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與無綫通信

移動與無綫通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顔春煌 著
圖書標籤:
  • 移動通信
  • 無綫通信
  • 通信工程
  • 信號處理
  • 無綫網絡
  • 移動網絡
  • 天綫技術
  • 調製解調
  • 通信係統
  • 射頻電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618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595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1
字數:79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完全針對移動與無綫通信主題設計,廣泛且深入地探討核心內容,並結閤*新應用與技術,如LTE、無綫局域網的發展、軟件定義的無綫電、物聯網、雲計算、App、NFC、Femtocell、MIMO等。

內容簡介

  移動與無綫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地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新應用與技術,廣泛且深入地探討核心內容。全書共分5篇20章,內容包括解析電磁波的秘密:正確認知電磁波的無綫通信作用和生物效應;認識無綫通信的術語:1G、2G、3G與4G,閤作式通信與中繼技術,無綫寬帶上網;瞭解無綫通信的環境:詳解基站、無綫基站與天綫塔颱等無綫通信設施;移動與無綫通信的應用:SMS、MMS、MVPN、公共無綫局域網絡、WiMAX、LTE、NFC、RFID以及移動商務等相關應用與開發技術;移動與無綫通信技術:App、移動定位服務或雲服務。
  本書每章前有學習概念的提示,章末附常見問題和課後習題,適閤作為移動與無綫通信相關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手機應用開發、雲計算課程的教學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篇 認識電磁波
第1章 認識圍繞著我們的鄰居——電磁波 1
1.1 簡易電磁學 2
1.2 認識電磁波 4
1.2.1 電磁波的來源 4
1.2.2 電磁波的種類 5
1.2.3 電磁波的傳播 5
1.3 從電磁波的應用開始認識無綫通信 8
1.3.1 電磁波的應用——衛星與太空通信 8
1.3.2 電磁波的應用——數字電視的原理 10
1.3.3 與個人計算機有關的無綫通信小常識 11
1.4 電磁波的生物效應 12
1.4.1 電磁波對人體可能産生的危害 12
1.4.2 如何保護自己免受電磁波的危害 13
1.5 科技新發展——電磁波屏蔽材料 13
常見問題 14
課後習題 14
第2章 承載信號的傳輸介質 15
2.1 傳輸介質的種類 16
2.2 導嚮介質 17
2.2.1 雙絞綫 17
2.2.2 同軸電纜 19
2.2.3 光縴 20
2.3 非導嚮介質 25
2.3.1 紅外綫 25
2.3.2 無綫電微波 25
2.3.3 無綫電波 26
2.4 可靠的通信方式 26
常見問題 27
課後習題 27
第二篇 通信的原理與技術
第3章 信號與通信 30
3.1 認識信號 30
3.1.1 信號的特徵 31
3.1.2 數據與信號之間的轉換 35
3.2 無綫通信裏使用的信號 36
3.2.1 無綫電頻譜 37
3.2.2 有綫世界裏的無限資源與無綫世界裏的有限資源 38
3.3 傳輸的減損 38
3.3.1 衰減 39
3.3.2 延遲失真 40
3.3.3 噪聲 40
3.3.4 信道容量與奈奎斯特帶寬 41
3.3.5 香農容量公式 41
3.4 無綫電波傳輸的原理與特性 43
3.4.1 理論上預測的模型——大規模的傳播模型 43
3.4.2 理論上預測的模型——小規模的傳播模型 47
3.5 無綫電信號強度的迷惑 56
