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

《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建平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政治经济学
  • 资本主义
  • 辩证法
  • 经济学
  • 历史唯物主义
  • 经典著作
  • 社会科学
  • 经济分析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78028
版次:3
商品编码:122505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资本论研究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30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首次把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本书的特点是按照《资本论》首卷的篇章结构顺序,全面阐述马克思所应用的辩证法,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在逐一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每一种辩证方法和欧洲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历史联系的同时,又分析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着重探索马克思如何“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简介

李建平,男,1946年生。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带头人、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资本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研究。

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改造、应用和推进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1

一、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2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5

三、《资本论》应用和推进了黑格尔的辩证法11

第二章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方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二节19

一、从运动中认识事物的内部矛盾19

二、由现象到本质,由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24

三、质和量的规定性:由质到量28

第三章价值形式辩证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34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商品价值逐步外化的过程35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展开和深化41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是从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论47

第四章马克思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方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54

一、马克思分析商品拜物教应用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学说55

二、商品拜物教是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分离的结果62

三、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离“具有历史的特征”66

第五章《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70

一、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论述的合理性和局限性71

二、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的若干特征76

第六章货币规定发展的辩证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90

一、一个特殊的结构序列91

二、黑格尔关于否定之否定的基本思想93

三、否定之否定在货币规定发展中的应用101

四、不容混淆的本质区别114

第七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辩证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120

一、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比较法的应用121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法:归谬法的应用129

三、偶然和必然的辩证法:特殊性的分析136

第八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辩证法探索(续)——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143

一、可能和现实的辩证法:抽象法的应用144

二、目的和手段的辩证法:质与量的分析155

三、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体现的逻辑范畴的转化163

第九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质、量、度的辩证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170

一、度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171

二、关节点是不同事物、过程之间的界限173

三、量的比例是具有质的性质的定量178

四、选择度在发展进程中的最优适度181

五、单纯量变到一定点时就转化为质变188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系统方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194

