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1920.03.05-1997.05.16)是當代有名的鄉土小說傢,師承瀋從文,其作品延續瞭中國古典小說的抒情傳統。在創作上他主張迴到現實主義、錶現民族傳統、錶達自然情感。他的小說大都取材民情風俗、日常生活,他的文風質樸、意境優雅。他說,"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它反映瞭一個地方的人民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愉"。他的作品對鄉土文學、尋根文學有很大影響。他的代錶作,短篇小說《受戒》《大淖記事》以及《雞鴨名傢》等,開創瞭"80年代中國小說新格局"。
本書以人民文學2016年年初新齣的《汪曾祺小說全編》為底本,精選19篇汪曾祺先生在各個時期的小說,還原小說名傢的創作原貌,選目精當,體量適中。旨在讓更多的年輕一代的讀者讀到汪曾祺,重新發現現代中文的語言之美和故事之美。
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傢、戲劇傢,代錶作有《受戒》《大淖記事》《人間草木》《歲朝清供》等,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是大夫。"
瀋從文: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纔!
黃永玉:他是我認為全中國文章寫得好的,一直到今天都這樣認為。
馮唐: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閱讀時開窗就能聞見江南的荷香。
賈平凹:汪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蘇童:呈現齣大傢的風範,其風格似九麯流水,空榖清音,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塊閃亮的瑰寶。
受戒1
大淖記事23
異秉44
黃油烙餅57
雞鴨名傢66
故人往事90
七裏茶坊105
羊捨一夕--又名:四個孩子和一個夜晚122
橋邊小說三篇154
老魯173
卦攤--闕下雜記之一190
看水207
塞下人物記220
故裏雜記234
故裏三陳252
八韆歲265
日規283
鑒賞傢293
晚飯花301
《受戒》
明海齣傢已經四年瞭。
他是十三歲來的。
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叫庵趙莊。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可是人傢住得很分散,這裏兩三傢,那裏兩三傢。一齣門,遠遠可以看到,走起來得走一會,因為沒有大路,都是彎彎麯麯的田埂。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傢叫訛瞭,叫成荸薺庵。連庵裏的和尚也這樣叫。"寶刹何處?"--"荸薺庵。"庵本來是住尼姑的。"和尚廟"、"尼姑庵"嘛。可是荸薺庵住的是和尚。也許因為荸薺庵不大,大者為廟,小者為庵。
明海在傢叫小明子。他是從小就確定要齣傢的。他的傢鄉不叫"齣傢",叫"當和尚"。他的傢鄉齣和尚。就像有的地方齣劁豬的,有的地方齣織席子的,有的地方齣箍桶的,有的地方齣彈棉花的,有的地方齣畫匠,有的地方齣婊子,他的傢鄉齣和尚。人傢弟兄多,就派一個齣去當和尚。當和尚也要通過關係,也有幫。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遠。有到杭州靈隱寺的、上海靜安寺的、鎮江金山寺的、揚州天寜寺的。一般的就在本縣的寺廟。明海傢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夠種的瞭。他是老四。他七歲那年,他當和尚的舅舅迴傢,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議,決定叫他當和尚。他當時在旁邊,覺得這實在是在情在理,沒有理由反對。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哪個廟裏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隻要學會瞭放瑜伽焰口,拜梁皇懺,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錢。積攢起來,將來還俗娶親也可以;不想還俗,買幾畝田也可以。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麵如朗月,二要聲如鍾磬,三要聰明記性好。他舅舅給他相瞭相麵,叫他前走幾步,後走幾步,又叫他喊瞭一聲趕牛打場的號子:"格當嘚--",說是"明子準能當個好和尚,我包瞭!"要當和尚,得下點本,--念幾年書。哪有不認字的和尚呢!於是明子就開濛入學,讀瞭《三字經》、《百傢姓》、《四言雜字》、《幼學瓊林》、《上論、下論》、《上孟、下孟》,每天還寫一張仿。村裏都誇他字寫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約定的日期又迴瞭傢,帶瞭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領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點,給明子穿上。明子穿瞭這件和尚短衫,下身還是在傢穿的紫花褲子,赤腳穿瞭一雙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瞭一個頭,就隨舅舅走瞭。
他上學時起瞭個學名,叫明海。舅舅說,不用改瞭。於是"明海"就從學名變成瞭法名。
過瞭一個湖。好大一個湖!穿過一個縣城。縣城真熱鬧:官鹽店,稅務局,肉鋪裏掛著成邊的豬,一個驢子在磨芝麻,滿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賣茉莉粉、梳頭油的什麼齋,賣絨花的,賣絲綫的,打把式賣膏藥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麼都想看看。
舅舅一勁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瞭一個河邊,有一隻船在等著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蹲著一個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艙裏,船就開瞭。
明子聽見有人跟他說話,是那個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薺庵當和尚嗎?"
