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

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伊麗莎白·揚-布魯爾 著,陳偉,張新剛 譯
圖書標籤:
  • 傳記
  • 哲學
  • 漢娜·阿倫特
  • 政治思想
  • 二十世紀思想史
  • 猶太人
  • 納粹主義
  • 極權主義
  • 政治哲學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330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681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走近大思想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55
字數:52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洛杉磯時報》傳記類圖書奬、美國國傢猶太圖書奬

  《新京報》書評周刊-書評推薦(2017-04-08)

  《新京報》書評周刊-書情(2017-05-27)

  《北京青年報》青閱讀:2017年5月月度好書榜

  《晶報》深港書評-周榜(2017-06-03)

  2017年5月百道好書榜?人文類


  即使在黑暗時代,我們仍有權利期待某些火光。它們往往不是來自理論與概念,而是來自一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那些不確定、飄忽並且經常是微弱的光,它們幾乎在所有的環境下都會閃爍,chao越時間限製而永放光芒。——摘自阿倫特《黑暗時代的人們》


內容簡介

漢娜?阿倫特是20世紀偉大而具原創性的思想傢、政治哲學傢和社會理論傢。她的主要著作《人的境況》、《極權主義的起源》等已進入西方政治哲學經典的行列。作為一名與學術流派、政治黨派及意識形態路綫保持距離的獨立思想傢,阿倫特擁有範圍持續擴大的讀者。本書是西方學界較早、較著名的一部阿倫特傳記性著作。作者從書麵材料和那些尚健在的認識阿倫特的人那裏收集資料,以傳記的方式,展現阿倫特的思想發展過程,描述她的哲學、政治和文學的背景與狀況,介紹瞭她所有的重要著作,並提示瞭這些著作對理論界和社會的影響,以及人們對這些著作的評價和解讀。書中,還闡釋瞭比如反猶太主義、邪惡、權力、革命、民族國傢、極權主義等一些貫穿在她全部著作中的關鍵性概念和構思。阿倫特的故事摺射著那個時代,她的著作也是為瞭尋求對那段曆史的理解。就本質來說,傳記關注的是一個人的生活,但它嚮我們展示的是她思想的曆史基礎,是激發她進行思考的特定經驗,是滋養她的友誼與愛,以及展示她的思維方式或思想風格。在阿倫特那裏,對立的思潮碰到一起,這使她的思想豐富而又激越。通過此書,讀者可以很方便地查閱資料,瞭解和把握阿倫特的生平、著作、主要概念和觀點。

作者簡介

作者伊麗莎白?揚—布魯爾是當代優秀的阿倫特研究專傢,她是阿倫特的學生,與阿倫特有很密切的交往,曾在阿倫特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研究方嚮是阿倫特的老師雅斯貝爾斯。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一本個人生活和思想的傳記。它代錶瞭目前較好的關於阿倫特的傳記。——《紐約時報書評》

  ▲一部驚人的戲劇性的故事……最後,我們能看到一個完整的阿倫特。——《新聞周刊》

  ▲隻要是對阿倫特的生平和思想感興趣的人,這本書必不可少。——《波士頓環球報》

  ▲一段從納粹德國到美國成名的冒險故事……以及這段經曆如何塑造瞭阿倫特敏銳的政治意識。——《裏士滿時訊報》


目錄

中譯本序言1

第二版序言1
前言1

第一部分1906—1933
第一章 我們的孩子(1906—1924)5
哥尼斯堡人5
陽光童年遭遇陰影12
艱難和悲傷的年代19
狂飆突進27

第二章 影子(1924—1929)44
激情的思考44
“非同尋常的”與“神奇的”52
鄰人間的愛62

第三章 一個猶太女性的生活(1929—1933)84
哲學的保衛者84
作為自傳的傳記92
轉嚮政治99
白天和黑夜105
一個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反抗109

第二部分1933—1951
第四章 無國籍者(1933—1941)125
她的人民125
海因裏希?布呂赫133
法西斯主義的教訓150
在移民的路上159

第五章 忠誠是真實的標誌(1941—1948)178
方嚮,義務178
為猶太人軍隊的建立187
時代的重負:“最終解決”的歲月194
慰藉203
極權主義的起源213

第六章 公共生活的私人麵(1948—1951)230
歐洲人230
“麵嚮現在”的政治理論241
瑪薩?阿倫特的去世251
確認257
未來哲思的基礎268

第三部分1951—1965
第七章 在這世界如在傢中(1951—1961)286
雙王製286
各種形態的反共産主義299
美國和歐洲:思考革命310
歐洲的“頌詞”322
在美國的論戰331
Amor Mundi(對世界的愛)341

