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品读南京丛书:读南京》是“品读南京”丛书中的一本,《品读南京丛书:读南京》分两部分,上篇《十朝都会 文化名城》,简要回溯南京城市的成长历程;下篇《成就卓著 特色优势》,从学术氛围、文化视野、人才优势、文化经典、艺术精华、科技成就、名胜建筑、非遗技艺等方面,简要介绍南京杰出的文化成就,并提炼、归纳为多元共生、和谐瑰丽的文化特色和优势。2500年城市发展史是坐标系的纵轴,分门别类的精神文化成果便是坐标系的横轴,《品读南京丛书:读南京》以这样一个坐标系,为读者提供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文化图卷。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上篇
文明的曙光
城市的萌芽
六朝都城新格局
东吴大市与长千里
南唐整合金陵城
宏图伟略建明都
城南“十八坊”与街巷
从石头城到清凉山
现代城市与《首都计划》
下篇
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
交通海外的文化视野
文教昌明的人才优势
名标史册的文化经典
领异标新的艺术精华
重在实用的科技成就
誉满天下的名胜建筑
巧夺天工的非遗技艺
多元共生的文化特色
后记
前言/序言
南京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中国四大古都。
南京有着良好的自然山水组合优势。低山丘陵,平原沃土,江河湖泊,沙洲湿地,交互分布,构成了独特的地理风貌。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态良佳,宜人生计。
五六十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人在此创建了原始村落。约2500年前,南京建城史拉开了序幕。约1800年前东吴建都,十朝更迭,作为都城的时间也有450年。南京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起了山水城林和谐交融的美丽家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南京的地理环境:“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最丰富区域之中心……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2016年6月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南京被明确定义为唯一的特大城市,仅次于超大城市上海。规划要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在城市的引领与辐射作用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城市文化,通常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是精神层面生长的基础,而精神层面对物质层面的形成也会产生重要影响。鉴于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一本《读南京》也分为两大部分。
上篇简要回溯南京城市的成长历程。2500年间,每一个建都时期,都曾对南京的城市建设和精神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相较于非建都时期的平缓发展,六朝、南唐、明、民国,也就成为南京城市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而在非建都时期,城市的生长往往更侧重于经济和文化。长千里在唐代的声名鹊起,就是一个显例。明代定都以后,南京城内明确的功能分区,逐渐演化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三大历史城区:明代宫城区、城南居民区和清凉山一鼓楼文化区,并由此生发出不同的城市文化层面,所以对这三大片区的来龙去脉,也分别作了梳理。同时,对于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经验,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生长于都市中的居民,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必然会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文化成果,也就会打上鲜明的城市标记。南京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催生了丰硕的精神文化产品,尤其在六朝、明代与民国时期,更是百花竞艳,出现了多项具有领先地位的成果。
下篇从学术氛围、文化视野、人才优势、文化经典、艺术精华、科技成就、名胜建筑、非遗技艺等方面,简要介绍南京杰出的文化成就,并提炼、归纳为多元共生、和谐瑰丽的文化特色和优势。
如果说2500年城市发展史是坐标系的纵轴,那么分门别类的精神文化成果便是坐标系的横轴。本书力求以这样一个坐标系,为读者朋友展示一幅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文化图卷。不过,古人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朋友们倘有机会身临其境,行走于南京的“山水城林”之间,当更能领略“人文绿都”的丰神逸韵,而这本《读南京》也可以作为深度游赏的一个导览和指南。
“品读南京”丛书:读南京 一部关于六朝古都南京的深度文化探索与人文情怀的恢弘巨著 “品读南京”丛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旅游指南,亦非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套旨在带领读者深入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肌理,触摸其鲜活的脉搏,感悟其深厚底蕴的文化探秘之旅。它以一种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灵动的方式,全景式、多维度地展现了南京这座“十朝都会、六朝古都”的独特魅力与城市精神。 本丛书致力于挖掘和阐释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层价值,构建一个立体、饱满、富有生命力的南京形象。我们相信,真正的理解源于深入的探寻,而这座城市的美,藏在它的每一块青砖、每一条老巷、每一段被岁月沉淀的故事之中。 第一辑: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印记 深埋于地下的历史脉络,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辑侧重于南京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南京,六朝金粉的繁华,大明王朝的雄浑,近现代风云的激荡,所有的历史重量都凝结于此。 