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

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岳南 著
图书标签:
  • 梅贻琦
  • 清华大学
  • 教育史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学术史
  • 高等教育
  • 文化人物
  • 史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27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6419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4
字数:1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历史纪实文学大家岳南披沥六载,倾注大量心血,全新书写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与中国教育黄金时代。

▲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早该被重视的教育史上的真正典范!他是清华在任久影响大的校长,从1926年由大师如林的清华票选成为教务长,到1937年九一八事变后临危受命长校,到抗战时期主持西南联大,再到台湾创建新竹“清华大学”,海峡两岸公认其为清华“终身校长”。在他任上,清华开始有“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之誉,并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三位诺奖得主;

▲ 梅贻琦是有名的寡言君子,实干力行,“他的沉默,是从环境中体验出来好的处世和治事之道,由于他的天才运用,更炼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他倡导通才教育,只有通识才能成就大师,文质彬彬才能称为人才,自他开始清华实施“通识教育”;他实行教授治校,以民主作风在动乱岁月安放下清华这张书桌,带领出了黄金时代的清华和史诗一般的西南联大……

▲ 本书开创了海峡两岸真正意义上的梅贻琦传记写作先河。岳南以纪实手法生动展现了梅贻琦这位杰出教育家的成长、留学及其在动荡岁月执着教育的艰难历程。

▲ 本书视界宏阔高远,全书从庚子赔款开始,追溯了清华大学数十年的发生发展史,详述几位有影响有争议校长的功过,间关著名大师级人物群体,并在大时代背景下折射出整个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对当代教育可有诸多借鉴。

▲ 收录两岸清华大量档案、资料与照片。材料或为作者亲身取自大陆、台湾、美国等地的文献,或为亲历者采访记录,就目前所能见到、查到的,几乎一网打尽。

▲ 一部体大思精、波澜壮阔的百万字史诗巨著。搜罗宏富,史料翔实,构思精深,文笔写实,情感酣畅。用纸考究,典藏之选。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坠落。……我希望清华在学术研究方面应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做。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

——梅贻琦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弟子们称为“寡言君子”(Gentle-manoffewwords),若不与其相当熟悉,一般看不到他的言笑。梅氏颀长的身材常配一身青布长衫,脸形如棱角分明的雕塑,风度翩翩,算是那个时代的美男子,曾被来中国访问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学者的完美典型”和“中国学者的理想化身”。

——岳南


  

内容简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生运动不断,清华园里派系纷争、驱逐校长风潮不断,梅贻琦临危受命,多方求解,结束了二十年间校长十易的动荡局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于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常委会主席;在他的主持下,三校于战祸频仍、经费短缺、困窘闭塞中合作无间,学术、科研、教学取得奇迹般的成就。抗战胜利后北归复校,再到梅贻琦于台湾筚路蓝缕创建新竹“清华大学”——“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他的一生与清华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者以纪实手法生动展现了梅贻琦这位杰出教育家的成长、留学及其在动荡岁月执着教育的艰难历程。他提出并一生奉行“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以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成就了清华之清、联大之大,感染着一代代学人。

作品分为上下卷,从庚子赔款开始,追溯了清华大学数十年的发生发展史,并在大时代背景下折射出整个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不仅详述清华大学前期领袖人物如周诒春、曹云祥、罗家伦等的功过得失,还涉及与梅贻琦同时代的蔡元培、张伯苓、胡适、梁启超、陈寅恪、吴宓等诸多教育学术界大师级人物。全书视界宏阔高远,构思精深,材料翔实,笔墨酣畅,读之感怀深思、嗟叹不已。


  

作者简介

岳南,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编辑、记者、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传记作品十余部,其中《南渡北归》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向世界展示了“全球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精彩书评

  

梅贻琦校长是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28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孕育了杨振宁、李政道与李远哲等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创造了教育史上迄今无人能及的奇迹。岳南先生著有《南渡北归》三部曲,对清华大学了解甚深。此次更以五年时间来往两岸搜集爬梳梅校长相关史料,完成了百万字的巨著,对大时代变动中的大教育家有着令人感动的撰述,是非常值得细读与珍藏的好书。

——陈信文(台湾“清华大学”讲座教授兼副校长、亚太材料学院院士)


  

三年半在台湾清华任资深副校长令我终生难忘的就是对梅贻琦校长有更深的了解。梅校长对中华高等教育的永世影响是他让中华民族民族复兴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我总因为没有人能够或有能力把梅校长一生对中华教育的经验淋漓尽致勾画出来感到万分的遗憾。所以今天读了岳南先生以他尖锐的笔精心完成的梅校长一生的巨著,能够让全世界的朋友了解到梅校长的心血,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触!