第八章 延遲的治療: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1—1965)357
審判的報告者357
惡的平庸366
艾希曼論戰377
反響385
未迴答的問題392第四部分1965—1975

第九章 黑暗時代的美國(1965—1970)427
共和國427
在公共場閤露麵433
論革命442
再評極權主義450
1968年的《論暴力》455
告彆雅斯貝爾斯465
道德和政治行動468
布呂赫473

第十章 “不再”與“尚未”:心靈生活(1970—1975)487
哲學的慰藉487
思考事務497
De Senectute(論老年)505
最後一年509
理解的工作517

附錄 阿倫特博士論文概要529
部分譯名對照540
譯後記554

精彩書摘


  當漢娜?阿倫特遇到海德格爾,一切就變瞭。海德格爾是來自羅曼司中的一個人物——天資好,有詩意,遠離職業思想傢和奉承的學生,特彆地酷,隻是穿著農人的著裝,他喜歡教滑雪課,愛好滑雪。吸引漢娜?阿倫特的,遠遠不止是她在迴憶中所說的生命和思想的結閤。
  從她在海德格爾80歲生日上迴憶馬堡學習生活的公開講話來看,無人會料到海德格爾曾不僅僅是漢娜?阿倫特的老師,也是她的情人。海德格爾掩蓋得甚至更深。在1923年到1928年的那些時光,當他正在準備《存在與時間》和《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時,他隻是公開地說這是他“最為興奮、最充實、事情最多的時期”。那段時期結束的20年後,他嚮漢娜?阿倫特懺悔說,那段時期阿倫特是他創作的源泉,是他激情思考的動力。但他們把這段懺悔保持在兩人之間,並約定細心封存,正如他們在1925年保守他們愛情故事的秘密一樣。他們的往來情書將保存起來,不能讓其他人看到。在未齣版的文字中,阿倫特確實把在馬堡的那些年寫給海德格爾的信保存著。
  1925年夏天,在哥尼斯堡傢中,阿倫特寫瞭一個自我肖像《影子》,並將之寄給海德格爾。這個肖像,像她在隨後的年月寫的詩歌一樣,是一個最後的囑咐。阿倫特試圖給她的初戀畫上界綫,以語言來控製它。她試圖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將之歸於過去。“如果你將她放進一個故事,或講述一個關於它們的故事,所有的痛苦都能被容忍。”這一魔咒並不總是成功。
  以保護意義的第三人稱單數,充斥著抽象的辭藻和海德格爾式的術語,漢娜?阿倫特的自畫像是讓人震驚地支離破碎、充滿苦惱。像她喜歡閱讀的浪漫小說一樣,肖像是“以那樣概括的語言錶達,它體現的隻是一種情緒,沒有實際的事件”。這種情緒在同一時期的一首題為《陷於自我沉思》的詩中可以看到。
  當我看我的手時——
  陌生的東西和我在一起——
  那時我無地可容,
  不是此時,也不是此地,
  無所支撐。那時我感到當對世界嗤之以鼻。

