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与无线通信

移动与无线通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颜春煌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通信工程
  • 信号处理
  • 无线网络
  • 移动网络
  • 天线技术
  • 调制解调
  • 通信系统
  • 射频电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18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59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1
字数:7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完全针对移动与无线通信主题设计,广泛且深入地探讨核心内容,并结合*新应用与技术,如LTE、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软件定义的无线电、物联网、云计算、App、NFC、Femtocell、MIMO等。

内容简介

  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新应用与技术,广泛且深入地探讨核心内容。全书共分5篇20章,内容包括解析电磁波的秘密:正确认知电磁波的无线通信作用和生物效应;认识无线通信的术语:1G、2G、3G与4G,合作式通信与中继技术,无线宽带上网;了解无线通信的环境:详解基站、无线基站与天线塔台等无线通信设施;移动与无线通信的应用:SMS、MMS、MVPN、公共无线局域网络、WiMAX、LTE、NFC、RFID以及移动商务等相关应用与开发技术;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App、移动定位服务或云服务。
  本书每章前有学习概念的提示,章末附常见问题和课后习题,适合作为移动与无线通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手机应用开发、云计算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篇 认识电磁波
第1章 认识围绕着我们的邻居——电磁波 1
1.1 简易电磁学 2
1.2 认识电磁波 4
1.2.1 电磁波的来源 4
1.2.2 电磁波的种类 5
1.2.3 电磁波的传播 5
1.3 从电磁波的应用开始认识无线通信 8
1.3.1 电磁波的应用——卫星与太空通信 8
1.3.2 电磁波的应用——数字电视的原理 10
1.3.3 与个人计算机有关的无线通信小常识 11
1.4 电磁波的生物效应 12
1.4.1 电磁波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 12
1.4.2 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电磁波的危害 13
1.5 科技新发展——电磁波屏蔽材料 13
常见问题 14
课后习题 14
第2章 承载信号的传输介质 15
2.1 传输介质的种类 16
2.2 导向介质 17
2.2.1 双绞线 17
2.2.2 同轴电缆 19
2.2.3 光纤 20
2.3 非导向介质 25
2.3.1 红外线 25
2.3.2 无线电微波 25
2.3.3 无线电波 26
2.4 可靠的通信方式 26
常见问题 27
课后习题 27
第二篇 通信的原理与技术
第3章 信号与通信 30
3.1 认识信号 30
3.1.1 信号的特征 31
3.1.2 数据与信号之间的转换 35
3.2 无线通信里使用的信号 36
3.2.1 无线电频谱 37
3.2.2 有线世界里的无限资源与无线世界里的有限资源 38
3.3 传输的减损 38
3.3.1 衰减 39
3.3.2 延迟失真 40
3.3.3 噪声 40
3.3.4 信道容量与奈奎斯特带宽 41
3.3.5 香农容量公式 41
3.4 无线电波传输的原理与特性 43
3.4.1 理论上预测的模型——大规模的传播模型 43
3.4.2 理论上预测的模型——小规模的传播模型 47
3.5 无线电信号强度的迷惑 56
3.5.1 电压驻波比 56
3.5.2 EIRP的定义 57
3.5.3 测量的单位 57
常见问题 59
课后习题 60
第4章 隐藏在信号中的信息 61
4.1 通信信道的特征 62