——冯达旋(澳门大学校长特别顾问,美国得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前副校长、台湾“清华大学”资深副校长)


  

《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如同穿越时空与梅校长对话。梅校长的育人与教育思想,会使今天的教育者和家长们从中得到启示并获益匪浅。

——秦泗钊(清华校友、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副校长)


  

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严谨,那样少,那个政府就理想的。

——陈寅恪


  

一生尽瘁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子楷模。

——蒋梦麟


  

梅先生做人、读书、做事,都可以拿慢、稳、刚三个字来代表,而特别令人想念他的,就是他的真诚。

——叶公超


  

只要同仁都能像梅先生一样地爱护清华,并且知道怎样去爱护,一切顺其自然,不去揠苗助长,清华的民主制度,前途一定是光明灿烂的。

——朱自清


  

作为清华长期的领导人,梅贻琦先生,将与清华共存不朽。

——冯友兰


  

  先生以温恭谦让,择善固执两者兼有……校务因以日进,先生之力居多。

——蒋梦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论设备,论经费,论师生的人数,都是清华居多,依世俗的眼光看来,这一联,清华是划不来的,反面看来也可以说,清华在联大占了压倒性的优势。这份家务可不好当。一方面要使清华的各方面绝不感到划不来,一方面要使非清华的各方面绝不感到清华占了上风。这关键与奥妙就在梅校长的大。

——傅任敢


  

清华校长连年更迭,学校很不稳定,校长很少作得长久的,自从梅先生接长以后,就一直安定下来,就只这件事在教育史上已是不朽。
  ——钱思亮


  

民国以来,名校长群推蔡元培、傅斯年,梅贻琦之名不与焉。但专就办学教育而言,在我的心目中,他才是真正的典范。

——沈君山


  

抗日战争时期,清华沦陷、北大沦陷、南开大学被夷为平地,为保住中国教育奄奄一息的火种,三校南迁,实际工作几乎落在梅贻琦一人的肩上,在云南建起西南联大,一如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

——蒋方舟


  

目录

序  001
上卷:从南开到清华
序章 归去来兮  003
第一章 往事何堪哀  013

少年南开_013
庚子之乱与赔款_023
驻美公使梁诚的先声_034
第二章 乱世游学梦  057

尘埃落定_057
似曾相识燕归来_067
来者之可追_078
第三章 走进清华园  095

从学堂到学校_095
水木湛清华_106
清华园里好读书_113
周诒春的“初恋”_121
清华改大与校长出走_132
第四章 来是空言去绝踪  149

流水的校长_149
南开“王牌”随风飘逝_155
圣约翰人卷土重来_164
第五章 进向大时代的时代  173

旧学与新知_173
造就中国领袖人才_182
清华国学院的创立_186
第六章 南开系清华园沉浮  205

曹云祥的回马枪_205
张彭春败退津门_215
梅贻琦崛起_228
第七章 大角逐  237

国学研究院兴衰_237
梅贻琦与校长决裂_245
梁启超大战曹云祥_256
第八章 逐鹿清华园  267

罗家伦横空出世_267
梅贻琦出局_277
罗家伦与清华革命_286
第九章 罗家伦的胜败教训  297

大洗牌_297
改隶与废除校董运动_306
干戈突起_312
第十章 驱逐校长风潮  325

乔万选校门被拒_325
吴南轩走避东交民巷_331
翁文灏代理校长_339
重返清华园之谜_345
下卷:清华校长时代
第十一章 梅贻琦时代的开启  357

重返清华园_357
当头一棒_363
国难家愁_374
第十二章 黄金时代  387

群星映照清华园_387
“通识教育”的波折_399
教育?学风?师缘_409
第十三章 御射技艺的复兴与拓展  427

不窥园到强迫运动_427
体育的继承和真精神_437
“拖尸”的兴起与覆亡_445
第十四章 风雷激  455

“一二?九”运动_455
清华罢课风波_464
军警围剿清华园_479
第十五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  497

