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在银行业数据中心的创新与实践

管理体系在银行业数据中心的创新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志国 著
图书标签:
  • 管理体系
  • 数据中心
  • 银行业
  • 创新
  • 实践
  • 金融科技
  • 信息技术
  • 风险管理
  • 合规性
  • 数字化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4612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66101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4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以 A银行数据中心建设管理体系为案例主线,涵盖了A银行数据中心管理体系从规划、建设、持续改进的全部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2.本书不仅介绍了“什么是管理体系” “如何建设管理体系”,还通过案例详细介绍了“建成的管理体系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将标准的管理体系与组织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融合完善。
3.本书是一本实用的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教科书”式的实践经验介绍书籍。

内容简介

本书从管理体系的理论发展和组成介绍开始,以A银行数据中心为例,介绍了数据中心管理体系规划、建设、持续改进的过程方法;还介绍了ISO 20000国际标准、ISO 27001国际标准以及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国家标准在A银行数据中心的落地实践经验。本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于实用,总结A银行数据中心参考国内外标准或实践建立和优化管理体系的已有经验和教训,为银行业数据中心管理体系建设及应用的发展提供知识共享和方法。

目录

第1章管理体系的本质及其演变 1
1.1 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 2
1.1.1 管理的本质 2
1.1.2 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3
1.2 管理体系的发展 16
1.2.1 管理体系的家族 17
1.2.2 数据中心典型应用管理体系 17
1.2.3统一管理体系机构的建立 28
1.3 相关方 31
1.3.1 主要相关方及其概念定义 31
1.3.2 相关方在相关标准中的应用 32
1.3.3 相关方管理 33
1.4 风险管理 34
1.4.1 基本概念 34
1.4.2 风险管理在管理体系标准中的应用 39
1.4.3 风险管理相关标准 41
1.5资源管理 43
1.5.1 资源分类 45
1.5.2 需求识别 45
1.5.3 资源保障 46
1.5.4 资源监控 47
1.5.5 资源评价 48
1.5.6 资源优化 49

第2章银行业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 51
2.1 概述 52
2.2银行业数据中心功能演进 53
2.3 银行业数据中心典型组织架构 55

第3章数据中心管理体系常用参考标准 65
3.1 ITIL 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 66
3.1.1 简介 66
3.1.2主要内容 67
3.1.3引用价值 68
3.1.4参考方法 68
3.2ISO20000 IT服务管理体系标准 69
3.2.1标准简介 69
3.2.2主要内容 71
3.2.3引用价值 71
3.2.4参考方法 72
3.3ISO2700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74
3.3.1标准简介 74
3.3.2主要内容 75
3.3.3 引用价值 76
3.3.4参考方法 77
3.4 GB/T33136 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 78
3.4.1 标准简介 78
3.4.2主要内容 79
3.4.3引用价值 81
3.4.4 参考方法 81

第4章管理体系在数据中心的建设 85
4.1数据中心管理体系的建设基本方法 86
4.1.1项目总体管理方法 86
4.1.2管理体系设计基本方法论 92
4.1.3管理体系设计专项方法论 93
4.2数据中心管理体系项目建设的具体步骤 94
4.2.1建立项目组织 94
4.2.2前期准备 95
4.2.3差距分析 96
4.2.4制度建设 100
4.2.5培训宣贯 101
4.2.6认证审核 102
4.2.7持续改进 114

