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

陶庵夢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張岱 著,周倩 注
圖書標籤:
  • 清代文學
  • 夢幻小說
  • 文言小說
  • 地方誌
  • 筆記小說
  • 文化史
  • 民俗學
  • 文學研究
  • 古典文學
  • 陶庵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3395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1868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華優美隨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0
字數:278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陶庵夢憶》是明朝遺民張岱的一部人生迴憶錄,也是大明王朝三百年繁華景象的縮影。作者通過細緻描述明朝江南百姓吃穿住行等生活風俗、追憶故國傢園來反思個人,錶達對明朝興亡的感嘆之情。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4年,一說卒於1689年)

字宗子,號陶庵、蝶庵,浙江山陰(今屬紹興)人,公認成就很高的明代文學傢、史學傢,小品文的集大成者。他齣身於鍾鳴鼎食之傢,詩書簪纓之族,具有極高的審美和文學素養,又是生活雜傢,能體察百姓生活,為後世讀者生動描繪齣一幅江南百姓《清明河上圖》般的風俗畫捲。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石匱書》《三不朽圖贊》。


精彩書評

《陶庵夢憶》嚮我們展示瞭廣闊的生活畫捲,凡是親身所曆並心有所感的,作者都極盡所能地描摹他們的聲色光影。在作者筆下,無論是山川風物、亭颱園林、人情百態、奇人逸事、還是戲麯雜藝、工藝書畫、茶食飲膳、花木竹石、甚至擊技博戲,無不躍然紙上。

在現代人看來,《陶庵夢憶》中所描寫的生活頗有“高級小資”的味道。作者的生活是充滿貴族文人情趣的:舞文弄墨、蒔花弄草、鬆風聽雪、春水煎茶,處處體現著晚明士子的風流,但是又超yue瞭一般的風花雪月而蘊含瞭無盡的人生哲理。

目錄

自序 ‖001

捲 一

鍾山 ‖007

報恩塔 ‖012

天颱牡丹 ‖015

金乳生草花 ‖017

日月湖 ‖021

金山夜戲 ‖025

筠芝亭 ‖028

蹻園 ‖031

葑門荷宕 ‖034

越俗掃墓 ‖037

奔雲石 ‖040

木猶龍 ‖043

天 硯 ‖047

吳中絕技 ‖050

濮仲謙雕刻 ‖052

捲二

孔廟檜 ‖057

孔林 ‖061

燕子磯 ‖065

魯藩煙火 ‖068

硃雲峽女戲 ‖071

紹興琴派 ‖074

花石綱遺石 ‖077

焦山 ‖080

錶勝庵 ‖083

梅花書屋 ‖088

不二齋 ‖090

砂罐锡注 ‖093

瀋梅岡 ‖095

岣嶁山房 ‖098

三世藏書 ‖101

捲三

絲社 ‖107

南鎮祈夢 ‖111

禊泉 ‖115

蘭雪茶 ‖119

白洋潮 ‖123

陽和泉 ‖126

閔老子茶 ‖129

龍噴池 ‖133

硃文懿傢桂 ‖135

逍遙樓 ‖137

天鏡園 ‖141

包涵所 ‖143

鬥雞社 ‖146

棲霞 ‖148

湖心亭看雪 ‖151

陳章侯 ‖153

捲四

不係園 ‖157

秦淮河房 ‖160

兗州閱武 ‖162

牛首山打獵 ‖165

楊神廟颱閣 ‖168

雪精 ‖171

嚴助廟 ‖173

乳酪 ‖177

二十四橋風月 ‖179

世美堂燈 ‖183

寜瞭 ‖187

張氏聲伎 ‖189

方物 ‖192

祁止祥癖 ‖195

泰安州客店 ‖198

捲五

範長白 ‖203

於園 ‖207

諸工 ‖210

姚簡叔畫 ‖212

爐峰月 ‖215

湘湖 ‖218

柳敬亭說書 ‖221

樊江陳氏橘 ‖224

治沅堂 ‖226

虎丘中鞦夜 ‖229

麋公 ‖232

揚州清明 ‖234

金山競渡 ‖238

劉暉吉女戲 ‖240

硃楚生 ‖243

揚州瘦馬 ‖245

捲六

彭天锡串戲 ‖251

目蓮戲 ‖254

甘文颱爐 ‖257

紹興燈景 ‖259

韻山 ‖262

天童寺僧 ‖266

水滸牌 ‖269

煙雨樓 ‖273

硃氏收藏 ‖275

仲叔古董 ‖277

噱社 ‖280

魯府鬆棚 ‖283

一尺雪 ‖285

菊海 ‖287

曹山 ‖289

齊景公墓花樽 ‖292

捲七

西湖香市 ‖297

鹿苑寺方柿 ‖301

西湖七月半 ‖303

及時雨 ‖307

山艇子 ‖311

懸杪亭 ‖314

雷殿 ‖316

龍山雪 ‖318

龐公池 ‖320

品山堂魚宕 ‖322

鬆花石 ‖325

閏中鞦 ‖327

愚公榖 ‖329

定海水操 ‖332

阿育王寺捨利 ‖334

過劍門 ‖337

冰山記 ‖340

捲八

龍山放燈 ‖345

王月生 ‖349

張東榖好酒 ‖352

樓船 ‖355

阮圓海戲 ‖357

花閣 ‖360

範與蘭 ‖362

蟹會 ‖365

露兄 ‖367

閏元宵 ‖370

閤采牌 ‖375

瑞草溪亭 ‖378

琅嬛福地 ‖382


精彩書摘

日月湖 寜波府城內,近南門,有日月湖。日湖圓,略小,故日之;月湖長,方廣,故月之。二湖連絡如環,中亙一堤,小橋紐之。日湖有賀少監祠。季真朝服拖紳,絕無黃冠氣象。祠中勒唐元宗《餞行》詩以榮之。季真乞鑒湖歸老,年八十餘矣。其《迴鄉》詩曰:“幼小離傢老大迴,鄉音無改鬢毛衰。兒孫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八十歸老,不為早矣,乃時人稱為急流勇退,今古傳之。 季真曾謁一賣藥王老,求衝舉之術,持一珠貽之。王老見賣餅者過,取珠易餅。季真口不敢言,甚懊惜之。王老曰:“慳吝未除,術何由得!”乃還其珠而去。則季真直一富貴利祿中人耳。《唐書》入之《隱逸傳》,亦不倫甚矣。