抬棺游行与罢考始末_497
从西安事变到学生群殴_505
平津沦陷_513
第十六章 南渡自应思往事  527

黔滇路上_527
风雨联大_536
跑警报_547
清华之清_557
第十七章 烽火中的西南联大  575

迁校叙永_575
联大之大_583
大德敦化_594
第十八章 艰危岁月  605

光辉映照下的污垢_605
时穷节乃现_610
兼差_622
第十九章 走向胜利  631

创办清华服务社_631
胜利前的决战_638
在战争里成长_644
第二十章 “ 一二?一”惨案  653

案发_653
拉锯战_660
潮起潮落_671
九年移帐去_679
第二十一章 多难殷忧新国运   687

北归一梦原知短_687
如此匆匆更可悲_703
梅贻琦南飞之谜_710
第二十二章 大事因缘  721

浮槎入海_721
以启山林的岁月_730
新竹建校_737
最难风雨故人来_743
第二十三章 常留嘉荫咏清华  759

执掌“教部”_759
“酒圣”梅贻琦_765
因缘果报会有时_771
最后岁月_780

鸣?谢  799
















精彩书摘

序章 归去来兮

严酷的寒冬比往年来得早了许多。
北平古城西郊,已凝冻成冰的残雪呈铡刀状,斜插于杂草败叶之间。阴沉的天空偶尔露出惨白的太阳,照射着雪草黏结的板块,反着阴森的光,一闪一闪,与滚动的漫天黄沙交结缠绕,升腾起一股刀兵四伏的朦胧幻象。烈风吹动中,树枝摇撼,枯絮夹着细沙碎石,如射出的镞矢飞舞旋转。稀落的行人,头上缠绕粗布围巾,或套一黑黄色狗皮长毛棉帽,弓腰曲背,蜿蜒前行。破旧的村落土屋,孤独地蹲在杂树丛生的荒野,显得分外寂寥落寞。放眼望去,满目河山透着冷彻骨髓的寒意。西山、海甸一带灰色苍茫里,影影绰绰的驼队在漫天风沙中缓慢地向古城移动。几只乌鸦于惊恐中放着悲声,穿过黑云冲向远方。天地迷茫处,动地的鼙鼓、战马的嘶鸣、学生的怒吼,伴着呼啸、凄厉的朔风隐约传来……
这是1931年12月3日上午晚些时候,苍凉寒冷的西直门外,一辆灰黑色老旧轿车沿农事试验场(动物园)一侧转向北行。黄土加碎石铺成的路面经历了严冬干旱与车轮辗压,已是遍体鳞伤。飞转的车轮载着车身一路颠簸向前驰去,过黄庄、入海甸,越“燕京”,闻名于世的圆明园废墟的庞大石柱举目在望。沿收割后的稻田东侧前行右拐,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突现眼前。低沉短促的喇叭声响过,门旁警卫肃立,举手敬礼。少顷,轿车从中间圆拱门悄然驶入。
半个时辰后,清华园荷花池畔小土山一侧钟声响起,众师生从散落于园内的各处馆舍走出,于寒风中整理着衣帽或跑或走,陆续来到庄重肃穆的大礼堂坐定,以好奇与兴奋之情,等候新任校长就职演说。
