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膜材料与膜技术

高性能膜材料与膜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卫红,顾学红 等 著
图书标签:
  • 膜材料
  • 膜技术
  • 高性能材料
  • 分离技术
  • 化工工程
  • 材料科学
  • 环境工程
  • 水处理
  • 气体分离
  • 能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57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901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9
字数:45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供化工、材料、环境、制药等领域从事膜材料与膜技术设计开发的研究人员,从事膜材料应用的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化学工程、材料化工等专业的师生,水处理、膜工业等行业的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与国内外已出版的同类书籍相比,本书的特色主要有:
(1)以应用领域为导向,系统介绍特定应用领域的膜材料与膜过程,而同类书籍一般以膜单元操作为分类导向,事实上,很多阅读者都具有特定的应用领域背景,需要获得的是所在领域的膜技术信息;
(2)既提供了大量的以我国工业过程为实施主体的一手工程项目数据,也兼顾了理论前沿,介绍了特种分离膜等新的内涵,以及嵌段共聚物膜、纳米纤维膜等新膜材料。

内容简介

本书在十二五高性能膜材料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膜材料的发展的四大特点:一是膜材料产业正向高性能、低成本及绿色化方向发展;二是膜材料市场快速发展,与上下游产业结合日趋紧密;三是膜技术对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日趋明显;四是膜技术对保障饮水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日趋显著。从水处理膜材料、气体分离膜、特种分离膜材料等方面阐述膜材料与膜技术领域的现状和进展。同时总结了新型膜材料制备技术、膜集成技术以及高性能膜材料和膜技术的典型应用案例。
本书可供化工、材料、环保、医药等领域从事膜材料与膜技术设计开发的研究人员,从事膜材料应用的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化学工程、材料化工等专业的师生,水处理、膜工业等行业的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邢卫红,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膜材料与膜过程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863等20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1、排名4)等在内的2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兼任“十二五”国家科技重点专项(高性能膜材料专项)专家组专家、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非均相专业委员会委员,《膜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概论1
1.1定义与术语1
1.1.1定义1
1.1.2术语2
1.2膜的分类4
1.2.1水处理膜4
1.2.2气体分离膜6
1.2.3特种分离膜7
1.2.4民生膜9
1.3膜技术的工业应用领域10
1.3.1水资源领域10
1.3.2能源领域11
1.3.3生态环境领域12
1.3.4传统产业改造12
1.4技术发展状况12
1.4.1知识产权情况13
1.4.2科技论文15
1.4.3市场分析16
参考文献19
第2章水处理膜与膜过程20
2.1水质净化膜20
2.1.1水质净化膜的发展历程20
2.1.2水质净化膜的分离原理21
2.1.3主要水质净化膜材料22
2.1.4水质净化膜的制备方法22
2.1.5水质净化的典型工艺23
2.2海水淡化膜27
2.2.1反渗透膜的发展历程28
2.2.2反渗透膜的分离原理28
2.2.3反渗透膜材料28
2.2.4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29
2.2.5反渗透法海水淡化工艺30
2.2.6反渗透法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31
2.3污水处理膜32
2.3.1主要污水处理膜材料及构型32
2.3.2污水处理膜的制备方法33
2.3.3污水处理膜的典型工艺34
参考文献38
第3章气体分离膜与膜过程40
3.1氢分离膜40
3.1.1钯膜透氢机理41
3.1.2钯膜制备技术42