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愛,直抵南城。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圍湖岸,亦間植名花果木以縈帶之。湖中櫛比者皆士夫園亭,颱榭傾圮,而鬆石蒼老。石上淩霄藤有鬥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四明縉紳,田宅及其子,園亭及其身。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故園亭亦聊且為之,如傳捨衙署焉。屠赤水娑羅館亦僅存娑羅而已。所稱“雪浪”等石,在某氏園久矣。清明日,二湖遊船甚盛,但橋小,船不能大。城牆下趾稍廣,桃柳爛漫,遊人席地坐,亦飲亦歌,聲存西湖一麯。

譯?文

寜波府城內,靠近南門的地方,有個日月湖。日湖是圓形的,稍微小點,所以叫“日湖”;月湖是長形的,麵積稍大,所以叫“月湖”。兩湖連在一起就像一個圓環,中間橫著一道湖堤,小橋像紐帶一樣橫跨在湖麵上。日湖邊上有賀知章的祠堂。賀知章的塑像身穿朝服配綬帶,沒有道士的瀟灑氣勢。祠堂中刻有唐玄宗為他餞行的詩來彰顯榮耀。賀知章上書請求迴鑒湖養老時已經八十多歲瞭。他的《迴鄉偶書》詩中說:“幼小離傢老大迴,鄉音無改鬢毛衰。兒孫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八十歲纔告老還鄉,雖然已經夠晚瞭,但是當時人還說他是急流勇退,古今流傳。

賀知章曾經拜訪一個賣藥的王老,求取飛升成仙的辦法,並贈給他一顆珍珠。王老看見一賣餅的人經過,用珍珠嚮賣餅的人來換餅。雖然賀知章嘴上不敢說話,但是心裏非常懊悔可惜。王老說:“吝嗇的毛病沒有除去,長生的辦法從哪來呢!”於是把珍珠還給他就離開瞭。這樣看來,賀知章也隻不過是一個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罷瞭。把《賀知章傳》歸入《唐書》的《隱逸傳》,這也算是不倫不類瞭。

月湖如一泓汪洋的湖水,澄靜透亮讓人喜愛,直通南城。城下密密種植瞭桃樹和柳樹,圍繞在湖岸的四周,也在其中種植瞭名貴的花果草木相互環繞。湖中有序排列著的都是士大夫的園亭,亭颱樓榭都已經倒塌,但是鬆石依然蒼翠悠久。石上的淩霄藤有鬥大,這大概是活瞭一百年以上的植物。四明的官宦人傢,田宅都留給子孫後代,園亭留給自己死後埋骨。正如平泉房屋一樣,多經易主反復無常,也像驛館衙門,所以園林亭颱也姑且是這樣。屠赤水傢的娑羅館如今也僅存娑羅樹而已。所謂的“雪浪”等石頭,在某傢園子裏麵很長時間瞭。清明節當天,日月兩湖裏麵遊玩的船隻非常多,但是因為橋太小,船隻不能太大,都是小遊船。城牆下一處大點的地方,桃花爛漫柳樹成蔭,遊人席地而坐,一邊飲酒一邊唱歌,有一首歌麯還被錄入《西湖》裏。

評?析

此篇是描寫浙江寜波日月湖風光的一篇佳作,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這一切均源於作者內心的激蕩澎湃。同時,日月兩字也組成瞭“明”,與作者後文的追思遙相呼應,錶達瞭作者對故國的思念之情。


金山夜戲

崇禎二年中鞦後一日,餘道鎮江往兗。日晡,至北固,艤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天為白。餘大驚喜。移舟過金山寺,已二鼓矣。經龍王堂,入大殿,皆漆靜。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餘呼小傒攜戲具,盛張燈火大殿中,唱韓蘄王金山及長江大戰諸劇。鑼鼓喧闐,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張口,嗬欠與笑嚏俱至。徐定睛,視為何許人,以何事何時至,皆不敢問。劇完將曙,解纜過江。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譯?文

崇禎二年(1629)中鞦後的一天,我經由鎮江去往兗州。當日申時到達北固山,在江口停船靠岸。月光明亮澄淨如從囊中傾瀉而齣的流水,江麵上波濤湧動,露氣與月光渾融一體,天空都變成瞭白色。我感到非常驚喜。劃動小舟經過金山寺,已經是二更時分瞭。經過龍王堂,進入大殿,殿內寂黑一片。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地上,斑駁稀疏如同殘雪映照。我呼喚小奴拿著演戲的道具,在大殿中大張燈火,唱韓蘄王金山及長江大戰等幾齣戲劇。鑼鼓聲一陣喧鬧打破瞭寺院的靜謐,整個寺院的僧眾都起來圍觀。其中有一個年老的僧人用手背擦著眼角,目瞪口呆地望著我們,突然嗬欠、笑聲和噴嚏一起從嘴裏噴齣來瞭。漸漸地,他們想要知道是何人何事為何來,但是又沒有人敢上前詢問。戲劇演完瞭天都快要亮瞭,我們解開纜繩過江離開。山僧送到山腳下,久久地目送我們離去,不知道我們到底是人、是怪,還是鬼。

評?析

在夜深人靜之時,突然鑼鼓喧天,演齣瞭一場喧鬧的大戲,驚吵寺僧甚至不知是人、是怪、還是鬼,這種狂行果真是紈絝子弟所為。盡管作者後來經曆國破傢亡,這裏也能看齣作者有一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與自賞。


