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塑性理论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

岩土塑性理论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尤志嘉,时健,付厚利 著
图书标签:
  • 岩土工程
  • 塑性力学
  • 地下工程
  • 土力学
  • 数值模拟
  • 有限元
  • 地基处理
  • 隧道工程
  • 边坡稳定
  • 岩土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0594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458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经典塑性力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岩土材料的基本力学特性、屈服条件、流动法则和本构关系,并侧重于岩土塑性极限分析理论及应用。采用岩土塑性极限分析理论对工程实例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并通过数值模拟、相似材料实验和现场实测进行验证,说明其有效性。第1章介绍了塑性力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重要概念,以及岩土塑性本构关系;第2章介绍了岩土材料的滑移线理论与极限分析的上、下限定理,并以地下工程支护技术中的圆形条带碹为例阐述了极限分析上、下限法的应用;第3章介绍了塑性极限分析理论在地下硐室底板稳定性及相应控制技术中的应用;第4章通过模型试验研究极限状态下地下硐室底板的稳定性;第5章对极限状态下的巷道底板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本书可以作为土木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塑性力学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岩土力学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1 岩土塑性理论基本概念
1.1 岩土塑性理论简介
1.2 土的压缩试验结果
1.2.1 土的单向固结压缩试验
1.2.2 土的三轴剪切试验结果
1.3 岩土材料的基本力学特征
1.3.1 岩土材料的基本特性
1.3.2 岩土材料的基本力学特性
1.3.3 岩土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1.4 应力张量及其不变量
1.4.1 八面体应力与等效应力
1.4.2 主应力空间及偏平面
1.4.3 应变张量分解及其不变量
1.4.4 应变率张量与应变增量
1.5 屈服与破坏准则
1.5.1 屈服与破坏
1.5.2 金属类材料的屈服与破坏准则
1.5.3 岩土材料的屈服与破坏准则
1.6 加卸载准则与塑性流动法则
1.6.1 加卸载准则
1.6.2 塑性流动法则
1.7 硬化规律
1.7.1 硬化模型
1.7.2 硬化模量与硬化规律
1.8 岩土塑性本构关系
1.8.1 弹塑性增量本构关系的一般表达式
1.8.2 岩土弹塑性本构模型
1.8.3 岩土黏弹塑性本构模型
2 岩土塑性滑移线理论与极限分析理论
2.1 概述
2.2 经典滑移线理论与滑移线法
2.2.1 应力滑移线场及其性质
2.2.2 速度滑移场及其性质
2.2.3 间断值定理
2.2.4 边界条件
2.2.5 基本边值问题及数值积分法
2.3 岩土材料的滑移线理论与滑移线法
2.3.1 基本假设与基本方程
2.3.2 应力滑移线场及其性质
2.3.3 速度滑移线及其性质
2.4 极限分析的上、下限定理
2.4.1 耗散函数
2.4.2 小变形假设下的虚功原理
2.4.3 极限分析的上、下限定理
2.5 极限分析的上限方法
2.5.1 速度间断面及相容破损机构
2.5.2 能量耗散率的表达式
2.5.3 关于上限方法的有效性简述
2.5.4 上限方法的应用:条形基础下Coulomb材料的极限平衡问题
2.6 极限分析的下限方法
2.6.1 间断应力分布及均匀应力场叠加
2.6.2 半无限平面上的条形基础间断应力场
2.6.3 半平面体承受深埋基础荷载的下限解
2.7 圆形条带碹塑性极限分析
2.7.1 圆形条带碹的塑性力学分析方法
2.7.2 圆形条带碹支护压力的上限解
2.7.3 圆形条带碹支护压力的下限解
2.7.4 圆形条带碹支护地压分析
3 基于塑性极限分析的巷道底板稳定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3.1 基于塑性极限分析的巷道底板稳定性的滑移线解答
3.1.1 巷道底板变形的Prandtl解答
3.1.2 巷道底板变形的Hill解答
3.1.3 反底拱支护后巷道底板的应力场分析
3.2 基于塑性极限分析的底鼓控制技术力学效应分析及支护参数设计
3.2.1 底板锚杆控制底鼓的原理和方法
3.2.2 抗滑桩控制底鼓的原理和方法
3.2.3 反底拱控制巷道底鼓的原理和方法
3.3 抗滑桩联合底板锚杆控制硐室底鼓的实例
3.3.1 工程概况
3.3.2 底板支护方案设计
3.3.3 支护效果评价
4 极限状态下巷道底板稳定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4.1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的理论与应用
4.1.1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的原理
4.1.2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的仪器设备及操作步骤
4.1.3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4.1.4 二维数字散斑相关测量系统
4.2 模型试验的相似条件
4.2.1 基本概念
4.2.2 模型试验相似三定理
4.2.3 相似模拟的定义
4.2.4 模型材料研制的基本原则
4.3 模型试验的准备
4.3.1 试验箱的制备
4.3.2 试验模型材料的选取与制备
4.4 试验方案及实施过程
4.4.1 试验原理
4.4.2 试验方案
4.4.3 试验过程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模型一的试验结果分析
4.5.2 模型二的试验结果分析
4.6 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对比
4.6.1 模型一的对比结果分析
4.6.2 模型二的对比结果分析
5 极限状态下巷道底板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1.1 FLAC简介
5.1.2 工程背景简介
5.1.3 巷道模型的建立
5.2 影响底板稳定性因素分析
5.2.1 巷道宽度对底板变形模式的影响
5.2.2 垂直压力对底板变形模式的影响
5.2.3 衬砌厚度对底板变形模式的影响