3.1.3钯膜产业化现状46
3.2氧分离膜47
3.2.1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及氧传输机理47
3.2.2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及膜优化设计48
3.2.3混合导体透氧膜的应用51
3.3二氧化碳分离膜54
3.3.1CO2的捕集与封存55
3.3.2促进传递膜57
3.3.3聚合物膜与混合基质膜61
3.3.4沸石分子筛膜65
3.3.5炭膜68
3.4高温气固分离膜71
3.4.1气固分离与过滤再生原理72
3.4.2典型高温气固分离膜材料75
3.4.3高温过滤系统80
3.4.4工程应用83
参考文献85
第4章陶瓷分离膜与膜过程95
4.1多孔陶瓷膜的发展趋势95
4.1.1发展历程96
4.1.2研究趋势97
4.2低成本陶瓷膜的设计与制备98
4.2.1低成本陶瓷膜材料制备技术98
4.2.2高面积/体积比膜元件及膜组件设计103
4.3高渗透性陶瓷膜的设计与制备108
4.3.1造孔剂法108
4.3.2模板剂法109
4.3.3纤维搭建技术111
4.4陶瓷纳滤膜的设计与制备112
4.4.1溶胶-凝胶技术112
4.4.2修饰技术116
4.5陶瓷膜材料的表面性质研究117
4.5.1陶瓷膜表面荷电研究117
4.5.2陶瓷膜表面亲疏水改性研究120
4.6陶瓷膜的应用123
4.6.1陶瓷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124
4.6.2陶瓷膜在油品净化中的应用124
4.6.3陶瓷膜在脱溶剂方面的应用127
4.6.4陶瓷膜在产品脱色中的应用128
4.6.5陶瓷膜在废碱液回收中的应用128
参考文献129
第5章渗透汽化膜与膜过程137
5.1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137
5.1.1渗透汽化膜过程传质机理137
5.1.2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历程140
5.2典型的渗透汽化膜材料及其应用143
5.2.1透水型渗透汽化膜143
5.2.2透醇型渗透汽化膜151
5.2.3有机物/有机物分离渗透汽化膜158
参考文献161
第6章电池用膜材料167
6.1锂离子电池用膜材料167
6.1.1多孔聚合物膜168
6.1.2无纺布隔膜172
6.1.3有机-无机复合隔膜173
6.1.4国内外锂离子隔膜研发及产业化现状174
6.2燃料电池隔膜174
6.2.1质子交换膜174
6.2.2阴离子交换膜材料185
参考文献191
第7章民生膜技术198
7.1家用净化技术198
7.1.1家用净水器198
7.1.2家用空气净化器203
7.2医用膜技术205
7.2.1血液透析膜206
7.2.2血液供氧膜210
7.2.3药物控制释放膜212
参考文献214
第8章新型膜材料及制备方法216
8.1新型膜材料216
8.1.1金属有机骨架216
8.1.2纳米碳材料226
8.1.3嵌段共聚物234
8.2制膜新方法246
8.2.1纳米纤维堆叠法制膜246
8.2.2分离膜改性和功能化的原子层沉积方法258
参考文献269
第9章膜集成技术277
9.1膜与催化反应集成277
9.1.1催化膜反应器278
9.1.2固定床膜反应器280
9.1.3流化床膜反应器281
9.1.4悬浮床膜反应器283
9.2膜与传统分离技术集成291
9.2.1电除盐291
9.2.2膜蒸馏296
9.3膜过程集成300
9.3.1微滤/超滤-反渗透集成工艺301
9.3.2纳滤-反渗透集成工艺301
9.3.3膜生物反应器-反渗透集成工艺303
参考文献303
第10章膜技术的典型应用案例309
10.1膜法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309
10.1.1污水处理回用工艺流程310
10.1.2膜系统运行结果311
10.1.3污水处理回用成本分析315
10.2膜法饮用水处理新工艺316
10.2.1陶瓷膜法湖水净化工艺316
10.2.2膜孔径对湖水净化过程的影响317
10.2.3操作压差对湖水净化过程的影响318
10.2.4膜面流速对湖水净化过程的影响320
10.2.5恒通量运行膜过滤过程322
10.2.6反冲条件对湖水净化过程的影响323
10.2.7装置连续运行考察324
10.2.8运行经济性估算326
10.3膜法抗生素生产新工艺327
10.3.1抗生素生产工艺流程327
10.3.2纳滤膜新工艺运行结果330
10.3.3抗生素生产成本分析332
10.4医药工业溶剂异丙醇回收技术332
10.4.1渗透汽化膜在异丙醇溶剂中的稳定性333
10.4.2渗透汽化分离工艺336
10.4.3膜分离运行结果340
10.4.4分离工艺成本分析342
10.5陶瓷膜法苯二酚生产新工艺343
10.5.1苯二酚传统生产工艺344
10.5.2苯二酚清洁生产工艺345
10.5.3苯酚羟基化反应-膜分离耦合系统的设计及过程研究348
10.5.4基于陶瓷膜反应器的苯二酚连续生产工艺工程案例354
10.6陶瓷膜法盐水精制新工艺359
10.6.1盐水精制的原理359
10.6.2盐水精制工艺360
10.6.3陶瓷膜法盐水精制工程案例362
参考文献367