天硯

少年視硯,不得硯醜。徽州汪硯伯至,以古款廢硯,立得重價,越中藏石俱盡。閱硯多,硯理齣。曾托友人秦一生為餘覓石,遍城中無有。山陰獄中大盜齣一石,璞耳,索銀二斤。餘適往武林,一生造次不能辨,持示燕客。燕客指石中白眼曰:“黃牙臭口,堪留支桌。”賺一生還盜。燕客夜以三十金攫去。命硯伯製一天硯,上五小星一大星,譜曰“五星拱月”。燕客恐一生見,鏟去大小二星,止留三小星。一生知之,大懊恨,嚮餘言。餘笑曰:“猶子比兒。”亟往索看。燕客捧齣,赤比馬肝,酥潤如玉,背隱白絲類瑪瑙,指螺細篆,麵三星墳起如弩眼,著墨無聲而墨沉煙起,一生癡瘛,口張而不能翕。燕客屬餘銘,銘曰:“女媧煉天,不分玉石;鰲血蘆灰,烹霞鑄日;星河溷擾,參橫箕翕。”

譯?文

年幼時候我看硯,並不能識彆美醜。徽州汪硯伯到來,在廢棄的硯上題幾款古字,立刻讓廢硯身價百倍,越中收藏的石頭都趕不上它的價值。後來當我看過很多硯之後,漸漸看齣瞭些硯的門道。我曾經囑托朋友秦一生為我尋訪好的石頭做硯,他找遍全城都沒有找到。聽說山陰獄中大盜齣售一塊璞石,他花瞭二斤銀子買瞭這塊石頭。我恰好去瞭杭州,秦一生倉促間也無法辨認這塊石頭的好壞,就拿去給張燕客看。燕客指著石中的白眼說:“這塊石頭品質低劣,隻能用來墊桌腳。”燕客哄騙秦一生把石頭還給瞭大盜。當天夜裏燕客就花瞭三十金把石頭從大盜那裏買走瞭。然後燕客叫汪硯伯製作瞭一塊天硯,上麵有五顆小星和一顆大星,叫作“五星拱月”。燕客害怕被一生看見,就鏟去大小兩顆星,隻留下三顆小星。後來秦一生知道瞭這件事,嚮我說起這件事時非常懊悔。我笑道:“這玉石在我手裏與在燕客那裏是一樣的。”於是我們急忙去找燕客索要觀賞。燕客捧齣瞭這塊硯颱,隻見紅得像馬肝,溫潤如玉,隱隱約約可以看見背麵有像瑪瑙的白絲,上麵刻有細小的篆文,正麵凸起像弩眼的三星,著墨沒有聲音且墨沉下去後隱隱有煙升起,一生看得呆瞭,張著嘴閤不攏。燕客請我題銘,我題道:“女媧煉天,不分玉石;鰲血蘆灰,烹霞鑄日;星河溷擾,參橫箕翕。”

評?析

一方硯颱,經曆如此有趣,秦一生的憨厚,張燕客的狡詐,張岱的寬和,躍然紙上,情趣盎然。由人及硯,可知物之美醜;以硯度人,可窺人性之美醜。


燕子磯

燕子磯,餘三過之。水勢湁潗,舟人至此,捷捽抒取,鈎挽鐵纜,蟻附而上。篷窗中見石骨棱層,撐拒水際,不喜而怖,不識岸上有如許境界。

戊寅到京後,同呂吉士齣觀音門,遊燕子磯。方曉佛地仙都,當麵蹉過之矣。登關王殿,吳頭楚尾,是侯用武之地,靈爽赫赫,須眉戟起。緣山走磯上,坐亭子,看江水潎洌,舟下如箭。摺而南,走觀音閣,度索上之。閣旁僧院,有峭壁韆尋,碚礌如鐵;大楓數株,蓊以他樹,森森冷綠;小樓癡對,便可十年麵壁。今僧寮佛閣,故故背之,其心何忍?是年,餘歸浙,閔老子、王月生送至磯,飲石壁下。

譯?文

我在途中多次經過燕子磯,這裏水流湍急,劃船經過此處的人,都需要迅速用鐵鈎勾住岸邊的石頭並用鐵纜牢牢挽住,然後緊緊挨著像螞蟻一樣慢慢前行。從船篷的窗戶望去,岸邊的石頭棱角分明,層疊有緻,撐船在水上前行去觀察,不僅沒有喜悅之情,反而陡生恐懼之心,我以前還真不知道岸上的景物會給我這樣的感覺。

崇禎十一年(1638)我到南京後,和呂吉士一起齣觀音門,去遊覽燕子磯。我這纔領略到這裏是人間仙境、佛祖聖地,而以前路過竟然錯過瞭。我們登上關王殿,前麵是吳國,後麵是楚地,都是諸侯用武之地,好像可以看到英雄豪傑手揮劍戟、英勇無畏的樣子。順著山路來到燕子磯的上麵,坐在亭子中,看江水飛奔,船行駛得像離弦的箭一樣快。轉嚮南麵,我們走到觀音閣,從索橋上過去。觀音閣旁的僧院,有懸崖峭壁高達韆丈,聳入雲霄,岩石堅硬如鐵;幾棵大楓樹與旁邊的樹木形成一片鬱鬱蔥蔥、綠樹成蔭的景象;倘若在樓中與懸崖相對而坐,便能麵壁十年也不覺得枯燥瞭。如今僧房、佛堂卻故意背對著峭壁,這樣的布局僧人怎能忍住不起繁雜的內心呢?這一年,我迴到浙江。閔老子、王月生送我到燕子磯,我們在石壁下暢飲。

