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马克思首次把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本书的特点是按照《资本论》首卷的篇章结构顺序,全面阐述马克思所应用的辩证法,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在逐一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每一种辩证方法和欧洲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历史联系的同时,又分析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着重探索马克思如何“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李建平,男,1946年生。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带头人、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资本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研究。
第一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改造、应用和推进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1
一、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2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5
三、《资本论》应用和推进了黑格尔的辩证法11
第二章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方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二节19
一、从运动中认识事物的内部矛盾19
二、由现象到本质,由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24
三、质和量的规定性:由质到量28
第三章价值形式辩证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34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商品价值逐步外化的过程35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展开和深化41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是从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论47
第四章马克思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方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54
一、马克思分析商品拜物教应用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学说55
二、商品拜物教是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分离的结果62
三、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离“具有历史的特征”66
第五章《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70
一、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论述的合理性和局限性71
二、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的若干特征76
第六章货币规定发展的辩证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90
一、一个特殊的结构序列91
二、黑格尔关于否定之否定的基本思想93
三、否定之否定在货币规定发展中的应用101
四、不容混淆的本质区别114
第七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辩证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120
一、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比较法的应用121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法:归谬法的应用129
三、偶然和必然的辩证法:特殊性的分析136
第八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辩证法探索(续)——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143
一、可能和现实的辩证法:抽象法的应用144
二、目的和手段的辩证法:质与量的分析155
三、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体现的逻辑范畴的转化163
第九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质、量、度的辩证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170
一、度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171
二、关节点是不同事物、过程之间的界限173
三、量的比例是具有质的性质的定量178
四、选择度在发展进程中的最优适度181
五、单纯量变到一定点时就转化为质变188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系统方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194
―、系统观念:从古希腊到马克思195
二、整体性原则是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201
三、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205
四、影响整体功能的几个重要因素211
五、整体对部分的决定作用219
六、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转化223
第十一章马克思分析工资的方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230
一、运用逻辑推理论证:劳动不是商品231
二、认识由本质到现象的推移:对工资“假象”的分析236
三、中介在事物转化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242
第十二章资本积累过程的辩证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250
一、资本生产过程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251
二、资本生产中量的变化引起质的改变256
三、资本主义积累是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矛盾日益
激化的过程261
四、资本主义生产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自然历史过程272
附录一《资本论》方法之我见285
附录二《资本论》方法的历史演变294
附录三《资本论》与黑格尔306
后记325
《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光是这个书名就让人望而生畏,但同时又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我一直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心存敬畏,但总觉得它太过宏大,难以着手。尤其是“辩证法探索”这几个字,更是让人感觉它不是一本容易啃的书,它似乎预示着一场思想的深度之旅,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功底,或者说,需要读者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我脑海中想象着,作者だろう,一定是一位对辩证法有着深刻理解,并且能够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人。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理解《资本论》的另一扇门?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那些晦涩的经济学概念,直击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探索,不单单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锤炼。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那些看似冰冷的经济数据背后,是如何涌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力量。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让我充满了期待,也略带一丝紧张,毕竟,辩证法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反复琢磨的概念。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经济现象。《资本论》第一卷中那些看似枯燥的章节,在这位作者的笔下,都仿佛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对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概念解释,更是揭示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自我增殖的辩证过程。我看到了资本是如何通过“购买”劳动力,将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同时又创造出超越自身价值的新价值。作者对“资本积累”的阐释,让我看到了这种辩证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既有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伴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学并非是静态的数学公式,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矛盾和运动的活生生的体系。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我理解《资本论》,更能够帮助我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看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称赞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让辩证法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切实地应用于《资本论》第一卷的解读之中。作者对“劳动二重性”的阐释,就是绝佳的例证。他没有回避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矛盾,而是将这种矛盾视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经历了反复的思考和推敲,力求将最复杂的思想用最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引导我去关注“抽象劳动”如何在量化“具体劳动”的成果中显现,又如何在具体的商品交换中实现其社会普遍性。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认为“剥削”导致了剩余价值,而是看到了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以及资本积累等一系列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资本论》第一卷中的概念,比如“商品”、“价值”、“剩余价值”等等,在这位作者的笔下,仿佛一下子鲜活了起来,不再是孤立的词汇,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和解释,而是用一种抽丝剥茧般的方式,将辩证法的思维融入其中,让我看到了事物是如何在矛盾中生成、发展和转化的。他对于“价值”的阐述,让我不再仅仅停留于“人类一般劳动”的抽象层面,而是看到了劳动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辩证统一。特别是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分析,作者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深刻体会到商品这种社会形式背后隐藏的复杂性。这种分析方法,让我意识到,理解《资本论》的关键,或许就在于掌握其内在的辩证逻辑。它让我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思考者,开始主动去追寻经济现象背后的矛盾和运动。
评分我一直觉得,阅读《资本论》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峰,过程艰辛,但登顶后的风景却无比壮丽。而《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就像是给我配备了一副精良的登山杖和一副清晰的地图。作者没有直接把我抛到山顶,而是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认识山体的结构,分析前进的路线。他对于“资本”的辩证分析,让我看到了它既是生产的动力,又是剥削的工具;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不断自我发展的过程。书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剖析,更是让我看到了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但又无处不在的经济逻辑。他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拜物教”是如何在商品交换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以及它对人们认识世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觉得,理解《资本论》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方法和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