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叢書·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

甲骨文叢書·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著,強朝暉 譯
圖書標籤:
  • 甲骨文
  • 中國革命
  • 五卅運動
  • 上海
  • 曆史
  • 民國史
  • 革命史
  • 社會運動
  • 近現代史
  • 中共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85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8559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字數:19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25年5月30日將成為遠東曆史上一個偉大的日子,猶如歐洲的巴士底獄事件一般。這一天,中國革命從無序的泄憤轉入瞭有目標、有組織之行動的階段。作為德國高學術奬——萊布尼茨奬、湯因比奬得主,《世界的演變》作者奧斯特哈默的成名之作,本書從五卅運動著眼,通過對曆史的簡要闡述,揭示中國革命共産主義轉嚮的必然性。

作者簡介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倫敦德國史研究所和弗萊堡大學工作。現為康茨坦茨大學近現代史教授。齣版過大量有關18世紀以來的歐亞曆史之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國與世界社會》(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1989年);《亞洲的去魔化》(Die Entzauberung Asiens,1998年)、《殖民主義》(Kolonialismus,2006年第5版)以及《全球化史》(Geschichte der Globalisierung,與尼爾斯·P.彼得爾森[Niels P.Petersson]閤作,2007年第4版)。2010年,以《世界的演變》而獲得德國高學術奬——萊布尼茨奬。他的下列作品也將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世界的演變》(Die Verwandlung der Welt)《中國與世界社會》(China und die Weltgresellschaft);《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30.Mai l925.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從事20世紀的去殖民化史研究,並和入江昭(Akira Iriye)閤作主編《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捲本)。。強朝暉,職業譯者,譯有《中國衝擊》《水的政治》等。

目錄

上海,1925年5月30日/1
  城 市/1
  五卅事件及其後果/7
第一章 中國革命的前提條件/21
  革命—國傢的瓦解—現代化/21
  農業帝國/33
  農業帝國的終結/48
第二章 現代化初期的城市氛圍/63
  資産階級與經濟發展/67
  從官僚士大夫到知識分子/85
  社會底層與地下幫派組織/96
第三章 中國政治願景與綱領/112
  啓濛/118
  民族主義/127
  三民主義/135
  社會主義與共産主義/141
第四章 政治亂局與擴張型政府/151
  軍事主義/154
  官僚體係/169
第五章 農民與農村社會/183
  勞動與所有製/187
  商品化與經濟停滯/201
  不穩定性與災害/206
第六章 共産主義動員階段/216
  實驗與失敗:1922年至1936年/220
  抵抗與擴張:1937年至1945年/238
  農村革命與軍事占領:1946年至1949年/259
注 釋/272
縮略語/320
參考文獻/322
索 引/326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是德國曆史學傢於爾根·奧斯特哈默早期的一部史學著作,它從五卅運動著眼,通過對曆史的簡要闡述,說明共産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必然性,對其國內的、國際的、對手的、自身的因素均有分析。
本書邏輯嚴謹、論述周密,是一部難得的關於中國近代革命的曆史著作。但需要指齣的是,對於爾根·奧斯特哈默的某些觀點我們並不認同,比如他對辛亥革命領導者孫中山的曆史評價。為瞭讓讀者能夠全麵地瞭解奧斯特哈默的觀點,我們對相關內容不做刪減,也請讀者在閱讀時予以甄彆。
以上種種,敬請讀者瞭解。我們期盼讀者的批評指正。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2017年6月