4.1.1 频域的特征 62
4.1.2 时域的特征 63
4.1.3 数字通信信道的基本限制 64
4.2 数据与信号的转换 65
4.2.1 数字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 65
4.2.2 数字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 66
4.2.3 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 67
4.2.4 模拟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 68
4.3 调制技术简介 68
4.3.1 模拟调制技术 69
4.3.2 数字调制技术 70
4.3.3 数字调制技术的分类 75
常见问题 78
课后习题 79
第5章 通信工程:多路复用与交换 80
5.1 网络的形成 80
5.1.1 交换的起源 81
5.1.2 交换与多路复用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 82
5.1.3 多路复用的起源 82
5.2 架构网络的通信技术 83
5.2.1 多路复用技术 84
5.2.2 通信的协调 85
5.2.3 交换技术 85
5.3 多路复用与交换的设备 87
5.3.1 多路复用器 87
5.3.2 交换机 89
5.3.3 网络接口 90
5.4 容量工程 91
5.5 移动交换中心 92
常见问题 93
课后习题 93
第6章 无线通信的多路访问技术 94
6.1 共享传输介质的原理 95
6.2 有趣的隐藏节点问题 97
6.3 无线访问技术简介 98
6.3.1 无线多路访问技术的简单分类 98
6.3.2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99
6.4 各种多路访问技术 99
6.4.1 频分多址 100
6.4.2 时分多址 101
6.4.3 扩频多址 102
6.4.4 空分多址 104
6.4.5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 104
6.4.6 其他多路访问技术 107
6.4.7 多样性的概念 107
6.5 蜂窝系统的容量 108
常见问题 108
课后习题 108
第三篇 从有线通信网络到无线通信网络
第7章 电信网络 110
7.1 从我们自己家里的电话谈起 110
7.2 通信系统的架构 111
7.2.1 通信网络的由来 113
7.2.2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114
7.3 通信网络与电信服务 115
7.3.1 电信网络的服务与市场化 116
7.3.2 国际电信法规变革一览 117
7.4 无线网络与传统电话网络相连 118
7.4.1 互连的组成 119
7.4.2 互连的操作 119
7.4.3 互连的类型 119
7.5 通信运营商互连 120
7.6 展望电信网络的未来 120
7.6.1 PSTN的发展 120
7.6.2 VoIP的原理 121
7.6.3 无线智能网络 123
7.7 企业电话系统的规划 124
7.8 无线交换机 125
7.9 无线本地回路 126
7.9.1 无线本地回路的系统与架构 128
7.9.2 WLL所采用的各种技术 129
7.9.3 市场上WLL的设备与系统 130
常见问题 130
课后习题 131
第8章 计算机网络 132
8.1 数据通信与网络模型 132
8.1.1 通信网络模型 133
8.1.2 标准化 138
8.2 常见的分类法 138
8.3 局域网 139
8.3.1 局域网协议与标准化 139
8.3.2 共享传输介质的原理 140
8.3.3 局域网的未来发展 141
8.4 广域网 141
8.5 网络软件系统 143
8.6 鸟瞰计算机网络世界 144
8.7 网络的规划 145
8.7.1 需求分析与环境评估 147
8.7.2 规划方法 149
常见问题 150
课后习题 151
第9章 无线通信网络 152
9.1 无线通信的定义与简单的分类 152
9.1.1 无线通信网络简介 153
9.1.2 从覆盖范围来看无线通信网络 154
9.1.3 无线网络的架构 155
9.1.4 无线网络的主要介质 156
9.2 无线通信网络的历史 157
9.3 无线通信的产品 159
9.4 无线通信的网络模型 159
9.5 无线通信的服务与覆盖的范围 164
9.6 与无线通信相关的标准 165
9.7 无线通信应用的分类 167

