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

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有智 等 著
图书标签:
  • 化工过程强化
  • 过程强化
  • 化工技术
  • 传热传质
  • 反应工程
  • 微反应器
  • 强化传热
  • 强化传质
  • 分离技术
  • 节能减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82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72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2
字数:1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可供化工、化学、催化、精细化工、资源、能源、环境、材料等学科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参考。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费维扬院士、谢克昌院士联袂推荐。
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是指通过技术创新、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设备效率,实现高效节能、清洁、可持续发展的化工新技术。是国内外化工界长期奋斗的目标,被列为当前化学工程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
本书系统论述涵盖化工过程强化,由20多位知名学者历经几年的精力才得以完成。本书包含了化工过程强化方面几乎所有的重要内容。
全书内容将基础研究与生产应用相融合,着重介绍在化工过程强化领域的研究方法、手段和研究动态,体现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注重对科研成果、理论研究、研究方法介绍,特别是突出工程化推广应用举例。书中主要内容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与技术,具有研究活跃、创新性强、关注度高、应用广泛的特性和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内容简介

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是国内外化工界长期奋斗的目标,被列为当前化学工程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
《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是国内本系统论述涵盖化工过程强化的专著,由20多位知名学者历经几年的努力才得以完成。本书包含了化工过程强化方面几乎所有的重要内容。全书共分11篇:第1篇介绍超重力化工技术及系统集成;第2篇介绍混合过程强化与反应技术;第3篇介绍外场作用及强化技术;第4篇介绍新型分离强化技术;第5篇介绍新型换热装置与技术;第6篇介绍新型塔器技术;第7篇介绍反应介质强化技术;第8篇介绍微化工技术;第9篇介绍反应与分离过程耦合技术;第10篇介绍分离过程耦合技术;第11篇介绍其他过程强化技术,包括挤出反应器、旋风分离器等强化技术。
《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可供化工、化学、催化、精细化工、资源、能源、环境、材料等学科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参考。

作者简介

刘有智,中北大学校长。1982年太原机械学院化工系本科毕业,毕业留校后一直在校任教。1988年本校获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95年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82年以来一直从事化学工程与过程强化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超重力环境下多相流反应与传递性能研究,现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化工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享受政府特贴专家,超重力化工过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届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化学工程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十四届全国化工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代化工》期刊理事,《化学工程》、《煤化工》等期刊编委;在化工过程强化及超重力化工过程研究方面发表学术论文近30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54件,已获授权32件;出版《超重力化工过程与技术》专著,负责起草我国《超重力装置》行业标准。
主编著作:
(1)《化学反应工程》,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
(2)《超重力化工过程与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总装备部国防科技出版基金资助
(3)《二氧化碳减排工艺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主要科研奖项:
(1)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何梁何利基金评审委员会,2013年10月
(2)化工废气超重力净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年12月
(3)旋转填料床多相反应制备超细憎水氢氧化铝,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2月
(4)硝酸磷肥生产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山西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年8月
(5)超重力法脱除聚合物中挥发分的研究,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5月
(6)超重力法选择性脱除二氧化碳尾气中硫化氢应用研究,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2月
(7)超重力烟气脱硫除尘技术研究,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4月
(8)超重力法吹脱氨氮废水技术研究,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3月