前言/序言

膜技术是以高性能膜材料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流体分离单元操作技术,与过滤、蒸发、精馏等分离技术相比,具有节能高效、设备紧凑、操作方便、易与其他技术集成等优点。近年来,我国膜技术发展迅速,已在水资源、能源、环境和传统产业改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销售额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销售规模已过千亿元,我国膜技术基础研究和人才队伍均已进入国际前列。本书旨在进一步推进膜材料的发展,总结了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相关膜技术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水处理膜、特种分离膜、气体分离膜与离子交换膜等功能膜材料与膜过程。
本书共分为10章:第1章概论由邢卫红研究员执笔,简要介绍了相关定义和基本原理,并分析了膜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论文和市场状况;第2章水处理膜与膜过程由崔朝亮副教授执笔,主要介绍了水处理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分离原理及其应用进展情况;第3章气体分离膜与膜过程主要由邢卫红研究员执笔,主要介绍了氢分离膜、氧分离膜、二氧化碳分离膜和高温气固分离膜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情况;第4章陶瓷分离膜与膜过程主要由范益群教授执笔,主要介绍了陶瓷膜的制备、膜组件的设计以及工业应用情况;第5章渗透汽化膜与膜过程主要由顾学红教授和金万勤教授执笔,介绍了渗透汽化膜分离原理及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透水膜、透醇膜和透有机物膜的制备与应用情况;第6章电池用膜材料主要由景文珩研究员执笔,主要介绍了锂电池用膜、燃料电池隔膜材料等研究进展;第7章民生膜技术主要由金万勤教授执笔,介绍了膜技术在净水器、空气净化器、血液透析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第8章新型膜材料及制备方法由汪勇教授执笔,介绍了新型金属有机骨架膜、纳米纤维膜和嵌段共聚物膜的制备方法以及纳米纤维堆叠法和原子层沉积等新的膜制备方法;第9章膜集成技术主要由陈日志研究员执笔,主要介绍了膜与催化反应、膜与分离技术以及不同膜过程等集成技术研究进展;第10章膜技术的典型应用案例由李卫星教授执笔,主要介绍了高性能膜材料在市政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抗生素生产、溶剂回收、苯二酚生产和盐水精制等领域中应用的实际工程案例。
南京工业大学参与本书撰写工作的还有周荣飞教授、仲兆祥副教授、周浩力副教授、邱鸣慧副教授、姜红博士、储震宇博士、张春博士、刘公平博士、张峰博士等,对他们辛勤的付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高从堦院士、曹义鸣研究员、徐铜文教授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支持!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二十余年的科研工作的积淀,从基础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到产业化技术的突破,是本书得以付梓的重要基础,在此对参与相关研究工作的教师和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引用了大量本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相关研究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国家支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特此致谢!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呈现近年来膜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但限于时间和水平,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和疏漏,敬请读者指正。