精彩书摘

  第4章 隐藏在信号中的信息
  本章的重要概念
  1. 编码(encoding)是什么?
  2. 调制(modulation)是什么?
  3. 信息是如何隐藏在信号中的?
  4. 数字通信技术有什么优点?
  5. 信号的特性对数据传输速率有什么影响?
  模拟或数字信息都可以转换成模拟或数字信号,这种转换也称为编码,编码的方式取决于通信需求、所用介质与通信设施。信号在传送之前必须调制(modulate)成承载介质所用的信号特征,例如某个频段(spectrum),接收端收到信号以后再经过解调(demodulate)得到原来的信号。数字调制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旦无线电频谱的分配确定之后,这些技术可以帮我们将信息转换成所分配的承载频率能传送的信号,而且能在接收端还原为原来的信息。
  假如数据传输时必须以数字信号的形式来处理(digital signaling),那么不管原来的数据是数字还是模拟的,都要先编码(encode)成数字信号。若数据传输时必须以模拟信号的形式来处理(analog signaling),则不管原来的数据是数字还是模拟的,都要先调制(modulate)成模拟信号。图4-1所示为编码与调制技术的信号处理示意图。
  图4-1 编码与调制技术
  调制时的输入信号称为调制信号(modulating signal)或基带信号(baseband signal),调制的结果是载波信号(carrier signal),也称为已调制信号(modulated signal)。传输时所用的模拟信号的带宽可以用中心频率(center frequency,fc)来表示,可以算是一种带限(bandlimited)信号,或称为带通(bandpass)信号。
  4.1 通信信道的特征
  通信信道(或通信频道)是指物理介质与设备组成的系统,可用来传送信息。通常通信信道可以用来进行数字或模拟通信,数字通信所传送的信号取决于所要传送的0与1的序列,模拟通信所传送的信号取决于原来的模拟数据的特性。一般我们可以从频率或时间的角度来分析通信信道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分析来了解频道对所收到的信号有什么样的影响。
  4.1.1 频域的特征
  图4-2显示了一个以频率f(Hz)振荡的正弦波通过一个频道后的特征,通常频道输出的信号频率也是f,但是在振幅与相位上会改变,假设输入的信号为 ,那么输出的信号y(t)可以如下表示:
  图4-2 频域的频道特征
  频道对于信号振幅的影响可以用振幅响应函数(amplitude-response function)A(f)来表示,也就是输出信号的振幅除以输入信号的振幅。另外,对相位(phase)的影响称为相移(phase shift)?( f ),表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相位差。振幅响应函数与相移都与信号的频率有关,从前面的式子可以看到y ( t )是输入x( t )被衰减A( f )与延迟?( f )的结果。我们可以改变频率f,然后计算A( f )与?( f )。得到的结果代表频道在频域(frequency domain)的特征。通常频率越高,频道的衰减也越大,图4-3所示为典型的低通频道(low-pass channel)的特性,频率非常高的部分可忽略,低频的信号组成相位几乎不变,频率非常高的部分相移几乎达90度。
  图4-3 振幅响应函数与相移函数
  简单地说,从频域来了解信号与通信频率就相当于探索通信使用的各种信号频率,由于复合信号(composite signal)是由多种频率的信号所组成的,以这种方式来分析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组成的信号有哪几种频率。
  4.1.2 时域的特征
  图4-4显示了时域(time domain)的频道特征,在时间t = 0的时候有一个方波进入了频道,接收端在一段传送时间之后收到的信号的能量变成h(t),h(t)被称为频道的脉冲响应(impulse response),我们可以看到h(t)扩展的效应,波形的宽度代表输出信号是否跟得上输入信号,以及信号在频道上传送得有多快。在数字通信中,单位时间内传送的脉冲越多代表数据传输速率越高,因此连续脉冲之间的间隔长短是很重要的因素,基本上取决于相邻信号之间的干扰情况。
  图4-4 时域的频道特征
  假设我们在频道上使用0Hz~W Hz的频率,而且经由滤波器(filter)的使用让频道具有低通(low-pass)的特性。也就是说,若A( f ) = 1、?( f ) = 2πftd,则系统的脉冲响应可以表示如下:
  相当于下面s(t)延迟的结果:
