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笔记

蜀地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蓝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蜀地
  • 游记
  • 风土人情
  • 文化
  • 民俗
  • 古代
  • 西南
  • 巴蜀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55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182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老中青读者都可以阅读收藏

蒋蓝新著《蜀地笔记》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蜀梼杌外传”, 中编“蜀轸流转”,下编“蜀中广记别裁”。表面上看来,三编命名均取意于蜀中故书或故物:宋人唐英隐喻之书《蜀梼杌》、明人曹学佺之区域地理学名著《蜀中广记》,或蜀地之轸,所谓蜀轸虞丝,播人间之妙响。蒋蓝的用心,并非仅仅缘于对一种文脉或道统(蜀统)的尊重或延续。而在于:老瓶装新酒,老凤唱新声,老树抽新枝。闪展腾挪之间,解构重构之际,蒋蓝更像是一个语言学的巫者,人类学的舞者,或历史迷雾深处的玄豹,在揭橥蜀山蜀水、蜀风蜀物、蜀籁蜀心真相的同时,却又为我们布下一场更大的蜀戏蜀谜蜀局。

内容简介

《蜀地笔记》的核心词是:历史人物,是作者多年阅读、考察大成都范围内的历史、人文关系,以展示区域内各种奇人、异人的人物传记。37万字,有部分古代配图。在作者利用、尊重以往研究成果的同时,做了大量的田野实地考察与真相还原,进一步厘定了很多历史人物的真相,廓清、梳理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书稿内容文笔生动,可读性强,文章被《读者》《作家文摘》《文摘周报》《青年文摘》等广为转载。

作者简介

蒋蓝:诗人,散文家,作家。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西部文学奖、四川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成都文学院终身特约作家。已出版《豹典》《媚骨之书》等 。

目录

上编蜀梼杌外传

历史谱系中的“巴蜀定律”/ 003

想象之象:古蜀大象踪迹/ 008

成都武担山石头记/ 016

巴蜀图语:等待破解的远古密码/ 028

天府广场石犀:彰显秦汉成都城市文明/ 041

都江堰李冰石像:遥看江源文明/ 053

天府广场汉碑:中国最早地方官学的物证/ 065

陀罗尼经咒:中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 076

大西政权的科举考试/ 086

中编蜀轸流转

食火兽与火浣布/ 099

食虎兽多面像/ 105

瓦屋山甪端记/ 112

开明兽变像/ 122

望帝托杜鹃/ 130

豹与华南虎在四川的消匿史/ 139

巍巍自贡市,天然一宝地/ 146

成都的桐花凤/ 157

鲤鱼是仙人的坐骑/ 162

蜀地丰瑞花:去兮归来记/ 165

蜀葵的踪迹/ 174

蜀地银杏轶事/ 180

作为植物的“蒋蓝”/ 187

西南地区拐枣的流变史/ 197

天彭牡丹的蜀性/ 203

成都的桤树/ 211

蜀汉南中与“救军粮”/ 219

木中王者桂树的阴面和阳面/ 226

从中国彩砚到芭茅草/ 234

灯草以及灯草客/ 243

天地感应与花鸟异事/ 249

花蕊夫人轶事与蜀地修辞/ 257

龟城之龟甲下落/ 269

蜀人嗜好香气/ 272

蚕马与蚕神/ 276

从文化口红到抹嘴肉/ 280

下编蜀中广记别裁

今有蜀绣惊海内/ 285

龚扇的蝉翼/ 292

蒲江飞仙阁:西南丝路上的佛国/ 302

科甲巷传奇/ 313

峨眉山笔记/ 345

盐水女神、廪君及其变形记/ 376

燊海井的历史经线/ 385

淮盐巷、盐分巷与异托邦/ 396

关于薛涛墓地/ 403

五峰山的拔节之声/ 406

如何定位和命名蒋蓝的写作/ 410

后记/ 416

精彩书摘

开明兽变像

昆仑山有开明兽

玉兰花盛开时节,“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也在成都博物馆悄然开幕。尽管是临摹作品,但其规模和完整程度,甚至超过了敦煌莫高窟实地原作。每天前来参展的市民把展厅挤了个满满当当。