  如果它想就讓時間走吧
  但不要在那裏留任何標記。

  看,這就是我的手,
  我的,近得齣奇,
  但還是——另一個東西。
  它比我還有更多的含義嗎?
  它有更高的目的嗎?
  這首詩和自畫像都以相同的質問結束:她能戰勝已經撤離的、阻隔的、不屑的距離?在《影子》中,阿倫特在一個沉重的、正劇的平衡上掂量其可能性:
  或許她的青春將把自己從這種符咒和她的靈魂中解放齣來——在一個不同的天空下——經曆瞭錶達和釋放,戰勝瞭孱弱和失常,學會瞭耐心、簡約和有機成長的自由。但更有可能的是,她將在無聊的試驗中,在無規則、無邊界的好奇中繼續浪費她的生命——知道那個長久而熱切希望的終點,讓她驚訝,也給這沒有必要、沒有結果的事情劃上一個武斷的句號。
  阿倫特並沒有言明引起這種失望情緒的實際事件。但漢娜?阿倫特確實給她的處境——她稱之為Fremdheit,陌生或疏離——提供瞭兩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也是更為直接的,是時間分割的事件,它也在詩歌中提及:“在青春完全綻放之前,她已經被那非同尋常、神奇的力量衝刷;結果她——以一種事實上後來讓她害怕的方式——把她的生命分成此時此地與彼時彼地。”阿倫特和海德格爾的關係,倉促而讓人心悸地結束瞭她的青春,帶走瞭她的純真。第二種解釋是,她把她的陌生感歸結為一種特性,經過漫長的時間後,它已經變得習以為常:“她把一些瞭不起的事情當最為實際平淡的事情來看。甚至當生活中簡單共同的事情最深刻地影響她時,她在思想和感情中也從來沒有懷疑:發生在她身上的是平淡的、一件每個人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不值得注意的事,甚至不值得談論。”
  她說,在成長的時候,她曾經意識到第二個習慣,因為她曾經過於“保守,並以自己為中心”。在更年輕時,她的自我中心曾阻礙瞭她的理解力。她“知道許多——通過經驗和仔細的警覺,但一切恰好發生在她身上的事隻是沉淪到她靈魂深處,停留在那裏,好像被凍結瞭一般。她的緊張和隱秘不允許她去處理這些事情,隻是在暗淡的痛苦或夢幻似的、著瞭魔的孤獨之中”。阿倫特沒有忘記她曾經經曆或觀察過的東西,但事情“從視野中淡去,有些完全消失,有些變得模糊,沒有規則或秩序”。
  漢娜?阿倫特說,她的習慣性的睏惑“或許隻是建立在一種無助反叛的青春之上”。它“在這種自我對自我的壓抑中錶達自己,以這種方式她把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和瞭解之途阻礙、隱藏瞭”。用這種試驗性的、復雜的方式,漢娜?阿倫特知道她已經受到瞭傷害:盡管她沒有這麼說。她說,她的壓抑和睏窘的結果是,隨著她的成長,她“更為激進、孤傲和盲目”。
  自從少年時期以來,渴望與恐懼就伴隨著阿倫特,以前,恐懼曾占據瞭較高的位置;但她又一次陷於恐懼的直接原因乃是她對“不同尋常與神奇”的驅除。她驀地意識到,她的愛情故事,她的性覺醒,可能被其他人誤解瞭,他們會認為她已經變得“更醜陋,更普通,甚至到瞭頹廢和縱欲的地步”,因此她掙紮著宣稱她“在這樣的判斷和爭議上中立”的權利。但她確信它會被馬丁?海德格爾這個不同尋常、讓人著魔的人理解,《影子》正是為他而作,正是獻給他的。
  當漢娜?阿倫特遇到海德格爾,並發展齣《影子》中所說的“對一個人無限的癡迷”時,漢娜?阿倫特剛剛滿十八歲。海德格爾比她要大十七歲,是一個基督教傢庭培養齣的人,已婚,並有兩個兒子。即使他左右著對這位聰明年輕的猶太小姑娘燃燒著的愛情,他生活中的一切和他所追隨的習俗都意味著不能完全接受之。他在書信和詩歌中錶達瞭他的專一,他也讓浪漫的愛情花朵吐露芬芳;但他不會讓這一切改變他生命的進程。到1925年夏天時,漢娜?阿倫特已經認識到他要保持著一個陌生人的身份,無論他們多麼密切地聯結在一起。在一首詩中,她邀請他參加一個宴會,但不得不問:
  你為什麼害羞地給我你的手
  似乎那是一個秘密?
  你是來自那樣一個遙遠的大陸
  竟不知道我們的佳釀?
  以一種憂鬱但比《影子》要更為平靜的筆調,她寫瞭一首充滿愛意的“夏日之歌”,它錶明瞭她原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之可能,“錶達和釋放,戰勝瞭孱弱和失常,學會瞭耐心、簡約和有機成長的自由”的可能顯示齣來,盡管她有預感。她依然感到陷於一種非法的、不可能的戀愛漩渦中,它永遠不會去“拉牧師的手”,但她決定使這段戀情帶給她的歡愉保持鮮活。
  穿越成熟的盛夏
  我要走瞭——滑過我的手,
  我痛苦的肢體往下舒展
  嚮那黑暗與渾厚的土地。
  ……
  在馬堡大學求學的那年結束之後,漢娜?阿倫特去弗萊堡大學度過瞭一個學期,在那裏跟海德格爾的老師埃得濛德?鬍塞爾學習。有瞭更多的時間,有瞭一段距離,她可以用更為堅定的力量來反思她“對一個人無限的癡迷”,她確信即使她已經那樣,還是深感悲哀,可她不想被摧毀,或失去“有機的成長”。這個時候,阿倫特寫瞭一首詩,這是她的詩歌中最好的詩作之一。
  夜色將我包圍,
  軟如鵝絨,重如哀愁。
  我不再知道愛是什麼感覺
  我不再知道田野成瞭紅色,
  一切都想逃遁——
  是給我一點平和。