中文版序

本書的德文版最早是於1997年齣版的。我很高興看到,在時隔20年之後,它能有幸與中國讀者見麵。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大傢在這裏看到的是未經修訂的原版。我本應通過注釋,對書中許多內容加以修正。此外,在本書與我今天從事的工作之間,並沒有太多的相通之處。本書齣版後,我的研究方嚮從中國史轉嚮瞭全球史。在全球史領域,中國扮演著重要,但並非核心的角色。瞭解拙著《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一部有關“長19世紀”的世界史——的讀者想必會懂得,身為全球史學傢,我所探尋並嘗試論證的宏大關聯是怎樣的含義。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本書是一個曆史文本,它代錶瞭中國史研究中的一個特殊視角。該視角如今雖已變得較為罕見,但仍然值得人們予以關注。我們可以稱之為曆史—社會學視角。這一點在書中並不十分醒目,因為本書是從對曆史上的一天——1925年5月30日——的敘述開始的。其緣由如下:本書是《20世紀的20天》係列叢書中的一部。其編纂者的初衷是,通過對這些特定曆史日子的描述,對20世紀史的重要脈絡加以梳理。當人們問到我,應當選擇哪一天作為立足點來觀察1949年前的中國史時,我首先想到的是1919年5月4日。但後來我覺得,選擇1925年5月30日這一天或許更閤適。
這是中國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國主義浪潮開始的日子。然而它並非本書的核心主題,而隻是後續闡述的一段序麯。本書以敘事作為開篇,後麵的六個章節則以分析作為重點。在這方麵,本書沿循瞭西方研究中國社會與政治問題的一項悠久傳統。該傳統早在馬剋斯·韋伯(Max Weber)時就開始瞭,它在卡爾·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的著作《中國經濟與社會》(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Chinas,1931年齣版)中得以延續,此後又在以畢仰高(Lucien Bianco)《中國革命的起源1915-1949》(Les origines de la révolution chinoise 1915-1949,1967年齣版,英譯本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5-1949齣版於1984年)為代錶的一係列著作中得到瞭發揚。所有這些著作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並不是講述具體的曆史事件,而是將關注點集中在推動曆史發展的巨大力量上,例如宗教、農業、官僚體製、軍事主義等因素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本書是從一個論點齣發展開論述的,該論點迄今在中國和外國仍然經常被討論,而且並非每一位讀者都毫無異議地對其錶示認同。它建立在一條假設之上,即論述從19世紀末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段曆史的最佳方法,是將革命與現代化的矛盾關係作為著眼點。我的另一條假設是:在這一時期,“革命”是相對更為重要的因素。早在1958年,我的漢語尊師傅吾康(Wolfgang Franke)在其著作《中國革命的百年》(Das Jahrhundert der Chinesischen Revolution,英譯本A Century of Chinese Revolution於 1970年齣版)中便以經典方式對這種觀點做齣瞭闡述。“革命”在中國並不簡單意味著推翻舊的政治製度:先是1911年的清王朝,然後是1948/49年的國民黨統治。“革命”更多是對一係列曆史進程的概括性定義,在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各個領域,人們都可以觀察到這些進程的發展。
但是,這些進程所呈現齣的特點是不規律和非對稱的。因此,我一直在努力嘗試在中國各個地域之間做齣劃分,並盡可能詳細地說明,文中涉及的究竟是中國社會的哪些階級和階層。思想同樣是革命這一宏大進程的組成部分,為此我特意用瞭一個章節的篇幅來論述“中國政治的願景與綱領”。在我眼中,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章節。特彆是在這一章中,我嘗試通過與歐洲民族主義的比較,來分析中國民族主義的特殊性。我認為,這種做法在今天仍然是有益的。書中的闡述主要是針對1920年代和1930年代,因此乍看上去,這些分析似乎已不再有意義。但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是對中國的整體曆史思維具有塑造性影響的一個時期,在其他許多國傢亦是如此。當時形成的一些基礎性理念直到20世紀末仍然對世界發揮著重要影響。
衷心感謝齣版社促成瞭本書在中國的齣版。特彆感謝強朝暉女士,她憑藉深厚的德文功底翻譯瞭我的三捲本《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然後又翻譯瞭本書。在我的書中不乏艱澀之處,這給翻譯帶來瞭巨大的挑戰。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
2017年5月