5.2.4 开挖反拱对底板变形模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岩石力学基本原理与现代分析方法 本书深入剖析了岩石力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当前前沿的分析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而全面的理论基础,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岩石工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 第一部分:岩石力学的基石 第一章:岩石的宏观力学行为 本章将从宏观角度出发,系统介绍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的基本力学响应。我们将探讨岩石的变形特性,包括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破坏行为。通过对不同应力状态下岩石应力-应变关系的分析,揭示岩石的非线性、各向异性和时效性等重要特征。 1.1 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 详细阐述应力张量与应变张量的定义及相互关系,介绍岩石在单轴、三轴及剪切等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重点分析弹性模量、泊松比、剪胀系数等宏观参数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1.2 岩石的强度理论: 系统介绍并比较多种经典的岩石强度理论,如摩尔-库仑准则、Drucker-Prager准则、Hoek-Brown准则等。深入分析这些理论在不同岩石类型和应力条件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我们将通过具体算例来展示如何应用这些理论预测岩石的破坏强度。 1.3 岩石的变形特性: 讨论岩石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变形模量变化,以及加载、卸载过程中产生的迟滞现象。介绍岩石的蠕变行为,包括稳态蠕变、瞬态蠕变和加速蠕变,并探讨影响蠕变速率的主要因素。 1.4 岩石的破坏机制: 分析岩石在不同加载条件下发生的破坏模式,如巴西劈裂破坏、剪切破坏、压碎破坏等。介绍断裂力学在岩石破坏研究中的应用,讨论裂纹的萌生、扩展和贯穿过程。 1.5 岩石的试验方法与室内测试: 详细介绍岩石力学参数的室内测试方法,包括单轴压缩试验、三轴压缩试验、直剪试验、巴西劈裂试验、蠕变试验等。强调试验设计、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的规范性,以及标准测试规程的重要性。 第二章:岩石的微观结构与力学响应 本章将聚焦于岩石的微观层面,探讨其内部结构、矿物成分、胶结状态以及孔隙特征如何影响其宏观力学行为。理解岩石的微观性质是深入掌握其力学特性的关键。 2.1 岩石的矿物组成与结构: 介绍岩石的种类及其主要矿物成分,如石英、长石、云母、碳酸盐矿物等。分析不同矿物的力学性质差异如何影响岩石的整体力学性能。讨论岩石的结晶结构、沉积结构、变质结构等微观构造特征。 2.2 岩石的孔隙与渗透性: 深入研究岩石的孔隙结构,包括孔隙的大小、形状、连通性及其分布。探讨孔隙度、比表面积等参数对岩石力学强度的影响。介绍岩石的渗透性,分析流体在岩石内部的流动规律。 2.3 岩石的胶结作用与微裂隙: 分析岩石颗粒间的胶结方式(如物理胶结、化学胶结)对其强度的贡献。重点研究微裂隙的形成、分布与演化,以及它们在岩石变形与破坏过程中的作用。 2.4 显微观测技术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 介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先进显微观测技术在岩石微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展示如何通过显微图像揭示岩石的变形机制和破坏过程。 第三章:岩石的动态力学行为 本章将探讨岩石在快速加载、地震波传播等动态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这对于评价地震区域的工程安全至关重要。 3.1 岩石的动力学本构关系: 介绍描述岩石在高速加载下行为的动力学本构模型。分析应变率效应,即岩石强度和变形随加载速率变化的规律。 3.2 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 阐述P波、S波等地震波在岩石介质中的传播机理。分析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反射、折射、散射现象,以及对岩石结构的影响。 3.3 岩石的动力强度与疲劳: 研究岩石在循环加载下的动力强度退化与疲劳破坏。分析动力荷载下岩石的破坏准则。 3.4 动力试验方法: 介绍弹道冲击试验、霍普金森杆试验等用于研究岩石动态力学行为的试验技术。 第二部分:现代岩石力学分析方法 第四章:数值模拟方法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 本章将重点介绍当前岩石力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数值模拟技术,包括有限元法、离散元法、有限差分法等,并阐述它们在解决复杂岩石工程问题中的优势。 4.1 有限元法(FEM)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单元划分、插值函数、刚度矩阵组装与求解。重点讨论如何将岩石的本构模型(线弹性、弹塑性、粘弹性等)融入有限元分析。展示FEM在应力分析、变形计算、稳定性评估等方面的应用。 4.2 离散元法(DEM)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 阐述离散元法的核心思想,即模拟岩石作为一个由离散的块体组成的系统。重点介绍接触算法、力计算与运动更新等关键环节。DEM特别适用于模拟岩石破裂、颗粒流动、块体运动等非连续变形问题。 4.3 有限差分法(FDM)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 介绍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进行求解。FDM在处理流体渗流、热传导等问题中表现出色。 4.4 结合数值模拟与室内外试验: 强调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与校准对于实际工程应用的重要性。讨论如何将室内外试验结果反馈给数值模型,以提高模拟的准确性。 第五章:岩石力学的多场耦合分析 许多岩石工程问题涉及多种物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应力-渗流耦合、热-力耦合、流-化耦合等。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耦合效应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5.1 应力-渗流耦合分析: 详细介绍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Darcy定律)和有效应力原理(Terzaghi原理)。阐述孔隙水压力如何影响岩石的强度和变形。讨论饱和与非饱和土体渗流的差异。 5.2 热-力耦合分析: 分析温度变化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如热膨胀、热应力等。介绍在高温环境(如核废料处置库、地热工程)下的热-力耦合分析方法。 5.3 流-化耦合分析: 探讨地下水流与岩石流变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在地下水作用下岩体可能发生的流变破坏。 5.4 其他耦合效应: 简要介绍电-力耦合、化学-力耦合等在特殊岩石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第六章:岩体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本章将岩石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地下工程场景,解决诸如边坡稳定、隧道开挖、基础承载等关键工程问题。 6.1 隧道开挖与围岩支护: 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场的重分布及变形规律。