評?析

作者用簡潔明快的筆墨再現瞭燕子磯的風景。我們一生錯過無數沿途的風景,但偶有機會駐足,一定也能像作者一樣發現驚喜,而讓我們的人生少些遺憾。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燈火優傒,聲光相亂,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攜及童孌,笑啼雜之,環坐露颱,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入人叢,昭慶、斷橋,嘄呼嘈雜,裝假醉,唱無腔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淨幾暖爐,茶鐺鏇煮,素瓷靜遞,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或逃囂裏湖,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遊湖,巳齣酉歸,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齣,多犒門軍酒錢,轎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趕入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麵看麵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燈籠火把如列星,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吾輩始艤舟近岸,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頮麵。嚮之淺斟低唱者齣,匿影樹下者亦齣,吾輩往通聲氣,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於十裏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譯?文

七月半的西湖,沒有什麼可看的,隻能看看那些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成五類來看。第一類人,他們在樓船上奏起簫鼓,戴著士人高帽坐在盛筵前觥籌交錯,燈火通明中歌妓錶演、奴僕奔忙,聲光交雜錯亂,隻是名義上賞月而實際上沒有看月亮的人,這類人可以看。第二類人,他們也坐在樓船上,身邊有名妓或大傢閨秀,帶著相貌姣好的少年,笑聲叫聲都夾雜在一起,環坐在船上的平颱上,隻顧看著自己周圍的人,是身在月下卻根本不看月的人,這類人可以看。第三類人,他們也坐在船上,奏響一片笙歌,名妓和不做佛事的僧人一起喝酒唱歌,管弦絲竹輕吹低彈,這些人雖然也在月下,也看月,但是更想讓彆人注意到他們在看月,這類人也可以看。第四類人,他們既不坐船,也不坐車,衣冠不整,酒足飯飽後吆喝著三五成群擠到人群中,在昭慶寺、斷橋這些地方大喊大叫,假裝喝醉瞭,哼唱著無腔調的麯子,是既賞月,也看其他賞月和不賞月的人,但實際上什麼也沒看,也可以看這類人。第五類人,他們船上罩有薄幔,乾淨的茶幾旁放著暖爐,茶鍋裏有剛煮好的茶,素淨的茶杯在默默傳遞,與好友佳人同坐船上欣賞月色,船有時藏在樹影之下,有時也為躲避喧囂劃入西湖裏湖,他們是真正欣賞月色而人們不會看見他們看月的姿態,也不故意裝作賞月的人,這類人也要看看。

杭州人遊西湖的習慣是最早上午九點齣發,下午最晚七點迴來,像是為瞭避開月亮如避開仇人,這天傍晚喜歡熱鬧的人成群結隊地急著齣城,多給門軍賞些酒錢,排列在岸邊的轎夫舉著火把等著。人一上船,就催促船夫盡快到斷橋,趕赴盛會。因此,二更以前,西湖上人聲鼓吹,一片嘈雜,像沸水滾動也像不可撼動,像夢中的驚叫和囈語,像是聾啞人聽不到彆人和自己的聲音,等到大船小船一起靠岸,就什麼也看不到瞭,隻能看見船篙敲擊著船篙,船挨著船,人和人之間肩並肩、麵對著麵罷瞭。過一會兒,遊玩興盡後,官府的筵席也散瞭,衙役喝道離去,轎夫叫喊船上的人迴來,用關城門來恐嚇他們,燈籠火把像星星似的排列著,人群簇擁著離開。原來在岸上的人也趕在關城門之前急著返城,人群漸漸稀少,不一會兒就散盡瞭。

這時我們這些人纔把船靠岸,斷橋上的石階剛涼下來,我們在上麵鋪上席子,招呼客人一同暢飲。這時候月亮如同剛剛磨好的銅鏡,山色如同重新整理過妝容,水像重新洗過臉一樣。剛纔那些慢飲低唱的人齣來瞭,那些隱藏在樹影下的人也齣來瞭,我們相互打招呼,拉他們同坐。詩友們來瞭,名妓也到瞭,酒杯碗筷擺放好瞭,管弦歌聲悠揚響起。月色蒼涼,東方將要天亮時,客人纔各自離開。我們劃船到十裏荷花中酣睡,荷花香氣撲鼻,做瞭一個非常愜意的美夢。

評?析

作者開篇就點明瞭“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然後介紹五類可看的“看七月半之人”,對比附庸風雅的所謂看月人,重點突齣作者與友人這類文人雅士賞月的愜意享受。全文構思精巧,敘事角度新穎,隻能再次嘆服作者的文采!


前言/序言

小品文作為文體的興盛是在明清時期,而晚明小品文因其成熟性和創新性更受推崇。小品文是散文品種之一,體裁靈活多變,內容豐富包容,行文簡練雋永,語言具有抒情性和諷刺性,主要側重於抒發一時的感想體會、記錄零散的所見所聞,是一種輕便自由的文學形式。

作者張岱(1597—1684年,一說卒於1689年)是明末清初文學傢,字宗子,後改字石公,號陶庵、蝶庵,晚年號六休居士。祖籍四川綿竹,故又自稱“蜀人”“古劍”。浙江山陰(今屬紹興)人,寓居杭州。張岱齣身於官宦世傢、書香門第,傢中三世藏書,父祖皆是飽學之儒,張岱自幼生活在優越富足的環境中,受到瞭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藝術熏陶,追求精緻不脫流俗的生活品質,也具有文人雅士的審美情操。他在《自為墓誌銘》曾寫到曆明時期的生活:“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捨,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桔虐,書蠹詩魔。”改朝換代的血雨腥風使得張岱的人生齣現轉摺,也讓他嘗盡瞭國破傢亡的滋味,國傢現狀是“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硃顔改”,但是他依然堅持文人風骨和民族氣節,一生以明朝遺民自居,明亡後拒不仕清;張岱的生活也從富貴陷入睏窘:“所存者,破床碎幾,摺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自為墓誌銘》),正如作者本人所說的,“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陶庵夢憶》自序)。於是,他晚年避入深山,勤筆不輟,著述頗豐,在錶達懷念故國之情的同時,也以此保留明朝文化和漢族傳統,並甘願隱逸終老。除去散佚部分,他的著作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石匱書後集》《四書遇》《古今義烈傳》《史闕》《快園道古》《夜航船》等。

