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

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国友 著
图书标签:
  • 云南
  • 农业
  • 社会变迁
  • 历史
  • 地方史
  • 农村发展
  • 社会学
  • 民族学
  • 西南地区
  • 农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1525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57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3
字数:7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是一本系统深入论述从远古到清代云南农业发展变迁的史书。《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论述了云南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农业的开发区域、种植作物、生产工具、耕作方法、采用技术、产品加工、粮食消费、月令风俗等,是迄今资料翔实、考证精准、观点新颖、叙述畅达、编排得当的云南农业发展演进史、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
  《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不用陈说,实事求是地考证了云南农业起源、稻谷培育、棉花种植、玉米传入、哈尼梯田开发、普洱茶栽培、稻麦轮作复种诸多问题。依据可靠的史料,通过认真的求证,经由允当的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独到见解,把云南农业史的研究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向上提升了一大级。
  这是一部农业发展史,但又不是简单、孤立论述农业的发展变迁的史书,作者注意到政治制度、行政建置、人口迁徙、族类关系、社会环境、气候变化、工具改进等与农业的关系及其对农业的重大影响;论述了农民食衣住行的生活状况,春夏秋冬的岁时节令,耕耘收藏的生产制度,祭祀祈祷的风俗礼仪,与农事相关的歌舞绘画艺术等,从多维的角度展现云南民众的“做法”、“活法”、“想法”、“礼法”等。这就不是单纯的农业史,而是丰富多彩、宽阔广博的云南社会生活史。让我们领略到云南高原迤逦的自然风光、壮阔的历史画卷、斑斓的民族风俗、悠闲的田园场景、优美的诗情画意、神圣的宗教氛围、深邃的思想境界。

作者简介

  袁国友,1966年生,云南沾益人,历史学博士,研究员。曾任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探索》杂志常务副主编。现任教于云南农业大学。

目录

第一章 云南地区的原始农业
第一节 中国原始农业的考古发现
一、北方粟作文化区
二、南方稻作文化区
第二节 云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
一、云南的地形地貌
二、云南的气候条件
三、云南的土壤状况
第三节 云南少数民族农业的起源传说
第四节 云南原始农业的考古发现
一、新石器时代的云南原始农业
二、新石器时代云南地区的居民与族群
第五节 历史文献和民族调查所反映的云南原始农业
一、文献记载中所反映的云南原始农业
二、田野调查资料所反映的云南原始农业
第六节 云南原始农业的总体情况
一、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
二、原始农业的作物种类
三、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云南农业与社会
第一节 秦汉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关系
一、秦汉时代云南地区的族群状况
二、战国至西汉初期云南与内地的交往与联系
三、两汉王朝对云南的经营与治理
第二节 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青铜文化
一、云南青铜文化的发现
二、云南青铜文化的器物类型及年代
三、云南青铜文化的渊源流变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云南农业生产
一、秦汉时期云南的农耕区域和农耕部族
二、秦汉时期云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
三、秦汉时期云南地区的农作物与农耕技术
四、秦汉时期云南的畜牧养殖业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云南社会状况
一、两汉时期云南地区的人口
二、两汉时期“滇”人的社会分层与劳动分工
三、两汉时期云南地区的汉族移民

第三章 三国至初唐时期的云南农业与社会
第一节 大姓崛起与爨氏称霸南中
一、汉末云南地区的大姓
二、大姓、“夷帅”联合抗蜀与诸葛亮南征
三、南中扰攘与爨氏称霸
四、爨氏势力的败亡
第二节 爨氏统治区域
一、宁州的建制与辖区
二、爨氏统治区域
第三节 爨人族属与爨区人口
一、爨人的形成
二、爨人的族属
三、“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问题
四、爨区人口问题
第四节 爨区社会关系
一、夷汉关系
二、阶层关系
第五节 三国至唐初云南地区农业生产力状况
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二、牛耕的使用
第六节 三国至唐初南中各地的农业生产概况
一、滇东、滇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情况
二、滇中地区农业生产情况
三、滇西地区农业生产情况
第七节 唐代初期洱海地区的农耕生活
一、唐初西洱河地区的部族
二、唐初云南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和农业生产情况
三、唐初西洱河地区的民风民俗

