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派中医

痰派中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启芳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痰饮
  • 肺病
  • 咳嗽
  • 哮喘
  • 消化
  • 脾胃
  • 湿热
  • 中成药
  • 临床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55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84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4
字数:39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痰是中医病因、病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痰病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内容。中医学中痰的概念、范围远远超过咳咯而出的痰病痰症,而是有很复杂和广泛的内容,涉及临床个科。
  《痰派中医》结合当今社会时代特征,首次从痰立派,从痰产生的病因,病机,临床痰病的诊断和治疗法则,并结合临床中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典型病例,具体分析如何从痰治疗取得明显疗效,以期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治病思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就医方向。

作者简介

  李启芳,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07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校区留学,主要研究吗啡的镇痛机制和慢性瘙痒的发病机制,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其文章Unidirectionalcross-Activation of GRPR by MORID Uncouples Itch andAnalgesia Induced by Opioids地发表在世界杂志Cell上。2014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取得中医执照,中西医融会贯通,善于以西医的方法治疗中医的难治之病.以中医的方法治疗西医的不治之症。2008年和2012年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2012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擅长从人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素聚集、痰瘀的角度采用发汗、催吐和泻下等治疗方法治疗顽固性精神类疾病、顽固性疼痛及各种疑难杂症。

目录

编者的话
张序
于序
自序

第一章 痰的概念和发病情况
第一节 痰的概念
第二节 痰的分类及特点
第三节 痰病的发病情况

第二章 中医对痰的认识及“痰派中医”理论的提出
第一节 中医对痰的认识历史
第二节 “痰派中医”理论的提出

第三章 痰病的发病机制及痰与瘀的关系
第一节 痰产生的病因病机
第二节 痰与瘀的关系

第四章 痰病的辨证诊断

第五章 主要的治痰原则和治痰方剂
第一节 五种主要的治痰原则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治痰方剂

第六章 治痰九法

第七章 治痰药物的应用技巧及治痰对药
第一节 常用治痰药物
第二节 治痰对药

第八章 常见病多发病从痰治疗
第一节 痛风
第二节 慢性腹泻
第三节 头痛
第四节 高血压
第五节 梅尼埃病(顽固性头晕、目眩)
第六节 高脂血症
第七节 肥胖病
第八节 冠心病与心绞痛
第九节 背冷、背胀
第十节 慢性咽喉炎
第十一节 慢性咳嗽
第十二节 顽固性口腔溃疡
第十三节 不明原因胸痛
第十四节 慢性胃炎
第十五节 心悸、惊悸
第十六节 顽固性失眠
第十七节 结石
第十八节 前列腺增生(痰浊瘀结)
第十九节 顽固性便秘(痰秘)
第二十节 慢性肠炎
第二十一节 腹内肿块(痰食凝结)
第二十二节 乳腺增生(子宫肌瘤)

第九章 难病杂病顽病险病从痰治
第一节 夜磨牙症
第二节 鼻鼾(鼾症)
第三节 流涕不止
第四节 嗜睡(痰遏阳气)
第五节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
第六节 霰粒肿(眼生痰核)
第七节 飞蚊症(痰浊上犯)
第八节 类风湿关节 炎(痰痹)
第九节 肢体麻木
第十节 阳强(阴茎异常勃起)
第十一节 性功能障碍
第十二节 痰湿疡(皮肤溃烂)
第十三节 时时唾吐痰液(痰多证)
第十四节 突然昏迷(痰厥)
第十五节 卒中与脑血管疾病(风痰闭阻)
第十六节 梦游症(痰扰神明)
第十七节 肝硬化(痰瘀留伏)
第十八节 牛皮癣(银屑病)
第十九节 难治性肺结核
第二十节 难治性癫痫
第二十一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
第二十二节 多汗症(附腋臭)
第二十三节 顽固性口臭