目录

绪论1
0.1概述1
0.1.1化工过程2
0.1.2化工过程强化2
0.2化工过程强化的发展及历史3
0.3化工过程强化的原理及方法5
0.3.1化工过程强化的思路及基本原理5
0.3.2化工过程强化的方法及分类6
0.4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特征7
0.4.1平台技术特征7
0.4.2效率倍增特征8
0.4.3可持续发展特征8
0.5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技术8
0.6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展望与愿景9
参考文献10
第1篇超重力化工技术及系统集成
第1章气-液过程超重力化工强化技术15
1.1气-液超重力技术简介16
1.1.1超重力技术概述16
1.1.2气-液超重力装置的结构与类型18
1.1.3超重力技术强化气-液化工过程研究进展23
1.2超重力流体力学性能27
1.2.1液体流动形态27
1.2.2气相压降性能28
1.2.3液泛现象29
1.2.4停留时间30
1.2.5小结30
1.3超重力吸收30
1.3.1超重力吸收原理30
1.3.2超重力吸收工艺31
1.3.3超重力吸收应用31
1.4超重力解吸34
1.4.1超重力解吸原理35
1.4.2超重力解吸工艺35
1.4.3超重力解吸应用36
1.5超重力精馏40
1.5.1超重力旋转填料床精馏40
1.5.2超重力折流板精馏43
1.6超重力气-液反应48
1.6.1超重力气-液反应机理49
1.6.2超重力气-液反应工艺49
1.6.3超重力气-液反应应用49
1.7超重力直接换热51
1.7.1超重力换热器51
1.7.2超重力场中传热过程51
1.7.3超重力换热器特点53
参考文献54
第2章液-液过程超重力化工强化技术57
2.1概述57
2.2IS-RPB装备及技术57
2.2.1撞击流57
2.2.2IS-RPB装置60
2.2.3IS-RPB的设计原则60
2.2.4IS-RPB内流体流动及混合 (工作原理)61
2.3IS-RPB微观混合性能62
2.3.1微观混合研究方法62
2.3.2微观混合性能对比63
2.3.3黏性体系对微观混合性能的影响63
2.3.4IS-RPB微观混合时间的确定及对比64
2.4化工过程强化64
2.4.1乳化64
2.4.2萃取69
2.4.3液膜分离71
2.5反应过程强化72
2.5.1纳米氢氧化镁72
2.5.2重氮盐水解制酚76
2.5.3磁性纳米Fe3O479
2.5.4纳米零价铁82
2.5.5纳米2,4-二羟基苯甲酸铜85
2.6发展趋势与前景86
参考文献87
第3章气-固过程超重力化工强化技术90
3.1超重力多相分离90
3.1.1多相分离概述90
3.1.2超重力多相分离原理与特点91
3.1.3超重力多相分离性能研究93
3.1.4超重力湿法净化气体中细颗粒物技术应用实例97
3.1.5超重力除尘装置与传统除尘设备性能比较99
3.2离心流态化100
3.2.1离心流化床的工作原理100
3.2.2离心流化床的分类100
3.2.3离心流化的流体力学性能研究103
3.2.4离心流化床传热传质的研究107
3.3离心流化的工业应用前景109
3.3.1医药、食品行业热敏性物质的快速干燥109
3.3.2煤的液化109
3.3.3超细粉体 (Geldart C类颗粒) 的流化109
3.3.4离心流化燃烧方面的研究109
参考文献110
第4章超重力-电化学耦合与反应技术112
4.1概述112
4.2离心机改装的超重力电化学反应装置113
4.2.1装置结构113
4.2.2过程强化原理114
4.2.3超重力电沉积导电聚合物膜的应用研究115
4.2.4超重力电沉积金属薄膜的应用研究116
4.2.5超重力电解水的应用研究117
4.2.6超重力氯碱电解的应用研究118
4.3多级同心圆筒-旋转床(MCE-RB)式的超重力电化学反应装置119
4.3.1装置结构120
4.3.2过程强化原理121
4.3.3超重力电化学耦合氧化降解废水的应用研究123
4.4离心高速旋转的超重力电沉积装置126
4.4.1装置结构127
4.4.2过程强化原理127
4.4.3超重力电沉积MnO2电极材料的应用研究128
4.5结语128

