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并非学术著作,而是随笔结集,但“业余的身份”并不影响“专业的标准”。观其对晚清史事的论说,可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往往从细节切入,进而言及深广背景,论由史出,言必有据,文字可读,情怀可感。——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
晚清这个时段被贴上了众多负面的标签。在很多方面,这个时段都不能让人满意,但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它正处于深刻的转型之中,而这个过程原本能以和平渐进的改革方式通向它要到达的终点。本书一反以往晚清图书多专注宫廷密闻和政治斗争的趣向,选择多个作者认为对晚清社会走向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通过发掘比以往更多的一手史料,从而揭示出辛亥革命前夕晚清社会转型的真实形态。整部书稿凝结为两个催人深思的问题:晚清社会转型已经走到了哪一步?这种转型为什么会被打断?在题材选择上,本书偏向于社会史的视角,努力避开当代读者所熟悉的宏大事件,即使写,也从大事件中的少为人知处落笔。
黄波,1973年生,先后从事过会计、公务员等职业,现为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关注明初至近代社会文化之变迁。有《说破英雄惊杀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真实与幻影:近世文人之心灵画像》(江苏凤凰文艺2012年版)、《微明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等著作。
自序
第一辑 尴尬人物:生于末世运偏消
海龄:鸦片战争中一个尴尬的“殉国者”
中断的幼童留美,压抑的少年青春
李鸿章在马关
1900年,慈禧太后在难中
“国运尽矣”:“纯臣”张之洞的哀叹
“跪着暴动”失败了:“立宪派”的悲情与绝望
遗民梁鼎芬的辫子
晚清人物琐记
有思想的职业经理人
“政治之精意即在养活细民”
孙宝瑄的“看杀头”
第二辑 叶落知秋:转型社会之幽微
天有荒年:山西大灾考验下的晚清帝国
天津教案:谣言揭开文明冲突的序幕
崭新的角色:杨乃武案中的《申报》
斯文将丧乎:口水中的同文馆
从名伶婚姻风波看清末社会变迁
长沙抢米:一百年前的群体性事件
放下你任意挥舞的屠刀:从就地正法说到清末司法改革
第三辑 重回现场:历史公案探隐
谁最害怕立宪?:吴樾行刺出洋五大臣事件再探
“杨翠喜案”:既是权色交易,也是政治斗争
“只爱娥眉不爱官”:艳事背后的政治阴霾
重审“苏报案”
一颗头颅与一场革命:清末乱局中的端方之死
大清王朝最后的崩溃
第四辑 “后晚清”时代:青史他年任是非
辛亥年中的袁世凯
无法动摇的伟人:史料里的孙中山
国民党与知识分子的疏离
溥仪、胡适与“北京政变”
从梁启超家书看王国维之死
停滞的时间
附:参考和引用书目
后记
自序:被打断的转型
“相对地说,我们对帝国上层的制度有较多的了解,而对人民大众的生活则知之甚少。”好多年前,读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时,这句话曾给我很大的震动。因为尽管国人对大清王朝的兴趣始终浓厚,但不知何故,人们所熟悉的多为官场争斗和所谓宫闱秘闻,哪怕这些官场故事和宫闱秘闻没有可靠的史料依据,本缘于道听途说和以讹传讹。而另外一些众所周知的大事件,又往往由于历史以外的因素,有意无意地流失了太多的细节,使真相也渐趋迷离。
从那时起,我就想写一本关于晚清的书,按照我的预想,这本书必须一反以往晚清图书多专注宫廷秘闻和政治斗争的趣向,而应通过发掘比以往更多更一手的史料,对那些对晚清社会走向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进行细致再现与分析,从而揭示出辛亥革命前夕晚清社会的客观形态。所选择的这些事件,因为以往偏政治史的视角,也许都不够格被历史教科书称为“重大历史事件”,但其背后,却是晚清民众真实的生活。比如《申报》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扮演的角色,可能远不如附加了香艳色彩的案件本身富有猎奇性,但独立于官和民这两极之外的公共媒体的出现,又怎能说不是深刻影响晚清民众生活和观念的大事?又比如长沙抢米风潮,看似只是一起普通的“群体性事件”,可从其酝酿到发生到善后,从中难道不能窥出大清王朝即将崩溃的迹象?