  我想到他,想到愛——
  似乎那是在一個遙遠的大陸;
  “來與給”都是外來的;
  我不知道何物將我束縛。

  夜色已經包圍瞭我,
  軟如鵝絨,重如哀愁。
  反抗無從發起
  朝著新的哀傷與歡樂。
  朋友們例如安妮?門德爾鬆,知道漢娜?阿倫特對海德格爾的戀情,她們同情她,並試圖理解海德格爾看重他的義務,尤其是對妻子和傢庭的義務的決定。
  在《影子》中,漢娜?阿倫特以她具有特色的概括和堅定稱自己的經驗已經教給她的東西:“一切都好,結果是壞的;一切都壞,結果卻是好的。很難說哪個更難容忍。因為準確說來,這是最無法容忍的東西——如果人們在無限恐懼中想到它,它將使人窒息,這種恐懼打破瞭沉默,使個人無法感到如在傢中:相遇並瞭解,時時刻刻都以無所不知和玩世不恭的心態去瞭解:甚至對最極端的痛苦,一個人也必須心存感激,那確實就是一種劫難,但它是一切事情的要點和報償。”漢娜?阿倫特總結說,這就是生活之道:充滿瞭相遇,希臘的悲劇作傢說這些相遇帶來瞭智慧。她的結論很接近於拉爾?瓦恩哈根所得齣的結論:“我正在做什麼啊?什麼也沒做。我是讓生活的雨點落在身上。”
  漢娜?阿倫特從她的一段不可能的愛情經驗中得齣瞭一般性的結論:相遇是一切事情的要素和報酬;她感到自己對世界“羞澀的溫柔”已經被毀,她已經被剝奪瞭如在傢中的感受。正如她在一首獻給朋友的詩中所言,她是一個“無傢可歸者”。
  阿倫特與正統的海德格爾傢人保持距離,努力避免産生閑話,避免強化愛爾弗裏德?海德格爾的敵意。她一個人住在大學附近的一個閣樓房間裏,在那裏接待海德格爾、約納斯和她的哥尼斯堡朋友們。當她在海德格爾的監護下在學術上起步並發展時,漢娜?阿倫特學術上的過人之處對所有認識她的人來說都變得越來越明顯。正如漢斯?約納斯所言,在馬堡,學術上的聰明人並不少見,但在漢娜?阿倫特那裏,學生們發現瞭“一種強度,一種內在的方嚮,一種獨特的品質,一種對本質的洞悉,一種對深度的探查,這使她身上有瞭一層魔力”。
  在她離開馬堡去鬍塞爾那裏學習之後——與海德格爾保持距離——阿倫特就沒有再迴來。她無法跟海德格爾寫博士論文;這種安排的個人睏難除外,他們的聯係如被發現,兩人都要遭殃。因此,海德格爾推薦她去海德堡(Heidelberg),那裏,他的朋友卡爾?雅斯貝爾斯取得瞭哲學教席。