第四章 唐宋时期的云南农业与社会
第一节 唐宋时期云南地区政治变迁
一、天宝战争与南诏建国
二、南诏建国后的唐诏关系
三、南诏灭亡与大理建国
第二节 南诏大理国的疆域与政区
一、南诏大理国的疆域
二、南诏大理国的政区
第三节 南诏大理国的部族
一、白蛮
二、乌蛮
三、其他部族
四、南诏大理国境内的汉人
第四节 南诏大理国的农业生产
一、农业种植业的发展
二、南诏大理国的畜牧生产
第五节 南诏大理国的农村社会与农民生活
一、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社会阶层
二、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农民生活

第五章 元明清时期的云南农业与社会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政治变迁
一、元代云南行省的建立
二、明代“三司”治理云南
三、清王朝统治云南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的疆域与政区
一、元代云南行省地区的疆域与政区
二、明代云南布政使司的疆域与政区
三、清代云南省的疆域与政区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各民族
一、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汉族
二、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的劝农政策与屯垦活动
一、元朝云南行省的农业政策与屯田活动
二、明代云南地区的卫所屯田
三、清代的农垦政策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气候状况
第六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力状况
一、生产工具
二、耕作方式
三、种植技术
四、水利条件
第七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农作物种类
一、粮食作物
二、园圃作物
三、经济作物
第八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平坝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
一、坝区的农作物种类
二、坝区的精耕细作农业
三、坝区的稻作生产
第九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山区的农业生产状况
一、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
二、高寒山区的农业生产
三、滇南山区的梯田农业
第十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畜牧生产
一、兴盛的畜牧养殖业
二、畜产品的加工与利用
三、畜禽产品的社会文化功能
第十一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农事习俗
一、农业计量方式
二、农业历法
三、农业祭祀习俗
四、农业生产禁忌
五、“尝新”习俗
第十二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关系
一、土地占有情况
二、农业赋税征收情况
三、农村居民间的经济关系
第十三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居民的衣食习俗
一、饮食习俗
二、衣着习俗
第十四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农村的居住习俗
一、聚族而居
二、民居式样
三、火塘习俗
第十五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农村地区的集市贸易
第十六节 元明清时期云南农村地区的社会风俗
一、年节习俗
二、社交风俗
三、婚姻习俗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
   二、田野调查资料所反映的云南原始农业
  在现代的民族调查报告中,同样留下了许多关于云南边地少数民族原始农业生产情况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制定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平等进步、共同发展的方针政策,1950~1952年,中央政府派遣民族访问团到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进行访问视察,了解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和社会制度发展情况,掌握了当时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基本资料。1956~195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工作委员会又组织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对云南西南边地人13较少、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几个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在他们的考察报告和调查材料中,记录下了当时云南边地少数民族原始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王连芳先生考察了怒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1953年,王连芳来到了怒江边怒族居住的碧江县(今并人泸水县、福贡县),在考察了怒族的生产情况后,他认为,当时怒族的农业生产仍是以刀耕火种为主,锄耕、犁耕为辅,并兼有少量采集生产。怒族的刀耕火种地称为火山地。怒族开垦火山地的程序和方法是:在开垦火山地之前,要杀鸡祭山神“号山”(选火山地),之后,在初秋落叶之前即进行砍树活动。砍树时,要根据山势、地形从下往上砍,所砍树木的砍口定向一致,树木都不砍断,待深秋到来时,凭借风力吹倒大树,然后大树压中树、中树压小树,顷刻间便能将一片林子夷为平地。树木晒干后,在播种前十天左右准时点火烧山,烧后两三天趁雨水未到草木灰尚未流失时便点播庄稼。这时,男子收捡烧剩的残物兼撒小米,女子则用一根削尖的木棍打洞播下玉米种,点播完后留下一个男子在地里负责赶兽撵雀。
