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玺通论

古玺通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锦炎 著
图书标签:
  • 古玺
  • 篆刻
  • 印学
  • 文字学
  • 历史
  • 考古学
  • 书法
  • 汉字
  • 古代文化
  • 集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326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607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玺通论》对古代玺印从时代、形制分类、文字释读、国别隶属等及其与篆刻艺术形成、发展之关系详作论证,并对二十世纪的古玺研究作了历史回顾。考释有力,颇多创见,深入浅出,资料丰富,有较高的学术与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曹錦炎,浙江湖州人,一九五〇年二月生。一九八一年于吉林大學察史系考古專業研究生毕业。曾任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現任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导师,中國美術舉院书法系兼职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主要从事古文字和文物研究。著有《古代玺印》《鸟虫书字彙》。

目录

序一
序二
上编 古玺与古玺文字
第一章 古玺的时代
第二章 古玺的认识与研究
第三章 古玺的形制、分类与使用
第四章 古玺文字的构形特色
第五章 古玺文字的地域特色

下编 官玺分国考述
第六章 楚
第七章 齐
第八章 燕
第九章 三晋
第十章 秦
後记
修订後记
华夏文脉的瑰宝:中国古代印章艺术赏析与收藏指南 引言 自先秦至明清,一枚枚小小的印章,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重量与审美情趣。它们是权力的象征,是信用的凭证,是艺术的载体,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微缩景观。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梭于浩瀚的青铜时代与精致的文人笔下,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演变脉络、材质特点、篆刻技法以及鉴赏收藏之道。我们不触及“古玺通论”所涉及的特定理论体系,而是从更广阔的艺术史和实用文化史的视角,对中国印章文化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阐释。 第一章:印章的起源与早期形制——权力的镌刻 本章追溯印章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陶文、夏商周的“鉩”与“玺”的区分开始,构建中国古代印章的雏形。重点考察青铜时代印章的材质、官阶制度与文字符号的初级形态。 陶文与契刻: 探讨早期刻画符号在识别与标记功能上的萌芽,以及与印章产生的关联。 先秦两汉的“玺”与“印”: 详述不同历史时期对印章名称的严格区分,如何通过印面文字(如“某官之印”、“某氏之玺”)反观当时的官制结构与宗法社会秩序。 材质的演变: 聚焦于早期印章中使用的玉石、青铜、骨角等材料,分析不同材质对印章形制和文化内涵的影响。例如,玉质印章的神秘性与权威性,与青铜印章的实用性之间的对比。 钮制的美学: 深入分析汉代以前印章钮(如兽钮、人兽合体钮)的设计哲学,它们如何兼具实用性(抓握)与象征性(等级)。 第二章:秦汉帝国印章的鼎盛——方寸天下的规制之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印章制度进行了空前的规范化,使得汉印成为后世篆刻学习的典范。本章将详细剖析汉印的风格特征、铸造技术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书同文,车同轨”与篆刻规范: 阐述秦汉时期文字规范化对印章字体风格的决定性影响,即规范、匀称、雄浑的“缪篆”风格的形成。 朱文(阳文)与白文(阴文)的交替运用: 分析汉印中两种主要刻制方式的比例、功能区别,以及它们在不同用途(如奏启、私用)中的适用性。 铸印工艺探究: 详细介绍汉代失蜡法、浇铸法等技术在印章批量制作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造就了汉印特有的厚重感和包浆效果。 名人与官印: 选取极具代表性的汉代将军印、丞相印等,分析其独特的布局和文字处理手法,探讨这些印章如何反映帝国统治的方方面面。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流变——从官方实用到文人雅趣的过渡 在漫长的分裂与融合时期,印章的功能开始由纯粹的政治权力象征,逐步向文人士大夫的社交与精神寄托方向发展。 佛教与宗教印章的兴盛: 考察这一时期佛寺、道观所用印章的特点,如佛家语汇的运用,以及其在教义传播中的作用。 唐宋的官印与“印泥”的普及: 探讨唐代金石文字的复兴对印章设计的影响,以及印泥这一媒介的普及如何使印章的应用场景更加日常化。 文人闲章的萌芽: 记录早期出现的一些非功利性印章(如“记”、“信”等),预示着篆刻艺术即将迎来个体解放的时代。 海外交流的影响: 简要提及丝绸之路沿线,中外印章形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第四章:明清篆刻的复兴与流派纷呈——金石学的时代召唤 明清时期,随着印刷术的成熟和金石学的兴起,篆刻艺术彻底脱离了单纯的官方用途,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高度成熟的精英艺术门类。 吴门画派与文人治印的开端: 以明代代表人物为切入点,分析文人如何开始“自用印”,将个人审美情趣直接注入刀法之中。 浙派与皖派的形成与争鸣: 深入解析明末清初两位重要篆刻家所开创的两大主流流派的艺术主张、地域特色和代表作。重点分析浙派的浑厚古朴与皖派的险峻奇肆之间的艺术张力。 “刀法”的精微化: 系统梳理明清时期对刻治细节的关注,如朱文的“冲刀法”与白文的“凿笔法”的成熟,以及如何利用刀痕表现苍劲、圆润、飞白等多种肌理。 印章材料的丰富化: 探讨寿山石、青田石等软性石材的广泛使用,及其对印章艺术风格表达的解放作用。 第五章:印章的鉴赏与收藏基础——理解价值的维度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为致力于印章艺术鉴赏与收藏的读者提供实用的指导框架,侧重于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判断。 品评标准: 建立一套多维度的鉴赏体系,包括对“篆法”(文字处理)、“章法”(布局结构)、“刀法”(刻痕细节)的综合评估。 真伪辨识的要点: 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印章,指出主要的伪作手法(如新刻仿古、移植旧印),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边款、包浆和石材的受沁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边款的阅读价值: 强调边款不仅仅是作者署名,更是研究篆刻家创作心境、材料来源、技法实验的重要史料。 建立收藏体系: 提供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门派印章的收藏建议,强调收藏应以艺术性、历史性为核心,而非仅关注材质的稀有程度。 结语 中国古代印章艺术,是凝固的时间,是书写的雕塑。本书试图通过对印章形制、技法和流派的梳理,让读者领略方寸之间所蕴含的无穷意趣与深厚学问。每一枚印章,都是一座微缩的文化博物馆,等待着有心人的开启与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古玺通论》时,有几处地方我得反复琢磨才能完全消化。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避开了那些人人都知道的常识,直击核心的理论难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印文规范性”时的那种挑战权威的勇气。他没有盲从于既有的“标准答案”,而是结合大量的、不那么为人所熟知的出土实物,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尤其是在对一些早期印章符号的符号学解读上,简直是开创性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老派学者的严谨和克制,但又不失文人的风雅。它要求读者投入精力,但回报是巨大的——你会发现自己对于“古”这件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这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书,它需要你沉下心来,与之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深度对话。

