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文观止120篇

新古文观止120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洪彦 编
图书标签:
  • 古文
  • 文言文
  • 经典
  • 文学
  • 文化
  • 历史
  • 修辞
  • 阅读
  • 教材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725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7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上至先秦,下迄近代。千淘万漉,吹沙见金。精选通本,简便实用。学生必备,家庭必藏。一册在手,可观止矣!

内容简介

  《新古文观止120篇》共分三个板块:一是初高中必背文言文38篇,这是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背必考内容,二是经典文言文62篇,这是38篇以外的必背文言文经典,三是高考曾考文言文20篇。可以说该书既是各级各类学生参加各种考试的案头必备之书,也是每个家庭提高人文底蕴的必藏之典。天下古文虽多,精华尽在此书。若有一册在手,美文可观止矣!

作者简介

陈洪彦,男,河南汝南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爱读书,喜诗文,善写作,出版个人诗文集三种,主编参编《新诗经500首》等各类图书几十种。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1《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2《论语》十二章

3诫子书诸葛亮

4虽有佳肴《礼记》

5河中石兽纪昀

6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山海经》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陋室铭刘禹锡

9爱莲说周敦颐

10核舟记魏学洢

11大道之行也《礼记》

12三峡郦道元

13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4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5湖心亭看雪张岱

16与朱元思书吴均

17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18马说韩愈

19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0小石潭记柳宗元

21岳阳楼记范仲淹

22醉翁亭记欧阳修

23出师表诸葛亮

2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6鱼我所欲也《孟子》

27曹刿论战《左传》

28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9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0兰亭集序王羲之

31赤壁赋苏轼

3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3劝学《荀子》

34师说韩愈

35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36滕王阁序王勃

37逍遥游《庄子》

38陈情表李密

经典文言文62篇


1《老子》十二则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3非攻《墨子》

4谋攻《孙子兵法》

5渔父屈原

6寡人愿安承教《孟子》

7庖丁解牛《庄子》

8察今《吕氏春秋》

9宋玉对楚王问宋玉

10谏逐客书李斯

11过秦论贾谊

12鵩鸟赋贾谊

13屈原列传司马迁

14报任安书司马迁

15子虚赋司马相如

16毛诗序毛亨

17归田赋张衡

18典论·论文曹丕

19洛神赋曹植

20隆中对陈寿

21北山移文孔稚珪

22与陈伯之书丘迟

23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24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

25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26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27吊古战场文李华

28原毁韩愈

29送孟东野序韩愈

30祭柳子厚文韩愈

31愚溪诗序柳宗元

32钴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3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禹偁

34《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35秋声赋欧阳修

36祭石曼卿文欧阳修

37六国论苏洵

38留侯论苏轼

39喜雨亭记苏轼

40超然台记苏轼

41石钟山记苏轼

42后赤壁赋苏轼

43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44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45观潮周密

46《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47卖柑者言刘基

48沧浪亭记归有光

49项脊轩志归有光

50虎丘记袁宏道

51西湖七月半张岱

52五人墓碑记张溥

53狱中上母书夏完淳

54梅花岭记全祖望

55祭妹文袁枚

56祭朱竹君学士文姚鼐

57病梅馆记龚自珍

58芙蕖李渔

59湖之鱼林纾

60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61与妻书林觉民

62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中山


高考曾考文言文20篇


1陆贾传刘向司马迁

2李丰传陈寿

3羊祜传房玄龄

4于休烈传刘昫

5孙傅传脱脱

6曾公亮传脱脱

7陈登云传张廷玉

8卢象昇传张廷玉

9谢弘微传沈约

10赵憙传范晔

11晏子春秋(不详)

12桓公问于管子管仲

13武王问太公吕望

14去私吕不韦

15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唐顺之

16太平州学记张孝祥

17《三事忠告》二则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禁家人侵渔

18勿斋记朱舜水

19偃虹堤记欧阳修

20琅嬛福地记张岱


精彩书摘

今年春,余统帅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批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然以喜矣,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及命付诸梨枣,而为数语,以弁其首。

——《古文观止》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新古文观止120篇初高中必背文言文38篇│初高中必背文言文38篇

1《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刘义庆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讲论文义③。俄而雪骤④,公欣然⑤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⑥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⑦。”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⑧。”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⑨,左将军王凝之⑩妻也。

