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科学卷: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

开讲啦·科学卷: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节目部 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科学
  • 中国
  • 科技
  • 讲座
  • 开讲啦
  • 知识
  • 前沿
  • 创新
  • 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42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648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邬贺铨、潘建伟、裴端卿、王贻芳、李建刚、李德毅、曲道奎、米格尔·埃斯特班、颜宁、饶毅、杨培东、戚发轫、毛万标、范瑞祥、杨宏、黄旭华、陈德明、吴希明、唐长红、陆军、李东、胡旭东,国宝级科学家为你讲述,如何成为那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没有所谓的哗众取宠,也拒绝不负责任的炒作,本书为青年少打开一扇通往这个世界的大门,用严肃励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别人的故事,启迪他们的人生。

◎互联网、细胞科学、高能物理、人工智能、量子力学、神舟号飞船、宇宙空间站、“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系统、核潜艇、旋翼飞行器、生命科学……在人生的某个节点,看到这样一本书,发现书中科学世界奥妙无穷,于是,你的人生轨迹从此不同……

◎总有那么一个人,让你视为榜样;总有一句话,让你奋发向上。


内容简介

成为那个改变世界的人

无限接近世界的真相

科技对于我们来说,仿佛很遥远,我们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有些事情,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探究过。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天空、星辰、世界的真相依然在那里。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我们不能永远活在摇篮中。我们曾错过海洋,但我们不能再错过宇宙。将来我们应该走得更远,其实,不是为了鲜花和掌声,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书中国宝级的科学家们,汇聚成一股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青年一代: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开讲啦》官方授权图书,书中收录了嘉宾们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成长故事,充满了正能量的演讲中包含他们关于人生的思考,对于未来的憧憬,同时解答了青年们心中的困惑。他们阐释了科技怎样让中国举世瞩目,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在他们的人生中,我们或许能看到未来的路。


作者简介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节目部是以新闻为主的综合类电视频道,是中央电视台第*套节目,于1958年9月2日开播。

《开讲啦》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的优秀重点电视节目。节目面向中国的青年观众群体,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嘉宾,以演讲为载体,传递正能量,聆听思想的声音。节目于每周六22:3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每期50分钟。节目自2012年开播以来,已累计播出200余期。2016年,《开讲啦》实现转型升级,用主动的姿态讲述中国故事,由过去个人奋斗的个体故事上升到家国情怀的中华民族励志,再次受到青年人的热捧。


精彩书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 邬贺铨

互联网之路永远是挑战与机会共存,风光与风险同在;未知多于已知,永远都有故事;颠覆不是新闻,一切皆有可能;成功不靠复制,唯有创新永恒;英雄不问出处,希望寄托草根;大智移云之峰,网络强国圆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贻芳

我们要追求的应该说不是一个诺贝尔奖,而是要追求掌握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知识,集合人类的共同的能力,建造一个中国的科学中心,使得未来我们中国也能够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长 李德毅

大家对人工智能还要多想一点,就像我们对科学要有一点儿敬畏之心一样,对人工智能也要有一点儿敬畏之心。

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饶毅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个角度是从生物的角度,做人;第二个角度是从个体的角度,做有趣的人;第三个角度是从社会的角度,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 戚发轫

不怕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短跑中起作用,而人生、事业是马拉松。所以我觉得,很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起跑线上都不那么完美,但是不要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

虽然我母亲一直深信她的儿子是大学生,不可能忘了养育他的父母,但是30 年一直没有回家,她难免也有怨言。我听我的妹妹讲,我母亲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是满脸泪水呀,我母亲终于自豪不已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 潘建伟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珍视和加以保护的,那就是每个人都需要有心灵的自由和独立的思想。正因为我们从古到今保证了我们思想的独立性,我们才能够保证我们想法的千变万化。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李东

每个人都有他最初的梦想,有的人坚持下来了,有的人中途改变了,但是不管你选择了什么,年轻的朋友们,我希望你们能够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不要让这个世界的浮华干扰了你的视野,不要因为短期内没有得到回报就沮丧或者放弃,不要急功近利。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事业是需要你花很长时间去努力、去追求的。