3.5.1 電壓駐波比 56
3.5.2 EIRP的定義 57
3.5.3 測量的單位 57
常見問題 59
課後習題 60
第4章 隱藏在信號中的信息 61
4.1 通信信道的特徵 62
4.1.1 頻域的特徵 62
4.1.2 時域的特徵 63
4.1.3 數字通信信道的基本限製 64
4.2 數據與信號的轉換 65
4.2.1 數字數據轉換成數字信號 65
4.2.2 數字數據轉換成模擬信號 66
4.2.3 模擬數據轉換成數字信號 67
4.2.4 模擬數據轉換成模擬信號 68
4.3 調製技術簡介 68
4.3.1 模擬調製技術 69
4.3.2 數字調製技術 70
4.3.3 數字調製技術的分類 75
常見問題 78
課後習題 79
第5章 通信工程:多路復用與交換 80
5.1 網絡的形成 80
5.1.1 交換的起源 81
5.1.2 交換與多路復用在網絡中扮演的角色 82
5.1.3 多路復用的起源 82
5.2 架構網絡的通信技術 83
5.2.1 多路復用技術 84
5.2.2 通信的協調 85
5.2.3 交換技術 85
5.3 多路復用與交換的設備 87
5.3.1 多路復用器 87
5.3.2 交換機 89
5.3.3 網絡接口 90
5.4 容量工程 91
5.5 移動交換中心 92
常見問題 93
課後習題 93
第6章 無綫通信的多路訪問技術 94
6.1 共享傳輸介質的原理 95
6.2 有趣的隱藏節點問題 97
6.3 無綫訪問技術簡介 98
6.3.1 無綫多路訪問技術的簡單分類 98
6.3.2 介質訪問控製協議 99
6.4 各種多路訪問技術 99
6.4.1 頻分多址 100
6.4.2 時分多址 101
6.4.3 擴頻多址 102
6.4.4 空分多址 104
6.4.5 正交頻分多路復用 104
6.4.6 其他多路訪問技術 107
6.4.7 多樣性的概念 107
6.5 蜂窩係統的容量 108
常見問題 108
課後習題 108
第三篇 從有綫通信網絡到無綫通信網絡
第7章 電信網絡 110
7.1 從我們自己傢裏的電話談起 110
7.2 通信係統的架構 111
7.2.1 通信網絡的由來 113
7.2.2 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結閤 114
7.3 通信網絡與電信服務 115
7.3.1 電信網絡的服務與市場化 116
7.3.2 國際電信法規變革一覽 117
7.4 無綫網絡與傳統電話網絡相連 118
7.4.1 互連的組成 119
7.4.2 互連的操作 119
7.4.3 互連的類型 119
7.5 通信運營商互連 120
7.6 展望電信網絡的未來 120
7.6.1 PSTN的發展 120
7.6.2 VoIP的原理 121
7.6.3 無綫智能網絡 123
7.7 企業電話係統的規劃 124
7.8 無綫交換機 125
7.9 無綫本地迴路 126
7.9.1 無綫本地迴路的係統與架構 128
7.9.2 WLL所采用的各種技術 129
7.9.3 市場上WLL的設備與係統 130
常見問題 130
課後習題 131
第8章 計算機網絡 132
8.1 數據通信與網絡模型 132
8.1.1 通信網絡模型 133
8.1.2 標準化 138
8.2 常見的分類法 138
8.3 局域網 139
8.3.1 局域網協議與標準化 139
8.3.2 共享傳輸介質的原理 140
8.3.3 局域網的未來發展 141
8.4 廣域網 141
8.5 網絡軟件係統 143
8.6 鳥瞰計算機網絡世界 144
8.7 網絡的規劃 145
8.7.1 需求分析與環境評估 147
8.7.2 規劃方法 149
常見問題 150
課後習題 151
第9章 無綫通信網絡 152
9.1 無綫通信的定義與簡單的分類 152
9.1.1 無綫通信網絡簡介 153
9.1.2 從覆蓋範圍來看無綫通信網絡 154
9.1.3 無綫網絡的架構 155
9.1.4 無綫網絡的主要介質 156
9.2 無綫通信網絡的曆史 157
9.3 無綫通信的産品 159
9.4 無綫通信的網絡模型 159
9.5 無綫通信的服務與覆蓋的範圍 164
9.6 與無綫通信相關的標準 165
9.7 無綫通信應用的分類 167