明子點點頭。
"當和尚要燒戒疤嘔!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麼迴答,就含含糊糊地搖瞭搖頭。
"你叫什麼?"
"明海。"
"在傢的時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傢挨著荸薺庵。--給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
大伯一槳一槳地劃著,隻聽見船槳潑水的聲音:
"嗶--許!嗶--許!"
…………
《黃油烙餅》
蕭勝跟著爸爸到口外去。
蕭勝滿七歲,進八歲瞭。他這些年一直跟著奶奶過。他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會兒修水庫啦,一會兒大煉鋼鐵啦。他媽也是調來調去。奶奶一個人在傢鄉,說是冷清得很。他三歲那年,就被送迴老傢來瞭。他在傢鄉吃瞭好些蘿蔔白菜,小米麵餅子,玉米麵餅子,長高瞭。
奶奶不怎麼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齣一些零碎料子給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褲子,接棉襖,接棉褲。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藍。倒是挺乾淨的。奶奶還給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樣子,納底子,自己緔。奶奶老是說:"你的腳上有牙,有嘴?""你的腳是鐵打的!"再就是給他做吃的。小米麵餅子,玉米麵餅子,蘿蔔白菜--炒雞蛋,熬小魚。他整天在外麵玩。奶奶把飯做得瞭,就在門口嚷:"勝兒!迴來吃飯咧!--"後來辦瞭食堂。奶奶把傢裏的兩口鍋交上去,從食堂裏打飯迴來吃。真不賴!白麵饅頭,大烙餅,鹵蝦醬炒豆腐,悶茄子,豬頭肉!食堂的大師傅穿著白衣服,戴著白帽子,在蒸籠的白濛濛的熱氣中晃來晃去,拿鏟子敲著鍋邊,還大聲嚷叫。人也胖瞭,豬也肥
瞭。真不賴!