第十章 肿瘤从痰治
第一节 肺癌(热痰郁结肺络)
第二节胃癌(痰浊瘀噎胃络)
第三节 乳腺癌(气郁痰结胸乳)
第四节 肝癌(痰瘀交阻)
第五节 恶性淋巴瘤(寒痰凝滞)
第六节白血病(热痰内结骨髓)
第七节 直肠癌及癌前病变
……

第十一章 慢性肾病、尿毒症从痰治
第十二章 糖尿病及其严重并发症从痰治疗
第十三章 痰病、痰证的调养与调护
第十四章 未来中医的发展及展望
第十五章 常见痰病、痰证问答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痰派中医》:
  在中医学领域,“顽痰怪症”“怪病责之于痰”,及“痰生百病”“百病兼痰”等学术见解,延续了800多年。这些学术见解,虽然缺乏严谨性,比较抽象、零乱,但却受到历代各派医家的重视。而从痰治病的各种论述,各派医家不仅支持,并且在各自的实践中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发和补充。
  笔者从“痰派中医”理论出发,认为因痰而导致的疾病极其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痰来源于水,水无形而导致痰病的特点为一体多病,但只要掌握“痰派中医”理论的精髓,就可大道至简,比较容易掌握。现就“痰派中医”理论关于的痰病体征、症状特点进行分述,以期对临床各科医生和患者理解各种疑难杂症之诊治有所裨益。e痰病的体征特点
  (1)久病不衰,病证自发自愈,年龄多在中年以上。所谓久病不衰,主要是指患病日久,形体不衰,食欲不减,精神、语气、声音等似无病态,有的患者虽体形瘦削,但语言、精神仍如常人。痰壅气滞时,虽然暂时地表现出精神困倦,乏力,此时易误诊为虚证,但痰气稍一疏散,精神即如常人。这是因为痰病和其他虚损性病证不一样,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痰壅气滞,一般是邪实正不虚,机体的气血精气尚未受损,故久病不衰。由于痰壅气滞,有的人外形还显得较病前壮实。又由于痰气时聚时散,故患者常觉时好时歹。中年以上之人,体内阳气渐衰,情志易变,机体运化精微水湿之功能亦衰,上善若水,水既收纳正气,也收纳不正之物、邪气和病气,如此则导致痰浊易于内生内停,人体内水的总量是一定的,不正之物增多必然导致体内正气的减少,更为重要的是,不正之物也就是广义的内痰,作为致病因子可进一步损害正气,导致病情逐渐加重。病情迁延不愈,如果不从痰的角度治疗则常常收效甚微。当然久病多虚也是不可忽视的,临床时应注意按本条提示的重点仔细分辨。
  (2)眼神滞涩不流利,或眼眶周围略显晦暗,或眼角常有轻微的反复糜烂,面色晦暗,其形如肿。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致使眼目清灵,视物清晰。痰湿或浊痰停伏皮里肉间,阳气受阻,影响营卫的正常运行,故面色晦暗,或身体沉重,重滞如肿。但是痰湿之气无处不到,如果气机失调,就可上聚于目。痰湿壅塞,阻碍肾精上注,故眼神滞涩而不流利,这种体征,在眼科常可见到。但由于征象轻微,医者往往忽视。眼眶周围晦暗,见于女患者,有人称为“白带圈”。白带属痰湿者多,因此是痰湿停伏的表现,眼眶周围可呈现晦暗(特别是下眼皮处)。痰气时滞时消,故眼角糜烂亦反复发作。患者常有眼涩、畏光、流泪等不适。临床上如果重视这一现象,采用祛痰湿的方法,则眼角糜烂之征和上述症状则可痊愈。