精彩書摘

  第4章 隱藏在信號中的信息
  本章的重要概念
  1. 編碼(encoding)是什麼?
  2. 調製(modulation)是什麼?
  3. 信息是如何隱藏在信號中的?
  4. 數字通信技術有什麼優點?
  5. 信號的特性對數據傳輸速率有什麼影響?
  模擬或數字信息都可以轉換成模擬或數字信號,這種轉換也稱為編碼,編碼的方式取決於通信需求、所用介質與通信設施。信號在傳送之前必須調製(modulate)成承載介質所用的信號特徵,例如某個頻段(spectrum),接收端收到信號以後再經過解調(demodulate)得到原來的信號。數字調製技術在無綫通信係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旦無綫電頻譜的分配確定之後,這些技術可以幫我們將信息轉換成所分配的承載頻率能傳送的信號,而且能在接收端還原為原來的信息。
  假如數據傳輸時必須以數字信號的形式來處理(digital signaling),那麼不管原來的數據是數字還是模擬的,都要先編碼(encode)成數字信號。若數據傳輸時必須以模擬信號的形式來處理(analog signaling),則不管原來的數據是數字還是模擬的,都要先調製(modulate)成模擬信號。圖4-1所示為編碼與調製技術的信號處理示意圖。
  圖4-1 編碼與調製技術
  調製時的輸入信號稱為調製信號(modulating signal)或基帶信號(baseband signal),調製的結果是載波信號(carrier signal),也稱為已調製信號(modulated signal)。傳輸時所用的模擬信號的帶寬可以用中心頻率(center frequency,fc)來錶示,可以算是一種帶限(bandlimited)信號,或稱為帶通(bandpass)信號。
  4.1 通信信道的特徵
  通信信道(或通信頻道)是指物理介質與設備組成的係統,可用來傳送信息。通常通信信道可以用來進行數字或模擬通信,數字通信所傳送的信號取決於所要傳送的0與1的序列,模擬通信所傳送的信號取決於原來的模擬數據的特性。一般我們可以從頻率或時間的角度來分析通信信道的特徵,通過這樣的分析來瞭解頻道對所收到的信號有什麼樣的影響。
  4.1.1 頻域的特徵
  圖4-2顯示瞭一個以頻率f(Hz)振蕩的正弦波通過一個頻道後的特徵,通常頻道輸齣的信號頻率也是f,但是在振幅與相位上會改變,假設輸入的信號為 ,那麼輸齣的信號y(t)可以如下錶示:
  圖4-2 頻域的頻道特徵
  頻道對於信號振幅的影響可以用振幅響應函數(amplitude-response function)A(f)來錶示,也就是輸齣信號的振幅除以輸入信號的振幅。另外,對相位(phase)的影響稱為相移(phase shift)?( f ),錶示輸齣信號與輸入信號之間相位差。振幅響應函數與相移都與信號的頻率有關,從前麵的式子可以看到y ( t )是輸入x( t )被衰減A( f )與延遲?( f )的結果。我們可以改變頻率f,然後計算A( f )與?( f )。得到的結果代錶頻道在頻域(frequency domain)的特徵。通常頻率越高,頻道的衰減也越大,圖4-3所示為典型的低通頻道(low-pass channel)的特性,頻率非常高的部分可忽略,低頻的信號組成相位幾乎不變,頻率非常高的部分相移幾乎達90度。
  圖4-3 振幅響應函數與相移函數
  簡單地說,從頻域來瞭解信號與通信頻率就相當於探索通信使用的各種信號頻率,由於復閤信號(composite signal)是由多種頻率的信號所組成的,以這種方式來分析就可以很清楚地瞭解組成的信號有哪幾種頻率。
  4.1.2 時域的特徵
  圖4-4顯示瞭時域(time domain)的頻道特徵,在時間t = 0的時候有一個方波進入瞭頻道,接收端在一段傳送時間之後收到的信號的能量變成h(t),h(t)被稱為頻道的脈衝響應(impulse response),我們可以看到h(t)擴展的效應,波形的寬度代錶輸齣信號是否跟得上輸入信號,以及信號在頻道上傳送得有多快。在數字通信中,單位時間內傳送的脈衝越多代錶數據傳輸速率越高,因此連續脈衝之間的間隔長短是很重要的因素,基本上取決於相鄰信號之間的乾擾情況。
  圖4-4 時域的頻道特徵
  假設我們在頻道上使用0Hz~W Hz的頻率,而且經由濾波器(filter)的使用讓頻道具有低通(low-pass)的特性。也就是說,若A( f ) = 1、?( f ) = 2πftd,則係統的脈衝響應可以錶示如下:
  相當於下麵s(t)延遲的結果:
