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视角》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对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变革背景进行系统分析。运用产权理论来分析我国遗产旅游地“反公地悲剧”现象及其治理方式;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遗产资源的治理模式进行划分,同时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博弈分析工具,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并建立博弈分析模型;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遗产旅游地的制度变迁模式以及其在治理“公地悲剧”中发挥的作用。《中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视角》运用管理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从立法体系、监督体系、管理体系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构建了我国遗产旅游地的管理体系及改革方向。
作者简介
胡北明,男,重庆丰都人,1973年3月生,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专业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旅游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级期刊上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7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源《旅游管理》全文转载2篇;主持和参与各类纵向课题共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民族地区遗产旅游地利益机制的构建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省厅级课题2项、主持校级课题3项;主持或主研横向课题10余项。
2003年至今任北京来也旅游策划规划公司、成都来也城市策划规划有限公司兼职项目经理。曾主持或参与省、市、县多个区域旅游产业规划,主持国家、省级风景区、世界遗产旅游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各项规划50余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
1.2 研究基础 4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8
1.4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5
参考文献 17
第2章 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实践 19
2.1 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19
2.2 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29
2.3 本章小结 36
参考文献 37
第3章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我国遗产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38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38
3.2 我国遗产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分析 49
3.3 本章小结 54
参考文献 54
第4章 我国遗产旅游地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两个具体的案例 59
4.1 九寨沟风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的实证分析 59
4.2 荥经县新添古镇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71
4.3 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及其结论 75
4.4 本章小结 76
参考文献 77
第5章 我国遗产旅游地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行为博弈分析 78
5.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78
5.2 我国遗产旅游地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博弈分析:基于“公地悲剧”的分析视角 79
5.3 从“公地悲剧”到“反公地悲剧”——遗产旅游地的共生现象分析 128
5.4 由博弈论引出的关于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改革思考 139
参考文献 142
第6章 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基于利益主体博弈的视角 145
6.1 基于利益主体博弈的视角看我国遗产旅游地专项立法的构建 146
6.2 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153
6.3 制度性监督体系的建立 158
6.4 经营模式的选择 167
6.5 本章小结 179
参考文献 180
附录 181
附录1 九寨沟旅游利益相关者专家调查表 181
附录2 九寨沟当地政府的利益诉求及实现方式调查表 182
附录3 九寨沟社区居民利益诉求及实现方式调查表 183
附录4 九寨沟旅游公司和企业利益诉求及实现方式调查表 184
附录5 九寨沟旅游者利益诉求及实现方式调查表 185
后记 186
前言/序言
新时期,为应对全球经济迈向低碳经济时代,国务院提出了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大调整的战略,其调整目标是实现由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向低碳产业结构转型。旅游业作为低碳产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中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遗产旅游是我国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遗产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将会给我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战略带来深刻的影响。
我国的遗产旅游伴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升温,遗产资源在旅游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遗产旅游地也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类型之一。然而,在遗产旅游带来更多游客,创造更大利润的同时,遗产旅游地同样也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不少世界遗产都出现了旅游开发不力、管理不善、游客数量过多,以及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倾向。如何对遗产旅游地进行旅游开发才能实现遗产资源的保护和遗产旅游业发展的双赢,使二者出现良性互动,成为当前我国遗产旅游业中最紧迫的课题,这也是本书所关注的焦点。本书希望能通过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构建,为我国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以及遗产资源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建议。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处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这对民族地区遗产旅游地利益机制的研究,对我国旅游业,特别是遗产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动民族地区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对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全面推动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沿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作为本书的理论支撑,将新制度经济学的博弈分析工具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基本分析手段,选取世界级遗产旅游地九寨沟和荥经县新添古镇两个点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来构建研究体系。
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要进行改革,这就必须搞清楚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现状;其次是改革从何着手,这就需要分析我国遗产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在沿用现有的制度进行博弈时,存在何种制度缺陷;最后是怎样改革,遗产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的不仅是管理体系,还有法律体系、制度监督体系,以及如何选择经营模式的问题。
本书围绕上述问题分为六章来讨论。
第1章,阐述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意义、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目前学界遗产资源管理制度问题的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论,并且对书中反复出现的重要术语进行了界定。
第2章,分析我国遗产旅游地现有管理制度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具体分析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第3章,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已有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提出划分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管理目标二维划分法,以及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确定方法一专家评分法,并对我国遗产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和分类;对我国遗产旅游地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一般性的利益诉求分析。
第4章,以世界级遗产旅游地九寨沟为对象,采取实证调查分析手段,分析其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利益诉求的实现方式;同时列举与九寨沟对应的实证案例——荥经县新添古镇,并分析了新添古镇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还对两个不同实证点的分析内容进行了对比。