介绍不同支护形式(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等)的作用机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估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结构的可靠性。 6.2 地下洞室群的相互影响: 研究多个地下洞室同时存在时,它们之间的应力相互干扰和变形耦合效应。评估洞室群的整体稳定性。 6.3 边坡稳定性分析: 介绍基于岩石力学理论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包括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等。分析地下水、构造应力、风化等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6.4 地下水控制与堵漏技术: 结合渗流理论,分析地下水对工程结构的影响。介绍常用的地下水控制和堵漏技术。 6.5 地下工程中的动力灾害防治: 探讨地震、爆破等动力作用对地下工程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减震、防灾措施。 第七章:现代监测与反馈控制技术 为了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运行,实时监测与反馈控制至关重要。本章将介绍现代岩石力学监测技术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7.1 常用岩石力学监测仪器: 详细介绍位移计、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应力计、加速度计等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安装方法及数据采集。 7.2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阐述监测数据的预处理、异常值剔除、趋势分析以及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7.3 反馈控制理论与应用: 介绍基于监测数据实现的工程结构(如边坡、隧道支护)的反馈控制策略,以达到最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7.4 案例研究: 通过具体的地下工程监测案例,展示监测技术在预警、诊断和优化设计中的作用。 本书力求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并配以丰富的图表和实例,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岩石力学理论的深刻认识,并掌握其在各类地下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拨云见日”的清晰感。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每一个观点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证。我之前对“弹塑性耦合”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但通过这本书中对岩土体在不同应力阶段所表现出的弹性与塑性行为的耦合分析,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大变形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探讨,让我看到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需要采用大变形理论来分析岩土体的行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地下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章节,作者结合了塑性理论的预测能力和风险管理的方法,为地下工程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书中对“隧道穿越断层”的讨论,也让我了解到,断层等不良地质条件对隧道施工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利用塑性理论来分析和应对这些挑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深基坑工程”的案例分析,作者详细阐述了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岩土体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支护设计来保证基坑的稳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岩土工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原理,而塑性理论正是理解这些原理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循循善诱”的学习体验。作者的讲解风格非常耐心,他会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逐步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我之前对“剪切带”的概念了解不多,但通过这本书中对岩土体剪切破坏机理的详细阐述,我对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塑性损伤累积”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材料在反复加载过程中的退化,以及这种退化对工程安全可能带来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地下构筑物沉降控制”的案例研究,作者结合了塑性理论的计算和实际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荷载下构筑物的沉降特性,并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书中对“软土地基处理”的讨论,也让我了解到,针对不同类型的软土地基,需要采取不同的改良策略,而塑性理论正是指导这些策略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地下空间开发”的章节,作者探讨了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如何利用塑性理论来评估和控制岩土体的变形,以确保地下结构的安全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岩土工程的专业知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扎实的学习,逐步掌握并应用于实际。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作者的讲解思路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每一步的推导都显得顺理成章。我之前对“连续介质力学”的概念有些模糊,但通过这本书中对岩土体作为连续介质的描述,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的阐释,让我明白岩土材料并非是简单的线弹性体,其行为的复杂性是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岩土体强度理论”的对比分析,作者详细介绍了莫尔-库仑、Drucker-Prager等不同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工程条件选择最合适的理论模型。