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錄 齣土文獻研究

拾遺錄 齣土文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於藍 著
圖書標籤:
  • 齣土文獻
  • 考古學
  • 曆史學
  • 古文字學
  • 文獻學
  • 中國古代史
  • 學術研究
  • 文物
  • 古籍
  • 甲骨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3252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053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8
字數:3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拾遺錄——齣土文獻研究》收録作者學術論文三十六篇,依據研究內容,大體可分爲文字考釋、文句解讀、竹簡編聯、古書校讀、古史校考和古器物研究等六個類型。研究材料上至甲從骨文、金文、戰國簡帛和古璽印,下至秦漢簡帛,大體涵蓋瞭作者二十餘年來所從事研究工作的基本領域。研究方法上,各篇論文嚴格遵守將地下齣土新材料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在齣土先秦文獻領域,文字考釋是相關研究的重要基石,因此文字考釋也是《拾遺錄——齣土文獻研究》多數論文的研究重點。

目錄

説甲骨蔔辭中“南”字的一種特殊用法 1
師永盂新釋 17
“玄衣 純”新解 28
金文校讀三則 32
釋 羌鐘銘文中的“乂”字 42
釋中山王*方壺中的“屬”字 49
讀中山三器銘文瑣記 57
曾侯乙墓竹簡中的“鹵”和“櫓” 65
曾侯乙墓竹簡考釋(四篇) 79
釋包山楚簡中的“巷”字 89
《郭店楚墓竹簡》釋文正誤一例 93
《郭店楚墓竹簡》讀後記 97
讀郭店簡瑣記(三篇) 105
上海博物館藏竹簡《容成氏》“凡民俾*者”考 113
《曹沫之陳》新編釋文及相關問題探討 119
清華簡《保訓》篇竹簡編連問題芻議 138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拾遺 145
清華簡《説命》三篇校釋 154
清華簡《芮良夫毖》6—8號簡校釋 166
讀秦漢簡帛劄記 172
《戰國縱橫傢書》“頳”字考 179
銀雀山漢簡校釋 183
銀雀山漢簡(貳)校讀六記 196
阜陽漢簡《春鞦事語》校讀二記 210
《王杖十簡》“本二年”“山東復”考 214
釋“*” 223
釋“*” 232
釋“*” 252
釋“*” 258
説“綏” 266
釋“褎”——兼談秀、*一字分化 280
古璽印文字考釋(四篇) 286
“玄咎”考 290
孫叔敖“三相三去”考 296
利用郭店楚簡校讀古書二例 299
釋“*”——兼論今本《老子》第三十二章“萬物將自賓” 308
附録:本書所收論文索引 320
後記 323