第5章ISO20000管理体系在数据中心的实践 119
5.1 运营管理总纲 120
5.1.1 概述 120
5.1.2 持续改进 120
5.2文件管理 121
5.2.1 概述 121
5.2.2 流程及运作 122
5.2.3 绩效管理 123
5.2.4 持续改进 123
5.3培训管理 124
5.3.1 概述 124
5.3.2 流程及运作 125
5.3.3 绩效管理 127
5.3.4 持续改进 127
5.4设计和转换新的或变更的服务 128
5.4.1 概述 128
5.4.2 流程及运作 129
5.4.3 绩效管理 132
5.4.4 持续改进 132
5.5服务级别管理 133
5.5.1 概述 133
5.5.2 流程及运作 134
5.5.3 绩效管理 135
5.5.4 持续改进 135
5.6服务报告 136
5.6.1 概述 136
5.6.2 流程及运作 136
5.6.3 绩效管理 137
5.6.4 持续改进 138
5.7服务连续性管理 139
5.7.1 概述 139
5.7.2 流程及运作 139
5.7.3 绩效管理 141
5.7.4 持续改进 142
5.8可用性管理 142
5.8.1 概述 142
5.8.2 流程及运作 143
5.8.3 绩效管理 144
5.8.4 持续改进 144
5.9服务的预算与核算 145
5.9.1 概述 145
5.9.2 流程及运作 146
5.9.3 绩效管理 147
5.9.4 持续改进 147
5.10能力管理 147
5.10.1 概述 147
5.10.2 流程及运作 148
5.10.3 绩效管理 149
5.10.4 持续改进 149
5.11 业务关系管理 150
5.11.1 概述 150
5.11.2 流程及运作 150
5.11.3 绩效管理 151
5.11.4 持续改进 152
5.12 供方管理 152
5.12.1 概述 152
5.12.2 流程及运作 153
5.12.3 绩效管理 154
5.12.4 持续改进 154
5.13事件管理 155
5.13.1 概述 155
5.13.2 流程及运作 156
5.13.3 绩效管理 158
5.13.4 持续改进 159
5.14服务请求管理 160
5.14.1 概述 160
5.14.2 流程及运作 161
5.14.3 绩效管理 165
5.14.4 持续改进 166
5.15问题管理 167
5.15.1 概述 167
5.15.2 流程及运作 167
5.15.3 绩效管理 175
5.15.4 持续改进 176
5.16配置管理 177
5.16.1 概述 177
5.16.2 流程及运作 177
5.16.3 绩效管理 178
5.16.4 持续改进 179
5.17变更管理 179
5.17.1 概述 179
5.17.2 流程及运作 180
5.17.3 绩效管理 185
5.17.4 持续改进 185
5.18发布和部署管理 185
5.18.1 概述 185
5.18.2 流程及运作 186
5.18.3 绩效管理 188
5.18.4 持续改进 188

第6章ISO27001管理体系在数据中心的实践 189
6.1有效性测量 190
6.1.1 概述 190
6.1.2 流程及运作 190
6.1.3 绩效管理 192
6.1.4 持续改进 192
6.2新/变更服务(同5.4节) 193
6.3项目管理 193
6.3.1 概述 193
6.3.2 流程及运作 193
6.3.3 绩效管理 194
6.3.4 持续改进 195
6.4生产监控管理 195
6.4.1 概述 195
6.4.2 流程及运作 196
6.4.3 绩效管理 198
6.4.4 持续改进 199
6.5IT资产管理 199
6.5.1 概述 199
6.5.2 流程及运作 200
6.5.3 绩效管理 201
6.5.4 持续改进 201
6.6信息安全策略 202
6.6.1 概述 202
6.6.2 流程及运作 203
6.6.3 绩效管理 203
6.6.4 持续改进 204
6.7信息资产管理 204
6.7.1 概述 204
6.7.2 流程及运作 205
6.7.3 绩效管理 206
6.7.4 持续改进 206
6.8信息安全事件管理 207
6.8.1 概述 207
6.8.2 流程及运作 208
6.8.3 绩效管理 209
6.8.4 持续改进 209
6.9信息系统访问控制 210
6.9.1 概述 210
6.9.2 流程及运作 210
6.9.3 绩效管理 214
6.9.4 持续改进 214
6.10日志管理 215
6.10.1 概述 215
6.10.2 流程及运作 215
6.10.3 绩效管理 216
6.10.4 持续改进 216
6.11生产数据管理 217
6.11.1 概述 217
6.11.2 流程及运作 217
6.11.3 绩效管理 219
6.11.4 持续改进 220
6.12员工安全行为准则 220
6.12.1 概述 220
6.12.2 流程及运作 221
6.12.3 绩效管理 221
6.12.4 持续改进 221
6.13机房进出管理 222
6.13.1 概述 222
6.13.2 流程及运作 222
6.13.3 绩效管理 225
6.13.4 持续改进 225
6.14 生产运维场所管理 226
6.14.1 概述 226
6.14.2 流程及运作 226
6.14.3 绩效管理 227
6.14.4 持续改进 228
6.15 应用软件介质库管理 228
6.15.1 概述 228
6.15.2 流程及运作 229
6.15.3 绩效管理 230
6.15.4 持续改进 231
6.16基础环境软件版本管理 231
6.16.1 概述 231
6.16.2 流程及运作 232
6.16.3 绩效管理 233
6.16.4 持续改进 233
6.17系统软件介质库管理 234
6.17.1 概述 234
6.17.2 流程及运作 234
6.17.3 绩效管理 236
6.17.4 持续改进 236
6.18外来服务支持人员管理 237
6.18.1 概述 237
6.18.2 流程及运作 237
6.18.3 绩效管理 239
6.18.4 持续改进 239
6.19办公安全管理 240
6.19.1 概述 240
6.19.2 流程及运作 241
6.19.3 绩效管理 241
6.19.4 持续改进 241
6.20网络安全技术规范 242
6.20.1 概述 242
6.20.2 流程及运作 243
6.20.3 绩效管理 244
6.20.4 持续改进 244
6.21设备运维实施管理 245
6.21.1 概述 245
6.21.2 流程及运作 245
6.21.3 绩效管理 246
6.21.4 持续改进 246
6.22防病毒管理 246
6.22.1 概述 246
6.22.2 流程及运作 247
6.22.3 绩效管理 249
6.22.4 持续改进 250
6.23测试任务管理 250
6.23.1 概述 250
6.23.2 流程及运作 251
6.23.3 绩效管理 254
6.23.4 持续改进 254
6.24内部信息系统工具管理 255
6.24.1 概述 255
6.24.2 流程及运作 255
6.24.3 绩效管理 258
6.24.4 持续改进 259
6.25文件管理(同5.2) 259
6.26管理评审 259
6.26.1 概述 259
6.26.2 流程及运作 260
6.26.3 绩效管理 262
6.26.4 持续改进 262
6.27安全审计 263
6.27.1 概述 263
6.27.2 流程及运作 264
6.27.3 绩效管理 266
6.27.4 持续改进 267
6.28内部审核 267
6.28.1 概述 267
6.28.2 流程及运作 267
6.28.3 绩效管理 269
6.28.4 持续改进 269
6.29持续改进管理 270
6.29.1 概述 270
6.29.2 流程及运作 271
6.29.3 绩效管理 273
6.29.4 持续改进 273
6.30风险评估管理 274
6.30.1 概述 274
6.30.2 流程及运作 274
6.30.3 绩效管理 276
6.30.4 持续改进 276

