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山海经图考》参照《山海经》古本图稿,重新绘制,以现代人的审美诠释上古奇妙的世界,打造新的审美意境。
现代画风,唯美,灵性,超凡,是现实世界的“美丽梦想”。
内容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典籍,与《周易》《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记载了40多个邦国、550座山、400多个神怪异兽的形象,后人据此绘图众多。
《山海经图考》一书,对《山海经》中有关奇鸟、异兽、奇鱼、怪蛇的原文作了系统的整理,选取多种版本互校,将原文和准确明白的译文对照排列,方便读者阅读理解经文原义。遴选插入400余幅明清时期所绘制的《山海经》图稿,并对照古本插图,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重新绘制,为《山海经》图稿打造新的审美意境,绘制近300幅绘图。
作者简介
郑军,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装饰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卷 南山经
1.狌狌
2.白猿
3.蝮虫
4.鹿蜀
5.旋龟
6.鯥(lù)
7.类
8.猼訑(bó yí)
9.■■(chǎng fū)
10.九尾狐
11.灌灌
12.赤鱬
13.鸟身龙首神
14.狸力
15.鴸(zhū)
16.长右
17.彘(zhì)
18.鮆(jì)鱼
19.?(huàn)
20.蛊雕
21.龙身鸟首神
22.犀
23.兕(sì)
24.象
25.瞿如
26.虎蛟
27.凤皇
28.鱄鱼(tuán)
29.颙(yú)
第二卷 西山经
30.羬(xián) 羊
31.肥遗
32.?牛
33.葱聋
34.?(bàng)鱼
35.人鱼
36.豪彘
37.尸鸠
38.■(yīng) 如
39.数斯
40.旄牛
41.鸓(léi)鸟
42.鸾鸟
43.鳬(fú)徯(xī)
44.朱厌
45.麋
46.鹿
47.人面马身神
48.人面牛身神
49.蛮蛮(比翼鸟)
50.钦?(pī)
51.文鳐鱼
52.英招
53.天神
54.陆吾
55.土蝼
56.钦原
57.?(huá)鱼
58.狡
59.胜遇
60.狰
61.毕方
62.天狗
63.三青鸟
64.帝江
65..讙(huān)
66.鵸(qí)?(yú)
67.白鹿
68.当扈
69.蛮蛮(兽)
70.冉遗鱼
71.駮(bó)
72.穷奇
73.蠃(luó)鱼
74.■(rú)魮(pí)鱼
75.熟湖
76.人面鸮
第三卷 北山经
77.滑鱼
78.水马
79. ?(huān)疏
80. 儵(Yóu)鱼
81.何罗鱼
82. 孟槐
83.鳛(xí)鳛鱼
84.橐(tuó)驼
85.寓(鸟)
86.耳鼠
87.孟极
88.足訾
89.鵁(jiāo)
90.那父
91.竦(sǒng)斯
92.长蛇
93.赤鲑
94.窫(yà)窳(yǔ)
95.山■(hui)
96.诸怀
97.鮨(yì)鱼
98.肥遗(蛇)
99.龙龟
100.人面蛇身神
101.■(bó)马
102.狍鸮
103.独�担╣ǔ)
104..居暨
105.嚣(鸟)
106.?(huī)
107.?(bēn)
108.天马
109.飞鼠
110.领胡
111.象蛇
112.?(xiàn)父鱼
113. 酸与
114.精卫
115.??(dōng)
116.大蛇
117.彘身八足神
第四卷 东山经
118.鳙(yóng)鳙鱼
119.丛丛
120.?(zī)鼠
121.箴鱼
122.鳡(gǎn)鱼
123.??(tiáo yōng)
124.狪狪
125.珠蟞(biē)鱼
126.犰狳(qíu yú)
127.朱獳(rú)
128.鵹(lí)鹕
129.蠪蛭(lóng zhì)
130.絜(xié)钩
131.鳣(zhān)鱼
132.精精
133.鬿(qí)雀
134.鱃(qiú)鱼
135.薄鱼
136.当康
137.合窳(yǔ)
第五卷 中山经
138.豪鱼
139.飞鱼
140.鸣蛇
141.化蛇
142.马腹
143.人面鸟身神
144.夫诸
145.飞鱼
146.? (yín)
147.犀渠
148.■
149.鸰■(líng yāo)
150.旋龟
151.山膏
152.鯩鱼
153.■(téng) 鱼
154.文鱼
155.鸟身人面神
156.鼍
157.跂踵
158.鸜鹆(qú yù)
159.鸩
160.婴勺
161.獜
162.三足鳖
163.狙(jū)如
164.■(yí)即
165.梁渠
166.闻■
167.飞蛇
168.鸟身龙首神
第六卷 海外南经
169.讙头国
170.厌火国
第七卷 海外西经
171.轩辕国
172.并封
173.龙鱼
174.乘黄
第八卷 海外北经
175.烛阴
