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濕地保護係列叢書: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及其生態特徵》旨在引起我國濕地保護管理不同領域人士對濕地生態特徵的關注,提供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徵描述的標準,評估濕地生態監測結果,以及嚮濕地公約秘書處報告任何生態特徵變化的情況等國際重要濕地管理活動提供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國際重要濕地概述
第一節 國際重要濕地的定義與標準
第二節 中國的國際重要濕地
第二章 國際重要濕地的生態特徵
第一節 生態特徵的概念與內涵
第二節 濕地生態特徵描述
第二篇 分論
第三章 西北諸河區國際重要濕地及生態特徵
第一節 內濛古鄂爾多斯國際重要濕地
第二節 內濛古達賚湖國際重要濕地
第三節 甘肅尕海國際重要濕地
第四節 青海鳥島國際重要濕地
第五節 青海鄂陵湖國際重要濕地
第六節 青海紮陵湖國際重要濕地
第七節 甘肅張掖黑河國際重要濕地
第四章 西南諸河區國際重要濕地及生態特徵
第一節 西藏麥地卡國際重要濕地
第二節 西藏瑪旁雍錯國際重要濕地
第五章 鬆花江區國際重要濕地及生態特徵
第一節 吉林嚮海國際重要濕地
第二節 吉林莫莫格國際重要濕地
第三節 黑龍江東方紅國際重要濕地
第四節 黑龍江紮龍國際重要濕地
第五節 黑龍江洪河國際重要濕地
第六節 黑龍江興凱湖國際重要濕地
第七節 黑龍江三江國際重要濕地
第八節 黑龍江七星河國際重要濕地
第九節 黑龍江南甕河國際重要濕地
第十節 黑龍江珍寶島國際重要濕地
第六章 遼河區國際重要濕地及生態特徵
第一節 遼寜大連斑海豹國際重要濕地
第二節 遼寜雙颱河口國際重要濕地
第七章 淮河區國際重要濕地及生態特徵
第一節 江蘇鹽城國際重要濕地
第二節 江蘇大豐麇鹿國際重要濕地
第八章 黃河區國際重要濕地及生態特徵
第一節 四川若爾蓋國際重要濕地
第二節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際重要濕地
第九章 東南諸河國際重要濕地及生態特徵
第一節 浙江杭州西溪國際重要濕地
第二節 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際重要濕地
第十章 珠江區國際重要濕地及生態特徵
第一節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際重要濕地
第二節 廣東惠東港口海龜國際重要濕地
第三節 廣東海豐國際重要濕地
第四節 廣西山口紅樹林國際重要濕地
第五節 廣西北侖河口國際重要濕地
第六節 海南東寨港國際重要濕地
第七節 香港米埔一後海灣國際重要濕地
第八節 廣東南澎列島國際重要濕地
第十一章 長江區國際重要濕地及生態特徵
第一節 江西鄱陽湖國際重要濕地
第二節 湖北洪湖國際重要濕地
第三節 湖北沉湖國際重要濕地
第四節 湖北大九湖國際重要濕地
第五節 湖南東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
第六節 湖南南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
第七節 湖南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
第八節 上海崇明東灘國際重要濕地
第九節 上海長江口中華鱘國際重要濕地
第十節 雲南大山包國際重要濕地
第十一節 雲南拉什海國際重要濕地
第十二節 雲南碧塔海國際重要濕地
第十三節 雲南納帕海國際重要濕地
第十四節 安徽升金湖國際重要濕地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濕地是地球生態係統中一種極為重要的生境類型,以占8010的地球錶麵積,支持著地球上20%已知物種的生存。我國濕地資源豐富,主要包括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以及人工濕地五大類,擁有濕地麵積5360.26萬hm2,占國土麵積的5.58%,約為全球濕地的10%,其在調節氣候、調蓄洪水、淨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保護我國濕地資源,對於構建生態屏障、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存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2年始,國傢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即開始策劃濕地保護係列叢書的編寫工作,幾經商議討論確定瞭各分冊的書名和主題,最終形成《濕地與氣候變化》《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及其生態特徵》《中國濕地文化》《中國濕地公園建設研究》等幾個分冊,從不同的角度嚮讀者展示我國濕地的保護成效,這些主題都是當今濕地研究和各界關注的前沿,立意於對我國濕地保護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的科學、有效,同時也嚮讀者係統介紹我國國際重要濕地、濕地文化和濕地公園建設的內涵,以及應對全球變化的濕地研究成果。
《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及其生態特徵》是濕地保護係列叢書之一。國際重要濕地的生態特徵是指在特定時間,尤其是在指定為國際重要濕地時,由生態組成、過程、服務功能綜閤體現齣來的特徵,以及其相互作用關係。濕地的生態特徵是現有國際重要濕地和所有擬指定國際重要濕地提交濕地公約秘書處前的必備文件。作為履行濕地公約的一部分,締約方須管理好每塊國際重要濕地,以維係其生態特徵。當前對濕地資源的不閤理利用和過度開發,改變瞭濕地外在生態特徵,最終導緻濕地自然生態過程的退化,以及濕地生態、生物與水文功能的喪失。因此,掌握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徵,開展和實施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徵監測,對其生態特徵是否已變化、正在變化或可能發生的變化等進行評估,已逐漸成為國際重要濕地保護管理的核心內容。
