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

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可先 著
图书标签:
  • 石刻
  • 唐代文学
  • 家族研究
  • 历史文献
  • 文化研究
  • 考古学
  • 文学史
  • 唐诗
  • 墓志铭
  • 地方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07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95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5
字数:69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该书尝试利用新出碑志展开唐代文学与家族关系的研究,从唐代家族的个案研究到唐代文学家族的宏观考察,重点选取八个文学家族进行专题研究,旁涉地缘、党争、科举、婚姻等问题,为唐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也厘清了一些尚存争议的诗人如卢载的家世、诗歌创作、交遊等史实问题,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

内容简介

  《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以大量新出土石刻文献为新材料的基础,与传世文献互证,从士族文学研究的角度,考察南北朝门阀士族到唐代科举家族这一历史转型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学家族,主要是透过以墓志为主的石刻文献探讨这些文学家族传承千年的家风、学风与文风,进而揭示唐代文学生态的多面向。

作者简介

  胡可先,1960年生,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文学学会理事。出版论著《杜牧研究丛稿》《中唐政治与文学》等。

目录

目录
引论唐代文学家族研究的材料和视角
第一章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学家族研究总论

第一节家族墓志与文学家族

第二节科举制度与文学家族

第三节文学自传与文学家传

第四节唐代婚姻与文学家族
第二章新出石刻与唐代京兆韦氏文学家族研究

第一节新出墓志与韦氏逍遥公房家族文学

第二节新出墓志与韦氏小逍遥公房家族文学

第三节新出墓志与韦氏郧公房家族文学
第三章新出石刻与唐代河东薛氏文学家族研究

第一节新出土 《薛元超墓志》与薛氏文学世家

第二节摩崖《夏日游石淙诗碑》与薛曜

第三节薛稷撰书碑志及其书画与文学

第四节由《薛儆墓志》看薛氏与皇室姻缘

第五节新出土《薛贻矩墓志》考论
第四章新出石刻与唐代弘农杨氏文学家族研究

第一节杨氏家族与中晚唐文学生态

第二节新出土《杨汉公墓志》考论

第三节新出土《杨收墓志》考论
第五章新出石刻与唐代京兆杜氏文学家族研究

第一节新出墓志与杜甫研究

第二节杜甫叔父杜并墓志笺证

第三节杜佑、杜牧族系新出墓志考论

第四节“城南韦杜”与“杜陵野老”释证
第六章新出石刻与唐代太原王氏文学家族研究

第一节新出石刻与太原王氏族系的考索

第二节太原王氏家族的隐逸传统

第三节隋唐之际王氏家族的儒学传承

第四节王氏家族与唐代文学演进
第七章新出石刻与唐代崔氏文学家族研究

第一节唐代崔氏家族的家风和文风

第二节新出墓志与清河崔融文学家族

第三节新出墓志与博陵崔沔文学家族

第四节新出墓志与博陵崔元略文学家族
第八章新出石刻与唐代范阳卢氏文学家族研究

第一节诗人卢思道、卢藏用家族新出墓志考察

第二节诗人卢纶家族新出墓志考察

第三节诗人卢士玫家族新出墓志:诗人墓志考镜

第四节诗人卢士玫家族新出墓志:族系资料考稽

第五节诗人卢士玫家族新出墓志:家族婚姻考索

第六节诗人卢士玫家族新出墓志:家族文学考论
第九章新出石刻与唐代陕郡姚氏文学家族研究

第一节唐代姚氏文学家族的传承

第二节姚崇的事功与文学活动

第三节《姚合墓志》与姚合诗歌

第四节姚係生平及其诗歌
第十章洛阳出土唐代李邕家族墓志考论

第一节家世与婚姻

第二节政治与学术

第三节文学与书法

第四节李邕族子李昂的族系和文学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汉魏六朝文论史纲》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汉魏六朝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思想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脉络。本书不涉及唐代石刻与文学家族的研究,而是专注于探讨奠定后世文论基石的魏晋风度、玄学思潮对文学观念的重塑,以及早期诗律、辞赋理论的构建过程。全书以时间为序,以关键人物与核心文本为纲,力求展现一个立体而精微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图景。 第一章:绪论:从史学到文学——魏晋文论的生成背景 本章首先概述了汉代“诗赋取士”的制度对文学创作与理论的影响,指出汉代文论的侧重点在于“文”与“史”的关联,多以经学、史学规范文学。随后,重点分析了魏晋之际的社会动荡、玄学思潮(尤其是老庄思想与儒家经典的结合)如何催生了知识分子对个体生命价值和审美体验的关注,为文学自觉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土壤。探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不仅是政治环境的反映,更是文学主体意识觉醒的早期标志。本章侧重于描绘一个“文学脱离经学”的宏观历史场域。 