《陶庵夢憶》是明清時期小品文的經典之作,內容涵蓋生活的方方麵麵,為我們生動展現瞭一幅明代江南百姓生活的畫捲,如描寫節日習俗和風俗人情的有《越俗掃墓》《閏中鞦》《嚴助廟》《龍山放燈》等篇,遊覽名勝古跡和江南園林的有《孔廟檜》《焦山》《筠芝亭》《於園》等,記錄戲麯音樂和休閑娛樂的有《紹興琴派》《彭天锡串戲》《鬥雞社》《柳敬亭說書》,介紹飲食茶道和花藝鳥類的有《乳酪》《蘭雪茶》《天颱牡丹》《寜瞭》等,還有介紹古玩收藏和名工巧匠的《天硯》《砂罐锡注》《吳中絕技》《濮仲謙雕刻》等。文中記述都是作者親身經曆的生活,嚮我們展示瞭世間眾生百相。張岱的小品文敘述自由流暢,語言清麗雅緻,最突齣的特點是於不經意間抒發自己的情感,而直擊心靈,引發讀者共鳴。《陶庵夢憶》側重於迴憶晚明時期的生活,充斥著遊山玩水的世俗娛樂,但是字裏行間都透露齣作者閱盡繁華的淡泊滄桑之感。

《陶庵夢憶》不僅是一部個人化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時期的風俗畫捲。由於作者見識廣博,有高深的文學素養,所以其對所見所聞的描寫記述,使晚明時期江南地區百姓生活的方方麵麵仿佛曆曆在目,對於明清研究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審美參照。文中所描寫的是一種感性的曆史,因而也更為真實,更值得推崇。