与以往国立清华大学新科校长就职仪式不同的是,这个日光惨淡的上午,园内外看不到陪同、随扈、迎接新校长的党国大员、公安巡警甚至护兵卫队,更无专门邀请主持的司仪、乐队,以及大批男女记者拥挤冲撞、窜进窜出的热闹场面,嵯峨堂皇的大礼堂显得有些空荡冷清。上午11点整,国立清华大学教务长张子高、秘书长杨公兆、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等,引领两位学者沿长廊一侧向主席台走去。坐者望着二人背影,交头接耳议论开来。行在前面,身材略瘦、具有典型南方人相貌特征者,是代理校长翁文灏。紧随其后,身材高挺削拔、精神矍铄,脚蹬加绒高帮布质棉鞋,身穿浅蓝布长衫,外罩藏蓝色夹袄,头戴细毡灰色礼帽的中年男子,便是部分师生久闻大名但未见其人的清华新任校长——梅贻琦。
掌声过后,首先由代理校长翁文灏讲话。
翁氏以家乡浙东宁波官话开门见山地说道:“今天梅校长到校视事,本人谨代表全校致热诚的欢迎。本人自今年七月间奉令暂代校务以来,因为各方面的事务纷繁,没有能用全部的时间,来替清华办事,这是很抱歉的。最近的两个月,本人因为职务的关系,常往来于京平之间,更没有能到校,承叶企孙先生的盛情,暂为代理,许多帮忙,这是本人应该致谢的。今天梅校长到校视事,清华负责有人,前途发展,不可限量,这是本人深为欣慰的。梅校长与清华有十余年深切不断的关系,大家均所谂悉,当然无须再为介绍。不过本人于今日临行之际,有两种善意的希望,愿意贡献给清华。”
讲到此处,翁代校长稍做停顿,以复杂、真诚的目光扫视一眼台下听众,语速缓慢略带沉重地说:“一种是希望清华以后要保持安静的空气;一种是希望清华要具有进步的精神。总而言之,希望清华以后在安静的空气中求进步。”[1]言毕,目光投向台下师生并点头示意,听众以热烈掌声报以友好回敬。
翁文灏没有再讲下去,也无须讲出具体实例予以启示,刚才一番温和谦恭又暗含批评之意的话语已经做了表达,间涉的历史背景、师生关系、现实处境与未来希望,在场者自是心领神会——
自大清王朝末年于这所废园兴建学堂算起,清华二十年历程,校名三更,校长十易。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以学生为主导的驱赶校长风潮逐渐兴起并愈演愈烈。许多年后,一个叫罗隆基的清华毕业生曾对外自豪地宣称,当年最大的丰功伟绩,就是“九年清华,三赶校长”,以示同学少年多不贱,个个都是叱咤风云、创造历史与改变历史的风云人物。
翁文灏出任代理校长之前,清华园内每位校长平均任期二年,在校最久者为周诒春,任期四年五个月;较短者为温应星、吴南轩,任期皆未过两个月;短者为乔万选,刚进校门即被学生赶出,任期约为一分钟;最短者为罗忠诒,未出家门即被拒,任期约等于零或负数。而在校长被驱逐之后的许多个时期,清华处于群龙无首状态,一切事务得益于多年形成的惯性或由校务委员会出面维持。
令在座师生记忆犹新的是,七个月前的1931年4月20日,又一任清华校长吴南轩在大礼堂宣誓就职,各色党国大员与帮闲者前来捧场,整个清华园岗哨林立,车辇浩荡,乐音飞扬,场面恢宏。大礼堂内用鲜花、绸缎布置一新,交相闪烁的镁光灯,晃荡得观礼者睁不开眼睛……惜好景不长,仅过一个月零九天,清华园内驱逐校长风潮啸起。5月29日清晨,吴南轩官邸忽被学生包围,逼其辞职,几位校内高层人物亦分别被堵于寓所或办公处遭到斥责与驱逐。