第7章GB/T33136《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在数据中心的
实践 279
7.1战略发展 280
7.1.1战略管控 280
7.1.2传承创新 282
7.1.3稳健发展 288
7.2运营保障 294
7.2.1例行管理 294
7.2.2服务支持 303
7.2.3服务交付 303
7.2.4安全管理 304
7.2.5质量管理 306
7.3组织治理 309
7.3.1治理架构 309
7.3.2组织风险 310
7.3.3驱动机制 310

第8章特色管理体系在数据中心的实践 317
8.1风险管理体系 318
8.1.1信息安全管理框架 318
8.1.2内控合规框架 320
8.1.3信息安全主动防御体系 321
8.1.4数据安全管理 364
8.1.5检查体系 365
8.1.6外部服务支持人员管理 366
8.1.7灾备管理 368
8.2生产运维体系 372
8.2.1服务台管理 372
8.2.2监控管理 374
8.2.3应急管理 377
8.2.4生产计划管理 384
8.2.5应用项目投产 387
8.2.6生产变更管理(同5.17节) 390
8.3服务管理体系 390
8.3.1服务水平管理 390
8.3.2成本管理 391
8.4基础环境和技术管理体系 392
8.4.1基础环境管理体系简述 392
8.4.2应用批次投产 394
8.5测试管理体系 396
8.5.1测试管理对象 396
8.5.2测试管理的具体内容 397
8.5.3测试质量控制 402
8.5.4未来展望 404
8.6能力发展体系 405

第9章管理体系在数据中心的工具支撑 411
9.1管理体系支撑工具的主要作用 412
9.1.1支撑管理体系运转的齿轮 412
9.1.2开启利润中心之门的金钥匙 412
9.1.3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备利器 413
9.2管理体系支撑工具的分类介绍 413
9.2.1技术类工具 414
9.2.2管理类工具 423
9.3管理体系支撑工具的建设重点和难点 449
9.3.1管理体系支撑工具的建设重点 449
9.3.2管理体系支撑工具的建设难点 450
9.4智能数字化转型思路及探索 452
9.4.1打造一体化的运维工具平台 452
9.4.2工具智能数字化方向探索 453
参考资料 455
支持单位 456

