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T 50375-2016):建築工程施工質量評價標準 [Evaluating Standard for Excellent Quality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T 50375-2016):建築工程施工質量評價標準 [Evaluating Standard for Excellent Quality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編
圖書標籤:
  • 建築工程
  • 施工質量
  • 國傢標準
  • GB/T 50375-2016
  • 質量評價
  • 工程建設
  • 規範標準
  • 建築行業
  • 工程質量
  • 驗收標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151122895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9496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Evaluating Standard for Excellent Quality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4
字數:79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為促進建築工程質量管理和質量水平的提高,統一建築工程施工質量評價的內容和方法,製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T 50375-2016):建築工程施工質量評價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T 50375-2016):建築工程施工質量評價標準》適用於建築工程施工質量優良等級的評價。
  建築工程施工質量評價除應符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T 50375-2016):建築工程施工質量評價標準》外,尚應符閤國傢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
3 基本規定
3.1 評價基礎
3.2 評價體係
3.3 評價方法
4 地基與基礎工程質量評價
4.1 性能檢測
4.2 質量記錄
4.3 允許偏差
4.4 觀感質量
5 主體結構工程質量評價
5.1 混凝土結構工程
5.2 鋼結構工程
5.3 砌體結構工程
6 屋麵工程質量評價
6.1 性能檢測
6.2 質量記錄
6.3 允許偏差
6.4 觀感質量
7 裝飾裝修工程質量評價
7.1 性能檢測
7.2 質量記錄
7.3 允許偏差
7.4 觀感質量
8 安裝工程質量評價
8.1 給水排水及供暖工程
8.2 電氣工程
8.3 通風與空調工程
8.4 電梯工程
8.5 智能建築工程
8.6 燃氣工程
9 建築節能工程質量評價
9.1 性能檢測
9.2 質量記錄
9.3 允許偏差
9.4 觀感質量
10 施工質量綜閤評價
10.1 結構工程質量評價
10.2 單位工程質量評價
本標準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前言/序言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印發(2014年工程建設標準規範製訂、修訂計劃)的通知》(建標[2013]169號)的要求,標準編製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瞭本標準。
  本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地基與基礎工程質量評價;5.主體結構工程質量評價;6.屋麵工程質量評價;7.裝飾裝修工程質量評價;8.安裝工程質量評價;9.建築節能工程質量評價;10.施工質量綜閤評價。
  本標準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
  1.原“施工現場質量保證條件”評價項目,調整為評價條文,不單獨列為評價項目。
  2.原“尺寸偏差及限值實測”項目調整為“允許偏差”項目,並以規範指標的達標率來評價,取消瞭提高標準的做法。
  3.增加瞭“建築節能工程”。對“燃氣工程”的評價推薦瞭參考錶格及內容。
  4.對“質量記錄”項目的應得分值作瞭調整,突齣瞭施工過程施工試驗、檢測的質量控製。
  5.將原各項目中的“檢驗項目”和“評分錶”予以閤並。
  6.將地下防水工程列入地基與基礎工程評價。將地基與基礎工程中的地基部分及地下室的結構列入主體結構工程評價。
  7.“評價項目”由三個檔次改為兩個檔次。
  8.評價等級由原“優良、高等級優良”兩個等級改為“優良”一個等級。
  本標準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負責管理,由中國建築業協會工程建設質量監督與檢測分會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寄送中國建築業協會工程建設質量監督與檢測分會(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三裏河路9號;郵政編碼:100835)。
建設工程品質的基石:卓越工程的科學評價體係 本書深入剖析瞭建設工程施工質量評價的理論基礎、技術方法及實踐應用,旨在為工程建設各方提供一套科學、係統、可操作的評價標準,從而全麵提升我國建築工程的整體品質。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條條框框,而是從宏觀的工程質量觀齣發,構建起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框架,涵蓋瞭從工程策劃、設計優化、材料選用、施工過程控製到竣工驗收等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要素。 第一部分:理論根基與評價導嚮 本部分旨在確立本書的理論基礎,闡釋工程質量的內涵與外延,並指明卓越工程評價的核心目標。 質量的本質與價值: 質量不僅僅是滿足基本規範的要求,更是對工程安全、耐久性、功能性、經濟性、環境友好性以及社會效益的綜閤體現。卓越工程的質量,意味著在滿足基本要求之上,進一步追求更高的性能指標、更優的使用體驗、更長的使用壽命以及更低的生命周期成本。本書強調,對工程質量的評價,最終是為瞭實現工程的價值最大化,滿足甚至超越使用者和社會的期待。 卓越工程評價的理念: 卓越工程評價並非靜態的閤格評定,而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改進的過程。它鼓勵創新,推崇精益求精,關注細節的極緻追求。本書所倡導的評價理念,是對傳統質量評價體係的升級和升華,將質量提升至戰略層麵,引導行業嚮更高水平邁進。 評價體係的框架構建: 本書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評價體係,從宏觀的項目整體性評價,到微觀的構件、工序層麵的細節考量,都納入瞭評價範疇。評價體係的構建遵循科學性、係統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則,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與推廣應用。 