精彩書摘

  《拾遺錄 齣土文獻研究》:
  此字一般用作一期賓組蔔辭的貞人名。爲論述方便起見,下文以“B”代錶此字。儘管A3在字形上與A1、A2兩種用法之“南”並無區彆,但目前學術界比較一緻的看法卻是將“A3”釋爲“*”,將“B”釋爲“*”。
  就筆者所見,最早將“B”釋爲“*”的是孫詒讓。孫詒讓在《栔文舉例》一書中首先對甲骨文“南”字作齣瞭正確的釋讀。孫氏雲:“*疑即南字,與南庚南字作*同。”並以甲骨文“南”字字形與《説文》小篆及古文“南”字進行瞭比較,還與金文盂鼎中之“*”“*”二形進行瞭比較*。其結論早已爲學術界所接受。但是,孫詒讓卻在同書當中又將以其所釋讀齣來“南”字爲偏旁的“B”釋爲“*”。孫氏雲:“今諦審疑當爲*字。《説文?殳部》:‘*,從上擊下也,從殳*聲。’此從*者即殳形,從*或作*者,*之變,其義當爲穀。”*孫詒讓是倡導偏旁分析的第一人,應該説對於自己同一本書中齣現如此明顯的相互抵牾的現象是不可能完全沒有注意到的,但他卻對這一現象沒有進行過任何解釋。
  此後,商承祚、郭沫若、於省吾等多位學者注意到“B”所從與A1、A2兩種用法之“南”字形相同,故將之隸作“*”*。郭沫若並對“南”“*”二字字形做瞭細緻分析。郭氏雲:“由字之形象而言(引者按:指南),餘以爲殆鐘鎛之類之樂器以上南字諸異文按之,此(引者按:指*)確係從南之字(孫詒讓釋爲*字,非也)。字亦象形,乃象一手持槌以擊南,與殸、鼓二字同意。殸作**諸形,鼓作*若*,即象持槌以擊殸,持槌以擊鼓,故知*與殸鼓必係同類字。又*即殸形,*即鼓形,則知*南同字,而南與殸鼓亦必爲同類以聲類求之,當即古之鈴字。”*此説雖有一定的字形依據,但由於郭氏在論述的過程中以古文字中“南”與“*”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字強加附會,讀作“鈴”亦與蔔辭及典籍中通常所見之祭物名稱不符,因此,唐蘭提齣瞭不同的看法。唐氏雲:“據蔔辭,方嚮之南,本無正字,藉*爲之。後世形聲俱變,遂歧爲二字耳。”*又雲:“*字,孫詒讓氏釋*,王國維氏釋*,學者多從王氏,今按當從孫氏爲是,*或爲*,變而爲*,即《説文》*字,猶*變爲*,*變爲*矣。*象以殳擊*,其聲*然,以聲化象意字例之,當從殳*聲,然則*即*字也。*字本義,今不可詳,以意度之,當是*之本字,以瓦作腔殼之形,故叩之而殼然也。蔔辭*字,除用爲南方義外,常用爲祭物實即*字,當讀爲榖然則南方之字,本假*爲之,無本字也後世見南方之南,形聲俱變,遂以爲彆有專字矣。”*唐蘭的看法其實與孫詒讓的觀點並不完全相同。據前引,孫詒讓認爲“A3”也是“南”,隻是將“B”釋爲“*”,唐蘭則是將“A3”釋爲“*”,將“B”釋爲“*”。但此説一齣,郭沫若隨即放棄舊説,改從唐説,但又有所修正。郭氏雲:“*舊釋爲南,於用爲祭牲之事苦難解。近時唐蘭始改釋爲*,而讀爲穀。今案釋*是,而讀榖則未爲得。如‘癸未蔔帚鼠*(侑)妣己*犬。帚鼠*妣庚羊犬。’(《庫》一六〇六)*犬與羊犬對文,則*當是動物名。餘改讀之爲豰。豰者,《説文》雲:‘小豚也,從豕*聲。’*則‘從殳*聲’,故*可假爲豰也。”*郭氏的這一看法亦贏得瞭唐蘭本人的認可,但又略有修正:“餘按郭訂正較餘舊讀爲優,惟尚須略加修正。然則*或*,乃畜子之通稱,不僅小豕也。”*
  至此之後,將“B”釋爲“*”,“A3”釋爲“*”,在蔔辭中凡用作祭物名稱者均讀作“豰”,這一觀點成爲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如張秉權:“這個字經過唐、郭二傢互相修正之後的説法,大緻説來,可以説已經有瞭定論。”*李孝定:“至用爲祭牲之名者,郭唐兩氏之説交相修正,最後唐氏謂*之與*蔔辭均有用爲祭牲之名者,當讀爲豰,有乳子之義,其説塙不可易也。”*姚孝遂:“其作爲祭牲名當是‘豰’。《説文》訓‘豰’爲‘小豚’。引申爲一切畜子之稱,‘豰’爲其孳乳字。”*此外,如《甲骨文編》《古文字類編》《漢語古文字字形錶》等古文字字形工具書中亦均是采用釋“B”爲“*”的釋法*。儘管還有部分學者不同意將“A3”讀作“豰”,如於省吾仍堅持唐蘭舊説,主張讀作“穀”*,平心認爲當讀作“造”等*。但這些看法本身也是建立在“B”即“*”、“A3”即“*”這種釋字觀點的基礎之上的,隻是讀法上有所不同。由於這些新的看法難以解釋清所有文句,不具備很強的説服力,因此在學術界也並未形成大的影響。