  宋恩常先生1957年考察了贡山县独龙江流域独龙族的农业生产情况。根据1957年所作调查统计,独龙族所居住的贡山县第四区(即今贡山县独龙江乡)总人口为2160人。宋恩常先生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独龙族社会,正处于由刀耕火种农业向锄耕农业过渡的时期。独龙族的刀耕火种农业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砍烧天然生长的树木和竹林的阶段,二是砍烧人工种植林地的阶段。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独龙族掌握了刀耕火种农业的基本经验和知识。他们能够熟练地选择适合谷物生长的地势和土壤,分辨适合砍烧的树木种类,考虑阳光对庄稼生长的照射等,根据这些因素,独龙族大多选择坡度平缓适合耕作的山坡地来进行砍烧。适应刀耕火种农业的特点,独龙族掌握了休耕和轮种的技术。火烧地在第一次砍烧后,一般需要休耕六七年,才能进行第二次砍烧,以使地力得到恢复,砍烧的次数越多,休耕时间就越长。砍烧的种植方式对地力有较大破坏,根据独龙族的生产经验测算,种到第三次的刀耕火种地,产量比第一、二次要减少三分之一左右。为此,独龙族摸索出了许多保持地力的方法,如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恢复林地,增加产量;砍烧时割去周围的杂草树木,以防止野火蔓延;由原来的一次砍光发展为问隔砍,或者只砍树枝而留下树干,以减少栽种树木的次数,缩短休耕年限等。为了充分利用土地,独龙族掌握了轮种技术,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流地种植玉米、小米(粟)和荞麦,有时也轮种豆类和芋头,还有一些村落在相对固定的水冬瓜树土地(即砍烧水冬瓜树所形成的耕地)上,轮种燕麦、荞麦、青稞等作物。
  独龙族的刀耕火种农业生产工具,有石器、竹木器和铁器。历史上,独龙族曾长期使用石斧、石棒等石器作为生产工具,至20世纪50年代,独龙族已不再使用石器。但民间仍有一些家庭保存着磨制细致的石斧和石棒,并把石斧看成神圣之物。在刀耕火种农业中,独龙族以铁刀、铁斧为主要生产工具,而以木器、竹器为辅助性生产工具。独龙族地区使用的铁刀、铁斧均由相邻的纳西族、藏族地区甚至缅甸制造和传人,独龙族使用铁器的历史仅为一两百年。根据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当时独龙族男子使用的铁刀,刀长约45厘米,刀身前端宽约6厘米,尾宽约3厘米;妇女所使用的铁刀,刀长约30厘米,刀身前端宽约4厘米,尾宽约2厘米。从砍伐树木的效率而言,铁斧的效率要比铁刀高出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铁斧虽然使用效率较高,但在独龙族中铁斧的拥有量不及铁刀,仅有一半的独龙族家庭拥有铁斧。铁器的作用主要用来砍倒树木,在砍倒烧光后的生产环节,则以木器和竹器作为生产工具:翻土用木锹,锄草用木锄,覆土用木耙——木耙用树、f,或竹竿制成,或者将树木劈开制成二齿耙或四齿耙,播种玉米或豆类则使用竹、木制作的点种竿。在20世纪50年代的独龙族社会中,铁锄的使用尚不普遍,故而独龙族的锄耕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独龙族最初使用的锄头为木锄,独龙语称为“戈拉”,后来才在木锄的刃部包上铁皮,形成木质铁尖的小锄,独龙语称为“恰卡”。直到民国后期才从纳西族、怒族地区传人铁质板锄和条锄,故此,独龙族也将板锄称为“丽江板锄”,将条锄(独龙语称为“俄尔种”)称为“怒锄”。铁质锄头的使用,有利于对土地进行深耕和锄草,从而使独龙族由刀耕火种的轮作游耕开始向固定的园地耕作转变,但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刀耕火种仍是独龙族基本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一点,从独龙族的耕地构成上就可看得十分清楚。根据1956年对贡山县第四区(即独龙族居住的独龙江乡地区)第四村的调查,当时全村的耕地类别为:刀耕火种地132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8.9%;固定耕地196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1.1%;新开的水田17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
  徐志远先生于1956~1957年间考察了西盟佤山,在其调查回忆著作中,他记录下了当时佤族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当时,西盟佤山的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发展。当时的佤山耕地有旱地和水田两种,以旱地为主;农作物以旱谷和小红米为主,同时也种植水稻、豆类、荞、玉米等作物为补充。在农业生产中,佤族群众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主要生产工具为长刀、砍刀、斧子、镰刀、锄、犁等,均为铁制;木制农具有耙、木钉耙和木刮板三种。总的来看,当时西盟佤族农业已从原始农业阶段进入传统农业阶段,但尽管如此,佤族的农业生产中仍保留着许多原始农业的生产习俗和方式。佤族旱地分为“犁挖地”和“懒火地”两种。犁挖地是把地上的小树和杂草钐倒、晒干、烧光后,再用锄挖或牛犁进行耕地。懒火地就是刀耕火种地,这类耕地保持着原始的耕作方式,其方法是:在树木砍倒、晒干、烧光后,以灰烬作肥料,不犁、不挖,直接用矛进行点种。其点种方法是:男子手持长矛或长铲在地上打穴,妇女随其后往穴中丢下种子,并用脚顺势将土盖上。懒火地杂草少,一般不中耕,直到成熟才去收割。懒火地种一年后,一般要抛荒七八年后才又再种。可以看出,犁挖地属于传统农业的锄耕和犁耕农业,而懒火地属于原始农业的刀耕农业。据徐志远先生估计,20世纪50年代,西盟全县旱地中,犁挖地和懒火地各占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处于同时并存的状态。
  ……