编著者
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
2016年12月于南京
《高效能化工流程设计与优化》 本书旨在为化工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高级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实用的化工流程设计与优化方法论。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现代工业环境中,如何设计出兼具高效率、低成本、环保可持续性的化工流程,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书摒弃了对单一设备或单元操作的孤立讨论,而是将视角聚焦于整个化工系统的宏观层面,强调流程设计的全局观和系统思维。 第一部分:现代化工流程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理念 流程设计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回顾化工流程设计的历史脉络,从早期经验导向的模式,到基于模型和模拟的科学设计,再到如今对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能源效率和循环经济的深刻关注。探讨数字化转型(工业4.0)如何重塑化工流程的设计理念,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流程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可持续性原则在流程设计中的整合: 深入阐述绿色化学的十二项原则,并详细介绍如何将其融入到流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讨论生命周期评估(LCA)在识别和量化环境影响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流程设计优化来减少废物产生、降低能耗、使用可再生原料,从而实现环境友好型生产。 经济性评估与风险管理: 详细讲解流程设计的经济性评估工具,包括资本投资估算(CAPEX)、运营成本估算(OPEX)、投资回收期、净现值(NPV)等。同时,强调在流程设计初期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决策来规避或降低潜在的工艺安全、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 模块化与标准化设计: 探讨模块化设计理念如何提高工厂建设的灵活性、缩短建设周期并降低成本。介绍标准化组件和单元在流程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标准接口和平台实现不同生产单元的集成和互联。 第二部分:先进的化工流程设计方法与工具 基于模型的流程模拟与优化: 详细介绍各类主流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如Aspen Plus, HYSYS, Pro/II等)的功能与应用。重点讲解如何构建精确的物性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单元操作模型,以及进行稳态和动态模拟。深入探讨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梯度下降法等)在流程模拟中的应用,实现对操作条件、设备参数的优化,以达到最大化收率、最小化能耗或降低成本的目标。 过程集成技术(Pinch Analysis): 全面阐述传热过程集成(Pinch Analysis)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热量集成图(Composite Curve)、传热网络设计与优化、冷热公用工程优化等。介绍物质集成(Mass Integration)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物质再循环和回收来减少物料消耗和废物排放。 反应器设计与集成优化: 聚焦于反应过程的设计,不仅包括不同类型反应器(如连续搅拌釜反应器CSTR、管式反应器PFR、固定床反应器等)的选择与优化,更强调反应器与分离单元的耦合设计,以实现反应-分离耦合(RDDC)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体流程的效率和经济性。 先进分离技术的设计考量: 尽管本书不聚焦于单一膜技术,但会探讨在流程设计中如何选择和集成先进的分离技术。例如,如何根据物料特性和分离要求,在蒸馏、萃取、吸收、吸附、结晶等传统分离技术基础上,选择性地考虑膜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技术,并将其与其他单元操作进行有效集成,以实现更节能、环保的分离过程。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策略: 探讨如何将先进的过程控制策略(如模型预测控制MPC、自适应控制等)融入到流程设计中,以提高流程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介绍自动化系统在流程监测、故障诊断和安全联锁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设计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第三部分:流程设计的实践案例与前沿挑战 典型化工流程的案例研究: 通过对炼油、石化、化肥、制药、精细化工等多个典型行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深入剖析,展示本书所介绍的设计理念、方法和工具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例如,某大型石化装置的能量优化改造、某精细化工新产品生产流程的绿色化设计等。 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流程设计: 探讨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何支持化工流程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反哺流程设计,实现持续优化和迭代。介绍数字孪生技术在流程设计、模拟、运行和维护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不确定性与鲁棒性设计: 针对原料波动、市场需求变化、设备性能衰减等不确定性因素,介绍如何进行鲁棒性设计,使流程在各种工况下都能稳定高效运行。 未来化工流程的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化工流程设计的趋势,包括微反应器技术、连续流化学、生物基化学品生产流程设计、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工艺集成等。 本书以其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为读者提供一套扎实的化工流程设计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工具箱,帮助工程师们在复杂多变的化工生产环境中,设计出更加高效、经济、安全和可持续的生产流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膜材料和膜技术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我一直以为膜技术只是一些简单的过滤和分离过程。《高性能膜材料与膜技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对“高性能”的定义和具体实现方式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作者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材料设计、结构调控以及表面改性等手段,来赋予膜材料更高的选择性、更强的稳定性和更优异的传质性能。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智能膜”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介绍了如何将传感、响应等功能集成到膜材料中,使其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如pH值、温度、光照等)自动调整其分离性能,或者能够主动吸附、释放目标物质。这种“活的”膜材料,让我看到了未来膜技术在生物医药、药物缓释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书中还对膜组件的设计和集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设计出高效、紧凑、易于维护的膜组件,这对于实现膜技术的工业化应用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高性能膜材料和膜技术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挑战的领域,它正在不断地突破传统技术的局限,引领着分离科学和工程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我一直觉得膜技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作者却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一一呈现。我喜欢书中在介绍各种膜材料时,总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和科学发现的背景,这让我觉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趣味性。比如,在介绍高分子膜的起源时,作者详细讲述了早期科学家们在合成和表征高分子材料时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最终发现了各种具有优异分离性能的高分子膜。这种叙述方式,让我不仅仅是学习了知识,更是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书中对不同膜制备方法的讲解也非常具体,作者会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各种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操作要点,并且会提示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我曾尝试在家中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复现一些基础的膜制备过程,书中提供的指导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成功地完成实验,并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有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撑,又不乏生动的生活化讲解,让我觉得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大助力。我是一个视觉型学习者,如果书中能够提供足够多的插图、图表和照片,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抽象的概念。幸运的是,《高性能膜材料与膜技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关于膜结构的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膜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孔隙分布。同时,书中还包含了很多真实的膜分离设备的图片,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操作场景照片,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膜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显微图像的运用,比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拍摄的膜表面和截面图像,这些图像真实地展现了膜材料的微观结构,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此外,书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对比表,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膜技术之间的比较,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分析。这些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不仅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让我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书中的核心内容。

评分

我一直对水处理和分离技术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高效、环保的分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高性能膜材料与膜技术》这本书的内容,恰好触及了我最关注的领域。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下膜技术选择的分析。例如,在饮用水净化方面,书中详细对比了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的性能参数、运行条件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了如何根据原水水质和处理目标来选择最合适的膜系统。这对于我正在进行的社区级供水净化项目规划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膜污染的成因、检测方法以及各种有效的防污和清洗策略。我一直为膜的长期运行稳定性而担忧,这本书提供的关于膜污染机理的详细阐述,以及各种预处理、膜化学清洗、以及新型抗污染膜材料的介绍,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曙光。作者还特别强调了膜技术在能源领域,如海水淡化、沼气提纯、以及燃料电池中的应用,这些内容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膜技术远不止于水处理,它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革命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