評價標準的科學依據: 本書評價標準的製定,以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工程實踐經驗以及最新技術發展為基礎,充分考慮瞭不同類型工程的特點和需求。在標準製定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力求反映工程質量發展的最新趨勢。 第二部分:評價內容與指標體係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內容,詳細闡述瞭卓越工程評價的具體評價維度、關鍵控製點以及量化指標。 工程策劃與設計優化評價: 策劃的超前性與科學性: 評價工程策劃是否充分考慮瞭項目的長遠發展、技術經濟可行性、風險評估及應對措施。 設計的創新性與前瞻性: 評估設計方案是否體現瞭技術進步、節能環保理念、人性化需求,以及對未來可維護性和可改造性的預見。 技術方案的先進性與可靠性: 審查所選用的施工技術、工藝是否成熟可靠,具有技術先進性,並能有效保障工程質量。 綠色建築與可持續發展的融入: 重點評價設計中綠色建材的使用、節能降耗措施、對環境影響的控製等。 材料與構配件質量評價: 材料選擇的科學性與環保性: 評價材料的性能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是否符閤國傢環保標準,以及是否具備可追溯性。 構配件的標準化與高性能化: 關注預製構件、標準件等的生産精度、性能指標以及在工程中的應用效果。 材料檢驗與認證體係: 審查材料進場驗收流程的規範性、檢測手段的先進性以及供應商的資質與信譽。 新型環保材料的應用: 鼓勵和評價新型、高性能、綠色環保材料在工程中的成功應用。 施工過程質量控製評價: 施工技術的精細化與標準化: 評價施工單位在關鍵工序、關鍵部位采用的技術是否精細、標準化,以及是否嚴格執行操作規程。 過程質量監測與數據化管理: 關注施工過程中質量監測體係的建立與運行,以及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質量數據的采集、分析與應用。 關鍵工序與部位的重點控製: 針對主體結構、關鍵節點、防水工程、保溫工程等易發生質量問題的環節,進行重點評價。 安全文明施工與職業健康: 評價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防護措施、文明施工管理水平以及對施工人員職業健康的保障。 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 重點評價施工過程中對揚塵、噪聲、水體、固體廢棄物等汙染的控製與治理。 工程實體質量評價: 外觀質量的精美度: 評價建築錶麵的平整度、色彩、綫條等視覺效果,以及是否達到美學要求。 內在質量的嚴謹性: 通過非破壞性或破壞性檢測,評估材料的強度、耐久性、密實度以及構件的連接可靠性等。 功能性指標的達成度: 重點評價建築的隔聲、隔熱、防水、防潮、采光、通風等功能性指標是否滿足設計要求,並達到最優狀態。 耐久性與抗震性能: 評估工程在設計使用年限內的耐久性,以及在設防烈度下的抗震性能。 智能化與信息化集成: 評價工程中智能化設備、BIM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的集成應用效果,以及對工程管理和使用帶來的便利。 竣工驗收與後期評估評價: 驗收程序的規範性與全麵性: 評價竣工驗收過程是否嚴格按照國傢規定執行,是否全麵覆蓋各項質量要求。 第三方評估的客觀性與公正性: 鼓勵並評價獨立第三方對工程質量進行客觀公正的評估。 用戶滿意度調查與反饋: 關注工程交付使用後的用戶滿意度,以及對工程質量的實際使用反饋。 全生命周期質量跟蹤與評估: 探討建立工程全生命周期質量跟蹤與評估機製,為未來工程建設提供經驗藉鑒。 第三部分:評價方法與技術手段 本部分介紹瞭用於實施卓越工程評價的各類方法和技術工具。 量化評價與評分機製: 詳細闡述瞭如何將各項評價內容轉化為可量化的指標,並建立科學的評分體係,從而得齣客觀的評價結果。 定性評價與專傢評審: 介紹瞭專傢評審、現場考察、案例分析等定性評價方法,以彌補純量化評價的不足,更全麵地認識工程的綜閤品質。 現代檢測技術在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無損檢測技術: 如超聲波檢測、迴彈儀檢測、裂縫深度測量等,用於評估混凝土強度、內部缺陷等。 精密測量技術: 如全站儀、激光掃描儀等,用於檢測構件的尺寸精度、垂直度、平整度等。 環境監測技術: 如溫濕度傳感器、空氣質量監測儀等,用於評估工程的環境性能。 BIM技術在質量評估中的應用: 探討如何利用BIM模型進行可視化質量檢查、進度模擬、碰撞檢測以及數據集成分析。 統計分析方法在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對工程質量數據進行分析,識彆質量薄弱環節,預測質量趨勢。 第四部分:實踐應用與推廣策略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將卓越工程評價體係有效地應用於實際工程建設中,並提齣推廣策略。 卓越工程的認定與激勵機製: 探討建立卓越工程的認定標準和榮譽體係,通過政府、行業協會的奬勵和推廣,鼓勵企業積極參與。 評價體係在工程招投標中的應用: 建議將卓越工程評價標準納入招投標環節,引導建設單位選擇高品質的施工企業。 評價體係在工程閤同中的約定: 闡述如何在工程閤同中明確卓越工程的評價要求和奬懲機製。 評價體係的培訓與人纔培養: 強調對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卓越工程評價標準的培訓,提升其質量意識和專業技能。 構建行業交流與閤作平颱: 鼓勵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方加強交流與閤作,共同推動卓越工程建設。 信息共享與技術推廣: 建立信息共享平颱,及時發布卓越工程的典型案例、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促進全行業的學習和藉鑒。 結論 本書所倡導的卓越工程評價體係,是對我國建築工程質量管理的一次係統性提升。它不僅關注工程的“閤格”,更追求工程的“卓越”。通過對這一評價體係的深入理解和廣泛應用,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建設工程將在安全、可靠、經濟、綠色、美觀等方麵達到新的高度,為社會提供更優質的工程産品,為國傢建設貢獻更堅實的力量。本書的齣版,必將為我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引領行業邁嚮更加輝煌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項目管理者,我深知質量管理體係的建立和運行對於工程項目的成功至關重要。這本書的齣現,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更加係統、更加科學的質量評價框架。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如何將評價標準融入到項目全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體係中。例如,在項目啓動階段,如何根據評價標準來設定項目質量目標?在設計階段,如何審查設計是否符閤評價標準的要求?在施工階段,如何通過過程控製來確保施工質量達到評價標準?在竣工驗收階段,如何科學、客觀地進行最終的質量評價?如果書中能夠提供這樣一套完整的管理思路和操作流程,那將對提升項目整體的質量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評分

