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考古学的风格谱系研究——以汉唐之间的平面图像为中心

中国美术考古学的风格谱系研究——以汉唐之间的平面图像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杰 著
图书标签:
  • 美术考古学
  • 中国美术史
  • 汉唐美术
  • 平面图像
  • 风格研究
  • 艺术史
  • 考古学
  • 图像学
  • 文化史
  • 断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8108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350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416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美术考古学的风格谱系研究——以汉唐之间的平面图像为中心》的研究对象主要设定在汉代至唐代的墓室平面图像,并将各时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在各时期研究中与上下时期进行纵向比较,使之形成整体流变体系。通过对形式风格、造型规则、线型程式等本体元素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各时期考古作品的时代风格以及在其发展序列中的地位与意义进行定位。
  《中国美术考古学的风格谱系研究——以汉唐之间的平面图像为中心》从艺术创作本体角度切入,通过对图像本体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对古代出土艺术品的断代以及艺术价值等的认定提供了一个实效、明确具有实操性研究方法,更具意义的是会为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建立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具体的风格定义程式和思路,对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学科独立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目录

目录
导论 1
一 中国美术考古学的风格构架体系 1
二 中古时期平面图像的研究现状 9
三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13
上篇 中古时期平面图像研究的传统考古学基础
第一章 中古时期墓室壁画的考古学陈述 15
第一节 中古时期墓室平面图像的发现 17
一 汉代主要墓室壁画的发现 17
二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的发现 19
三 隋唐墓室壁画的发现 22
第二节 中古时期墓室壁画的地理分布 24
一 汉代壁画墓的地理分布 24
二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的地理分布 25
三 唐代壁画墓的分布与分期 29
第二章 中古时期墓室平面图像配置 31
第一节 汉代墓室壁画题材配置 31
一 中原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31
二 关中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36
三 东北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38
四 北方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42
五 河西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44
六 东方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45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题材配置规制 46
一 辽阳地区墓壁画配置 47
二 嘉峪关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50
三 高句丽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52
四 平城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53
五 洛阳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54
六 邺城、晋阳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57
七 关陇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60
八 青齐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62
九 南方地区墓室壁画配置 63
第三节 唐代墓室壁画题材配置规制 65
一 墓室壁画配置 65
二 唐代石椁使用情况考察 74
中篇 汉唐之间墓室壁画的图像学研究
第三章 消费主体与创作主体 86
第一节 中古时期壁画墓的消费主体 86
一 汉代壁画墓墓主 86
二 唐代石椁墓墓主 91
第二节 中古时期墓室壁画的创作主体 93
一 样稿作者 94
二 直接参与陵墓建设的画匠 101
三 勒石作者 102
第四章 材料与工艺 106
第一节 中古时期墓室壁画的制作工艺 106
一 地仗工艺 106
二 彩绘颜料 109
第二节 石线刻勒石技法 111
一 石材特性 113
二 画像石的“雕塑”性表现技法 114
三 石线刻的“绘画”性表现技法 115
四 勒石技法考察 115
五 技法表现 118
第五章 普识造型 132
第一节 中古时期墓室壁画的类型化造型 132
第二节 审美风尚的转变 141
一 从秀骨清像到面短而艳 141
二 魏晋风尚的延续 143
三 丰肥妍美 145
第三节 中古时期人物造型的脸形形式 146
一 早期平面人物脸形 147
二 魏晋南北朝平面人物脸形 150
三 唐代平面人物脸形 152
第四节 眼形程式 154
一 阿堵传神 154
二 媔目 155
三 三白眼 159
四 宦官眼形 165
五 程式的流变 166
第五节 凸胸特例 167
第六节 幞头 177
一 幞头源起 178
二 唐代幞头 181
三 女式幞头 184
第七节 唐墓中的宦官形象 185
下篇 汉唐之间墓室壁画的风格学研究
第六章 观念的显现 194
第一节 墓室图像的叙事顷间 194
一 汉代墓室平面图像的决定性顷间 195
二 魏晋南北朝墓室平面图像的连环性顷间 200
三 隋唐墓室平面图像的象征性顷间 206
第二节 晋人之美:品藻中的六朝士人形象 210
一 士人品藻 210
二 不堪罗绮是玉人 211
三 放达自然山中气 214
四 自适超然神仙人 216
第三节 魏晋玄佛的互文性内质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启示作用 218
一 佛道互渐 218
二 儒佛互渐 220
三 玄佛互渐 221
四 经验与超验 223
第四节 佛造像对中古墓室壁画人物造型的影响 227
一 佛画入华 227
二 六法与六支 233
三 佛造像的量度、仪轨对墓室壁画的影响 234
第五节 士女画图式的建立 248
一 士女画成立之背景 249
二 士女画之创立 251
三 士女画的形式结构 254
第六节 密体与疏体 258
一 密体向疏体转化的精神依据 258
二 线形张力的转化 270
第七节 白画 277
一 溯源 277
二 描与成 280
三 定义 282
第八节 空间维度 283
一 图与底 283
二 图形张力 289
三 游观的视点 293
第九节 善画存形 297
第七章 形式谱系的延承 307
第一节 结构性线群 308
一 传统形式基础 308
二 阴影的视觉观念冲击 317
三 结构线群的形成 322
四 结构线群的成熟期 335
第二节 装饰性线群 340
一 传统概念化装饰线群 340
二 初唐装饰线群的从属性表现 346
三 装饰线群表意性的转变 351
第三节 重构线群 354
一 主观秩序性线群的回归 354
二 折线的骨架支撑 357
三 中国式的体量观念 361
四 形式谱系的建立 365
第八章 线型程式谱系 368
第一节 线型在各时期的流变形式 369
一 秦汉时期人物画线型的基本特征 369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线型特征 372
三 “铁线描”的程式化表现 376
四 盛唐时期的线型特征——变速线型 378
五 五代——平行线型向提按线型的转化 387
六 提按线型的开端 389
第二节 各时期线型对比 391
结语 395
主要参考文献 398

