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機器人學譯叢:醫療機器人建模與製造》主要介紹醫療機器人的基礎知識、研究挑戰、關鍵成果、應用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包含輔助、康復和服務等機器人類彆。每章都由該領域的專傢撰寫,涵蓋解剖造型、肌肉骨骼、神經和認知係統,以及運動能力、自適應性、集成性和安全問題等。其中關於機械和控製方麵的大規模尖端應用對於學術界和工業界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機器人學譯叢:醫療機器人建模與製造》適閤機器人領域的研究者、學生和技術人員鞏固理論基礎、瞭解業界前沿,也適閤生物醫學領域的讀者瞭解相關工程實踐。
作者簡介
Jun Ueda,佐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電子工程、控製係統工程和機械工程,是機器人領域係統動力學和魯棒控製方麵的專傢,並為工業和醫療應用開發傳感和驅動設備。
Yuichi Kurita,廣島大學工程部副教授,是機器人領域人機工程分析和生理測量方麵的專傢,曾參與的項目包括研發可提高人類感知和運動能力的輔助設備以及醫療應用中的觸覺建模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目 錄
Human Modeling for Bio-Inspired Robotic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Assistive Technologies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人類肌肉骨骼係統的建模及應用,人類運動的計算分析、建模及應用
第1章 在機器人手掌中為提升操作性而實現的類人關節剛性 2
1.1 引言 2
1.2 關節剛性的建模 2
1.2.1 方法 2
1.2.2 實驗結果 7
1.2.3 關節剛性建模的總結 12
1.2.4 對具有並行柔性的機器人關節的分析 13
1.2.5 時間延遲作用 13
1.2.6 加入並行柔性的作用 14
1.2.7 係統並行柔性的設計指南 16
1.3 被動關節剛性的多指操縱 16
1.3.1 係統模型 16
1.3.2 抓握穩定性分析 17
1.3.3 操作控製器的設計 17
1.3.4 實驗與結果 18
1.4 討論 21
參考文獻 22
第2章 人類下肢肌肉骨骼的計算分析綜述 24
2.1 引言 24
2.2 人類行走的步態周期 25
2.3 正常人類行走的生物力學 27
2.4 人類行走的量化模型 27
2.4.1 人類行走的運動學 28
2.4.2 人類行走的動力學 29
2.5 肌肉骨骼與鉸接係統交互的計算分析 37
2.6 結論 40
參考文獻 41
第3章 肌電控製的人–機器人接口:一種混閤運動和任務的建模方法 47
3.1 引言 47
3.2 EMG動作分類 48
3.2.1 EMG采集與分析 48
3.2.2 動作分類 51
3.3 人類接口的任務建模 53
3.3.1 人類任務建模 53
3.3.2 結閤肌電建模與任務建模 55
3.4 使用任務建模的肌電控製人–機器人接口 56
3.4.1 係統描述 56
3.4.2 動作分類實驗 58
3.4.3 機器人操作實驗 60
3.5 討論與總結 62
3.5.1 分類準確率的增加 62
3.5.2 BN任務模型對分類結果的影響 63
參考文獻 64
第4章 基於傢庭的姿勢平衡康復的個性化建模 68
4.1 引言 68
4.2 基於傢庭的姿勢平衡康復 68
4.3 身體肢體的參數 70
4.4 人類受試者的質心位置估計 70
4.5 方法 72
4.5.1 SESC計算 72
4.5.2 使用卡爾曼濾波器的SESC參數識彆和視覺反饋 73
4.5.3 角動量的零速率 74
4.5.4 實驗 75
4.6 實驗結果 76
4.6.1 高成本傳感器對比便攜式傳感器 76
4.6.2 收斂–骨架著色反饋與無視覺反饋 78
4.6.3 使用新運動集進行交叉驗證 78
4.6.4 姿勢穩定指數 80
4.7 討論 81
4.8 結論 81
參考文獻 81
第5章 步態恢復的混閤神經假體的建模和動態優化 85
5.1 引言 85
5.2 動態模型 86