目录

序 / VI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 / VIII

中国互联网发展之路 / 2

互联网时代,痛点就是起点 / 6

探索的动机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潘建伟 / 12

对科学保持原始兴趣的初心 / 14

探索的动机 / 16

细胞的命运

细胞生物学家,裴端卿 / 22

初识细胞 / 24

细胞的命运 / 26

科学有什么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 / 32

科学是个舶来品 / 34

科学的四点用途 / 36

我的“太阳”在中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李建刚 / 44

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 / 46

“人造太阳”不是梦 / 50

人工智能在奔跑:“无人驾驶”即将成为现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长,李德毅 / 58

把驾驶交给机器人 / 60

对人工智能要有敬畏之心 / 63

机器人的时代到来了

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席,曲道奎 / 66

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 / 68

机器人产业大有可为 / 70

我来中国做科研

中国973项目首位非华裔首席科学家,米格尔·埃斯特班 / 76

立志成为一个探索者 / 78

我来中国做科研 / 81

女科学家都去哪儿了

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 / 86

金钱不是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标准 / 89

科学家的世界对性别没有偏见 / 93

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 / 98

人所以为人,是件神奇的事 / 100

要做有趣的人和事 / 102

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 105

原创科学改变世界

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化学家,杨培东 / 108

认识纳米科技 / 110

原创科学从0到1 / 114

不怕输在起跑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 118

一生就干一件事 / 122

不怕输在起跑线 / 124

面朝大海,仰望星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毛万标 / 128

我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低谷 / 131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 134

探索“航天梦”的未来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范瑞祥 / 138

“长征七号”的惊世一飞 / 140

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 / 142

路虽远,行则将至

载人航天总体部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 / 148

载人航天那些事儿 / 150

路虽远,行则将至 / 155

隐姓埋名30 年,此生无悔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 158

艰难的核潜艇研制之路 / 160

此生无悔 / 167

坚定是一种力量

中国反导任务靶场试验系统副总设计师,陈德明 / 170

坚定是一种力量 / 174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书写自己的履历 / 177

追求极致的挑战

中航工业旋翼飞行器首席设计专家,吴希明 / 180

紧张是我惯有的心态 / 182

追求极致的挑战 / 186

鲲鹏展翅的背后

中航工业“鲲鹏”运-20 总设计师,唐长红 / 190

从被震撼到被信任 / 193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 / 196

挺起民族脊梁

“空警2000”总设计师,陆军 / 200

预警机的由来 / 202

造中国的“争气机” / 206

十年磨一“箭”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 / 212

我的航天梦 / 214

十年铸箭 / 218

“长征五号”发射前的163 分钟

“长征五号”首飞任务01 指挥员,胡旭东 / 222

“长征五号”升空一波三折 / 225

研发过程“九死一生” / 229


精彩书摘

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

精彩语句: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一是从生物的角度,做人;第二是从个体的角度,做有趣的人;第三是从社会的角度,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所谓你们这一代才流行、我们那一代没听过的“高富帅”“白富美”,在我耳朵里面这些词特别难听。我认为这6 个字把人完全当成动物在肉市上做交易,我觉得这是很悲惨的事情。

做有趣的人,包括对于我来说做有趣的科学家,我觉得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科学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自然的好奇。所以如果没有大脑,科学可能不会诞生。

人物小传:

饶毅,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他曾主持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国际会议,为30多种国际杂志审稿,经常正式应邀为世界重要学术机构演讲。

他曾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2004 年起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他于2007年回国,受聘出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独立演讲

人所以为人,是件神奇的事

我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做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有我们人类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这个进化是从无生物到有生物,无核到有核,单细胞到多细胞,多细胞到整个个体的过程。当然有简单的个体,也有复杂的个体,有植物、微生物、动物。我们所说的动物包括低等的、小小的虫子,也包括更高等的,一直到有脊椎类、哺乳类、灵长类,最后还有我们智人。在智人里面,有一个从猿到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步跨过来的。所谓的北京猿人不是我们在座各位的祖先。我们现在的智人主要是来自东非。他们从东非迁徙到欧洲,从印度次大陆南下到东南亚,从中国的南部迁向北部,在这个过程里逐渐就变成了我们各地的人,最后变成了我们自己。

