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他用记忆的艺术再现了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颁奖词
《夜巡》出版于1969年,是莫迪亚诺的第二部小说,进入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决选名单。这也是莫迪亚诺第一部被翻译成英文的作品。
小说的叙述者为抵抗组织“地下骑士团”工作,但他同时服务于法国的盖世太保。如何成为叛徒,如何不成为叛徒?这个问题始终缠绕着他。通过这本令人震惊的书,这本既温柔又残酷的书,莫迪亚诺试图为这段往昔岁月驱魔,虽然他并未在被占领的巴黎生活过。他唤醒了死者,以一种急促的乐调牵引着他们,完成这奇异的夜巡。
大逃难开始了。整个白天,我在城中漫无目的地游荡。烟囱冒着黑烟:他们逃跑前要烧掉所有文件,摆脱不必要的行李拖累。无数的汽车排成长蛇阵,涌向巴黎的城门。而我却坐在街头的长椅上。真想也随他们逃去,但我却没有什么值得挽救的东西。一旦他们走了之后,幽灵就会出现,将我团团围住。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迪亚诺1945年生于巴黎郊外布洛涅—比扬古地区,父亲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亲是比利时演员。1968年莫迪亚诺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8年的《暗店街》获得龚古尔奖。1996年,莫迪亚诺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奖。他还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世界奖和奥地利欧洲文学奖这两项终身成就奖。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自1968年至今,莫迪亚诺已经出版近三十部小说,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
这是一种特别的记忆,试图从过去搜集一些片段,一些由匿名者和陌生人留在大地上的痕迹,这记忆也与我出生的1945年有关联。生于1945年,城市已被毁,所有人都消失了,这让我这一代人对记忆和遗忘的主题尤其敏感。
不幸的是,我觉得追忆逝去的时光惟有普鲁斯特的本事和坦诚才能完成。他描述的社会依然稳定,那是十九世纪的社会。普鲁斯特的记忆让过去在微末的细节里重现,宛如一幅活生生的画。如今,我感觉到记忆远不如它本身那么确定,必须不停地与健忘和遗忘斗争。由于这一层、这一大堆遗忘覆盖了一切,我们仅仅能截取一些过去的碎片、不连贯的痕迹、稍纵即逝且几乎无法理解的人类命运。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词
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有点“费神”,不是因为它晦涩难懂,而是它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潜流。它不像很多当代小说那样直截了当,而是更偏向于一种文学的“气味”。那些关于时间流逝的沉思,关于失落年代的缅怀,都不是用大段的议论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一张旧照片、一个无人问津的地址、一个突然消失的熟人——来渗透进去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名字”的探讨,名字似乎拥有某种魔力,可以定义一个人,但也可以成为一个陷阱。主角似乎总是在追逐一个与自己名字相关联的谜团,但谜团的核心永远像握不住的沙子。这本书需要反复阅读,因为它的一些精妙之处,初读时很可能被叙事表面的迷雾所遮盖。它考验的是你的耐心,以及你对文学中“留白”艺术的欣赏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漂浮”。主角似乎永远没有根,他不断地在城市的不同角落穿梭,身份像变戏法一样更换,或是一个调查员,或是一个偶然的旁观者,甚至是某个失落的爱情故事中的幽灵。这种“不在场”的状态,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疏离感,让人联想到那些经典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但莫迪亚诺的手法显然更柔和、更隐晦。他不是直接探讨哲学命题,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哲学情绪。例如,对特定街道、老旧公寓楼梯间,或者特定天气下光线的描写,都承载了巨大的心理重量。读到后来,我甚至开始怀疑,书里描写的那些人,那些事,到底是不是真实发生过,还是仅仅是主角在漫长等待中,自我构建的一场复杂的、关于“可能存在”的幻梦。这种对现实边界的模糊处理,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张力,非常迷人。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着怀旧情绪的作品,但它绝非那种伤春悲秋的矫情之作。它的“旧”是带着锋利的边缘的,是历史重压下留下的清晰印记。作者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描绘,有一种老电影般的质感,冷峻而又富有诗意。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动声色的笔力,他能用最简单的句子,勾勒出最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主题似乎围绕着“寻找失踪者”展开,但这种寻找,最终指向的却是对自我定义的追溯。每当主角似乎要接近真相时,真相又总是在最后一刻被时间的洪流冲散。这种持续的、徒劳的努力,反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动人心魄的力量。它让我想起在老城区里漫步,总觉得身边的每一栋建筑背后,都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关于爱与背叛的宏大故事,而我们仅仅是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这本书,就是把这种擦肩而过的瞬间,拉长、放大,直至成为永恒的注脚。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细腻到骨子里的、近乎于透明的孤独感。我仿佛一下子被拽入了一个雨雾弥蒙的巴黎街头,空气里弥漫着旧书页和潮湿石板的气味。作者的叙事节奏,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回忆的碎片化闪回”。它没有一个清晰的、直线性的情节主干,而是像老旧的胶片机偶然捕捉到的几个瞬间——一个模糊的背影,一句不经意间听到的低语,或者在某个特定时间点出现的奇异光线。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迷宫里寻找出口,但你慢慢意识到,这个迷宫本身就是目的。每一章的结尾,你都得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去整理那些被文字像烟雾一样散开的情绪。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拷问,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都以一种近乎耳语的方式在你脑海中回响。尤其是一些关于战后阴影的暗示,那种无处不在的、形而上的不安,让人在合上书后,依然感觉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郁。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睡前放松心情的作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直面的空洞和疏离。
评分我得承认,初读时我一度感到困惑,这叙事手法太跳跃了,常常一个场景还没完全铺陈开,作者就突然将场景切换到了另一个时空,完全不设防。但当熬过了前几章的适应期后,我开始体会到这种“破碎感”的精妙之处。这其实是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一种精准捕捉,我们的大脑不就是这样工作的吗?信息轰炸,思绪万千,重要的和琐碎的记忆混杂在一起,真假难辨。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拒绝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把你推到了主角的视角里,让你自己去拼凑那些残缺的线索。那些人物间的对话,简短、克制,充满了未尽之意,像是两个在深夜的咖啡馆里小心翼翼试探的陌生人,他们说的每一个字似乎都在回避真正想触碰的核心。如果你期待的是情节驱动的阅读体验,那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沉迷于语言的质感和氛围的营造,那么你会发现,光是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雕塑般的力量,每一个形容词的选择都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完美地卡在了“暗示”与“表露”的临界点上。
评分莫迪亚诺一直是个人喜欢的作家,人文的这套新版精装很好,值得收。
评分京东618活动很划算,送货也很快,性价比不错,好评
评分好
评分品相不错
评分好书,装帧也很漂亮。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拜读。
评分囤书了囤的太多了估计三年不用买书了
评分很薄的书,硬壳的这么薄真是没必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