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筆記

蜀地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藍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蜀地
  • 遊記
  • 風土人情
  • 文化
  • 民俗
  • 古代
  • 西南
  • 巴蜀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01055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1829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字數:2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老中青讀者都可以閱讀收藏

蔣藍新著《蜀地筆記》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蜀檮杌外傳”, 中編“蜀軫流轉”,下編“蜀中廣記彆裁”。錶麵上看來,三編命名均取意於蜀中故書或故物:宋人唐英隱喻之書《蜀檮杌》、明人曹學佺之區域地理學名著《蜀中廣記》,或蜀地之軫,所謂蜀軫虞絲,播人間之妙響。蔣藍的用心,並非僅僅緣於對一種文脈或道統(蜀統)的尊重或延續。而在於:老瓶裝新酒,老鳳唱新聲,老樹抽新枝。閃展騰挪之間,解構重構之際,蔣藍更像是一個語言學的巫者,人類學的舞者,或曆史迷霧深處的玄豹,在揭櫫蜀山蜀水、蜀風蜀物、蜀籟蜀心真相的同時,卻又為我們布下一場更大的蜀戲蜀謎蜀局。

內容簡介

《蜀地筆記》的核心詞是:曆史人物,是作者多年閱讀、考察大成都範圍內的曆史、人文關係,以展示區域內各種奇人、異人的人物傳記。37萬字,有部分古代配圖。在作者利用、尊重以往研究成果的同時,做瞭大量的田野實地考察與真相還原,進一步厘定瞭很多曆史人物的真相,廓清、梳理瞭他們的本來麵目。書稿內容文筆生動,可讀性強,文章被《讀者》《作傢文摘》《文摘周報》《青年文摘》等廣為轉載。

作者簡介

蔣藍:詩人,散文傢,作傢。硃自清散文奬、人民文學奬、西部文學奬、四川文學奬得主,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作傢協會散文委員會委員,四川省作協主席團委員,成都文學院終身特約作傢。已齣版《豹典》《媚骨之書》等 。

目錄

上編蜀檮杌外傳

曆史譜係中的“巴蜀定律”/ 003

想象之象:古蜀大象蹤跡/ 008

成都武擔山石頭記/ 016

巴蜀圖語:等待破解的遠古密碼/ 028

天府廣場石犀:彰顯秦漢成都城市文明/ 041

都江堰李冰石像:遙看江源文明/ 053

天府廣場漢碑:中國最早地方官學的物證/ 065

陀羅尼經咒:中國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 076

大西政權的科舉考試/ 086

中編蜀軫流轉

食火獸與火浣布/ 099

食虎獸多麵像/ 105

瓦屋山甪端記/ 112

開明獸變像/ 122

望帝托杜鵑/ 130

豹與華南虎在四川的消匿史/ 139

巍巍自貢市,天然一寶地/ 146

成都的桐花鳳/ 157

鯉魚是仙人的坐騎/ 162

蜀地豐瑞花:去兮歸來記/ 165

蜀葵的蹤跡/ 174

蜀地銀杏軼事/ 180

作為植物的“蔣藍”/ 187

西南地區拐棗的流變史/ 197

天彭牡丹的蜀性/ 203

成都的榿樹/ 211

蜀漢南中與“救軍糧”/ 219

木中王者桂樹的陰麵和陽麵/ 226

從中國彩硯到芭茅草/ 234

燈草以及燈草客/ 243

天地感應與花鳥異事/ 249

花蕊夫人軼事與蜀地修辭/ 257

龜城之龜甲下落/ 269

蜀人嗜好香氣/ 272

蠶馬與蠶神/ 276

從文化口紅到抹嘴肉/ 280

下編蜀中廣記彆裁

今有蜀綉驚海內/ 285

龔扇的蟬翼/ 292

蒲江飛仙閣:西南絲路上的佛國/ 302

科甲巷傳奇/ 313

峨眉山筆記/ 345

鹽水女神、廩君及其變形記/ 376

燊海井的曆史經綫/ 385

淮鹽巷、鹽分巷與異托邦/ 396

關於薛濤墓地/ 403

五峰山的拔節之聲/ 406

如何定位和命名蔣藍的寫作/ 410

後記/ 416

精彩書摘

開明獸變像

昆侖山有開明獸

玉蘭花盛開時節,“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也在成都博物館悄然開幕。盡管是臨摹作品,但其規模和完整程度,甚至超過瞭敦煌莫高窟實地原作。每天前來參展的市民把展廳擠瞭個滿滿當當。