2月21日,我参加四川省作协主席团会议后,会议组通知各位作家傍晚去成都博物馆看敦煌壁画“专场”,闻之大喜。

即使与美术无缘者,无不被壁画那种飞动的气势与神秘的造像所震撼。我看得最为细致的是壁画中的动植物,尤其是开明兽。

“开明”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西经》。其指出:西方有昆仑城,方圆八百里,高万仞;城上有大树,五个人才能抱住;还有九口井,都是用玉石做成的栏杆;共有九座城门,其中东门由开明兽把守。开明兽又名启明兽,样子是人的面孔、虎的身躯,学者王红旗指出,“类似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神话传说是,昆仑山有开明兽。《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巨大的昆仑山有九道门,守门的就是开明兽,身体仿佛大老虎,有九个头并且长着人脸,表情肃穆,始终瞪大眼睛环视昆仑下界,不让任何异物进入神圣区域,保护昆仑的和平与静谧。在昆仑之上还有一个天神叫陆吾,见《山海经·西次三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陆吾和开明兽相貌接近,职务是为天帝管理园囿。《山海经》里人面虎身的动物有三种,即陆吾、开明兽、人面虎身神,实际上为同一种神,都是昆仑山的守护者。

我向来自敦煌博物院的解说员求证开明兽,她显得有些惊讶:“展出这么久了,你是第一个问开明兽的。”参观结束后,她带我回到285号窟,逐一指证。

据我所知,莫高窟三清宫正殿、249窟、285窟三处出现了开明兽不同造像。这次来成都展出的恰有285窟,我恍如步入了历史的甬道。

道教题材进入佛窟的历史,敦煌早在南北朝时即已粉墨登场。东王公、西王母的故事在西魏 249 窟已出现。另外在清修洞窟中,大量的道教尊像已进入佛窟,可见当时人们对佛教与道教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楚,神与佛的互嵌,庙宇与道观相邻,反而出现了一种缭绕的秘密与丰满。

285窟并不大,顶部除了莲花藻井,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层叠,车后旗袂飘飘,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285窟的人物体形消瘦,精悍,脸颊较长,脖子较细,衣纹弧线不是柔和的,而是力道十足,就像一把腰带剑,吃满了力道。同时,里面又有来自天国的风,让它们微微飘逸,那是一种神采饱满、怡然自得的气场。似乎是忘记了人间烟火,一种与天地一同老去的时间形象,烂柯美学驯化了泥土与石头,形成了中国这一时期彩塑艺术的最高理想。

开明兽的摆布

这其中最为神奇的,恰是对开明兽的摆布方式。

无论是山东嘉祥、滕州或江苏徐州出土的画像石(砖)上的开明兽,还是历代《山海经》绘图里的开明兽,均作九头兽处理。这明显是西汉以降道家神话对上古神话的“规训”结果。

285号窟顶部壁画,一共有3幅开明兽造像。一个为9首,一个为11首,一个为惊人的14首。但在敦煌249窟的开明兽,竟有13个脑袋,且头颅的安顿方式,可谓绝无仅有。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三层楼的对面,主持修建了道观“三清宫”,俗称“下寺”,也就是现在的“敦煌藏经洞陈列馆”。在这座道观正殿前廊抱头梁和前屋檐上,绘制了14处奇怪的动物和人物,恰是晚清《山海经》流行的图像见证。三清宫正殿的开明兽为典型的虎躯,脑袋为3-3-3的式样排列。

但早期的开明兽脑袋安排方式并非如此。285号窟的开明兽脑袋一律做侧列并排处理,非常像是打开的羽翼。到了清代,画家们笔下的开明兽造像,才与敦煌三清宫彩画最为接近。两者在头式与姿态上较为一致,只是前者对虎毛还有表现,而三清宫彩画只表现了虎皮纹。285号窟的老虎身体,已经高度抽象化,更接近于刚猛汉风里的龙形造像了。

学者金爱秀指出:“开明兽九首皆为人首,这是汉代人对人类自身能力肯定的必然产物。”(《汉画中的九头兽探微》,《贵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期)九头兽的头部使用了人的形象来逐步取代传统形象中的虎头或者龙头,这一做法带有明显儒学色彩,可以理解为是汉朝人对人的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昭示了某种“人定胜天”的理念。从而使得黄河流域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形成了以“儒”为特色的主流文化,同时也兼具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情调与神话传奇色彩。

