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公孙丑

孟子与公孙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孟子
  • 公孙丑
  • 先秦
  • 哲学
  • 思想史
  • 逻辑学
  • 名家
  • 儒家
  • 辩论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90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23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书写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重要的资料。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公孙丑》篇属于《孟子》的第二篇,分为上下两部分,记载了孟子与弟子公孙丑之间的谈话,大部分内容发生在齐湣王当政时期。《孟子·公孙丑》篇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治国思想以及政治活动,涉及孔子、周公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当时各种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并论及中国文化的诸多问题。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公孙丑章句上
管仲的故事
管鲍之交
生死不易的知遇至情
历史的乘除
时势机运成功
由来才命两相妨
不动心的哲学
罗近溪的不动心案例
动心与不动心
澡雪精神心自安
武侠工夫的不动心
文武殊
途同归的修养
修养哲学上的辩证
孟子的志气同源说
唯大英雄能本色
门户之争的动心
从心所欲的不动心
专于一万事毕
养气工夫
理气不二论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与正气歌
心气一贯
道家的炼气
治心与养气
平心静气
孟子养气的心法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闲话养气
言语相法
学行典型的讨论
圣人不自是
大哉孔子
唐明
皇与孔子
孔子外传
素王的道德榜样
孟子时论
贤能与职位的界说
选贤与能的另一章
自求多福
业由心造命不由天
历代帝制的心法
汉宣帝的论评
孟子的财经观念
崇祯安得不上煤山
不忍心问题
由四端看人性本善说
生活技能与道德
修行容易专志难
圣贤的人格分类
公孙丑章句下
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的架子
受授礼则
牧民的职责
职责与言责
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
葬礼
的演变
直道做人难
门阀财阀学阀
处世的艺术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孟子与公孙丑》是一部深邃而广博的哲学典籍,它并非仅仅是两位古代思想家之间的对话记录,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精华,对人性、政治、道德以及社会秩序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性善论”的系统阐述,对“仁政”理念的详尽描绘,以及对个体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精妙结合。 首先,本书的核心理论基石便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同水总是向下流淌一样,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他以“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证,论证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意。恻隐之心,即看到他人受苦而生出的同情,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即对自己不善行为感到羞耻,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即懂得谦让,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即辨别善恶对错,是知的萌芽。这四种“端”如同种子,只要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滋养,便能发展成为成熟的道德品质。孟子强调,并非所有人都能自觉地将这些“端”发展到极致,原因在于环境的污染、欲望的遮蔽以及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他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去唤醒和培养内心的善,使其得以彰显和壮大。这种对人性本善的深刻洞察,为后世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也为个体如何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其次,围绕着“性善论”,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统治者推行仁政,不仅是为了百姓的福祉,更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所谓仁政,并非简单的施予恩惠,而是要以民为本,尊重民意,关注民生,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孟子批评了那些只顾追求功利、不顾百姓疾苦的统治者,认为他们是“桀纣之续”,注定要走向灭亡。他提出了具体的仁政措施,例如“七十而衣帛,八十而食肉,百畞之野,足以 বিধ之”,即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犬马皆能有养,而民不能有所养”,这是统治者失职的表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强调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他还提出了“恒产”与“常心”的关联,认为有了稳定的财产,百姓才能有安定的心思,才不会铤而走险。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的是一种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理念,它超越了单纯的暴力统治和利益交换,将道德力量置于政治的核心地位,这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在《孟子与公孙丑》中,公孙丑作为孟子的学生和对话者,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提问常常能够触及孟子思想的核心,也为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公孙丑的许多问题,例如关于“勇”的讨论,关于“四端”的具体含义,以及对“仁政”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境的追问,都使得孟子的论述更加清晰、系统和具有说服力。通过公孙丑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其完整的思想体系,如何应对各种质疑和挑战,以及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公孙丑的形象,并非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听众,而是一位积极的思考者,他的追问和辩驳,也从侧面反映了孟子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本书对“勇”的讨论,尤其值得深入研究。孟子区分了“大勇”和“小勇”。“小勇”仅仅是匹夫之勇,是凭一时血气之勇去做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而“大勇”则建立在道义和是非判断之上,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这种“大勇”,不是鲁莽,而是基于对道义的坚守和对是非的清晰认知。孟子认为,真正的勇,是内心的强大,是道德的支撑,是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承担责任。这种对“勇”的重新定义,将个人品德的修养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为我们理解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心态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此外,本书还包含了对“乐”的论述,但并非指世俗的娱乐,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孟子认为,君子在忧患中更能体会到道德修养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物质享受所无法比拟的。他描述了“乐其君,乐其政,乐其俗”的境界,即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深沉热爱和满足感。这种“乐”,是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认同的体现,是“天乐”与“人乐”的统一。