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流水线:一部工业技术进步史 [America's Assembly Line]

百年流水线:一部工业技术进步史 [America's Assembly L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E.,奈(David,E.,Nye ... 著,史雷 译
图书标签:
  • 工业史
  • 技术史
  • 美国历史
  • 制造业
  • 流水线
  • 亨利·福特
  • 汽车工业
  • 20世纪史
  • 社会变革
  • 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56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641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merica's Assembly Lin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管理者、泛商业科普类读者

自1913年流水线诞生之日起,它就获得了无数的关注和赞誉,并在10年的时间里迅速席卷世界各地。

流水线的快速崛起,加速推动了工业全球化的脚步,从20世纪上半期的欧美,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亚洲和拉美国家。流水线的兴衰见证了整个世界经济的百年变迁。

流水线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入世界的各个角落。它让NBA球星每场比赛都能穿上一双新球鞋;让一部iPhone虽然经历141道工序,但只需短短几天就能产出成品。在每个工业化国家繁荣的背后,我们都能看到流水线的身影。

20世纪30年代,福特公司的流水线上曾承载了超过12万名工人;今天,特斯拉工厂的4个核心制造环节只有150 台机器人,却鲜有工人的身影。

流水线经历一个世纪的巨变后将走向何方?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是否会到达进化史的顶端?流水线旁的工人是否会彻底消失?新商业秩序和世界经济形态将何去何从?《百年流水线》像一面历史棱镜,将启迪我们进一步思考……


内容简介

1913年,福特建立了世界上di一条流水线, 短短10年,流水线传播到世界各地,赢得了广泛赞誉。

进入20世纪30年代,流水线凭借其大规模生产力致使大批工人失去工作,因而被看作是残酷的剥削手段,备受指责。

二战期间,流水线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核心标志,美国人认为正是流水线让其在二战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20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愈发抨击流水线的人性缺失,同时流水线也为当时的小说、诗歌、流行歌曲等文学艺术形式赋予了创作灵感。

二战结束后,日本开始对流水线进行革新,并逐渐实现全球化,至此流水线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充斥着大规模流水线产品的世界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未来是否还有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我们的下一代是否还会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到底什么才是我们通过那条越来越快的流水线所追求的生活呢?


《百年流水线》将细述这一伟大的技术发明是如何创造工业历史、影响人类文明以及未来将走向何处。


作者简介

大卫 E.奈(David E. Nye ) ,出生于波士顿,成年后在阿默斯特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深造,目前在南丹麦大学丹麦高等研究院担任美国史教授。他曾在NOVA、BBC和丹麦电视台担任嘉宾,任剑桥大学、利兹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华威大学、奥维耶多大学和圣母大学的访问学者。他曾出版过20部专著,得到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美国学术团体、利弗休姆基金会、丹麦和荷兰国家研究理事会的资助。2005年,他因为在科技史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莱昂纳多·达·芬奇终身成就奖。


精彩书评

为更好地应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20世纪的流水线技术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百年流水线》关于流水线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的全面分析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契机。

——罗伯特·凯西,亨利·福特博物馆交通运输部前高管


很难想象还有哪种制造技术能够像流水线那样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百年流水线》为我们展示了流水线这一新技术在其诞生、发展、停滞、彻底改良、开启大规模生产和消费时,以及在今天所要面对的环境问题等内容。大卫对流水线细致入微的描绘和深刻有力的论述向我们证明了他作为技术与文化工作领域zui杰出的历史学家是绝非偶然的。

——梅里特·罗·史密斯,麻省理工学院科技史教授


《百年流水线》向我们讲述了21世纪美国经济在流水线的推动下迅速崛起,以及这种“目的单纯”的技术是如何将美国不同的文化交织在一起的事实……《百年流水线》在写作手法上既条理清楚,又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些今天还在困扰着美国,以及因为接受曾经让美国工人边缘化的流水线技术而面临的变幻莫测的全球经济问题。

——迈尔斯·奥威尔,天普大学教授,《中央大街上的生与死》作者


《百年流水线》几乎涵盖了包括技术、劳工、商业、国际经济学以及美国文化等整个美国社会领域的历史,很显然大卫为这些领域的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理由去重新审视这条百年流水线。