至于那些被约定俗成认为的“重大事件”,本书也并未全然避开,只是力图从大事件的幽微和少为人关注处落笔。因此,我不写鸦片战争,而写一个“殉国者”的尴尬,这种尴尬正好透露了那场战争的吊诡之处;我不正面写中日甲午战争,而是聚焦于“在马关的李鸿章”上,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已在其中;我不写庚子事变和八国联军,而写慈禧的逃难,事实上,在有了这番遭遇之后,也才会有后来的“慈禧新政”;我不写保路运动,而是通过对端方之死的分析,来揭示这场运动乃至辛亥革命的实质;……
晚清这个时段已经被贴上了众多负面的标签。这是有道理的,在很多方面,这个时段都不能让人满意,但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它正在深刻地转型之中,而且这个过程原本能以和平渐进的改革方式通向它要到达的终点。我相信,读完此书的人们自然能够同意这个判断。在这样一个判断的基础之上,全书便凝结成了两个催人深思的问题:晚清社会转型已经走到了哪一步?这种转型又为什么会被打断?至于答案是什么,读者自有结论,就不宜由作者来包办了。
揭示晚清真相,判断史料价值并做出取舍是一大困难,因为相关的资料太多,简直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地步。然而说句也许会被讥为轻率的话,尽管我浏览了大约关于晚清的书目近百种,但我认为其中确实可靠、真有史料价值的并不算很多。有的纯属造假,如系革命党人伪造却被收入史料汇集《抗俄运动》的“清廷密谕”,有的是向壁虚构,如所谓德龄公主的回忆录,有的是辗转稗贩,如民国时人写的大量关于晚清的笔记,多为谋利之具,可信者甚少。那么如何判断晚清史料的价值?首在知人论世,先要弄清史料提供者有无提供可靠史料的条件,其次还得大量阅读,相关的阅读量越大,对林林总总的史料进行比勘、鉴别的能力就会越高。而本书所运用之史料,除了“准正史”的《清史稿》,作为历史事件参与者的当时人的文集、日记、自述、回忆录,均为我个人认为可信者,尽管不可能全无讳饰。除此之外,两本民国笔记的价值也不可忽视,即徐凌宵、徐一士兄弟的《凌宵一士随笔》和黄秋岳的《花随人圣庵摭忆》,这两本笔记之所以在大量民国时人著述中为特出,则与其身份和学养密不可分。
本书不能算是学术论著,所追求者,只是一个“说清楚”而已,但在某些问题上,间或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读者识之。既然要“说清楚”,则必然拒绝戏说、瞎说和胡说。如此一来是否会影响趣味性呢?这是我并不担心的,真实的历史本身就有趣味,根本就不需要任何涂脂抹粉。
从搜集、阅读史料到撰文,本书之完成历时颇久,书中篇什多已揭载于各报刊,感谢《随笔》《书屋》《南风窗》《时代周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的朋友慷慨提供版面。发表之日,部分文章曾引起一些争议和讨论,现在随着文章的结集,希望读者、师友们有更多更好的意见可以教我。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目睹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那些看似冰冷的史实充满了人情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为书中人物的挣扎与选择感到揪心,他们的困惑和迷茫,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撕裂感。尤其是在探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时,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力求呈现一种复杂交织的真实面貌。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非停留在脸谱化的认知上。整本书的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激昂澎湃的历史转折点,也有沉静内敛的个人反思,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关键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深思,不煽情,却直击人心。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因为它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直面那些令人不适的历史真相。作者对一些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性解读,初读时甚至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便会油然而生。它不是提供安慰剂式的历史解读,而是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剖开肌理,揭示那些被长期掩盖或轻描淡写的结构性矛盾。书中的论断往往是犀利且富有洞察力的,尤其是在分析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时,那种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调,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定论”。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感觉良好,而在于让你清晰地看清复杂性的全貌,是一种思想上的“刮骨疗毒”。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失败”的重新定义。它没有将历史进程简单地视为一条通往既定目标的直线,而是着重描绘了无数次偏离、曲折与停滞。作者似乎对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淘汰或边缘化的声音抱有一种深切的同情与关注。那些未竟的事业、那些在关键节点上做出的“错误”选择,在书中被赋予了重要的解释性意义。这种对“可能性空间”的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由无数充满张力的“如果”和“也许”交织而成。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在那个特定的时空限制下,那些人物的选择是否真的有更好的出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供我们进行这种深刻的哲学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文献梳理工作做得极其扎实,可以看出作者在海量的史料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挖掘与辨析。其中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社会思潮变迁的论述,简直可以说是一次精彩的智力探险。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晦涩,而是通过精妙的史料串联,构建起了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论证体系。每每读到关键证据的引用处,都能感受到作者那种“证据至上”的严谨态度。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扎实的学术基础上,作者的文笔依然保持着一种优雅与流畅,使得即便是对历史细节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这种对深层结构性原因的追问,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读完后,我感觉像是上了一堂高阶的历史研讨课,受益匪浅。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专业水准。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更不用说,内嵌的那些罕见的历史图片和地图,为文字叙述提供了强有力的视觉辅助。我尤其欣赏附录部分的整理,那些原始文献的摘录,不仅是研究的佐证,本身也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作者在正文中的论述非常注重图文的互文性,使得阅读过程更加立体化。对于一个有“阅读洁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为了内容而牺牲了形式,而是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让人愿意反复翻阅和把玩。
评分好
评分很不错,很快。
评分晚清到民国的历史
评分很不错,很快。
评分很不错,很快。
评分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另一个纬度看历史!推荐
评分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