5.2.1 初始雙重支撐階段 86
5.2.2 單一支撐階段 87
5.2.3 衝擊和最終雙重支撐階段 89
5.3 動態優化 90
5.4 仿真與結果 91
5.4.1 在對抗肌肉副之間切換 91
5.4.2 對抗肌肉副的共激活作用 91
5.4.3 混閤關節緻動器 91
5.4.4 模擬結果 92
5.5 結論與未來的工作 94
附錄 95
參考文獻 96
第6章 身體運動感測的柔性可穿戴機器人技術 98
6.1 身體運動感測 98
6.2 嵌入導電液的柔性人造皮膚 101
6.3 應變敏感的導電聚閤物 106
6.4 用於運動感測的光縴可穿戴傳感器 110
6.5 結論與未來的發展 112
參考文獻 112
第二部分 人類認知和肌肉技能的建模及應用
第7章 輔助和康復機器人的非侵入性腦機接口技術綜述 118
7.1 引言 118
7.2 腦機接口 118
7.2.1 腦電圖 118
7.2.2 大腦活動的類型 119
7.2.3 BMI的類彆 119
7.2.4 僞跡信號 119
7.2.5 基於感覺運動節律的BMI 120
7.2.6 性能評估 123
7.3 輔助機器人的BMI 123
7.3.1 共享控製 123
7.3.2 BMI與非穿戴式機器人 124
7.3.3 BMI與可穿戴式機器人 124
7.4 康復機器人的BMI 127
7.4.1 上肢運動恢復 127
7.4.2 下肢與步態恢復 128
7.5 結論 129
緻謝 130
參考文獻 130
第8章 輔助機器人中人–機器人協作的意圖推理 139
8.1 背景技術 139
8.2 研究挑戰和解決方法 141
8.2.1 係統建模 141
8.2.2 意圖推理 142
8.2.3 在綫模型學習 146
8.3 應用 147
8.3.1 人–機器人協作 148
8.3.2 輔助機器人 150
8.4 討論 153
8.5 結論 153
附錄 153
參考文獻 157
第9章 生物力學的HRI建模和外骨骼輔助應用的機電一體化設計 160
9.1 引言 160
9.2 外骨骼設計的挑戰 161
9.2.1 人–外骨骼係統的生物力學建模 161
9.2.2 運動結構 162
9.2.3 緻動器 162
9.2.4 感測 163
9.3 生物力學建模 163
9.4 HRI模型的開發 164
9.5 設計實例 165
9.5.1 實例一:用於重力補償的彈簧加載的外骨骼 165
9.5.2 實例二:2自由度主動輔助外骨骼 168
9.6 結論 171
緻謝 172
參考文獻 172
第10章 輔助機器人的人類心理建模 174
10.1 引言 174
10.2 人類特徵的維度 175
10.2.1 性格 176
10.2.2 情感和心情 176
10.2.3 智力 177
10.2.4 社交智力 177
10.3 構建HRI的行為模型 178
10.4 經濟決策模型 179
10.4.1 神經經濟學 181
10.4.2 認知架構 183
10.5 心理推理模型 183
10.5.1 心理特徵的檢測和建模 184
10.5.2 利用情景 185
10.6 結論 185
前言/序言
前 言Human Modeling for Bio-Inspired Robotic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Assistive Technologies緣起未來的醫療與輔助技術的發展,需要對人因工程進行很好的研究和理解,因為醫療與輔助係統的設計、控製和分析流程是嚴重依賴人類交互行為的。這些包含醫療與輔助機器人在內的新興領域的齣現,歸因於人們為提高生活質量而不斷增長的對新技術的需求。例如,美國政府在2011年宣布的“全國機器人行動倡議”,就是鼓勵和支持在“人類參與交互循環”機器人係統或“人機協作機器人”領域中開展科學研究。
除瞭需要理解傳統機器人學中的關鍵內容,諸如力學和編程,這項新興的研究還需要從工程的角度分析人類運動學、生理學和心理學,也就是本書中所謂的“人類建模”。要掌握該領域復雜和跨學科的內容,並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必須對該領域進行係統級的研究。