  图4-5所示为s(t)的曲线,当t=0时,s(t)=1,脉冲主要集中在-T与T之间,所以脉冲的宽度约为1/W秒。当带宽W增加时,脉冲的宽度变小,脉冲之间的间隔更短,表示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提高。我们可以看到输出的h(t)在t=0之前就有输出,在实践中只能看成是一种理想滤波器的情况,无法实现,不过s(t)可以在真实的系统中做到。
  图4-5 s(t)的曲线
  4.1.3 数字通信信道的基本限制
  基频传输(baseband transmission)是指在低通(low-pass)信道上传送数字信息,数字传输系统的质量取决于数据传输速率,即比特率(Bit Rate)与位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这两个因素会受到信道带宽与SNR的影响。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传输系统来探讨相关的概念,假设p(t)代表接收端收到的基本波形,t=0时送出*个脉冲,若输入的位为1,则收到的信号为+Ap(t),若输入的位为0,则收到的信号为?Ap(t),假设传送延迟为0。T秒之后,发送器送出另一个脉冲,可能的值为+Ap(t?T)t或?Ap(t?T)t。接收端所收到的信号可以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当接收端在查看所收到的脉冲时,所见到的其实是上面的式子,也就是在查看时间之间所有抵达的脉冲的和,这样会造成码间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假如所用的基本波形在t=kT(k不为0)时刚好为0,例如图4-5的s(t),那么t=kT时刚好都无码间干扰,s(t)是一种奈奎斯特脉冲(Nyquist pulse)。奈奎斯特数据(Nyquist rate)可以定义为在没有码间干扰的情况下,一个低通信道所能达到的信号速率(signaling rate),这就是数字通信信道的基本限制。假如带宽为W Hz,那么奈奎斯特信号速率可以表示为:
  rmax=2W脉冲/秒
  4.2 数据与信号的转换
  既然数据在传送前必须先转换成信号,通信技术要能够把数字或模拟形式的数据转变成数字或是模拟信号。我们可以考虑4种可能的转换技术:数字数据→数字信号、模拟数据→数字信号、数字数据→模拟信号以及模拟数据→模拟信号。虽然数据和信号之间的转换有这些复杂的步骤,对于现代通信设备来说,诸如此类的操作都能在瞬间完成,而且相当稳定。
  4.2.1 数字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
  线路编码(Line Coding)技术就是数字通信系统中把二进制信息(binary information)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方法。数字信号(Digital Signal)可以看成是一连串不连续的电压脉冲(Voltage Pulse),每个脉冲代表一个信号码元(Signal Element)。数字数据(Digital Data)是一连串0与1的组合。把0与1的组合(即数字数据)转换成信号码元(即数值信号)的技术叫作“编码方案”(Encoding Scheme)。另一种说法是把二进制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这种方法也叫作线路编码。图4-6所示为两种编码方法的例子。0或1各代表一个二进制位。这两种方法分别代表两大类的数字信号编码。
  (1)以当前状态来编码:例如高电压表示0,低电压表示1。
  (2)以状态转变来编码:例如在时限内由高电压到低电压表示0,由低电压到高电压表示1。
  图4-6 两种编码方法的例子
  非归零反相编码(Non -Return to Zero Inverted,NRZI)在传送一个位(bit)的时间内(也称作One-bit time)保持一定的电压,假如传送之初有电压的变化(即从低电压到高电压或从高电压到低电压),那么所传送的是1,假如传送之初没有电压的变化,所传送的就是0;曼彻斯特(Manchester)编码方法则是以传送一个位的时间内所产生的电压变化来代表0或1,假如在位传送时间的中点电压由高变低,就代表0,假如电压由低变高,就代表1。
  有两个和编码相关的重要概念:数据传输速率(Data Rate)与调制速率(Modulation Rate)。数据传输速率以每秒传送的位数来表示(b/s);调制速率以每秒产生的信号码元数量来表示,以波特(Baud)为度量的单位。我们把数字信号调制编码技术的主要概念综合一下,数字数据用数字信号的形式来传送,需要用到编码方案,编码方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非归零(Non-Return to Zero,NRZ)编码
  (1)非归零电平(NRZ-L)编码
  (2)非归零反相(NRZ-I)编码
  ……

