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樊登盛赞推荐!日本总榜冠军!《被讨厌的勇气》续作,“勇气两部曲”完结篇!
产品参数:
- 产品名称:幸福的勇气
 - 是否是套装: 否
 - 书名: 幸福的勇气
 - 定价: 45.00元
 - 出版社名称: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年5月
 - 作者: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 作者地区: 日本
 - 书名: 幸福的勇气
 - ISBN编号: 9787111564522
 
 
 
 
编辑推荐
人活着是为了获得幸福,但为什么“幸福的人”却很少?
日常生活中究竟要如何实践阿德勒的思想?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爱人”吗?
为了幸福,人人都必须做出的“人生大的选择”究竟什么?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吗?
如果您也像故事中的青年一样,对于阿德勒思想这不切实际的“鸡汤”充满怀疑。
《幸福的勇气》就有您需要的答案。
★亚洲总计超350万册的“勇气两部曲”完结篇、《被讨厌的勇气》正统续作——《幸福的勇气》隆重上市!
★蔡康永、樊登、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联袂推荐!
★日本蝉联冠军,继续雄踞销售榜首!
★阿德勒思想不是容易践行的学问,真正的考验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内容简介
《幸福的勇气》是“勇气两部曲”的下卷、完结篇。
同样以百年前心理学者阿德勒思想为核心,
以“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故事形式展现。
在上次谈话的3年之后,青年已经辞去图书管理员工作,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
但是再次出现在哲人面前的他,经历了许多现实(在工作当中)的摧残,对于当初的理想已经感到绝望了:“阿德勒的思想,在外面的世界没有意义。”
“猛药”级的哲学对谈,再度开始……
如果说《被讨厌的勇气》是地图,
《幸福的勇气》就是行动指南。
《被讨厌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获得自由?」
《幸福的勇气》探究「该怎么做,人才能变得幸福?」 
作译者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与专业哲学(西方古代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一起,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咨询师、顾问。在畅销世界各国的阿德勒心理学新古典巨作《被讨厌的勇气》出版后,像阿德勒生前一样,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好,在国内外针对众多“青年”大力进行演讲和心理咨询活动。译著有阿德勒的《人生意义心理学》《个人心理学讲义》,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
株式会社顾问代表,作家。1973年生于福冈。以书籍的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为专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2014年获商务书大奖2014审查员特别奖,获奖理由是“为商务书作者增光并大大提高了其地位”。上一部作品《被讨厌的勇气》出版后,在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产生很多困惑,于是再次访问了京都的岸见一郎氏。在长达数十小时的探讨之后,整理出了这部“勇气两部曲”完结篇。独著有《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讲义》等。 
目录
推荐序一 没有足够勇气,你就无法幸福
推荐序二 “自立”尽头的爱
推荐序三 我遇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向往
推荐序四 勇者不惧,不惧者幸福
译者序
引言
人们误解了阿德勒思想
章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3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8
所谓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 13
关心“他人兴趣” 18
假如拥有“同样的心灵与人生” 22
勇气会传染,尊重也会 24
“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27
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 31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33
阿德勒心理学中并无“魔法” 35
第二章 为何要否定“赏罚”
教室是一个民主国家 39
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42
问题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45
憎恶我吧!抛弃我吧! 49
有“罚”便无“罪”吗? 55
以“暴力”为名的交流 58
发怒和训斥同义 61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64
第三章 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否定“通过表扬促进成长” 71
褒奖带来竞争 74
共同体的病 76
人生始于“不完美” 79
“自我认同”的勇气 84
问题行为是在针对“你” 87
为什么人会想成为“救世主” 90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94
第四章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101
是“信任”,还是“信赖”? 105
为什么“工作”会成为人生的课题 108
职业不分贵贱 111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115
你有几个挚友? 119
主动“信赖” 122
人与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125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128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131
第五章 选择爱的人生
爱并非“被动坠入” 135
从“被爱的方法”到“爱的方法” 138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141
变换人生的“主语” 144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147
爱究竟指向“谁” 151
怎样才能夺得父母的爱 154
人们害怕“去爱” 158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161
爱即“决断” 164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167
保持单纯 171
致将要创造新时代的朋友们 173
后记一 再一次发现阿德勒 179
后记二 不要停下脚步,继续前进吧 181
作译者介绍 185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内容简介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讲述了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他创作的极具现场感与节奏感的采访稿广受好评,采访集《16岁的教科书》系列累计销量突破70万册。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著有《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讲义》。
目录
本书的赞誉
推荐序一 勇气的心理学
推荐序二 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推荐序三 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译者序
引言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弗洛伊德说错了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你想“变成别人”吗?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 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那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人际关系“*”,握在你自己手里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人际关系的*目标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有鼓励才有勇气
