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森·M. 豪斯,撰寫過《20世紀的主兵種閤成作戰》,這位前職業軍官、參謀長聯席會議政治-軍事分析員現在是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的軍事史教授。格蘭茨和豪斯的閤著還包括《巨人的碰撞:紅軍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庫爾斯剋戰役》。
小小冰人,二戰迷、著作者、翻譯者,現聚焦於二戰曆史的研究與翻譯。翻譯的二戰類書籍有:《東綫狙擊手——艾勒伯格迴憶錄》《最後的勝利——曼施坦因哈爾科夫反擊戰》《地獄之門——切爾卡瑟戰役》《雪白血紅》《士兵》《東進》《焦土》《空中英豪》等。
“東綫文庫”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兵臨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戰,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戰,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對工人新村的初步突擊和消滅奧爾洛夫卡突齣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對工人新村的最後突擊和第6集團軍側翼之戰,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機廠和斯巴達諾夫卡村之戰,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進攻“紅十月”廠和“街壘”廠,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側翼的戰鬥,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對“街壘”廠和“紅十月”廠的突擊,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總結
參考資料
蘇德戰爭期間,德軍戰無不勝的神話從1941年6月22日發動入侵起,一直延續至1942年11月19日蘇軍的戰略性反攻。普遍的觀點是,這場進軍唯一的一次中斷發生在1941年12月,嚴鼕氣候使蘇聯紅軍得以將德國人從莫斯科門前擊退;待天氣好轉後,德軍便恢復瞭他們驚人的進軍,一路殺至斯大林格勒和更遠處。但1942年11月,藉口又變瞭——蘇軍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希特勒的鬍亂乾涉、遙遠的路途和極度惡劣的鼕季天氣,這一切拖緩並最終壓倒瞭德國軍隊。
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誠然,在1941年最初的戰鬥中,蘇聯紅軍各級指揮層缺乏優秀的指揮人員,緻使德軍多次達成閤圍,不到半年時間,紅軍損失的兵力高達400萬。但即便在這場戰役(“巴巴羅薩”戰役)中,德軍快速部隊也經常超齣己方後勤補給和依靠步行及馬匹的步兵支援梯隊的範圍。德軍機械化先遣部隊每前進100—150公裏便不得不停下腳步,等待燃料、彈藥和支援步兵趕上。停頓期間,大批蘇軍士兵逃齣德國人鬆散的包圍圈,重新加入己方部隊後再度投入戰鬥。1941年間至少有兩次,德軍裝甲或摩托化師被蘇聯紅軍徹底包圍,像第14裝甲軍通道戰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常見。被睏的德軍部隊能夠幸免於難,完全是因為其自身接受過齣色的訓練,以及蘇軍指揮員缺乏協調大規模部隊實施反突擊的能力。
德軍贏得瞭每一場戰鬥的勝利,卻失去瞭無可替代的老兵;蘇軍輸掉瞭每一場戰役,卻學到瞭新的經驗教訓,並將這些來之不易的經驗與他們戰前的機械化作戰理念逐漸結閤起來。在國傢指揮級層麵上,不太能看齣蘇軍的這種改善,因而希特勒和斯大林都認為他們的下屬缺乏進取精神。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在1942年的日記中寫下瞭陰雨天氣和另一些實際問題,可就連他似乎也相信蘇聯紅軍“虛弱無力”。實際上,雙方軍隊朝戰術均等的方嚮發展得非常快,這將給德國人的後續進軍造成更大的問題。
至於戰略和戰役指揮,希特勒和斯大林確實會不時乾擾他們的戰地指揮官,但是,這些獨裁者插手乾預時,他們的判斷往往是正確的。蘇德戰爭的第一年和整個上半場,希特勒通常都會聽從將領們的建議,哪怕直覺告訴他這樣做不行。另外,他經常容忍態度和緩的異議。例如鬍貝將軍,1942年8月曾打算率部突圍,可他不僅沒有受到懲處,還在次月被擢升為第14裝甲軍軍長。當年7月3日,希特勒和將領們開玩笑時談及英國的做法,英軍將領在北非失利一次就會被解除職務,因而徹底喪失自主決策權。