前言/序言

  序
  移动与无线通信对我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经常低头玩智能手机的人都是移动与无线通信的用户,要以一本书的篇幅来仔细探讨这个领域是不容易的。本书试着从初学者的角度来看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当我们赞赏移动通信带来的神奇应用时,不妨花点时间思考一下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未来可以期待什么样的新用途?这些都是本书的内容希望带来的启发。
  本书的起源与目的
  中国(含港澳台地区)无线通信的产业与市场相当庞大,手机的数量、GSM网络和3G网络的部署早已经是世界*,现在4G以后的服务也开始迅速推广。无线通信的原理与无线通信网络的特征却少有书籍进行详细而完整的介绍。本书在内容上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解开电磁波的迷惑:无线通信带来的方便是大家所喜爱的,但是电磁波的生物效应却是个隐忧,所以建立正确的认知是很重要的。
  (2)通信的原理:详细介绍通信的信号(signal)、调制(modulation)与多路访问(multiple access)技术,帮助读者建立在通信原理方面的专业背景知识。
  (3)认识无线通信的术语:移动与无线通信的专业术语多且有分歧,如1G、2G、3G与4G代表什么?CDMA与TDMA有什么不同?IMT 2000与UMTS有什么关联?什么是无线宽带上网?在本书里均有相当直白而清楚的解说。
  (4)了解无线通信的环境:天线在生活中经常看得到,但是我们可能很少去注意它。本书中有基站、无线基站与天线塔台等无线通信设施的照片与介绍,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引导大家发现这些生活中的邻居。
  (5)想象移动与无线通信的应用:电视广告里已经开始有很多这类影片,非常有趣,本书将介绍相关的应用与开发技术,包括SMS、MMS、MVPN、公共无线局域网(Public Wireless LAN)、WiMAX、LTE、NFC、RFID与移动商务等主题。
  (6)移动与无线通信的应用开发:大家一定听到过App、基于位置的服务(也叫移动定位服务)和云服务,这些都跟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有关,要成为这类应用的开发者,同样需要该领域的基本背景知识。
  建议哪些人阅读本书
  移动与无线通信是相当专业却又十分贴近生活的科技,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本书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1)“通信一族”增长见闻:对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感兴趣的人,可以在本书中发现很多有趣的介绍,加深对这些领域的了解。
  (2)进修的基础:移动与无线通信的人才需求目前依然十分看好,研究领域也相当宽广。如果有意在这个领域中发展,那么可以将本书当成入门的基础读本。
  (3)学校或从事职业培训的老师: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审慎考虑了教学上的需求,所以在内容的编排上可对应约36小时的密集课程,或54小时的正规课程,教学时间的分配可参考教学幻灯片。
  (4)认识潜在的商机:移动与无线通信的潜在商机来自移动因特网(mobile Internet)与移动商务(mobile business),虽然目前尚难以看清前景,但是值得提前认识与观察。
  涵盖的内容及建议的阅读方式
  本书内容对于移动与无线通信领域的介绍相当完整,当然每个主题都深入研讨解说是不容易的,因此撰写时尽量加注参考文献与数据来源,读者对任何主题有意深入研究都可以从这些参考资料着手。在阅读时*好习惯在书上做笔记,加注自己的心得。很多有趣而重要的概念*好加深印象,如蜂窝概念、远近问题、多普勒效应、菲涅耳区、LBS、RFID等,这些都是专业进修与沟通的基础。
  本书撰写及标示方式
  本书分为5篇20章,文中对图与表格都以编号分别标注,重点部分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表示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部分重要的关键词会再加粗体,提醒读者注意。每章所附的“常见问题”单元针对理论或实际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解析。书中经常看到的思考活动等小单元是为了增加读者阅读时的变化,让读书变成“动态思维”的活动。
  本书习题
  各章后面所附的课后习题着重于学习后加深记忆与深入钻研,读者可以自行练习,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鼓励同学参与互动讨论或者当作分组的作业。另有PowerPoint教学幻灯片供老师参考使用。