书中对“地下水对岩土体强度影响”的分析,也让我认识到,在地下工程中,水的存在不仅仅是渗流问题,更会显著影响岩土体的力学性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地下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章节,作者结合了塑性理论和动力学原理,分析了地震等动力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安全问题。这本书让我看到,岩土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而塑性理论则是连接这些学科的关键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并不算小,但却让我有一种“言简意赅”的阅读感受,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恰到好处,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应用的广度。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务实,他很少使用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是直奔主题,用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来阐述观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应力集中”现象的分析,作者通过生动的图示和详细的计算,让我看到了在不均匀受力情况下,岩土体会产生局部的高应力区域,这对于理解隧道开挖中的塌方等事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书中对“固结理论”的讲解,也让我对地下结构的长时间沉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瞬时的变形,更是随着水分的排出而发生的缓慢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下水库渗流”的案例分析,作者将渗流理论与塑性力学相结合,分析了地下水对坝体稳定性的影响,让我看到了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强大威力。书中对“地基改良”的讨论,也让我了解到,不仅仅是建造,对现有地基进行优化也是岩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塑性理论正是指导这些改良措施的重要工具。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著作,不在于篇幅的多少,而在于内容的深度和思想的广度,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承认我有些犹豫,毕竟“岩土塑性理论”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学究气,担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将枯燥的公式生动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应力路径”和“应变硬化/软化”概念的解释,他没有直接扔出复杂的图表,而是通过模拟土壤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表现,比如逐步加压、循环加载等,来揭示材料内在的塑性规律。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逐步理解岩土体并非简单的弹性体,而是在超出一定极限后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形。书中对“粘土的塑性”与“砂土的塑性”的区分,更是点出了不同岩土介质的关键差异,让我意识到在实际工程中,根据不同的土质选择恰当的理论模型是多么重要。当我看到书中关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章节时,我联想到了新闻中经常报道的山体滑坡事件,书中结合塑性理论的分析,让我明白了那些灾难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工程手段来预防。此外,书中对“地下水对岩土塑性行为的影响”的阐述,也让我认识到这个因素的复杂性,以及在实际工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细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岩土工程绝非简单的“挖土填土”,而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学科,而塑性理论正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钥匙。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理论”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为理论就是实验室里的公式和方程,与实际工程有着遥远的距离,但《岩土塑性理论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那条鲜活而坚实的纽带。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塑性理论概念时,都会立刻引出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具体应用,这种“理论-应用”的无缝衔接,让人拍案叫绝。例如,在介绍“莫尔-库仑屈服准则”时,书中不仅仅给出了数学表达式,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分析了该准则如何用于预测隧道开挖时的围岩变形,以及如何指导支护结构的设置。我对书中关于“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的讲解尤为深刻,作者用非常形象的例子,比如两块砂纸相互摩擦时产生的阻力,来类比内摩擦角的作用,让我瞬间明白了岩土颗粒之间的内聚力是如何抵抗外力的。书中对“塑性区”的划分和预测,更是让我惊叹于理论的强大,它能够帮助工程师预判哪些区域的岩土体会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形,从而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地下结构沉降分析”的案例研究,通过对不同荷载条件下岩土体塑性变形的模拟,书中展示了如何预测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固建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理论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强大力量,也让我对岩土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震撼。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他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塑性理论,而是将其与地下工程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我之前对“数值模拟”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了解不多,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有限元方法等数值技术如何能够有效地模拟岩土体的复杂塑性行为。