【注释】

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人。孝武帝时,曾位至宰相,死后被追赠为太傅。②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到一起。③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泛指小辈。讲,讲解。论,讨论。④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⑤欣然:高兴的样子。⑥胡儿:即谢朗,谢安次兄的长子。⑦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⑧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漫天飞舞。未若,不如比作。因,趁,乘。⑨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王凝之的妻子。无奕,指谢奕,字无奕。⑩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

【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又大又急,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二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陈太丘①与友期行②,期日中③,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④,去后乃至⑤。元方⑥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⑧。”元方曰:“君与家君⑨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⑩;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长。太丘,古地名。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③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了。舍,舍弃,抛弃。去,离开。⑤乃至:(友人)才到。乃,才。⑥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⑦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否”。⑧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仅指一方,无“相互”意。委,舍弃,丢下。⑨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⑩信:诚信,讲信用。引:拉,牵拉,这里指友好的动作。顾:回头看。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正午已过,(友人)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后,(友人)才来。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友人便生气了:“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论语》十二章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④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学而》)

【注释】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特指有学问和道德的男子,相当于“先生”,这里指孔子。②时习之:时习,按时复习。之,代词,代所学的知识。③说乎:说,通“悦”,愉快。乎,语气词。④自:从。⑤知:了解,知道。愠: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有才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学而》)

【注释】

①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②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忠:竭尽自己的心力。③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为政》)

【注释】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疑惑,迷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⑤耳顺:有多种理解,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过,超越。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法度。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情达理而不再有疑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顺从意愿,也不会超出法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②矣。”(《为政》)

【注释】

①故:指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②可以为师:在“以”和“为”之间省略了“之”。以,介词,靠,凭。为,动词,做。

【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

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译文】

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

①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忍受。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穷与愁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追求学问)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①之者。”(《雍也》)

【注释】

①乐:以(它)为快乐。意动用法。

【译文】

孔子说:“懂得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

①曲肱:弯着胳膊。肱,胳膊。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子曰:“三①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②,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

①三:泛指多数。②善者:好的方面,指优点。从:跟从,学习。

【译文】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自己身上也有他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缺点。”