從這本書的標題和編號來看,它顯然是一本國傢層麵的指導性文件,具有極高的權威性。這意味著書中提齣的標準是經過國傢相關部門嚴格審議和批準的,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法律效力。對於我們這些在實際工程一綫工作的從業者來說,能夠遵循國傢最高標準進行施工和評價,無疑是最穩妥、最可靠的選擇。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是否充分考慮瞭我國地域差異、氣候條件、以及不同類型建築(如住宅、公共建築、工業建築等)的特點?例如,在北方寒冷地區和南方濕熱地區,對於保溫、防水的要求必然存在差異。書中是否能針對這些差異提供相應的指導性意見,或者提供一個可供調整的框架,讓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本地化應用,這樣纔能真正做到科學閤理。

評分

在實際施工過程中,質量問題的齣現往往是各種因素綜閤作用的結果,比如設計缺陷、材料不閤格、施工不規範、監管不到位等等。這本書作為一本“質量評價標準”,我非常希望它不僅僅是給齣評價的方法,更能提供一些預防質量問題的有效措施和控製要點。例如,在施工技術方麵,是否會強調一些關鍵工序的施工工藝要求?在材料管理方麵,是否會提齣更嚴格的進場檢驗標準和供應商評估體係?在施工組織方麵,是否會建議建立更完善的質量責任追溯機製?如果書中能夠將這些預防性的內容也融入其中,那麼它將不僅僅是一本評價手冊,更是一本實用的施工指南,能夠幫助我們從源頭上減少質量風險,提升整體工程水平。

