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 [The Works Ⅱ:Selected Preservation Projects by the Teacher at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SEU 1927-2017]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 [The Works Ⅱ:Selected Preservation Projects by the Teacher at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SEU 1927-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保护
  • 遗产保护
  • 东南大学
  • 建筑学院
  • 历史建筑
  • 城市更新
  • 教学成果
  • 学术研究
  • 中国建筑
  • 近代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14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20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90周年院庆系列丛书
外文名称:The Works Ⅱ:Selected Preservation Projects by the Teacher at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SEU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90周年院庆系列丛书之一,包括建筑修缮与修复、园林与风景遗产的修复与扩展、名城名镇名村与历史街区规划设计、保护规划与设计、遗址保护与展示五大部分共67个项目。在这些实践中,东南大学认识到遗产保护的**目的是将遗产及其价值揭示并传承给后代,并形成相对成熟的工作技术路线:以研究为基础,以历史为依据,以文化为灵魂,以工程和管理措施为落脚点。

内页插图

目录

建筑修缮与修复
栖霞寺舍利塔修缮
天坛建筑群及北京古建筑修缮
江南园林测稿
瑞光塔修缮
南唐二陵保护设施及环境整治设计
盂城驿修复工程
东南大学大礼堂修缮改造工程
甘熙宅第修缮
浦东吴家祠堂修缮
茂新面粉厂修缮
武当山玉虚宫山门、碑亭修缮
阿炳故居修缮
原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现江苏省人大)修缮
留园曲溪楼修缮
明秀寺修缮
励志社礼堂旧址大礼堂修缮加固工程
原中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旧址修缮
原国民政府主席官邸(美龄宫)修缮
扬子饭店旧址修缮加固工程
原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现江苏省军区司令部)加固修缮
园林与风景遗产的修复与扩展
瞻园整修与扩建工程(一期、二期)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庭院设计
采石矶风景区规划和设计
沈园修缮、环境整治与景观设计
云台山(花果山)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鸡鸣寺重建
兰亭风景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和书法陈列馆
燕园修复
包拯墓园规划与设计
琅琊山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镜湖风景名胜区柯岩景区规划设计
薛福成故居西花园复建
八卦田景群保护与建设
苏州博物馆墨戏堂
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古建筑
西山大观音禅寺规划与建筑设计
愚园修缮与重建
北固山北固楼重建
龙泉寺保护规划与环境整治
南浔宜园修复
名城名镇名村与历史街区规划设计
夫子庙核心地块规划及建筑设计
安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2030)
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修建性详细规划
大同东关古城商业街区规划
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宜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2020)
呈贡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12-2032)
祁县谷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窑湾镇西大街、中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保护规划(1993-1996、2016-203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昌堡保护规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顶山惨案遗址保护规划(2005-202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通山城保护规划(2006-202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明城墙保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姚河姆渡遗址保护规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宁九门口段、小河口段和小虹螺山段明长城保护规划(2010-203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炮台遗址文物保护规划(2013-203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文物保护规划(2015-2030)
遗址保护与展示
印山越王陵保护规划及保护设施设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大报恩寺遗址保护与博物馆
龟山汉墓保护工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至宋)保护规
划与南门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
大运河遗产江苏段系列保护规划及后续遗产点段规划设计
泰州南水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明故宫遗址保护
后记

