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工业发展进入4.0时代,全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全球价值链分工持续深入,创新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但对产业集群想创新集群演进规律和机制的研究还较少涉及。《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集群发展》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典案例,围绕产业集群想创新集群演变的机制进行研究和探索。
作者简介
傅利平 天津大学管理学教授 被中国MBA联盟评为*受喜爱的十大专家老师。何兰萍 任职于天津大学管理学院。二人均有多本著作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主要贡献和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学术发展
2.1 创新理论
2.2 产业集群理论
2.3 全球价值链理论
第3章 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产业集群转型发展
3.1 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集群发展
3.2 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产业集群位置衡量
3.3 全球价值链中三大沿海经济区创新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4章 国内外创新集群发展实践经验
4.1 国内外创新集群实践分析思路框架
4.2 印度班加罗尔信息产业集群:举国之力的追赶
4.3 以色列lCT产业创新集群:溪谷上的技术高地
4.4 德国慕尼黑生物产业集群:古典与现代的交错
4.5 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千年窑火的存续
4.6 济南软件信息产业集群:嵌入换来的机遇
第5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集群演进的特征及机制
5.1 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周期及特征
5.2 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演进机制
5.3 不同周期阶段的集群演进机制比较
第6章 环渤海地区典型集群演进实证研究
6.1 环渤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变革
6.2 环渤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程度测算
6.3 环渤海地区典型集群演进机制分析
6.4 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中存在的问题
第7章 促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
7.2 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
7.3 规范并完善有利于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集群发展》:
知识创新系统。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区域创新提供长期知识储备,面向中长期区域经济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战略。该系统主要是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对人力资源以及实验设备及环境都有较高要求,成果主要体现在科技论文及专著、模型构建、重大发明及专利等方面。
技术创新系统。该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试验和R&D成果应用活动,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做好准备,它是形成发明专利、产生主流设计和主流产品、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该系统依托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对产品的开发及其工程化技术人员需求较大,对实验条件和基础设施的要求高,成果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及专利的增加。
创新服务系统。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内的应用,包括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技术转移和扩散等。其依托于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包括各级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及由政府举办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成果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方面。
环境支持系统。引导科技创新绩效与各区域政府目标的耦合,维持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依托于区域政府的创新政策,以求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成果体现在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科技基础设施条件的提升以及创新政策的优化。
投融资支持系统。为区域内的创新行为提供资金支持,加快资本、技术和经济的融合和转化。该系统依托于风险投资机构、银行、技术产权市场及民间资本等,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和企业的经营,加速技术的市场化流动,成果体现在技术产权交易数量的增加和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
……
前言/序言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工业发展进入4.O时代,全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入,创新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在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发布的《IMD2016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香港通过实施相关鼓励创新的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商业环境,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一。第二到第十位分别为瑞士、美国、新加坡、瑞典、丹麦、爱尔兰、荷兰、挪威、加拿大。报告指出排名前20位的经济体都专注于创造有利于商业发展的规则、基础设施,提升企业效能①。通过创新带动结构调整来提升国家竞争力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内,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产业发展已进入转型时期,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结构转变与创新发展的双重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产业集群是实现科技创新,引导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载体。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全球环境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才能不断增强国家产业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塑造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已成为“十三五”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现阶段,我国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集群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但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演进机制,探寻我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对提升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但对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规律和机制的研究还较少涉及。本书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围绕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变的机制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我国产业集群适应全球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提供相应的政策选择。