——艾米·苏比克,《美国历史评论》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1章 背景┊1

第2章 诞生┊11

第3章 赞誉┊36

第4章 共享┊61

第5章 指责┊91

第6章 战争与冷战┊119

第7章 不满┊145

第8章 挑战┊173

第9章 全球劳工┊203

第10章 百年流水线┊227

注释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自从1970年夏天开始,我便开始了对流水线的思考。这一切都要从那次对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格林菲尔德庄园的偶然造访说起。我当时正在和一名来自德国的交换留学生在自驾游的途中。我们从明尼阿波利斯到波士顿,期间途经蒙特利尔。也许是这名留学生主修机械工程专业的缘故,当我们到达底特律的时候,他提出要去亨利·福特建造的户外博物馆参观一番。其实,我当时非常想去看一场棒球比赛,但是最终还是如他所愿。我们随后一起来到了福特的格林菲尔德庄园,在那里度过了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而我也对当年秋季能够将福特纳入将要教授的本科课程和之后的论文大纲而感到十分兴奋。
我希望自己的论文可以突出20世纪20年代制造的机器设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然而,我却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亨利·福特本人身上,从而偏离了对流水线的关注程度。然而,在随后出版的著作中,流水线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视线中。我曾经在25年前就这个课题进行过概述,但是其他的研究工作让我不得不暂时将此事搁置。也许这对于我来说是件好事儿,因为从那时起,一些非常优秀的学者开始进入流水线这个研究领域,而且日本的生产方法和自动化技术正好可以对这项研究工作进行补充,进而提供更多新鲜的资料。
1913年诞生的流水线可以说没有任何吹嘘的成分,它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和赞美,但是关于流水线的争论和抗议之声也随之而来。本书第1章介绍了培育流水线的土壤;第2章讲述了其诞生过程;第3章描述了大众对流水线最初的喜悦和后来的困惑情感;第4章描绘了流水线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过程;第5章讲述了人们对流水线这种生产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满,以及其在20世纪30年代被看作失去人性的工作的遭遇;第6章叙述了流水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初期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核心标志的内容;第7章主要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期间,知识分子对流水线这一失去人性的发明的抨击,以及越来越多的工人对它不满并且愿意从事其他形式的工作;在第8章中,日本对流水线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而来自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则完全取代了底特律的地位;我们在第9章中可以看到,随着不断的革新,日本生产体系实现了全球化,但是这些企业在提高公司高管工资的同时并没有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水平。实际上,在很多非西方经济体中,新型的流水线工作一直遵循着低工资的原则。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环境的限制阻碍了全球生产率的提高,而各个企业则正在寻求一种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并从中汲取了灵感。虽然这是一部关于美国百年历史的著作,但是在第4章、第6章和第9章中则以国际化和比较视野的角度分析了很多问题。总体来说,为了理解自1913年起就不断进行改进的流水线对美国社会的意义,我在本书中不仅关注企业的高管、工人和知识分子,而且全面展示了电影、摄影图片、音乐和小说等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所提供书名之外的另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全文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图书名称: 《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学与宇宙观的演变》 作者: 艾伦·霍金斯 出版社: 启明文库 页数: 680页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5661-2289-0 --- 内容简介 《星辰的低语》 并非一部冰冷的科学编年史,而是一场跨越数千年的宏大叙事,深入探究人类如何从原始的仰望星空,逐步构建出关于宇宙的复杂图景与哲学信仰。本书聚焦于那些在没有精密光学仪器辅助的时代,仅凭肉眼、精确的记录和深刻的直觉,绘制出宇宙秩序的古代文明。 本书的叙事弧线始于史前时代,考察了巨石阵、纽格莱奇圆石阵等早期天文遗址所揭示的,人类对季节更迭和天象规律的最初认知。霍金斯博士细致地描绘了这些早期文化如何将天空的运动与农业生产、宗教祭祀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出第一代“时间”的概念。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四大古文明的黄金时代。在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的祭司阶层发展出了令人惊叹的数学模型,用于预测日月食和行星位置。他们创造了黄道十二宫系统,这些系统不仅是占星学的雏形,更是早期代数和几何应用于天体观测的典范。作者深入分析了泥板文献中记录的精确观测数据,揭示了巴比伦天文学家如何通过“多重回归”的方法,在没有现代数学工具的情况下,逼近对周期性运动的理解。 在古埃及,星辰的观测与尼罗河的泛滥、法老的永生信仰交织在一起。本书详细探讨了天狼星的偕日升如何成为埃及历法的核心标记,以及金字塔的精确方位如何体现了古埃及人对宇宙轴线的执着追求。埃及的宇宙观,即“天穹女神努特”与“大地之神盖布”的结构,为我们理解古代神话与科学的共生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本书的重点部分之一,是对古希腊天文学的梳理。从泰勒斯对天体运行的理性思辨,到毕达哥拉斯“天体和声”的数学美学,再到柏拉图“完美圆周运动”的哲学驱动,直至托勒密构建出影响西方世界一千多年的地心宇宙模型。霍金斯博士并未将托勒密体系视为错误的终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逻辑自洽、数学上精妙的“工程奇迹”。书中通过详细的图解和数学重建,向读者展示了“本轮”与“均轮”如何巧妙地解释了行星逆行的复杂现象,这本身就是古代智慧的巅峰体现。 然而,本书的视角并非局限于地中海文明。我们特意开辟了章节,审视了玛雅文明的非凡成就。在尤卡坦半岛的丛林深处,玛雅人独立发展出对金星运动的惊人掌握,他们的《德累斯顿抄本》所载的历法与运算精度,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同时期的欧洲。作者强调,玛雅天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周期性概念——他们不仅计算了天体运行,更试图预测长远的历史循环。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古代中国的独特路径。从甲骨文中的星象记录,到周代对“天命转移”的哲学阐释,再到汉代落下闳对太初历的制定,中国天文学始终秉持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作者细致考察了浑仪和简仪的发明,以及官方天象官制度对社会稳定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中国古代对新星、超新星和彗星的详尽记录进行了专题分析,这些记录为现代天体物理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数据点。 