前言/序言

  相对于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中国的遗产保护尤其是建筑遗产保护是年轻又责任重大的伟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建筑遗产保护事业从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逐渐走到了社会前台,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委员会后的三十余年里,学界和社会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也获得开拓,加深了对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期待与探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学者们在这一领域起步早、重求索、实践丰、与时进,从筚路蓝缕至绿茵遍野,是不断奋进的90年。
  东南大学前辈学者的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及实践活动,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伴随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而深入。刘敦桢、杨廷宝、童离先生都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做了开拓性的工作。1930年,刘敦桢先生北上担任营造学社文献部主任,和法式部主任梁思成先生等,成为朱启钤社长麾下的学术中坚,随后营造学社的大量工作和成果,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和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石。
  与西方遗产保护的进程不同,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伊始便和历史研究密不可分,此中国遗产保护特色乃因中国文献发达及其文化背景使然,也形成特别的理论和实践路径。朱启钤先生构想的营造学社目标便是:“依科学之眼光,作有系统之研究”,“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沟通儒匠,濬发智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辈“三杰”刘敦桢、杨廷宝、童离先生或理论与实践并重,或互为表里、相互合作,不囿于一己之见,不执迷一派之说,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工作风范:重研究、考证和技艺传承又因保护对象不同而手段各异。此与发达国家遗产保护学科不断分野、保护技术愈趋专门化不同,注重的是对遗产价值的保护与承继及其整体历史文化环境的延续。前辈的探索实际上在当今中西方遗产保护交流日益充分的时代,有些理念已被认可并作为东方智慧被广泛接受。
  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台、建筑史学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一体两面的独特性,在东南大学经由传承和发扬光大,在第二代学者潘谷西、郭湖生、刘先觉等先生的持续和创新工作中传承弘扬,厚积薄发,在园林与景观、建筑与城市、近代与古代、东方与西方的广义建筑学的发展中,分蘖成一花三叶的新架构,不仅催生出风景园林学科、遗产保护博士点,并且在无形中支撑和推动建筑学和城乡规划的学科发展。
  正值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诞辰90周年之际,回顾东南大学在遗产保护方面做过的工作,恰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相同步,即本书展现的五大类:1930年代以建筑修缮起步;1950年代拓展到园林和文化景观传承;1980年代广及城镇村及历史地段的保护;1990年代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工作;21世纪伴随申遗的深入在大遗址保护方面卓有建树。与时俱进,是东南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另一特征,即始终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鹄,经世致用,不尚空谈。也正是在这种实践中,东南大学认识到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是将遗产及其价值揭示井传承给后代,并形成相对成熟的工作技术路线:以研究为基础,以历史为依据,以文化为灵魂,以工程和管理措施为落脚点。
  如果说建筑艺术永远是遗憾的艺术,那么建筑遗产保护工程则更是遗产保护设计师和规划师难以完全按照理想去实现的工程。建筑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保护项目的实施除了遵循获得法定地位的法律、法规、准则所确定的原则之外,必然打上所依托的文明的和时代的烙印及固有特征,叉必然地呈现出近期利益和后代利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上级利益、整体利益等的角逐和博弈的痕迹。岁月流逝,那些禁得起历史和后代不断拷问的案例就会显示出保护工作者努力留下历史记忆和传承的价值的探索,这是我们在选择案例时所持的标准。
  世纪之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挑战,东南大学建立了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还成立了东亚建筑中心开展国内外的实质性学术交流,承担了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江苏省的遗产保护的科研项目,协助地方编制了大量指导性的技术规程。任重道远,砥砺前行。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 一、 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见证 这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不仅是一部作品集,更是一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建筑历史的回响,一次关于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的时代见证。它以一份沉甸甸的学术使命,梳理并呈现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及其前身)自1927年建院以来,历代师者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不仅仅是对一份份具体保护工程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精神、一种学术传承、一种社会责任的深刻阐释。 本书的出版,恰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浪潮,也与全球范围内日益高涨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相契合。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中,建筑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与旧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发展中守护历史的肌理,如何在传承中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些都是当代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作为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师生在遗产保护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本书的选集时间跨度之长,从1927年建筑学院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成立伊始,一直延伸至2017年,几乎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与遗产保护发展的全过程。这九十年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建筑思潮也经历了多元的碰撞与融合。从早期对西方建筑理念的学习与本土化,到新中国成立后对建筑遗产的初步认识与保护,再到改革开放后遗产保护理念的深化与国际接轨,以及新世纪以来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关照,每一阶段都留下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们的身影和贡献。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项目,而是试图通过这些精选的作品,展现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遗产保护领域所形成的独特学术传统和发展脉络。它不仅关注建筑本体的修复与活化,更深入挖掘建筑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强调遗产的整体价值,包括其物质形态、技术工艺、社会功能、人文精神等多个维度。 二、 学术的传承与实践的深度 本书所选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历代学者的智慧与汗水。每一位作者,无论是德高望重的建筑学大家,还是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都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投身于遗产保护的伟大事业。 从早期对历史建筑的测绘、研究和初步保护,到后来对工业遗产、近现代建筑遗产、传统聚落、历史街区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本书所呈现的作品,反映了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演进。从最初侧重于“修旧如旧”的物质修复,到如今强调“活化利用”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对“不变之变”的深刻理解,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们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探索和引领着中国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的选集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学术积淀的梳理和对教育成果的总结。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研究的成果,更是教学实践的生动体现。它们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师生共同协作的结晶,是建筑学教育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有力证明。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是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如何培养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的建筑师。 本书所涵盖的工程类型广泛,既有对宏伟的宫殿、寺庙、古民居的精细修复,也有对近代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既有对历史街区、古镇的整体性规划与整治,也有对特定文化景观、乡村遗产的深入研究与保护。这些项目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走向国际,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展现了遗产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这些挑战是如何被智慧和创新所克服的。例如,如何处理历史建筑的结构加固与风貌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在保护遗产本体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运用适宜的保护策略?这些问题都在本书的案例中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解答。 三、 遗产的价值与未来的展望 建筑遗产,是历史的载体,是文化的根脉,是民族的记忆。它们承载着过去时代的智慧、工艺和审美,也凝聚着人与环境互动的故事。保护这些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本书所选的每一个项目,都力图挖掘和呈现遗产的独特价值,并将这种价值转化为可触可及的现实。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城市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一个重视遗产保护的城市,往往更具历史厚重感、文化魅力和独特的身份认同。而那些被精心保护和活化的遗产,则能成为城市的新地标、新的文化空间,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体验。 本书的出版,也为我们提供了展望未来的契机。在新的历史时期,遗产保护面临着新的课题,例如数字技术的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维护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们,以其持续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探索,必将继续在这些新的领域中贡献力量,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遗产保护事业书写新的篇章。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记录,更是一种动态的激励。它邀请我们一同走进那些被精心呵护的历史空间,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建筑之美,思考那些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命题。它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建筑遗产保护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它是一座桥,连接过去与未来,启发我们如何以更智慧、更负责任的态度,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本书的读者,无论是专业的建筑师、规划师、历史学者,还是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充满兴趣的普通公众,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丰富的知识。它是一部集学术性、实践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珍贵著作,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一份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庄重承诺。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建筑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爱好者,我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建筑教育和实践领域的卓越成就早有耳闻。而其教师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创新成果,更是我一直以来所钦佩的。这本作品选,跨越了1927年至2017这九十年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九十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实践在中国逐渐发展、成熟。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SEU的教师们是如何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遗产保护之路。我期待能从中了解,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待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庙宇,还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民居街巷,甚至是工业时代的遗留建筑,他们是如何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去进行审慎的评估、精心的修复和富有创意的再利用。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建筑师的责任与担当、关于历史的敬畏与传承的史诗。