前言/序言

  中譯者序言(陳偉)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之傑齣女性大傢,獨漢娜?阿倫特一人。她的人格與思想,皆有著十分獨特的魅力。阿倫特1906年齣生,1975年去世,屬於20世紀的人物。從她去世至今,已經過去四十餘年。她的著作,雖緊扣時代脈搏,多直接取材於現實,卻並不因時過境遷而被人淡忘。如今,阿倫特在中國,還呈現齣頗為熱門之象;閱讀阿倫特,蔚然成風。而研究阿倫特,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學界,迄今仍不顯得“過時”。
  阿倫特曾說,曆史敘述的要義,不是構建某種理論圖式,不是揭示某種必然法則,而是要學會講故事。每個人、每個團體、每個民族、每個國傢,都有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獨一無二的。有的故事是喜劇,有的故事是悲劇,有的故事是正劇;有的精彩,有的平淡,有的離奇;有的令人愉悅,有的令人傷感,有的叫人壓抑。阿倫特自己的故事是什麼?被她的文字打動後,我們特彆想知道,她那充滿激情的文字背後站著何等樣人?
  阿倫特到達美國之前,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漂泊生涯。她是猶太人,這個由不得自己選擇的齣身,在納粹德國卻是一種“罪過”。如彼時德國其他猶太人一樣,阿倫特作為猶太人,麵臨著種族主義的迫害,並因此而流亡。流亡他國期間,她不過做零工度日,還要著手自己的學術研究。其對現實政治主動或被動的介入,亦從未中止。阿倫特著作中常見的“無根”、“無助”、“漂泊”、“無傢可歸”、“疏離”、“恐怖”、“絕望”、“重負”、“孤獨”、“愛”,對我們來說隻是一些詞語,對阿倫特而言,則是真實的生活,是具體的人生經驗。好在阿倫特有一批不錯的師長、朋友,環繞周圍,時時給她襄助,還有其丈夫布呂赫,與她生死與共。他們的存在,給嚴峻生活境況中的阿倫特以慰藉,以希望。阿倫特曾言,在20世紀生活,如同下雨天齣門沒帶傘,隻有在大雨中行走,任雨點打在自己的臉上、身上。然而,日子再苦,也還要過。人們隻有期盼雨過天晴,期盼苦盡甘來。然而,這種期盼,絕非消極等待。世界愚陋不堪,我們仍須保持對“世界的愛”。不是遁入私域獨善其身,也不是玩世不恭地在與魔鬼共舞中遊戲人生,而是人人覺悟,嚮“生”而生,共同參與世界的建設,俾使自由得以落實,天性得以保存,讓我們在世間如在傢中。這,便是最大的政治。
  阿倫特在德國接受教育,博士畢業後不久,其學術生涯剛剛起步,就趕上瞭納粹運動,同樣屬於“被時代耽誤的一代人”。她的主要學術成就,是在美國完成的,彼時她已經是一位中年婦女。阿倫特的著作中,可以察覺齣一種頑強的精神,因為她要麵對的是20世紀最極端的“惡”,要處理的是最令人絕望的政治經驗,而她自己又是惡劣政治經驗的親曆者、殘酷統治的受害者。即使她後來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美國,不再有生命危險,她仍然守望著公共世界,對各種危機、弊政不遺餘力地進行剖析、批判。伊麗莎白?揚—布魯爾的《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正是圍繞阿倫特與“世界”的互動、交流展開。“愛”與“世界”,皆為本書的關鍵詞,原本也是阿倫特政治思想中的關鍵詞。阿倫特作為孩子進入這個世界,作為老人離開這個世界。但她的思想學術成就,並不因其去世而化為塵埃,它已成世界之一部分,構成瞭“後來者”生活的背景與參照。世界記住瞭她!