《经典文选:古韵新声》 一、 选目与编纂缘起 《经典文选:古韵新声》是一部致力于展现中华古典文学独特魅力的精选集。本书的编纂,旨在为当代读者,特别是对古典文学尚不熟悉或希望深化理解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富有启发性的入门路径。我们并非简单地堆砌古籍,而是经过审慎的选择与编排,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中国古代散文、诗歌、辞赋等多种文体的精华,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与艺术。 本书的选目,遵循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1. 文体代表性: 涵盖先秦散文、两汉辞赋、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主要文体,力求让读者对不同时代的文学风貌及创作手法有初步的认知。 2. 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 选取那些蕴含深刻哲理、体现人文精神、触及人生普遍困境与追求的作品,引发读者对生命、社会、道德的思考。 3. 艺术高度与语言魅力: 注重作品的文学价值,挑选那些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结构巧妙的典范之作。 4. 历史传承与文化价值: 包含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或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经典篇章,展现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5. 可读性与吸引力: 在确保经典性的前提下,兼顾作品的接受度,选择那些即便历经千年,依然能触动现代人心弦的文字。 本书的编纂,正是基于对古典文学的深厚热爱与对当代阅读需求的深刻洞察。我们深知,浩瀚的古籍如同无垠的星海,普通读者往往不知从何处着手。因此,《经典文选:古韵新声》如同为你点亮星图的罗盘,指引你探索那些最璀璨、最值得驻足的文学星辰。我们并非照搬古人的书目,也非盲目摘录,而是以一种“观古照今”的视角,在传世经典中精挑细选,力求呈现出一份既权威又易于亲近的精选集。 二、 内容概览与特色解析 《经典文选:古韵新声》收录的文章,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到细腻的个人抒情,从磅礴的哲理思辨到诙谐的世态描摹,无不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全书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并辅以适当的导读与注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含义与艺术特色。 1. 先秦风骨:哲思的源头与文学的雏形 此部分精选了先秦时期影响深远的散文作品,它们不仅是思想的宝库,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石。您将在此领略到《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仁义、礼智的深刻论断,体会其对人格修养与社会秩序的期盼;《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取舍之道,展现了孟子雄辩的才华和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庄子的《逍遥游》与《秋水》,更是以其瑰丽的想象、汪洋恣肆的笔力,揭示了“道”的神秘与自由的境界,其“齐物论”的思想,对后世哲学与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篇章,以其古朴而富有力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与思想深度,是理解中华文化源头的必读之作。 2. 汉魏风华:辞赋的张扬与诗歌的兴起 汉代是中国大一统的时期,文学上也呈现出雄浑壮丽的特点,尤以辞赋为代表。《史记》中的几篇传记,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学化的史书,其叙事之生动,人物形象之鲜明,堪称千古绝唱。同时,我们也精选了部分汉赋,虽然篇幅不一定冗长,但力求展现其铺陈辞藻、描摹事物、寄寓情感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期,诗歌创作迎来第一个高潮。本书将收入曹操、曹植父子的诗歌,体会其“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与政治抱负。王粲的《七哀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凄美的意象,描绘了战乱年代的离愁别绪。同时,也会选取部分魏晋时期名士的散文,如嵇康的《与山巨源论积微养气之三节》,展现其独特的哲学思考和魏晋风度。 3. 唐宋气象:古文的复兴与诗歌的巅峰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本书将精选多位唐代诗人的代表作,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郁,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通俗易懂与深切同情,以及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山水。 宋代,尤其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散文创作的新高峰。本书将重点收录唐宋八大家中的几位代表人物的作品,如韩愈的《马说》与《师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伤仲永》,曾巩的《墨池记》,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赤壁赋》(前后两篇),以及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这些篇章,或议论深刻,或写景状物,或抒发情怀,无不展现出宋代文人精炼、晓畅、富有逻辑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苏轼的《赤壁赋》,以其哲学性的思考和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颂的散文杰作。 4. 明清雅韵:小品的精致与世情的洞察 明清时期,文学题材更加广泛,小品文随之兴盛,涌现出许多描摹日常生活、抒发个人情怀的佳作。本书将选取一些体现明清小品文特色的篇章,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陶庵梦忆》中的几则,展现其对世间万象的敏锐观察和细腻笔触,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深沉眷恋。同时,也会收入部分体现明清时期社会生活风貌的散文,让读者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和人情世故。 三、 导读与注释体系 为了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障碍,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的内涵,《经典文选:古韵新声》配备了精心设计的导读与注释体系。 导读: 在每篇作品之前,我们都附有简明扼要的导读。导读部分将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创作该篇作品的历史文化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打开通往作品内心世界的钥匙,避免读者在阅读前感到茫然。 注释: 在正文的下方,我们对生僻字词、典故、历史人物、地理名称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注释力求准确、精炼,既能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又不至于过多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对于一些具有多重解读空间的词语或典故,我们会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 四、 阅读价值与现代意义 《经典文选:古韵新声》不仅仅是一本汇集古籍的读物,更是一扇通往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大门。阅读本书,您将获得: 文化根基的夯实: 经典是民族文化的血脉,通过阅读这些篇章,您将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渊源、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民族。 人文素养的提升: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对人生、社会、自然深刻的洞察,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阅读它们,能够拓展您的视野,培养您的人文关怀,提升您的精神境界。 语言能力的锻炼: 古典文学是汉语的瑰宝,其精炼、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够极大地丰富您的语言积累,提升您的表达能力。 思维方式的启迪: 许多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能够启发您独立思考,形成更深刻的见解。 审美情趣的熏陶: 无论是雄浑的辞赋,还是婉约的诗歌,抑或是精巧的小品,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能够极大地愉悦您的心灵,陶冶您的情操。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经典文选:古韵新声》如同一股清流,邀请您放慢脚步,沉浸于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之中。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字,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反而愈发显露出其永恒的魅力。它们所探讨的关于人生选择、家国情怀、人际关系、自然观照等主题,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困惑提供借鉴与启示。 本书的编纂,旨在让古典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的象牙塔,而是触手可及、温暖人心的精神食粮。我们希望,《经典文选:古韵新声》能成为您与古人对话的桥梁,让您在阅读中,感受到古韵的悠扬,体味到新声的活力,最终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与中华古典文学相契合的,独特精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新古文观止120篇》,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观止”这两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让人联想到的是那些千古流传的经典篇章,是字斟句酌的文采。我担心的是,现在这个时代,所谓的“新”会不会冲淡了古文的韵味,变成一种迎合市场的速食文化?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一页一页地翻阅,那种担忧便渐渐消散了。这本书的选篇角度非常新颖,它不像传统的选本那样只关注篇幅和名气,而是更注重文脉的传承和精神的现代意义。里面收录的一些篇目,我以前在其他古文选本中极少见到,它们的语言虽然是古雅的,但蕴含的思想却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困惑有着奇妙的共鸣。比如其中一篇论“独处”的文章,作者对个体精神空间的探讨,放在今天来看,简直是振聋发聩。编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那些被时间磨损、但价值依旧闪光的文本,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就像在尘封的古董箱里翻出了几件精巧别致的玉器,光彩照人,令人爱不释手。这种精选和重构,让古文不再是高悬在庙堂之上的教条,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对话的智慧结晶。