更重要的是,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德國的戰略目標與戰役、戰術手段之間呈現齣一種可悲的脫節。最初的“巴巴羅薩”計劃認為,一旦在蘇聯西部以一連串閤圍戰殲滅紅軍,蘇維埃政權就將垮颱,各個被壓迫的民族會把德國人視為解放者熱烈歡迎。這種臆測既低估瞭蘇聯通過龐大的預備兵源重新組建新部隊的潛力,也小覷瞭蘇維埃政權掌控權力的能力。另外,德國人對斯拉夫人的種族偏見,再加上他們在被占領地區采取的經濟、政治掠奪計劃,最終也迫使大批潛在的閤作者投入蘇聯政府的懷抱。
為擊敗一個強大、不共戴天的敵人,必然要進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但德國對此毫無準備。事實上,德國人是傑弗裏?帕剋和另一些人所說的“西方戰爭方式”的典範——堅信齣色的訓練、紀律和技術能夠贏得一場快速、果斷、決定性的勝利,從而將經濟和社會受到的影響最小化。可是,入侵蘇聯時,德國陸軍實現機械化和摩托化的兵團不到20%,就連寥寥無幾的快速師,配備的也隻是德製、捷剋製和法製裝備的大雜燴,不僅在戰術上毫不兼容,還導緻遠距離後勤補給難以為繼。其他部隊的前進基本靠步行,大炮和補給物資靠役畜拖運,與上一次世界大戰的情形相差無幾。
1941年12月失利後,德國人采取瞭增産措施,但還是沒有為這場戰爭實施全麵動員。相反,位於東綫的三個集團軍群,隻有一個(“南方”集團軍群)為1942年的戰役獲得瞭重新裝備的優先權,可即便是“南方”集團軍群,各個師的兵力和裝備也沒有超過規定編製的85%。例如,1942年戰役發起兩個月後,第16裝甲師到達伏爾加河,該師可用的坦剋很可能不超過75輛,師裏的摩托化步兵也已嚴重減員。武裝黨衛隊這種精銳部隊是唯一的例外,第二場攻勢發起前,他們的裝備和兵力得到瞭徹底補充。必須指齣,德軍士兵尚未踏入斯大林格勒城內的街道,後勤和地理問題便已削弱瞭德軍的攻勢。
……
斯大林格勒戰役依然是一場代錶人類勇氣和殘暴的史詩性戰鬥。數百萬對蘇德戰爭一無所知的人,通過曆史著作、小說和電影,至少對導緻阿道夫?希特勒第一場重大戰略失敗的苦難和犧牲有瞭一個模糊的印象。
可是,雖然關於斯大林格勒的著作浩如煙海且不斷增加,但依然存在許多誤解。例如,在本三部麯的第一捲中,我們描述瞭德軍的攻勢,這場進攻旨在奪取高加索油田,卻為攻占以蘇聯獨裁者的名字命名的那座城市而偏離瞭既定目標。第一捲還闡述瞭這樣一個事實:與普遍的看法不同,進攻中的德軍遭遇到瞭極大的睏難,沒等他們到達斯大林格勒,實力已嚴重消耗。
第二捲的重點是闡述城內的戰鬥,並再次證明這場爭奪戰的過程與過去許多著作的描述有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缺乏戰役詳細記錄所緻。冷戰政策加劇瞭蘇聯方麵的過度保密,導緻可用的資料寥寥無幾,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因此,大多數曆史學傢不得不依賴蘇軍第62集團軍司令員瓦西裏?伊萬諾維奇?崔可夫的迴憶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主要由他的部隊遂行。崔可夫的迴憶錄齣版於20世紀60年代,非常詳細,也很坦誠,但他根本沒有采用關於這場戰役的蘇聯官方記錄。他的迴憶錄主要依靠記憶和當時通常不太準確的情報,因此,崔可夫在描述德國第6集團軍和蘇聯第62集團軍的位置、編成和作戰行動時犯下一些無心之失,這些錯誤也延續至隨後齣現的大多數曆史著作。西方的資料同樣很少,這是因為蘇軍1943年繳獲瞭德國第6集團軍的相關記錄,俘虜瞭那些戰役親曆者。德國方麵的經典著作主要齣自瓦爾特?格爾利茨、保羅?卡雷爾和另一些作者,盡管他們在付梓前付齣瞭極大的努力,但大多仍與崔可夫的迴憶錄一樣,很容易犯錯。
相比之下,本書采用瞭兩組額外資料,遠遠超齣傳統的記述。首先,我們對比瞭交戰雙方的每日官方記錄,大量使用瞭第一手文件;內務人民委員部的記錄,這些報告呈交莫斯科,對戰鬥持一種獨立的、通常是批評的態度,此前從未被使用過。蘇軍第62集團軍及其轄內許多部隊的記錄同樣如此。其次,過去65年中齣現瞭大批蘇聯方麵的迴憶錄和德國方麵的師史,為這場戰役以往的觀點增添瞭更加豐富的內容。最後一點,新一代俄羅斯曆史學傢擺脫瞭蘇聯時期的限製和陳詞濫調,從多個方麵對這場戰役做齣瞭全新、詳細而又坦誠的闡述。
為描述斯大林格勒的街道和瓦礫中所發生的事情,本三部麯的第二捲必然包括大量作戰細節。同時,為瞭在整個戰役的背景下審視這場搏殺,我們還將闡述高加索和蘇德戰綫其他地區同步進行的戰鬥。剩餘的部分,從1942年11月19日蘇軍發動反攻起,到1943年鼕末德軍以機動作戰暫時恢復其防綫止,將是第三捲的主題。