这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的“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幸福观。 《孟子与公孙丑》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所阐述的思想具有普适性和超越性。它不仅仅是古代的政治哲学,更是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治理社会的智慧结晶。书中对人性本善的肯定,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对仁政的追求,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图景;对个体道德修养的强调,为我们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 阅读《孟子与公孙丑》,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善,并努力去培养和发扬它。我们能够理解到,真正的政治,是关怀民生,是以民为本;真正的领导者,是心怀天下,是勇于担当。我们能够学会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坚持道义,追求真理。本书所蕴含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引导我们成为更有德行、更有担当、更有智慧的人。它提醒我们,个体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社会的和谐则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 本书的语言风格质朴而富有力量,论证严谨而逻辑清晰。孟子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常常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例如,他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来比喻道义与利益的取舍,用“养人,人亦养之”来阐述互惠互利的道理。这些精妙的比喻,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总而言之,《孟子与公孙丑》是一部不朽的经典,它以其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追求和卓越的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哲学和政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和修养的书,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社会和更加美好人生的书。通过研读本书,我们可以不断地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并为我们所处的社会贡献积极的力量。它所倡导的“仁者无敌”的信念,以及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深刻洞见,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对古代士人精神世界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许多关于“立身处世”的启示。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某个特定历史人物的思想,更像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应对人生困境的“精神工具箱”。书中对于“知行合一”的探讨,对于如何在外力压迫下保持内心独立性的描绘,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甚至相互冲突的时代,如何坚守自我、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是每个人都在面对的难题。这本书以其古老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坚实的锚点。它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自我反省的方法论,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使精神更加充实和自洽。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出色,尽管内容多为言语交锋,但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沉闷。相反,它像是一部精彩的剧本,充满了张力和转折。作者似乎深谙如何设置悬念,总是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迫使读者跟随着人物的思路一同前行,寻找答案。我尤其被其中几段对话的戏剧性所吸引,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他们的立场、他们的挣扎,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以及听者们屏息凝神的状态。这种将严肃的哲学讨论融入生动情境中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它证明了思想的深刻性与叙事的流畅性绝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仿佛作者直接从那个时代穿越而来,用最精准、最富有画面感的词汇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我常常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回味某一句措辞的精妙,或某个比喻的恰到好处。它有一种奇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便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沉淀,其语言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尤其是在描述某种道德上的高贵情操时,那些词语的选择,精准地击中了读者的情感深处,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这不是那种为了学术严谨而堆砌的文字,而是充满激情和信念的表达。读完之后,不仅脑子里装满了新的见解,连带着对文字本身的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提升。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谲云诡的战国时代,亲眼目睹智者与君王的对话。作者对历史背景的铺陈,并非干巴巴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人物的命运轨迹之中。尤其对几场关键的辩论场景的描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那种唇枪舌剑的交锋,思想火花的迸射,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读到那些关于“仁政”与“霸道”的激烈碰撞时,我深刻体会到,即便是两千多年前的争论,其核心议题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依然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反思价值。书中对个体修养的强调,那种由内而外的力量,也极大地触动了我。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仰仗权势,而是源于对自我道德准则的坚守与打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重新梳理了一遍,许多以往模糊不清的观念,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找到了清晰的坐标。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学术探险。它的语言风格是那样古朴、凝练,初读时会感到一定的晦涩,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深意。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拒绝迎合浮躁的时代节奏,而是要求读者沉下心来,去尊重文字背后的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哲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逻辑性。例如,书中对“浩然之气”的阐述,并非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问答、譬喻,层层剥开其精神内核,最终构建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内在体系。对于那些真正对古代思想体系有钻研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思考路径,是任何现代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领悟浮现,这种知识的复利效应,是阅读此书最令人满足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