1. 《金陵帝王州:六朝宫阙与都城变迁》 本卷以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为基石,详细梳理了南京自三国鼎立以来,作为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城的兴衰历程。它不仅仅罗列了朝代的更迭,更深入探讨了六朝时期南北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重点描绘了建康城(今南京)的城市格局、宫殿建筑的形制(如台城、太极宫的布局),以及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读者将跟随文字的指引,触摸东晋“竹林七贤”的洒脱,感悟南朝“永明体”的音律之美。 2. 《洪武大明:帝都气象与城池格局的重塑》 本卷聚焦于明朝的开国与定都南京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解析了朱元璋如何以南京为中心,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严密、最宏伟的封建王朝体系。书中详尽描述了明代南京城的防御体系——雄伟的明城墙的修建理念与技术(分析其与古代城垣的差异),以及皇城、宫城、内城的精妙划分。对南京的府衙设置、坊市制度的恢复与完善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展现了明初都城严谨、雄浑的政治气象。 3. 《近代风云录:民国遗踪与现代转型的熔炉》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是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外交的中心舞台。本卷不再仅仅叙述重大事件,而是侧重于“场所精神”的探讨。对总统府、国民政府旧址、中山陵等标志性建筑群落的建筑风格、功能演变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关注民国时期南京的教育、思潮、社会生活,展现了这座古老城市如何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尝试构建现代国家形态的艰难与探索。 第二辑:人文的温度与艺术的精魂 流淌在山水间的诗意,凝结于器物中的匠心 本辑从人文和艺术的视角切入,探索南京作为“文学之都”、“艺术高地”的独特魅力。 1. 《钟山风物咏:山水诗意与园林哲学》 本卷深度剖析了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其人文气质。重点关注钟山、秦淮河、玄武湖等核心自然景观,并追溯历代文人墨客对它们的描绘与情感投射。书中特别开辟章节,探讨南京园林艺术的特色——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融合江南的秀美与北方的雄阔。解析了以瞻园、煦园等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如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隐逸情怀与审美哲学。 2. 《秦淮灯影:市井生活与民间艺术的流变》 秦淮河是南京的“城市之魂”。本卷带领读者走进秦淮河畔的日常生活,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艳丽。深入考察了明清以来秦淮八艳的历史真相与文学形象的建构,探讨了“秦淮文化”如何成为中国市民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同时,对南京的传统手工艺,如南京云锦、金陵刻铜、以及地方戏曲(如徽剧的早期形态)进行了抢救性的梳理和介绍,展现了普通百姓的审美情趣和匠人精神。 3. 《碑刻石语:金陵文脉的无声叙事》 本卷专注于南京众多的摩崖石刻、墓志铭和碑林,这些沉默的载体是解读历史的“活化石”。通过对这些文字符号的解读,还原了失落的历史细节、家族的兴衰、宗教的传播轨迹。特别是对南朝石刻、明代功德碑文的考据,揭示了古代南京的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让读者直接面对历史的“原声”。 第三辑:城市的精神与未来的对话 当代南京的呼吸与文化自信的重塑 本辑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南京文化精神的延续与发展,以及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 1. 《科教重镇:近代教育思想在金陵的播火》 南京自古便是人才辈出之地,近代以来更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本卷聚焦于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建立历史、学科特色及其对中国思想界的贡献。它探讨了西方学术思想如何与中国传统学术在南京的土壤中碰撞、融合,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南京赢得了“学府之城”的美誉。 2. 《城市肌理:老城厢的记忆与更新》 本卷采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关注南京城不同街区的“记忆空间”。对比分析了老城南、鼓楼区、新街口等不同区域的建筑风格、社区结构和居民的文化认同。探讨了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如何平衡现代化的需求与保护历史街区风貌之间的关系,关注那些正在消失的社区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力求捕捉城市发展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文化张力”。 3. 《南京人的世界观:文化性格的沉淀与表达》 最后一卷尝试描绘“南京人”的文化性格。这种性格是兼容并蓄的——既有六朝的婉约秀美,又有明初的坚韧雄浑;既有近代革命的激昂,又有文人的内敛审慎。通过分析南京的饮食文化(如金陵菜的清淡雅致)、地方语言的特点,以及当代市民面对历史遗迹的态度,来勾勒出一种复杂而又迷人的城市精神画像,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亲近南京的独特视角。 “品读南京”丛书,以其详实的考证、优美的文笔和宏大的结构,旨在为所有热爱历史、钟情文化的人,提供一扇通往金陵深处的门。它不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朝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