前言/序言

序言
陈力俊

岳南先生是知名写实作家,2011年我在新竹“清华大学”校长任内,有幸拜读岳南先生大作《南渡北归》三部曲,该书以民初到上世纪中叶知识分子遭遇为主题,是“一部二十世纪学术大师们的情感命运之书”,从一个清华人的观点来看这部书,感觉处处皆见清华人,时时皆闻清华事,剧力万钧,内心震撼不已,是一个难得的阅读经验。后来有机缘也顺利邀请到岳南先生担任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岳先生于2011年10月初到校,除讲学外,并积极主导及参与各项活动,包括2012年4月份邀请清华名师后裔来访、9月邀请大陆作家代表团来访,并在同年12月26、27日举行的“梅贻琦校长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演讲等。
新竹“清华大学”邀请岳南先生担任驻校作家,部分构想是希望借重岳南先生的才华与见识,完成一部以“两岸清华永久校长”梅贻琦为中心的大书,承蒙岳南先生首肯,于约五年前开始撰写《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大传》,本人有幸于2016年9月底阅读初稿。
本书除详细刻记梅校长之生平外,并将清华大学从建校到梅校长逝世的历史沿革做了一番精要的爬梳。全书共分上、下二部,除序章外,共有二十三章。上部之序章、第一至第十章,从梅校长家事到求学过程开展,包括与清华结缘,成为清华第一届直接留美生(1909年),留美返国后担任清华大学物理教员、教授(1915年),教务长(1926年),代理校务(1928年),留美学生监督(1928—1931年)各阶段行宜与作为。由各章标题可见,重点在清华梅校长治校以前的“史前史”。下部为第十一至第二十三章,则是梅贻琦治校以后到逝世的清华史。据岳南先生来函﹕“此书稿尽管经历时间漫长,总算初步完成,心中不免长吁一口气。至于稿件的质量,不敢说上乘,还算是尽力而为之,非糊弄应景之作也。就好的方面言之,此为梅贻琦校长传记文学之第一部,是这一题材和人物较为全面的传记文学的开先河者。使用的材料来自海峡两岸与美国等地,而对新竹‘清华大学’的材料特别注意并加以引用,力争实事求是,探寻历史真相,避免意识形态气味过重的文章或校友回忆录‘左倾’或所谓右派的干扰,对所涉人物与事件,尽量达到‘持平之论’。这样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让读者对梅贻琦以及他那个时代的清华和梅主持的西南联大相关人事与诸种情形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以达到陈寅恪先生所言‘在史中求史识’‘寻找历史的教训’的目的。”又云﹕“就该著的形式与创作内容而言,目前所能见到、查到的材料,几乎一网打尽。以后或许有新的材料出现,并有超过该著作者,但可以相信的是,近期不会有了。这是作者值得欣慰的地方,也是当代读者视为幸运的地方吧。(以上是我自己的评价,或有不当之词语,但大体是这么一个事实与意思。)”我认为这是相当中肯平允之语。梅校长一生奉献给清华,在两岸清华担任校长二十四年期间,以全副心血发挥才智,奠定了北京清华与新竹“清华”在两岸分别成为数一数二名校的基础和声誉。梅校长就任时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已成高等教育名言,深为世人推崇。他在一次致校友函中说,“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而以终身服务清华实践;一生尽瘁清华大学,未曾一日间断。清华事业就是他的事业,是古今极为少见的遇合。
梅贻琦校长是一位传奇人物,他37岁即由大师如林的清华教授群票选为教务长,42岁时又在众望所归下担任校长,一直到73岁时在新竹“清华”校长任内去世。梅先生担任教务长期间,正是清华成立国学院,震动学术界之际;他于1931年起担任校长,首先竭力平抚屡有驱赶前校长之举的纷乱氛围,落实校园民主,继而积极延揽大师级学者使清华迅速成为顶尖名校。抗日战争爆发后,梅校长以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身份主持西南联合大学校务,维持弦歌不辍,居功最伟;到1941年,清华已有“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之誉。而在抗战前后和国共战争时期,学潮不断,校园动荡,梅校长均能站在维护学校和学生立场,加以平息。1949—1955年滞美担任清华基金监督,1956年自美转到台湾创建新竹“清华”,从寻觅勘查校址到筹措经费,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圆满完成。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十五人,而第三届研究生中即有李远哲先生日后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加上华人中最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先生出自西南联大,使得清华成为华人地区唯一拥有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而这三位都出在梅校长任上。诚如岳南先生所言,“这个人才辈出,硕果延绵不绝的局机,绝不是偶然的”。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图书《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的详细简介,内容不包含原书信息: --- 《灯火阑珊处的远航:一代学人精神的侧影》 一卷关于理想、坚守与传承的时代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人物的生平叙事,而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图景的深刻回溯。它带领读者穿越百年风云变幻的社会图景,进入一个由理想主义、文化担当和教育情怀交织而成的精神世界。 