  阿倫特的故事甚為豐富。她與汙點哲人海德格爾的師生戀情,藕斷絲連,糾纏不清。此事最早正是由該書曝齣。海德格爾至死不就他當初與納粹的閤作認錯,阿倫特卻毫不計較。阿倫特對海德格爾思想的批判,也要等海德格爾耳聾眼花、行將就木時纔開始。因為她不想讓海德格爾看到她的批判。初戀難忘,刻骨銘心,竟至於此!阿倫特與她的博士論文導師卡爾?雅斯貝爾斯則交流甚好。阿倫特去瑞士巴塞爾看望年老的老師雅斯貝爾斯及其夫人,就如女兒迴娘傢一樣。其情其景,輕鬆自如,正是阿倫特所說的“如在傢中”的感覺。而阿倫特丈夫布呂赫,與阿倫特的母親關係緊張。當瑪薩?阿倫特搬到親戚傢彆居時,布呂赫夫婦竟然甚為愉快,有獲得解放的感覺。工人齣身、自學成纔、醉心於密謀革命的布呂赫,與巴黎音樂專業學習畢業的阿倫特母親,其品味與“禮貌”,過於懸殊,難以共處,可以想見。阿倫特卻與布呂赫恩愛一生,足見阿倫特的風格,不是中産式的。
  事實上,阿倫特對“中産”、“小資”的厭惡,不僅體現在她的生活中,在其著作中,亦有體現。阿倫特十分重視的,是政治的“人民性”、學術的“人民性”。本書所用的“her people”,固然指她所屬的民族(猶太民族),但更為重要的,它是指她的“人民”(相對於精英、暴民而言,當然,也不同於大眾)。彼時,猶太復國主義領袖,常在沒有民意支持、脫離人民的情況下,試圖以外交手段或黨派利益交換解決猶太人問題。而有的猶太人社團領袖,竟配閤納粹,將自己的“人民”圈齣送入滅絕營。知識精英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規模變節,與暴民聯手,促成極權主義,亦令阿倫特不屑。唯有在人民自發革命中,阿倫特看到瞭希望。在此意義上,筆者不妨贈其一榮譽稱號:人民政治學傢。
  阿倫特在戰後曾寫下大量時政評論,她關於“小石城事件”、“艾希曼審判”、“五角大樓文件”皆有宏論,也因之常陷於公共論爭之中。然而,阿倫特從事的主要還是一項思想事業。她主要是一個思想傢,一個卓越的政治思想傢或曰政治理論傢。她麵對采訪者,還特彆指齣,不要把她和哲學界的人相提並論。她有意與哲學傢保持距離,原因在於她認為西方哲學自古希臘巴門尼德始,即帶有對政治深深的傲慢與偏見。阿倫特既不緻力於闡發一套新體係,也並不單單靠斷片式的名言警句去啓迪人,她的著述,更不能總結概括為僵化的教條。她的思想事業,一直在進行中。她去世時打字機上未打完的《心靈生活》書稿中的一頁就是一個象徵,她的思想事業,與生命同步。阿倫特曾說,她所做的,是想要讀懂這個世界。
  我們瞭解瞭阿倫特著述的風格,也就明白瞭閱讀阿倫特時的注意事項。批駁阿倫特的觀點,或者把阿倫特的觀點當成真理,都會造成對阿倫特政治思想實質性的誤讀與背離,從而失去從阿倫特那裏汲取靈感的機會。想當然地去推測阿倫特的意圖,信口開河,由此陷入無謂的爭論,亦不可取。例如,人們覺得阿倫特一定是極其敵視馬剋思的,其實沒有那麼簡單。阿倫特的丈夫是德國共産黨員,阿倫特對德國共産黨甚為同情;她的《人的境況》,是研究馬剋思的項目成果;對於馬剋思,她是把他的思想與極權主義意識形態區分開來看的。她認為馬剋思站在西方政治哲學傳統的終點上,屬於19世紀,固然問題甚多,其說與20世紀極權主義意識形態畢竟不同。當然,在雅斯貝爾斯的提醒下,阿倫特後來更多地傾嚮於否定馬剋思,亦是事實。再如,關於納粹戰犯艾希曼審判報道引發的爭議,阿倫特曾說,她原本可以不用“惡的平庸性”(the banality of evil)這個說法。國內不少中譯將這個術語譯為“平庸的惡”,實屬錯譯,由此自然也産生瞭一些錯誤聯想。阿倫特在用這個術語時,講的不是普通人作瞭大惡,把納粹屠殺的責任推到受害者身上,而是惡本身並非來源於某種極端的墮落狀態或扭麯心理。她認為,艾希曼的例子,揭示瞭一種惡的新來源。在艾希曼的例子中,惡,源於“無思”(thoughtlessness)。此種惡和作惡者是平庸還是傑齣無關,與受害者是否敢於反抗、勇於犧牲無關。“平庸性”在此描述的是惡的性質。
  阿倫特從不自言“走齣洞穴”或發現瞭永恒法則,她情願聲稱自己的思想是管窺蠡測。她的不少觀點,即使在西方,也是備受質疑。她對蘇聯社會主義有其特定的論述方式,其偏頗之處,相信讀者會有所鑒彆。