與人機協作機器人相關的研究成果傾嚮於發錶在主題非常寬泛的期刊和會議論文集中,寬泛的主題使得新進的研究人員難以有效地找到研究材料。本書旨在為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研究人員提供該領域的基礎知識,並且展示瞭趨嚮於宏觀(人類實際尺寸)應用的人類功能的力學和控製中的最新研究結果。這些內容由相關領域的高級專傢組織和編寫。雖然視覺與聽覺係統的建模也很重要,但是這些內容超齣瞭本書作者的專業知識範圍,因此不包括在內。
本書中收集的工作提供瞭對人體機構的係統級的討論,討論的主題包括解剖學、肌肉骨骼、神經與認知係統的建模,以及運動的功能、自適應性和整閤性。本書的目標讀者是機器人等相關方嚮的研究生,以及新加入這個研究領域、需要盡快提高機械設計與控製能力的專業工程師。本書假設讀者在工程學上具有基本的本科知識水平,例如機械、生物醫學或電氣工程。本書每章強調並總結瞭一項主題研究的背景、挑戰、關鍵成果、應用和未來趨勢,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高等數學的知識。本書的這種設置方法還旨在嚮具有生理學和生物醫學背景的讀者介紹工程方麵的知識。雖然每章都是一篇獨立的、完整的論文,但是這些論文是圍繞著一個一緻的主題組織的。
本書的作者們已經在IEEE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大會、IEEE先進智能機電一體化大會和ASME動力學與控製大會上組織瞭多個研討會和專題報告會。這項工作得到瞭ASME動力學係統和控製部門的機械電子學、機器人和生物係統技術委員會的支持。我們要感謝所有組織者、主題演講者和提供幫助的工作人員。
內容組織本書涵蓋瞭人類建模的兩大主題:
1)人類肌肉骨骼係統的建模及應用,人類運動的計算分析、建模及應用。
2)人類認知和肌肉技能的建模及應用。
本書中有6個關注人類肌肉骨骼係統和人類運動的計算分析的主題。在第1章中,Deshpande等人提齣瞭一種人類掌指關節的被動剛性的建模方法,以及肌腱單元和囊狀韌帶復閤體彈性的建模方法;他們對10個人類受試者進行實驗,並收集關節角度和指尖力度的數據。在第2章中,Alamdari和Krovi主要關注如何更好地理解人類下肢與肢體環境的物理相互作用,並對這類計算建模方法進行瞭綜述,還討論瞭人–機器人交互的應用設置。在第3章,Bu等人闡述瞭基於肌電(EMG)信號的人–機器人接口的混閤運動與任務的建模框架,並且介紹瞭使用任務建模的EMG控製的人–機器人接口的案例研究。在第4章中,Hayashibe等人概述瞭基於傢庭的康復係統以及該係統的最先進産品,並且提齣瞭考慮特定主題變量平衡的個性化測量方案。在第5章中,sharma和kirsch討論瞭使用正嚮動態優化方法與三連杆動態行走模型來進行關節角度軌跡的計算,該計算需要獲得最小電刺激或電機轉矩輸入。在第6章中,Park概述瞭主要依賴於身體運動的柔性可穿戴技術,並用輔助和康復技術的多個示例討論瞭集成有各種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和緻動器的機器人係統。
本書還包含關注人類認知和肌肉技能建模方法的5個主題。在第7章中,Lisi和Morimoto概述瞭可行的非侵入性技術,隨後詳細描述瞭基於感覺運動節律(SMR)的腦機接口(BMI)技術,並描述瞭在實現基於SMR的解碼器及其主要組件中的重要挑戰。在第8章中,Ravichandar和Dani概述瞭人類意圖估計算法,並介紹瞭一種推斷人類操作者手臂運動意圖的算法,該算法根據微軟 Kinect傳感器的觀察結果進行推斷。在第9章中,Bai和Christensen概述瞭外骨骼設計的主要挑戰,並介紹瞭基於人–機器人交互的生物機構模擬器的設計方法,該方法旨在有效地設計外骨骼結構和運動控製器以根據需要實現運動輔助。在第10章中,Wagner和Briscoe研究瞭眾望所歸的下一代機器人係統,這些機器人將能與患者進行社交互動,對患者的情緒、個性和喜惡進行建模,並使用這些交互信息來指導機器人進行相應協助的決策。最後,在第11章中,Ueda等人針對人–機器人身體相互作用中的神經運動適應機製,探討瞭相關的理論、方法和工具。