评分

很少有一本关于古代艺术的书能让我产生强烈的“现场感”,但《古玺通论》做到了。它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整理,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实地考察。作者在描述那些珍贵印章的细节时,文字简直像高清的微距镜头,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刀痕的起落、朱泥的沁色、以及材质本身特有的肌理。书中对不同时期玺文在结构上的“疏密关系”和“空间布局”的剖析,简直是书法和设计学的完美结合。读到后面关于印章的“流变”与“复古”倾向的讨论,我甚至能感受到古人面对审美疲劳时所做出的挣扎与创新。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在严肃的论述中穿插着对艺术生命力的赞叹,读起来既有学术的重量感,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性。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冷僻的学问,变得温暖而充满张力。

评分

这本《古玺通论》真是让人爱不释手,里面的内容丰富得超乎想象。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专门罗列各种印章的形制和历史,没想到作者竟然能把如此专业的领域写得如此引人入胜。尤其是关于“意匠”与“文心”的探讨,简直是拨开云雾见天日。书中没有一味地堆砌考古发现和出土记录,而是深入挖掘了古玺背后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比如,作者分析了不同时期玺文的字体演变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的微妙联系,那种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书中对“失语的印文”的解读尤为精彩,通过对残损、模糊的印迹进行“考古学式”的重构,展现了古代匠人对细节的执着和美学追求。读完之后,我再看那些旧时留下的印章,感觉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故事的载体。对于任何一个对金石学感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宝典,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这段历史。

评分

这本《古玺通论》在我看来,简直是一部“通关秘籍”般的存在。我过去看相关的书籍,总是感觉材料零散,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成体系,读完后脑子里还是乱糟糟。《古玺通论》却做到了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完整的项链。它的逻辑推进非常清晰,从源头讲起,一步步深入到风格的流变、地域的差异,直至最后对现代篆刻实践的启示。书中对“官玺”和“私印”在功能性差异下如何塑造出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的比较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作者旁征博引,引用的文献资料之广博,令人咋舌,但所有的引用都服务于论点的构建,绝无炫技之嫌。读完后,我对如何欣赏一枚印章、如何理解其背后的权力结构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和自信心。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古玺通论》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对篆刻略知一二,但总觉得在理论层面总隔着一层纱。《古玺通论》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发展脉络,而且它的结构安排极其精妙。它不像有些专著那样,要么只关注秦汉的典范,要么只纠结于宋元以后的流派,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跨越数千年的美学谱系。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方寸之间见天地”的哲学思考,将印章的实用功能、审美价值和道德寓意做了深刻的辩证统一。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不同材质(如玉、铜、石)对印文风格的影响时,那种对材料特性的敏锐捕捉,让人感觉作者不仅是学者,更是一位深谙“刀法”的艺术家。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为读者树立了一种高标准的鉴赏体系。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修订版有一些修改,不过修改的不多。

评分

商品质量好,商家服务好,发货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这是我理解的大敦煌的研究范畴。这样就能够构建起一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敦煌文化研究完整体系,会使敦煌学的建设更具时代特征,更加繁荣醒目。

评分

精装修订,著者曹锦炎古玺研究精华之作。

评分

曹先生对于玺印的研究曾出过一本书,没买到,赶紧抢了

评分

滋贺滋贺滋贺滋贺滋贺滋贺滋贺滋贺滋贺滋贺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