按照《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試行)》(2010),我國國際重要濕地主要分布於鬆花江區、珠江區、長江區、西南諸河區、西北諸河區、東南諸河、淮河區、遼河區、黃河區9個區。在進一步掌握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徵、加強對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與管理的背景下,依據其分布,該書對截至2015年我國指定的49塊國際重要濕地的生態組成、生態過程、生態服務功能分彆進行瞭描述。編寫的相關材料除明確注明齣處的,均來自於國傢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全書由肖德榮、田昆編寫。編者對所提供的部分圖件進行瞭調整,經過近二年的資料收集、野外調查、室內整理分析,最終完成瞭《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及其生態特徵》的編寫工作。
本書旨在引起我國濕地保護管理不同領域人士對濕地生態特徵的關注,提供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徵描述的標準,評估濕地生態監測結果,以及嚮濕地公約秘書處報告任何生態特徵變化的情況等國際重要濕地管理活動提供參考。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瞭國傢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有關領導,以及我國國際重要濕地從事管理、研究的有關單位領導及專傢的指導,此外,該書還得到瞭科技創新人纔計劃項目(2012HC007)的支持,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編寫時間、基礎數據,以及編寫者研究領域、學識水平有限,存在的不足和錯誤之處,敬請各界人士批評指正!同時期望相關研究領域的人士關注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徵、關注濕地保護。
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及其生態特徵 (一)概覽與重要性 中國,這片廣袤而充滿生機的土地,孕育瞭豐富多樣的濕地生態係統。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係統之一,其功能涵蓋瞭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調節、碳儲存以及為人類提供生計等多重維度。在中國,濕地更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和獨特文化的載體,承載著豐富的自然遺産和人文景觀。 《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及其生態特徵》叢書,旨在係統性地梳理和呈現中國境內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珍貴濕地,深入剖析它們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機製、水文特徵、土壤條件、植被群落、動物種群以及由此構成的復雜而精妙的生態過程。本書的編纂,不僅是對中國濕地保護成就的一次全麵展示,更是對這些關鍵生態係統未來可持續管理和保護策略的科學探索。 國際重要濕地,是指根據《濕地公約》標準,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以及在保持全球生態平衡和福祉方麵發揮關鍵作用的濕地。中國作為《濕地公約》的締約國,積極履行公約義務,已將眾多具有代錶性的濕地列入國際名錄,這既是對這些濕地價值的高度認可,也意味著中國肩負著維護這些全球寶貴財富的重大責任。 本叢書聚焦於這些“國寶級”濕地的具體生態特徵。每一個濕地都是一個獨特的生態單元,它們在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水係連接、生物組成等方麵呈現齣鮮明的地域差異和多樣性。從北方的凍土濕地到南方的紅樹林,從內陸的淡水沼澤到沿海的鹹水灘塗,這些濕地以其各自獨特的方式,支撐著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生命,並為周邊地區乃至全球的生態環境提供著不可或缺的服務。 本書的編寫,力求做到科學嚴謹、內容詳實、圖文並茂,既有宏觀的區域性分析,也有微觀的物種互動闡釋。通過對這些國際重要濕地及其生態特徵的深入研究,我們期望能夠: 提升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 讓更多人瞭解濕地的價值,認識到保護濕地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為濕地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數據: 為濕地生態學、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文科學、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寶貴的科學依據。 指導濕地保護和管理實踐: 為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和地方社區在濕地保護區建設、生態修復、可持續利用等方麵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持。 促進國際交流與閤作: 分享中國在濕地保護方麵的經驗和成果,與世界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性的濕地退化挑戰。 (二)濕地生態係統的構成要素與過程 濕地生態係統的復雜性在於其多層次、多尺度的構成要素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本叢書將從以下幾個關鍵方麵,深入剖析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的生態特徵: 1. 地理區位與形成背景: 地理分布: 詳細闡述各國際重要濕地的具體地理位置,包括其所處的經緯度、海拔高度、與主要水係(河流、湖泊、海洋)的距離等。 地質與地貌: 分析濕地形成的地質構造背景,如構造沉降、河流衝積、海岸侵蝕、冰川作用等。描繪濕地的地貌特徵,如平原、盆地、河漫灘、三角洲、海岸沙丘、島嶼等。 氣候特徵: 描述各濕地所在區域的氣候特點,包括年平均氣溫、降水量、蒸發量、光照、風力風嚮等,以及季節性變化對濕地水文和生態的影響。 2. 水文動力學: 水源構成: 明確濕地的主要水源,包括降水、地錶徑流(河流、溪流)、地下水補給、潮汐作用、融雪融冰等。 水位變幅與周期: 分析濕地年內、季節內及日的水位變化規律,探討潮汐、河流流量變化、季節性降雨等因素對水位的驅動作用。 水文節律: 闡述濕地的水文節律,如洪水期、枯水期、結冰期等,以及這些節律如何影響濕地的生態過程和生物群落。 水化學特徵: 測定和分析濕地水的pH值、溶解氧、營養鹽(氮、磷)、懸浮物、鹽度等關鍵水化學指標,並探討其變化規律及其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3. 土壤與沉積物: 土壤類型與形成: 識彆濕地土壤的類型,如泥炭土、沼澤土、鹽漬土、衝積土等,並分析其形成機製,如有機物積纍、水淹過程、鹽分沉澱等。 土壤理化性質: 描述濕地土壤的質地(砂、粉、黏粒比例)、結構、孔隙度、滲透性、有機質含量、養分狀況等。 沉積物特性: 分析濕地沉積物的組成、顆粒度、厚度、穩定性等,探討其對濕地形態演變和生物棲息地的影響。 底質條件: 關注底質條件對底棲生物、水生植物根係生長及整個濕地生態係統功能的影響。 4. 植被群落: 植被類型與結構: 詳細描述各國際重要濕地代錶性的植被類型,如沼澤草甸、苔草濕地、蘆葦群落、紅樹林、濱海鹽沼植物群落、水生維管植物群落等。分析植被的垂直結構(喬木、灌木、草本、苔蘚)和水平分布格局。 優勢物種與群落演替: 識彆具有重要生態作用的優勢物種,並探討其在濕地生態係統中的地位。分析濕地植被的演替規律,以及水文、土壤、生物等因素對植被動態變化的影響。 植物多樣性: 統計和評估濕地植被的物種豐富度、特有性以及瀕危物種的分布情況。 植被功能: 闡述植被在固碳、淨化水質、穩定土壤、提供棲息地等方麵的生態功能。 5. 動物種群: 脊椎動物: 鳥類: 重點關注遷徙水鳥的越鼕地、繁殖地、停歇地等,記錄鳥類物種組成、數量、遷徙路綫、繁殖策略以及對棲息地的依賴性。 魚類: 調查濕地內魚類的種類、數量、分布、繁殖習性、洄遊規律,以及其在濕地食物網中的地位。 哺乳動物: 記錄生活在濕地及其周邊區域的哺乳動物種類,關注其棲息地需求、行為習性以及與濕地環境的相互作用。 兩棲爬行動物: 調查濕地內兩棲爬行動物的多樣性、分布特點和生態習性。 無脊椎動物: 底棲生物: 關注各種無脊椎動物(如螺、蚌、甲殼類、昆蟲幼蟲)的種類、數量、分布,及其作為水體健康指示物種的意義。 浮遊生物: 調查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的種類組成、數量變化,以及其在水生食物鏈中的基礎作用。 昆蟲: 關注濕地內各類昆蟲(如蚊、虻、蜉蝣、蜻蜓等)的生態作用,包括其作為食物源、傳粉者或指示物種的功能。 動物多樣性與保護: 評估濕地動物的物種豐富度、特有性、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以及動物種群的健康程度。 6. 生態過程與相互作用: 食物網結構: 描繪濕地生態係統的食物網,分析生産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闡述濕地氮、磷、碳等關鍵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如硝化、反硝化、固氮、磷的礦化與吸附等,以及這些過程對濕地生産力和水質的影響。 物種相互作用: 深入研究濕地內不同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如捕食、競爭、共生、寄生等,以及這些相互作用如何塑造濕地群落結構和生態功能。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 總結和量化各國際重要濕地提供的生態係統服務,包括蓄洪防旱、淨化水質、調節氣候、提供食物、休閑旅遊、文化價值等。 (三)濕地保護的挑戰與展望 在全麵呈現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及其生態特徵的同時,本叢書也將不可避免地觸及當前濕地保護麵臨的嚴峻挑戰。這些挑戰包括但不限於: 土地利用變化: 城市擴張、農業開發、工業化進程等對濕地麵積和質量造成的擠壓。 水資源過度開發與利用: 截流、築壩、圍墾等行為改變瞭濕地的天然水文狀況。 汙染: 農業麵源汙染、工業廢水、生活汙水等對濕地水質和生態係統的破壞。 外來入侵物種: 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威脅。 氣候變化: 海平麵上升、溫度升高、降雨格局改變等對濕地生態係統的長期影響。 然而,挑戰與機遇並存。中國政府和人民在濕地保護方麵付齣瞭巨大的努力,取得瞭一係列顯著成就。《濕地保護法》的齣颱、濕地保護區網絡的建立、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都為濕地的未來描繪瞭希望。 《中國國際重要濕地及其生態特徵》叢書的齣版,正是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對中國濕地保護事業的一次係統性總結和前瞻性探索。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珍貴濕地生態特徵的深入解讀,能夠為未來的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更加科學、精準的指導。無論是科學傢、政策製定者,還是普通公眾,都能從中汲取智慧,共同守護好我們祖國的綠水青山,傳承好這份寶貴的自然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