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建筑·城规设计教学前沿论丛 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内地首次引进在环境设计与环境再生型系统构建方面的世界专家一一约翰·蒂尔曼·莱尔的著作。
从工业废水对于河流和湖泊的侵害,到硫排放和氯氟烃对大气环境的破坏,基于物质和能量单向流动之上的各种生产过程已经将人类生活环境逼到了崩溃的边缘。是时候要进行变革了!通过这本开创性的著作。约翰·蒂尔曼·莱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达成此项变革的蓝图。
《建筑·城规设计教学前沿论丛 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重构人与自然、艺术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建筑·城规设计教学前沿论丛 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将引领土地开发与规划师、建筑师、环境设计师、有机农业实践者、环保主义者,以及所有爱护、关注地球环境的人们展开卓有成效的环境再生型设计与实践,使“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一个奢望或口号。
关爱我们的生存环境,请从研读《建筑·城规设计教学前沿论丛 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做起。
作者简介
约翰·蒂尔曼·莱尔,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士(FASLA)与终身荣誉会士,全球公认的环境设计和环境再生型系统构建方面专家之一,其生前任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景观建筑系教授,曾著有著名的生态设计开山之作——《人类生态系统设计:景观、土地利用与自然资源》(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s:Landscape,Land Use and Natural Resources)。
本书是约翰·蒂尔曼·莱尔生前环境生态设计实践经验集大成,曾获得1994年度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传播奖(Merit Award for Communications,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骆天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博士,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景观建筑系访问学者(2010-2011)。长期致力于生态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对于人类施加于自然的意志所进行的反思
第1章 新技术时代的可持续性
第2章 科学、设计和环境再生
第3章 环境再生设计的策略
方法:环境再生型技术及其应用
第4章 能源:万事万物的“心脏”
第5章 人类住区、文化和能量流
第6章 水——顺流而下
第7章 生长、形式与生产力
第8章 垃圾也是一种资源
实施及其意义
第9章 社会结构中的环境再生型系统
第10章 在盖娅花园中的花园社区
第11章 经济、政策与转变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前言/序言
我们在塑造日常生活场所的同时,也在塑造着我们自己的行为模式。在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早的时期,我们就形成了对地球、大自然以及人类与它们的关系的基本态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又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一系列景观行为模式。现在,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和人口的急剧增长,这些景观行为模式不仅显得过时,而且变得十分危险。为了使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为了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可持续,我们将不得不改变这些既有的模式——这意味着不仅要变革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还要变革我们的生存环境。这种变革绝不仅仅是微调,抑或是大修,而是必须要重新设计。
我在这里使用“设计”这个词,是带有泛指的意味,而不是直接针对时尚;尽管在这个后工业时代,针对时尚的“设计”已经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说法。我所讲“设计”的含义是构想和塑造复杂的系统——它与当前通常附着于服装、电器,甚至是一些建筑物上的旨在突出形象影响力的各种时尚表达以及诸如此类的时髦标签无关;它是针对“环境”的设计,是在地球的变化过程中,在发生了人类文明和行为的地方,创造建设形态。
这种“设计”需要重新建立起一些联系。这些联系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变得松散,又被工业化完全割断。首先需要重新建立的联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其次是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最为理想的状况是:设计所针对的环境既是人与自然共存之处,又是艺术与科学相融之所。本书所描述的各种设计原则与实践,正是努力地想达成这种共存和相融,因此对于艺术与科学均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如果不同时运用理性思维与直觉思维,我们很难去塑造出任何有用或有意义的事物,更勿论是建筑或者景观这样复杂的事物。我们不得不充分利用所有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必定不能无视自身的视觉感受和要求。
“设计”也是社会性与技术性相遇的地方。在工业时代,技术脱离于日常生活,既在物质上独立,也在情感上疏离,难以为人类所掌控,是天生丑陋的事物。为了更好地维系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重新掌控各种技术手段。事实是:我们必须包容、赞美技术,并将设计作为一个主要的包容和赞美的手段。
当然,设计人员可以发挥引领作用,但这种泛指的“设计”显然不是单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环境设计必然需要很多人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师、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社会科学家以及其他相关的人员。环境设计是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果,是真正在协作的过程中进行跨学科的合作。
本书的写作正是遵循了这样一个跨学科合作设计过程的模式。读者通常以为太阳能设计与水资源保护是毫不相干的工作,应在不同的书籍中加以讨论。过去几个世纪的惯常认识使我们倾向于把它们当做彼此独立的学科,是不同的专家所属的领域;但现实中,在本质上,它们是密切相关的。水的流动需要能量,与此同时,水通常也产生能量;其他的生活维系方式,如庇护、生物生长和废物降解,也同样彼此相关。如果把它们放到一起加以考虑,我们可以仔细斟酌它们的共通性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和与彼此交叉的部分,受益于它们的协同效应。在大自然中,它们是共同作用的;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遵循自然的方式来塑造人类景观。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我试图解释再生设计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重要的。方法、理论、原则和策略都在第一篇的章节中进行了讨论。
第二部分涉及应用,描述了各种再生(内在的自我更新)实践与技术的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深思熟虑的设计。
第三部分探讨了在社会、物质、经济和政治环境中,再生设计所能发挥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再生设计?在未来,这类设计又如何能够塑造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位于加州州立理工大学(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简称CalPoly)校园内的环境再生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generative Studies)的设计贯穿了全书的三个部分,提供了一个连续的案例研究,并结合每一章的讨论分别解释了设计的过程、概念、实践、技术与形式。我和我的同事在过去的7年中一直致力于这个项目,而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正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在指导环境再生研究中心的设计以及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所欠下的人情债远远超过我所能报答的。与我一起设计环境再生研究中心的4个同事,不仅在特定章节中直接参与了写作工作,还帮助审阅了其他章节。他们是:明尼阿波利斯路德神学院(Luther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Minneapolis)的迪安·弗罗伊登伯格(Dean Freudenberger)教授(第7章),南加州自然资源研究所(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Natural Resources)的亚瑟·乔克拉(Arthur Jokela)主任(第6章),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教授威廉·斯坦(William Stine)(第4章)以及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的植物和土壤学教授维克多·韦格辛(Victor Wegrzyn)(第7章)。另外还有上百人,包括以各种形式参与环境再生研究中心的众多学生、同事和管理员,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尽管本书是一项高度集成的成果,所有的不足之处仍是由我来负全责。
建筑·城规设计教学前沿论丛 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