演化到最高的形式即我自己的时候,我就觉得能够有我这样一个人在世界上,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不仅有整个生物的进化,而且包括你家族的传承,都非常神奇。那么既然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那你就应该珍惜。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要跟其他的生物,包括其他的高等动物有所差别。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是动物,因为我们也有个体生存、种系繁衍的需求。我们也得需要食物、住房、配偶,但是我们不能跟动物一模一样吧?所谓你们这一代才流行、我们那一代没听过的“高富帅”“白富美”,在我耳朵里面这些词特别难听。我认为这6个字把人完全当成动物在肉市上做交易,我觉得这是很悲惨的事情。我们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我们具有人的特性的大脑,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有高级的认知,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有文明的社会,我们的大脑为我们带来今天日新月异的世界。所以只要你用大脑做一些高级的进化、为你带来一些高级的认知,这样用大脑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所以做人用脑,这是我的观点。下面两点可能各有选择,我自己觉得特别重要,有些人肯定不觉得特别重要,但我们可以探讨。

要做有趣的人和事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一是从生物的角度,做人;第二是从个体的角度,做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人,包括对于我来说做有趣的科学家,我觉得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科学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自然的好奇。所以如果没有大脑,科学可能不会诞生。在和平年代你选择做哪个行业都可以,你甚至当律师也可以,当主持人也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你的自由。做科学也不需要谁献身,你愿意做你就做,不愿意做就做别的事情。

科学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基因变化后影响睡眠的实验。假设这是果蝇的脑袋,你可以看见一个荧光蛋白是由特定的基因表达的,你可以看到这个基因在哪个地方,在哪个区域起作用。我们发现其中有些基因被改变以后,可以让果蝇不睡觉;有一些基因我们改变以后又可让果蝇睡觉睡得特别多;还有一些基因被我们改变以后,果蝇就白天睡觉晚上玩。我们还做过老鼠的研究。我们把老鼠的一些基因改变以后,这个老鼠在选择跟谁睡觉方面就会出现问题。这个当然不是睡眠问题,这是性偏好的问题。我们实验室曾经还做猴子的研究。我们的实验对象是一只小猴子,它和其他小猴子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不是在外面而是在里面,我们改变了它的一个基因。它的基因被改变以后,我们就发现它对母亲的爱减少了。有人说我们是奇葩,专门虐待动物,在基因水平上虐待动物。其实不是,我们通过改变基因,就知道哪些基因会使其他的猴子更爱它的妈妈。所以我们是通过异常来了解正常。这些实验好玩得很,这些动物的外观和细胞基因表达都是很漂亮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做这些研究,居然有人给我们钱,不仅给我们饭吃,还给我们研究经费,我觉得这样做科学实在是一种幸福。

除了作为一个职业,做科学研究也要做有趣的。我自己在学校一直讲课,我讲本科生的课,我也讲研究生的课,我希望让我的学生觉得科学里面有一些非常好玩、非常优雅、非常激动人心的工作。除了做研究工作和教学以外,我自己也喜欢读书,有时候忍不住跟别人分享,就像小学生出黑板报一样,最近我们几个大人也想出黑板报,然后找不到黑板,干脆出了微信公众号。我们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对智力、对知识的欣赏和享受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们还是觉得好玩是一个很大的目标。所以除了做好玩的科学、教好玩的课程,到读好玩的书和出好玩的微信公众号,我觉得我很喜欢做一个有趣的人。

