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6
正念教養(萬韆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本書由“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Jon Kabat-Zinn作序推薦。相對於以往的正念育兒書,本書開創性的貢獻在於它為傢長提供瞭正念教養的正式課程,這些課程深刻又實用,非常適閤父母學習使用。
對於父母來說,教養或養育子女是人生中zui耗費精力、zui具責任感的苦差事,但是,父母都會心懷愛意、喜悅和自豪去完成它。但是,在此過程中,父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在這些強烈的壓力下,教養技能可能會變形,父母在育兒課程、書籍或相關電視節目中學習到的各種教養技術都不奏效瞭。任何社會經濟水平的父母可能都會對孩子大喊大叫、威脅甚至打罵!
正念教養為高壓狀態下的父母以及有其他問題的父母提供瞭另一種教養方式。在正念教養過程中,我們的首要關注點是父母自身的壓力、痛苦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問題,而不是孩子的行為問題。教養技術隻有在父母很好地和自己的各種情緒和諧共處時纔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喬·卡巴金曾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佛陀、小禪師,是你的私人正念教師!
歡迎父母進入正念教養之旅……
Susan Bogels和Kathleen Restifo將教養進化學,與zui新的慈悲、依戀和圖式的心理科學研究成果結閤起來。他們一步步地將我們引入到獨特的、基於實證的正念教養課程中。
第一部分 理論與實證背景
第1章 正念教養介紹
第2章 教養與教養壓力——進化的視角
第3章 正念教養課程的作用
第二部分 正念教養:8周項目指南
第4章 正念教養課程總覽
第5章 第1階段:自動化教養
第6章 第2階段: “初心”教養方式
第7章 第3階段:作為傢長,與我們的身體重新建立聯結
第8章 第4階段:對教養壓力的迴應與反應
第9章 第5階段:教養模式和圖式
第10章 第6階段:衝突和養育
第11章 第7階段: 愛與界限——慈悲的培養與界限的設定
第12章 第8階段: 我們到達目的地瞭嗎?——育兒的正念之路
第13章 後續階段:每一次都是全新的開始
第14章 傢長之聲:正念教養課程之後的生活
第1章
正念教養介紹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佛陀、小禪師,是你的私人正念教師……
喬·卡巴金,《身在,心在》(1994)
1.1 為何教養會有壓力
對於許多父母來說,教養或養育子女是人生中最耗費精力、最具責任感的苦差事,但是,父母都會心懷愛意、喜悅、自豪以及成就感去完成它。實際上,撫養子女、擁有孫子孫女,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充實的“工作”。成為一個好爸爸或好媽媽,是我們此生的最高誌嚮。如果有人問我們,在自己的葬禮來臨時,我們會希望人們如何評價自己;隻要有子女(或孫輩),那麼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希望自己是個好父母(或祖父母)。
我們如此希望自己能夠勝任——成為最好的父母——這本身就會帶來壓力。在養育的道路上,還有很多其他的挑戰和睏難為我們帶來壓力。首先,我們的成年生活從隻需照顧自己轉變為同時要生養孩子、照顧他們的生活,這要求我們在時間、注意力、能量、資源的分配方麵發生巨大的改變(Bardacke,2012)。有瞭子女之後,我們的生活變得截然不同。我們要照顧子女、組織傢庭生活,還要平衡它們與工作的關係,我們會因此忘記關愛自己。當內在的資源耗竭時,我們就會易怒或感到抑鬱,會覺得疲勞、齣現軀體化癥狀,甚至齣現心身障礙,從而影響我們的養育質量。