第二章:建安风骨与文学自觉的萌芽 本章聚焦于“建安七子”及其后的曹植、嵇康等人的文学实践与理论意涵。详细考察了曹丕《典论·论文》的里程碑意义。书中着重分析“文以气为主”的思想,探讨了“气”在当时语境下,如何从传统的“元气论”范畴,逐步转向指向文人主体精神和作品风格的审美范畴。对比研究了汉赋的衰微与五言诗的成熟,论证了审美趣味的转向如何催生了新的理论需求。本章旨在揭示文学自觉初期,理论是如何在创作实践中被潜意识地孕育出来的。 第三章:玄言诗的理论困境与清言的转向 本章深入探讨了玄学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首先分析了玄言诗在理论指导下的创作倾向,即试图用抽象的“理”来指导具体的情感表达,由此导致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随后,重点考察了“山涛体”与“竹林七贤”的文艺观。特别是对阮籍的诗歌风格与当时“清谈”之风的关系进行细致辨析,指出其对“自然”的追求实际上是对僵化文论的一种反抗,是审美追求从形而上学回归到个体生命体验的过渡阶段。 第四章:西晋士族的审美追求与“文笔之争” 西晋时期,社会安定带来了审美情趣的精致化。本章集中讨论了“文笔之争”的理论焦点。重点分析了陆机《文赋》的理论成就与局限性。书中将《文赋》视为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系统阐释了其对“意、理、辞、采”的系统梳理,以及对创作过程中“思与言”关系的深入探讨。同时,也批判性地分析了陆机理论中对“雕琢”的过度强调,为后续的“尚朴”思潮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东晋的文学复古与“雅正”的回归 东晋时期,在政治局势的动荡中,文学理论出现了向典范学习的倾向。本章详细考察了以“永明体”为代表的声律理论的初步兴起。重点分析了袁宏、田咏等人在辞赋、骈文领域的理论活动,他们试图重拾汉魏之风,强调辞藻的整饬与音韵的和谐。本书探讨了此时期理论对文学体裁纯粹性的强调,以及对情感表达是否“过当”的警惕,体现了士族阶层在审美上的保守倾向。 第六章:南北朝的文体革新与理论的分野 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呈现出南北分野的态势。 北朝部分,侧重于对政治教化功能和边塞题材的关注,理论相对朴素,多继承汉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古老规范,强调文辞的实用性。 南朝部分,则进入了理论体系的成熟期。本章核心分析了“永明体”的声律理论,详细阐释了沈约等人对四声、八病的研究,这些研究标志着中国诗歌理论首次将音韵学引入美学范畴。随后,重点阐述了刘勰《文心雕龙》的综合性贡献。书中将《文心雕龙》视为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集大成者,系统梳理了其二十五篇体裁论、二十篇论文的结构,特别是对“文体”的分类学建构,以及对“神思”、“风骨”等核心范畴的界定,展现了古代文论的最高成就。 第七章:尚朴与尚藻的审美对立与融合 本章专门讨论了南朝文论后期出现的两大对立倾向:以钟嵘《诗品》为代表的“尚朴”思潮与以某些骈文家为代表的“尚藻”倾向。详细分析了钟嵘对曹植、阮籍等人的推崇,及其“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审美标准,指出这是对《文赋》雕琢之风的反拨。对比研究了《诗品》与《文心雕龙》的异同,强调《诗品》的个体化、直觉式的鉴赏方法对后世诗歌评论的深远影响。本章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文论在“自然性”与“人工性”之间的持续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推动了理论的不断发展。 结语: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文论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包括文学自觉的确立、文学体裁理论的奠基、以及美学范畴(如风骨、气韵、意境的雏形)的初步确立,为唐宋文学的辉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魏晋玄学、典论论文、文气论、文赋、永明声律、文心雕龙、诗品、文学自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吸引了我。那种古朴的字体,搭配上泛黄的书页质感,瞬间将我带入了那个厚重的历史年代。我一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期望能在字里行间找到穿越时空的桥梁。虽然我对此领域的了解尚浅,但从书的装帧和整体感觉上,我预感它一定蕴含着严谨的学术考证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及一些我曾经在博物馆或史书上零星接触过的石刻,比如那些记录了伟大诗人墨迹的碑文,或是描绘了当时社会风貌的浮雕。如果书中能详细解读这些石刻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们与唐代文人生活、创作之间的微妙联系,那将是无比令人兴奋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学术论证,更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触摸到历史的脉搏,仿佛能听到古人在石碑前朗诵诗篇的回响,感受到他们激昂的情感。同时,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相对静态的石刻艺术与动态的文学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其中必然有着精妙的构思和深入的洞察。