前言/序言

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是针对现有常用设备与技术相比而言,通过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达到大幅度减小设备尺寸或提高产能、降低能耗及废物排放,形成高效节能、清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因而,过程强化技术具有明显的平台技术、效率倍增和可持续发展特征,是解决化学工业“高能耗、高污染和高物耗”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被视为实现化工过程的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技术,将会对化学工程学科发展产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响。由于化工过程强化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强化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国内外出版的书籍仅局限于某领域或某方面的过程强化,还没有系统论述覆盖化工过程强化的书籍著作。正是基于此,本书特邀了数十位该领域的专家、教授致力于本书的撰写,经过几年的集体努力,这本体现了当前化工过程强化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的著作终于问世。
全书内容将基础研究与生产应用相融合,着重介绍在化工过程强化领域最新的研究方法、手段和研究动态,体现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注重对最细的科研成果、理论研究、研究方法介绍,特别是突出工程化推广应用举例。书中主要内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与技术,具有研究活跃、创新性强、关注度高、应用广泛的特性和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本书由超重力化工技术及系统集成、混合过程强化与反应技术、外场作用及强化技术、微化工技术等11篇共29章组成,基本涵盖了化工过程强化的主要方法和涉及的领域。在各章分别介绍各种强化技术和方法,阐述当今发展和前沿动态,并详细总结了研究与开发的成果、工程化应用的成功范例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等。全书贯穿化工过程强化支撑化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工程化实施的实例分析对比,阐述过程强化技术保障化工本质安全、提升产品品质、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的作用和意义,展现过程强化促环境友好、改化工形象、支撑化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潜质。全书由中北大学刘有智教授所作的绪论开头,然后是第1章气-液过程超重力化工强化技术,该章的折流板精馏部分由浙江工业大学计建炳教授撰写,其余部分由刘有智教授撰写;另外,刘有智教授撰写了第2、3、4、9、16、17、26、29章,详细介绍了超重力技术强化液-液、气-固、超重力-电化学耦合与反应等化工过程技术;沈阳化工大学吴剑华教授和刘有智教授共同完成了第5章静态混合器的编写;浙江大学冯连芳教授撰写了第6章,介绍了新型动态混合与聚合反应技术;第7章由南京工业大学吕效平教授详述了超声波化工技术;第8、14、15章由天津大学李鑫钢教授、高鑫副研究员撰写;第10章由太原理工大学鲍卫仁教授撰写;第11、19章由南京工业大学邢卫红教授撰写;山东理工大学傅忠君教授撰写了第12章分子蒸馏技术及应用;武汉工程大学喻九阳教授撰写了第13章新型换热器;第18章微反应器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光文研究员与尧超群副研究员撰写;第20章反应精馏技术由华东理工大学漆志文教授撰写;清华大学秦炜教授撰写了第21章反应萃取技术;天津工业大学吕晓龙教授和赵丽华博士共同完成了第22章、与高启君副研究员共同完成了第23章;北京化工大学朱吉钦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路勇教授共同完成第24章规整结构催化剂及反应器;第25章挤出反应器由浙江大学张才亮副教授撰写;青岛科技大学李建隆教授撰写了第27章旋风分离器有关内容;华东理工大学王飞博士完成了第28章旋流分离器技术的撰写。华南理工大学张正国教授参与了本书的工作,并给予了帮助和支持。超重力化工过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的祁贵生、栗秀萍、焦纬洲、张巧玲、袁志国、高璟、申红艳、李伟伟、刘志伟、张珺、罗莹等老师参与了本书的部分工作。
十分感谢费维扬院士为本书作序,感谢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评选和审稿的各位专家。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献,从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和成果,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奉献和支持,本书难以问世。在此,对这些中外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于化工过程强化涉及的范围宽、领域广,内容难免有遗漏,编排和归类难免有不合适的地方。限于编著者的水平、学识,难免存在不妥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编著者
2016年10月
《化解万物:现代化学工业的精细调控艺术》 在浩瀚的化学工业领域,效率、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始终是驱动进步的核心动力。本书并非仅仅堆砌繁复的公式或晦涩的理论,而是旨在揭示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和前沿的技术,对化学过程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细化调控,从而实现“化解万物”的强大效能。我们将深入探索那些能够显著提升化学反应速率、改善产物收率、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产生,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与创新实践。 第一部分:流程革新——打破传统壁垒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那些颠覆性的流程设计理念。传统意义上的化工过程往往是串联或并联的静态模块,效率提升空间有限。本书将聚焦于连续流化学的崛起,详细解析微通道反应器、管式反应器以及其他新型反应器设计如何实现更精确的温度和停留时间控制,大幅缩短反应时间,提高传质传热效率,并能轻松实现过程放大。同时,我们还将探讨集成化反应器的概念,即在一个设备中同时实现多个反应单元的功能,减少中间分离步骤,从而实现“一步到位”的生产模式,极大地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设备投资和占地面积。 第二部分:能量驱动——精准释放与高效回收 能量的有效利用是化工过程经济性的生命线。本书将深入剖析新型加热与冷却技术,例如微波加热、超声波辅助反应,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反应中提供更强的能量输入,加速反应进程,并减少不必要的副反应。此外,我们将着重介绍热量集成与回收技术,从换热网络优化到热电联产,揭示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过程产生的余热,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能量,显著降低外部能源的消耗。这不仅关乎成本效益,更是实现绿色化工的重要一环。 第三部分:界面互动——催化与分离的协同 催化剂是现代化学工业的灵魂,而分离技术则是获取高纯度产品的关键。本书将以前瞻性的视角,探讨多相催化与微反应器技术的结合,如何通过优化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和分散状态,并在微观尺度下实现反应物与催化剂的充分接触,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催化效率。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新型分离技术,例如膜分离、吸附分离、电化学分离等,并分析它们如何与反应过程紧密耦合,实现“反应-分离耦合”的一体化操作。例如,在反应的同时就将产物分离出来,从而打破平衡限制,提高转化率。 第四部分:智能化感知——过程的实时监测与优化 在快速变化的工业环境中,静态的工艺参数已不足以应对挑战。本书将聚焦于过程分析技术(PAT)的应用,介绍光谱技术、色谱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如何实现对反应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测。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实时数据,结合先进过程控制(APC)和模型预测控制(MPC),对工艺参数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准驾驭,预测并规避潜在的问题,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过程的安全性。这将是实现“工业4.0”在化工领域落地的重要技术支撑。 第五部分:绿色赋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路径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化工行业不可回避的议题。本书将贯穿全书的绿色理念,重点阐述如何通过上述各种强化技术,减少溶剂使用、降低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提高原子经济性。我们将探讨生物催化、光催化等环境友好的催化手段,以及如何设计能够实现“零排放”或“近零排放”的化学过程。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清洁、高效、资源节约型的化学工业体系。 《化解万物:现代化学工业的精细调控艺术》,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对化学工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探索。它为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关注化学工业发展的人士,提供了一个理解、掌握并应用最前沿技术,以应对复杂挑战、驱动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视角。本书将带领您走进一个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化学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化工前沿技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对环境友好型和高效的化工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我特别留意到书中似乎介绍了一些“非传统”的强化手段,比如利用声波、电场、磁场等外部能量场来促进反应和分离。这让我联想到一些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不知道在现实的化工生产中,这些技术是否已经成熟并投入使用。书中对这些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分子行为和宏观过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即使是一些相对复杂的概念,通过配以大量的图示和流程示意图,我也能大致理解其精髓。我最希望了解的是,这些“奇特”的技术是否真的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比如,通过声波强化可以降低反应温度,从而减少能耗,这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非常有意义。我也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的讨论,毕竟任何新技术在推广应用前,都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这本书让我对化工领域的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加热、加压、搅拌”,而是充满了各种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评分