176.相柳
177.騊駼(tāo tú)
178.罗罗
179.禺彊(qiáng)
第九卷 海外东经
180.天吴
181.句芒
第十卷 海内南经
182.氐人国
183.巴蛇
184.旄(máo)马
第十一卷 海内西经
185.开明兽
186.六首蛟
第十二卷 海内北经
187.吉量
188.蜪(táo)犬
189.大蜂
190.大蟹
191.陵鱼
第十三卷 海内东经
192.雷神
第十四卷 大荒东经
193.五采鸟
194.应龙
195.夔
第十五卷 大荒南经
196. ■(chù)踢
197.双双
198.玄蛇
199.麈 (zhǔ)
第十六卷 大荒西经
200.狂鸟
201.鸣鸟
202.弇(yān)兹
203.天犬
204.互人
205.■(shǔ)鸟
第十七卷 大荒北经
206.蜚蛭
207.琴虫
208.九凤
209.烛龙
第十八卷 海内经
210.鸟氏
211.封豕
212.延维
213.■(jùn)狗
214.翳(yì)鸟
前言/序言
《山海经》是一部我国古代著名的典籍,与《周易》《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全书三万一千余字,涵盖了我国古代河流、山川、氏族部落分布、医药、鬼神、祭祀、神话和民俗传说,以及奇鸟、异兽、异鱼、怪蛇,和各种植物、金属、矿藏等多方面内容。
《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到汉代初期,全书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共18卷。有学者认为作者是大禹、伯益,但更普遍的看法认为《山海经》一书非一人一时之作。《山海经》堪称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宝库,而神话则是上古人类充满欲望和疑惑的美丽梦想。以凤类为例,《山海经》中有凤皇、鸾鸟、五彩鸟、狂鸟、鸣鸟、翳鸟等,都为后世凤鸟形象的逐步完善提供了参考资料。
《山海经》一书记载了40多个邦国、550座山、400多个神怪异兽,人、物、灵、兽等形象丰满、栩栩如生,书中所反映的是自然界的原始状况和先民的生存状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话逐渐与历史、传说相渗透融合,加上民间的口耳相传,使《山海经》具有了一定的史料价值。现存版本中精彩的插图又为我们展示出了原始先民心目中神话的图像世界,这些形象在造型、想象及表现形式上都是典型中国式的,表现出的是原始粗犷的形象、率真稚拙的神态和充满自然属性的美。
为了使读者能读懂这样一部充满想象力、创造力,蕴藏着大智慧的典籍,我们对《山海经》中有关奇鸟、异兽、奇鱼、怪蛇的原文作了系统的整理,选取多种版本互校,将原文和准确明白的译文对照排列,遴选插入400余幅明清时期所绘制的《山海经》图稿,目的是为读者打开一扇贴近神话传说原貌的大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现存版本中的图大多绘制于明清时期,刊刻质量不一,有些图稿模糊漫漶,有些则是对文义理解不同,我们此次本着以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方式重新诠释上古奇妙的世界,带领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13级视觉传达设计第一工作室(书籍设计与工艺工作室),参照《山海经》古本图稿,在此基础上重新绘制,为《山海经》图稿打造新的审美意境。我们师生历时一年有余,反复绘制修改以求完美,最终完成全书近300幅绘图。但《山海经》一书博大深奥,实难尽其精微。书中错讹,请读者指正。
《山海经图考》:一部跨越时空的博物学探险 《山海经图考》并非是一本单纯的地理志,也非仅仅是神话故事的汇编。它是一本承载着古人对未知世界无尽好奇与探索的恢弘巨著,更是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古代博物学画卷。通过对《山海经》原文的深入解读,并辅以对历代相关文献、考古发现的细致梳理,《山海经图考》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重现那个神话与现实交织、奇珍异兽与广袤山河并存的神秘年代。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浪漫的笔触,将《山海经》中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记载,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地理语境中进行考证。它不仅仅是对文字的字面解读,更是对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古人认知体系、宇宙观、以及对自然万物的理解方式的深层挖掘。