前言/序言

  云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边疆省份。1950年以来,在云南已发现野生稻的遗址近百处,滇池地区新石器遗址中有稻谷的遗留。在宾川白羊村遗址出土的炭化谷,经科学鉴定,距今3770年左右。元谋大墩子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为公元前1260年左右的遗存。剑川海门口遗址发现了稻谷、麦子。这些都表明云南是世界上较早种植稻、麦的地区之一。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述滇人“耕田,有邑聚。”说明农耕已是当时滇池地区主要经济形态。千百年来,云南人民一直依靠农业生产生存生活。
  可是,关于云南农业生产的历史仅只是在少数“通史”中涉及,未见专门论述云南农业生产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与云南悠久而多彩的农业历史极不相称。
  国友教授的《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弥补了久缺的空白,满足了大家了解云南农业社会发展变迁的企盼,为云南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这是第一本系统深入论述从远古到清代云南农业发展变迁的史书。本书论述了云南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农业的开发区域、种植作物、生产工具、耕作方法、采用技术、产品加工、粮食消费、月令风俗等,是迄今资料翔实、考证精准、观点新颖、叙述畅达、编排得当的云南农业发展演进史、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
  本书不囿陈说,实事求是地考证了云南农业起源、稻谷培育、棉花种植、玉米传入、哈尼梯田开发、普洱茶栽培、稻麦轮作复种诸多问题。依据可靠的史料,通过认真的求证,经由允当的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独到见解,把云南农业史的研究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向上提升了一大级。
  这是一部农业发展史,但又不是简单、孤立论述农业的发展变迁的史书,作者注意到政治制度、行政建置、人口迁徙、族类关系、社会环境、气候变化、工具改进等与农业的关系及其对农业的重大影响;论述了农民食衣住行的生活状况,春夏秋冬的岁时节令,耕耘收藏的生产制度,祭祀祈祷的风俗礼仪,与农事相关的歌舞绘画艺术等,从多维的角度展现云南民众的“做法”、“活法”、“想法”、“礼法”等。这就不是单纯的农业史,而是丰富多彩、宽阔广博的云南社会生活史。让我们领略到云南高原迤逦的自然风光、壮阔的历史画卷、斑斓的民族风俗、悠闲的田园场景、优美的诗情画意、神圣的宗教氛围、深邃的思想境界。
  国友以方国瑜先生“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为指导,论述云南农业发展史。方国瑜先生在1962年4月提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方国瑜先生“整体性”的基本原则就是,中国历史发展是一个整体,古今是一个整体,中原与四裔(边疆)是一个整体,经济与文化是一个整体。国友将这个理论运用到云南农业发展史的研究中,提出云南农业是中国农业的一部分,云南农业与中国农业是一个整体。云南农业随中国农业整体发展而发展,云南农业的发展又丰富充实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矿业、林业、牧业是一个整体,农业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农业与经济文化是一个整体。农业在整体中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体现了方国瑜先生“不淹没前人,要胜过前人”的治学精神,向前人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作为一个农业为主的高原省份,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急需得到一本论述云南农业发展的史书。读者期待盼望这样一部书已经十分长久,并非不知道农业史的著作对于今天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是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需要深厚的历史积累、广博的农业知识,更需要敏锐的科学智慧,没有扎实的史学功底、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谈何容易!所以在云南地方史的书林中长期阙如。现在,国友经过十数年的努力,满足了社会各界对云南农业史的渴求。这是令人敬佩、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的学术成就。我们由衷感谢国友的独辟蹊径之功。
  这部书立足学术前沿,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详细占有史料,认真鉴别史料,善于运用史料,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力求对云南农业发展的历史作出准确允当的论述、分析、概括。
  这部书立足现实,回顾历史,面向未来。研究历史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以史为鉴,为今天的农业发展提供历史资源。农业在当今云南依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历史发展昭示我们,农业是云南发展的基础。农业兴,百业旺;农业衰,百业败。没有农业,民众无以为生,社会无以为稳。在城市化不断掀起高潮的当下,农村已出现衰败的苗头,值得我们高度警觉。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友《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的问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在史料处理上,在方法论上,在学术观点上,在理论分析上都深具特色。史学界的学者,必能从这一部深入而翔实的著作中领略到许多新知,体悟到更多观念,认识到众多问题。从事领导工作的干部,必将从这一部农业史中,得到治理云南的参考,避免工作中的盲目,为云南农业的新发展做出新贡献。从事农业的科技工作者与人文学者,必会从这一部书中,提高自信心,更具创新的理想,为自己从事的农业工作创造出一番新的事业。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一部书必使大家开阔眼界、增益新知,得到启示,受到鼓舞。国友的这本《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正是专家、领导、民众阅读后都会得益的好书。
  1978年,方国瑜先生领导云南大学云南地方史研究室的同仁制定了八年规划,提出要编写农业史等“专史”。可是将近四十年过去,方国瑜先生规划的“专史”,还有大半没有完成。国友的《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的问世,完成了方国瑜先生的遗愿。如果方国瑜先生九泉有知,当倍感欣慰。我们也可以无愧地说,方国瑜先生开创的云南地方史研究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继长增高。