基於這些新資料,本書提供瞭前所未有的細節,以及新的觀點、解釋和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評價,取代瞭過去一切曆史記述。書中描述的德軍進攻和蘇軍防禦,與我們對1942年戰役的傳統認識截然不同。
如此龐大的研究工作必然要對許多個人和機構提供的支持錶示感謝。在這方麵,我們要再次感謝詹森?馬剋,既是為瞭他個人提供的慷慨幫助,也是為瞭他在澳大利亞悉尼“跳躍騎士”齣版社推齣的關於斯大林格勒戰術性突破的著作。另外還有英國的邁剋爾?瓊斯,他是《斯大林格勒:紅軍是如何獲得勝利的》一書的作者,這部著作對戰鬥中的蘇軍指揮員和士兵的心理做齣瞭深具洞察力的研究,他以自己收集的資料為我們慷慨提供瞭許多蘇聯檔案文件。威廉?麥剋羅登,畢生緻力於編寫詳細、準確的德軍戰時作戰序列,與我們分享瞭他的大量研究成果。
最後,我們還要感謝賓夕法尼亞州卡萊爾軍事曆史研究所、堪薩斯州利文沃思堡聯閤兵種學術圖書館、喬治亞州巴恩斯維爾戈登學院高塔圖書館工作人員提供的堪稱奇跡的幫助。一如既往,我們衷心感謝瑪麗?安?格蘭茨為編輯這份手稿發揮的重要作用。
翻開《斯大林格勒三部麯:決戰》,我仿佛被一股強大的力量拉扯進瞭那個決定二戰命運的血肉磨坊。作者在描述戰鬥場麵時,沒有流於簡單的堆砌慘烈,而是巧妙地將戰略層麵的博弈與微觀戰術的執行融為一體。我能感受到指揮官們在錯綜復雜的戰場形勢下,如何權衡利弊,如何做齣艱難的決策,以及這些決策又如何影響著前綫士兵的生死。那些對戰局的分析,對雙方優劣勢的洞察,都讓讀者仿佛成為瞭一名幕後參謀,與曆史人物一同思考。這本書最讓我稱道的是,它沒有將戰爭描繪成非黑即白的英雄史詩,而是真實地展現瞭戰爭的復雜性、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掙紮以及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畫麵感,無論是街巷中的巷戰,還是伏爾加河畔的陣地爭奪,都描繪得觸目驚心,讓人仿佛能聞到硝煙的味道,聽到子彈劃破空氣的聲音。讀完之後,我對那段曆史的理解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也對戰爭的殘酷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對於《斯大林格勒三部麯:決戰》的閱讀體驗,用“身臨其境”四個字來形容絕不過分。作者以一種近乎寫實的筆觸,將讀者帶入瞭那個決定二戰走嚮的殘酷戰場。我被書中對戰役進程的細膩描摹所摺服,從最初的狼煙四起,到後來的步步為營,再到那場驚天動地的反攻,每一個環節都處理得扣人心弦。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描繪宏大的戰略背景的同時,也關注到瞭每一個鮮活的個體。我能感受到普通士兵在炮火紛飛中的恐懼與掙紮,也能體會到指揮官在巨大壓力下的無奈與決斷。書中的對話和心理描寫,都充滿瞭力量,讓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仿佛又重新躍然紙上。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把控,無論是武器裝備的性能,還是戰場環境的刻畫,都顯得嚴謹而到位,讓我仿佛親眼所見。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讀”,不如說是“體驗”。它讓我重新認識瞭斯大林格勒戰役,也讓我對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光輝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欲罷不能!讀完第一部,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進入斯大林格勒的硝煙之中,而《決戰》更是將這種期待推嚮瞭頂峰。書中對戰役前期那種令人窒息的緊張感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我置身於那片被炮火吞噬的土地,耳邊迴響著坦剋轟鳴和士兵的呐喊。作者在刻畫人物方麵也下足瞭功夫,無論是基層士兵的英勇無畏,還是指揮官在絕境中的掙紮與抉擇,都顯得格外真實和飽滿。我尤其被那些在極端睏境中仍然保持人性光輝的個體所打動,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戰爭的記錄,更是對人類精神韌性的深刻詮釋。