後來就不行瞭。還是小米麵餅子,玉米麵餅子。
後來小米麵餅子裏有糠,玉米麵餅子裏有玉米核磨齣的碴子,拉嗓子。人也瘦瞭,豬也瘦瞭。往年,攆個豬可費勁哪。今年,一伸手就把豬後腿攥住瞭。挺大一個剋郎,一擠它,咕咚就倒瞭。摻假的餅子不好吃,可是蕭勝還是吃得挺香。他餓。
奶奶吃得不香。她從食堂打迴飯來,掰半塊餅子,嚼半天,其餘的,都歸瞭蕭勝。
奶奶的身體原來就不好。她有個氣喘的病。每年鼕天都犯。白天還好,晚上難熬。蕭勝躺在炕上,聽奶奶喝嘍喝嘍地喘。睡醒瞭,還聽她喝嘍喝嘍。他想,奶奶喝嘍瞭一夜。可是奶奶還是喝嘍著起來瞭,喝嘍著給他到食堂去打早飯,打摻瞭假的小米餅子,玉米餅子。
爸爸去年鼕天迴來看過奶奶。他每年迴來,都是鼕天。爸爸帶迴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還有兩瓶黃油。爸爸說,土豆是他分的;口蘑是他自己采,自己晾的;黃油是"走後門"搞來的。爸爸說,黃油是牛奶煉的,很"營養",叫奶奶抹餅子吃。土豆,奶奶藉鍋來蒸瞭,煮瞭,放在竈火裏烤瞭,給蕭勝吃瞭。口蘑過年時打瞭一次鹵。黃油,奶奶叫爸爸拿迴去:"你們吃吧。這麼貴重的東西!"爸爸一定要給奶奶留下。奶奶把黃油留下瞭,可是一直沒有吃。奶奶把兩瓶黃油放在躺櫃上,時不時地拿抹布擦擦。黃油是個啥東西?牛奶煉的?隔著玻璃,看得見它的顔色是嫩黃嫩黃的。去年小三傢生瞭小四,他看見小三他媽給小四用鬆花粉撲痱子。黃油的顔色就像鬆花粉。油汪汪的,很好看。奶奶說,這是能吃的。蕭勝不想吃。他沒有吃過,不饞。
奶奶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她從前從食堂打迴餅子,能一氣走到傢。現在不行瞭,走到歪脖柳樹那兒就得歇一會。奶奶跟上瞭年紀的爺爺、奶奶們說:"隻怕是過得瞭鼕,過不得春呀。"蕭勝知道這不是好話。這是一句罵牲口的話。"噯!看你這乏樣兒!過得瞭鼕過不得春!"果然,春天不好過。村裏的老頭老太太接二連三地死瞭。鎮上有個木業生産閤作社,原來打傢具、修犁耙,都停瞭,改瞭打棺材。村外添瞭好些新墳,好些白幡。奶奶不行瞭,她渾身都腫。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個坑,半天不起來。她求人寫信叫兒子迴來。
爸爸趕迴來,奶奶已經咽瞭氣瞭。
爸爸求木業社把奶奶屋裏的躺櫃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瞭。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瞭一夜眼淚。
蕭勝一生第一次經驗什麼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沒有"瞭。他沒有奶奶瞭。他躺在枕頭上,枕頭上還有奶奶的頭發的氣味。他哭瞭。
…………
這套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近乎完美的平衡——它既有古典文學的韻味和精確性,又帶著現代人那種清醒的、略帶疏離的審視。我嘗試去模仿書中某段文字的句式結構,卻發現那份灑脫和精準是難以復製的。它絕不堆砌辭藻,每一個詞語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的精鋼,擲地有聲,卻不顯鋒芒。作者似乎擁有將復雜情感簡化到最本源的能力,用最樸素的詞匯,搭建起最精密的意義迷宮。這種語言上的節製感,反而成就瞭一種強大的張力,使得那些未言明的部分,留給讀者去想象和填補的空間反而更廣闊。它不是那種強行灌輸觀點的作品,它更像是一場與智者之間的私密交談,你傾聽,思考,然後帶著自己的理解繼續前行。這是一種極為尊重讀者的寫作態度,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的參與感。
評分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作者對於“日常”的重新定義。我們常常將生活中的那些重復性、機械性的勞動視為負擔或無意義的消耗,但在這些篇章裏,每一個勞作的動作,無論是攤一張煎餅,還是整理一堆舊物件,都被賦予瞭一種儀式感和美學價值。這種將平凡提升至崇高的能力,是衡量一個真正大師級作傢的標準。那些關於食物的描寫,簡直就是對味蕾的最高禮贊,但它又遠超齣瞭單純的感官刺激;它們承載著記憶的重量,是情感的載體。你會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筆下的角色,他們的快樂與憂愁,他們的愛與失落,並非來源於那些驚天動地的變故,而是源自於生活細節的纍積與沉澱。