评分

初次接触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这本厚重的著作,我便被其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宏大叙事所深深吸引。在我的认知里,建筑遗产保护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修缮与加固,而是一个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工程学乃至艺术学的复杂学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作为中国建筑教育的摇篮之一,其在该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无疑具有标杆性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如同一扇窗户,让我得以一窥SEU的建筑遗产保护脉络。从1927年到2017年,这九十年的时光,恰好是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也是建筑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不断碰撞、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我好奇的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SEU的教师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坚守对历史建筑的敬畏,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提出并实践具有前瞻性的保护方案。这本书或许会展现出,从最初对西方建筑遗产保护思潮的引入和本土化,到新中国成立后对近现代建筑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再到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手段的进步,SEU的学者们是如何走在时代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我尤其关注那些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案例,那些被赋予了特殊情感价值的建筑,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得以幸存的历史片段,它们是如何被SEU的教师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所对待和保护的。这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研究,更是对背后历史、文化、社会记忆的守护。

评分

当我得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即将出版时,我的内心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期待。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关注中国建筑史和城市发展变迁的研究者,我深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中国建筑教育和遗产保护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作品的汇编,更像是一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思想和实践的演进史。从1927年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到2017年我们步入一个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这九十年间,SEU的教师们是如何理解和实践“遗产保护”的,这其中的演变和创新,是我最为好奇的部分。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早期项目,它们或许奠定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学科的基础;我也期待看到,在新世纪,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需求和技术挑战,SEU的学者们是如何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为那些珍贵的历史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我渴望从中学习到,SEU的建筑师们是如何在每一次的保护实践中,将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珍贵的学术遗产,也是一次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深刻洞察的邀请。

评分

当我看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这本著作时,内心有一种莫名的触动。我一直认为,建筑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对物质形态的修复,更是对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延续。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作为中国建筑教育界的翘楚,其教师在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无疑是中国该领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作品选,以1927年至2017这九十年作为时间跨度,这九十年,恰恰是中国经历了巨变、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时代。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SEU的学者们是如何在这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思考和实践建筑遗产保护的。我好奇,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抓住那些濒临消失的历史建筑,又是如何运用当时的知识和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的。我希望书中能展示出,从早期对古建筑的传统修复,到后来对近现代工业遗产、历史街区的系统性保护,再到如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探索,SEU的教师们是如何不断深化对“遗产”的理解,拓展“保护”的边界。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通往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历史深处的窗口,我期待着从中学习到宝贵的经验,更希望能感受到那份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和守护。

评分

作为一个长久以来关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尤其是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SEU)这座享有盛誉的学府及其在历史建筑保育方面所做贡献深感好奇的读者,当我看到这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既熟悉又期待的激动。熟悉,是因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中国建筑教育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遗产保护领域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早在我初涉此道之时便已有所耳闻;期待,则是源于对这份跨越近一个世纪,由学院一代代优秀教师集体智慧与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集的向往。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建筑项目的汇编,我更将其视为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它承载着中国近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演进、技术方法的革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背景下,一群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从1927年这个充满历史意义的年份开始,直至2017年,这九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见证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从萌芽、探索到系统化发展的全过程。我期望在这本书中,能够寻找到那些奠定学科基础的早期案例,看到在时代变迁中,保护策略如何适应与调整,以及在新世纪,面对更加复杂的挑战,SEU的教师们是如何运用新的理论与技术,为珍贵的历史建筑注入新的生命。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探,在无数宏伟的历史建筑背后,是多少代建筑师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它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是梳理“历程”,是理解“传承”的绝佳载体。我渴望通过翻阅这本书,不仅学习到具体的保护实践经验,更能体会到一种建筑师对历史文脉的敬畏之心,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遗产保护事业的深远启迪。