2月21日,我參加四川省作協主席團會議後,會議組通知各位作傢傍晚去成都博物館看敦煌壁畫“專場”,聞之大喜。

即使與美術無緣者,無不被壁畫那種飛動的氣勢與神秘的造像所震撼。我看得最為細緻的是壁畫中的動植物,尤其是開明獸。

“開明”一詞,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西經》。其指齣:西方有昆侖城,方圓八百裏,高萬仞;城上有大樹,五個人纔能抱住;還有九口井,都是用玉石做成的欄杆;共有九座城門,其中東門由開明獸把守。開明獸又名啓明獸,樣子是人的麵孔、虎的身軀,學者王紅旗指齣,“類似埃及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麵像”。神話傳說是,昆侖山有開明獸。《山海經·海內西經》說巨大的昆侖山有九道門,守門的就是開明獸,身體仿佛大老虎,有九個頭並且長著人臉,錶情肅穆,始終瞪大眼睛環視昆侖下界,不讓任何異物進入神聖區域,保護昆侖的和平與靜謐。在昆侖之上還有一個天神叫陸吾,見《山海經·西次三經》:“西南四百裏曰昆侖之丘,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麵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陸吾和開明獸相貌接近,職務是為天帝管理園囿。《山海經》裏人麵虎身的動物有三種,即陸吾、開明獸、人麵虎身神,實際上為同一種神,都是昆侖山的守護者。

我嚮來自敦煌博物院的解說員求證開明獸,她顯得有些驚訝:“展齣這麼久瞭,你是第一個問開明獸的。”參觀結束後,她帶我迴到285號窟,逐一指證。

據我所知,莫高窟三清宮正殿、249窟、285窟三處齣現瞭開明獸不同造像。這次來成都展齣的恰有285窟,我恍如步入瞭曆史的甬道。

道教題材進入佛窟的曆史,敦煌早在南北朝時即已粉墨登場。東王公、西王母的故事在西魏 249 窟已齣現。另外在清修洞窟中,大量的道教尊像已進入佛窟,可見當時人們對佛教與道教的區彆並不十分清楚,神與佛的互嵌,廟宇與道觀相鄰,反而齣現瞭一種繚繞的秘密與豐滿。

285窟並不大,頂部除瞭蓮花藻井,東西兩麵畫阿修羅與摩尼珠,南北兩麵畫東王公、西王母駕龍車、鳳車齣行。車上重蓋層疊,車後旗袂飄飄,前有持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後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硃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285窟的人物體形消瘦,精悍,臉頰較長,脖子較細,衣紋弧綫不是柔和的,而是力道十足,就像一把腰帶劍,吃滿瞭力道。同時,裏麵又有來自天國的風,讓它們微微飄逸,那是一種神采飽滿、怡然自得的氣場。似乎是忘記瞭人間煙火,一種與天地一同老去的時間形象,爛柯美學馴化瞭泥土與石頭,形成瞭中國這一時期彩塑藝術的最高理想。

開明獸的擺布

這其中最為神奇的,恰是對開明獸的擺布方式。

無論是山東嘉祥、滕州或江蘇徐州齣土的畫像石(磚)上的開明獸,還是曆代《山海經》繪圖裏的開明獸,均作九頭獸處理。這明顯是西漢以降道傢神話對上古神話的“規訓”結果。

285號窟頂部壁畫,一共有3幅開明獸造像。一個為9首,一個為11首,一個為驚人的14首。但在敦煌249窟的開明獸,竟有13個腦袋,且頭顱的安頓方式,可謂絕無僅有。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道士王圓籙在敦煌莫高窟三層樓的對麵,主持修建瞭道觀“三清宮”,俗稱“下寺”,也就是現在的“敦煌藏經洞陳列館”。在這座道觀正殿前廊抱頭梁和前屋簷上,繪製瞭14處奇怪的動物和人物,恰是晚清《山海經》流行的圖像見證。三清宮正殿的開明獸為典型的虎軀,腦袋為3-3-3的式樣排列。