我们试图回答一些核心问题:那些传说中的异兽,究竟是想象的产物,还是对真实存在的某种模糊记录?那些奇特的地理描述,是否暗藏着古代中国文明扩张的足迹?那些看似神怪的祭祀活动,又反映了古人怎样的信仰与生活? 一、 追溯源头:文本的溯源与版本考证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历来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在《山海经图考》中,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其文本的源头。通过比对现存的各种《山海经》版本,包括早期抄本、传世的宋元刻本以及明清时期的校注本,我们尝试梳理出文本的演变轨迹。我们关注不同版本在文字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可能带来的意义解读上的变化。例如,某些字词的古今异义,或者某些章节的增删,都可能影响我们对原文的理解。 我们还将考察《山海经》的早期引用与提及,例如在《左传》、《战国策》、《楚辞》等先秦文献中,是否有对《山海经》内容的零星记载或相似描述。这些早期线索,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有助于我们拼凑出《山海经》早期形态的轮廓,并为理解其成书过程提供重要的旁证。 二、 异境奇物:神话传说中的现实身影 《山海经》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那些形态各异、能力非凡的异兽、异草、异石。它们有的形体怪诞,有的呼风唤雨,有的能起死回生。《山海经图考》并非简单地将这些描述视为纯粹的神话,而是尝试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释。 1. 异兽的解读: 对真实动物的夸张与变形: 我们将《山海经》中描述的异兽,与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已知的野生动物进行比对。例如,某些“一角之兽”、“多首之怪”,是否是对现实中犀牛、长蛇、多头鸟类等动物的夸张描绘?书中提到的“九尾狐”、“凤凰”、“应龙”等,是否在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符号中演变出了独立的形象,但其源头却指向了某种现实中的生物或自然现象? 象征意义与图腾崇拜: 许多异兽可能并非指向单一的现实物种,而是承载了古人对某种力量、某种属性的象征。例如,与水相关的神兽,可能代表着对河流、湖泊的崇拜;与战争相关的神兽,可能象征着古老的军事图腾。《山海经图考》将结合考古发现的图腾证据、部落传说,来解读这些神兽的象征意义。 地域性与民族性: 《山海经》中记载的许多地域,其地理环境、物产资源都与当地的民族习俗息息相关。某些异兽的出现,可能反映了特定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以及生活在那里的民族对这种生态的认知与想象。 2. 异草异石的考证: 药用价值与古人采药经验: 《山海经》中记载的许多异草,往往具有特殊的药用功效。我们尝试将其与中国古代本草学的发展相结合,考证这些异草在后世本草典籍中的原型,以及它们是否反映了古人早期对植物药用的丰富经验。例如,“甘草”、“人参”等,是否在《山海经》中已有模糊的记载? 矿产资源与古代冶金: 异石的记载,则可能与古代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关。书中提到的具有特殊色泽、纹理或功能的石头,是否与古代的玉石开采、金属冶炼有关?例如,“玉石”的记载,是否与各地玉矿的分布有关?“铜矿”、“铁矿”的记载,又是否暗示了古人对金属材料的早期认识? 三、 广袤山河:地理空间与古代认知 《山海经》的另一大核心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地理的描绘。从西山到东海,从北极到南疆,《山海经》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奇特的地理框架。 1. 地理方位的考辨: 与现代地理的对应: 《山海经图考》将尝试对《山海经》中记载的山脉、河流、海洋等地理方位进行考辨。虽然许多记载已难与现代地理精确对应,但我们试图通过对山体形态、河流流向、以及周边物产的描述,来寻找其可能存在的现实地理原型。例如,“昆仑山”是否指向了某个具体的山脉?“弱水”又可能位于何处? 古代的地理认知局限: 我们也认识到,古人的地理认知是有限的。许多记载可能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未知区域的想象,或者是对已知的地理进行的一种“神化”处理。