开明兽的身体造型,一方面来源于虎形,另外一方面也很接近于龙舟。

我认为,开明兽后来出现的俱为九首,显然是汉儒们的努力。早期开明兽的九个以及十几个头首,不但体现了原始宗教较为粗放的痕迹,而且还体现了一种绘画特征。北魏前后,尽管已经有一些绘图的“粉本”供画师使用,但罕见的开明兽却没有“粉本”,这就为绘画者提供了极大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与镇守天门的“畏兽”一样,西南内地开明兽的凶悍、令人恐惧的造像在壁画里不见了踪影,13个头颅作侧面处理,颇有立体主义意味,所有眼睛以留白的技法,凝视灵魂,就像是一串追忆的蒙太奇镜头。开明兽的力道是通过刚猛的线条得以展露,墨线看似单纯,实则涵纳画家的修养和生命骨感;笔法充满韵律,流畅遒劲,于顿挫转折之间,开明兽的威严呼之欲出。

开明兽极可能是来自西亚的有翼兽形象

开明兽为何名为“开明”,这与古蜀开明王朝是否有关呢?

开明兽令人首先联想到古蜀王朝“开明氏”。蒙文通曾指出:“《山海经·海内西经》还六次提到‘开明’……,这不会不和蜀国传说中的古帝王——十二世开明没有关系。因此,我认为《山海经·海内西经》这部分可能是出于古蜀国的作品。”(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有学者认为,在神话中蜀王开明的形象变成神物完全可以理解。出于古蜀的作品记载的古蜀王的传说,似属可信。

在蜀地的神话传说里,开明兽是为祸彭国的一大怪兽,后来被鳖灵降服,悔过立功,鳖灵有感其功绩,遂在建国后自称开明氏。也有另一说,开明氏乃古蜀国贤王,死后上天才化为开明兽。

“开明”一词指通达事理。开明兽的神职是守护。看似矛盾,其实是调和。固然没有绝对抱残守缺,只有站稳立场,明晓事理,才能体现坚持立场的价值。开明兽以18只眼睛观察世界,18只耳朵聆听世界,以9个头脑思考世界,9张嘴述说世界,这是一种最大的启示。

开明主司的地点是“囿时”。按郭璞的注解,“囿时”即“天帝苑圃之时节”。苑,所以养禽兽,“树果为园,种菜为圃”,黄帝的园林就叫“苑圃”,园中生长着各种神兽珍禽与奇花异草,需要开明来掌管时令节气,以便它们生长繁育不息。可见,蜀王开明既是掌管“苑圃”的行家,推断蜀王开明就是巴蜀园林第一人。 

另据《竹书纪年》称,开明兽是服侍西王母的灵兽,拥有洞察万物预卜未来之能,西王母和东王公出巡之际,开明兽在前方引导,有点鸣锣开道的意思,甚至亲自为领导驱动花车,因此深得西王母宠爱。

蒙文通先生巨眼卓识,独标新义,认为古之昆仑就是岷山。《蜀王本纪》中还有如下记载:“李冰以秦时为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任乃强先生指出:“瞿上,今彭县北,海窝子‘关口’是也。……相对望,如阙,《元和志》谓之天彭门(一称天彭阙),自阙下瞰成都平原,有如鹰隼翔视。故古称海窝子为‘瞿上’。”由此可见,距离彭州丹景山牡丹生息地甚近的天彭阙,乃是蜀之神山——岷山的大门,牡丹或幻或化,总是蜀地的精魂。那么开明兽,当是镇守于此的。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的话,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古蜀地域没有发现开明兽造像呢?就算是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之后迅速消灭了本地文字以及文化,但造像总该有一些流传啊。

我认为,开明兽是北方上古神话的产物。“开明”与“陆吾”极可能是来自西亚的有翼兽形象。比如,芦山县巴郡太守樊敏墓地,墓前有几尊虎形石兽。这些用于镇墓的虎形石兽身上长有一对展开的翅膀,这在中原地区很少见,而这种造型风格的神兽与西方的雕塑非常相像。

开明部族存在时间约在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活动地域在以岷山、九顶山为中心的地方。而开明王朝已使用“巴蜀文字”,迄今发现表示族徽的图像文字中,并没有九头兽,所以两者之间很难存有亲缘关系。开明王朝启用开明兽镇守天彭阙,既有远古蜀地古族的渊源,又表明开明蜀国接纳了西亚文化。开明兽,证明了西亚文化、中原文化对巴蜀地区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