  圖4-5所示為s(t)的麯綫,當t=0時,s(t)=1,脈衝主要集中在-T與T之間,所以脈衝的寬度約為1/W秒。當帶寬W增加時,脈衝的寬度變小,脈衝之間的間隔更短,錶示數據傳輸速率可以提高。我們可以看到輸齣的h(t)在t=0之前就有輸齣,在實踐中隻能看成是一種理想濾波器的情況,無法實現,不過s(t)可以在真實的係統中做到。
  圖4-5 s(t)的麯綫
  4.1.3 數字通信信道的基本限製
  基頻傳輸(baseband transmission)是指在低通(low-pass)信道上傳送數字信息,數字傳輸係統的質量取決於數據傳輸速率,即比特率(Bit Rate)與位誤碼率(Bit Error Rate,BER),這兩個因素會受到信道帶寬與SNR的影響。下麵用一個簡單的傳輸係統來探討相關的概念,假設p(t)代錶接收端收到的基本波形,t=0時送齣*個脈衝,若輸入的位為1,則收到的信號為+Ap(t),若輸入的位為0,則收到的信號為?Ap(t),假設傳送延遲為0。T秒之後,發送器送齣另一個脈衝,可能的值為+Ap(t?T)t或?Ap(t?T)t。接收端所收到的信號可以用下麵的式子來錶示:
  當接收端在查看所收到的脈衝時,所見到的其實是上麵的式子,也就是在查看時間之間所有抵達的脈衝的和,這樣會造成碼間乾擾(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假如所用的基本波形在t=kT(k不為0)時剛好為0,例如圖4-5的s(t),那麼t=kT時剛好都無碼間乾擾,s(t)是一種奈奎斯特脈衝(Nyquist pulse)。奈奎斯特數據(Nyquist rate)可以定義為在沒有碼間乾擾的情況下,一個低通信道所能達到的信號速率(signaling rate),這就是數字通信信道的基本限製。假如帶寬為W Hz,那麼奈奎斯特信號速率可以錶示為:
  rmax=2W脈衝/秒
  4.2 數據與信號的轉換
  既然數據在傳送前必須先轉換成信號,通信技術要能夠把數字或模擬形式的數據轉變成數字或是模擬信號。我們可以考慮4種可能的轉換技術:數字數據→數字信號、模擬數據→數字信號、數字數據→模擬信號以及模擬數據→模擬信號。雖然數據和信號之間的轉換有這些復雜的步驟,對於現代通信設備來說,諸如此類的操作都能在瞬間完成,而且相當穩定。
  4.2.1 數字數據轉換成數字信號
  綫路編碼(Line Coding)技術就是數字通信係統中把二進製信息(binary information)轉換成數字信號的方法。數字信號(Digital Signal)可以看成是一連串不連續的電壓脈衝(Voltage Pulse),每個脈衝代錶一個信號碼元(Signal Element)。數字數據(Digital Data)是一連串0與1的組閤。把0與1的組閤(即數字數據)轉換成信號碼元(即數值信號)的技術叫作“編碼方案”(Encoding Scheme)。另一種說法是把二進製信息轉換成數字信號,這種方法也叫作綫路編碼。圖4-6所示為兩種編碼方法的例子。0或1各代錶一個二進製位。這兩種方法分彆代錶兩大類的數字信號編碼。
  (1)以當前狀態來編碼:例如高電壓錶示0,低電壓錶示1。
  (2)以狀態轉變來編碼:例如在時限內由高電壓到低電壓錶示0,由低電壓到高電壓錶示1。
  圖4-6 兩種編碼方法的例子
  非歸零反相編碼(Non -Return to Zero Inverted,NRZI)在傳送一個位(bit)的時間內(也稱作One-bit time)保持一定的電壓,假如傳送之初有電壓的變化(即從低電壓到高電壓或從高電壓到低電壓),那麼所傳送的是1,假如傳送之初沒有電壓的變化,所傳送的就是0;曼徹斯特(Manchester)編碼方法則是以傳送一個位的時間內所産生的電壓變化來代錶0或1,假如在位傳送時間的中點電壓由高變低,就代錶0,假如電壓由低變高,就代錶1。
  有兩個和編碼相關的重要概念:數據傳輸速率(Data Rate)與調製速率(Modulation Rate)。數據傳輸速率以每秒傳送的位數來錶示(b/s);調製速率以每秒産生的信號碼元數量來錶示,以波特(Baud)為度量的單位。我們把數字信號調製編碼技術的主要概念綜閤一下,數字數據用數字信號的形式來傳送,需要用到編碼方案,編碼方案大緻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非歸零(Non-Return to Zero,NRZ)編碼
  (1)非歸零電平(NRZ-L)編碼
  (2)非歸零反相(NRZ-I)編碼
  ……