但早期的開明獸腦袋安排方式並非如此。285號窟的開明獸腦袋一律做側列並排處理,非常像是打開的羽翼。到瞭清代,畫傢們筆下的開明獸造像,纔與敦煌三清宮彩畫最為接近。兩者在頭式與姿態上較為一緻,隻是前者對虎毛還有錶現,而三清宮彩畫隻錶現瞭虎皮紋。285號窟的老虎身體,已經高度抽象化,更接近於剛猛漢風裏的龍形造像瞭。

學者金愛秀指齣:“開明獸九首皆為人首,這是漢代人對人類自身能力肯定的必然産物。”(《漢畫中的九頭獸探微》,《貴州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1期)九頭獸的頭部使用瞭人的形象來逐步取代傳統形象中的虎頭或者龍頭,這一做法帶有明顯儒學色彩,可以理解為是漢朝人對人的能力的一種肯定,也昭示瞭某種“人定勝天”的理念。從而使得黃河流域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形成瞭以“儒”為特色的主流文化,同時也兼具瞭楚文化的浪漫主義情調與神話傳奇色彩。

開明獸的身體造型,一方麵來源於虎形,另外一方麵也很接近於龍舟。

我認為,開明獸後來齣現的俱為九首,顯然是漢儒們的努力。早期開明獸的九個以及十幾個頭首,不但體現瞭原始宗教較為粗放的痕跡,而且還體現瞭一種繪畫特徵。北魏前後,盡管已經有一些繪圖的“粉本”供畫師使用,但罕見的開明獸卻沒有“粉本”,這就為繪畫者提供瞭極大的想象和創作空間。與鎮守天門的“畏獸”一樣,西南內地開明獸的凶悍、令人恐懼的造像在壁畫裏不見瞭蹤影,13個頭顱作側麵處理,頗有立體主義意味,所有眼睛以留白的技法,凝視靈魂,就像是一串追憶的濛太奇鏡頭。開明獸的力道是通過剛猛的綫條得以展露,墨綫看似單純,實則涵納畫傢的修養和生命骨感;筆法充滿韻律,流暢遒勁,於頓挫轉摺之間,開明獸的威嚴呼之欲齣。

開明獸極可能是來自西亞的有翼獸形象

開明獸為何名為“開明”,這與古蜀開明王朝是否有關呢?

開明獸令人首先聯想到古蜀王朝“開明氏”。濛文通曾指齣:“《山海經·海內西經》還六次提到‘開明’……,這不會不和蜀國傳說中的古帝王——十二世開明沒有關係。因此,我認為《山海經·海內西經》這部分可能是齣於古蜀國的作品。”(濛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産生地域》,《巴蜀古史論述》,四川人民齣版社1981年版)有學者認為,在神話中蜀王開明的形象變成神物完全可以理解。齣於古蜀的作品記載的古蜀王的傳說,似屬可信。

在蜀地的神話傳說裏,開明獸是為禍彭國的一大怪獸,後來被鱉靈降服,悔過立功,鱉靈有感其功績,遂在建國後自稱開明氏。也有另一說,開明氏乃古蜀國賢王,死後上天纔化為開明獸。

“開明”一詞指通達事理。開明獸的神職是守護。看似矛盾,其實是調和。固然沒有絕對抱殘守缺,隻有站穩立場,明曉事理,纔能體現堅持立場的價值。開明獸以18隻眼睛觀察世界,18隻耳朵聆聽世界,以9個頭腦思考世界,9張嘴述說世界,這是一種最大的啓示。

開明主司的地點是“囿時”。按郭璞的注解,“囿時”即“天帝苑圃之時節”。苑,所以養禽獸,“樹果為園,種菜為圃”,黃帝的園林就叫“苑圃”,園中生長著各種神獸珍禽與奇花異草,需要開明來掌管時令節氣,以便它們生長繁育不息。可見,蜀王開明既是掌管“苑圃”的行傢,推斷蜀王開明就是巴蜀園林第一人。 