《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名希望深入理解化工过程背后逻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一直认为,化工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化学反应的堆砌,更是一门关于如何高效、安全、经济地实现物质转化的艺术。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种艺术的魅力。它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理论推导,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各种强化技术的精髓。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传热传质强化”的阐述,例如如何通过改变流体动力学、引入高效的传热表面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反应器和分离器的效率。书中对微反应器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小尺度下能够产生的巨大能量,以及其在危险化学品反应中的安全优势。此外,书中对“反应-分离耦合”技术的探讨,让我深刻理解了如何通过打破反应平衡限制,来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如何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强化技术的指导,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化工过程的优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过程强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化工过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作为一名在大型化工企业从事工艺优化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传统工艺路线在能耗、物耗、占地面积以及环保压力方面的局限性。我一直在关注和探索能够突破这些瓶颈的新技术。《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这本书,正好切中了这一痛点。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和严谨的方式,梳理了过程强化领域的主要技术路线,并且对每一种技术的原理、特点、优势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书中提到的“新型反应器设计”,比如微反应器和管束式反应器,以及其在提高传热传质效率、实现精确控制方面的作用,让我耳目一新。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分离过程强化”的部分,例如超重力分离、纳滤、反渗透等技术,以及它们如何与反应过程实现高效耦合,从而整体提升整个工艺的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我们现有的装置中引入一些过程强化技术,以期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思路。我计划仔细研究书中关于几种主要强化技术的工程应用案例,并结合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评估其可行性和潜在效益。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干货满满”,绝对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作为一名在化工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传统化工过程存在的种种瓶颈,例如反应效率不高、能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等。近年来,“过程强化”的概念一直在行业内悄然兴起,但真正系统、深入地介绍其理论和技术的书籍却不多见。《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这本书,从书名就能看出其目标读者是专业人士。我翻阅了一下,书中涉及的不仅仅是概念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对各种具体技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包括其基本原理、设计要点、优势劣势以及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集成化反应器”的部分,这不仅仅是将反应和分离集成在一起,更是对整个化工过程进行颠覆性重塑的理念,想想看,如果能在一个设备中同时完成反应和产物分离,那将大大缩短工艺流程,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书中对这种集成化反应器的不同类型,比如反应精馏、反应萃取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列举了相关的工程实例。这对于正在考虑优化现有生产线或设计新工艺的我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已经计划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结合书中内容,对我们厂里的某个关键反应过程进行技术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评分