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从社会角度来说,我们当然得做有意义的人。做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是一个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可能是更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是和平年代的中国人。我在9 年前回北大,我坚决拒绝任何人给我戴上“爱国”的帽子。我认为爱国只能用来描述20世纪40 年代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进行过博士后工作,后来回到战争中的重庆工作的张昌绍教授。他是药理学家,他在战争期间可以留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下决定回到祖国,这叫爱国。有他这样的科学家从西方引进我国所缺乏的科学传统和当时的现代科学,才有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 年代初期,屠呦呦和其他科学家在中国做的研究。他们做的研究是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化学单体抗疟药青蒿素。他们的研究结果造福于中国,造福于人类,所以他们所做的是有意义的工作,他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我这一代,特别是像我自己这样的人,不仅完全没有资格标榜自己爱国,而且我很担心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意义不大,甚至没有意义。

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希望我的研究有些时候不只是看哪个老鼠跟哪个老鼠交配,还要对我们其他的学术或者应用有意义。这种意义可能是我们发现了新的基因,细胞如何控制睡眠、如何控制各种社交活动,我们也可能发现一种药物,可以让人的时差倒过来。我说这句话不是笑话,我们实验室最近有一个研究生在用人体的细胞做实验。人体的细胞在培养皿的时候,他丢一个药上去,那个细胞就改了9 个小时的时差。我现在热切地等着这个实验是不是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有作用。像这样的有可能对人类有用处的(实验),偶尔我也悄悄地做一做,因为我希望自己有一部分工作能够有意义。可以是科研工作有意义,也可以是教学工作有意义,万一自己做得有限,我的教学工作做得很投入,我就希望我的学生以后做得很好。最后总结一下就是,做人,做有趣的人和做有意义的人。

谢谢大家。

小撒记录

饶教授颠覆了我心目当中院长学者的形象,我觉得学者应该是很严肃的,但他是如此的有趣、善辩,甚至可以说相当霸气。当有人问他做研究有什么用时,他说,我实验室做研究的目的是给我讲笑话提供材料;当有人说他,你自己没经历过苦难却来这里教大家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好像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他说,首先他并不擅长宣扬自己的苦难,其次人也不一定非要经历苦难,做一个你喜欢的事情你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在经历苦难。我想,之所以年轻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还是跟我们过去的一些传播的语态和语境有关系,总觉得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站在讲台上要给年轻人传递点什么的话,一定得先从苦难开始,一定要从困难中走出来,才能真正站在一个光辉的顶点,其实不是。我们完全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直到做出成就来。无论是这场演讲还是后面的互动问答,饶教授其实一直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兴趣爱好,你想干什么是外力改变不了的。就像那个一直学金融学到理科状元后非要当新闻记者谁也拉不回来的姑娘。让我们共同向着有趣的生物去进化吧,就像饶教授说的,要用大脑做人,做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人!


前言/序言

一档节目和它的价值观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30年来隐姓埋名、无怨无悔,用自己的故事阐释了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戚发轫、毛万标、范瑞祥、杨宏、李东、胡旭东,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的航天人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告诉我们什么是“志当存高远”;而通过不懈努力、顽强拼搏最终站到了里约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的女排姑娘们,则为全国的青年人完美诠释了“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有立足自身,于实处用力,才能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开讲啦》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由个体的“小我”到中国梦的“大我”,由个人奋斗的个体励志到家国情怀的中华民族励志。

从节目形态来说,《开讲啦》可称为“安静”——没有廉价的笑声和简单的感官愉悦。但“安静”的背后是并不安静的思想碰撞和心灵涤荡。曾经有一位青年代表在节目中说过:“哪有那么多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罢了。”青年人通过节目中嘉宾的分享与交流,领悟到所谓“静好”正是无数人艰辛的努力与付出,“中国梦”是无数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气质正是《开讲啦》的魅力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①开播五周年的《开讲啦》一直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一直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保持主流媒体的品格和风范,讲责任、讲品味、讲格调,每一期都当作开篇之作去精心打磨、精细制作。我们坚信“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为此,我们将不懈努力!

