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等断裂力学》主要针对断裂力学中的高等理论进行介绍,全书分为两部分内容。第1~6章介绍断裂力学的历史背景、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数学弹性力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复势理论、Williams特征展开理论、柯西型积分和黎曼一希尔伯特边值问题、积分变换理论。第7~12章对界面断裂力学问题、复合材料断裂力学问题、复杂缺陷问题、压电材料断裂力学问题、材料构型力学基本理论、断裂参数的数值计算方法等进行专题介绍。全书除了对高等断裂力学知识的介绍之外,还加入了作者的创造性研究成果。
  《高等断裂力学》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类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断裂力学研究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及工程师使用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断裂力学的起源
1.1.1 固体的破坏
1.1.2 低应力脆断
1.1.3 断裂力学的产生
1.2 断裂力学的研究进展
1.3 高等断裂力学的任务和方法
1.3.1 断裂力学的主要任务
1.3.2 求解断裂力学问题的理论方法
第2章 断裂力学基本概念
2.1 裂纹的类型
2.2 能量释放率
2.3 裂纹端部场和应力强度因子
2.3.1 裂纹端部应力场和位移场
2.3.2 裂尖应力奇异性与应力强度因子概念
2.3.3 常见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2.4 弹塑性断裂与J积分
2.4.1 裂端塑性区的估计
2.4.2 J积分
2.5 裂尖张开位移
2.6 断裂韧度的试验测量
2.7 复合型断裂
2.7.1 最大环向应力
2.7.2 应变能密度因子
2.7.3 Jk积分
2.8 疲劳裂纹
第3章 数学弹性力学基础
3.1 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
3.1.1 基本力学量
3.1.2 控制方程
3.1.3 基本方程的张量形式
3.1.4 平面问题的弹性基本方程
3.2 弹性力学基本量的复函数表示
3.2.1 复变函数论基本概念
3.2.2 应力、位移、应力主矢量的复函数表示
3.3 复势函数的确定程度
3.4 多连通域内复势函数的表达式
3.4.1 有限多连通域
3.4.2 无限大多连通域
3.5 复势函数的解析开拓
3.5.1 基本概念
3.5.2 半平面上复势函数的解析开拓
3.5.3 圆域中复势函数的解析开拓
3.6 保角变换与曲线坐标
3.6.1 保角变换
3.6.2 曲线坐标
第4章 Williams特征展开理论
4.1 Williams特征展开式
4.2 高阶奇异项与小范围屈服
4.3 Williams特征展开的性质
4.4 Buecknet-Rice权函数方法
4.5 环绕平面直线裂纹的路径无关积分
4.6 弹性T项及其权函数的求解方法
4.6.1 弹性T项的基本概念
4.6.2 弹性T项对裂尖屈服区的影响
4.6.3 用二阶权函数计算弹性T项
4.7 特征展开式中高阶项对,积分的作用
第5章 柯西型积分和黎曼一希尔伯特问题
5.1 柯西型积分的基本概念
5.2 黎曼-希尔伯特边值问题
5.2.1 按给定的跳跃确定分区全纯函数
5.2.2 第一类柯西积分方程
5.2.3 第二类柯西积分方程
5.2.4 齐次黎曼-希尔伯特问题
5.2.5 非齐次黎曼-希尔伯特问题
5.2.6 一个常用线积分的计算
5.3 无限大平面有限裂纹问题求解
第6章 积分变换方法
6.1 积分变换的基本概念
6.1.1 积分变换的定义
6.1.2 Fourier变换及其性质
6.1.3 Hankel变换
6.2 裂纹的混合边值问题
6.2.1 Ⅲ型裂纹问题
6.2.2 矩形边界的平面应变裂纹问题
6.3 无限大平面中的Griffith裂纹问题
第7章 界面断裂力学问题
7.1 界面裂纹解析解
7.1.1 界面裂纹的R-H问题解
7.1.2 裂尖变形场及其特征
7.2 界面裂纹的Comninou模型
7.2.1 断裂力学位错理论简介
7.2.2 Comninou模型问题解
7.3 界面裂纹端部应力渐近场
7.4 界面裂纹复势的特征展开
7.4.1 特征展开微分特性
7.4.2 Bueckner功共轭积分
7.4.3 特征应力场
7.4.4 界面裂纹特征展开的伪正交特性
7.4.5 路径无关积分
7.5 反平面剪切的弹性椭圆夹杂的界面裂纹问题
第8章 复合材料断裂力学问题
8.1 各向异性线弹性体的复势理论
8.1.1 各向异性线弹性体的本构关系
8.1.2 Stroh理论
8.1.3 Lekhnitskii理论
8.2 各向异性材料裂纹的基本解
8.3 特征展开与路径无关积分