本书将结合古代交通、通讯条件,来理解这种地理认知的局限性。 2. 疆域的演变与文明的边界: 早期中国的边疆意识: 《山海经》所描绘的疆域,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是文化上的。那些在“海外”或“海外之方”的奇特民族与异邦,是否反映了古代中国文明与其他民族的接触与认知?这些记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古代中国人的边疆意识与对外部世界的想象。 古代的交通与贸易路线: 书中对一些地点之间距离的描述,以及对特产的记载,可能间接反映了古代的交通路线与贸易往来。例如,某地出产的奇特矿石,是否意味着当时已有向该地开采或运输的途径? 四、 祭祀神灵:宗教信仰与仪式考古 《山海经》中大量篇幅记录了古代的祭祀活动,以及与祭祀相关的神灵、神祇。 1. 神祇谱系与古代信仰: 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 书中记载的神祇,很多与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相关,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同时,一些以人面蛇身、人面兽身等形态出现的神灵,也可能与古代的氏族图腾或祖先崇拜有关。《山海经图考》将梳理这些神祇的谱系,并与考古发现的宗教遗迹、神话传说进行比对。 巫术与原始宗教: 许多祭祀仪式中涉及的祝祷、献祭、以及与神灵沟通的方式,都体现了古代巫术与原始宗教的特点。本书将尝试分析这些仪式的具体内容,并探究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 仪式细节与社会生活: 祭品的选择与意义: 《山海经》中对祭品的记载,例如五谷、牲畜、玉器等,也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生产力、物产以及社会等级的信息。 祭祀的空间与时间: 祭祀举行的地点(如高山、祭坛)和时间(如特定的节日),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时空的认知和对祭祀的重视程度。 五、 图文考证:视觉化呈现与文献互证 《山海经图考》之所以命名包含“图”字,是因为我们深知,在理解《山海经》这样一本充满想象力的古籍时,视觉化呈现至关重要。 古图的搜集与分析: 我们将搜集历代与《山海经》相关的图籍,例如传世的《山海经》插图、历代绘画中描绘的山海异兽、神话人物的图像等,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这些图像虽然可能并非《山海经》原文创作时期的直接描绘,但它们是后人对《山海经》内容理解与想象的直观体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考古图像的印证: 另一方面,我们将关注考古发现中与《山海经》内容可能相关的图像,例如古代墓葬壁画、青铜器上的纹饰、陶器上的图案等。这些图像为我们提供了与《山海经》文本相互印证的可能性,例如,某些壁画上的动物形象,是否与《山海经》中的记载惊人地相似? 图文结合的解读: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山海经图考》力求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描绘的奇幻世界。我们不仅要解读文字,更要“看见”那些传说中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严谨的考证。 结语: 《山海经图考》是一项充满挑战与乐趣的学术探索。它试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这部中国古代的瑰宝。我们相信,《山海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的奇幻,更在于它所折射出的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他们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洞察与不懈追求。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神秘世界的大门,让大家一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博物学探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