  (3)皮肤油垢明显,前阴、腋窝或手足心常泌液渗津,秽气甚大,或面色光亮如涂油。这是痰热内蕴的反应(多汗症、腋臭、不正常体味等均是这种原因)。热属阳邪而主动,具有向外膨胀和外透的特点,痰热蕴结而又欲外透的趋势,导致上述各种症状和不适的产生。面色晦暗者,为痰湿或痰浊遏阻阳气;面色光亮如涂油者,多属热痰外透之候,可谓一体多病的表现,两者都是有痰的体征,但重点有些差异,一为痰湿;一为热痰,应加以鉴别。
  (4)形体日趋肥胖,手足作胀,指短掌厚,或肌肉松软如绵。痰浊阻滞,充斥肢体,从而导致气机壅滞,脾运受阻,故形体臃肿而见肥胖,手足作胀而显得指短掌厚。“肥人多湿”“胖人多痰”“瘦人多火”,虽然不是绝对的望诊标准,但确实是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只要和其他体征、症状正确结合起来,对判断和诊断痰病还是很有临床价值的。形体日趋肥胖,掌厚指短,背部、手足作胀,作为一种病态,结合本节中所描述的其他体征和症状,常不难诊断。如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如舌上一般都覆有白腻苔,或长年如此,或此消彼长,或舌的两侧,或舌根部白腻苔不化。手足、颈项等处作胀,是痰湿壅塞、阻遏气机的原因。如气虚气短,反见形体肥胖者,则属虚痰运化不及,肌肉必松软如绵。林佩琴说:“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就是这种情况,故胖人多痰,有实证,有虚证,也有虚中夹实之证。明白此中真谛,则临症立法,或化痰利湿,或补气化痰,便可驰骋难症,游刃有余。笔者在临床治病中常有“世上无不治之病之感”,从痰的角度思考各种疑难杂症则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5)厌油腻厚味,喜素食、热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也有时觉焦烟异味扑鼻。油腻厚味,滋生痰涎,痰浊内蕴,使患者厌油腻厚味,故有的痰病患者一闻到油腻腥荤之气即感到恶心、头晕。此乃油腻厚味生痰,同气相加的原因,中医常规认为此种表现是气、血虚弱引起的,按此原因治疗如疗效不佳,这时医生和患者应当仔细鉴别,也说明常见的理论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注重实践。热为阳,痰属阴,热可化阴,热食热饮入胃,临时有“离照当空”之效,故喜进热食热饮。淡味为阳,有淡渗痰饮水气之功,故喜素食淡食。焦香干燥食物,有香散燥湿及化痰作用,故痰湿内蕴患者,喜食焦香干燥食物。
  ……