  国友自从1982年进入云南大学历史系求学以来,就以云南地方史为研究方向。他在西南联大史、滇港贸易史、昆明城市史、云南文化史、云南民族史诸方面多有建树,出版《流变与传承:云南地方文化史论》等著作,得到学术界赞誉。他担任云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探索》杂志常务副主编多年,将一个初创的地方性社会科学刊物,办得风生水起,为学术界同声赞誉,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学术探索》在培养青年学者方面其功甚伟,为云南学术发展做出的贡献,有口皆碑。
  国友到云南农业大学执教后,在农业大学的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他的《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就是为云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苦心孤诣的创造性成果。中共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海翔教授称赞国友是不随波逐流、有独到见解,有责任敢担当的学者、教师、专家。
  国友刻苦勤奋,踏实认真,严谨刚毅,德才兼备,胆识俱佳。因此,他能够在学术上坚持不懈、精进不停,创新不断。
  林超民
  丁酉谷雨
《山海之间:西南边疆的百年风云》 前言: 这是一部关于西南边疆百余年间,在时代洪流中挣扎、蜕变、重塑的史诗。它不局限于单一的地域或民族,而是以宏大的视野,捕捉那片被群山环抱、江河交织的土地上,人们如何面对动荡、挑战与机遇,如何在历史的巨变中寻找生存之道,又如何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刻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本书旨在描绘一幅立体而鲜活的西南图景,从宏观的政治经济格局,到微观的个体命运跌宕,层层深入,揭示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所留下的深刻烙印。 第一章:巨石滚落,千年格局的裂痕 本书的叙事始于二十世纪初,这是一个旧世界摇摇欲坠,新力量暗流涌动的时代。在广袤的西南大地,延续了千年的传统宗法社会与封建经济模式,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国内革命浪潮的双重冲击下,显露出难以掩饰的裂痕。 外部世界的叩门: 晚清以降,帝国主义的势力借由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开始深入西南腹地。这些看似带有“文明”色彩的工程,实则 membawa(意为“带来”或“导致”),将这片相对封闭的土地卷入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外国的商品倾销,传统手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本地的经济命脉开始被外来资本所操控。而传教士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和教育模式,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地方神祇的权威。 王朝的余晖与地方的挣扎: 腐朽的清王朝无力顾及远在西南的边疆,地方官员的腐败和低效,加剧了社会矛盾。土地兼并严重,佃农的负担日益沉重。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豪绅和土司,尽管也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但他们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网,却与旧有的社会秩序紧密相连。他们或试图借助外部力量巩固自身地位,或在改革浪潮中勉力维持,但终究难以阻挡历史的车轮。 民族矛盾与山林间的低语: 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之间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和互动关系。在国家政权动荡、社会结构松动的时刻,一些民族内部的矛盾也开始显现,甚至被外部势力所利用,引发了局部的动乱和冲突。汉族移民的不断涌入,也使得原有的民族格局发生微妙的变化,引发了新的社会张力。山林间的低语,是不同民族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呐喊,也是对未来命运的迷茫与期盼。 第二章:风起云涌,变革浪潮的洗礼 二十世纪上半叶,尤其是民国成立后,西南地区经历了更为剧烈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行,也有自下而上的民间觉醒。 土地改革与乡村的重塑: 国民政府在不同时期也推行过土地改革,但由于地方势力的阻挠和执行力度不足,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然而,这些改革的尝试,以及民间自发的土地互助组织,都为后来的土地制度变革埋下了伏笔。本书将考察不同地区在土地所有权、耕作方式、税赋制度等方面所发生的微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农民生活和社区结构的影响。 新式教育与思想的传播: 西方现代教育思潮的引入,催生了一批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培养出的知识分子,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他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思想,并将这些新的观念带回故土,质疑传统,呼唤进步。报刊杂志的兴起,更是将革命的火种和进步的思想撒播到更广阔的乡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呼声,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激荡回响。 抗战时期,西南的坚守与牺牲: 抗日战争爆发,西南地区成为了大后方。无数的工厂、学校、机关内迁至此,为这片相对安定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和人口 influx(意为“涌入”)。然而,战争的阴影也随之而来,物资的匮乏、日军的轰炸,以及战争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使得西南人民的生活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本书将聚焦于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军民团结、共赴国难的感人故事,以及战争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长期影响。同时,也会关注那些为抗战输送物资、士兵,甚至牺牲生命的各民族人民。 第三章:风云再起,新中国成立后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为西南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政治格局下,社会经济结构经历了根本性的重塑,民族政策的实施,以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塑造了当代西南的面貌。 