另據《竹書紀年》稱,開明獸是服侍西王母的靈獸,擁有洞察萬物預蔔未來之能,西王母和東王公齣巡之際,開明獸在前方引導,有點鳴鑼開道的意思,甚至親自為領導驅動花車,因此深得西王母寵愛。

濛文通先生巨眼卓識,獨標新義,認為古之昆侖就是岷山。《蜀王本紀》中還有如下記載:“李冰以秦時為蜀守,謂汶山為天彭闕,號曰天彭門,雲亡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任乃強先生指齣:“瞿上,今彭縣北,海窩子‘關口’是也。……相對望,如闕,《元和誌》謂之天彭門(一稱天彭闕),自闕下瞰成都平原,有如鷹隼翔視。故古稱海窩子為‘瞿上’。”由此可見,距離彭州丹景山牡丹生息地甚近的天彭闕,乃是蜀之神山——岷山的大門,牡丹或幻或化,總是蜀地的精魂。那麼開明獸,當是鎮守於此的。

如果這個推斷成立的話,那麼問題來瞭:為什麼在古蜀地域沒有發現開明獸造像呢?就算是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之後迅速消滅瞭本地文字以及文化,但造像總該有一些流傳啊。

我認為,開明獸是北方上古神話的産物。“開明”與“陸吾”極可能是來自西亞的有翼獸形象。比如,蘆山縣巴郡太守樊敏墓地,墓前有幾尊虎形石獸。這些用於鎮墓的虎形石獸身上長有一對展開的翅膀,這在中原地區很少見,而這種造型風格的神獸與西方的雕塑非常相像。

開明部族存在時間約在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約公元前16世紀),活動地域在以岷山、九頂山為中心的地方。而開明王朝已使用“巴蜀文字”,迄今發現錶示族徽的圖像文字中,並沒有九頭獸,所以兩者之間很難存有親緣關係。開明王朝啓用開明獸鎮守天彭闕,既有遠古蜀地古族的淵源,又錶明開明蜀國接納瞭西亞文化。開明獸,證明瞭西亞文化、中原文化對巴蜀地區的相互影響和交融。

……

前言/序言

後記

我經常外齣參加文學筆會,每每被人問到一個問題:“成都”是什麼意思?要簡略說清楚這個問題,還不大容易。

對成都得名由來,首次予以解釋的是《太平寰宇記》的作者樂史:“周太王逾梁山之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但“成都”兩字,最早見於《山海經》:“成都載天之山”。此山是由古蜀“成侯”的關係而得名。簡單點說,“成”的雛形是古巴蜀文字,有“邛籠”含義,“成”就是二三層重疊的籠,為上屋下倉,類似乾欄式建築。因重疊反復義衍生為舊,如成俗即為舊俗,成語即是舊語;成即為籠,又有盛人、盛物之義。漢語之“成”是戊與丁的閤體字,戊為斧鉞之形……“成侯”是以這個字來作為部族權力象徵。

“都”字在漢語中多指王城,而古蜀語、藏語中指兩條河交會所在。最早的“成都”是在川、青、甘邊境兩條大河交會所在,那裏是成侯部族聚居之處,後來逐漸東移至平原。而一個政權在水澤漫流的平原定居,就叫“都”。

所以,“成都”不是“建成的都邑”,而是“終瞭的都邑”。古蜀發音大體是dudu。

蜀地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古蜀王朝。此由蜀族人魚鳬氏建立第一個政權開始,經曆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再到蜀王杜蘆(開明氏)為秦國所滅,共13位君王在位,延續700餘年,後人稱為古蜀王朝。其活動範圍主要包括成都平原、川中丘陵、漢中盆地等。其二,是泛指蜀文化影響的範圍。

名不正其言不順,不知事體當時的稱謂,也就無從與有關的記載相印證,更談不上闡釋其實際功用和曆史價值。我還渴望迴到事情發生的過程中。由過去時態通過窄門進入到正在進行時態。2014年,我提齣“蹤跡史”的經緯坐標就是:最大限度迴到曆史現場(空間),同機位的視角去穿越事件(時間),並把以往記錄的曆史重新放置在現場予以往日重現式的厘定。否則,就容易像那些嚮壁虛構者,連實物都未接觸過,他們忘情地在紙上完成的宏大描紅作業,甚至不及畢竟與真龍遭遇過一迴的葉公。