历史的褶皱与知识分子的使命 本书的叙事主线,穿梭于中国现代史上数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我们看到的,不是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保持自身独立性和学术纯粹性的个体命运。书中描绘了在国家动荡、社会转型期,一批知识分子如何面对身份认同的困境,如何在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富足之间做出艰难抉择。他们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有困惑、有坚持的凡人,他们的故事,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共同的使命感——即便世界倾颓,教育的火种亦不可熄灭。 关于“大学精神”的深度探寻 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对“大学精神”的探讨。这种精神,超越了具体的校园围墙和行政职能,它关乎学术的自由、思想的碰撞、以及对真理的永恒追求。书中通过对那个时代多所重要学府发展脉络的侧面描摹,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对“教授治校”、“学术自主”等现代大学理念的艰难引进与不懈捍卫。他们试图在北京的尘土、西南联大的风雨中,甚至是在更隐秘的学术讨论场域里,构筑起一片不受外界干扰的净土。这种对精神高地的坚守,是本书最动人心魄之处。 学术与人格的交融 在那些被历史铭记者,我们看到许多身影——他们或是执着于冷僻学问的学者,或是致力于引入全新学科体系的先驱。本书细致地勾勒了他们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保持对学术研究的严谨与热情。他们之间的互动,既有学术上的激烈辩论,也有人生际遇上的相互扶持。书中大量引用了未曾公开的往来书信、日记片段(此处指代对特定历史人物群体书信的分析),揭示了学者们在治学之外,如何处理家庭、社会责任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复杂关系。人格的完善与学识的精进,在他们身上被视为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薪火相传的教育哲学 本书深入剖析了一种“育人”的哲学。这种哲学强调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人格的塑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书中展示了不同教育家如何运用其独特的方式,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深知,一个国家的未来,不在于眼前的工业成就,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拥有健全人格和批判性思维的公民。我们能从中窥见,教育者们如何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融入到每一个课堂、每一次座谈之中。 超越时代的文化回响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历史经验的提炼与升华。它并非单纯的史料堆砌,而是力图从中探寻出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在信息爆炸、功利主义盛行的今日,重读这些先辈的故事,无疑是对“慢下来,回归本真”的一种呼唤。他们所坚守的,是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对学术共同体的忠诚,以及在任何环境下都试图维护人类文明薪火的勇气。 本书内容侧重于: 1. 群体肖像描绘: 通过多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教育家,构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侧面。 2. 制度与理念的拉锯: 探讨现代大学制度的引入、本土化过程中的挑战与坚持。 3. 文化与社会责任: 分析知识分子在国家危亡之际,如何处理“出世”的学术追求与“入世”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张力。 4. 教育理念的传承: 梳理和阐释那个时代最核心的、影响至今的教育哲学思想。 这本书,是献给所有珍视思想自由、推崇学术精神和关注教育本质的读者的一份沉甸甸的阅读礼物。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深处,总有一些光亮从未熄灭,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史料挖掘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绝非简单的个人生平罗列,更像是对一个时代教育史的侧写。可以看出作者在案头工作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引用的档案、信件和当事人口述材料,为整个叙事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撑。在某些涉及敏感时期的历史叙述上,作者展现了极高的职业操守和历史良知,既不回避冲突,也不做过度渲染,而是将史实以一种近乎冷静客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信服力。对于那些对民国史,尤其是高等教育史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扇观察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窗口,其学术价值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

