製的譯著,簡直是為所有對駕駛體驗有追求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們常說“開起來是否平順”,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NVH的錶現。這本書就將我們常常忽略的“聽覺”和“觸覺”上的感受,用嚴謹的工程語言進行瞭剖析。它詳細介紹瞭內燃機噪聲和振動的來源,從燃燒噪聲、機械噪聲、進排氣噪聲到各種運動部件的耦閤振動。書中對振動傳遞路徑的分析,以及如何通過結構優化、隔振設計、阻尼材料的應用等手段來抑製和衰減振動,都進行瞭詳細的闡述。我特彆對書中關於主動降噪和被動降噪技術的介紹印象深刻,前者通過産生反嚮聲波來抵消噪聲,後者則通過吸音、隔音材料來吸收或阻擋噪聲。這種將聲學、振動學與機械工程完美結閤的視角,讓我明白瞭為何有些車開起來“靜如止水”,而有些車卻“噪音擾人”。這套書讓我從一個更深層次的角度去理解汽車的品質。

評分

對於我這個對材料科學稍有瞭解的讀者來說,套裝中的那本關於高性能材料在內燃機中的應用,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內燃機工作環境的嚴苛,對材料提齣瞭極高的要求:高溫、高壓、腐蝕性介質等等。這本書就係統地梳理瞭各種新型高性能材料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它詳細介紹瞭高溫閤金,例如鎳基高溫閤金和鈷基高溫閤金,在渦輪增壓器、排氣閥等關鍵部件上的應用,並闡述瞭它們的顯微組織、強化機製以及在高溫蠕變、氧化和熱疲勞方麵的優異性能。我特彆對書中關於陶瓷材料在燃燒室和活塞頂等部件應用的探討感到驚嘆,氮化矽、碳化矽等陶瓷材料的極低熱導率和高硬度,能夠有效降低熱負荷,提升燃燒效率。此外,書中還涉及瞭錶麵改性技術,如PVD(物理氣相沉積)和CVD(化學氣相沉積)塗層,如何顯著提高零件的耐磨損和抗腐蝕能力。這種將材料的微觀結構、宏觀性能以及工程應用緊密結閤的講解方式,讓我受益匪淺,對如何選擇和設計適閤特定工況的材料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套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它對內燃機可靠性與耐久性設計理念的深入闡述。內燃機作為汽車的“心髒”,其穩定運行至關重要,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精密的可靠性與耐久性設計。書中對各種失效模式的分析,從疲勞失效、磨損失效到腐蝕失效,都進行瞭詳盡的描述,並給齣瞭相應的預防和設計對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應力分析和壽命預測的章節印象深刻,它講解瞭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等工具,精確計算零部件在各種載荷下的應力分布,並結閤材料的疲勞特性,預測其使用壽命。書中對材料選擇、熱處理工藝、錶麵處理技術等如何影響零部件耐久性的討論,也讓我學到瞭很多。此外,對試驗驗證方法,如加速壽命試驗、環境模擬試驗等的介紹,也讓我認識到,一項可靠的內燃機産品,背後凝聚瞭多少嚴謹的測試和驗證工作。這讓我對工業産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那本深入探討排放控製技術與後處理係統的譯著。在日益嚴峻的環保壓力下,如何有效地降低內燃機汙染物排放,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挑戰。這本書恰好係統地解答瞭我的許多疑問。它詳細介紹瞭當前主流的排放控製技術,包括但不限於三元催化轉化器、顆粒物捕集器(DPF)、選擇性催化還原(SCR)等。對於每種技術,書中都不僅闡述瞭其工作原理,還對催化劑材料、反應機理、設計結構以及實際應用中的優化策略進行瞭詳盡的分析。我尤其對SCR技術中的尿素水溶液噴射和氨存儲/釋放機製的講解印象深刻,作者細緻地描述瞭如何通過精確控製尿素的注入量,以及不同溫度和負載下的反應動態,來實現對NOx的高效轉化。書中還討論瞭各種後處理係統集成設計的挑戰,以及如何平衡排放控製效果、燃油經濟性和係統成本。這讓我深刻體會到,解決環境問題並非易事,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和精密的工程設計。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介紹,更像是對當前汽車工業麵臨的重大挑戰的一次全麵梳理和深刻反思,讓我對未來的綠色內燃機技術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單一技術點的深入挖掘,更在於它展現瞭內燃機係統化、集成化的發展趨勢。其中一本關於發動機控製策略的書,就讓我看到瞭“智慧”如何融入到機械動力係統之中。它詳細介紹瞭電子控製單元(ECU)的架構,以及各種傳感器信號的處理和融閤。書中對閉環控製、開環控製、自適應控製等策略的闡述,讓我理解瞭發動機如何根據實時工況,動態地調整噴油量、點火提前角、進氣量等參數,以實現最佳的動力輸齣和燃油經濟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模型預測控製(MPC)的介紹印象深刻,它通過對係統未來行為的預測,來優化控製器的決策,這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控製思想,讓我想到瞭工業自動化和智能製造的未來。書中還提到瞭故障診斷和冗餘設計,確保瞭發動機在復雜環境下的可靠性。這種將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與傳統的機械工程有機結閤的視角,讓我對發動機的未來發展充滿瞭想象。

評分

最後,讓我感到格外欣慰的是,這套《內燃機先進技術譯叢》並沒有止步於純粹的技術理論,而是將其與實際的工程應用、市場趨勢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緊密地結閤起來。其中幾章關於內燃機在新能源汽車中的輔助應用,以及混閤動力係統與純電動係統協同工作時的集成策略,讓我看到瞭內燃機技術在新時代下的轉型與生存之道。它並非被完全取代,而是在新的能源生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發揮其能量密度高、續航裏程長的優勢。書中還對智能網聯技術如何賦能內燃機,實現更智能化的運行和更高效的能源管理進行瞭探討,這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聰明”的內燃機未來。這種前瞻性的視角,以及對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的深刻洞察,讓我覺得這套書不僅是技術寶典,更是一份關於內燃機産業未來的發展藍圖。它讓我看到瞭,即便麵臨嚴峻的挑戰,內燃機技術依然可以通過不斷創新和融閤,煥發新的生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