前言/序言

后记

我经常外出参加文学笔会,每每被人问到一个问题:“成都”是什么意思?要简略说清楚这个问题,还不大容易。

对成都得名由来,首次予以解释的是《太平寰宇记》的作者乐史:“周太王逾梁山之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但“成都”两字,最早见于《山海经》:“成都载天之山”。此山是由古蜀“成侯”的关系而得名。简单点说,“成”的雏形是古巴蜀文字,有“邛笼”含义,“成”就是二三层重叠的笼,为上屋下仓,类似干栏式建筑。因重叠反复义衍生为旧,如成俗即为旧俗,成语即是旧语;成即为笼,又有盛人、盛物之义。汉语之“成”是戊与丁的合体字,戊为斧钺之形……“成侯”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族权力象征。

“都”字在汉语中多指王城,而古蜀语、藏语中指两条河交会所在。最早的“成都”是在川、青、甘边境两条大河交会所在,那里是成侯部族聚居之处,后来逐渐东移至平原。而一个政权在水泽漫流的平原定居,就叫“都”。

所以,“成都”不是“建成的都邑”,而是“终了的都邑”。古蜀发音大体是dudu。

蜀地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古蜀王朝。此由蜀族人鱼凫氏建立第一个政权开始,经历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再到蜀王杜芦(开明氏)为秦国所灭,共13位君王在位,延续700余年,后人称为古蜀王朝。其活动范围主要包括成都平原、川中丘陵、汉中盆地等。其二,是泛指蜀文化影响的范围。

名不正其言不顺,不知事体当时的称谓,也就无从与有关的记载相印证,更谈不上阐释其实际功用和历史价值。我还渴望回到事情发生的过程中。由过去时态通过窄门进入到正在进行时态。2014年,我提出“踪迹史”的经纬坐标就是:最大限度回到历史现场(空间),同机位的视角去穿越事件(时间),并把以往记录的历史重新放置在现场予以往日重现式的厘定。否则,就容易像那些向壁虚构者,连实物都未接触过,他们忘情地在纸上完成的宏大描红作业,甚至不及毕竟与真龙遭遇过一回的叶公。

我不是专门学者,是属于后知后觉型的作家,不敢奢望像才子们那样高起高打、旱地拔葱,因而在史料甄别上尤其小心翼翼。《蜀地笔记》主要涉及成都平原以及周边区域的历史风物,从名物学、地名学角度出发,落地于物产、季候、饮食、服饰、建筑、器用、方言,乃至风俗传说,我在正史之外,参阅了大量稗官野史,并进行了较为艰苦的田野调查与口述史记录,很多著名学者以及非著名的山野乡民,一直是我的老师。收入蜀地风物的《蜀地笔记》,与专收蜀地人物传记的《成都笔记》一起,构成了我20年来的地方性写作。