《星辰的低语》 的核心论点在于:古代的天文学家并非迷信的巫师,而是早期严谨的科学家、富有想象力的数学家和深刻的哲学家。他们所建立的宇宙模型,是人类在有限信息下,寻求确定性、秩序感和精神慰藉的集体努力的结晶。通过对这些失落与传承的文明之光的梳理,读者将得以重新审视我们对宇宙认知的起点,理解现代科学是如何一步步从这些古老的“低语”中蜕变而出。 本书结构严谨,配有大量古代星图、天文仪器复原图及关键文献节选,语言引人入胜,适合所有对历史、科学哲学及人类文明史感兴趣的读者。它邀请我们一同抬起头,重温那段人类与星空进行第一次严肃对话的辉煌岁月。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那些宏大的技术概念,转化为一个个 relatable (可亲近的) 的故事。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工业技术的发展史娓娓道来。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亲眼目睹了蒸汽机的轰鸣,流水线的忙碌,以及那些改变世界的创新是如何诞生的。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每一个重要技术转折点的铺垫和解释。他不会突然抛出一个概念,而是会从当时的社会需求、技术瓶颈出发,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技术变革。例如,在讲述福特流水线之前,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描述当时汽车生产的效率低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成本。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技术革新背后的逻辑。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力应用、信息技术等主要领域,还触及了材料科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够将这些看似分散的技术领域,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现出工业技术发展的整体图景。读完这本书,我对“工业”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工厂里的机器,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他在讲述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污染、劳工权益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这本书更具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和环境成本。 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改变汇聚而成。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技术改进,每一个不懈的努力,都在悄悄地推动着世界向前发展。作者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如何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复古的工业美学,深邃的蓝色背景上,用粗犷的金属质感字体呈现书名,下方则是一幅精细勾勒的流水线剪影,仿佛能听到机器运转的隆隆声。我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厚重的纸质和精良的装帧所吸引,这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意。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工业发展脉络的深切热爱,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与创造的年代。 作者对每一个技术节点的阐述都显得尤为细致,仿佛亲身经历。从早期的手工坊到蒸汽机的轰鸣,再到电力驱动的革命,每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没有枯燥地堆砌名词和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场景描绘,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具象化。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福特流水线诞生的那一段描述,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效率的不断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都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和不懈探索的赞歌。 我一直对工业生产背后的逻辑和演变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求知欲。作者对不同时期工业模式的比较分析,让我对“效率”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精工细作的时代到标准化生产的崛起,再到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前沿,每一次生产方式的转变,都伴随着技术、管理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如此宏大的历史进程,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技术发明和生产案例,清晰地呈现给读者。 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老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用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为我打开了工业技术发展的一扇扇窗户。我不仅看到了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更看到了发明背后的思考、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如何融入社会,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时而像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数据;时而又像一位富有洞察力的评论家,对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进行深刻反思。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工业技术的历史著作,不如说是在体验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感染力,他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细节,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仿佛能看到工人们在车间里挥洒汗水,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里苦思冥想,以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企业家,如何凭借远见卓识,引领着人类走向工业化的未来。这本书让我对“进步”二字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动写照。