本书结构安排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了解国内外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发展的现状,并对处于全球价值链不同阶段的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其次,结合创新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等理论和典型案例分析,探寻全球价值链中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规律和发展机制;最后,以我国环渤海地区为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演进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可读性,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大学生、政府管理人员以及研究者的参考书籍。
本书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京津冀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和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提升我市创新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的相关成果基础上,整理完善形成的。本书的写作分工如下:傅利平,前言及写作提纲;何兰萍,第一章;邓娜娜,第二章;吴凡,第三章;姜晓笛,第四章;孙兆辉,第五章;刘一方、王宝亮,第六章;赵雪、李易璇,第七章。傅利平、何兰萍、刘一方对全书进行了统稿与审校。感谢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钻研的专家和学者们,是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重要启示,也感谢经济科学出版社的黄双蓉女士及其他编辑工作者,感谢你们的辛勤工作,让本书得以面世。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主题与您提供的书名不相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为了满足您的要求,这份简介将着重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并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 --- 图书名称:《失落的文明的低语:秘鲁安第斯山脉中的前印加时代社会结构与生态适应》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究了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腹地,特别是秘鲁地区,在印加帝国崛起之前的数千年间,那些尚未被完全理解的前印加文明(如查文文化、莫切文化、蒂瓦纳科-瓦里文明群等)的复杂社会组织、经济基础及其与极端高海拔生态环境的互动模式。作者结合考古学的新发现、年代学技术的突破以及对现存本土知识体系的田野考察,试图重建一个多层次、动态演变的区域社会图景,挑战了传统上以印加为中心的史学叙事。 核心议题与章节概述 第一部分:环境塑造者——高山生态的极限与机遇 本部分聚焦于地理环境对早期安第斯社会形成的关键约束和驱动作用。安第斯山脉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气候挑战,包括季节性干旱、剧烈的昼夜温差以及低氧环境。 第一章:垂直生态带的逻辑重构 详细分析了安第斯山脉独特的垂直区位体系(vertical archipelago theory)如何从根本上塑造了早期聚落的分布与资源获取策略。我们考察了不同海拔带的农作物(如马铃薯、藜麦、可可叶)的驯化过程,以及这些植物如何支撑了特定阶段的人口密度。书中将呈现一系列基于同位素分析的证据,以重建不同社会阶层在食物来源上的差异性依赖。 第二章:水资源管理与社会凝结 重点探讨了灌溉系统、梯田技术以及雾气收集(Fog Harvesting)在早期文明中的作用。这些复杂的工程不仅是技术成就,更是社会权力集中的体现。通过对莫切文明宏大水渠网络的遥感分析,本书阐释了水资源分配如何成为早期国家形成的基础,以及水利工程的维护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官僚阶层。 第二部分:权力的涌现与象征秩序 本部分转向社会结构本身,探讨前印加社会如何从松散的部落形态过渡到具有高度中心化特征的社会实体。 第三章:神圣权威的考古印记 分析了查文文化中的宗教中心如何作为跨区域交流的枢纽。本书侧重于对神庙建筑的符号学解读,特别是动物图腾(如美洲豹、眼镜蛇、鹰)在不同媒介(陶器、纺织品、石雕)上的重复出现,揭示了一种共享的、但权力不对等的宇宙观。我们通过对祭祀遗址中人骨与动物祭品的比较,推断了精英阶层的继承模式和神权基础。 第四章:非国家形态的治理模型 区别于后来的印加帝国,蒂瓦纳科和瓦里等文化展现出一种“分散式核心”的治理模式。本章深入研究了地方精英(Curacas)在维护帝国边缘地带稳定中的作用。通过对瓦里时期小型行政站点的发掘,我们发现治理结构并非完全依赖强制力,而是通过仪式、强制性的公共劳动(Mita的前身)以及对礼品交换网络的控制来实现的。 第五章:物质文化中的阶层区隔 陶器和纺织品是理解前印加社会等级制度的关键窗口。本书对莫切贵族墓葬(如费努佩、希佩)的出土文物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重点关注了金银合金的冶炼技术及其分配的严格限制,以及高质量纺织品图案中对军事活动和性政治的隐晦表达,揭示了社会身份是如何通过物质消费被构建和强化的。 第三部分:互动、冲突与文明的更迭 本部分将视野拓宽至区域互动网络,探讨了不同文化区域间的接触、竞争与融合,以及最终导致古典期文明衰落的复杂因素。 第六章:贸易路线与稀缺资源的博弈 安第斯山脉的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促使了长距离贸易网络的形成。本书详细考察了可可叶、绿松石、海螺(用于仪式号角)等关键贸易品流动的路线图。我们引入了网络分析模型,以量化评估区域间经济依赖的程度,并探讨了当核心贸易节点受到环境灾害冲击时,整个社会系统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 第七章:冲突的考古证据与防御策略 通过对蒂瓦纳科-莫切边境地带的遗址进行防御工事分析,本书挑战了过去关于和平共存的传统观点。我们考察了针对性的暴力痕迹,包括被俘虏者献祭的证据,并比较了不同文化在建筑防御性上的差异,从而推断出各自对外部威胁的认知和军事投入的程度。 第八章:古典期的解体与适应 研究了约公元1000年左右,许多古典期文明(如莫切、蒂瓦纳科部分地区)衰落的原因。本书倾向于多因素解释模型,强调气候变化(如持续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干旱或洪水)如何压垮了过度依赖复杂灌溉系统的中央集权结构。同时,我们也分析了地方社区在中央权力崩溃后,是如何通过“去中心化”的生存策略,成功过渡到后古典期的松散邦联结构。 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 本书最大的创新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性。它不仅综合了最新的碳十四定年数据和考古发掘报告,更引入了气候模型预测和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作者避免了将这些文化视为孤立的、静止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不断变化的高山生态系统和区域互动网络中进行考察。该书对理解人类如何在资源受限和环境不稳定的条件下,发展出复杂且具有韧性的社会形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它不仅是安第斯考古学的最新进展报告,也是对早期复杂社会形成机制的深刻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