蒋蓝

2017年8月30日深夜于九眼桥


《山海异闻录》 内容简介 《山海异闻录》是一部跨越时空、追溯远古文明遗迹与神话传说的奇幻地理志。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博物志,而是一场深入世界未被触及角落的探险之旅。作者以严谨的田野考察精神,结合民间流传的口述史料与古代典籍中晦涩难懂的记载,试图重建一个失落已久的宏大世界观。 全书结构宏大,分为“东极篇”、“西域篇”、“南疆篇”与“北境篇”四大卷,每一卷都详尽描绘了一片被现代文明遗忘或误读的土地。其核心关注点在于那些超越常理解释的自然现象、奇异的生物形态,以及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古老文明的兴衰轨迹。 东极篇:迷雾与磐石的赞歌 “东极篇”聚焦于广阔无垠的东部海域及其边缘的岛屿链。作者从一艘沉船的残骸中找到的残破航海图中获得灵感,深入探访了传说中“日出之地”的群岛。这里的地理特征极端:火山活动频繁,地层结构复杂,常年被一种特定的、具有致幻作用的浓雾笼罩。 核心内容包括: 潮汐之钟的秘密: 记录了一种独特的潮汐规律,这种规律似乎并非完全受月球引力支配,而与海底深处某种大型、有规律的震动相关联。作者推测这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海底机械装置的残余影响,或是某种沉睡巨物的呼吸节奏。 磐石上的歌者: 对居住在孤岛上的渔民部落进行了细致的人类学观察。这些部落拥有独特的声波语言,能够与深海中的特定生物进行交流。书中描绘了他们使用一种由特殊矿石制成的“共鸣筒”,在特定月相时引诱一种体型庞大、外形如同漂浮珊瑚的生物进行“歌会”。这些歌声被记录下来,试图分析其中蕴含的信息结构。 风暴的守卫: 描述了东极海域中特有的、由极端气流形成的永久性风暴眼。在风暴眼的最中心,作者发现了一片奇异的、时间流速似乎异于常人的静止区域,并记录了其中发现的晶体结构,这些晶体似乎能储存光线的轨迹。 西域篇:沙海下的骨骼与智慧 “西域篇”将笔触转向了干燥、极度干旱的内陆沙漠腹地,那里被沙海吞噬了无数王国。本书探究的并非历史上的商贸路线,而是那些被彻底掩埋的,建立在地下水系之上的早期文明遗迹。 核心内容包括: 地下河的记忆: 深入探访了多条干涸的古老地下河道。作者发现,在河床的岩层中,残留着一种高分子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特定光线下会呈现出复杂的几何图案,被认为是早期居民记录天象和水文信息的载体。 蜃楼的真相: 探讨了西域著名的海市蜃楼现象。通过精密的仪器监测,作者提出蜃楼并非单纯的光学折射,而是某种隐藏在沙层之下、由地热驱动的、利用空气湿度变化的巨型“影像发生器”的间歇性运作。书中详细绘制了其中一个被称为“千塔幻影”的蜃楼结构图。 铁木哨兵的谜团: 描述了一种在沙漠中生长、木质结构密度极高、能够抵抗极端温差的“铁木”。这些树木的生长形态极其人工化,呈整齐的队列排列,仿佛是古代军队的阵型。作者推测它们是某种早期的生态工程产物,用于固定沙丘或作为边境标记。 南疆篇:菌毯与低语的森林 “南疆篇”描绘了湿热、植被茂密到令人窒息的热带雨林深处。这里的重点是生物群落的共生关系,以及超越传统生物学的“生命网络”。 核心内容包括: 共生菌毯的生态系统: 研究了一种覆盖了数千平方公里地表的、具有神经传导特性的真菌网络。作者发现,雨林中的所有动植物,甚至包括土壤本身,都通过这个“菌毯”进行物质和微弱信息交换。书中记录了数个实验,试图通过向菌毯施加特定的低频电脉冲,观察森林整体的反应。 沉默的猎手: 详细描述了一种尚未被主流生物学界发现的顶级掠食者。这种生物不依靠视觉或听觉捕猎,而是通过“感知压力差”和“预测目标运动轨迹”来进行伏击。书中对该生物的体表组织结构进行了详尽的形态学推测,并辅以热成像记录的捕猎片段。 泪石的炼金术: 记录了居住在林间高地的部落,他们利用一种从特定树木的树脂中提炼出的“泪石”。这种石头具有奇特的催化作用,能够使普通矿物发生结构变化,是当地人制作工具和祭祀用品的关键材料。作者对提炼过程进行了忠实的转述和记录。 北境篇:冰封下的几何与寂静 “北境篇”探索了极寒的冰原与冻土之下隐藏的秘密。这里的叙事基调趋于冷峻和抽象,关注点从生命体转向了结构与能量的保存。 核心内容包括: 冰层下的回声: 记录了在极地冰盖深处钻探的经历。在数公里厚的冰层之下,发现了由非自然材料构筑的巨大空洞。这些空洞内部的冰壁被打磨得极为光滑,能够将任何微弱的声波放大并精确反射回原点,形成一种恒定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内部回音。 永冻土的断层: 考察了永冻土层中突然出现的规则几何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并非地质构造形成,而是呈现出完美的等边三角形或正六边形排列,仿佛是某种巨大模板压制而成。作者推测这可能与古代大规模的能量开采活动有关,冰层下方的结构体在解冻过程中发生了塌陷。 极光下的磁场异常: 记录了在冬季最黑暗的夜晚,观察到的极光现象。这些极光并非均匀的色彩分布,而是有规律地在天空中勾勒出复杂的、类似电路图的结构。书中包含了几十幅手绘的极光轨迹图,试图将它们与地球磁场的理论模型进行比对,寻找两者间存在的“人为干预”的痕迹。 《山海异闻录》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将神话、地理、生物学与工程学交叉融合,提供了一个对“已知世界”边缘地带的全新解读框架。它不是对现有知识的总结,而是对未知领域发出的一系列持续而深入的质询。读者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这些极端环境时,也将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对“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认知。全书配有大量手绘草图、现场测绘图表和采集样本的初步分析记录,力求还原每一项发现的原始状态。