作为一名化工工艺工程师,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的创新技术。《高性能膜材料与膜技术》这本书正好契合了我的职业需求。书中关于工业化应用案例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膜技术在化工、制药、食品饮料等多个行业的具体应用,并对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技术选择、设备配置、以及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溶剂回收和产品纯化的章节,例如,书中对利用膜技术进行精细化学品的分离和提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为我正在进行的溶剂回收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一直苦于传统蒸馏方法能耗高、易造成产品降解等问题,而书中提出的新型膜分离方案,例如使用有机溶剂纳滤(OSN)技术,不仅能够实现高效分离,还能在较低温度下进行,这对于处理热敏性物质尤为重要。此外,书中还对膜系统的放大效应、操作维护以及生命周期评估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我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核算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实践性和前瞻性,让我看到了膜技术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制造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我是一名对环境科学充满热情的学生,一直关注着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高性能膜材料与膜技术》这本书的内容,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我被书中关于膜技术在空气净化、废水处理以及废气回收等方面的应用所吸引。例如,在空气净化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空气过滤膜,如HEPA过滤器、静电过滤器以及用于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吸附膜,并分析了它们在去除PM2.5、细菌、病毒以及有害气体方面的性能。这对于我理解当前空气净化器的技术原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很有帮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膜技术在工业废气处理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膜技术对工业排放的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进行高效回收和转化,这为解决工业污染源头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此外,书中对膜技术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如何利用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实现高效的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及如何利用膜技术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病原体。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膜技术的强大功能,更让我看到了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巨大作用,激发了我未来投身于相关领域的决心。

评分

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一直担心会因为专业术语太多而看不懂。《高性能膜材料与膜技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尽量使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我喜欢书中对每一个专业术语的解释,都会提供一个清晰的定义,并且常常会用比喻或者类比的方式来帮助理解。比如,当书中第一次提到“膜的截留率”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数学公式,而是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说它就像一个筛子,能够把比孔径大的东西都“截留”下来,而比孔径小的东西则能够“透过”。这样的解释方式,让我能够很快地理解并记住这些概念。即使遇到一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术语,书中通常都会在随后的章节中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用,让我能够逐步熟悉并掌握它们。而且,书中还会提供一些与膜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关于物质传递、流体力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的基本原理,这为我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膜技术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困难,只要有好的教材和引导,每个人都有可能掌握这个重要的学科。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膜材料和膜技术只是略知一二,觉得它是个很专业的领域,门槛很高。《高性能膜材料与膜技术》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这个复杂的学科系统地展现在我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基础理论的阐述。作者并没有直接堆砌大量专业术语,而是从物质传递的基本原理出发,层层递进地讲解了不同驱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势差)如何影响物质在膜内的迁移过程。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逐步理解膜分离的本质。书中关于膜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解释了如何通过调控膜的孔径分布、表面性质、厚度等关键参数,来优化膜的选择性和通量。我曾一度对如何设计具有特定分离功能的膜感到困惑,这本书通过大量具体的例子,比如如何制备具有超高选择性的气体分离膜,或者如何设计能够有效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膜,为我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思路。书中还对各种先进的膜制备技术,如相转化法、电纺丝法、以及自组装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比较,这让我对如何实现高性能膜的工业化生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读者的思考。《高性能膜材料与膜技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不仅罗列了大量的技术细节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技术背后的逻辑和发展趋势。作者在书中经常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对未来膜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这让我非常受益。例如,在介绍新型膜材料的制备方法时,作者会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才能在保证高性能的同时,降低制备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讨论膜污染的防治策略时,作者会引导读者思考,除了传统的化学清洗和预处理方法,是否还有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书中对“绿色膜技术”的理念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它鼓励读者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也要关注膜材料的生物降解性、可回收性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和理解过程中。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膜技术不仅仅是学习一项技术,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最近我的研究方向正好涉及到高性能膜材料,以前一直觉得这方面的内容零散且难以找到系统性的学习资源。当我偶然翻开《高性能膜材料与膜技术》这本书时,我真的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作者在开篇就以非常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了膜材料和膜技术在现代工业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前景,这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随后,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类高性能膜材料的分子结构、制备方法以及表征技术,比如一些我之前只在论文里见过的高级聚合物膜、陶瓷膜、以及混合基质膜的合成原理和性能优化策略,这本书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并且配有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理解其核心概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仿生膜”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回顾了自然界中膜结构的精妙之处,还详细阐述了如何借鉴自然界的启示来设计和制备具有更高选择性、渗透性和稳定性的新型人工膜,这为我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内容之深,以及作者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专业功底,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迷茫的学术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