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哥特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拜占庭] 约达尼斯 著,罗三洋 译注 译
图书标签:
  • 哥特文学
  • 文化史
  • 西方文学
  • 历史
  • 艺术史
  • 中世纪
  • 建筑
  • 宗教
  • 文学批评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227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公元375──568年,被称为欧洲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时代。在此期间,众多以日耳曼人(German)为主的蛮族部落入侵罗马帝国(Roman Empire),并将其摧毁。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先后建立起了数十个日耳曼人的“民族国家”,给欧洲未来的政治版图打下了基础。这段历史上承罗马帝国,下启中世纪,因而具有极其独特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落后,各日耳曼民族很少写作历史文献。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民族、宗教、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又导致了罗马方面大量珍贵史料的流失。在幸存下来的原始史料中,也多数存在章节严重残缺不全的问题。而少数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史料,或是时间跨度不足,或是记载内容过于简单片面,都无法让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后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拜占廷帝国(Byzantine Empire,即东罗马帝国)神职人员约达尼斯(Jordanes)编写的这本《哥特史》(拉丁文原名:《 De origine actibusque Getarum 》,英文名:《 The Origin and Deeds of the Goths 》,德文名:《 Gotengeschichte 》),就以其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叙事详细等众多优点,备受后世学者的青睐,成为日耳曼人史、罗马帝国史、以及民族大迁徙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参考书。

目录

德文版引言
哥特史
前言
1 世界地理概况
2 不列颠岛
3 斯堪德扎岛
4 哥特人的迁移
5 斯奇提亚
6 中东
7 高加索山区
8 亚马孙人
9 特勒福斯国王
10 哥特与波斯、马其顿
11 迪西纽斯的教学
12 多瑙河
13 图密善皇帝
14 阿马尔家族世系
15 马克西明皇帝
16 奥斯特罗哥塔国王
17 格皮德战争
18 德基乌斯皇帝
19 大瘟疫
20 南征亚细亚
2l 君士坦丁皇帝
22 汪达尔战争
23 埃尔马纳里克国王
24 匈人的入侵
25 西哥特人的逃亡
26 阿德里亚堡战役
27 提奥多西皇帝
28 西哥特一罗马同盟
29 同盟的终结
30 阿拉里克国王
3l 阿塔乌尔夫与普拉希迪娅
32 瓦里亚国王
33 盖瑟里克国王
34 阿提拉的崛起
35 阿提拉的身世
36 抗匈联军的组建
37 阿提拉的备战
38 两军的布阵
39 阿提拉的战前演讲
40 沙隆会战
41 战斗的结局
42 阿提拉人侵意大利
43 阿提拉入侵高卢
44 提奥多里克国王
45 欧里克国王
46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 欧里克之死
48 东哥特人与匈人
49 阿提拉之死
50 匈人帝国的崩溃
51 小种哥特人
52 匈人帝国的遗产
53 潘诺尼亚的东哥特王国
54 提乌迪米尔国王
55 提乌迪米尔的征服战争
56 提乌迪米尔与罗马帝国
57 提奥多里克的即位
58 提奥多里克的政权
59 阿塔拉里克国王
60 东哥特王国晚期诸王
结束语
《罗马史》节选(367-386节)
附录