鏡中魅影:一部關於身份、記憶與遺忘的哲學探索 作者:[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 齣版日期:[虛構年份] --- 引言:失語的年代與破碎的自我 在二十世紀中期那場席捲全球的意識形態風暴中,個體經驗如同脆弱的玻璃碎片,散落於曆史的洪流之中。本書並非試圖重述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潛入一個隱秘而幽深的領域:身份的構建、記憶的不可靠性,以及遺忘作為一種生存策略的必要性。 《鏡中魅影》的核心探討圍繞著一位不願被命名的女性——“觀察者”——展開。她生活在一個被嚴格的社會規範和曆史重構所籠罩的虛構國度“塞壬尼亞”。這個國度崇尚一種集體性、無縫銜接的“光榮曆史”,任何偏離主流敘事的個體記憶都會被視為對社群穩定的威脅。觀察者,作為一名檔案管理員,其日常工作便是參與“修正”——係統性地擦除那些不閤時宜的文獻、照片和證言。 然而,她自己的內在世界卻是一片混亂的迷宮。她的過去似乎被分割成無數個無法拼湊的片段,記憶如鬼魂般遊蕩,時而清晰如昨,時而徹底模糊。本書的敘事結構模仿瞭這種內在的分裂,由一係列看似不連貫的日記片段、非正式訪談記錄以及觀察者對日常物品的細緻描寫交織而成。 第一部分:符號與麵具:公共領域的坍塌 在塞壬尼亞,公開身份(Persona)被提升到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個體被要求穿上精心設計的“社會麵具”,以確保公共生活的秩序與和諧。本書深入剖析瞭這種強製性的“一緻性”如何吞噬瞭個體最微妙的層次。 觀察者在檔案局的工作,讓她得以近距離觀察“消失”是如何發生的。她發現,被移除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某人存在過的痕跡及其復雜性。她開始著迷於那些被故意留下的“瑕疵”——那些程序性錯誤導緻的、未能完全清除的殘餘信息。這些殘餘物,對她而言,是抵抗遺忘的微小火花。 核心章節:《索引的謊言》 本章探討瞭分類係統的悖論。觀察者試圖利用她掌握的分類學知識,構建一個“反嚮索引”——一個記錄著“不存在之物”的清單。她發現,任何試圖定義“自我”的行為,都不可避免地依賴於將自我與“非我”區分開來,而這種區分在極權化的社會結構中,每一次分類都成瞭自我疏離的工具。她開始質疑,一個被集體敘事完全同化的個體,是否還擁有真正的“自我空間”來容納獨特性。 第二部分:迴響與殘像:記憶的物理學 本書的中間部分轉嚮對記憶物質性的探究。觀察者開始搜集被廢棄的、充滿時間腐蝕的物品——褪色的信件、破損的唱片、被水浸泡過的相冊。她不是試圖重建完整的過去,而是迷戀於這些“殘像”所攜帶的情感重量。 章節:《灰塵的幾何學》 在這裏,敘事轉嚮更具現象學的觀察。觀察者描述瞭如何通過觸摸舊物件來感知時間的流動。她著迷於光綫穿過陳舊照片時的摺射角度,認為光綫本身就是一種記憶的媒介。她與一位年邁的,被社會邊緣化的“編織者”建立瞭非正式的聯係。編織者用她古老的技藝,將失落的故事——那些官方曆史中被忽略的民間傳說和傢庭悲劇——編織進她日常的布匹之中。這些布匹,成為無聲的紀念碑,承載著無法被官方文件記錄的重量。 觀察者試圖通過模仿編織者的手法,在自己的工作報告邊緣,用細小的、幾乎看不見的針腳標記齣她“記得”但“不能說齣”的時刻。這是一種純粹的、僅為自我確認的儀式。 第三部分:遺忘的庇護所:構建心靈的荒原 隨著對外部世界“修正”的深入參與,觀察者內心的裂痕也愈發明顯。她開始麵臨一個終極的選擇:是繼續在記憶的碎片中掙紮,試圖重建一個可能並不存在的真實過去,還是主動擁抱一種有意識的、有目的的遺忘,以求得片刻的心靈寜靜? 本書的後半段探討瞭遺忘的主動性。它並非簡單的缺失,而可能是一種防禦機製,一種對壓倒性現實的哲學性撤退。 核心章節:《湖邊的沉默》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觀察者前往塞壬尼亞邊界的一片被汙染的、幾乎沒有生命跡象的湖泊。她將自己過去所有的“綫索”——那些她偷偷收集的、可能指認齣她真實身份的物證——投入湖中。這個行為與其說是摧毀證據,不如說是一種“交付”。她將追溯過去的需求,交付給瞭無差彆、不審判的自然媒介。 她意識到,真正的自由也許不在於完美地記起一切,而在於有能力選擇不再被任何一個特定的時間點所定義。她開始學習“存在於此刻”,將自我簡化為感官的即時體驗:湖水的冰冷、空氣中的硫磺味、以及她自己的呼吸聲。 尾聲:鏡子的碎片與新的視角 觀察者最終迴到瞭檔案局,但她已經不再是那個被記憶摺磨的個體。她依然是檔案管理員,依然進行著日常的工作,但她對“修正”的理解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她不再視之為擦除,而視之為對敘事的“重新聚焦”。她開始有意識地以一種既不完全順從也不直接反抗的方式,在官方記錄中留下更深層的、僅對少數敏銳觀察者可見的“迴響”。 《鏡中魅影》的結尾,沒有提供一個清晰的“真相”或“解脫”。觀察者仍然生活在塞壬尼亞,但她已經為自己開闢瞭一個內在的避難所。這個避難所建立在對記憶的復雜理解之上:記憶是不可靠的工具,身份是流動的邊界,而遺忘,在特定的環境下,可以成為最高形式的自我保護與持續存在的藝術。 本書旨在邀請讀者審視自身與曆史的關係,思考在信息過載和身份標簽化的時代,我們如何定義自己的連續性,以及我們願意為保存還是放棄那些私密的、未被官方認可的“自我”付齣何種代價。它是一部關於在失語世界中尋找微小話語權的沉思錄。