  ……
《拾遺錄 齣土文獻研究》圖書簡介 探微索隱:在逝去的時空中重構先秦文明的底色 引言:文獻的碎片與曆史的重塑 古老的文字,如同時間長河中偶然打撈起的貝殼,每一枚都蘊含著製造者的時代心聲與文明的脈絡。《拾遺錄 齣土文獻研究》並非一部單純的文獻匯編,而是一場深入先秦秦漢之際思想文化與社會製度的考古式重構。本書聚焦於近年來新齣土的竹簡、帛書、簡牘等非傳世文獻,將這些沉默的“遺珠”置於宏大的曆史敘事框架中,力圖還原一個比傳統經典所描繪的更為復雜、生動且充滿張力的古代世界。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解讀那些在傳世文獻中被遮蔽、遺忘或麯解的關鍵信息。我們相信,真正的曆史並非由官方的定論所構成,而是由散落在塵土中的無數個體的記錄、學派的辯駁以及製度的實施細節所共同編織而成。 --- 第一部分:齣土文獻的語境化解讀——超越“新材料”的意義 本書的開篇緻力於構建一個嚴謹的考據學基礎,對不同遺址齣土的文獻進行細緻的分類與斷代。我們並非僅僅滿足於“發現新材料”的驚喜,而是將目光投嚮這些材料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 1. 郭店楚簡與思想光譜的拓寬: 傳統的先秦思想史常以“諸子百傢”的既有框架來審視,而郭店楚簡的發現,如同在原本就色彩斑斕的畫捲上潑灑瞭新的顔料。本書詳細剖析瞭其中蘊含的早期儒傢、道傢乃至“墨傢前驅”的思想形態。我們特彆關注《緇衣》、《緇衣》等篇章中對“德行”與“法製”的早期探討,揭示瞭春鞦戰國時期思想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存在著大量民間化、實用化的倫理實踐。研究指齣,早期“仁”的概念與後世儒傢在國傢治理層麵上的抽象化存在顯著的差異,更偏嚮於個體修身與傢族倫理的結閤。 2. 睡虎地秦簡:帝國意誌的微觀顯影: 睡虎地秦簡以其海量的法律文書和行政檔案,成為理解秦朝國傢機器運作的“活化石”。本書超越瞭《秦律十八種》的文本分析,深入挖掘瞭其中的“吏”的日常工作手冊、田畝製度的執行細則以及徭役徵發的具體流程。通過對“簿籍”、“傳”等文書的剖析,我們得以窺見秦代嚴密而又充滿地方差異性的基層治理模式。例如,對“盜”的界定在不同地域的適用性差異,反映齣帝國在統一後,如何在強勢的中央權力下,容忍或適應地方原有的社會慣性。 3. 漢代簡牘中的社會生活與知識傳承: 馬王堆帛書、張傢山漢簡乃至居延漢簡所展示的,是一個正在形成中的帝國如何處理其龐大的文書、醫藥、曆法以及軍事後勤。本書花費大量篇幅討論瞭漢初的“學官”與“民間方士”之間的知識競爭。從齣土的醫學方劑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醫學的知識體係並非自上而下傳授的,而是充滿瞭地方性的經驗積纍與不斷試錯的過程。對《九章算術》早期形式的分析,也揭示瞭度量衡與賦稅徵收中的具體計算技巧,而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 --- 第二部分:重構古代社會結構與知識形態 齣土文獻的價值,在於它們提供瞭與主流史觀並行的“底層敘事”。《拾遺錄》緻力於從這些碎片化的記錄中,重構被官方史學所忽略的社會結構、民間信仰與知識的流轉方式。 1. 官僚體係的“人治”底色與文書管理: 漢代簡牘中頻繁齣現的“上計”、“遣”、“牒”等行政文書,揭示瞭一個龐大官僚體係的運作並非完全依賴於程式化的律令,而是高度依賴於基層官員的執行力、上級的裁決以及信息在層級間的準確傳遞。書中探討瞭如何通過“復文”和“對文”的製度,來製衡地方官員的權力,同時也暴露瞭文書一旦中斷或失真,整個治理鏈條的脆弱性。這種對行政細節的關注,使我們能更細緻地理解古代國傢權力的實際運作邊界。 2. 早期思想的實踐性與巫術的共存: 在郭店楚簡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與占蔔、祭祀密切相關的禱辭和記錄。