《舊事如夢》 第一捲:浮光掠影 第一章:斜暉脈脈 那是一個怎樣的午後?陽光穿過庭院裏斑駁的葉影,在estones砌成的地麵上投下跳躍的光斑,仿佛碎金點點。微風拂過,帶來遠處桂花淡淡的甜香,混閤著泥土的清新,讓人心神俱寜。我坐在廊下的竹椅上,手中捧著一本泛黃的舊書,目光卻不曾在那字裏行間停留片刻。我的思緒,早已被這光景牽引,飄嚮瞭遙遠的過去。 我依稀記得,那時候的夏天格外漫長,蟬鳴聒噪得仿佛要把天邊的雲彩都震碎。院子裏那棵老槐樹,枝繁葉茂,成瞭我們孩童時嬉戲的最佳場所。我最喜歡攀到樹上,從高處俯瞰整個庭院,看著奶奶在院子裏忙碌的身影,看著母親晾曬的衣裳在風中翩翩起舞。那時候的天空,藍得像一塊無暇的寶石,偶爾飄過的幾朵白雲,也懶洋洋地舒展著身姿,好像是被這夏日的炎熱融化瞭一般。 父親偶爾會從書房裏齣來,手裏拿著一本古籍,臉上帶著一種我當時無法理解的深沉。他會指著院子裏的某些景物,給我講一些古人的故事,那些故事裏有風雲變幻,有傢國情懷,也有兒女情長。我雖然年少,卻被他口中那些跌宕起伏的情節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些古老的世界裏,感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 母親總是忙碌著傢務,但她的眼神裏卻充滿瞭溫情。她會時不時地走齣廚房,手裏端著一碗涼茶,遞到我父親手中,然後對我露齣一個慈愛的笑容。她做的飯菜,總是帶著傢鄉的味道,即使多年以後,我依然能清晰地記得那碗清蒸魚的鮮美,那盤紅燒肉的濃鬱。 庭院的一角,有一方小小的水池,裏麵養著幾尾金魚。它們在水中悠遊自在,偶爾吐齣一串串細小的氣泡,在陽光下閃爍著七彩的光芒。我常常趴在池邊,看它們搖頭擺尾,想象著它們的世界,一個色彩斑斕,充滿生機的海底王國。 那時候的日子,簡單而寜靜,每一天都像是被精心雕琢過的玉石,溫潤而美好。如今,雖然物是人非,但每當陽光透過樹葉灑在我身上,我總會想起那個午後,想起那些模糊卻又清晰的畫麵,仿佛一切都還在昨天,一切都未曾改變。 第二章:故人如是 迴憶如同一條蜿蜒的河流,載著我的思緒,緩緩流嚮那些曾經熟悉的麵孔。我試圖捕捉那些早已模糊的輪廓,那些曾經鮮活的聲音,卻發現它們在時間的洪流中,變得愈發稀薄。 我記得村口的那位老先生,他總是坐在自傢門前的老榆樹下,手裏把玩著一串核桃,眼神渾濁,卻又透著一股洞察世事的智慧。村裏的大事小事,他似乎都知道,而且總能說齣一些讓人醍醐灌頂的見解。我小時候,調皮搗蛋,沒少被他“教育”,但我知道,他並非真的責怪我,隻是希望我能少走彎路。如今,那棵老榆樹還在,但老先生早已不在,隻留下那串在風中搖曳的核桃,訴說著歲月的痕跡。 還有那位唱戲的班主,他的嗓音洪亮,唱腔悠揚,每每在他搭颱唱戲的日子,村子裏便會熱鬧非凡。我總是和小夥伴們擠在人群最前麵,看他颱上揮灑自如,看他咿呀唱念,仿佛自己也成瞭故事裏的人物。那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學會他的唱腔,將來也能站在颱上,博得滿堂喝彩。然而,後來班子解散,他去瞭哪裏,我也無從得知,隻剩下那些零碎的鏇律,偶爾會在夢中迴響。 村東頭李大娘,總是笑眯眯的,她的手裏總是不停地織著毛衣,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她的笑容溫暖而樸實,總能讓人感到一種傢的親切。她織的毛衣,顔色鮮艷,花樣繁多,村裏的孩子幾乎每人都有一件她親手織的毛衣,那是溫暖,更是關愛。後來,她也離開瞭,她的笑容,她的溫暖,都成瞭我心中最珍貴的記憶。 鄰居傢的小哥,比我大幾歲,我們曾一起爬樹掏鳥窩,一起在田埂上追逐嬉鬧。他總是能想齣各種稀奇古怪的點子,帶著我闖蕩“江湖”。他的眼睛裏閃爍著 mischievous 的光芒,總讓我覺得,和他在一起,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發生的。後來,他跟著父母去瞭城裏,我們就漸漸斷瞭聯係。偶爾在照片裏看到他,已經是個英挺的青年,但那份童年的頑皮,卻依然能從他的眼神裏窺見一絲。 這些人,這些麵孔,如同散落在時光碎片中的珍珠,雖已不再璀璨,卻依然閃爍著獨特的光芒。他們塑造瞭我的童年,他們的存在,讓那個貧瘠的年代,充滿瞭色彩和溫度。如今,我隻能在迴憶的長河中,一次又一次地打撈起這些珍貴的碎片,將它們串聯起來,拼湊齣一段段動人的舊事。 第三章:風物入畫 我常常覺得,我所經曆的那些地方,都擁有著一種獨特的靈魂。它們並非是死闆的景物,而是承載著生命的氣息,訴說著無聲的故事。 傢鄉的渡口,是我童年時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那裏總是停靠著幾艘陳舊的木船,船夫們在岸邊悠閑地抽著旱煙,談論著今年的收成。渡口旁的河水,總是靜靜地流淌,映照著藍天白雲,也映照著岸邊垂柳的倒影。每當傍晚,夕陽的餘暉灑在河麵上,金光閃閃,如同鋪瞭一層碎金,那景象美得讓人心醉。我喜歡坐在船頭上,看著河水緩緩流過,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聽著遠處傳來模糊的炊煙升起的聲音,一切都顯得那麼寜靜和諧。 鎮子上的集市,更是我記憶中難以抹去的一筆。那是生活的中心,是熱鬧的縮影。集市上人頭攢動,叫賣聲此起彼伏,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琅滿目。有新鮮的瓜果蔬菜,有辛勤勞作的農夫們帶來的土特産,也有小販們售賣的各種新奇玩意兒。我喜歡在集市上穿梭,感受那份煙火氣,感受那份屬於市井的活力。我最喜歡的是那些賣糖葫蘆的老奶奶,她們總是把紅彤彤的糖葫蘆串得整整齊齊,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我省下零花錢,買上一串,細細品嘗那酸甜的味道,那份快樂,簡單而純粹。 村外的荒山,在我的童年裏,卻是一片神秘而充滿挑戰的樂園。那裏有茂密的樹林,有蜿蜒的山路,有偶爾齣沒的野兔和偶爾聽到的鳥鳴。我和小夥伴們常常結伴而行,去探險,去尋寶。我們會攀爬陡峭的山坡,去尋找傳說中的野果,去傾聽風吹過樹葉發齣的沙沙聲。雖然山路崎嶇,但也正是這份艱辛,讓我們的探險充滿瞭意義。如今,再迴想起那片荒山,它在我心中,已經不僅僅是荒山,而是我們曾經的王國,是我們青春的印記。 那些風物,它們不僅僅是我童年裏流動的背景,更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教會我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生活的樸實,感受歲月的變遷。如今,即使身處繁華都市,我也常常會想起那些熟悉的景象,那些帶著泥土芬芳的空氣,那些淳樸的麵孔,它們是我心中永遠的慰藉。 第二捲:世情百態 第四章:人情冷暖 生活,就像是一幅巨大的畫捲,而畫捲上最濃墨重彩的,莫過於那些復雜而微妙的人情世故。我曾親曆過溫暖人心的善舉,也曾目睹過令人唏摸的無奈。 記得有一次,我傢遭遇瞭一場小小的變故,經濟上陷入瞭睏境。當時,我們一傢人都愁眉不展。然而,村裏的鄉親們,卻自發地伸齣瞭援手。有人送來米麵,有人送來蔬菜,有人甚至主動提齣藉錢給我們。那種溫暖,像是一束照進黑暗的光,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瞭“遠親不如近鄰”的真諦。那時候,我幼小的心靈,被這份淳樸的感情深深打動,也明白瞭,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有時比物質上的富足更為重要。 然而,人情也並非總是溫暖如春。我也曾見過一些因為利益而産生的紛爭,因為誤解而造成的隔閡。鄰裏之間,因為一點點小事,而斤斤計較,老死不相往來。那種冰冷,讓人感到無力和沮喪。我曾經不理解,為什麼明明是朝夕相處的人,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而變得如此陌生。父親告訴我,人心是復雜的,如同水麵的波紋,時而平靜,時而翻湧。我隻能慢慢地去學著理解,去學著包容。 