我不是專門學者,是屬於後知後覺型的作傢,不敢奢望像纔子們那樣高起高打、旱地拔蔥,因而在史料甄彆上尤其小心翼翼。《蜀地筆記》主要涉及成都平原以及周邊區域的曆史風物,從名物學、地名學角度齣發,落地於物産、季候、飲食、服飾、建築、器用、方言,乃至風俗傳說,我在正史之外,參閱瞭大量稗官野史,並進行瞭較為艱苦的田野調查與口述史記錄,很多著名學者以及非著名的山野鄉民,一直是我的老師。收入蜀地風物的《蜀地筆記》,與專收蜀地人物傳記的《成都筆記》一起,構成瞭我20年來的地方性寫作。

蔣藍

2017年8月30日深夜於九眼橋


《山海異聞錄》 內容簡介 《山海異聞錄》是一部跨越時空、追溯遠古文明遺跡與神話傳說的奇幻地理誌。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博物誌,而是一場深入世界未被觸及角落的探險之旅。作者以嚴謹的田野考察精神,結閤民間流傳的口述史料與古代典籍中晦澀難懂的記載,試圖重建一個失落已久的宏大世界觀。 全書結構宏大,分為“東極篇”、“西域篇”、“南疆篇”與“北境篇”四大捲,每一捲都詳盡描繪瞭一片被現代文明遺忘或誤讀的土地。其核心關注點在於那些超越常理解釋的自然現象、奇異的生物形態,以及隱藏在這些錶象之下的古老文明的興衰軌跡。 東極篇:迷霧與磐石的贊歌 “東極篇”聚焦於廣闊無垠的東部海域及其邊緣的島嶼鏈。作者從一艘沉船的殘骸中找到的殘破航海圖中獲得靈感,深入探訪瞭傳說中“日齣之地”的群島。這裏的地理特徵極端:火山活動頻繁,地層結構復雜,常年被一種特定的、具有緻幻作用的濃霧籠罩。 核心內容包括: 潮汐之鍾的秘密: 記錄瞭一種獨特的潮汐規律,這種規律似乎並非完全受月球引力支配,而與海底深處某種大型、有規律的震動相關聯。作者推測這可能是一種古老的海底機械裝置的殘餘影響,或是某種沉睡巨物的呼吸節奏。 磐石上的歌者: 對居住在孤島上的漁民部落進行瞭細緻的人類學觀察。這些部落擁有獨特的聲波語言,能夠與深海中的特定生物進行交流。書中描繪瞭他們使用一種由特殊礦石製成的“共鳴筒”,在特定月相時引誘一種體型龐大、外形如同漂浮珊瑚的生物進行“歌會”。這些歌聲被記錄下來,試圖分析其中蘊含的信息結構。 風暴的守衛: 描述瞭東極海域中特有的、由極端氣流形成的永久性風暴眼。在風暴眼的最中心,作者發現瞭一片奇異的、時間流速似乎異於常人的靜止區域,並記錄瞭其中發現的晶體結構,這些晶體似乎能儲存光綫的軌跡。 西域篇:沙海下的骨骼與智慧 “西域篇”將筆觸轉嚮瞭乾燥、極度乾旱的內陸沙漠腹地,那裏被沙海吞噬瞭無數王國。本書探究的並非曆史上的商貿路綫,而是那些被徹底掩埋的,建立在地下水係之上的早期文明遺跡。 核心內容包括: 地下河的記憶: 深入探訪瞭多條乾涸的古老地下河道。作者發現,在河床的岩層中,殘留著一種高分子有機物質,這些物質在特定光綫下會呈現齣復雜的幾何圖案,被認為是早期居民記錄天象和水文信息的載體。 蜃樓的真相: 探討瞭西域著名的海市蜃樓現象。通過精密的儀器監測,作者提齣蜃樓並非單純的光學摺射,而是某種隱藏在沙層之下、由地熱驅動的、利用空氣濕度變化的巨型“影像發生器”的間歇性運作。書中詳細繪製瞭其中一個被稱為“韆塔幻影”的蜃樓結構圖。 鐵木哨兵的謎團: 描述瞭一種在沙漠中生長、木質結構密度極高、能夠抵抗極端溫差的“鐵木”。這些樹木的生長形態極其人工化,呈整齊的隊列排列,仿佛是古代軍隊的陣型。作者推測它們是某種早期的生態工程産物,用於固定沙丘或作為邊境標記。 南疆篇:菌毯與低語的森林 “南疆篇”描繪瞭濕熱、植被茂密到令人窒息的熱帶雨林深處。這裏的重點是生物群落的共生關係,以及超越傳統生物學的“生命網絡”。 核心內容包括: 共生菌毯的生態係統: 研究瞭一種覆蓋瞭數韆平方公裏地錶的、具有神經傳導特性的真菌網絡。作者發現,雨林中的所有動植物,甚至包括土壤本身,都通過這個“菌毯”進行物質和微弱信息交換。書中記錄瞭數個實驗,試圖通過嚮菌毯施加特定的低頻電脈衝,觀察森林整體的反應。 沉默的獵手: 詳細描述瞭一種尚未被主流生物學界發現的頂級掠食者。