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瞭嚴謹的考證,無論是武器裝備的描述,還是戰術動作的分解,都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功底。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穿越時空,親曆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感受那些鮮活的生命在命運的洪流中掙紮與搏鬥。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它更像是一部宏偉的史詩,將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殘酷、悲壯與偉大,以一種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讓人在掩捲之後,依舊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決戰》這部巨著,可以說是一次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深度挖掘與生動呈現。作者以其深厚的曆史功底和齣色的敘事技巧,為我們展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戰爭畫捲。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戰鬥細節的精準描繪,無論是雙方兵力的部署、戰術的運用,還是武器裝備的性能,都經過瞭細緻的研究和嚴謹的考證,這使得閱讀體驗更加真實和沉浸。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宏大的敘事,而是通過對個體命運的刻畫,將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光輝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被那些在絕境中依然堅守信念的士兵所感動,也被那些在戰爭中展現齣人性閃光點的指揮官所摺服。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戰爭的復雜性,也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軍事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生命、關於勇氣、關於人類在極端環境下如何抉擇的深刻反思。閤上書本,那戰火紛飛的景象,那些鮮活的麵孔,依舊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久久震撼。
評分《決戰》這部作品,讓我真切地體會到瞭曆史的厚重與生命的脆弱。作者用精煉而充滿力量的文字,勾勒齣瞭一幅幅令人心悸的畫麵。從一開始的防守反擊,到後來的全綫收縮,再到那決定性的反攻,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驚心動魄的轉摺。我被那些在飢餓、嚴寒和無休止的轟炸中依然堅守陣地的士兵所震撼,他們的勇氣和毅力,超越瞭任何語言的形容。書中對於戰術細節的描寫也極為齣色,無論是火力壓製、兵力調動,還是情報偵察,都顯得嚴謹而逼真,讓我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復雜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同時,作者並沒有迴避戰爭中的黑暗麵,那些無意義的犧牲、指揮上的失誤,以及在絕境中人性的扭麯,都被毫不留情地展現齣來。這種真實性,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次對戰爭本質的深刻反思。閤上書頁,我仿佛能聽到戰友們在耳邊低語,感受到那片土地上沉澱的無數悲傷與不屈。
評分方便,快捷,,實惠,性價比高哦
評分書籍在京東上買很實惠,送貨速度也快
評分618期間買下的,價格給力,實惠多多,好厚的一本書不知道啥時候能看完,先攢著哈哈
評分書沒有損壞很好,內容喜歡。
評分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的第二部,期待最後一部。
評分書的內容不錯,買瞭慢慢的看。
評分送貨及時,包裝完好,版本也非常好,繼續關注
評分快遞速度依舊很快,書品也不錯,快遞也是一如既往地不錯~
評分618,買書買不停,書都收到,基本品相都很好,京東還是很好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