前言/序言

  我是学西医的,对中医的认识来源于孩提时代的难闻气味、苦涩口感和偶尔看见倒在路边不知其名熬过的中药渣。从小到大,自己或家人偶有一疾一恙,父亲想到的肯定是西医,记得儿时指着中医的药铺问父亲,怎么不去那里看病?得到的答案常是那种医学过时了,不解决问题。硕士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内科医生,在行医中发现内科医生并不解决患者的问题,患者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医院,对症处理后出院回家或转到其他医院继续治疗,临床行医中常有“早知如此,何必学医”之感!于是我下定决心跨专业考试,于20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得麻醉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2年,发现麻醉师是幕后工作者,工作无挑战性,故常郁郁寡欢,有失去方向之感。2009年有幸被派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校区留学2年,主要研究如何有效治疗慢性疼痛和慢性顽固性瘙痒,虽然痛和痒有许多相似点,但也不同。留学期间在华盛顿大学的附属医院Barnes-Jewish Hospital麻醉科和疼痛诊疗中心学习临床医学,近距离接触美国的医生、患者和美国的医疗运行体制,深有感触。经比较发现,我更喜欢疼痛专业,每每看到疼痛医生接诊各种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便觉得这既是挑战,也是自己前进的动力。2011年回国后,正赶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疼痛门诊无人去坐诊,心神往之,于是全身心投入疼痛诊疗工作中。
  随着临床诊疗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有限。碰到怪病、难病和疑难杂症的患者,束手无策。自己内心感觉需要有所突破,否则,只能是一个混饭吃的庸医了。这时就萌生了学中医的念头,心想这可能是一个新的视角。正好此时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西学中”项目,综合性医院的西医专业医生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中医,可以增加中医执业范围。从一开始,我就随指导老师到医院跟诊,惊奇地发现中医所治疗的患者大部分都是我本来无法治疗的患者,从而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就这样开始,师从数十名前辈,本着张仲景所言“精修方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法则,白天临床治病,空余则查书问人;晚上有空则亲手炮制中药,天天就这样三点一线。每遇疑难问题,常致废寝忘食,探求达旦。日之不足,积之以月,累之以年,周而复始,必得其所以然后而稍息,如此已5年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治病按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开始有时而效,有时而不效,不效者多,有效者少,慢慢一步一个脚印,从量变到质变,逐渐有效者多,不效者少。自揣对祖国医药学又稍具独自见解,为了发扬医学,拯救斯民,不得不写之成书,与而今而后之识者共鉴。
  陈寅恪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实中医学何尝又不是中国医生之伤心事乎?自晚清时期以来,随着西学和西医的东进,中医无论从新理论,临床疗效和从业人数及人员素质来说,确有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20世纪早期上海市医师公会会长余云岫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称“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可谓废除中医第一人。即使21世纪的今天,反对中医的人和论调仍然比比皆是。尽管2015年屠呦呦因为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中医自身理论突破的缺失,低水平重复的困境及与现代医学和科技的格格不入的局面均有待打破。我提出撰写“痰派中医”理论的目的有两点:①前贤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我认为现在营养过剩、运动量过少为特征的痰瘀患者较多,与以前的伤寒和温病有明显的差异,可从痰人手治疗现在疾病。如果我们墨守成规,言必伤寒、温病,没有达到临床疗效,只能获得别人的质疑和反对。可以说是不得不著书立说,以医时疾。②创立新的学派是想突破历代中医各流派之间互相诋毁,互相攻击的陋习,虚心学习和汲取其他中医学派、西医和现代科学的优势和长处。在经济学领域,芝加哥经济学派(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因其主要成员为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师生而得名,其通过立足学术界,积极发展市场理论,用强大的经验事实支持模型,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相信他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正确性。仅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就一共产生了22位诺贝尔奖得主。目前,从著名期刊的引用情况和最高级学术奖项的获得情况来看,芝加哥学派对经济思想和原理占据了统治地位正如乔治·斯蒂格勒所说:芝加哥学派是导致美国经济学研究繁盛起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应该是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我希望通过从痰立派,吸引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本着知行合一、中西融合、古今互参的原则,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切实促进中医和西医的发展。
  长期以来,医学界片面强调创新,加之学风浮躁,各种学说观点层出不穷,但很多学说观点经不起临床实践检验,不能很好地指导医生的治疗,也不能有效地解决患者的病痛,甚至误导医生的诊治,短期就为人们所遗忘。这样不但没有取得实质的进步,反而将我们固有的好传统丢失太多。
浅谈中国传统医学的流派与思想发展 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流派。这些流派的形成,与医家个人的学术思想、临床实践、师承关系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医学丰富而多样的学术图景,也为后世的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流派形成的根源与演变 流派的产生,是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一种医学理论体系趋于成熟,并有大量临床经验积累时,自然会出现对同一理论的不同理解和侧重,以及在实践中因人而异的调整与创新。 理论的阐释与深化: 经典的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虽然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但其内容浩瀚,涵义深邃。后世医家在研习这些经典时,往往会根据自身的体悟和对某些理论的侧重,形成各自的解读方式,进而发展出不同的学术观点。例如,对“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同医家可能各有侧重,甚至得出不同的临床指导意义。 临床经验的积淀与总结: 理论的生命在于实践。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并将其不断总结、归纳,形成独特的治病方略。这些经验的总结,往往会围绕某些特定病证、病因、治法或方药展开,从而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学派。例如,某些医家擅长治疗温热病,并从中总结出辨证施治的独特思路;另一些医家则可能专注于内伤杂病,并形成了一套独到的补益、调理方法。 师承教育的影响: 传统医学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承教育。师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治疗风格,往往会深刻影响徒弟,使得徒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师父的学术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学派。