這種生物不依靠視覺或聽覺捕獵,而是通過“感知壓力差”和“預測目標運動軌跡”來進行伏擊。書中對該生物的體錶組織結構進行瞭詳盡的形態學推測,並輔以熱成像記錄的捕獵片段。 淚石的煉金術: 記錄瞭居住在林間高地的部落,他們利用一種從特定樹木的樹脂中提煉齣的“淚石”。這種石頭具有奇特的催化作用,能夠使普通礦物發生結構變化,是當地人製作工具和祭祀用品的關鍵材料。作者對提煉過程進行瞭忠實的轉述和記錄。 北境篇:冰封下的幾何與寂靜 “北境篇”探索瞭極寒的冰原與凍土之下隱藏的秘密。這裏的敘事基調趨於冷峻和抽象,關注點從生命體轉嚮瞭結構與能量的保存。 核心內容包括: 冰層下的迴聲: 記錄瞭在極地冰蓋深處鑽探的經曆。在數公裏厚的冰層之下,發現瞭由非自然材料構築的巨大空洞。這些空洞內部的冰壁被打磨得極為光滑,能夠將任何微弱的聲波放大並精確反射迴原點,形成一種恒定的、幾乎無法察覺的內部迴音。 永凍土的斷層: 考察瞭永凍土層中突然齣現的規則幾何斷裂帶。這些斷裂帶並非地質構造形成,而是呈現齣完美的等邊三角形或正六邊形排列,仿佛是某種巨大模闆壓製而成。作者推測這可能與古代大規模的能量開采活動有關,冰層下方的結構體在解凍過程中發生瞭塌陷。 極光下的磁場異常: 記錄瞭在鼕季最黑暗的夜晚,觀察到的極光現象。這些極光並非均勻的色彩分布,而是有規律地在天空中勾勒齣復雜的、類似電路圖的結構。書中包含瞭幾十幅手繪的極光軌跡圖,試圖將它們與地球磁場的理論模型進行比對,尋找兩者間存在的“人為乾預”的痕跡。 《山海異聞錄》的價值,在於它以一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將神話、地理、生物學與工程學交叉融閤,提供瞭一個對“已知世界”邊緣地帶的全新解讀框架。它不是對現有知識的總結,而是對未知領域發齣的一係列持續而深入的質詢。讀者在跟隨作者的腳步深入這些極端環境時,也將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對“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認知。全書配有大量手繪草圖、現場測繪圖錶和采集樣本的初步分析記錄,力求還原每一項發現的原始狀態。

用戶評價

評分

《蜀地筆記》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靜謐而深刻的對話。它不像那些喧囂的書籍,急於拋齣觀點,而是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娓娓道來。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奇特的魔力,能夠瞬間將你從繁忙的現實抽離,帶入到一個充滿古韻和哲思的世界。每一次閱讀,都仿佛是在與曆史對話,與那些早已消逝的靈魂交流。那些關於人生的起伏,關於命運的捉弄,關於堅守與放棄的抉擇,都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觸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常常在讀完一章後,會陷入長久的沉思,那些書中描繪的場景,那些人物的命運,會在我的腦海中反復迴蕩,引發我對自身生活和情感的重新審視。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其剋製,卻蘊含著巨大的力量,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有著撼動心靈的深度。這本書不適閤快餐式的閱讀,它需要你放慢腳步,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其中蘊含的智慧和溫暖。每一次讀來,都能有新的感悟,仿佛是在與一位良師益友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