第5章,引入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从“公地悲剧”的视角分别分析政府强权干预型、社区居民自治型、转让经营权型三种遗产资源治理模式下的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博弈;从“反公地悲剧”的视角分析我国遗产旅游地多个产权主体下,产权拥有者的利益行为博弈;构建14个博弈分析模型,分析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当地社区居民、企业与当地社区居民、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等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行为关系。
第6章,本书的核心部分,从我国遗产旅游地的立法体系改革与完善、管理体系改革与完善、监督体系改革与完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立法体系上提出制定遗产资源管理法的建议,并具体构建了其体系;在管理体系上建议成立国家遗产资源管理局对我国世界遗产资源和国家重点遗产资源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在监督体系上,指出建立制度性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并构建了遗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基本体系。最后,本书从遗产资源经营的角度,对我国现有各个遗产资源经营模式进行了评价。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及科学出版社相关同仁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位老师、同事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主体是笔者近年来研究成果的集结,也是笔者对我国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所做的初步探索,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同仁批评指正,并与笔者本人联系。
《中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视角》 图书简介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双重驱动下,遗产旅游作为一种兼具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双重价值的独特旅游形式,正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展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伴随遗产旅游的蓬勃发展,其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公平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文化多元、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如何构建一套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有效协调各方利益、促进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成为一项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书《中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视角》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对具体某个遗产旅游地的案例罗列与描绘,也不是对某一具体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宏观层面,深入剖析当前体制运行中的深层矛盾与潜在问题,并着力于构建一个能够指导实践的、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框架。 全书的核心论点在于,遗产旅游地的管理并非一个孤立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但不限于政府的不同层级部门、遗产地的原住民、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以及各类游客等等——各自怀揣不同的目标与诉求,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任何一项管理体制的改革,若不能充分认识并有效地引导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就极有可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难以实现长远的、根本性的改善。 因此,本书开篇便致力于构建一个严谨的理论框架。作者并非直接跳入案例分析,而是首先对“利益相关者”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与梳理,识别出在中国遗产旅游地管理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利益相关者群体。接着,本书将引入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工具,如纳什均衡、囚徒困境、以及合作博弈等,为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模式提供理论支撑。这部分理论探讨,旨在为后续的实证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确保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理论铺垫之后,本书将重点转向对中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现状的批判性审视。作者并非简单地指出问题,而是力求从利益相关者博弈的视角,揭示体制运行中存在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例如,在一些情况下,中央与地方政府在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可能存在目标分歧,地方政府可能更倾向于短期经济效益,而中央政府则更强调长期的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同样,对于原住民而言,他们既是遗产文化的承载者,也可能是开发过程中的潜在受损者,他们的权益如何在管理体制中得到充分保障,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此外,旅游企业的逐利性与遗产地的非营利性保护需求之间,也常常存在张力。本书将细致地描绘这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以及目标冲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改革”的深入思考。在充分理解现有体制的症结后,作者并不止步于现状的批判,而是积极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改革路径。这里的改革,并非简单的机构调整或政策微调,而是着眼于重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规则,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利益协调机制。书中将可能探讨以下几种改革方向: 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 借鉴国际上成功的遗产地管理经验,探索建立多主体参与、共同决策的治理模式。这可能意味着需要赋予原住民更大的参与权和决策权,鼓励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在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利益共享的机制创新: 如何让遗产地的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原住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书将可能探讨诸如旅游收益回馈机制、社区参与式旅游项目、以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等多种可能性,以确保遗产地的发展是包容性的、公平的。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提升: 很多博弈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因此,提升管理过程的信息公开度,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构建一个更加透明的决策机制,将有助于减少误解,增进信任,从而降低博弈成本。 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协同: 在强调专业保护理念的同时,也需要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提高遗产地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如何在这种专业性与市场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改革过程中需要仔细权衡的。 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中国遗产旅游地的类型多样,地域差异巨大,单一的改革模式很难适用于所有情况。因此,本书更侧重于提供一个分析的框架,一套研究的方法,以及一些改革的原则与方向。作者鼓励读者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境,灵活运用书中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最适合的改革路径。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可读性,既有扎实的理论分析,又不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作者在梳理和分析大量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将紧密结合中国遗产旅游地的实际管理困境,通过逻辑严密的论证,层层深入地揭示问题本质,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本书并非面向大众读者的普及读物,而是更倾向于为遗产地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者、以及对遗产地发展有深度关切的社会公众提供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专业著作。 总而言之,《中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视角》是一部从宏观视角出发,以利益相关者博弈理论为核心,深入剖析中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现状,并积极探索改革路径的学术专著。它旨在为解决当前遗产旅游地管理面临的挑战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期盼为中国遗产旅游地实现更加可持续、更加公平、更加繁荣的未来贡献微薄之力。本书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的优化,提升遗产地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与人民福祉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