前言/序言

  序
  移動與無綫通信對我們的生活影響非常大,經常低頭玩智能手機的人都是移動與無綫通信的用戶,要以一本書的篇幅來仔細探討這個領域是不容易的。本書試著從初學者的角度來看移動與無綫通信技術,當我們贊賞移動通信帶來的神奇應用時,不妨花點時間思考一下是什麼造就瞭這一切?未來可以期待什麼樣的新用途?這些都是本書的內容希望帶來的啓發。
  本書的起源與目的
  中國(含港澳颱地區)無綫通信的産業與市場相當龐大,手機的數量、GSM網絡和3G網絡的部署早已經是世界*,現在4G以後的服務也開始迅速推廣。無綫通信的原理與無綫通信網絡的特徵卻少有書籍進行詳細而完整的介紹。本書在內容上分成以下幾個部分。
  (1)解開電磁波的迷惑:無綫通信帶來的方便是大傢所喜愛的,但是電磁波的生物效應卻是個隱憂,所以建立正確的認知是很重要的。
  (2)通信的原理:詳細介紹通信的信號(signal)、調製(modulation)與多路訪問(multiple access)技術,幫助讀者建立在通信原理方麵的專業背景知識。
  (3)認識無綫通信的術語:移動與無綫通信的專業術語多且有分歧,如1G、2G、3G與4G代錶什麼?CDMA與TDMA有什麼不同?IMT 2000與UMTS有什麼關聯?什麼是無綫寬帶上網?在本書裏均有相當直白而清楚的解說。
  (4)瞭解無綫通信的環境:天綫在生活中經常看得到,但是我們可能很少去注意它。本書中有基站、無綫基站與天綫塔颱等無綫通信設施的照片與介紹,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引導大傢發現這些生活中的鄰居。
  (5)想象移動與無綫通信的應用:電視廣告裏已經開始有很多這類影片,非常有趣,本書將介紹相關的應用與開發技術,包括SMS、MMS、MVPN、公共無綫局域網(Public Wireless LAN)、WiMAX、LTE、NFC、RFID與移動商務等主題。
  (6)移動與無綫通信的應用開發:大傢一定聽到過App、基於位置的服務(也叫移動定位服務)和雲服務,這些都跟移動與無綫通信技術有關,要成為這類應用的開發者,同樣需要該領域的基本背景知識。
  建議哪些人閱讀本書
  移動與無綫通信是相當專業卻又十分貼近生活的科技,對於不同的讀者來說,本書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1)“通信一族”增長見聞:對電信網絡、計算機網絡與無綫通信感興趣的人,可以在本書中發現很多有趣的介紹,加深對這些領域的瞭解。
  (2)進修的基礎:移動與無綫通信的人纔需求目前依然十分看好,研究領域也相當寬廣。如果有意在這個領域中發展,那麼可以將本書當成入門的基礎讀本。
  (3)學校或從事職業培訓的老師: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審慎考慮瞭教學上的需求,所以在內容的編排上可對應約36小時的密集課程,或54小時的正規課程,教學時間的分配可參考教學幻燈片。
  (4)認識潛在的商機:移動與無綫通信的潛在商機來自移動因特網(mobile Internet)與移動商務(mobile business),雖然目前尚難以看清前景,但是值得提前認識與觀察。
  涵蓋的內容及建議的閱讀方式
  本書內容對於移動與無綫通信領域的介紹相當完整,當然每個主題都深入研討解說是不容易的,因此撰寫時盡量加注參考文獻與數據來源,讀者對任何主題有意深入研究都可以從這些參考資料著手。在閱讀時*好習慣在書上做筆記,加注自己的心得。很多有趣而重要的概念*好加深印象,如蜂窩概念、遠近問題、多普勒效應、菲涅耳區、LBS、RFID等,這些都是專業進修與溝通的基礎。
  本書撰寫及標示方式
  本書分為5篇20章,文中對圖與錶格都以編號分彆標注,重點部分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錶示該部分內容十分重要。部分重要的關鍵詞會再加粗體,提醒讀者注意。每章所附的“常見問題”單元針對理論或實際工作中的常見問題進行解析。書中經常看到的思考活動等小單元是為瞭增加讀者閱讀時的變化,讓讀書變成“動態思維”的活動。
  本書習題
  各章後麵所附的課後習題著重於學習後加深記憶與深入鑽研,讀者可以自行練習,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適當地鼓勵同學參與互動討論或者當作分組的作業。另有PowerPoint教學幻燈片供老師參考使用。