评分

当我了解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的出版信息时,我内心的职业敏感和学术好奇瞬间被点燃。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活化的研究者,我深知一个优秀的建筑教育机构,其学术成果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于推动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深厚积累,更是令人瞩目。这本作品选,跨越了1927至2017这九十年的漫长时光,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份项目成果的展示,更是一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思想史、实践史的生动写照。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SEU的教师们是如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术视角,去理解和实践“遗产保护”这一复杂命题的。从早期的文物建筑修复,到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再到历史街区的整体性保护与更新,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当时社会对历史价值认知的深化和技术手段的进步。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SEU的学者们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遗产、不同程度的损毁、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保护难题时,是如何运用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最终实现建筑与历史文脉的和谐共存。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学习的宝贵机会,也是一次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深度探索的邀请。

评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最前沿探索的无限遐想。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建筑文化和城市历史的观察者,我深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这一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卓越贡献。这本作品选,横跨了整整九十载光阴,从1927年中国社会转型的前夜,到2017年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发展,这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史。我非常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SEU的教师们是如何从不同的历史视角,去审视、去理解、去实践“遗产保护”的。我期待看到,早期的一些经典案例,它们或许承载着那个时代对于“古迹保护”最朴素的理解和最真诚的努力;而后期的新项目,则必将展现出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具前瞻性的保护策略和技术应用。我尤其关注那些在城市化浪潮中,如何为历史建筑找到合理“新生”路径的项目,它们如何在满足现代社会功能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肌理、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座宝库,它不仅能让我学习到具体的保护方法和设计理念,更能让我感受到,一代代SEU建筑人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专业的执着、以及对社会文化的深刻关怀。

评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厚重感与权威性。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都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精神和技术水平的建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中国建筑教育和设计领域的影响力无需多言,而其教师在遗产保护方面的实践,更是其学术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当我看到这个作品选的时间跨度从1927年一直延伸到2017年,我便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作品集,而是一部跨越九十年历史的建筑遗产保护实践编年史。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九十年间,SEU的教师们是如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筑遗产的价值进行定义和解读的?他们是如何应对每一次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挑战,并将其转化为保护工作的动力?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收录一些早期修复工程的珍贵资料,它们或许能反映出当时技术条件的局限,但同样也能展现出先辈们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而进入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随着遗产保护理念的全球化和科技手段的现代化,SEU的教师们又是如何将新的理论和技术融入到实际项目中,实现对遗产的科学、有效、可持续保护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宝藏的入口,我期待着从中发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瑰宝,学习到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几代 SEU 建筑人对历史建筑的深沉热爱与不懈追求。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老建筑的画面,以及对那些默默守护它们的人们深深的敬意。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中国建筑教育领域拥有着非凡的声誉,其教师队伍的学术实力和实践经验,更是令人称道。这个作品选,收录了1927年至2017年间,SEU教师们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精华成果,这九十年的时间跨度,恰好是中国近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的关键时期。我对此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看到,SEU的建筑学者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解读和实践“遗产保护”这一深刻而复杂的课题。我好奇,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他们是如何接触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保护理念,并将其与中国本土的建筑文化相结合?在改革开放后,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日益严峻的遗产保护挑战,他们又是如何运用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对那些珍贵的历史建筑进行科学的评估、审慎的修复和有活力的再利用?我特别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那些被他们保护下来的建筑,它们在修复过程中有哪些独特的故事,有哪些充满智慧的决策,以及它们如今在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学术作品的汇编,更是一份关于传承、关于责任、关于对历史文脉的深情守护的记录。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变迁和历史建筑命运深感关切的普通读者,我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遗产保护作品选1927-2017》这本书所吸引。在我眼中,每一座有故事的老建筑都是一部无声的历史教科书,而建筑遗产保护,更是对我们民族记忆和文化根脉的守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中国建筑教育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一直相信,这个学院的教师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探索。这个作品选,以1927年为起点,1927年,那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建筑领域开始吸收西方现代思想的关键时期。而2017年,则是我们步入一个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崭新世纪。这九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让我期待看到,SEU的建筑学者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遗产”的理解发生演变,对“保护”的手段进行革新。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在城市快速发展中,被成功抢救和活化的历史建筑,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寄托。我也好奇,在面对一些挑战性极高的项目时,SEU的教师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和耐心,将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生活需求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同时又尊重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成果,更是一份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承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