这本《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名化工工艺开发工程师,工作内容就是不断地寻找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升现有产品的收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梳理过程强化领域技术发展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工程计算,而是将其作为理解和应用这些强化技术的基石。比如,书中对微通道反应器的传质强化机理,就结合了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理论,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和相关的计算公式。这对于我进行具体的工程设计非常有帮助。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新型分离技术”的章节,比如膜分离技术、吸附分离技术等,以及它们如何与反应过程相结合,实现高效的“反应-分离耦合”。这在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领域尤为重要,因为很多反应产物存在平衡限制,或者副产物会抑制反应进行,通过实时分离产物,可以打破平衡限制,提高反应转化率。书中对这些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都进行了介绍,这为我探索新的工艺路线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我已经开始阅读,并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概念应用到我们正在开发的某个新产品项目上。

评分

《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它系统地梳理了过程强化领域的发展脉络,并且对各种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是一名研究化工分离过程的博士生,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有效提升分离效率,降低能耗的新技术。这本书中关于“新型分离技术”的章节,让我感到非常兴奋。特别是对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吸附分离等技术的详细阐述,以及它们与反应过程耦合的潜力,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书中不仅讲解了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还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进行工程设计和优化。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集成化”的理念,它不仅仅是将分离单元与反应单元简单地组合,更是将整个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以达到整体最优。这与我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高度契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化工过程发展的无限可能。我计划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深入学习书中介绍的各种强化技术,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我的实验研究中,希望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评分

这本书的风格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化工专家在与你分享他的智慧和见解。《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作者在化工领域几十年经验的凝练。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而是用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各种过程强化技术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关于“放大效应”的讨论所吸引,以及如何通过过程强化技术来克服传统的放大效应带来的诸多问题。书中对微反应器、超重力分离等技术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未来化工生产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多场耦合”技术的探讨,例如如何利用电场、磁场、声场等外部能量场来强化反应和分离过程,这为化工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化工过程的优化不仅仅是孤立地改进某个单元操作,而是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全局性的思考和设计。我计划将这本书作为我的案头读物,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从中汲取灵感,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工艺开发和技术改造中,以期推动化工行业的进步。

评分

我是一名刚入职的化工设计院的助理工程师,对于如何设计出更经济、更环保、更高效的化工装置,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这本书,是我在导师的推荐下开始阅读的。它系统地梳理了当前化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过程强化”这一核心理念。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技术名称,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每种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集成化”概念的阐述,它打破了传统化工过程中单元操作之间的界限,将多个功能耦合在一个设备中,这对于优化装置的紧凑性、降低投资成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对反应精馏、反应萃取的介绍,就让我看到了将反应和分离巧妙结合的可能性。此外,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各种强化技术,如微反应器、超重力技术、超声波强化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绿色化工”和“可持续发展”的讨论,这与我院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未来的化工设计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计划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书中介绍的原理和技术,积极应用于我所参与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力求做出更优质的设计方案。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就被它厚重的体积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是一名正在攻读化工专业硕士的学生,平时接触的都是一些相对基础的化工原理和单元操作,对于“过程强化”这个概念,之前只是零星地在一些期刊文章和会议报告中听到过,总觉得它像是高不可攀的学术前沿。翻开目录,那些熟悉的反应器、分离过程、传热传质等基本单元,后面紧跟着“微反应器技术”、“超重力分离”、“超声波强化”等等,这些术语组合在一起,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看似传统的化工过程,是如何通过引入一些“新奇”的技术,实现效率、选择性、能耗、安全等方面的“强化”的。这本书的排版很清晰,图表也很多,我注意到其中有一些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展示一些强化技术的原理,这对于我这样视觉化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强化技术背后的物理化学机制,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毕竟,理论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到实践,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解决现实工业难题的,对我未来的毕业论文选题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我还在犹豫是先从第一章的“过程强化概述”入手,还是直接跳到自己感兴趣的分离技术部分,感觉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需要慢慢消化。

评分

当我拿到《化工过程强化方法与技术》这本书时,就感觉它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我工作方式的书。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生产的工程师,我深知纸上谈兵的局限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介绍了各种高大上的“过程强化”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技术细节和工程经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强化传质”技术的阐述,比如如何利用高效搅拌、增加表面积、引入湍流等手段,来克服传质阻力,提高反应速率。书中对不同类型反应器(如鼓泡塔、喷雾塔、固定床等)的强化改造方案,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配有大量的工程实例和数据。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节能降耗”的技术,例如如何利用余热回收、优化热力系统、采用高效分离技术等,来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避免了过于学术化的空谈,而是直接切入问题的本质,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已经在计划,将书中介绍的一些技术,应用到我们厂的某个老旧装置的改造上,希望能实现显著的效益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