評分

從《蜀地筆記》這本書裏,我獲得瞭一種前所未有的“看見”的體驗。作者的觀察力簡直是如同顯微鏡一般,將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細節,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的痕跡,一一放大,呈現在讀者眼前。無論是古建築上斑駁的苔蘚,還是市井小巷裏尋常百姓臉上歲月的痕跡,亦或是那山間野花悄然綻放的生命力,都如同被賦予瞭生命般,躍然紙上。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古老石闆路被歲月打磨齣的低語,能感受到那些曆經風雨的屋簷下,曾經發生過的無數故事。作者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描繪和記錄,讓那些曾經鮮活的存在,得以在文字中重現。這種“看見”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共鳴。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開始留意那些被我忽視的美好,開始體會到生活本身的厚重和質感。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感知力被極大地拓展瞭,世界變得更加生動和立體。

評分

讀《蜀地筆記》,我感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溫度”。這種溫度,不是陽光的炙熱,也不是爐火的溫暖,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生活、對人情、對土地的深深眷戀。作者的筆觸極其溫潤,沒有刻意的煽情,卻字字句句都飽含著真摯的情感。我仿佛能聽到那些樸實無華的對話,能感受到那些純粹真摯的情感,能體會到那種紮根於土地的堅韌生命力。那些書中描繪的人物,無論身份高低,無論命運如何,都帶著一種鮮活的生命氣息,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如同發生在身邊一般,讓我感同身受。我被這種溫暖的情感所包圍,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人情味的世界。這本書讓我重新相信,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總有那麼一些純粹而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守護和珍藏。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汲取一份力量,一份慰藉。

評分

《蜀地筆記》對我來說,是一次對“時間”的全新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將過去與現在、虛構與現實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錯綜復雜卻又異常迷人的時間之網。我時常在閱讀中感到一種穿越感,仿佛下一秒就能觸碰到曆史的脈絡,下一刻又能迴到當下。書中那些關於傳承、關於遺忘、關於記憶的探討,讓我對時間的流逝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些曾經的輝煌,那些早已沉寂的過往,都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光彩,與當下的生活産生瞭奇妙的聯結。我能感受到,時間並非簡單的綫性前進,而是一種循環往復,一種在斷裂與延續中的深刻體現。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作為個體,在宏大的時間長河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們的存在又會留下怎樣的印記。這種思考是沉重而又充滿力量的,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敬畏曆史。

評分

讀完《蜀地筆記》,我腦海中浮現齣的畫麵,絕非僅僅是文字的堆疊,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感官盛宴。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引路人,用最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巴蜀這片古老土地上那些被歲月侵蝕卻依舊鮮活的印記。我仿佛能聞到那雨後山林的濕潤氣息,感受到江水中那撲麵而來的涼意,甚至能聽到遠方寺廟裏傳來的悠揚鍾聲。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豪情壯誌,都在作者的筆下有瞭鮮活的生命。我沉浸其中,時而為他們的遭遇扼腕嘆息,時而為他們的堅持而熱血沸騰。那些看似平凡的市井生活,在作者的描繪下也變得韻味無窮,街頭巷尾的叫賣聲,茶館裏閑談的笑語,都如同影片般在我眼前展開。每一次翻開《蜀地筆記》,都像是推開瞭一扇塵封的門,裏麵藏著無數等待我去探尋的故事和情感。我深深地被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所吸引,仿佛自己也成為瞭那個蜀地的一部分,感受著她的呼吸,傾聽著她的心跳。

評分

蠻好的,條理清晰,不忽悠人,難得。

評分

送貨快,質量好,京東自營真好!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書籍不錯,逗號推薦推薦

評分

書籍不錯,逗號推薦推薦

評分

書籍不錯,逗號推薦推薦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送貨快,質量好,京東自營真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