精彩书摘

  36 抗匈联军的组建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汪达尔国王盖瑟里克得知阿提拉正在致力于征服全世界,于是派人给他送去了许多礼物,并催促他对西哥特人发动战争。这是因为盖瑟里克曾经伤害过西哥特国王提奥多里克的女儿,所以害怕对方会前来报复。这位公主本来已经与盖瑟里克的儿子胡尼里克结婚,而且至少在婚后享受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在此之后,对亲生孩子也同样残酷的盖瑟里克突然怀疑儿媳妇正在阴谋毒害自己,于是割掉了她的鼻子和耳朵,然后遣送回她在高卢的父亲那里去。看到这个女孩可怜的遭遇,连陌生人都会感到同情,她的父亲当然就更是被刺激得一心要复仇了。①
  因为受了盖瑟里克的贿赂,阿提拉决定发动这场他策划已久的战争;他派使节去意大利见瓦伦提尼安皇帝,目的是在罗马人和西哥特人之间制造不和。他清楚,他不能指望在一场战役中击败的对手,能够通过相互间的仇恨而自行消灭,所以宣称:他绝对不希望损害他与罗马帝国的友好关系,但将不得不与敌视他的西哥特国王提奥多里克交战。因为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够被接受,所以在信中其余的部分写满了谄媚的甜言蜜语,企图使人们相信他的谎言。
  以同样的方式,阿提拉又给西哥特国王提奥多里克写了一封信,要求对方解除与罗马人的同盟,还说两国最近几次不成功的交往已经激怒了他。就这样,这个粗野而又狡诈的匈人在发动战争之前,首先利用阴谋诡计打击对方。
  但瓦伦提尼安皇帝却并没有中阿提拉的这个诡计,而是派遣一位使节去见西哥特人和他们的国王提奥多里克,并向他们传达这样的旨意:“最聪明、最勇敢的民族啊,陛下请求你们,与我们联合起来,对抗那企图奴役全世界的暴君。此人发动毫无理由的战争,自以为只要是他想做的,就都是正当的。他贪婪的野心完全没有界限,过度的勇气导致了他的狂妄。这个蔑视法律和权利的人显然是自然界的敌人,理应受到所有人痛恨。
  “你们还记得吗——这件事当然是会留在记忆里的——你们不是被匈人经过堂堂正正的、至少双方作战条件均等的战争打败的,而是因为他们利用诡计和欺诈——这其实是人们所更加惧怕的——发动突然袭击而失败的。即便是想对我们保持沉默的话,难道你们就真能够听任匈人的狂妄行径不受处罚吗?你们现在拥有的势力不仅来自你们手中的武器,也来自你们与我们和平共处的盟约。所以,请来援助我们的帝国吧,因为你们自己也住在它其中的一个部分里;让我们共同的敌人将来问问他们自己,我们之间的同盟是多么的有价值!”
  ……