用户评价

评分

《蜀地笔记》对我来说,是一次对“时间”的全新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虚构与现实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却又异常迷人的时间之网。我时常在阅读中感到一种穿越感,仿佛下一秒就能触碰到历史的脉络,下一刻又能回到当下。书中那些关于传承、关于遗忘、关于记忆的探讨,让我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早已沉寂的过往,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光彩,与当下的生活产生了奇妙的联结。我能感受到,时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前进,而是一种循环往复,一种在断裂与延续中的深刻体现。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作为个体,在宏大的时间长河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的存在又会留下怎样的印记。这种思考是沉重而又充满力量的,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敬畏历史。

评分

读《蜀地笔记》,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度”。这种温度,不是阳光的炙热,也不是炉火的温暖,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对人情、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作者的笔触极其温润,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字字句句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朴实无华的对话,能感受到那些纯粹真挚的情感,能体会到那种扎根于土地的坚韧生命力。那些书中描绘的人物,无论身份高低,无论命运如何,都带着一种鲜活的生命气息,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如同发生在身边一般,让我感同身受。我被这种温暖的情感所包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这本书让我重新相信,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纯粹而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守护和珍藏。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一份力量,一份慰藉。

评分

《蜀地笔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静谧而深刻的对话。它不像那些喧嚣的书籍,急于抛出观点,而是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瞬间将你从繁忙的现实抽离,带入到一个充满古韵和哲思的世界。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早已消逝的灵魂交流。那些关于人生的起伏,关于命运的捉弄,关于坚守与放弃的抉择,都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触及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陷入长久的沉思,那些书中描绘的场景,那些人物的命运,会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回荡,引发我对自身生活和情感的重新审视。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克制,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有着撼动心灵的深度。这本书不适合快餐式的阅读,它需要你放慢脚步,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温暖。每一次读来,都能有新的感悟,仿佛是在与一位良师益友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

评分

读完《蜀地笔记》,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绝非仅仅是文字的堆叠,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感官盛宴。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引路人,用最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巴蜀这片古老土地上那些被岁月侵蚀却依旧鲜活的印记。我仿佛能闻到那雨后山林的湿润气息,感受到江水中那扑面而来的凉意,甚至能听到远方寺庙里传来的悠扬钟声。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豪情壮志,都在作者的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我沉浸其中,时而为他们的遭遇扼腕叹息,时而为他们的坚持而热血沸腾。那些看似平凡的市井生活,在作者的描绘下也变得韵味无穷,街头巷尾的叫卖声,茶馆里闲谈的笑语,都如同影片般在我眼前展开。每一次翻开《蜀地笔记》,都像是推开了一扇尘封的门,里面藏着无数等待我去探寻的故事和情感。我深深地被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所吸引,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蜀地的一部分,感受着她的呼吸,倾听着她的心跳。

评分

从《蜀地笔记》这本书里,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看见”的体验。作者的观察力简直是如同显微镜一般,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细节,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痕迹,一一放大,呈现在读者眼前。无论是古建筑上斑驳的苔藓,还是市井小巷里寻常百姓脸上岁月的痕迹,亦或是那山间野花悄然绽放的生命力,都如同被赋予了生命般,跃然纸上。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出的低语,能感受到那些历经风雨的屋檐下,曾经发生过的无数故事。作者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描绘和记录,让那些曾经鲜活的存在,得以在文字中重现。这种“看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共鸣。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开始留意那些被我忽视的美好,开始体会到生活本身的厚重和质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感知力被极大地拓展了,世界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籍不错,逗号推荐推荐

评分

书籍不错,逗号推荐推荐

评分

书籍不错,逗号推荐推荐

评分

蛮好的,条理清晰,不忽悠人,难得。

评分

书籍不错,逗号推荐推荐

评分

送货快,质量好,京东自营真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