這錶明在先秦時期,哲學思辨與日常的宗教/巫術實踐並非完全隔離。本書探討瞭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的雙重身份:他們既是哲學的構建者,也是國傢或傢族的祭祀主持者。這種混閤形態,是理解古代知識體係完整性的關鍵視角。 3. 經濟活動與地方物産的關聯: 通過對漢代簡牘中涉及的鹽鐵、絲綢、榖物調運的記錄,本書描繪瞭古代經濟運行的實際網絡。這些記錄揭示瞭特定地區因其地理優勢而形成的專業化生産,以及政府通過均輸、平準等政策試圖對這種地方經濟進行乾預的努力。例如,對某些偏遠邊塞地區竹木、皮革等資源的強製徵集記錄,直觀地展現瞭帝國對資源調配的巨大需求與壓力。 --- 第三部分:方法論的反思與展望 本書的最終目的,在於方法論層麵的推進。齣土文獻的研究,要求我們不斷校正既有的學術範式。 1. 文本的物理性與解讀的審慎: 我們必須時常提醒自己,手中的文本是“物”——竹木的腐朽、墨色的洇散、編繩的斷裂,都直接影響瞭文字的存留和意義的構成。本書強調在解讀新材料時,必須結閤碳十四測年、墨層分析等科技手段,對材料的“可靠性”進行審慎評估,避免過度推測。 2. 傳世文獻的“校勘”與“糾錯”: 齣土文獻不僅是對傳世文獻的補充,更是對其進行檢驗和修正的工具。本書精選瞭數個案例,展示瞭如《尚書》、《周禮》等核心經典中的關鍵詞匯,如何在齣土簡牘中獲得更接近其原始語境的解釋。這種“文獻互證”,是推動先秦史研究深入的關鍵路徑。 結語:在“拾遺”中重建曆史的溫度 《拾遺錄 齣土文獻研究》試圖將那些散落在塵土中的文字,重新熔鑄入曆史的長河之中。它所展示的,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試驗、時而混亂卻又充滿創造力的古代社會。通過對這些“遺漏”的珍視與細緻梳理,我們得以更接近那個真實發生過的、有血有肉的先秦漢初世界。本書獻給所有對曆史細節抱有敬畏之心,並渴望在沉默的物質遺存中,聆聽先人低語的研究者與愛好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很有意思,一開始吸引我的是“拾遺錄”這三個字,總覺得裏麵藏著許多被曆史遺忘的珍寶,那種挖掘和整理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探險的意味。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時,發現它更像是一趟深入古代文明肌理的旅程。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碎片化信息,如陶片上的刻痕、竹簡上的墨跡,都能進行深入的剖析和大膽的想象,構建齣一個個鮮活的曆史場景。我特彆欣賞它對文獻語境的重建,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考據成果,而是將這些齣土文獻置於當時特定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讓人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思想脈絡和生活狀態。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時期官僚體係運作方式的考證,從簡牘的格式、用詞習慣中,還原瞭權力運行的微妙機製,這種細節的呈現,遠比教科書上的宏大敘事來得震撼人心。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對傳統史料的依賴,意識到那些“遺漏”的部分,往往纔是拼湊完整曆史圖景的關鍵拼圖。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瞭新的知識點,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批判性的視角去看待既有的曆史敘事,激發瞭我對更多古代文獻的求知欲,真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學術探索之作。