精彩书摘

  《中国美术考古学的风格谱系研究:以汉唐之间的平面图像为中心》:
  如果将中古时期平面艺术放在一条以时间为序的平行线上,对其形式表现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从汉魏时期的形式风格有着逐步明确表达人体结构的趋势。其深层的形式意义体现在中古前后,人物画形式表现的长期积累和对外来文化积极融合之上。特别是中古时期对人物画转折的影响至深,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人物画即是在中古人物画的理论及技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整合与深化的结果。
  汉唐平面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形式风格特征,本章将扩大研究范围,力图以对传统人物画整体形式风格演变的分析当中引代出这一时期平面艺术的时代形式特征和历史作用。
  中国传统人物绘画是由几个相对集中的线群来表现一个人的复杂形体造型,这些线群是由表现关节转折结构的结构线群及丰富画面的主观装饰线群所组成。每一组线群都代表着一种方向上的暗示,线群之间的相互配合就是各种“暗示”的相互呼应,它们的相互平衡就构成了一个感觉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物画的线群组合,这种相互呼应的组合所产生的形象具有一种相互平衡的作用力,这种平衡不是现实形体上的物理平衡,是画家对于画面中线的主观分布而在视觉上所产生的意象平衡,不仅仅是对客观物象的直接刻画,而是通过线条相加而成的有共同走向的线群之间,通过配合而形成视觉形象上的“真实”。
  ……
汉唐之间的视觉世界:平面图像中的风格嬗变与文化交融 图书简介 本书致力于探索中国历史上一段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汉代向唐代的过渡阶段(约公元3世纪至7世纪)的平面视觉艺术。不同于以往研究侧重于宏大叙事或特定器物类别,本书将焦点精准地投射于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丰富而多样的平面图像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壁画、画像砖、墓室画像石、绢帛上的绘画以及早期写经的插图等。通过对这些“沉默的证言”进行细致入微的风格分析与谱系梳理,我们试图勾勒出在这个动荡与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艺术风格是如何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吸收外来影响,并最终为成熟的唐代艺术奠定基础的。 第一部分:时代的底色与图像的缘起 本书首先回顾了汉代遗留下的浑厚基调及其在魏晋时期的结构性松动。汉代艺术以其雄浑、饱满、注重叙事性的寓意风格著称。然而,随着王朝更迭,社会思潮由儒家独尊转向玄学清谈、佛教东渐,图像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取向开始发生微妙的偏移。 1. 媒介与技术的演进: 我们考察了书写材料与绘画媒介在这一时期发生的质变。纸张的普及和成熟,使得平面图像的创作不再完全依赖于砖石的厚重感,为更精细、更富于笔墨趣味的表达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传统用色和线条的“程式化”开始被有意识地打破,为士人阶层的审美介入打开了通道。 2. 佛教图像的本土化历程: 佛教艺术的涌入是影响这一时期风格谱系的关键变量。本书细致分析了早期佛教图像(如犍陀罗、笈多风格的影响)如何与本土的画像传统(如汉代的象征手法、道教的神仙画母题)进行碰撞、融合与再创造。特别关注云冈、龙门石窟的早期造像与同期平面图像(如敦煌莫高窟的早期供养人图像)之间的视觉对话,揭示“汉传佛像”在造型、衣纹处理和空间布局上的风格选择与调适。 第二部分:风格的解构与形态的转型 本书的核心工作在于对不同图像类别中的核心风格元素进行分离、对比和追踪,构建一个跨越近四百年间的风格“基因图谱”。 3. 线描的革命:顾恺之的遗产与“骨法用笔”的深化: 魏晋时期文人画思潮的兴起,对线条的表现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本书将重点剖析顾恺之、陆探微等人的理论与实践对后世的影响。