这种师徒传承,既保证了学术的延续性,也为学术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地域与时代的烙印: 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疾病谱,以及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都会对医学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医家,可能更注重对湿邪的认识和治疗;而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医家可能更关注外伤、急症的治疗。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医学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也促进了医学流派的多样化。 二、中国传统医学主要流派的学术特征与代表人物 中国传统医学的流派众多,难以一一列举。但根据学术思想的主线和临床实践的侧重点,可以大致归纳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流派。 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明清时期随着外感热病的认识深入而兴起的重要学派。其代表人物如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派注重从“卫、气、营、血”辨证,强调辨别病邪的性质(如风、寒、暑、湿、燥、火),并针对不同病程阶段采用相应的治法,如辛凉解表、清营透热、凉血解毒等。他们对病因的认识,突破了传统伤寒学派以风寒为主的局限,对后世温热病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核心,是中医学最古老、最系统的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强调六经辨证,将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药。以《伤寒论》为基础,历代医家不断钻研,形成诸多注疏和学术流派,如河间学派、攻邪派等,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伤寒”辨证体系。 内伤学派: 内伤学派主要关注非外感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导致的脏腑功能紊乱。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赵献可等医家是内伤学派的代表人物。 补土派(李东垣): 李东垣《脾胃论》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认为劳倦伤脾,脾胃虚弱是多种内伤杂病的根源,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善用升阳益气、健脾益气的方药,如补中益气汤。 滋阴学派(朱丹溪): 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人体阴精的亏损,善于滋阴降火,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方剂。 温补学派(张景岳、赵献可): 张景岳《景岳全书》和赵献可《医贯》等,则强调“阳气”的重要性,认为“阳气者,是我之阳,身之主,一切生机之本也”,主张温补阳气,认为很多疾病的根源在于阳气不足,代表方剂如八味肾气丸、右归丸等。 养生与摄生学派: 养生与摄生学派则更侧重于预防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志情趣等方面,达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目的。如《黄帝内经》中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以及后世的养生著作,都体现了这一思想。这类学派关注“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方药专精学派: 另外,还有一些医家因为在某些方药上造诣极高,形成以药擅长的学派,例如擅长用攻下法的医家,擅长用虫类药的医家等。 三、流派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医学的流派,并非是静态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动态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不断发展。 融合与创新: 许多医家并非仅仅拘泥于某一家学说,而是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并根据新的认识和实践进行创新。例如,后世的温病学派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对温热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突破性发展。 争鸣与辨析: 不同学派之间也存在着学术上的争鸣与辨析。例如,关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阳气是生命之本”的争论,就促进了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深化。 理论指导实践: 无论哪个学派,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流派思想的发展,不断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宝库,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 四、结语 中国传统医学的流派纷呈,是其生命力旺盛、不断发展的生动体现。这些流派,如同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共同妆点着中医学的璀璨星空。理解这些流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学术特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学习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医学遗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在现代医学蓬勃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和研究中医学的流派思想,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它们所蕴含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健康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医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平时也阅读了不少中医相关的书籍,但《痰派中医》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此前,我一直认为“痰”只是肺部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或者与消化不良有关。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理论体系,将“痰”上升到了人体健康的关键性因素的高度。书中对“痰”的生成、演变、以及对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影响,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久病必有痰”这句古训的深入解读,它不仅解释了许多慢性疾病难以根治的原因,也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于“痰”与瘀血、水湿、甚至热毒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它不像一些泛泛而谈的书籍,而是真正做到了细致入微,深入骨髓。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痰”的中医,更是关于“痰”这个视角下的人体运行规律。我在想,如果能将书中的理论融会贯通,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许多亚健康状态,以及那些难以名状的身体不适。