合上书卷,脑海中留下的更多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气韵”。这本书的力量不在于它讲述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它描绘了一种近乎“无为而治”的教育哲学是如何运作和发挥效力的。主人公的领导风格似乎总是围绕着“保护”——保护学术的独立性、保护师生的自由思想、保护大学的纯粹性。这种基调贯穿始终,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沉静、坚韧的力量感。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感到兴奋冲动的书,而是会让你在看完后,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放缓思考的节奏,去回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责任与担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正是这部传记最成功的地方,它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今天的我们得以审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洪流中,我们是否还记得教育的“本色”究竟是什么。

评分

从文笔风格来看,此书的行文质地非常独特,它融合了学术的严谨与传记的温情。作者的语言克制而精准,尤其擅长使用对比手法来凸显人物的复杂性。一方面,展现了其作为一位卓越领导者在宏观层面运筹帷幄的沉稳与智慧;另一方面,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作为一个人,他在面对家庭、个人生活时的挣扎与不易。这种立体化的描绘,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扁平化的“伟人”符号,而是拥有血肉、情感和局限的鲜活个体。这种真实感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性,让读者在敬佩之余,更能产生一种亲近感和共鸣。特别是描述其在关键时刻的几次著名“沉默”,往往比千言万语更具力量,体现出东方知识分子特有的内敛与担当,这种叙事上的留白处理,无疑是全书的一大亮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仿佛领着读者穿越了百年风云。从开篇对民国教育图景的勾勒,到主人公早期求学经历的细腻描摹,再到他如何一步步走上清华掌舵人的位置,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却又不失层次感。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转折点时,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没有刻意渲染宏大叙事,而是紧紧围绕人物的决策与心路历程展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西南联大”那段艰难岁月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它不是那种慷慨激昂的口号式赞美,而是通过日常琐事、艰难抉择中折射出的教育家风骨。读到此处,我仿佛能感受到物质匮乏背景下,知识分子坚守学术尊严的巨大张力。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历史的厚重感透过个体的生命体验自然流淌出来,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教育理念的深刻剖析与呈现。这位教育家的思想内核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深深植根于对“大学精神”的执着追求。书中对各种教育思潮的交锋、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深思熟虑,以及在政治风暴中如何力保校园一方净土的艰难抉择,都写得尤为精彩。我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窥见一位真正的“大师”是如何通过其日常的点滴言行,无声地塑造着一代人的价值观。作者并没有将焦点仅仅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人文底蕴——那种“教授治校”的理想如何在现实的重压下艰难维系。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探讨,对于当下任何身处教育领域的人士,都具有极强的现实启示意义,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像是对现代高等教育的一次深刻反思。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网上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

评分

▲ CCTV和浙江精良映画影视制作公司、宋城集团联合投资,由本书改编成的五十集大型电视剧拍摄中。

评分

外表看着美观大气上档次。一直信任京东。质量不错,送货很快,服务很好! 太漂亮,大气,档次高,超喜欢。 货比三家,选的也好是辛苦啊?现在除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在强哥这里买不到其他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看着还行 货品不错,装了实用。质量可以。是值得购买 不错不错不错!!!!!!用了还可以,刚开始用有点涩。很干净,质感也不错,价位适中,性价比一般吧。 不错 物流一天就到了 整体感觉很不错,收到就用了,挺喜欢的,这个用的好,还要买多几个。 物美价廉,用着看看吧,免去市场购物之劳 ,推荐答案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 宝贝收到了,非常喜欢,质量很好,卖家热情,物流给力,非常愉快的一次购物,好评

评分

囤着慢慢看,包装好,物流速度快

评分

这套书的内容,没得说,是值得细细品味和认真阅读的。民国那些大师们,那个思想相互碰撞的年代,那张波澜壮阔的悲壮画卷。。。。。。

评分

南渡北归,是我一直想买的书,看了很久,运气好,京东给我专属价,简直惊喜,书也很不错(*?´╰╯`?)?

评分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评分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评分

还是活动,又买了一堆书,在感慨活动力度的同时,也在想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安安静静坐下来看完这些书。我还记得中学的时候一位老师说:书读三遍,第一遍越看越薄,第二遍越看越厚,第三遍又越看越薄… 过去这么多年,总觉得对不起老师,还没有把一本书读过三遍,手机倒是磨得发亮… 书包装很仔细,没有任何一本书有任何损伤,点赞。接下来我要看书了,先从第一次看薄做起。虽然我每天有大把时间花在手机上,但是真的希望有一天我们都放下手机,都去读书,我们的民族那时该有多强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