我記得,鎮上有一個賣豆腐的老伯,他為人忠厚老實,每天起早貪黑,隻為維持生計。他做的豆腐,味道鮮美,價格公道,深受街坊鄰裏的喜愛。然而,後來鎮上新開瞭一傢豆腐坊,用機器生産,價格更低,口感卻遠不如老伯的豆腐。漸漸地,老伯的生意越來越差,最後,他不得不關門歇業,去給彆人打零工。我看著他佝僂的身影,心中充滿瞭不忍。那時候,我開始懂得,生活並非總是公平,有時候,勤勞和善良,也需要麵對殘酷的市場競爭。 還有一些曾經熟悉的麵孔,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地疏遠瞭。我們曾經一起分享過喜怒哀樂,一起度過瞭一段美好的時光。但生活總是嚮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們的軌跡,終究會分道揚鑣。告彆,有時是無聲的,有時是帶著淡淡的遺憾,但無論如何,那些曾經的相遇,都將成為生命中珍貴的迴憶。 人情冷暖,如同四季的交替,各有其獨特的色彩和感受。我在這其中,學會瞭珍惜那些溫暖的善意,也學會瞭用平和的心態去麵對那些不如意。生活,就是在這樣不斷地體驗和感悟中,慢慢地變得豐盈而有深度。 第五章:少年心事 少年時代,是一段青澀而懵懂的時光,充滿瞭好奇、夢想,以及那些小心翼翼的情感。那些年少的心事,如同初生的嫩芽,在心底悄悄地萌發,帶著淡淡的香氣,也帶著一絲不安。 我曾為一個女孩而心動。她住在隔壁,長發披肩,笑容甜美,眼神裏總是閃爍著一種我無法形容的光彩。我常常會偷偷地看她,會在她經過我身邊時,心跳漏掉一拍。我會假裝無意地齣現在她經常齣現的地方,希望能引起她的注意。我也會為她寫一些不著邊際的詩句,然後又羞於讓她看到。那時候的喜歡,純粹而熾熱,卻又帶著深深的膽怯,不敢輕易錶露。 我還曾對未來充滿瞭無限的憧憬。我想成為一個像故事裏的英雄一樣的人物,去闖蕩江湖,去建功立業。我會在夜晚,躺在床上,想象著自己穿著鎧甲,策馬奔騰的場景。我也會讀很多關於曆史的書,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名垂青史。這種年少的抱負,雖然有些不切實際,卻是我前進的動力,是我對生活的熱情所在。 我也曾為一些小事而煩惱。比如,考試成績不理想,被父母責備,或者和小夥伴們因為一點小事而爭吵。那時候,這些煩惱在我的心中,仿佛是天大的事情,讓我感到沮喪和不安。我常常會躲在角落裏,獨自品味著這份憂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煩惱,也漸漸地被新的經曆所衝淡,成為瞭迴憶裏一個微不足道的片段。 我記得,我曾經喜歡坐在窗邊,看外麵的世界。我喜歡觀察著形形色色的人,想象著他們的故事。我也會思考著一些自己無法理解的問題,比如,人為什麼會哭?為什麼會有戰爭?我渴望著能夠理解這個世界,渴望著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少年心事,就像是散落在風中的蒲公英,輕盈而飄渺,卻又充滿瞭生命的韌性。它們塑造瞭我最初的模樣,也為我日後的人生,埋下瞭無數的伏筆。如今,雖然早已告彆瞭少年時代,但那些心事,依然會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心中最柔軟的角落。 第六章:歲月的饋贈 時光,是一位最公正的雕刻傢,它用無形的手,在我們身上留下瞭深刻的痕跡。這些痕跡,或許是皺紋,或許是白發,或許是對過往的深深懷念。而歲月的饋贈,也並非總是帶著傷感,更多時候,是帶來瞭一種沉澱後的智慧和豁達。 我曾以為,青春是無限的,生命是永恒的。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地明白瞭,生命是有周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我開始學會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我不再執著於那些無法實現的目標,而是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我學會瞭更加坦然地麵對得失。曾經,我為失去而痛苦,為得不到而焦慮。但如今,我明白,有些東西,注定不屬於自己,強求隻會帶來更大的傷害。我開始相信,一切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即使是失敗和挫摺,也往往蘊含著成長的契機。 我更加懂得感恩。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朋友的陪伴,感恩生活賜予我的一切。我開始用更加平和的心態去審視這個世界,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中的美好。一份溫暖的問候,一個善意的微笑,都足以讓我感到幸福。 我也開始反思自己。那些曾經年少時的衝動和固執,如今看來,顯得那麼幼稚。我開始審視自己的言行,努力去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明白,真正的成熟,不在於年齡的增長,而在於內心的成長。 歲月的饋贈,讓我更加明白生命的意義。它不再是簡單的生存,而是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感悟,對世界的理解。我開始用更加寬廣的胸懷去擁抱生活,去迎接未來的每一個挑戰。 我常常會一個人靜靜地坐著,迴味著過往的點點滴滴。那些曾經的歡樂,曾經的憂傷,都如同陳年的美酒,越發香醇。我感謝時間,感謝它教會我的一切。它讓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懂得生活。而這份歲月的饋贈,也將伴隨我,走嚮生命的下一個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陶庵夢憶》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一種“遺珠”的驚喜。它不像那些市麵上隨處可見的暢銷書,它更像是一本被時間沉澱下來的寶藏,等待著有緣人去發掘。它沒有華麗的封麵,也沒有煽情的宣傳,但它的內容卻足以令人震撼。 這本書最突齣的特點,是它獨特的敘事視角。作者仿佛是一位遊走在時間長河中的觀察者,他用一種旁觀者的姿態,記錄著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他並不強求你認同他的觀點,也不強求你接受他的評判,他隻是將他所見所感如實地呈現齣來。 我特彆喜歡它對細節的捕捉,那些微小的動作,細微的錶情,甚至是轉瞬即逝的念頭,都被作者捕捉得那麼精準。這些細節,構成瞭書中人物的靈魂,也構成瞭那些故事的血肉。讀著讀著,你會覺得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環境中,與書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它的語言風格是一種“意境”的營造。它不像那種直白的敘述,而是通過一種含蓄、內斂的方式,將情感和意境傳達齣來。有時候,一個詞語,一個短語,就能勾勒齣一個畫麵,就能引發無盡的聯想。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它不會把所有東西都告訴你,它會留下一些空間,讓你去想象,去思考,去填補。這種留白,反而讓這本書更具生命力,更耐人尋味。 我常常在感到迷茫的時候,拿起這本書。它不會給我明確的答案,但它會讓我看到,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性,有無數種活法。它是一種啓發,一種引領,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嚮。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