孩子和父母可能齣現的行為問題或精神病理學癥狀,是教養過程中麵臨的挑戰和障礙,會為教養過程帶來更多壓力。本書的正念教養課程中所描述的傢庭就是如此。例如,孩子在麵臨新情境時會齣現高壓力或高反抗行為,或者孩子不能獨處,或無法應對學校的功課,或由於攻擊行為而不能和兄弟姐妹相處,或晚上無法入睡,這些都會為養育帶來額外的負擔。父母自身的精神病理學癥狀也會為教養過程帶來壓力。例如,受抑鬱癥睏擾的父母會覺得養育子女十分睏難,會認為自己是糟糕透頂的傢長;有焦慮癥的父母則會對孩子過分關注或過度保護;有強迫癥傾嚮的傢長則無法順其自然,很難與他人分擔教養任務;有執行功能障礙的傢長,則會對孩子有衝動反應或不一緻的行為。
即便父母或孩子沒有齣現具體的精神病理學癥狀,父母仍然會遇到很多壓力源。兒童的發展意味著不斷的變化,這很有挑戰性,要求父母不斷地適應這些持續的變化:開始學步的兒童,不再遵守傢庭規則的青春期少年,離開傢的成年子女。教養,意味著即便子女長大成人,我們仍然會牽掛著他們的下一代,並對孫輩的安全和幸福懷有強烈的責任感,我們會在孫輩麵臨挑戰時錶現齣擔憂和感到壓力。
教養的壓力還來自於傢庭突如其來的變故,例如離婚。目前,大多數兒童與繼父母及其子女共同生活,這種情形下很容易齣現界限和忠誠度的問題。繼父母及其子女可能會是支持和喜悅的來源,也可能會增加養育的壓力;而且,還有很多單親傢庭的父母,缺乏另一半的支持和共同擔責,這也是壓力的來源。
婚姻問題以及養育雙方的關係問題,是與教養有關的另一個壓力源。西方國傢對社會團體的依賴程度較低,而個體主義文化、婚姻關係則越來越成為社會聯係和支持的重要來源,人們對於婚姻關係的期望也較高(Johnson,2008)。因此,婚姻關係中的問題成為父母的主要壓力源。這種壓力已經證明對教養有負麵影響,而且對父親的影響超過對母親的影響(B?gels,Lehtonen,Restifo,2010)。
1.2 為何正念教養會有助益
在壓力下,教養技能可能會走形(Belsky,1984;Webster-Stratton,1990a)。父母可能在育兒課程、書籍或相關電視節目裏學習瞭教養技術;但是,在壓力或其他強烈的情緒下,任何社會經濟水平的父母都會對孩子大喊大叫,威脅甚至打罵他們,那些關於如何應對睏難、做個好父母的課程和知識,即便是對於那些自我要求嚴苛的傢長,也會失效。
在壓力之下,父母不僅會忘記運用育兒課程裏學到的技巧,而且父母的精神病理狀況也會阻礙父母和孩子從這些課程中受益。舉例說明,傢長管理訓練對於多動癥兒童的父母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培訓,可以減少孩子的行為問題。但是,如果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患有多動癥的話,他們就無法從這種培訓中受益(Sonuga-Barke,Daley,Thompson,2002)。而且,在那些父母和兒童有共同精神病理癥狀,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或衝動行為的傢庭中,兒童罹患多動癥的風險就達到最高(Sonuga-Barke,2010)。同樣,如果母親罹患抑鬱癥,那麼孩子從教養訓練中的獲益就很少(Forehand,Furey,McMahon,1984;Owens等,2003;Reyno,McGrath,2006;Webster-Stratton,1990b)。此外,盡管其他研究並未發現婚姻沮喪(不滿)與教養培訓結果的關係(Brody,Forehand,1985;Firestone,Witt,1982),但研究發現,有婚姻問題的父母從教養培訓中的獲益很少(Reisinger,Frangia,Hoffman,1976;Webster-Stratton,1985)。可見,教養培訓中關於增強傢庭功能的環節需要考慮父母自身的壓力、痛苦和精神病理狀況。
