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莱利曼的趣味力学

别莱利曼的趣味力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著,文丽 译
图书标签:
  • 力学
  • 趣味物理
  • 科普
  • 别莱利曼
  • 物理学
  • 教育
  • 科学
  • 入门
  • 思考
  • 实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315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589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2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地球上各种看不到的撼动大世界的小力量

  ·畅销全球的世界经典,超2000万册

  ·人大附中等名校教师推荐必读

  ·世界著名科普作家、趣味科学奠基人别莱利曼帮你认识自然、帮你解惑感受到的小力量

  即使很简单的问题,也会给你意外的答案

  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力学基本知识,并且能够活用

  教会读者自觉地掌握这些知识

  激发读者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各方面去


内容简介

  《别莱利曼的趣味力学》基本涵盖了力学的所有概念,但概念只是一笔带过。作者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某些引人入胜的力学题目进行分析,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引起读者研究力学的兴趣,探索书中未提及的力学知识。

作者简介

  别莱利曼(1882—1942),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大学毕业以后就全力从事数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奠定了他后来完成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的基础。

  别莱利曼就是这样一位卓越的通俗作家:

  他的作品妙趣横生,而又立论缜密的科普著作,一些在学校里感到十分难懂、令人头痛的科学问题,到了他的笔下,好像都改变了呆板的面目,显得和蔼可亲了。

  他拥熟地掌握了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能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娓娓而谈,使人忘记自己是在读书、看文章,而倒像是在听什么奇异的故事。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1882年出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亲便去世了,但他从身为小学教师的母亲身上获得了良好的教育。他17岁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当时的人们迷信流星雨是即将毁灭人类的火雨,别莱利曼针对流星雨写下了《论火雨》的科学论文,指出人们口中的火雨不过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即狮子座流星雨,它会定期地出现。
  1909年别莱利曼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毕业以后就全力从事教学与科普作品的写作。1913年发表了《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相继完成一系列趣味科普读物打下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第一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实验室里》并担任主编。1924-1929年,他在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红报》科技部任职,兼任《科学与技术》《教育思想》杂志的编委。1925-1932年,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了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3-1936年担任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列宁格勒部顾问、学术编辑和撰稿人。1935年,他创办和主持列宁格勒“趣味科学之家”,开展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中,还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这也是他为科普事业做出的最后奉献。1942年3月16日,别莱利曼在列宁格勒溘然长逝。
  1959年,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在月球
  上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人们将其中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此来纪念这位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科普大师。
  尽管别莱利曼在生前没有任何科学发现,也没有得过什么荣誉称号,但他是一位特殊意义的“学者”,是趣味科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发表了1000多篇文章,共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普读物。其中以《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续编)》《别莱利曼的趣味力学》《别莱利曼的趣味代数学》《别莱利曼的趣味几何学》《别莱利曼的趣味天文学》最为有名。他的趣味科普系列书籍出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仍畅销全世界,深受读者的喜爱。虽然别莱利曼从没把自己当成作家,但无疑他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科普大师,他的作品出版量是无数作家难以企及的。
  别莱利曼的文笔流畅优美,他巧妙地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美地结合起来,善于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将科学理论表现出来,在读他的科普读物时,人们仿佛是在欣赏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学知识。他的作品堪称是具有严谨科学性和优美趣味性的科普教科书。
  为了丰富读者在力学方面的知识和概念,我们翻译出版了《别莱利曼的趣味力学》,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起读者的兴趣,从而让读者自己去探索书中未涉及的知识。