曆史的側影: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群像 (本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任何單一的、具有明確時間節點的重大事件,而是試圖以一種更為宏大而細緻的視角,描繪齣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層麵發生的深刻、持續的結構性變遷。我們選取瞭數個看似分散,實則相互關聯的側麵,力求還原一個多維度的近代中國圖景。 本書的敘事綫索圍繞“現代性”在中國土地上的復雜移植與本土化展開,探討瞭在傳統儒傢倫理體係崩塌與西方思潮湧入的夾縫中,中國精英階層、新興市民階層以及廣袤的農民群體如何應對、適應和塑造著時代洪流。 第一部分: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重塑與社會分層 本部分著眼於近代中國城市,特彆是沿海通商口岸和內陸省會城市的空間變遷。我們考察瞭城市規劃、建築風格的“西化”現象,以及這種物理空間的重塑如何映射和加劇瞭社會階層的分化。 殖民地與租界的“雙重都市”: 我們深入剖析瞭特定國際租界作為“飛地”的獨特社會生態。這些區域不僅是經濟活動的中心,更是不同法律體係、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激烈碰撞的前沿。我們描繪瞭在這些特殊空間中誕生的新型商業模式、法律灰色地帶以及依附於此的“洋化”精英群體。 新興市民階層的崛起與睏境: 聚焦於買辦、職員、小店主、技術工人等新興城市勞動者。他們的生活是現代性帶來的機遇與依附性之間的拉鋸戰。他們的消費習慣、傢庭結構和對教育的期望,構成瞭理解中國早期現代化模式的關鍵。書中詳述瞭這些群體在政治穩定性和經濟安全感上的脆弱性。 傳統商業的韌性與衰落: 對比現代化的都市景觀,本書也關注瞭傳統手工業作坊、行會組織以及長途販運網絡在新的市場經濟衝擊下的掙紮與轉型。許多看似“落後”的經濟形態,在特定地區和特定時期,展現齣驚人的適應能力,或被吸納進新的産業鏈條,或在夾縫中艱難維持。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蕩與知識的生産 本部分探討瞭知識分子群體在傳統學術權威瓦解後,麵對“救亡圖存”使命時所經曆的思想探索與分裂。 翻譯與“他者”的引入: 我們係統梳理瞭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概念傳入中國的路徑。重點分析瞭翻譯活動本身如何重塑瞭漢語的錶達體係,以及不同學派(如實用主義、唯意誌論、社會達爾文主義)在不同知識圈層中的傳播與被麯解的過程。 文學的社會功能轉型: 關注“新文學”運動如何從對個人情感的關注,逐步轉嚮對社會病態的批判和對國民性的改造。書中分析瞭不同文學流派(如鴛鴦蝴蝶派、新感覺派、左翼文學)在麵對社會現實問題時采取的立場差異,以及他們如何試圖通過敘事構建一種新的社會認知。 教育體製的重構: 考察瞭從傳統書院到新式學堂的演變,以及教育內容在“中體西用”與全麵西化之間的搖擺。重點分析瞭留學潮對國內教育理念的衝擊,以及這種新教育如何培養齣新一代的政治參與者和技術官僚。 第三部分:鄉村的變局與底層的生存哲學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從光鮮的都市轉嚮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鄉村,展現瞭現代化浪潮對傳統農業社會肌理的滲透與破壞。 土地關係與經濟重構: 探討瞭近代化導緻的賦稅製度改革、商業資本下鄉對傳統地主佃農關係的影響。分析瞭區域性物産(如棉花、煙葉、茶葉)的商品化如何重塑瞭農民的勞動模式和風險敞口。 地方權威的瓦解與重組: 考察瞭清末以來地方士紳階層權力基礎的動搖。傳統宗族勢力在國傢權力下沉和新興地方武裝興起的多重壓力下如何適應。本書關注瞭新的權力中介(如地方警察、職業索債人、新式地方紳士)的齣現,他們如何填補瞭舊有治理體係的真空。 民間信仰與文化韌性: 記錄瞭在社會劇烈動蕩時期,民間宗教、秘密結社以及地方性的習俗如何在穩定人心、提供社會互助方麵發揮的作用。這些“非正式的社會保障網絡”是理解底層民眾應對危機的重要窗口。 結語:未竟的整閤 全書最終的落腳點在於,近代中國的轉型並非一條清晰、單嚮的現代化道路,而是一個充滿內在矛盾、妥協與斷裂的復雜過程。本書試圖揭示,在那些宏大敘事背後,無數個體在經濟、思想和文化層麵的掙紮與選擇,共同編織瞭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復雜底色。我們並非提供一個終極的解釋,而是提供一套觀察和理解那個充滿活力與痛苦的時代的工具與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專業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對非專業讀者的友好度也齣乎我的意料。作者顯然深知如何將復雜的曆史背景和理論框架,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書中對當時租界當局和外國勢力的反應分析,尤其精彩。作者沒有將他們描繪成臉譜化的反派,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在維護既得利益和應對突發危機時的多重考量和搖擺不定。這種對復雜性的尊重,使得整個曆史圖景更加立體和可信。我特彆喜歡書中穿插的一些曆史照片和地圖的解析,這些視覺材料與文字描述相得益彰,極大地增強瞭現場感。讀完後,我對“帝國主義在華勢力”這一概念有瞭更具體、更鮮活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具體到某幾個領事、某一次談判桌上的微妙博弈。這本書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研究,轉化成瞭一次有意義的智力冒險。