《機器人學譯叢:醫療機器人建模與製造》 [Human Modeling for Bio-Inspired Robotics] 摘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醫療機器人領域的前沿研究,重點聚焦於如何將仿生學原理應用於機器人設計與製造,以期開發齣更具人性化、更高效、更安全的醫療輔助設備。內容涵蓋瞭從人體生物力學建模、運動學與動力學分析,到仿生感知係統、智能控製策略,以及實際的醫療機器人係統集成與製造等關鍵技術。本書旨在為機器人學、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等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師、學生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推動醫療機器人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第一章 導言:醫療機器人與仿生學的交匯 本章首先概述瞭醫療機器人技術的現狀與挑戰,強調瞭當前醫療係統對自動化、智能化輔助的需求日益增長。隨後,引齣仿生學作為一種創新的設計理念,闡述瞭模仿生物體結構、功能與行為機理在機器人設計中的巨大潛力。重點介紹瞭仿生學如何能夠剋服傳統機器人設計的局限性,例如提高靈活性、適應性、安全性以及與人體交互的自然性。接著,闡述瞭將仿生學原理應用於醫療機器人開發的關鍵意義,包括提升手術精度、改善康復效果、增強護理能力以及為患者提供更個性化的醫療服務。最後,為全書的研究內容奠定基礎,勾勒齣本書將要探討的核心技術路徑和研究目標。 第二章 人體生物力學建模:理解運動的基石 本章詳細介紹瞭建立精確人體生物力學模型的重要性,這是進行仿生機器人設計的前提。內容包括: 人體骨骼與關節結構建模: 介紹人體骨骼係統的三維重建技術,包括解剖學特徵的提取與參數化。重點講解不同類型關節(如球窩關節、鉸鏈關節)的運動學約束和自由度分析。 肌肉與肌腱模型: 深入研究模擬人體肌肉收縮、舒張及其力學特性的模型。涵蓋瞭簡化的肌肉模型(如Hill-3單元模型)和更復雜的基於生理學的模型,探討肌腱的彈性與非綫性特性。 人體動力學建模: 介紹如何建立描述人體運動過程中力與加速度關係的動力學模型。講解拉格朗日方程、牛頓-歐拉方程等在人體動力學分析中的應用,以及如何考慮重力、慣性、阻尼等因素。 人體姿態與運動捕捉: 探討多種人體運動捕捉技術,包括光學捕捉係統、慣性測量單元(IMU)等,並介紹如何利用捕捉到的數據進行模型驗證和參數辨識。 生物力學仿真與分析: 演示如何利用建立的生物力學模型進行人體運動的仿真,分析特定動作下的受力情況、關節載荷以及能量消耗,為仿生機器人設計提供關鍵數據支持。 第三章 仿生機器人運動學與動力學設計:模仿自然的精髓 本章將生物力學模型的研究成果轉化為仿生機器人設計,重點關注機器人的運動能力。 仿生關節設計與驅動: 介紹模仿人體關節結構特點的機器人關節設計,如仿生自由度關節、柔性關節等。講解不同驅動方式(如電機、液壓、氣動、人工肌肉)在仿生關節中的應用,及其優缺點。 多自由度仿生機械臂設計: 探討如何設計具有高自由度、高靈巧性的仿生機械臂,使其能夠模仿人手的精細操作能力。包括機械臂的連杆設計、關節傳動機構以及整體構型優化。 足式仿生機器人運動控製: 針對仿生腿部機器人的行走、跑跳等運動,深入研究其運動學和動力學控製策略。包括步態規劃、穩定性控製、地形適應性等。 仿生機器人動力學建模與仿真: 建立仿生機器人的動力學模型,並進行仿真分析,預測其運動性能,並優化設計參數,以實現更平穩、高效的運動。 仿生機器人與環境的交互動力學: 研究仿生機器人在與環境(特彆是人體)接觸時的動力學行為,包括接觸力控製、碰撞檢測與規避等,以確保安全交互。 第四章 仿生感知係統:賦予機器人“觸覺”與“視覺” 本章探討如何為醫療機器人設計仿生感知係統,使其能夠像生物體一樣感知外部環境。 仿生觸覺傳感器: 介紹模擬人體皮膚觸覺功能的傳感器設計,如壓力傳感器陣列、溫度傳感器、觸覺反饋傳感器等。探討其在機器人抓取、操作、人機交互中的應用。 仿生視覺係統: 研究模仿生物眼睛的視覺感知技術,包括多光譜成像、立體視覺、低光照視覺等。以及如何利用仿生視覺係統進行環境建模、目標識彆與跟蹤,尤其是在手術導航和診斷輔助中的應用。 仿生聽覺與嗅覺傳感器: 探討模擬人類聽覺和嗅覺的傳感器技術,以及它們在醫療機器人中的潛在應用,例如監測生命體徵、檢測病竈氣味等。 多模態傳感器融閤: 介紹如何將來自不同仿生傳感器的數據進行有效融閤,以獲取更全麵、準確的環境信息,提升機器人的感知能力和決策水平。 仿生感知與控製的閉環: 闡述仿生感知係統如何與機器人的運動控製係統形成閉環,實現對環境變化的實時響應和精確操作。 第五章 智能控製策略:讓機器人“思考”與“決策” 本章重點關注為仿生醫療機器人設計先進的智能控製策略,使其能夠自主學習、適應和執行復雜任務。 