宇宙的织锦:探索宏观与微观的物理图景 一本引领你洞察世界运行基本法则的引人入胜的导览 作者:[此处留空,因为我们不讨论《别莱利曼的趣味力学》的内容] --- 引言:超越日常的感知 我们栖居的世界,无论是脚下坚实的地面,还是头顶浩瀚无垠的星空,都遵循着一套深刻而优雅的数学法则。这本导览,旨在将读者从日常的经验直觉中轻轻拉出,引入一个更为精确、更具解释力的物理学视野。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关于“为什么”和“如何”的智力探险,专注于揭示支配物质与能量行为的根本原理,而不依赖于特定历史人物或某一特定分支的趣味性叙事。 第一部分:经典世界的基石——秩序与运动的几何学 本篇聚焦于十九世纪以前建立的,描述宏观世界运动规律的经典物理学框架。我们将探讨那些塑造了我们对空间、时间以及力的基本理解的概念。 一、时空的几何:运动学的精确描述 我们从对运动的纯粹描述开始。这里,我们将深入解析如何使用矢量、坐标系和微积分工具来精确量化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重点在于理解瞬时变化率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数学语言将复杂的运动轨迹分解为可分析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分析抛体运动的路径,以及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的本质——即物体需要持续改变方向的内在需求。 二、牛顿体系的核心:三大定律与万有引力 本书将详细阐述奠定经典力学基础的三大基本公设。我们将超越简单的公式记忆,深入探究每一定律背后的哲学含义和实际应用场景。 惯性: 惯性参考系的概念及其对力定义的依赖性。我们将考察当参考系加速时,惯性定律如何要求引入“假想力”的必要性。 力的叠加与加速度: $mathbf{F} = mmathbf{a}$ 的矢量本质。这不仅仅是一个计算公式,更是描述物质对作用力响应的本质关系。我们将通过分析复杂的相互作用系统(如多体碰撞或系绳连接的滑轮系统)来体现其普适性。 作用与反作用: 理解力的成对出现并非简单的抵消,而是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体现。我们将分析动量守恒如何从牛顿第三定律中自然导出。 随后,我们将转向引力的普适性。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解释了天体绕日的规律运行,更展示了力学如何统一了地球上的抛物线和月球的轨道。我们会探讨引力场(Field)的概念,即空间中每一点都存在的、对放入其中的物体施加影响的内在属性。 三、能量的视角:功、动能与势能 古典力学从动态描述转向了保守系统的能量分析。这提供了一种更为强大的工具,尤其是在处理复杂或非线性问题时。 功与能量的转化: 功是如何量化力对系统所做的净影响。动能($1/2 mv^2$)作为系统运动状态的度量,与系统所能完成的“工作量”之间的等价性。 保守力与势能: 势能,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系统中存储的、可转化为动能的“潜力”。我们将严格区分保守力和非保守力(如摩擦力)对系统总机械能的影响。 守恒定律的威力: 机械能守恒原理如何简化计算,尤其是在没有能量耗散(如摩擦或空气阻力)的理想模型中。 第二部分:深入物质的结构——振动、波与热的物理学 在本篇中,我们将把焦点从孤立物体的运动转移到描述大量粒子集体行为的现象,即振动、波的传播以及热力学的基本框架。 一、简谐运动的普遍性:弹簧与摆 简谐运动(SHM)是自然界中最基础的周期性现象。我们将分析其背后的恢复力与位移成正比的特性,并探讨其正弦或余弦的解法。从理想化的弹簧振子到单摆,理解周期和振幅的决定因素,以及为何这种模式会出现在如此多的物理系统中。 二、波的传播:能量的携带者 波是能量跨越空间传播的基本机制。我们将区分横波与纵波,并深入解析波速、波长、频率和相位的关系。 叠加原理: 阐述如何利用叠加原理来理解干涉现象,这是波特性的核心体现。 驻波与共振: 当波在特定边界条件下相互干涉形成稳定模式时,驻波的产生。共振现象的物理机制,即外部驱动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匹配时能量吸收的极大化。 三、热的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热力学是对温度、热量和熵的宏观描述。我们将从经验定律入手,构建对热现象的理解。 温度的微观意义: 温度是如何反映大量分子平均动能的量度。 热力学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能量守恒的延伸): 强调内能、热量和功之间的精确平衡。 第二定律(熵的引入): 熵作为系统无序度或不可用能量的度量,揭示了自然过程的方向性——所有自发过程都趋向于最大化熵。 第三定律: 关于绝对零度的不可达性。 第三部分:电磁场的统一性——看不见的力量 本部分将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由电荷和电流主宰的领域,展示电与磁如何被统一在一个宏伟的框架之下。 一、静电场与电势 从库仑定律出发,描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我们将引入电场线的概念来可视化力的分布,并分析电势(电压)如何作为标量场来描述系统储存的静电势能。 二、电流与磁场 电流的流动如何产生磁场,以及磁场如何对运动中的电荷施加洛伦兹力。我们重点分析磁场对电荷运动轨迹的影响,以及霍尔效应等现象。 三、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精髓 我们将概述麦克斯韦如何将已知的电学、磁学定律整合为四个简洁的偏微分方程组。这个统一的框架不仅描述了所有已知的电磁现象,更预言了: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法拉第感应定律的更深层含义)。最终的结论是:电磁场的自我维持、以特定速度(光速)在真空中传播,从而奠定了电磁波理论的基础。 结语:持续探索的视野 本书所涵盖的知识体系,构成了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坚实基础。从行星的轨道到光线的传播,这些定律无处不在,它们是人类理性在宇宙中发现的秩序的体现。理解了这些原则,读者便装备了分析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关键工具,为进一步探索量子力学或相对论的更深层次领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物理学的美,在于其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最复杂的现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在学校里学力学的时候,总是觉得那些公式和计算让人头疼,很难理解背后的物理意义。拿到《别莱利曼的趣味力学》这本书,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它真的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公式,而是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入手,比如扔球、推车、或者搭积木,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入力学概念。书中的插图非常有特色,虽然不是那种精美绝伦的图,但它们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问题的关键,让我一目了然。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时不时蹦出一些俏皮话,让阅读过程轻松愉快。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去“看”力学,而不是仅仅去“记”力学。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身边处处都充满了力学的规律,理解了它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世界。