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深蓝色的封面,搭配古朴的字体和精致的流水线图案,仿佛预示着一段关于工业文明的史诗即将展开。翻开书页,作者的叙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索工业技术进步的壮丽画卷。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每一个重要技术突破的阐述都极为详尽,但又不会显得冗长。他能够抓住关键的技术节点,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让我仿佛亲眼见证了那些伟大的发明是如何诞生的。从蒸汽机的第一次轰鸣,到电力驱动的普及,再到现代自动化生产的雏形,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关注技术的“是什么”,更关注技术的“为什么”以及“如何”。作者深入分析了技术发展背后的社会需求、经济驱动以及文化土壤。他让我理解了,技术进步并非偶然,而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必然结果。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工业时代生产模式的对比分析。作者详细阐述了从手工生产到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再到如今更加灵活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的演变。这种对比让我对“效率”和“生产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技术革新如何不断地重塑着我们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从简单的工具到复杂的机械,再到如今高度自动化的智能系统,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这本书让我对“进步”有了更深的敬意,也更加期待未来科技的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并非仅仅关注技术本身的演进,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作者对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良和创新,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深入剖析了它们如何像滚雪球一样,最终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进的洪流。这种“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工业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深度。他并没有将技术视为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探讨了技术如何塑造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情感体验。读到关于流水线生产如何改变工人生活、城市面貌,以及由此引发的消费文化变迁的部分,我深感触动。这种将技术发展与人类经验紧密结合的叙述,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并非线性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罗列,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技术突破点进行章节划分。这种“模块化”的呈现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的重点,同时又能在整体上把握工业技术发展的脉络。作者对于复杂概念的解释十分清晰易懂,即使是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发。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技术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分析,展现了无数技术创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遭遇的挫折,以及最终如何通过迭代和优化,实现突破。这种对“过程”的强调,让我对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发明家们,有了更深的敬意。 它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书。作者在叙述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常常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例如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公平问题,以及人类在驾驭强大技术力量时所面临的伦理挑战。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精神体验。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在物质世界中的创造力充满敬畏,而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宝典,为我展现了工业技术进步所留下的辉煌印记。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冰冷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对人类智慧和汗水的赞叹。他将那些复杂的机械原理、精密的工艺流程,用一种充满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代。 我尤为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他不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发明或技术上,而是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最终如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走向。这种“大历史”的视角,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磅礴的力量。 书中关于不同时期工业生产模式的对比,让我深思。从最初的手工匠人到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再到如今的智能化、个性化制造,每一次转变都代表着人类对效率和品质的极致追求。作者对这些演变的细致描绘,让我对“进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 我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解释一些技术概念时,非常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他会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解释那些相对抽象的科学原理,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这本书让我明白,技术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是相互交织、彼此促进的。每一个技术进步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社会变革的动力,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作者对这些复杂关系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