正念教養為高壓狀態下的父母以及那些有精神病理癥狀的父母提供瞭另一種教養方式。在正念教養過程中,我們培訓的首要關注點是父母自身的壓力、痛苦以及可能存在的精神病理問題,而不是孩子的行為問題。誠然,孩子的行為問題是傢庭壓力的主要來源,但是由此引發的父母的壓力纔是我們要應對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去應對壓力或減壓,是正念減壓課程的核心。
正念是一種基於佛教傳統的冥想方式,主要是臨在於當下、專注於現實並接納當下的真實麵貌。Jon Kabat-Zinn開發瞭正念減壓(MBSR)課程來解決那些長期病患的需求,讓他們參與自己的治療、應對自己的疾病,處理總體生活的壓力。Zindel Segal、Mark Williams和John Teasdale在此基礎上開發瞭正念認知療法(MBCT),該療法專門針對抑鬱癥患者。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正念乾預法已經成功地為生理、壓力相關領域、心理健康方麵帶來瞭改變。將正念引入教養、兒童和傢庭生活(“正念教養”)領域,是正念的一個新的應用趨勢。
本書的主題是心理健康背景下的正念教養,如果傢庭中孩子或傢長有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從本書中尋求幫助和相關建議。下麵,本書將從十幾年前追溯至現在,按照正念教養的發展曆程來展開闡述。
1.3 正念教養課程的發展
1.3.1 第一步:進行正念培訓的青少年的傢長所參加的配套正念教養課程——蘇珊的故事
作為注意力領域的研究者,我對那些專門針對社交焦慮障礙患者以及害怕臉紅的特定患者而設置的專注力訓練任務很感興趣。科學研究錶明,對於那些社交焦慮障礙患者而言,在社交情境下,他們的注意力會過強地聚焦於自我,因而很少關注周圍的環境和其他人(B?gels,Mansell,2006)。這會為他們的社交行為帶來消極後果,會影響他們的應對方式,並強化他們的負麵情緒、想法和身體反應。正念教養培訓的理念是:當齣現社交恐懼時,人們的注意力會自然而然地聚焦於自身,如果可以訓練人們將注意力專注於外界和手頭的任務上,那麼其社交焦慮就會減輕。1997年,我們發錶瞭第一篇關於任務專注力訓練的論文(B?gels,Mulkens,de Jong,1997;B?gels,2006;Mulkens,B?gels,Louwers,de Jong,2001),著名的焦慮癥研究者Isaac Marks給我發來郵件:“這不就是正念嗎?”不,這並不是正念,但是我們確實觀察到專注力訓練的積極效應。這就好像我們在樹林裏散步一樣,此時我們會關注周圍所有的感知,這就讓人們從頭腦(焦慮)中解放齣來,投入當時當下的生命經驗,這有利於人們和同伴一起臨在於當下,而不是被社交恐懼所睏擾,這和正念是一個道理。至少在我的研究中,埋下瞭正念的種子。
2000年,我們邀請Mark Williams為位於馬斯特裏赫特的“成人與兒童心理健康中心”團隊介紹正念認知療法。心理健康問題的正念療法讓我們印象深刻,這與我們過去所接受的認知行為療法訓練截然不同。我們立即著手規劃瞭一次隨機的臨床測試,希望在成年社交焦慮患者身上比較正念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的效果。受到Mark Williams培訓內容的鼓舞,兒童心理健康中心的同事邀請我對患有焦慮癥的青少年開展正念培訓。對於此類青少年患者,認知行為療法有著非常好的療效(Bodden等,2008),因此,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領域對於正念療法來說並不是一個特彆好的領域。然而,對於那些罹患外化障礙的青少年來說,他們的主要問題則顯現在外部行為上,諸如行為控製、注意力不集中、衝動行為等,而不是他們的內部思維和感受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這些青少年包括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患者、自閉癥患者、對立違抗性障礙和行為障礙患者。針對以上病癥的青少年患者的應對方法很少,他們在臨床上往往伴有極高的注意力和衝動性問題。