王晓真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兼综合频道总监

① 出自习近平同志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编者注


《海纳百川: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探索》 本书精选了近年来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突破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涌现出的前沿性、创新性成果。我们并非简单罗列成就,而是深入剖析这些“中国力量”是如何孕育、成长并最终改变世界的。 宏观视野下的科技脉络: 从“两弹一星”到“中国天眼”: 回顾中国科技自主创新之路的艰辛历程,着重讲述老一辈科学家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奠定国家科技基石。通过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展现新时代科学家们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深空探索等领域的宏伟蓝图与实践。我们将重点描绘中国空间站“天宫”在轨运行的背后故事,从核心舱的研制到多个模块的对接,再到空间站上进行的各类前沿科学实验,无不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同时,深入解读“中国天眼”(FAST)如何突破国外技术瓶颈,以其卓越的灵敏度和观测能力,在宇宙探索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为我们揭示了何为“宇宙的耳朵”,它在寻找脉冲星、搜寻地外文明等方面的潜力。 “中国芯”的逆风飞翔: 剖析中国在集成电路领域面临的挑战与突破。我们将讲述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到如今的自主研发,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先进封装等环节取得的显著进展。本书将聚焦于国内在高性能处理器、AI芯片、存储芯片等方面的最新研发成果,并探讨这些突破如何为信息产业的自主可控注入强劲动力。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解释芯片的制造流程,从光刻、蚀刻到封装测试,让读者了解其中蕴含的精密工艺和技术难度,以及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这一关键领域实现“中国芯”的突破。 绿色能源的中国方案: 关注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包括太阳能、风能、水电以及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大幅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可行的“中国方案”。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在光伏发电领域的技术迭代,从单晶硅到钙钛矿,展现中国企业如何成为全球光伏市场的引领者。同时,深入分析中国在风力发电技术上的进步,包括海上风电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以及中国在发展先进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固态电池等方面的探索,这些都是保障新能源稳定供应的关键。 细致入微的前沿领域: 人工智能:从算法到应用,赋能千行百业: 深入解析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本书将聚焦于AI技术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展示“中国智慧”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详细解析AI的几个关键分支,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何让机器理解并生成人类语言,进而催生出智能客服、机器翻译等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如何让机器“看见”并识别图像,在安防监控、自动驾驶、医疗影像分析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通过具体的案例,例如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利用AI优化交通流量、提升公共安全,以及在智慧医疗领域,AI如何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生命科学:解码生命奥秘,守护健康未来: 关注中国在基因编辑、精准医疗、新药研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本书将介绍中国科学家在解析人类基因组、开发创新药物、攻克重大疾病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为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我们将探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中国科学家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在基因治疗、动植物育种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深入介绍中国在抗癌新药、疫苗研发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加速新药研发的进程。此外,还将介绍中国在脑科学、免疫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为理解生命奥秘、应对健康挑战提供新的视角。 量子科技:引领下一代信息革命: 揭示中国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等领域取得的领先地位。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释量子世界的奇妙原理,并展示中国在构建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保通信网络方面的最新进展,展望量子科技为信息安全、计算能力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我们将详细介绍量子计算的原理,以及中国在超导量子比特、离子阱量子比特等不同技术路线上的研究进展,例如中国科学家如何构建了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九章”,以及在超导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的进展。在量子通信方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就,以及如何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为实现绝对安全的通信提供可能。 创新驱动的实践范例: 超级工程的中国建造: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项目,如港珠澳大桥、复兴号高铁、白鹤滩水电站等,从设计理念、技术难题、施工工艺、管理经验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本书将展现中国在复杂工程建设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将聚焦于港珠澳大桥如何克服海洋环境的严峻挑战,运用创新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实现世界级跨海大桥的建造。深入剖析复兴号高铁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创新,从动力分散式设计到智能化运营,展现中国高铁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白鹤滩水电站,我们将重点解读其在超大规模水电站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其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经济的中国速度: 探讨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等。本书将分析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驱动因素,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模式的深刻影响。我们将聚焦于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例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并为全球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借鉴。深入分析中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模式,从淘宝、京东到拼多多,展现中国电商如何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并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同时,还将重点介绍5G通信技术的部署与应用,以及其如何为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 深入浅出的解读: 摒弃枯燥的技术术语,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前沿科技的精髓。 