8.3.1 复势的特征展开
8.3.2 特征展开的微分特性
8.3.3 特征展开的伪正交特性
8.3.4 J积分
8.3.5 一阶权函数方法
第9章 复杂缺陷问题
9.1 各向同性材料的多裂纹问题
9.1.1 基本解
9.1.2 多裂纹问题的伪力法
9.1.3 裂面受任意载荷作用的多裂纹问题
9.2 各向异性材料的多裂纹问题
9.3 纳米多夹杂干涉问题
9.3.1 纳米多孔的表面/界面方程
9.3.2 纳米夹杂弹性场势函数
9.3.3 纳米多孔弹性场
第10章 压电材料断裂力学问题
10.1 基本方程
10.2 裂纹电边界条件
10.3 压电材料裂纹解析解
10.4 双压电材料的界面裂纹
10.5 应力非自由裂纹模型
10.6 压电材料三维币形裂纹
10.7 压电材料中的守恒积分
10.7.1 Bueckner积分
10.7.2 含微缺陷压电材料中的Jk积分和M积分
第11章 材料构型力学基本理论
11.1 材料构型力学的基本概念
11.1.1 Jk积分及其构型应力
11.1.2 M积分及其构型应力
11.1.3 L积分及其构型应力
11.2 材料构型力学基本量的试验测量
11.3 铁电材料的构型力概念
第12章 断裂参数的数值计算方法
12.1 有限元的裂尖奇异单元
12.2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
12.2.1 权函数方法
12.2.2 交互积分方法
12.2.3 外推法计算应力强度因子
12.3 J积分计算方法
12.3.1 ANSYS路径操作计算J积分
12.3.2 等效积分区域法计算J积分
12.4 能量释放率计算方法
12.4.1 能量释放率的直接定义计算法
12.4.2 虚拟裂纹闭合法计算能量释放率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断裂力学,作为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材料和工程结构中裂纹扩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历史可追溯到Griffith在1921年的开创性工作,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其基本原理日臻成熟,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与材料的失效评估中。
  尽管在国内外很多高等学校已开设断裂力学这门课程,但作者在为高校研究生讲授高等断裂力学的过程中,发现缺少一本针对高等断裂力学知识深入浅出、理论详尽的专门教材。着眼于研究生未来科学工作的需要,基于作者多年来在西安交通大学讲授“高等断裂力学”的讲稿和讲义,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和整理,从而完成本书。希望能为高等断裂力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尽微薄之力。
  全书共12章。第1章介绍断裂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第2章简单阐述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第3章介绍数学弹性力学理论的基础知识。第4~6章则对断裂力学中用到的Williams特征展开理论、柯西型积分和黎曼一希尔伯特边值问题、积分变换方法等高等断裂理论知识进行介绍。第7~11章对界面断裂力学问题、复合材料断裂力学问题、复杂缺陷问题、压电材料断裂力学问题、材料构型力学基本理论等专题问题进行介绍。第12章介绍断裂参数的数值计算方法。
  本书除了对高等断裂力学知识的介绍之外,还加入了作者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及左宏、王芳文、胡义锋、于宁宇等合作者的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希望阅读本书的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9月于西安交通大学    
				
 
				
				
					好的,这是一本不涉及《高等断裂力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本可能存在的、关于材料科学或结构力学的其他主题的著作。  ---  图书名称:《先进材料的疲劳与损伤演化:从微观机制到宏观预测》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结构完整性问题,深入探讨了先进工程材料在复杂载荷条件下的疲劳行为、损伤累积过程及其最终的断裂机制。