用戶評價

評分

自從我第一次接觸到漢娜·阿倫特的思想,我就被她那深刻而又尖銳的洞察力所吸引。《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更是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然而,我總覺得,一個偉大的思想傢,她的生命經曆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深究的著作。我對阿倫特的人生軌跡,充滿瞭好奇。她是如何在納粹的陰影下生存下來,並最終成為一位享譽世界的思想傢?她在流亡中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她的個人情感生活,她的友誼,她的愛情,又是如何影響瞭她的思想創作?我相信,《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這本書,將會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期待它能為我展現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漢娜·阿倫特,一個不僅僅是名字和理論的符號,而是一個真實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經曆著喜怒哀樂、睏惑與堅持的女性。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她,以及她所留給我們的寶貴思想遺産。

評分

這本《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部人物傳記,不如說是一幅描繪二十世紀思想史波瀾壯闊畫捲的生動畫捲。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超越時代局限、洞察人性幽深的思想傢感到著迷,而漢娜·阿倫特無疑是其中的一顆璀璨明星。她的作品,如同一麵麵棱鏡,摺射齣曆史的復雜性,也照亮瞭人類存在的睏境。然而,我對於她本人,這位思想巨匠的生活軌跡、內心掙紮以及她如何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鍛造齣如此深刻的洞見,一直充滿好奇。我總在想,是什麼樣的經曆,是什麼樣的智慧,讓一個人能夠在目睹瞭人類曆史最黑暗的一麵後,依然保持對“愛”和“世界”的關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空白,它或許會展現一個不為人知的阿倫特,一個在政治舞颱背後,在學術殿堂之外,真實地生活著、思考著、愛著、也痛苦著的個體。我渴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她那些看似冷靜甚至有些殘酷的論述背後,所蘊含的溫情與悲憫。

評分

當我翻開《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的扉頁,一股莫名的期待便湧上心頭。漢娜·阿倫特,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思想的重量和曆史的迴響。我一直對那些在動蕩時代中保持獨立思考、敢於挑戰主流聲音的思想傢充滿敬意,而阿倫特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著作,無論是《極權主義的起源》還是《人的條件》,都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獨到的視角,改變瞭我對政治、曆史以及人類存在本身的理解。然而,對於這位思想巨匠的生平,我所知甚少,隻知道她經曆過納粹的迫害,流亡海外,並在學術界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經曆塑造瞭她如此堅韌的意誌和敏銳的思想?在那些充滿不確定和危險的年代,她是如何在孤獨中堅持思考,如何將個人的苦難轉化為普世的智慧?這本書,我想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傳記,更是一次深入理解二十世紀人類命運的旅程。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看到一個活生生的漢娜·阿倫特,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有掙紮與抉擇的普通人,是如何成為那個不平凡的思想傢的。我希望它能帶領我走進她的內心世界,去感受她的睏惑、她的堅持,以及她對這個世界的深情。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思想傢的作品,就必須嘗試去理解他所處的時代,以及塑造瞭他的個體生命經曆。漢娜·阿倫特,這個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伴隨著“極權主義”、“平庸之惡”等深刻的詞匯,她的思想對我理解現代政治和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然而,對於她本人的生活,我知之甚少,隻模糊地知道她是一位猶太裔德國哲學傢,經曆瞭流亡的痛苦。我很好奇,在那個充滿顛沛流離和思想禁錮的時代,她是如何在異國他鄉找到自己的學術立足之地?她的哲學思考,是如何與她的人生際遇相互交織,彼此成就的?我相信,這本書《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會為我揭示這位偉大思想傢生命中不為人知的一麵,讓我看到她作為個體所經曆的愛恨情仇,她的睏惑與掙紮,她的堅持與超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打破我對於她“思想傢”這一標簽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漢娜·阿倫特。

評分

在我心目中,漢娜·阿倫特是一位永遠不隨波逐流的思想巨匠。她的作品,總是能夠以一種令人警醒的方式,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我尤其對她關於“思考”的論述印象深刻,她提醒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獨立思考的力量也從未消退。然而,對於這位思想傢本人的生活,我一直知之甚少,隻知道她的人生經曆充滿瞭坎坷與挑戰。我特彆好奇,是什麼樣的經曆,讓一位女性在那個男性主導的學術界脫穎而齣,並以如此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人類社會的重大命題?她是如何在流亡的睏境中,在身份認同的迷茫中,依舊保持著對真理的追求和對世界的責任感?我相信,《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近這位傳奇女性的內心世界,去瞭解她的成長軌跡,她的人生選擇,以及那些支撐她走過風雨的信念。我期待它能描繪齣一個立體豐滿的阿倫特,一個不僅僅是思想,更是情感、經曆與人格的集閤體。

評分

東西收到瞭~,質量很好,是正品,包裝很好~,價格也不錯,包裝很好~,配送速度給力,運送過來也沒有磕碰,京東快遞小哥服務態度好,下次還來買,推薦給大傢哦~~

評分

好!!!!!!

評分

愛這個世界——緻阿倫特!

評分

京東活動期間購買京東活動期間購買

評分

好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評分

活動購入,價格實惠。。。。。。。。

評分

喜歡的書,京東活動很給力

評分

阿倫特~想買好久瞭。

評分

書很厚,得有段時間纔能看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