评分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这部《新古文观止120篇》的感受,我会选择“浸润”。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以“看”的书,更是一本需要“品”和“咂摸”的书。我习惯在每天睡前阅读一两篇,让古人的智慧为我洗涤一天的疲惫。它的行文结构,那种层层递进、抑扬顿挫的布局,自然而然地带动了读者的呼吸和心跳,形成一种独特的阅读节奏。我甚至会尝试模仿其中一些篇目的句式,在自己的日常书写中加入一些古雅的表达,惊喜地发现,这并没有让我的文字变得生硬,反而增添了一份沉稳和韵味。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优秀选本最大的功德。它没有强行灌输,而是提供了一方肥沃的土壤,让读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其中自由地生根发芽。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做到了“新”而不失“本色”,“观止”而不拒“入门”,实属难得的上乘之作。

评分

坦白说,我对古代文学的接触并非科班出身,所以很多时候面对那些拗口的文言文,总有一种敬畏和疏离感。市面上很多标榜“入门”的书籍,要么为了“新”而过度“白话化”,失去了古文的精髓;要么就是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则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语言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保留了古文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天然的音乐性。更重要的是,它在选材上兼顾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普适性。我注意到,有些篇目明显是从地方志、文人尺牍中发掘出来的,它们没有名家大作那样光芒万丈,却有着泥土般的质朴和真诚。正是这些“小人物”或“边缘人物”的声音,让整部选集显得立体而丰满,不再是帝王将相的舞台。这种对多元文本的收录,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他们不仅能指点江山,也能描摹一花一草的生动。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在这个人人都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够拥有一本如此用心制作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的纸张选用了一种略带米黄色的特种纸,手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注释和译文的处理方式。很多古文选本的通病是注释过于繁琐,或者过于简单,要么就是硬邦邦地进行逐字翻译,缺乏对语境和意境的把握。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采用大段的脚注,而是将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在正文旁做了简洁的批注,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撑。至于那些意境深远的段落,编者更是巧妙地配上了清雅的水墨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配饰,而是与文本内容产生了深层次的对话,时而烘托气氛,时而点明主旨。这种图文相映的编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古文的门槛,让初学者也能感受到古文之美,而不是被复杂的词汇和陌生的语法吓退。这本册子,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值得被珍藏。

评分

阅读这套“新古文观止”的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古代智者的深入交谈。我发现编纂者在选择篇目时,似乎遵循着一种“辩证”的眼光。它不像传统选本那样一味歌颂盛世或极致的道德完美,而是大胆地收入了一些探讨人性的幽微、世事无常的篇章。比如,有些文章写的是古代士人在失意时如何调整心境,如何与自己和解,这些内容对于今天这个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来说,提供了绝佳的情绪出口和心理疏导。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闲适”与“自得”的论述,它们并非提倡不劳而获的享乐主义,而是强调在完成责任之后,如何守护内心的一方净土,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这种对生命深度和广度的探讨,远远超越了简单的文字学习本身。它强迫我停下来,思考“我为何而忙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种内省的过程,比背诵几篇华丽辞藻的骈文要来得有价值得多。

评分

这版的《古文观止》是编排的最好的!!!!!

评分

自己看看,同事说这本书不错,翻了一下,确实不错

评分

这版的《古文观止》是编排的最好的!!!!!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

抄袭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哈

评分

抄袭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哈

评分

古典文化的经典,中国文化的精粹。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