―、系统观念:从古希腊到马克思195

二、整体性原则是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201

三、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205

四、影响整体功能的几个重要因素211

五、整体对部分的决定作用219

六、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转化223

第十一章马克思分析工资的方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230

一、运用逻辑推理论证:劳动不是商品231

二、认识由本质到现象的推移:对工资“假象”的分析236

三、中介在事物转化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242

第十二章资本积累过程的辩证法探索——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250

一、资本生产过程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251

二、资本生产中量的变化引起质的改变256

三、资本主义积累是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矛盾日益

激化的过程261

四、资本主义生产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自然历史过程272

附录一《资本论》方法之我见285

附录二《资本论》方法的历史演变294

附录三《资本论》与黑格尔306

后记325


《黑格尔的幽灵:现代经济学的哲学根基与批判》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西方经济学思想史中,特别是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那些常被忽视的、根植于特定哲学传统的深层预设。我们聚焦于理解现代经济学如何继承和转化了古典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霍布斯的机械论以及康德的主体性哲学)的内核,并将其嵌入到对市场、价值和理性行为的数学化模型之中。 本书将不再拘泥于对经济模型本身的计量或数学检验,而是转向对其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溯源与审视。我们将探讨“理性经济人”(Homo Economicus)这一核心概念,是如何从启蒙运动时期对个体自主性的强调中脱胎而出,又如何在边际革命时期与功利主义伦理学完美结合,最终成为描述人类经济行为的“自然法”。 第一部分:从城邦到市场: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异化 本部分追溯了西方对“价值”理解的早期形态。我们详细考察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使用价值”(Chrēstikē)与“交换价值”(Chrematistikē)的区分。在亚里士多德的视野中,经济活动服务于城邦的“美好生活”(Eudaimonia),交换本身是服务于特定目的的工具性行为。 然而,随着商业的兴起,我们分析了这种目的论如何逐渐被“目的的消解”所取代。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标志着一种结构性的转变:交换的目的不再是实现特定的社会伦理目标,而是交换本身——即财富的无限积累成为内生目标。我们深入分析了这种从目的论到工具论的转变,如何为资本的无限扩张提供了哲学上的合法性基础。我们将重点讨论,在当代经济学中,这种对“生产的生产”的追求,如何使得人类活动日益脱离其社会和自然根基。 第二部分:机械论的统治:边际革命与时间之矢的抹除 现代经济学最深刻的哲学烙印之一,在于其对机械决定论的采纳。本章侧重于分析边际革命(马歇尔、杰文斯、门格尔)如何成功地将经济学从“历史的、动态的”研究转向“静态的、均衡的”分析。 我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对“稀缺性”的定义,本质上是对一个在特定时刻被固定的、不变量资源的理解。通过引入“时间偏好”的概念,经济学试图在数学模型中捕捉时间的影响,但这种捕捉往往是以时间平移不变性为代价的。即,在模型内部,未来被折现回当下,使得所有的决策都成为对当下利益最大化的瞬间选择,从而抹平了历史的深度和不可逆转性。 我们将详细剖析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背后的心理学假设,以及它如何巧妙地避开了对生产关系的探讨,转而将价值的根源完全内化于孤立的消费者心智之中。这部分将对比分析,在何种程度上,这种静态的均衡模型排除了冲突、结构性不平等以及技术进步的非连续性。 第三部分:主体性的幻象:康德的自我与“理性经济人”的构建 启蒙运动哲学为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其关于“主体”的全部蓝图。康德哲学中关于先验知识结构和个体自由意志的论述,被巧妙地“世俗化”并嵌入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 “理性经济人”不仅仅是一个假设,它是一种本体论的断言:即人类本质上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计算者。本书挑战这一断言,探讨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1. 一致性与完备性: 偏好序公理如何建立起一个看似自洽的“意志”结构,但这种结构是否能真正概括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道德困境和社会义务时的真实选择? 2. 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取代: 现代经济学(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倾向于将所有人类动机——包括政治参与、利他行为乃至宗教信仰——都还原为工具性计算。我们探讨了这种还原论如何削弱了非工具性价值的独立地位。 3. 内在动机的外部化: 在新古典框架下,社会规范、信任和制度,往往被视为外在于模型、仅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解释的“外部性”。本书主张,这些社会要素恰恰是构成理性行为的基础条件,而不是其结果。 第四部分:从异化到重构:超越均衡的经济思想视野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对现有范式的哲学性反思,并指向更广阔的经济思想领域。我们考察了那些试图挑战“均衡至上”和“个体原子论”的思想流派,例如制度经济学的历史维度、哈耶克对知识分散性的强调,以及对熊彼特式“创造性破坏”的再评价。 我们认为,真正的经济学探索,必须重新引入历史的厚度、社会结构的力量以及主体的复杂性。这意味着承认:经济系统并非一个可以被简化为一组静态微分方程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充满张力、意义和偶然性的演化过程。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加批判性的视角,审视那些被视为“自然规律”的经济学原理,理解它们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刻,由特定的哲学前提所构建起来的。只有理解了这些哲学的幽灵如何徘徊在数学模型之中,我们才能真正开始构建一个更具人性化和可持续性的经济愿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光是这个书名就让人望而生畏,但同时又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我一直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心存敬畏,但总觉得它太过宏大,难以着手。尤其是“辩证法探索”这几个字,更是让人感觉它不是一本容易啃的书,它似乎预示着一场思想的深度之旅,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功底,或者说,需要读者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我脑海中想象着,作者だろう,一定是一位对辩证法有着深刻理解,并且能够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人。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理解《资本论》的另一扇门?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那些晦涩的经济学概念,直击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探索,不单单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锤炼。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那些看似冰冷的经济数据背后,是如何涌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力量。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让我充满了期待,也略带一丝紧张,毕竟,辩证法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反复琢磨的概念。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经济现象。《资本论》第一卷中那些看似枯燥的章节,在这位作者的笔下,都仿佛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对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概念解释,更是揭示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自我增殖的辩证过程。我看到了资本是如何通过“购买”劳动力,将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同时又创造出超越自身价值的新价值。作者对“资本积累”的阐释,让我看到了这种辩证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既有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伴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学并非是静态的数学公式,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矛盾和运动的活生生的体系。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我理解《资本论》,更能够帮助我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看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称赞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让辩证法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切实地应用于《资本论》第一卷的解读之中。作者对“劳动二重性”的阐释,就是绝佳的例证。他没有回避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中的矛盾,而是将这种矛盾视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经历了反复的思考和推敲,力求将最复杂的思想用最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引导我去关注“抽象劳动”如何在量化“具体劳动”的成果中显现,又如何在具体的商品交换中实现其社会普遍性。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认为“剥削”导致了剩余价值,而是看到了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以及资本积累等一系列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资本论》第一卷中的概念,比如“商品”、“价值”、“剩余价值”等等,在这位作者的笔下,仿佛一下子鲜活了起来,不再是孤立的词汇,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和解释,而是用一种抽丝剥茧般的方式,将辩证法的思维融入其中,让我看到了事物是如何在矛盾中生成、发展和转化的。他对于“价值”的阐述,让我不再仅仅停留于“人类一般劳动”的抽象层面,而是看到了劳动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辩证统一。特别是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分析,作者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深刻体会到商品这种社会形式背后隐藏的复杂性。这种分析方法,让我意识到,理解《资本论》的关键,或许就在于掌握其内在的辩证逻辑。它让我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思考者,开始主动去追寻经济现象背后的矛盾和运动。

评分

我一直觉得,阅读《资本论》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峰,过程艰辛,但登顶后的风景却无比壮丽。而《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就像是给我配备了一副精良的登山杖和一副清晰的地图。作者没有直接把我抛到山顶,而是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认识山体的结构,分析前进的路线。他对于“资本”的辩证分析,让我看到了它既是生产的动力,又是剥削的工具;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不断自我发展的过程。书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剖析,更是让我看到了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但又无处不在的经济逻辑。他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拜物教”是如何在商品交换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以及它对人们认识世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觉得,理解《资本论》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方法和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