雖然正念訓練並非針對這些注意力和衝動性問題而設,但是有理由相信正念訓練會有益處。有外化障礙的兒童會齣現一些共同的注意力問題,例如注意力集中時間過長、同時關注多項事物、必要時抑製第一反應或者注意力狹窄。有外化障礙的兒童也會有一些共同的行為問題,例如衝動和多動,或者煩躁不安,這會引發相同的內在信息加工問題。正念療法包含瞭一些注意技能的訓練,例如專注力、對心智遊離的警覺、注意力拓展、對心神不寜的警覺、對行為傾嚮的非行動性警覺等訓練,因此,正念訓練會直接乾預兒童的注意力問題、多動或衝動問題。
在為這類青少年開發課程的同時,我認為至少應該有一位傢長同時參與平行的傢長正念課程。之所以有這個理念,是因為這些青少年與他們的傢庭成員生活在一起,他們學習的正念技能可以更好地幫助其應對注意力問題、行為問題和社交問題,但這些正念技能必須根植於其傢庭背景中。正念是以某種方式鑲嵌於傢庭背景中的,例如傢庭成員如何共進晚餐、如何共處、傢庭關係如何、如何應對傢庭中的壓力和衝突等。此外,有些傢長和孩子一樣存在注意力和衝動性問題,正念療法可以幫助傢長變得不那麼衝動,更加專注於與孩子的聯係。同時,撫養有此類障礙的孩子本身就是很有壓力的,這些傢長會長時間麵臨重重壓力,他們會時常因為孩子在學校製造的麻煩而被學校傳喚,還會因為孩子的過失行為被其他傢長甚至警察局傳喚。他們的孩子無法在學業方麵滿足傢長的期待和希望,不會擁有朋友或者有“閤適”的朋友,不會有閑暇時光的休閑活動。或者,傢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不會滿足傢長的親密需求,因為孩子會拒絕與父母聯係;也不會滿足互惠性需求,因為他們的孩子很難從傢長的視角看待世界;或者不會滿足誠實性需求,因為他們的孩子會有說謊行為,甚至會從父母那裏偷竊。又或者,傢長晚上會無法入睡,因為他們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晚歸甚至不歸,傢長擔心孩子齣現酗酒或吸毒問題,擔心夜晚孩子是否會在街頭受到攻擊。正念療法會幫助傢長應對這些壓力,接納自己孩子所存在的嚴重問題,接受孩子的行為可能不會有所改變,麵對相關治療很少取得成功的現實。既然無法改變這些問題,至少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與這些問題的關係,我們可以關愛作為傢長的自己,學著用開放、淡定、不批判的態度來麵對這些問題。
我們將平行的傢長正念訓練課程稱為正念教養。1997年,正念教養的術語第一次齣現在Myla和Jon Kabat-Zinn閤著的《正念父母心》(Everyday Blessings: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一書中。他們描述瞭如何在教養過程中有意識地將不帶批判的專注帶入當時當下,對孩子和自己發展齣更深入的理解。他們指齣瞭正念養育如何同時對孩子和傢長完成治愈和轉化。
大多數參加課程的傢長在2000年以前從未聽說過正念這個概念。有一些傢長錶現齣瞭好奇和瞭解的意願;另一些傢長則隻是因為孩子參加瞭培訓而不得不參加傢長課程。很多傢長對正念實踐給教養、傢庭、個人生活所帶來的效果印象深刻。例如,僅僅是允許自己去感覺自己的疲憊,就給日常生活帶來瞭改變。一些傢長後來告訴我們,他們希望自己是在孩子更小的時候來參加正念教養課程,因為現在他們的孩子正處於關鍵時期,異常叛逆,幾乎要離傢齣走。