評分

讀《陶庵夢憶》這本書,就像是推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門,眼前豁然開朗,隨即又被一陣迷霧籠罩。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然後清晰地概括齣“講瞭什麼”的書。相反,它像是一場夢,你醒來後,腦海裏隻剩下一些模糊的意象,一些揮之不去的情感。 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翻開它,那些文字仿佛被施瞭魔法,不再是乾巴巴的字句,而是變成瞭一幅幅鮮活的畫麵,一個個生動的人物。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樂,他的細膩、他的敏感、他的纔情,甚至他偶爾流露齣的無奈與孤獨。 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在於,它不強求你理解,也不需要你贊同,它隻是呈現,呈現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或者曾經被他深深懷念過的生活片段。有時候,你會覺得仿佛置身其中,和書中人物一同經曆瞭那些或悲或喜的瞬間;有時候,你又像一個旁觀者,靜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心中泛起陣陣漣漪。 它的語言不像很多現代作品那樣直白,而是充滿瞭古韻,每一個字詞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讀起來仿佛有一種古老的韻律在迴響。有時候,一個詞語,一個句子,就能勾勒齣一個完整的故事,讓我迴味無窮。 我常常會把這本書放在床頭,睡前隨意翻開一頁,讓那些文字像安眠麯一樣,將我帶入一個寜靜的世界。它不提供答案,也不強加道理,隻是溫柔地陪伴著我,讓我在喧囂的現實中,找到一絲屬於自己的寜靜與思考的空間。

評分

讀《陶庵夢憶》,我總會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它就像一位老者,坐在你對麵,不疾不徐地給你講述他年輕時的故事,講他所見所聞,講他所思所想。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但卻充滿瞭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況味。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人性的洞察。作者似乎對人心的幽微之處有著超乎尋常的理解,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在權力鬥爭中斡鏇的官員,還是在市井中謀生的百姓,都顯得那麼真實,那麼立體。他毫不避諱地展現人性的光輝與陰暗,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真實、更加復雜的世界。 它對當時社會風貌的描繪也是非常寫實的。從達官貴人的生活方式,到市井小民的日常起居,都描繪得細緻入微。讀這本書,就像在看一部反映那個時代的紀錄片,你能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氛圍,當時的文化特點,當時的價值觀念。 它的語言風格是一種獨特的“白描”藝術,不加修飾,卻能抓住事物的本質。有時候,一句樸實無華的敘述,就能勾勒齣一個生動的場景,一個鮮活的人物。這種返璞歸真的藝術手法,反而能帶來更強的感染力。 我常常會在工作之餘,或者在情緒低落的時候,翻開這本書。它就像一劑心靈的良藥,能夠平復我焦躁的心情,讓我重新審視生活。它讓我明白,人生有起有落,有悲有喜,但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麵對,如何去經曆。它不提供慰藉,但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一種對人生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翻閱《陶庵夢憶》,總讓我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仿佛親身走進瞭那個遙遠的年代,感受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它不像曆史教科書那樣闆正,也不像小說那樣有完整的情節綫,它更像是一本私人的日記,記錄著作者所經曆的、所見聞的、所思所想的點點滴滴。 我最喜歡的是它對細節的描繪,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瞬間,卻被作者捕捉得那麼生動,那麼傳神。無論是市井的喧囂,還是山林的靜謐,抑或是人情世故的復雜,都被他用細膩的筆觸一一展現齣來。讀著讀著,你會發現自己也仿佛成為瞭那個場景的一部分,能聽到風吹草動,能聞到食物的香氣,能感受到人心的微妙變化。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無為而為”,它不刻意去煽情,也不刻意去說教,它隻是平靜地敘述,但正是這種平靜,卻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你會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唏噓,會為作者的纔情而贊嘆,也會為那些逝去的時光而感到悵然。 它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是流動的。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有時候,一句話在不同的心境下讀來,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這種層次感和豐富性,是很多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難以企及的。 我經常會在喝茶的時候,或者在午後陽光正好時,帶著這本書來到窗邊。讓那些文字在指尖流淌,讓那些故事在腦海中迴蕩。它就像一位老朋友,無需多言,就能與我産生深深的共鳴。它讓我思考,讓我迴憶,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評分

《陶庵夢憶》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盛大的宴席,擺滿瞭各種各樣的“人生味道”。它不像那種一本正經的學術著作,更不像那種跌宕起伏的現代小說,它更像是一種隨性的記錄,但這種隨性中,卻蘊含著深厚的功力。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那些生動的人物群像。作者仿佛是一位觀察入微的戲劇導演,他筆下的每個人物,無論齣身高低,無論身份如何,都鮮活得如同躍然紙上。他們的言談舉止,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精明算計,或者他們的憨厚淳樸,都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它描繪的場景也是豐富多彩的,既有宮廷的繁華,也有市井的煙火;既有文人雅士的聚會,也有販夫走卒的日常。作者似乎總能找到最恰當的筆觸,將這些不同的場景融為一體,形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生活百態。 這本書的文字,帶著一種古典的雅緻,但又不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它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將復雜的事件,或者微妙的情感,用最簡潔、最生動的方式錶達齣來。有時候,一個詞語,一個比喻,就能勾勒齣一個意境,讓人聯想翩翩。 我喜歡在旅行的間隙,或者在獨處的時間裏,捧著這本書閱讀。它能讓我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沉浸在那個充滿故事的世界裏。它不是提供答案的書,它更多的是引發思考,引發對人生,對社會,對人性的探究。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與古人的對話,一次對過往的迴溯。

評分

超值 值得閱讀 好書

評分

在讀,古人教會我們做人為事的道理,仔細讀書。

評分

和喜歡蘇軾所以買瞭這本書,和展示齣來的一樣。

評分

現代人生活忙碌,心情常常焦慮不安,枕邊放一本《東坡誌林》,每天靜下心來讀一讀,可以在品味古人的生活中調整自己的心情。

評分

紙張和印刷需要改進!

評分

全五捲,包羅萬象的筆記小說。走近古代智者,享受生活情趣,體會彆樣人生。

評分

正版好書,價格實惠,值得一看

評分

書很不錯,紙張印刷也很好,但運送過程中硬封皮被弄變形瞭

評分

裝幀設計精美。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