书中对“三维数值模拟”的详细介绍,让我感受到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强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地下遂道掘进机(TBM)施工”的分析,作者结合了塑性理论和TBM的掘进机理,阐述了掘进过程中岩土体的受力变形和支护要求。书中对“地下储罐稳定性分析”的讨论,也让我了解到,即便是储藏介质,其重量和压力也会对地下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塑性理论是评估这些影响的重要工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冻土工程”的章节,作者探讨了冻土的特殊塑性行为,以及在寒冷地区地下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岩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领域,而塑性理论则是这些创新的重要支撑。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理解”感,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记忆”。作者在构建这本书的时候,显然花了大量的心思去思考读者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并试图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解答。我并非岩土专业的学生,但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就像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我身边,一步步地引导我。书中对“本构模型”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岩土材料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强度问题,更涉及到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变形特征。作者对“损伤力学”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探讨,这让我明白了材料的破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在分析地下工程案例时,始终紧扣塑性理论的核心,将每一个工程决策都建立在严谨的理论基础之上。比如,在讨论“地铁车站的开挖”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围岩在压力下的塑性变形如何影响车站的内力分布,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开挖顺序和支护方式来优化施工。书中对“桩基承载力分析”的讨论,也让我明白,即便是看似简单的桩,其承载力的计算也涉及到复杂的岩土塑性力学原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探索一片未知的领域,每翻开一页,都能发现新的奥秘,每理解一个概念,都感觉自己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在细致地传授他的绝活。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他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最深刻的原理。我并非工程专业出身,但当我阅读到书中关于“岩土体损伤演化”的部分时,我脑海中闪现的是材料在反复受力后逐渐失效的过程,这种直观的理解,让我对理论的掌握更加牢固。书中对“流变力学”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认识到岩土材料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工程安全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案例,作者结合了塑性理论的计算和实际工程的监测数据,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分析来确保高边坡的安全。书中对“地下工程变形控制”的讨论,也让我意识到,在地下施工中,变形的控制往往比强度本身更为重要,而塑性理论正是理解和控制变形的关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竖井开挖”的讲解,作者分析了竖井在开挖过程中受到的复杂应力状态,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支护设计来保证施工安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如何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工程解决方案,也让我对岩土工程的严谨和精细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一本陈年的老酒,初闻香气扑鼻,细品则回味悠长。我并非岩土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连基础概念都有些模糊,但当我翻开这本《岩土塑性理论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时,一种奇妙的吸引力油然而生。作者的叙述方式,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塑性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精心设计的案例,娓娓道来。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屈服准则”的阐释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冷冰冰的数学公式,而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入手,比如沙堆的堆积极限,甚至连橡皮泥在受力时的形变,都巧妙地联系到了岩土材料的塑性行为。这种“由浅入深”、“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塑性理论的一斑。书中对“塑性流动”的描述,更是让我仿佛置身于地下隧道施工的现场,能够想象到岩土体在巨大压力下的徐变和变形,以及工程师们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预测和控制这种行为。我对地下工程的具体应用部分尤其感兴趣,书中对盾构法、明挖法等不同施工方式下的岩土体响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让我对这些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项目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有些数学推导我还需要反复琢磨,但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岩土工程世界的大门,让我体会到了理论的严谨与应用的巧妙结合,实在是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