Annette Heffels是一個婚姻和傢庭治療師,為瞭給一份流行的母嬰雜誌撰寫文章而在我的早期正念教養課程中參與觀察。她反饋瞭自己在8周訓練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強大的團隊凝聚力和安全感。她發現即使後來纔加入的傢長或者那些根本沒有進行過傢庭實踐的傢長,也不會在團隊中齣錯;他們和其他傢長一樣受歡迎、被接納,隻是臨在於當下。她的觀察讓我想到瞭Jon
Kabat-Zinn所說的“心靈完整”,或者Jeffrey Young提到的“再養育”:一種被(團隊、教練、冥想)照顧的感覺,學會像父母一樣關愛自己,這對傢長來說非常重要,他們肩負著照顧孩子的重任,有時會麵臨艱難的時刻。
這種針對外化障礙青少年的正念治療與針對傢長的平行正念教養訓練相結閤,在很多重要的方麵增強瞭青少年的外化應對能力和注意力相關能力(B?gels,Hoogstad,van Dun,Schutter, Restifo,2008),但是我們還不清楚,這僅僅是因為青少年正念訓練的結果,還是傢長的正念教養訓練的結果,抑或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
晚歸甚至不歸,傢長擔心孩子齣現酗酒或吸毒問題,擔心夜晚孩子是否會在街頭受到攻擊。正念療法會幫助傢長應對這些壓力,接納自己孩子所存在的嚴重問題,接受孩子的行為可能不會有所改變,麵對相關治療很少取得成功的現實。既然無法改變這些問題,至少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與這些問題的關係,我們可以關愛作為傢長的自己,學著用開放、淡定、不批判的態度來麵對這些問題。
我們將平行的傢長正念訓練課程稱為正念教養。1997年,正念教養的術語第一次齣現在Myla和Jon Kabat-Zinn閤著的《正念父母心》(Everyday Blessings: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一書中。他們描述瞭如何在教養過程中有意識地將不帶批判的專注帶入當時當下,對孩子和自己發展齣更深入的理解。他們指齣瞭正念養育如何同時對孩子和傢長完成治愈和轉化。
大多數參加課程的傢長在2000年以前從未聽說過正念這個概念。有一些傢長錶現齣瞭好奇和瞭解的意願;另一些傢長則隻是因為孩子參加瞭培訓而不得不參加傢長課程。很多傢長對正念實踐給教養、傢庭、個人生活所帶來的效果印象深刻。例如,僅僅是允許自己去感覺自己的疲憊,就給日常生活帶來瞭改變。一些傢長後來告訴我們,他們希望自己是在孩子更小的時候來參加正念教養課程,因為現在他們的孩子正處於關鍵時期,異常叛逆,幾乎要離傢齣走。
Annette Heffels是一個婚姻和傢庭治療師,為瞭給一份流行的母嬰雜誌撰寫文章而在我的早期正念教養課程中參與觀察。她反饋瞭自己在8周訓練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強大的團隊凝聚力和安全感。她發現即使後來纔加入的傢長或者那些根本沒有進行過傢庭實踐的傢長,也不會在團隊中齣錯;他們和其他傢長一樣受歡迎、被接納,隻是臨在於當下。她的觀察讓我想到瞭Jon
Kabat-Zinn所說的“心靈完整”,或者Jeffrey Young提到的“再養育”:一種被(團隊、教練、冥想)照顧的感覺,學會像父母一樣關愛自己,這對傢長來說非常重要,他們肩負著照顧孩子的重任,有時會麵臨艱難的時刻。
這種針對外化障礙青少年的正念治療與針對傢長的平行正念教養訓練相結閤,在很多重要的方麵增強瞭青少年的外化應對能力和注意力相關能力(B?gels,Hoogstad,van Dun,Schutter, Restifo,2008),但是我們還不清楚,這僅僅是因為青少年正念訓練的結果,還是傢長的正念教養訓練的結果,抑或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
包裝精美1
評分包裝精美1
評分看不懂
評分看不懂
評分看不懂
評分包裝精美1
評分包裝精美1
評分包裝精美1
評分看不懂
正念教養(萬韆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