評分

老實說,我拿到這本書時,主要是被它嚴謹的治學態度所吸引。在如今這個信息碎片化、觀點先行的大環境下,能看到一本如此腳踏實地、字斟句酌的著作,實屬不易。這本書的每一處論斷,似乎都建立在堅實的證據鏈條之上,絕不輕易下結論,即便是推測,也標注得清清楚楚,給予讀者判斷的空間。這種對史料的尊重和敬畏,是治學者最寶貴的品質。書中對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做得極其到位,它清晰地梳理瞭曆代學者對此問題的不同看法,然後以齣土的新材料為參照係,進行瞭有力的修正或補充。這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研究該領域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參考寶典。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一種嚴謹的治學方法論——如何在有限的材料中,做到最大的解釋力和最小的偏差。雖然某些章節涉及到的具體年代和器物名稱確實需要查閱大量背景資料,但正是這種需要“主動學習”的過程,極大地加深瞭我的理解和記憶,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需要“啃”的學術精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完”,不如說是“沉浸其中,然後被震撼到”。我通常對這類偏學術性的古籍整理不太抱有太高的期待,總覺得會過於枯燥乏味,充斥著大量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然而,這本書卻展現齣一種難得的敘事張力。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復雜的考證過程,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綫。它不是平鋪直敘地告訴你“某某文獻是什麼”,而是帶領你跟隨他的研究思路,一步步抽絲剝繭,去解開曆史留下的謎團。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文本流傳與版本差異的對比分析,那種對細微差彆的敏銳洞察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很多地方,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浩如煙海的材料中,如何憑藉直覺和紮實的學識,捕捉到那個決定性的一瞬。讀到後來,我甚至開始期待下一章會揭示怎樣的“秘密”。對於非專業的讀者來說,它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一些專業名詞,但隻要堅持下去,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它成功地將冷峻的學術研究,賦予瞭人文關懷和探索的激情,讓“齣土文獻”不再是塵封的檔案,而是鮮活的對話者。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相當獨特,它打破瞭我過去對某些曆史時期的刻闆印象。在許多通俗曆史讀物中,我們習慣於接收被高度提煉和簡化的信息,但《拾遺錄 齣土文獻研究》卻將我們拉迴到瞭那個復雜的、充滿矛盾的真實世界。它通過對那些非主流、非官方的文本的研究,揭示瞭社會底層、邊緣群體以及民間信仰的真實麵貌。例如,書中對某一地區墓葬壁畫及相關簡冊的解讀,提供瞭一種與主流史觀截然不同的權力更迭視角,讓人耳目一新。這感覺就像是,我們一直隻看到瞭宮廷的宏偉藍圖,而這本書,則讓我們看到瞭構成這座宏偉建築的磚塊和泥土,看到瞭工匠們的汗水與掙紮。這種從下至上、由邊際嚮中心的重構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曆史多維性的認知。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曆史,從來都不是單一主鏇律的,而是由無數細微聲響交織而成的復調。

評分

作為一位對古代文字和書法藝術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在這本書中找到瞭額外的驚喜。雖然主題聚焦於文獻的研究,但作者在描述和分析具體齣土文本時,對字體、書風、書寫習慣的觀察和描述,簡直是書法史研究者夢寐以求的材料。他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的內容,更是在“欣賞”文字的書寫形態。比如,對某一時期隸書嚮楷書過渡階段的筆法特徵的精準捕捉,以及不同地區、不同階層書寫者在用筆上的細微差異的比較分析,都體現齣作者深厚的跨學科功底。這種對書寫載體的關注,使得文獻的解讀不再是純粹的語義工作,而是融入瞭物質文化和藝術審美的層麵。讀起來,我能想象齣那個抄寫員在竹木簡上運筆時的情景,感受墨跡的乾濕濃淡。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範例,說明如何將文本考據與視覺藝術分析完美結閤,讓研究成果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美學感染力,非常值得反復品讀和參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