穿越山海,逐夢雲端——一本關於人類連接與信息奔流的史詩 這本書,並非一本關於手機信號、基站建設或者藍牙協議的科普讀物。它是一部描繪人類不懈追求連接、突破空間界限、讓思想與情感得以瞬間傳達的宏大敘事。它講述的,是信息如何在無形中穿越山川河流,如何將分散的個體編織成緊密的社會網絡,又如何驅動著人類文明滾滾嚮前。 第一章:鴻濛初闢——聲音的迴響與訊息的萌芽 在信息洪流尚未成形之初,人類的溝通是如此原始而艱難。從最初的肢體語言、麵部錶情,到逐漸發展齣的口語、歌謠,再到刻畫在岩壁、竹簡上的符號,每一次的進步,都是對“遠方”的渴望,是對“未知”的好奇。想象一下,在部落時代的火堆旁,長者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著狩獵的經驗,那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連接,是文明的火種。而那些在懸崖上呼喊、在鼓點中傳遞信號的先民,他們用盡渾身解數,試圖跨越地理的障礙。他們的努力,雖然微不足道,卻孕育瞭人類信息傳遞的最初夢想。 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國的烽火狼煙,羅馬帝國的信使騎兵,他們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將命令、消息、甚至是愛情的絮語,在廣袤的疆域內傳遞。這些早期通訊方式的局限性顯而易見:速度緩慢,容易失真,成本高昂。然而,正是這些局限,激發瞭人類更深層次的思考:有沒有一種更快捷、更廣泛、更不受時空限製的連接方式?這股衝動,如同暗流湧動,為日後的變革埋下瞭伏筆。 第二章:電波初啼——跨越大陸的呢喃與世界的傾聽 當電的發現照亮瞭人類的認知,一股新的力量開始湧動。馬可尼的無綫電報,如同劃破寜靜夜空的閃電,宣告瞭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那些曾經需要數月纔能送達的信件,現在可以通過電碼在幾秒鍾內傳遍世界。這不僅僅是速度的飛躍,更是視野的拓展。我們可以聽到遠在大洋彼岸的呼喚,可以看到從未想象過的風土人情。 想象一下,在大航海時代,船隊在茫茫大海上失去瞭聯係,焦急的等待是多麼漫長。而當無綫電報齣現,這種恐懼被大大緩解。海員們可以與岸上保持聯係,傳遞危險信號,報告行程。而遠方的傢人,也可以通過電波得知親人的平安。這種連接,不僅僅是信息,更是情感的慰藉,是生存的保障。 我們還將深入探討,電報如何改變瞭新聞傳播的麵貌。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不再是滯後的消息,而是實時同步的報道。報社的記者們,憑藉電報機的嗡嗡聲,將戰火、災難、慶典,迅速傳遞給韆傢萬戶。人們開始擁有一個“共同的世界”,擁有一個“共同的感知”。 第三章:聲影無界——廣播的普及與電視的魔力 如果說電報是信息傳遞的低語,那麼廣播便是將這低語放大,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收音機,這個曾經擺放在客廳中央的“魔法盒子”,它將遠方的歌聲、新聞、戲劇,帶入尋常百姓傢。在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廣播是信息最主要的載體,它塑造著人們的認知,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迴想一下,在戰亂年代,人們守在收音機旁,收聽來自前綫的消息,收聽鼓舞士氣的廣播。在和平年代,一傢人圍坐在一起,收聽廣播劇,感受跌宕起伏的情節,一同歡笑、一同落淚。廣播,它將分散的個體,用聲音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瞭一種集體記憶,一種共同的情感體驗。 而當電視機齣現,這個世界更是被賦予瞭色彩和畫麵。遙遠的新聞現場,生動的藝術錶演,甚至是太空中的景象,都變得觸手可及。電視,它將抽象的信息轉化為具象的感知,讓人們的體驗更加立體、更加真實。它縮短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模糊瞭現實與虛擬的界限。我們通過電視,看到瞭奧運賽場的激情,聽到瞭音樂會的鏇律,更重要的是,我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理解“世界”。 第四章:指尖的宇宙——移動通信的革命與數字時代的黎明 時間來到二十世紀末,一場更加深刻的變革悄然發生。那些曾經笨重的“大哥大”,演變成瞭輕巧便攜的移動電話。如今,智能手機更是將一個完整的數字宇宙,裝進瞭我們的口袋。我們不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成為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 這本書將深入剖析,這種“隨時隨地”的連接,是如何徹底顛覆瞭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不再局限於辦公室,學習不再受限於課堂,社交更是突破瞭地域的限製。一條微信,一個視頻電話,就能讓遠隔萬裏的親友如同近在咫尺。這種便捷,讓我們對“距離”的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 我們將探討,社交媒體的興起,是如何重塑瞭人際關係和社會結構。從博客到微博,從論壇到朋友圈,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機會。然而,這也帶來瞭新的挑戰:信息的真僞辨彆,網絡欺淩,以及信息過載。這本書將以審慎的視角,審視這場數字革命的深層影響。 第五章:無處不在的網絡——物聯網與智能未來的暢想 當通信技術進一步發展,連接的觸角開始延伸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智能傢居,到自動駕駛汽車,再到智慧城市,萬物互聯的概念正在從科幻走嚮現實。這本書將描繪,當物品本身也擁有瞭“對話”的能力,我們的生活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想象一下,清晨,窗簾自動拉開,咖啡機開始工作,你的日程提醒已經齣現在床頭的屏幕上。你齣門,汽車已經規劃好最佳路綫,並且與交通係統實時互動。在辦公室,你的設備會自動與同事的設備同步信息,高效協作。下班迴傢,傢中的燈光、溫度,都已經根據你的喜好調節好。這一切,都得益於無處不在的通信網絡。 然而,萬物互聯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安全和隱私挑戰。當所有設備都連接到網絡,如何確保我們的數據不被竊取,我們的隱私不被侵犯,將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這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潛在的風險,並思考應對之策。 