不同于传统的断裂力学方法,本书将视角扩展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层面,结合先进的计算模拟技术和实验表征手段,构建起一套全面的、贯穿多尺度的损伤演化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材料微观结构与本征性能  本书开篇详述了现代高性能材料,如高熵合金、纳米晶体材料、先进复合材料以及功能梯度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内容涵盖晶体缺陷(位错、晶界、空洞)的成因、分布及其对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初始影响。     晶体缺陷的控制与调控: 详细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如增材制造、定向凝固)如何影响材料内部的缺陷密度和空间排布,以及这些缺陷如何成为疲劳萌生和扩展的初始源头。讨论了先进的电子显微学技术(TEM, STEM)在缺陷表征中的应用。    界面与基体相互作用: 对于复合材料和多相材料,本书着重分析了界面(如纤维/基体界面、晶粒边界)在载荷传递中的作用。探讨了界面弱粘结、脱粘、纤维拔出等机制如何主导材料的损伤起始。    本征疲劳行为: 阐述了不同材料体系(金属、陶瓷、聚合物)的本征疲劳响应,包括低周疲劳(LCF)和高周疲劳(HCF)的本质区别,以及应变-寿命法(Coffin-Manson关系)和应力-寿命法(Basquin关系)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疲劳损伤的演化与模型构建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系统阐述了疲劳损伤从萌生到扩展的动态过程,并引入了多尺度损伤本构模型。     裂纹萌生机制的精细化研究: 深入分析了表面粗糙度、应力集中点、以及材料内部非金属夹杂物诱导的局部塑性区形成与滑移带聚集对裂纹萌生的影响。讨论了表面工程处理(如喷丸强化)对疲劳寿命的提升机理。    裂纹扩展速率的非线性动力学: 偏离传统的线性断裂参数描述,本书提出了考虑材料塑性、应变硬化与载荷历史效应的疲劳裂纹扩展模型。重点介绍了基于能量耗散率和J积分的修正模型,以更好地描述大裂纹扩展阶段的行为。    先进的损伤演化模型: 引入了基于内变量理论的连续介质损伤力学(CCDM)框架,用于描述材料内部微裂纹的形成、汇合与链接过程。详细推导了各向异性材料的损伤张量演化方程,特别关注了蠕变-疲劳交互作用下的时间依赖性损伤累积。  第三部分:实验表征与寿命评估  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准确性,本书详细介绍了用于研究疲劳损伤过程的先进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原位(In-situ)疲劳测试技术: 重点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高频超声波检测以及同步加速器断层扫描(CT)技术在实时监测疲劳裂纹扩展和内部损伤演化中的应用。这些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捕获瞬态的损伤事件。    表面损伤的无损评估: 探讨了声发射(AE)技术、荧光渗透检测(PT)以及脉冲涡流(PEC)技术在结构服役状态下对早期疲劳缺陷的定位与定量评估方法。    寿命预测与概率方法: 鉴于材料性能的随机性,本书引入了可靠性工程的观点。详细介绍了Weibull统计模型、极值理论在预测极端疲劳寿命场景中的应用,以及蒙特卡洛模拟在评估结构剩余寿命不确定性方面的作用。  第四部分:特定载荷条件下的复杂损伤行为  本书最后探讨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不可避免的复杂载荷情景。     多轴疲劳与应力状态耦合: 针对旋转弯曲、扭转组合加载等复杂应力状态,提出了应力强度因子或应变参数的组合准则(如 SWT 参数、Fatigue Spectrum Plane 分析),并讨论了剪切应变在裂纹扩展中的主导作用。    冲击与高频载荷响应: 分析了材料在超快速载荷(如弹丸撞击、爆炸载荷下的材料响应)中的动态力学行为。引入了粘塑性模型和惯性效应,用以描述材料在极高应变率下的损伤特性。    服役环境对疲劳的影响: 深入研究了腐蚀疲劳(Corrosion Fatigue)和高温疲劳(Thermal Fatigue)的耦合机制。阐述了电化学过程、氧化物形成与机械应力循环相互作用如何加速裂纹的萌生与扩展。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及能源装备领域的博士研究生、研究人员,以及需要深入理解先进材料结构完整性与失效机理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它提供了一个跨越微观机制到宏观工程应用的、严谨而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