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仕女画、贤人肖像的线条运用——从汉代的“铁线描”的僵硬感,到魏晋时期线条开始展现出的弹性、韵律感和心理暗示性(即所谓的“传神”),阐释了线条如何从单纯的轮廓工具转变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4. 色彩的减弱与墨法的兴起: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受玄学思潮影响,对色彩的过度依赖被视为“雕虫小技”。本书考察了在非宗教性的平面图像中,墨色和水墨效果如何开始独立地承担起造型、体积感和氛围营造的重任。这一时期的墨法雏形,是理解唐代“水墨为上”观念形成的关键桥梁。 5. 叙事空间的重构:从汉代的并置到隋唐的层次: 汉代画像多采用平面化的、时间线性的并置手法来组织叙事。本书分析了随着佛教“净土变”等复杂题材的引入,以及道家仙境描绘的扩展,平面图像在空间组织上如何开始尝试透视、遮挡和焦点集中等手法,为隋代简洁、宏大的布局,乃至唐代成熟的深远布局打下了技术和观念基础。 第三部分:风格谱系中的文化杂糅与地方差异 本部分将视角从主流艺术中心转向区域性的图像生产,揭示不同文化板块在风格接受与重塑中的能动性。 6. 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与“健硕之美”: 北朝时期,北方政权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催生了独特的视觉语言。本书对比了北魏、东魏、北齐壁画中人物造型的特征——如宽博的衣袍、厚重的体量感和略显粗犷的线条——这些元素如何被纳入中原的审美体系,并最终促成了唐代“丰腴之美”的审美转型,摆脱了魏晋的清瘦与飘逸。 7. 丝绸之路与西域图像的视觉渗透: 敦煌壁画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更是研究文化交流的活化石。本书专门探讨了西域风格(如Sasanian/中亚风格)在色调、装饰图案(如联珠纹、宝相花)以及某些人物面部处理上对中原画风的渗透与“嫁接”过程,尤其关注这些外来元素是如何被成功地“中国化”,融入到既有的绘画语言体系中,成为唐代装饰艺术的重要源头。 结论:风格的交汇点——迈向盛唐气象 本书的结论指出,汉唐之间的平面图像研究,并非是研究“衰落”或“过渡”,而是审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风格孵化器”。在这一时期,个体笔墨精神的觉醒、宗教图像对空间和人物处理的复杂化需求,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共同作用,完成了从汉代的浑厚象征体系向唐代写实与写意相融的、成熟的绘画体系的蜕变。本书旨在为理解唐代艺术的磅礴气象提供一个坚实而精微的、以平面图像为核心的谱系学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考古发掘现场。作者的笔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阐述,而是充满了一种“发现的乐趣”和对细节的痴迷。面对那些可能只在地方志或小型文物报告中昙花一现的图像碎片,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串联能力,将它们组织成一个清晰的谱系脉络。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断代史梳理,更像是在绘制一张复杂的基因图谱,追溯不同视觉基因如何在汉代“生命力”的衰退与隋唐“新生”的酝酿期内相互杂交、突变。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总能捕捉到图像背后那个时代最微弱的社会情绪——那种在旧秩序崩塌后,对新秩序充满探索与焦虑的集体潜意识。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不断地在脑海中重构那些二维画面,试图理解它们在当时的语境中究竟承载了多少期待与隐喻。这种体验,远超出一本单纯的艺术史著作所能提供的范畴。