前言/序言

  公元375-568年,被称为欧洲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时代。在此期间,众多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蛮族部落入侵罗马帝国,并将其摧毁。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先后建立起了数十个日耳曼人的“民族国家”,给欧洲未来的政治版图打下了基础。这段历史上承罗马帝国,下启中世纪,因而具有极其独特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落后,各日耳曼民族很少写作历史文献。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民族、宗教、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又导致了罗马方面大量珍贵史料的流失。在幸存下来的原始史料中,也多数存在章节严重残缺不全的问题。而少数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史料,或是时间跨度不足,或是记载内容过于简单片面,都无法让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后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神职人员约达尼斯(Jordanes)编写的这本《哥特史》,就以其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叙事详细等众多优点,备受后世学者的青睐,成为日耳曼人史、罗马帝国史以及民族大迁徙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参考书。
  “日耳曼人”(German)-词最早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初,是古罗马人对居住在莱茵河(Rhine)以东、阿尔卑斯山(Alps)以北各个印欧语系蛮族的统称,但这些民族(比如本书所记述的哥特人)往往并不认同自己属于这个族群。古日耳曼人多数都长着金黄色的头发,身材高大粗壮,性格凶悍好战。他们在和平时期主要以农业和渔猎为生,手工业制品以系绳陶器为标志,武器则以战斧、长剑、标枪和圆形盾牌为主。自公元前15世纪起,他们开始定居在波罗的海沿岸,此后逐渐向南迁徙。根据他们在公元1世纪居住地区的不同,日耳曼人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三分法,另一种是五分法。按照“三分法”划分的三支日耳曼人集团是:“北日耳曼人”,即留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没有南迁的日耳曼民族,例如诺曼人(Norman);“西日耳曼人”,即南迁后居住在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日耳曼民族,例如盎格鲁人(Angle)、萨克逊人(Saxon)和法兰克人(Frank);“东日耳曼人”,即南迁后居住在易北河以东的日耳曼民族,例如汪达尔人(Vandal)、勃艮第人(Burgundian)和本书的主人公哥特人(Goth)。按照“五分法”,居住在今丹麦日德兰半岛(Jutland Peninsula)附近的日耳曼民族被独立划分为“波罗的海日耳曼人”,而居住在易北河流域的日耳曼民族则被独立划分为“易北河日耳曼人”。
  在消灭罗马帝国、建立日耳曼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哥特人无疑是起颠覆作用最大的民族。在古代,他们常常和曾经生活于东欧平原南部的该塔伊人(Getae)混为一谈。然而,现代西方学者们已经普遍认定,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该塔伊人是一个于古希腊时期活跃在多瑙河下游北岸的游牧民族,与达西亚人(Dacian)是近亲,在语言和文化上都应属于古色雷斯族群(Thracian),而不属于日耳曼族群。
哥特史/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卷一:蛮族的崛起与罗马的黄昏 本书追溯了哥特民族从其神秘的起源到其在欧洲历史上扮演关键角色的宏大叙事。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北方寒冷的荒原,那里是早期哥特部落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不同于后世的记载,早期哥特人的生活充满了游牧的艰辛与部落间的冲突,他们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以及独特的战争方式,都为理解其后来的历史轨迹奠定了基础。 随着气候变迁与外部压力的增加,哥特人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迁徙之路。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移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碰撞与适应过程。他们逐渐与周边的日耳曼部落建立联系,同时也开始接触日益衰弱的罗马帝国。 本书的重点章节详细剖析了公元三世纪后,哥特人与罗马帝国之间复杂而矛盾的关系。从早期的贸易往来、雇佣兵制度,到后来的武装冲突和大规模入侵,哥特人不再是遥远的“蛮族”,而是直接塑造了帝国命运的关键力量。我们细致考察了著名的“哥特战争”,特别是阿德里安堡之役,这场战役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罗马军事力量的基石,并迫使帝国进行痛苦的内部调整。 “蛮族的崛起”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文化渗透与权力转移的复杂过程。我们分析了哥特贵族如何逐渐渗透到罗马的行政和军事高层,以及这种共存状态下的张力与合作。通过对考古学发现和早期史料的交叉比对,本书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度、去脸谱化的早期哥特世界。 卷二:两个王国的分裂与融合 公元四世纪末,在匈奴人的强大压力下,哥特民族最终分裂为两大主要的政治实体:西哥特人(Visigoths)和东哥特人(Ostrogoths)。这种分裂并非简单的地理分割,而是基于不同的生存策略、领导者以及与罗马世界不同的互动模式。 对于西哥特人而言,进入多瑙河帝国腹地标志着他们融入西方罗马世界的新阶段。本书深入探讨了阿拉里克一世的领导下,西哥特人如何从流亡者转变为巴尔干地区的主宰,最终在公元410年完成了震惊世界的“罗马之劫”。这次事件不仅是象征性的,更是对西方政治秩序的一次致命打击。我们检视了此次洗劫对当时罗马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心理造成的冲击,并分析了西哥特人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王国(图卢兹和后来的托莱多)的漫长过程。这些新建立的王国如何尝试继承和转化罗马的行政、法律和文化遗产,成为本书关注的核心议题。 与此同时,东哥特人的命运则紧密地系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狄奥多里克大帝的故事是理解东哥特王权的关键。本书详细阐述了狄奥多里克如何通过其在君士坦丁堡的成长背景,最终成为意大利事实上的统治者。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公元493年建立)是古代晚期文化融合的典范。狄奥多里克在位期间,致力于维护罗马的行政结构,保护基督教(尽管他本人是阿里乌斯派信徒),并试图在哥特军事贵族与罗马精英之间建立一个脆弱的平衡。我们细致分析了博厄修斯等人的著作,以探究当时思想界对这一“日耳曼化”的罗马王国的复杂情感。 卷三:信仰、法律与历史的遗产 哥特人的历史不仅仅是军事行动的记录,更是基督教史、法律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第三卷着重探讨了哥特社会内部的文化转型。 宗教是影响哥特人最深远的因素之一。哥特人最初接受了阿里乌斯异端派基督教,这使得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信奉尼西亚信条(天主教)的罗马主体人群处于宗教对立之中。我们分析了这一宗教分野在政治统治上的影响,以及后来西哥特人在雷卡雷德一世的领导下集体皈依天主教(公元589年托莱多第三次会议)的深远意义。这一皈依不仅消除了内部的宗教隔阂,也使得西哥特王国获得了教会在欧洲合法性的重要支持。 法律方面,哥特人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是第一个系统地将日耳曼习俗与罗马成文法相结合的日耳曼民族。西哥特人的《法律汇编》(如《欧里克法典》和后来的《西哥特法典》)是研究古代晚期法律演变的关键文献。本书将这些法典置于当时社会冲突的背景下进行解读,展示了哥特人如何试图在保护本民族习惯法的同时,也为广大的罗马臣民提供一个可接受的法律框架。 最后,本书探讨了哥特人历史的“遗产”与“终结”。西哥特王国在伊比利亚半岛的长期统治,为后来的西班牙民族国家奠定了文化和政治基础。而东哥特王国在查士丁尼大帝的“复兴”战争中被拜占庭重新征服,标志着古典罗马在西欧大陆最后一次正式的回归,但也预示着意大利政治格局的彻底改变。通过对这些历史终点的考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哥特人的存在,无论其王国最终是否存续,都不可磨灭地重塑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法律传统和宗教面貌。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注重细节的哥特民族兴衰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漫长而孤寂的考古发掘。它对细节的描摹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很多在其他史书中一笔带过的事件或人物,在这里却被赋予了极为详尽的背景和动机分析。这使得阅读过程显得缓慢而厚重,你需要不断地停下来,消化那些新鲜的、甚至有些颠覆性的历史图景。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那些边缘化声音的重新挖掘与发掘,作者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去关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个体命运和非主流文化实践。这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带来了极强的冲击力,它挑战了我们对既定历史进程的简单化理解。当然,这种对复杂性的执着,也意味着阅读的门槛相对较高,它要求读者必须放下预设立场,准备好接受一些不那么“舒适”的真相。但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它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历史复杂性的容忍度和理解力。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它完全符合我对“深度研究”的全部想象。尤其是在引用和注释体系方面,我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每一处关键论断后都有详实的文献支撑,这些引文的选取极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搜集上投入了惊人的心血。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陷入纯粹的文献堆砌,而是在庞大的资料基础上,构建起一套极具个人洞察力的分析框架。比如,它在论述某一特定艺术思潮的兴起时,不仅仅停留在风格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心理动摇层面,这种跨学科的视野非常开阔。虽然篇幅浩大,但作者始终保持着对核心问题的专注,没有被旁枝末节所困扰。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某一历史断层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几乎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来使用,它的参考价值远超一般的学术专著。