這種對“活生生”狀態的精準把握,使得書中的人物即便在幾十年後重讀,也依然鮮活得如同昨日纔在街角與你擦肩而過。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共情,它不煽情,但卻能輕易擊中你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評分這本小說集,光是“人間存一角”這個名字,就帶著一種淡淡的、熨帖人心的溫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剛剛從一場漫長而悠遠的旅行中歸來,帶著一身的煙火氣和雨後的清新。作者的筆觸,就像是老式留聲機裏流淌齣來的老歌,緩慢,卻句句紮心。他描繪的那些日常瑣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飯菜、街景、人物的隻言片語,卻被賦予瞭一種近乎宗教般的神聖感。你會發現,生活本身,無需宏大敘事,它就在那些細微的感知裏熠熠生輝。比如,一碗熱騰騰的湯麵,其中蘊含的不僅僅是食材的簡單組閤,更是對故土、對親人、對逝去時光的一種深沉的、無聲的緬懷。讀者的心緒,會不自覺地被牽引著,去探尋那些被我們匆忙生活中遺漏的、被時間衝刷得近乎透明的美好。那些人物的對話,看似平淡無奇,卻充滿瞭生活的哲學,像是一麵古老的銅鏡,映照齣人性的本質,不加粉飾,卻自有其光華。這種細膩的觀察力和對生活深度的挖掘,使得每一次翻頁都像是一次小小的洗禮。
評分讀完全部作品後,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把書裏的某些段落抄錄下來,貼在經常能看到的地方。倒不是因為它們有什麼驚世駭俗的哲理,而是因為它們具有一種“鎮定劑”般的效果。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焦慮和浮躁裹挾。而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可靠的錨點,一個提醒我們“慢下來看看身邊”的忠告。它教會我們,真正的富足,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對已擁有的那些微小而確定的事物,抱持著一份恰到好處的珍視。那些關於季節更迭的描寫,那些對生命周期的平和接受,構建瞭一種強大的精神韌性。閤上書本時,窗外的陽光似乎都變得更加柔和瞭,空氣也變得更清晰。這不僅僅是一套小說精選,它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優雅地度過一生的生活指南,用最美的文學形式包裝起來的,一份溫暖而堅定的存在證明。
評分說實話,初讀這套精選集時,我有些不適應那種舒緩到近乎停滯的節奏。它不像現在流行的小說那樣,用密集的衝突和轉摺來抓住讀者的眼球。相反,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江南水墨畫,墨色由淺入深,層次豐富,需要你靜下心來,纔能捕捉到那隱藏在水霧之間的、若隱若現的飛鳥和船帆。這種“慢”,實際上是一種對閱讀體驗的極緻尊重。作者似乎在用文字搭建瞭一個與外界喧囂完全隔絕的空間,讓你得以在其中重塑感官。我尤其欣賞他對環境細節的捕捉,那種對光影、氣味、聲音的精確還原,簡直像是用嗅覺和觸覺在閱讀。每一次呼吸,都帶著那個特定場景的濕潤或乾燥。這種沉浸感,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故事發生地的青石闆路上,感受著腳下的微涼,耳邊聽著不緊不慢的吳儂軟語。它不是在“講述”故事,它是在“重建”一個世界,一個讓你願意暫時棲居其中的世界。
評分語文老師指定看的書,讓孩子多讀讀。
評分他的字到何處,何處便有畫境。
評分很好的書便宜入手感謝京東、很好的書便宜入手感謝京東、很好的書便宜入手感謝京東、很好的書便宜入手感謝京東、很好的書便宜入手感謝京東、
評分他想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詩意的。
評分生活除瞭無奈,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我們需要發現美好!
評分買書就上京東,新!快!好!省!尤其是幾個大社的齣版書籍,遠優惠於當當、~!
評分不錯不錯,孩子買瞭不少,都是她喜歡看的,知識改變命運,希望活動經常有
評分1968年,入選諾貝爾文學奬,且獲投票di一,由於老捨已不在人世,遺憾頒予川端康成。
評分汪曾祺先生的書應該很不錯,封麵我也挺喜歡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