穿越山海,逐梦云端——一本关于人类连接与信息奔流的史诗 这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手机信号、基站建设或者蓝牙协议的科普读物。它是一部描绘人类不懈追求连接、突破空间界限、让思想与情感得以瞬间传达的宏大叙事。它讲述的,是信息如何在无形中穿越山川河流,如何将分散的个体编织成紧密的社会网络,又如何驱动着人类文明滚滚向前。 第一章:鸿蒙初辟——声音的回响与讯息的萌芽 在信息洪流尚未成形之初,人类的沟通是如此原始而艰难。从最初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到逐渐发展出的口语、歌谣,再到刻画在岩壁、竹简上的符号,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对“远方”的渴望,是对“未知”的好奇。想象一下,在部落时代的火堆旁,长者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狩猎的经验,那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是文明的火种。而那些在悬崖上呼喊、在鼓点中传递信号的先民,他们用尽浑身解数,试图跨越地理的障碍。他们的努力,虽然微不足道,却孕育了人类信息传递的最初梦想。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国的烽火狼烟,罗马帝国的信使骑兵,他们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将命令、消息、甚至是爱情的絮语,在广袤的疆域内传递。这些早期通讯方式的局限性显而易见:速度缓慢,容易失真,成本高昂。然而,正是这些局限,激发了人类更深层次的思考:有没有一种更快捷、更广泛、更不受时空限制的连接方式?这股冲动,如同暗流涌动,为日后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电波初啼——跨越大陆的呢喃与世界的倾听 当电的发现照亮了人类的认知,一股新的力量开始涌动。马可尼的无线电报,如同划破宁静夜空的闪电,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那些曾经需要数月才能送达的信件,现在可以通过电码在几秒钟内传遍世界。这不仅仅是速度的飞跃,更是视野的拓展。我们可以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呼唤,可以看到从未想象过的风土人情。 想象一下,在大航海时代,船队在茫茫大海上失去了联系,焦急的等待是多么漫长。而当无线电报出现,这种恐惧被大大缓解。海员们可以与岸上保持联系,传递危险信号,报告行程。而远方的家人,也可以通过电波得知亲人的平安。这种连接,不仅仅是信息,更是情感的慰藉,是生存的保障。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电报如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面貌。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不再是滞后的消息,而是实时同步的报道。报社的记者们,凭借电报机的嗡嗡声,将战火、灾难、庆典,迅速传递给千家万户。人们开始拥有一个“共同的世界”,拥有一个“共同的感知”。 第三章:声影无界——广播的普及与电视的魔力 如果说电报是信息传递的低语,那么广播便是将这低语放大,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收音机,这个曾经摆放在客厅中央的“魔法盒子”,它将远方的歌声、新闻、戏剧,带入寻常百姓家。在那个没有电视的年代,广播是信息最主要的载体,它塑造着人们的认知,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回想一下,在战乱年代,人们守在收音机旁,收听来自前线的消息,收听鼓舞士气的广播。在和平年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收听广播剧,感受跌宕起伏的情节,一同欢笑、一同落泪。广播,它将分散的个体,用声音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集体记忆,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 而当电视机出现,这个世界更是被赋予了色彩和画面。遥远的新闻现场,生动的艺术表演,甚至是太空中的景象,都变得触手可及。电视,它将抽象的信息转化为具象的感知,让人们的体验更加立体、更加真实。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我们通过电视,看到了奥运赛场的激情,听到了音乐会的旋律,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理解“世界”。 第四章:指尖的宇宙——移动通信的革命与数字时代的黎明 时间来到二十世纪末,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悄然发生。那些曾经笨重的“大哥大”,演变成了轻巧便携的移动电话。如今,智能手机更是将一个完整的数字宇宙,装进了我们的口袋。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这本书将深入剖析,这种“随时随地”的连接,是如何彻底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不再局限于办公室,学习不再受限于课堂,社交更是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一条微信,一个视频电话,就能让远隔万里的亲友如同近在咫尺。这种便捷,让我们对“距离”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我们将探讨,社交媒体的兴起,是如何重塑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从博客到微博,从论坛到朋友圈,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的真伪辨别,网络欺凌,以及信息过载。这本书将以审慎的视角,审视这场数字革命的深层影响。 第五章:无处不在的网络——物联网与智能未来的畅想 当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连接的触角开始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汽车,再到智慧城市,万物互联的概念正在从科幻走向现实。这本书将描绘,当物品本身也拥有了“对话”的能力,我们的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想象一下,清晨,窗帘自动拉开,咖啡机开始工作,你的日程提醒已经出现在床头的屏幕上。你出门,汽车已经规划好最佳路线,并且与交通系统实时互动。在办公室,你的设备会自动与同事的设备同步信息,高效协作。下班回家,家中的灯光、温度,都已经根据你的喜好调节好。这一切,都得益于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 然而,万物互联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和隐私挑战。当所有设备都连接到网络,如何确保我们的数据不被窃取,我们的隐私不被侵犯,将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潜在的风险,并思考应对之策。 结语:连接的未来——挑战与希望并存的远征 从古老的篝火旁,到指尖轻触的屏幕,人类对连接的渴望从未停止。这场关于信息传递的伟大征程,仍在继续。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5G、6G的浪潮,人工智能的融合,让我们对未来的连接充满了无限的想象。 这本书,并非一本技术手册,它是一次关于人类智慧、创新与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探索。