评分

坦率地说,初读此书时,我曾被其严谨的学术架构和密集的图像例证所震撼,甚至略感压力。它绝非是供人轻松消遣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品读的智力挑战。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逻辑框架,那种抽丝剥茧的阅读快感便油然而生。作者娴熟地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将艺术史的分析与当时的典章制度、思想流变结合起来。例如,在分析某一时期丧葬画像砖上的图像布局时,作者不仅讨论了其美学价值,更联系到了当时的丧葬礼仪和宗法观念,使得图像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社会切片。这种深度挖掘,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汉唐交接期社会文化图景的理解深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风格流变”这件事的理解,从二维的“是什么”提升到了三维的“为什么会这样”。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著作,从一个极为精细的切入点,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微妙的视觉世界。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梳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容易被忽略的“边缘”图像,那些介于两个辉煌时代之间的过渡性视觉表达。我尤其欣赏它对“风格”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塑。通常我们谈论汉唐艺术,容易陷入对成熟期风格的赞颂,但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挖掘了那段“准备期”。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载体的平面图像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艺术语言是如何在政治、社会思潮的挤压与融合中缓慢演变的。那种从雄浑、质朴向典雅、流动的转变过程,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句简单概括,而是通过对具体纹饰、构图逻辑的描摹,变得触手可及。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成熟”的定义,或许真正的创新往往孕育在那些不被主流目光聚焦的“间隙”之中。这种深入骨髓的文献考据与图像学洞察力的结合,使得全书具有极强的学术穿透力。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对“平面性”的执着探究。在讨论早期雕塑或壁画时,我们往往习惯于用三维空间感去衡量其成就高低,但本书巧妙地将视角聚焦于那些更接近“设计图纸”或“符号语言”的平面图像。这种聚焦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上的突破。它揭示了在唐代高度成熟的“叙事性”绘画风格出现之前,中国艺术如何在探索符号的凝练、色彩的象征以及线条的韵律感。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重复、程式化的纹样时,依然能辨识出其中的细微差异——可能是笔法力度的不同,可能是媒介转换带来的肌理变化,亦或是宗教观念更新带来的图案语义的微妙偏移。这种对“亚风格”的敏锐捕捉,需要研究者具备极高的视觉敏感度和长期的田野经验积累。对于任何希望理解中国古代视觉文化为何能产生如此丰富表现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底层逻辑”解析。

评分

这本书成功地填补了学界长期以来在汉唐过渡期艺术研究上的一个重要空白。过往的研究往往将这段时间视为一个“黑箱”或仅仅是前后两盛世之间的“过渡期”,缺乏系统性的、贯穿始终的风格梳理。本书则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了艺术在动荡与融合中的精确刻度。我特别欣赏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论证方式——不夸大发现的重要性,不轻易下定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图像对比和细致的比较分析,让证据自己说话。这种稳健的学术风范,使人对书中的结论深信不疑。对于致力于中国古代图像学研究的后学来说,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未来数十年内必须参考的基石文献。它提供的不仅是结论,更是一种严谨、细致、富有洞察力的研究范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