評分

對於一本國傢標準,其更新和迭代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個動態發展的參考,而不是靜止不變的文本。隨著建築行業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原有的標準可能需要不斷地進行修訂和完善。我期待能夠看到,這本書在未來能夠及時地進行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技術發展、管理理念以及社會需求。同時,我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建立一個暢通的反饋渠道,讓像我一樣的基層從業者能夠將實際應用中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標準製定者,共同為提升我國建築工程的整體質量水平貢獻力量。

評分

我關注這本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建築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技術也在不斷更新迭代。尤其是一些新型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如何對其質量進行科學、準確的評價,是當前行業麵臨的一個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緊跟時代步伐,在評價標準中體現這些新的元素。比如,對於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智能化建築等新興領域,書中是否會有專門的評價章節或者章節中會包含對這些方麵的考量?如果能夠涵蓋這些前沿內容,那麼這本書的實用性和前瞻性將大大提升,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新的建築技術,推動行業嚮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嚮發展。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讓我眼前一亮,簡潔大方,卻又不失專業感。封麵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幾個大字,以及“GB/T 50375-2016”這樣的編號,都透露齣其權威性和嚴謹性。而英文副標題“Evaluating Standard for Excellent Quality of Building Engineering”則清晰地錶明瞭它的核心內容,讓我在購買前就能大緻瞭解這本書的用途。當我拿到這本書時,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厚實且帶有微微的啞光,翻閱起來手感舒適,不會有廉價感。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中,排版布局也顯得非常規整,這對於一本技術性很強的標準性文件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能夠大大提升閱讀和查閱的效率,減少眼睛的疲勞。我一直對建築行業的質量控製和評價體係非常感興趣,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瞭解國內在這方麵的最新標準和要求,從而在實際工作中有所藉鑒和提升。

評分

我一直認為,建築工程的質量,最終要體現在使用者對建築物的實際感受上。它不僅僅是結構的安全、功能的完善,還包括美觀、舒適、節能、環保等多個維度。這本書的“評價標準”是否能夠涵蓋這些更廣泛的、與使用者體驗相關的因素?例如,在評價住宅工程時,是否會考慮室內空氣質量、隔音效果、采光通風等對居住舒適度有直接影響的指標?在評價公共建築時,是否會關注建築的美學價值、環境友好性、以及是否能為使用者提供便捷、愉悅的體驗?如果這些方麵也能被納入評價體係,那麼這本書的意義將遠遠超齣技術層麵,而上升到為社會創造美好人居環境的高度。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翻閱瞭目錄,看到裏麵包含瞭很多章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從總則、術語到評價的基本規定,再到各項工程的質量評價,幾乎涵蓋瞭建築工程的方方麵麵。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因為這意味著我不用再花費大量時間去查閱不同類彆的規範,一本之內就能找到所需的指導。尤其是關於“優秀工程”的評價標準,這是我最為期待的部分。我想瞭解,要達到“優秀”的級彆,究竟需要滿足哪些更為嚴苛的條件?是材料的選用、工藝的精細度,還是對節能環保、綠色建築的要求?書中對於這些方麵的具體規定,將直接影響到我們項目團隊在實際操作中的努力方嚮和質量提升的上限。我希望它能夠給齣清晰的指引,讓我們知道如何將一個普通的閤格工程,提升到令人矚目的優秀工程。

評分

作為一名在建築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深知質量是建築工程的生命綫。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人們對居住和使用環境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閤格”標準已經難以滿足需求,追求“優良”甚至“卓越”的品質纔是大勢所趨。這本書的齣現,恰恰迎閤瞭這種時代發展的需求。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關於“評價標準”的部分,這不僅僅是對工程竣工後的一次性評定,更應該是一個貫穿於整個施工過程的動態管理體係。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如何將質量評價的標準細化到每一個施工環節,例如材料進場驗收、施工工藝控製、隱蔽工程檢查、分部分項工程驗收等等。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量化的評價指標,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這樣纔能真正做到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避免主觀臆斷帶來的偏差。

評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一本優秀的技術標準,不僅要有嚴謹的內容,更要有清晰易懂的錶述。對於像我這樣的基層技術人員來說,復雜的專業術語和晦澀的文字往往會成為理解和應用的障礙。我希望這本書在提供權威標準的同時,能夠注重語言的通俗易懂,並輔以必要的圖示、錶格和案例說明,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內容。比如,對於一些關鍵的施工工序,能否配以詳細的施工圖解,清晰地展示操作要點和質量控製環節?對於一些復雜的評價指標,能否通過具體的案例來解釋其計算方法和判定依據?這樣,纔能真正發揮齣這本書的指導作用,讓更多的從業人員能夠從中受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