评分

最近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感觉有些瓶颈,《痰派中医》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从一个看似微小的切入点,去窥探人体的宏大规律。而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本以“痰”为切入点的绝佳著作。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朴的学术严谨,又不失现代的逻辑思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肺部的痰液,而是将其看作是人体内一种普遍存在的、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机体功能紊乱的标志。书中关于“痰”的病机演变,从初期不易察觉,到后期逐渐加重,最终影响脏腑功能的整个过程,描绘得非常生动。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外感之邪,最易化痰”,这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我们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感冒”,但或许深层的原因,正是一些“痰”的伏笔。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痰”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看”痰,“辨”痰,从而“治”痰。我期待能通过这本书,提升自己对疾病的辨识能力,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评分

手不释卷,这几天被《痰派中医》这本书深深吸引了。刚拿到手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痰”这个概念在现代医学语境下有些陈旧,甚至带点“老学究”的味道。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痰”的病症,而是将“痰”作为一个贯穿人体生理病理的枢纽来解读,这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仅仅局限于呼吸系统的疾病,更是将“痰”的概念延伸到了消化、循环、甚至精神情志的层面。比如,书中对“情志不遂,郁而化痰”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原来那些莫名其妙的焦虑、抑郁,甚至是一些身体上的不适,都可能源于“痰”的阻滞。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具体病案时,那种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他会先从宏观的理论入手,解释“痰”的生成机理、病因病机,然后细致地分析各种“痰”的临床表现,最后给出具体的方药和治疗原则。我看到书中提到一些经典的方剂,比如一些以化痰、理气、活血为主的组合,感觉这些古老而朴素的智慧,在作者的阐释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更在于它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疾病,去关照自己的身体。

评分

最近迷上了古籍,刚巧在书店翻到一本《痰派中医》,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是这名字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中医的流派很多,比如温病派、伤寒派,这些都耳熟能详,但“痰派”倒是头回听,总觉得它会从一个很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人体健康和疾病。我猜想,这本书大概会着重阐述“痰”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而不仅仅是肺部疾病的痰液,可能还涵盖了体内湿浊、瘀血、甚至精神情志方面的“痰”。不知道作者会如何阐释“久病必有痰”的道理,又会提出哪些与众不同的治疗思路。我在想,如果它真的能将“痰”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贯穿始终,并且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那对于很多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或许能带来新的希望。我对书中关于“辨痰”的详细论述充满期待,例如不同性质的痰(黄痰、白痰、泡沫痰等)在中医里代表了什么,又该如何根据这些“痰”的形态来判断病因和指导用药。而且,我一直觉得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个“痰”的辨证上做得足够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医学著作。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也涉及到食疗或者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何通过饮食来减少体内“痰”的生成,或者如何通过运动来化解“痰”的淤滞。

评分

最近工作压力巨大,加上秋冬季节,身体总是容易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咳嗽、胸闷,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疲惫感。偶然间听朋友提起《痰派中医》,说这本书对调理这类症状很有帮助,我便迫不及待地买来一读。拿到书后,发现它的装帧很朴素,但内容却十分扎实。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痰”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在人体内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分泌物,更是体内气血津液失调的一种表现。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治痰”的几个核心原则,比如“溯本追源,先理气化痰”,“标本兼治,祛邪扶正”。这些原则听起来虽然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需要深厚的功底。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研读书中关于“痰”的分类,从“有形之痰”到“无形之痰”,从“湿痰”到“热痰”,再到“风痰”等等,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医学概念,比如将体内“痰”的积聚比作河道的淤塞,将化痰之法比作疏浚河道。这样的解读方式,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变得亲切易懂。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痰”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如何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正版书籍,值得临床学习,参考!

评分

痰病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内容。

评分

痰病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内容。

评分

还不错………………………………………………………………正在看

评分

痰病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内容。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值得推荐,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