多维度的视角: 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深入挖掘背后的科学家精神、国家战略、产业生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前瞻性的展望: 在展现当下成就的同时,也积极展望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鲜活的人物故事: 穿插介绍在这些科技突破背后,那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创新者的动人故事,展现“中国力量”的温度。 《海纳百川: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探索》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科技创新画卷,展现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勇攀科学高峰、改变世界格局的坚定步伐与非凡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身边一直隐藏着这么多了不起的“中国力量”。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关注国外的科技成就,而忽略了我们自己国家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开讲啦·科学卷: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群体。书中讲述的那些项目,很多我之前都只是在新闻上略有耳闻,但通过这本书的深入解读,我才了解到其背后复杂的研发过程、技术难题以及克服困难的非凡智慧。比如,某项突破性技术的问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功劳,更是成百上千科研人员,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落地,一步一个脚印,反复试验,不断迭代的集体智慧结晶。书中的故事,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展现了他们面对挑战时的思考、决策和行动。这种微观视角的叙事,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力量”是如何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项目、每一次的攻坚克难之中。它让我对自己国家的科技实力充满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时代进程的科技发明充满好奇,而《开讲啦·科学卷: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恰好满足了我这一点。这本书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技术参数,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故事化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这些“中国力量”是如何孕育、成长并最终绽放光芒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科学家个人经历的刻画,他们不仅仅是坐在实验室里的“书呆子”,更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追求的普通人。他们如何克服家庭的反对,如何忍受长期的寂寞和孤独,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并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比如,书中描绘的一位科学家,为了攻克一项关键技术,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个人时间和爱好,每天的工作时长远超常人,甚至在生病的时候,脑子里想的依然是实验方案。这种 dedication(奉献)精神,实在令人动容。它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力量”有了更深刻、更感性的认识,它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鲜活的生命在书页间跳跃。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充满了敬意,而《开讲啦·科学卷: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这方面所展现出的强大潜力与成就。书中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具体地展现了“中国力量”是如何体现在实际的科技创新和应用中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科学家个人故事的描绘,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梦想的追逐者和实践者。他们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如何在质疑中前行,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这些都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才能最终迎来成功的曙光。书中对于某些技术难题的攻克过程,描述得细致入微,让我能够窥见科学家们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它让我对“中国力量”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是无数科学家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辉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中国力量”体现在那些能够引领时代潮流、造福人类的科技进步上。《开讲啦·科学卷: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就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像教科书那样枯燥地讲解科学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科学家们如何凭借非凡的智慧和毅力,在各自的领域里披荆斩棘,不断突破。我尤其被那些在条件艰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科研的精神所打动。他们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甚至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摸索和创新。这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力量”最真实的写照。书中对于每一个重大科研突破的背景介绍、技术难点分析以及最终的成果展示,都显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读完之后,我仿佛也经历了一场科技的盛宴,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震撼。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读到的最有价值、最能启迪思想的读物之一。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鼓舞人心了!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恨不得立刻就去改变世界。书中讲述的那些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故事,简直比任何科幻小说都精彩。他们面对的困难,那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是如何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无穷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最终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的,我都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某个科研项目推进过程中,主人公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资源短缺、技术瓶颈,甚至还面临着外界的质疑和误解。但他们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团结,互相鼓励,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最终克服了所有障碍,实现了伟大的目标。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尤为宝贵,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挑战,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决心,有团队合作,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成就,更是关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那种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奋斗者精神,让我由衷地感到自豪。我强烈推荐给每一个想要汲取正能量,对国家科技发展感到好奇,或者只是想找一本能点燃自己内心火焰的书籍的读者。它会让你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评分

不错的,挺有思考的

评分

书好,不错,充满正能量,值得一看

评分

书还可以,就是味有点大,

评分

不错的好书,就是内容有点少。

评分

很喜欢这个节目,这套书值得收藏,希望后期的节目也能制作成纸质刊物。

评分

好书,买了慢慢看,值得收藏

评分

相信品牌的力量!

评分

书还可以,就是味有点大,

评分

开始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