评分

我是一名对唐代历史和文化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尤其是对于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当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新出石刻”和“唐代文学家族”这两个关键词,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探索未知、挖掘历史宝藏的感觉。我不知道书里具体会讲到哪些新近发现的石刻,但我相信这些石刻中一定隐藏着关于唐代文人生活、思想、情感的珍贵信息。同时,我对唐代那些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族也一直很感兴趣,比如他们是如何在一个家族内部传承文学技艺,又是如何在一个开放而又讲究门第的社会中发展壮大的。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家族的成员关系、交游网络,以及他们共同的精神追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那些鲜为人知但同样重要的文学家族的研究,或者对那些知名家族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挖掘,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多元的唐代文学图景。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唐代文学家族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书里对几个重要的唐代文学世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他们的家族渊源、成员构成,到他们在诗歌、散文等方面的成就,都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条理性和全面性。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分析不同世代的文学风格演变,以及家族成员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传承产生兴趣。书中或许会提到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族,比如“初唐四杰”的背后,或者“吴郡陆氏”的文学传统。我期待书中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这些家族成员在仕途、交游、创作等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让他们不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人物。我也希望作者能揭示出,这些家族背景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文学世界观,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文学浪潮中扮演的角色。这种家族史的研究,不仅是对文学史的补充,更是对整个唐代社会文化生态的一次微观审视,其意义非凡。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唐代文学。我一直觉得,唐代文学的繁荣,不仅仅是个人才华的闪耀,更离不开时代背景、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承的合力。而“石刻”与“文学家族”这两个概念的结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石刻作为一种直接且相对长久的历史载体,蕴含的信息量巨大,而文学家族则代表了文化基因的传递和群体性的创作力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不同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鸣点和影响力。例如,是否会有一些石刻上留有某个文学家族成员的题记,或是某个家族的祖先就是以石刻名世?又或者,某些石刻的发现,为我们重新认识某个文学家族的起源或发展提供了关键线索?我期待书中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发现,能够改写或补充我们对唐代文学史的已有认知,引发新的讨论和研究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这个对唐代文学研究领域一直保持关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特别关注“新出石刻”这一部分,因为这意味着学术界可能有了新的考古发现,而这些发现很可能为我们理解唐代文学带来颠覆性的视角。我很好奇,这些新发现的石刻究竟有哪些内容?它们是否直接与唐代文学作品相关,比如诗文的抄本、创作的手稿,抑或是文人的碑铭?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通过解读这些石刻,来重新审视和理解唐代文学家族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力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方法,将出土的物证与传世的文献进行巧妙的结合,从而构建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对唐代文学家族的内部结构、代际传承、社会交往以及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深入的探讨,展现出唐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评分

胡教授大作,买来看看,很有学术价值,勘定史料。

评分

新作品新作品

评分

新作品新作品

评分

新作品新作品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名家作品合集,非常感兴趣

评分

好书,信赖京东,一直在这里买,正版。值得收藏收藏

评分

神印王座外传 大龟甲师漫画单行本1

评分

好书,信赖京东,一直在这里买,正版。值得收藏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