评分

我花了几乎整个夏天才勉强啃完这本巨著的初稿,坦率地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与历史深层精神结构的对话。作者的叙事视角极为独特,他似乎能够穿透时间迷雾,捕捉到那些决定时代走向的微妙心理动因。书中对早期思想形态的剖析尤其精妙,那些在现代看来或许有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被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法重新唤醒了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他对社会结构变迁中文化符号意义转变的捕捉,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某些概念。然而,我也必须承认,某些章节的论证链条过于冗长和复杂,需要反复回溯才能跟上作者的逻辑跳跃,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构成了不小的挑战,但这种挑战性也正是其价值所在——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结论,而是强迫你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过去几个世纪的文化思潮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层次感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纹理,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历史的尘埃。内页的纸张质地也选得很有品位,墨色的印刷清晰锐利,阅读体验极佳。我特别喜欢它字体排版的间距和行高,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涉及深厚历史背景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初翻阅时,那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就预示着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论断和史料的堆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虽然内容本身可能涉及复杂的思想演变和文化脉络,但编排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维,让那些看似庞杂的史料最终汇集成一条清晰的河流。从图书的物理实体来看,它无疑是出版界对学术经典尊重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让人从捧起它的那一刻起,就对即将展开的知识旅程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虽然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却展现出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气质。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语言精准而富有张力,即便是在阐述枯燥的制度变迁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和历史的磅礴气势。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客观陈述,而是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与理解,这使得冰冷的史实也因此镀上了一层人性温暖的光辉。阅读它时,我时常会联想到那些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那种对人类处境的深刻反思和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都是相通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篇幅巨大和主题的宏大,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新手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无从下手,建议读者最好事先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但对于有准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值得全身心投入的思想盛宴,它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内涵,在学术著作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位置。

评分

哥特人 西欧 一段历史

评分

还没看但经门书小二问定石错京东由服务真是越来越好

评分

对哥特的历史不太了解,买来看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哥特种族是西方种族重要发源之一,值得研究。

评分

对于罗马灭亡及欧洲大动荡的历史是第一手资料。

评分

很好,快递速度很快!

评分

很好,快递速度很快!

评分

这一套书都特别棒,能买到很高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