結語:連接的未來——挑戰與希望並存的遠徵 從古老的篝火旁,到指尖輕觸的屏幕,人類對連接的渴望從未停止。這場關於信息傳遞的偉大徵程,仍在繼續。新的技術層齣不窮,新的應用場景不斷湧現。5G、6G的浪潮,人工智能的融閤,讓我們對未來的連接充滿瞭無限的想象。 這本書,並非一本技術手冊,它是一次關於人類智慧、創新與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探索。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感受信息革命帶來的衝擊與變革,理解當下數字生活的便利與挑戰,並對連接的未來,進行深刻的反思與展望。它提醒我們,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連接的本質,永遠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關懷與閤作。 這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通過連接,不斷拓展自身邊界,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無綫通信的“魔法”感到好奇,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這扇神秘的大門。它用一種非常形象生動的方式,講解瞭無綫通信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天綫原理的章節,原來不同的天綫設計,對信號的接收和發射有著如此大的影響。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 Wi-Fi 信號乾擾的成因和解決辦法,也讓我覺得非常實用。它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堆砌,更像是將通信技術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中,讓我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消化。作者的講解方式,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是這樣”的頓悟。這本書讓我對這個被無綫信號所連接的世界有瞭更感性的認識,也讓我覺得,我手中的手機,不僅僅是一個通訊工具,更是連接這個龐大無綫網絡的一個小小終端,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參加瞭一場關於未來通信方式的頭腦風暴。作者以一種非常前瞻性的視角,探討瞭當前移動與無綫通信技術所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我被書中關於頻譜利用效率、網絡安全和隱私保護等議題的討論深深吸引。特彆是關於軟件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的介紹,讓我看到瞭通信網絡嚮更加靈活、可編程化的轉變趨勢。同時,書中對人工智能在通信領域的應用,例如智能調度、故障預測等方麵,也給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相對比較學術化,但結構緊湊,邏輯清晰,對於想要深入瞭解通信技術前沿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它不僅僅是技術的陳述,更是一種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想象和勾勒,讓我感覺自己參與到瞭一場關於信息傳播革命的探討之中,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把我帶入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我之前對“移動與無綫通信”這個概念,頂多停留在手機信號時有時無,Wi-Fi連接卡頓的層麵。但這本書,它就像一個魔術師,揭開瞭這一切背後龐大而精密的運作機製。從最基礎的電磁波原理,到復雜的蜂窩網絡架構,再到如今我們享受到的高速4G、5G,甚至未來的6G,這本書都給齣瞭非常詳盡的解釋。我特彆喜歡它關於信號傳播和衰減的章節,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信號問題,都有如此科學的成因。書中的圖示清晰明瞭,即使是復雜的數學公式,作者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窺探到其中的奧妙。它不僅僅是介紹技術,更像是在講述一個關於連接、關於信息傳遞的宏大敘事,從最初的電報到如今萬物互聯的未來,整個通信技術的發展脈絡清晰可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通信技術背後蘊含的智慧而驚嘆,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對周圍這個被無綫信號包裹的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徹底顛覆瞭我對“數據是如何在空氣中傳遞”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就是簡單地把信息打包發齣去,但實際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精妙。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嚴謹,但也非常有條理,他循序漸進地講解瞭從信源編碼、信道編碼到調製解調等一係列關鍵環節。特彆是關於多址技術的部分,比如FDMA、TDMA、CDMA,以及後來 OFDM 的齣現,簡直是通信領域的一場革命,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可以在同一片區域內,成韆上萬的人還能順暢地打電話、上網。書裏對各種通信協議的介紹也相當到位,雖然有些細節可能需要反復咀嚼,但整體上為我構建瞭一個非常完整的通信係統模型。讀這本書,就像在解一個巨大的拼圖,每一塊知識點都恰到好處地嵌入其中,最終呈現齣一個宏偉而有序的通信圖景。它不僅是技術理論的講解,更像是對信息時代基石的深度剖析,讓我對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曆程和未來走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對工程師們付齣的巨大努力充滿瞭欽佩。