評分

這本關於五卅運動的史學著作,其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作者並沒有陷入冗長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過對關鍵人物心路曆程的細膩刻畫,將宏大曆史背景下的個體命運展現得淋灕盡緻。尤其是在描寫工人階級從初步覺醒到爆發性抗爭的轉變過程中,那種壓抑到極緻後的噴薄而齣,讀來令人熱血沸騰。書中對當時上海租界內外的社會肌理分析得尤為透徹,資本傢、買辦、殖民者與底層勞動者之間的矛盾衝突,被剖析得絲絲入扣,沒有簡單地將任何一方標簽化。讀完後,我深切感受到,曆史事件的發生絕非偶然,而是無數社會矛盾長期纍積下的必然結果。對於研究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和工人運動史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它提供的多維視角,遠超一般教科書式的論述。書中對外交抗議和法律博弈的描寫也十分精彩,展現瞭早期民族主義運動在復雜國際環境下的艱難突圍。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文獻價值和思想深度錶示由衷的敬佩。它不僅僅是對“五卅”這個時間節點的聚焦,更是一次對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階級矛盾激化的深刻考察。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尤其是在探討工人運動與國民黨右派、共産黨力量之間的復雜互動時,展示瞭極高的分析能力。書中對當時工人階級內部不同派係之間的思想路綫差異,以及他們如何應對外部壓力和內部分歧的處理方式,進行瞭精妙的對比分析。這使得讀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革命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單綫條的,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妥協。此書的視角超越瞭傳統的“英雄史觀”,它強調的是群眾運動的自發性、復雜性以及其對曆史進程産生的不可逆轉的推力。對於渴望理解中國近現代政治格局是如何在血與火中奠定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必要的、堅實的基礎知識和深厚的思想洞察。

評分

閱讀這本聚焦於1925年“五卅”事件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詳實程度令人震撼。作者似乎動用瞭所有能找到的一手資料,從當時的報刊廣告、警方記錄到外國使領館的電報,無所不包。這種近乎“考古式”的寫作,使得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曆史的重量感。特彆是關於運動爆發前夕的工人罷工醞釀階段,書中對不同行業工會的內部爭論、經費籌集、宣傳方式的演變,都有著極為細緻的描摹。它不像某些流行的曆史讀物那樣追求戲劇性衝突,而是沉著、冷靜地呈現事實的肌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審慎態度,對於那些存在爭議或證據不足的地方,作者會明確指齣,保持瞭極高的學術誠信。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復述瞭“五卅”事件的經過,更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嚴密的因果鏈條,讓我們理解這場運動對後續國共閤作乃至整個革命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堪稱嚴謹治學的典範。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頗具匠心,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時間綫敘事,而是采用瞭“事件——影響——反思”的螺鏇式推進結構,使得閱讀體驗非常富有層次感。初讀時,你會被事件的突發性和慘烈性所吸引,緊接著,作者會將筆鋒轉嚮對當時國內外輿論環境的細緻考察,這種橫嚮的拓展,極大地豐富瞭讀者對事件的理解維度。不同於側重政治權謀分析的著作,這本書更像是一部社會生活史的側寫。比如,它花瞭很大篇幅描寫瞭事件發生後,上海市民階層,包括商界精英和知識分子,如何從最初的觀望到最終的聲援,這種群體心理的微妙變化,被捕捉得極為精準。全書的語言風格是內斂而有力的,避免瞭過於情緒化的錶達,卻在字裏<bos>.n 間流露齣對底層人民苦難的深切關懷,讀來讓人在理智分析的同時,內心也受到瞭強烈的觸動,是那種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佳作。

評分

此用戶未及時評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

一直在京東購物,正品有保障。送貨快,送貨師傅態度也很好,會一直支持京東。

評分

中國革命,與中國近代史,奧斯特

評分

甲骨文,讓我們一起追尋!

評分

不是特彆好的一本書,甲骨文的就收藏瞭,先收著。可以啊,就是這。

評分

甲骨文叢書沒話說的哈!

評分

很快收到!沒想到價格低到這個程度!

評分

甲骨文,讓我們一起追尋!

評分

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