土地改革与集体化: 1950年代初在中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对西南地区的土地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后推行的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则将小农经济推向了集体经济的道路。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运动在西南地区的具体实践,分析其对农村生产关系、社区组织、家庭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差异性。 民族政策与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建立了多个民族自治区域。本书将重点考察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包括识别民族、建立自治机构、推广民族语言文字、发展民族教育和文化等。同时,也会探讨民族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区域自治制度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工业化与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改变西南地区落后的经济面貌,国家在此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工业化战略,修建了大量的工厂、矿山,以及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水电站等。本书将分析这些建设给西南地区带来的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以及对原有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关注工业化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新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获得的机遇。 第四章:时代潮涌,改革开放与崭新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市场经济的冲击与机遇: 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西南地区的企业、农民、居民,开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找新的定位。农业生产朝着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个体经济逐渐活跃。然而,市场经济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贫富差距的拉大、国有企业的改革难题、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自身特色等。本书将关注改革开放对西南地区经济结构、社会分层、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南地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西南地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旅游业的兴起,则成为了西南地区展示其独特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本书将探讨对外开放如何重塑西南地区的经济版图,以及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西南地区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同时,如何保护和传承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书将关注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会探讨现代化生活方式对传统价值观、家庭伦理、社会交往模式所带来的冲击和重塑。 结语: 《山海之间:西南边疆的百年风云》试图通过梳理西南地区百年来的社会变迁,展现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坚韧与创新。它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力图还原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从旧时代的沉疴,到新世纪的勃发,西南边疆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顽强拼搏、创造历史的人们。它提醒我们,理解当下,需要回溯历史;而展望未来,更要铭记那些在山海之间,书写了无数风云故事的先辈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朴拙的色彩搭配和略显粗粝的纸张质感,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云南那片古老而深沉的土地。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堆砌着各种田野调查的数据和繁复的理论模型,但翻开第一页后,那种感觉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他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结论,而是从那些最微小、最日常的细节切入,比如一户农家正房的朝向、牲畜圈的布局,甚至是每逢丰收时节祭祀祖先时所用的特定香料种类。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像一粒粒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串联起了数百年来当地人如何与脚下的土地和变幻的天气进行着一场永恒的博弈。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翻耕后散发出的那种湿润而厚重的气息,耳边似乎还能听到远方山寨里传来的悠扬的山歌,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许多同类题材书籍所不具备的,它真正做到了将“历史”拉回到“生活”的层面来观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极其精巧,它不像传统的编年史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多维度交织的写作手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掌控力。比如,在探讨某一特定时期内,地方士绅与中央政权之间权力关系的微妙演变时,他并没有陷入简单的“压迫与反抗”的二元对立叙事框架。相反,他引入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和地方志中的隐晦记载,揭示了权力是如何通过婚姻联姻、土地兼并以及宗教信仰的渗透,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村落肌理之中的。这种对复杂性保持敬畏的态度,让全书的论述显得既有力度又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每当感觉思维快要被复杂的因果链条绕晕时,作者总能适时地插入一个关于某个普通家庭在特定政策下生活轨迹的微观故事,瞬间将理论的抽象拉回到具体可见的人间烟火之中,读起来酣畅淋漓,丝毫没有学究气。