評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部關於“無形之手”如何塑造我們生活方式的科普讀物。我一直認為,手機、無綫路由器這些設備本身就是通信的終點,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它們隻是終端,真正連接我們的是背後那一套看不見的、龐大的網絡體係。書中的很多篇幅都詳細地闡述瞭無綫網絡架構的演進,從早期的 2G 時代,到後來 3G 的數據傳輸能力提升,再到 4G 的速率飛躍,以及當下 5G 對低延遲、大連接的追求,作者都給齣瞭深入淺齣的解讀。我特彆感興趣的是關於網絡擁塞控製和切換機製的部分,原來我們在移動中保持通信的流暢性,背後需要如此復雜的算法和策略在默默工作。這本書讓我不僅僅是瞭解瞭“如何通信”,更理解瞭“為什麼能通信”,以及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通信係統是如何保持穩定和高效的。它讓我對通信技術的迭代和創新有瞭更深的體悟,也讓我對未來智能設備互聯互通的場景充滿瞭期待。

評分

買買買……這書值得買。。。多讀書

評分

書是好書,得慢慢看書是好書,得慢書是好書,得慢慢看慢看書是好書,得慢慢看書是好書,得慢書是好書,得慢慢看慢看

評分

物流很快,書內容不錯,值得一看,非常滿意

評分

質量不錯,價格實惠,送貨很快呢

評分

質量不錯,價格實惠,送貨很快呢

評分

買買買……這書值得買。。。多讀書

評分

物流很快,書內容不錯,值得一看,非常滿意

評分

書是好書,得慢慢看書是好書,得慢書是好書,得慢慢看慢看書是好書,得慢慢看書是好書,得慢書是好書,得慢慢看慢看

評分

物流很快,書內容不錯,值得一看,非常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