评分

一直想找一本真正能让我“动脑筋”的书,而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最近入手了《别莱利曼的趣味力学》,读完之后,感觉脑子仿佛被一股清泉洗涤过,每一个曾经模糊的力学概念都变得生动起来。它不是那种枯燥的 textbook,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一点点引导你进入力学的奇妙世界。书中的插图更是点睛之笔,它们并非简单的示意图,而是充满想象力,将抽象的物理原理可视化,让我能清晰地看到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看到能量是如何传递和转化的。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的各种生活实例,从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到一些看似复杂的工程问题,都能用最简单、最直观的力学原理来解释。这让我感觉力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科学,而是触手可及的智慧。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太美妙了!

评分

我一直以为“力学”这个词就等同于“枯燥无味”,直到我翻开了《别莱利曼的趣味力学》。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写着“趣味”,但我读完后发现,它远不止是“趣味”,更是一种“启发”。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力学的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的一些“思想实验”,它们虽然听起来有点天马行空,但却能精准地触及到力学的核心。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有个性,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好奇心去探索世界,又有着成年人般的深刻洞察力。我喜欢他处理那些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耐心和幽默感,仿佛他在和你一起玩一场解谜游戏。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力学并不是要记住多少公式,而是要学会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所处的物理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对物理力学一直“敬而远之”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曾经以为力学就是那些冷冰冰的公式和定理,枯燥乏味得令人打瞌睡。但《别莱利曼的趣味力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位充满魔力的导游,带着我穿梭在各种有趣的场景中,从滑轮组的奇妙力量,到杠杆原理如何撬动地球(当然是比喻),再到惯性定律如何解释我们坐过山车时的体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把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同时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我特别欣赏他提出的那些“脑洞大开”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让我琢磨半天,然后茅塞顿开,这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力学,它不再是难懂的学科,而是充满智慧和趣味的探索之旅。

评分

对于我这种理工科背景相对薄弱的读者来说,《别莱利曼的趣味力学》简直就是一座宝藏。我一直觉得物理学,尤其是力学,是一门门槛很高的学科,充满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数学推导。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亲民的方式,将力学的奥秘展现在我面前。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去追求深奥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直观的图示,一步步揭示了各种力学现象背后的原理。我被书中对一些日常现象的独到解释所折服,比如为什么自行车骑起来不会倒,或者为什么在旋转木马上我们会感到离心力。作者的思维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从一个非常平凡的观察点出发,挖掘出背后深刻的物理规律。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