评分

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于“变迁”二字的理解是极其辩证和深刻的。他并不将历史视为一条单向度的进步之河,而是着重描绘了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传统社会结构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适应性。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深入分析了传统农耕技术与新兴科学知识之间的“混血”过程,探讨了在引入新型耕作方式后,农民们是如何“本土化”地消化和改造这些外来技术的,而非简单地被动接受。这种对文化能动性的强调,避免了将农民塑造成历史的消极受动者的刻板印象。阅读到这部分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究竟是外来的“进步”推动了变革,还是内部的生存智慧催生了对新工具的选择性吸收?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哲学层面的拷问,融入到对具体工具改良和劳作习惯变迁的描述之中,使得整本书的思想性远超一般的地方史研究,具有了更广阔的社会学和人类学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雕琢”。它的文字密度极高,但又保持着一种近乎诗歌般的韵律感。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尽可能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情感张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发生在高山深处的、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时,那种凝练到极致的表达,仿佛一座座精心打磨的微缩景观,需要读者反复摩挲才能体会其内在的纹理。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很多句子需要朗读出来才能捕捉到其中微妙的语调变化和潜藏的张力。这种对语言形式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对历史的深度体验,它拒绝了快餐式的阅读,要求读者投入与之匹配的专注和耐心,而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每一次回味都能带来新的感悟。

评分

这份研究的学术视野显然是超越了传统地方志范畴的,它成功地将云南这一特定地理区域的历史进程,放置在全球或至少是区域性宏大历史叙事的参照系中进行审视。作者在探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资源分配模式时,会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更广阔的跨区域贸易网络和气候变迁的影响,将看似孤立的地域史置于一个动态、相互关联的系统之中去理解。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土地制度变迁时,并未局限于本地的法律条文,而是巧妙地对比了邻近省份在相似的外部压力下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从而凸显出云南地方精英阶层在权力结构中的特殊能动性与局限性。这种“见微知著,由点及面”的宏大视角,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云南历史的认识,更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区域社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如何进行复杂而微妙的自我调适的优秀案例,具有极高的理论示范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