有价值就有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舞 动 人 生
*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对决“人生*大的谎言”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后记
作译者简介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引言:  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评价、期望和评判所裹挟,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我们渴望被爱,渴望被认可,却常常因此陷入焦虑、不安,甚至做出并非发自内心的选择。在这种普遍的困境下,一本深入浅出的哲学著作,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穿越迷雾,重新找回内心的自由与平静。《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正是这样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借由一场对话,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那充满智慧而又颠覆性的思想,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核心哲学:个体心理学的颠覆性洞见  本书的核心,在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思想精髓。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将人视为受潜意识驱使的动物不同,阿德勒将人视为一个拥有强大自主性和目的性的主体。他认为,决定我们人生的并非过去,而是我们如何理解和使用过去。     目的论 vs. 原因论: 阿德勒挑战了我们习惯于用“原因论”来解释一切的思维模式。我们总是倾向于将当下的不快乐归咎于过去的创伤、父母的过错、他人的伤害。例如,“我之所以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是因为我童年时父母离异。”然而,阿德勒认为,这是一种“原因论”的陷阱。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以及我们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选择的行动。我们之所以“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存在着“一旦建立亲密关系就会受到伤害”的恐惧,而“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本身,反而成为了一种保护自己的“目的”。我们并非被过去所束缚,而是被我们对过去的解释所束缚。     “课题分离”的智慧: 这是本书中最具颠覆性也最实用的一大核心理念。“课题分离”的核心在于区分“我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我们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允许他人干涉我们的课题。例如,当朋友向你抱怨工作上的不顺,你给予建议,这是在帮助他思考他的课题。但如果朋友因此指责你,认为你的建议不好,而要求你必须让他满意,这就是在干涉你的课题。你的课题是“思考如何给予帮助”,而他是否接受你的建议、是否因此感到满意,则是他的课题。这种分离,并非冷漠无情,而是为了释放彼此的自由,让我们能够专注于自身能控制和改变的部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当我们理解了“谁的课题”后,我们就能停止为他人的评价而活,停止试图去讨好所有人。     “追求优越感”与“贡献感”: 阿德勒认为,人生最根本的动力并非生存,而是“追求优越感”。这并非狭隘的与他人攀比、追求名利,而是指向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努力,一种希望变得更好的内在驱动力。然而,这种追求优越感如果变成“相对优越感”,即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就会走向错误的方向。阿德勒提倡的是“绝对优越感”,即与过去的自己比较,不断地学习、成长、进步。而当这种“追求优越感”能够转化为“贡献感”——即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时,我们就能获得真正而持久的幸福感。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成为社群的一部分,并通过贡献来获得价值感。     “勇于被讨厌”的宣言: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书名,也最直接地揭示了阿德勒思想的精髓之一——“勇于被讨厌”。在集体主义的文化和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被教导要“和气生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结果就是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真实的自我。然而,阿德勒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也不应该以此为目标。试图取悦所有人,恰恰会让我们失去真正的自己,无法过上真实的生活。真正的自由,在于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敢于承担被一部分人“讨厌”的风险。当我们不再害怕被讨厌,我们就拥有了决定自己人生方向的勇气。  对话的形式:哲学在日常中的落地  本书的叙事方式,采用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哲学家”与一个充满困惑的“青年”之间的对话。这种形式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循序渐进的引导: “青年”代表了现代人普遍的困惑与疑虑,他带着对阿德勒思想的质疑和不解,不断地向“哲学家”发问。而“哲学家”则以耐心、循循善诱的方式,层层剥茧,将阿德勒的深邃哲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一一阐释。这种对话式的结构,使得读者能够跟随“青年”的视角,一同经历对原有观念的挑战、对新思想的探索,最终获得顿悟。     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对话过程中,“青年”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疑问。而“哲学家”的回应,不仅解答了“青年”的疑惑,也引发了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将阿德勒的哲学推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最终在对话的结尾,青年得到了心灵的解放,学会了如何运用阿德勒的智慧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本书的价值与影响:  《被讨厌的勇气》并非一本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本真正能够改变人生的实践指南。它给予我们:     摆脱人际关系的束缚: 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评价并非我们价值的衡量标准,从而摆脱被他人眼光绑架的焦虑。    掌握自我决定的力量: 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拥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不必屈从于外界的期望或过去的阴影。    寻回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通过“课题分离”等方法,学会放下不属于自己的负担,专注于真正能掌控的生活。    活出真实自我的勇气: 鼓励我们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承担被一部分人“讨厌”的代价,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构建有意义的人生: 指引我们从“贡献感”中找到人生的价值,体验到通过服务他人而获得的幸福。  结语: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关于自由、关于幸福、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个体的深刻对话。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简单却强大的哲学工具,让我们得以挣脱过去的羁绊,摆脱他人的评价,勇敢地走向属于自己的、真实而充实的人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智慧之作,它将陪伴你,在你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找到那份最可贵的“勇气”。  ---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  引言:  在《被讨厌的勇气》为我们打开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大门,揭示了自由与幸福的初步路径之后,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将这份“勇气”转化为持续的幸福?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人生旅途中,面对更多的挑战,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正是对这个深刻问题的回应。它并非对前作的简单复述,而是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阿德勒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更进一步地践行阿德勒哲学,从而获得更深层、更持久幸福的指引。  核心深化:从“勇气”到“幸福”的实践路径  本书延续了前作的对话形式,但这次的对话更加聚焦于“幸福”这一终极目标,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更精细地运用阿德勒的理论。     “共同体感觉”的深度解析: 如果说“课题分离”是关于如何解放个体,那么“共同体感觉”则是关于个体如何融入社群,并从中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本书深入探讨了“共同体感觉”的三个重要维度:1. 自我接纳: 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并依然接纳自己。这不是自卑,也不是自负,而是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愿意为之努力。2. 他人信赖: 相信他人,即使我们知道可能被欺骗或伤害。这种信任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我们迈向合作与共赢的前提。3. 他人贡献: 积极地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贡献感是获得人生意义和价值感的重要来源,也是“追求优越感”的良性体现。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如何培养这种“共同体感觉”,以及它在构建健康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价值方面的关键作用。     “人生课题”的内在驱动力: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面临着三种基本的人生课题:工作(或称职业)课题、交友课题、爱(或称亲密关系)课题。 这些课题并非外部强加的压力,而是我们为了实现“追求优越感”和“获得幸福”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内在驱动力。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三个课题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我们的人生轨迹。它强调,解决这些课题的关键,在于将焦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从“我是否成功”转移到“我是否尽力而为”。例如,在工作上,我们不应只关注升职加薪,更要关注自己在工作中是否学到了技能,是否为团队做出了贡献。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应只期望得到对方的爱,更要关注自己如何去爱,如何去建立健康的沟通模式。     “健全的自卑感”与“虚假的优越感”: 前作中提及的“追求优越感”,在本书中被进一步细化,区分了“健全的自卑感”与“虚假的优越感”。“健全的自卑感”是一种认识到自身不足,并以此为动力去学习和成长的状态,它是进步的火种。而“虚假的优越感”则是一种通过贬低他人、夸大自我、建立不健康的防御机制来掩盖内心自卑的表现,例如“自夸”、“指责他人”、“固守旧有观念”等。本书帮助读者识别和摆脱“虚假的优越感”,从而培养“健全的自卑感”,将生命的能量导向积极的成长。     “工作”在人生中的意义: 阿德勒将“工作”视为人生三大课题之一,并赋予了它深刻的哲学内涵。它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我们实现“贡献感”、锻炼“共同体感觉”的重要场所。本书探讨了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如何将工作的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以及如何通过工作来体验“我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什么”。这对于那些在职场中感到迷茫或压力巨大的人来说,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爱”的真正含义与实现: “爱”是人类最深切的渴望之一,也是最复杂的人生课题。本书深刻剖析了“爱”的本质,它不仅仅是浪漫的激情,更是一种基于“课题分离”的、相互支持的、为对方的幸福而付出的承诺。它强调,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共同体感觉”之上的,是能够接纳对方的课题,并与其一同面对生活挑战的能力。本书也深入探讨了“婚姻”这一具体形式下的“爱”,以及如何在婚姻中保持个体自由与共同体目标的平衡。  对话的深化:解决现实困境的哲学应用  本书的对话更加贴近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境,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哲学在实践中的落地。     从“我”到“我们”的视角转变: 前作更多地关注了个体的解放,而本书则强调了“我”如何融入“我们”,如何通过与他人的连接来获得更深刻的幸福。对话中,青年提出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以及如何建立有意义的社会连接。     解决具体生活难题的哲学工具: 无论是工作上的瓶颈,还是感情中的纠葛,抑或是社交中的障碍,本书都提供了一套阿德勒式的解决方案。哲学家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青年思考“谁的课题”、“如何贡献”、“如何信任”等问题,让青年自己找到应对之道。这种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将学到的智慧,迁移到自己的人生场景中。     “人生意义”的探索与实践: 幸福的根源在于人生的意义感,而意义感往往来自于“贡献”。本书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当下的人生阶段,自己能够为他人、为社群做出怎样的贡献,并鼓励读者去积极实践,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本书的价值与影响:  《幸福的勇气》是对《被讨厌的勇气》的完美续篇,它带领我们从“获得自由”走向“活出幸福”。     构建更稳固的幸福基石: 帮助我们理解,真正的幸福并非短暂的快乐,而是建立在“共同体感觉”和“人生意义”之上的、更为深沉和持久的状态。    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 让我们学会如何在信任与课题分离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建立健康、稳定、充满支持的人际关系。    应对人生课题的智慧: 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工作、交友、爱等人生三大课题的哲学框架和实践方法。    实现自我超越的动力: 引导我们认识到“健全的自卑感”的价值,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地自我成长和完善。    重塑对“贡献”的理解: 让我们看到,贡献并非一定要惊天动地,而是存在于日常的点滴之中,并通过贡献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  结语: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是一部关于如何将哲学智慧转化为切实行动,最终抵达幸福彼岸的行动指南。它以更加细腻和深入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阿德勒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它告诉我们,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只要我们敢于承担人生的课题,敢于付出,敢于连接,我们就能够在这条充满挑战的人生道路上,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永恒的幸福。这本书将是你追求更美好人生、更深层幸福的忠实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