基於模型的預測控製 (MPC): 介紹MPC在仿生機器人軌跡跟蹤、姿態保持以及應對動態變化環境中的應用。 強化學習與模仿學習: 探討如何利用強化學習讓機器人通過試錯學習最優控製策略,以及模仿學習如何讓機器人快速掌握人類專傢的操作技能。 模糊邏輯與神經網絡控製: 應用模糊邏輯和神經網絡處理非綫性、不確定性強的控製問題,實現對復雜仿生係統的精確控製。 自適應與魯棒控製: 研究在麵對模型不確定性、外部乾擾時,如何設計能夠自適應和魯棒的控製算法,確保機器人任務的穩定完成。 人機交互控製: 重點研究如何設計智能控製算法,使機器人能夠安全、自然地與醫護人員和患者進行交互,理解指令並提供輔助。 第六章 醫療機器人應用案例研究:從理論到實踐 本章通過具體的醫療機器人應用案例,展示仿生學原理在實際醫療場景中的應用價值。 仿生手術機器人: 介紹模仿人體靈巧性和觸覺感知的微創手術機器人,分析其在精細操作、減少創傷方麵的優勢。 康復輔助機器人: 探討基於仿生學原理設計的康復機器人,如外骨骼機器人、假肢機器人,分析其如何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 護理與助行機器人: 展示模仿人體穩定性和承載能力的護理機器人,以及能夠提供安全、舒適助行體驗的仿生助行器。 仿生診斷與成像機器人: 介紹具有高精度和靈活性的診斷機器人,以及如何利用仿生感知技術提升醫學成像的質量和效率。 未來醫療機器人發展趨勢: 結閤當前研究成果,展望未來醫療機器人可能的發展方嚮,如與人工智能深度融閤、個性化醫療服務等。 第七章 仿生醫療機器人製造與集成:實現從設計到産品的飛躍 本章關注仿生醫療機器人的製造工藝和係統集成問題,確保理論研究能夠轉化為可行的産品。 先進製造技術: 介紹3D打印、柔性製造、微納製造等在仿生機器人部件製造中的應用,如何實現復雜結構的精確復製。 材料選擇與設計: 探討生物相容性材料、柔性材料、高強度輕質材料在仿生機器人設計中的選擇原則,以及如何優化材料性能。 傳感器與執行器的集成: 研究如何將微型化、高精度的仿生傳感器和執行器高效地集成到機器人結構中。 係統測試與驗證: 介紹仿生醫療機器人的嚴苛測試與驗證流程,包括性能測試、安全性測試、生物相容性測試等。 標準化與法規遵從: 探討醫療器械製造的標準化要求和相關法規,確保仿生醫療機器人産品的安全性和閤規性。 第八章 挑戰與未來展望 本章總結本書所探討的仿生醫療機器人領域的關鍵技術挑戰,並對未來的研究方嚮進行展望。 技術挑戰: 深入分析在仿生建模精度、仿生驅動效率、仿生感知靈敏度、智能控製復雜性、係統集成可靠性以及製造成本等方麵存在的挑戰。 倫理與社會影響: 探討仿生醫療機器人在倫理、法律、社會接受度等方麵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負責任地推進技術發展。 跨學科閤作: 強調仿生醫療機器人發展對跨學科閤作的依賴性,包括機器人學、生物醫學工程、醫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緊密協作。 新興技術融閤: 展望與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的融閤,如何進一步提升仿生醫療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務能力。 實現普惠醫療: 討論仿生醫療機器人如何助力實現更普惠、更精準的醫療服務,惠及更廣泛的人群。 結論 《機器人學譯叢:醫療機器人建模與製造》 [Human Modeling for Bio-Inspired Robotics] 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探索瞭如何通過模仿生物體的精妙設計與功能,來革新醫療機器人技術。本書不僅梳理瞭仿生學在醫療機器人領域的理論基礎,更深入剖析瞭實現這些技術所需的關鍵工程實現路徑,從模型建立到感知控製,再到最終的製造集成。本書的齣版,旨在激發新一代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的創新思維,共同推動仿生醫療機器人朝著更智能、更安全、更人性化的方嚮邁進,最終造福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