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信息革命带来的冲击与变革,理解当下数字生活的便利与挑战,并对连接的未来,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展望。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连接的本质,永远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怀与合作。 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连接,不断拓展自身边界,创造更美好世界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无线通信的“魔法”感到好奇,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神秘的大门。它用一种非常形象生动的方式,讲解了无线通信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天线原理的章节,原来不同的天线设计,对信号的接收和发射有着如此大的影响。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 Wi-Fi 信号干扰的成因和解决办法,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像是将通信技术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让我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消化。作者的讲解方式,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是这样”的顿悟。这本书让我对这个被无线信号所连接的世界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也让我觉得,我手中的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连接这个庞大无线网络的一个小小终端,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之前对“移动与无线通信”这个概念,顶多停留在手机信号时有时无,Wi-Fi连接卡顿的层面。但这本书,它就像一个魔术师,揭开了这一切背后庞大而精密的运作机制。从最基础的电磁波原理,到复杂的蜂窝网络架构,再到如今我们享受到的高速4G、5G,甚至未来的6G,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解释。我特别喜欢它关于信号传播和衰减的章节,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信号问题,都有如此科学的成因。书中的图示清晰明了,即使是复杂的数学公式,作者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探到其中的奥妙。它不仅仅是介绍技术,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连接、关于信息传递的宏大叙事,从最初的电报到如今万物互联的未来,整个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通信技术背后蕴含的智慧而惊叹,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周围这个被无线信号包裹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部关于“无形之手”如何塑造我们生活方式的科普读物。我一直认为,手机、无线路由器这些设备本身就是通信的终点,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它们只是终端,真正连接我们的是背后那一套看不见的、庞大的网络体系。书中的很多篇幅都详细地阐述了无线网络架构的演进,从早期的 2G 时代,到后来 3G 的数据传输能力提升,再到 4G 的速率飞跃,以及当下 5G 对低延迟、大连接的追求,作者都给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网络拥塞控制和切换机制的部分,原来我们在移动中保持通信的流畅性,背后需要如此复杂的算法和策略在默默工作。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如何通信”,更理解了“为什么能通信”,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信系统是如何保持稳定和高效的。它让我对通信技术的迭代和创新有了更深的体悟,也让我对未来智能设备互联互通的场景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参加了一场关于未来通信方式的头脑风暴。作者以一种非常前瞻性的视角,探讨了当前移动与无线通信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被书中关于频谱利用效率、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议题的讨论深深吸引。特别是关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介绍,让我看到了通信网络向更加灵活、可编程化的转变趋势。同时,书中对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例如智能调度、故障预测等方面,也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比较学术化,但结构紧凑,逻辑清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通信技术前沿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它不仅仅是技术的陈述,更是一种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想象和勾勒,让我感觉自己参与到了一场关于信息传播革命的探讨之中,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我对“数据是如何在空气中传递”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就是简单地把信息打包发出去,但实际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也非常有条理,他循序渐进地讲解了从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到调制解调等一系列关键环节。特别是关于多址技术的部分,比如FDMA、TDMA、CDMA,以及后来 OFDM 的出现,简直是通信领域的一场革命,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同一片区域内,成千上万的人还能顺畅地打电话、上网。书里对各种通信协议的介绍也相当到位,虽然有些细节可能需要反复咀嚼,但整体上为我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通信系统模型。读这本书,就像在解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一块知识点都恰到好处地嵌入其中,最终呈现出一个宏伟而有序的通信图景。它不仅是技术理论的讲解,更像是对信息时代基石的深度剖析,让我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工程师们付出的巨大努力充满了钦佩。

评分

质量不错,价格实惠,送货很快呢

评分

买买买……这书值得买。。。多读书

评分

很好的书,努力学习。

评分

很好的书,努力学习。

评分

非常非常好,送货快,书质量也好好,正版v

评分

非常非常好,送货快,书质量也好好,正版v

评分

很好的书,努力学习。

评分

物流很快,书内容不错,值得一看,非常满意

评分

质量不错,价格实惠,送货很快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