精彩书摘

  应用项目投产工作根据投产准备周期和迫切性,分为批次集中投产和独立投产两种方式。批次集中投产是将多个应用项目集中在批次计划投产时点内实施投产,具有准备工作内容多、投产规模大、实施效率高的特点,适用于组织实施复杂、影响对外服务的应用项目。独立投产是经因业务迫切需求,在批次计划投产点之外投产实施的应用项目,具有响应时间短、实施速度快的特点。但因准备时间少,使用于规模小、不影响对外服务的应用项目,并且参考企业战略需要、业务特点等因素,企业可以进一步细分独立投产的工作模式,以方便支持业务发展。项目投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生产活动,涉及内容众多,包括工作计划编制、基础环境保障、任务版本管理、机制流程制定、实施组织调度、风险问题管理、监管信息报备、对外服务公示等。
  从生命周期划分,项目投产分为启动、计划、执行和收尾四个阶段。
  1.启动阶段
  对于数据中心来讲,启动阶段主要涉及需求提交、前期评审等工作。其中,需求提交是作为需求方为优化运维工作提高生产安全保障能力提出的软件改进需求。前期评审是结合运营要求和技术实现可行性,参与到项目前期评审中,对需求、功能设计等提出审核意见,接轨后期投产后的运维工作。
  ……
《智能金融:赋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银行业如何借力前沿技术,实现业务模式、服务流程和内部管理的全面革新。我们聚焦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实际应用,从宏观的行业趋势分析到微观的技术落地,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驱动转型的时代浪潮 本部分首先审视了影响银行业变革的关键宏观因素,包括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客户行为的迁移以及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外部压力如何迫使传统银行积极拥抱变革,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同时,我们也会探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如何为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驱动其从信息化迈向智能化。 第二部分:核心业务的智能化重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智能化技术在银行核心业务场景中的具体应用。 智能风控体系构建: 揭示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如何在信贷审批、反欺诈、市场风险管理等方面实现更精准、更及时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实时数据监测与预测,构建多层次、动态化的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降低信贷损失和操作风险。 智能营销与客户服务: 探讨如何利用客户画像、行为分析和个性化推荐算法,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心、高效的服务。我们将分析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在智能客服、线上渠道优化、个性化产品推荐方面的创新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全渠道融合提升客户体验和忠诚度。 智能交易与资产管理: 深入剖析算法交易、量化投资、智能投顾等在提升交易效率、优化投资组合、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我们将介绍基于AI的交易策略生成、市场信号捕捉以及风险量化模型,为资产管理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 第三部分:运营管理的效率提升 本部分将聚焦于智能化技术如何优化银行的内部运营和管理流程。 智能流程自动化(IPA): 详细阐述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和AI驱动的流程优化在后台运营、合规审计、数据录入等场景的应用,如何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释放人力资源用于更高价值的工作。 智能数据治理与洞察: 强调数据作为核心资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统一、高效的数据平台。我们将深入探讨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分析以及数据安全保障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展示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商业洞察,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智能人才与组织变革: 分析数字化转型对银行组织架构、人才需求和企业文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培养具备数据分析、AI应用等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如何建立敏捷、创新的组织文化,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第四部分:安全与合规的坚实保障 在智能化浪潮下,安全与合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构建更加 robust 的安全防护体系。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安全中的应用: 介绍区块链技术在账户安全、交易防篡改、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潜在价值,以及如何构建可信、透明的金融交易环境。 AI驱动的安全威胁检测与响应: 阐述人工智能如何在网络安全领域发挥作用,例如异常检测、威胁情报分析、自动化响应等,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 智能合规与监管科技(RegTech): 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升合规效率,满足监管要求。我们将分析RegTech在反洗钱(AML)、客户尽职调查(CDD)、反恐怖融资(CFT)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工具降低合规成本。 第五部分:未来展望与实践挑战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展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趋势,包括开放银行(Open Banking)、金融普惠(Financial Inclusion)的深化以及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的构建。同时,我们也毫不回避地分析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技术选型、数据孤岛、人才瓶颈、文化阻力以及成本投入等,并为读者提供可行的应对策略。 《智能金融:赋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旨在为银行业从业者、金融科技研究者以及对金融业未来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参考。通过对前沿技术的解读与案例的剖析,我们希望帮助读者理解并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共同塑造银行业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实践”二字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每一章节都不仅仅是理论的陈述,而是建立在真实的银行数据中心运营基础之上。作者没有回避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运维效率提升”的案例分析。书中详细描述了某大型银行数据中心如何通过引入智能运维平台,实现从人工监控到自动化运维的转变。从故障预测、智能告警,到故障的自动诊断和修复,整个流程的优化带来了效率的大幅提升,并显著降低了因人为失误导致的服务中断风险。 另一让我印象深刻的实践分享,是关于“弹性伸缩的资源管理”这一块。在业务高峰期,如何快速、按需地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是银行业数据中心面临的一大挑战。书中介绍了一种基于容器化技术和自动化调度平台的解决方案,能够实现资源的秒级调度和弹性伸缩。这种“按需分配、动态调整”的模式,不仅极大地节约了资源成本,也确保了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者在描述这些实践时,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到操作细节,例如如何进行资源池的划分、如何制定资源分配策略、如何进行容量规划等,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这些实践背后的逻辑和操作方法。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管理体系如何赋能银行业数据中心时,对于“成本效益”的考量,是我认为非常务实且具有指导意义的一部分。在任何一个商业组织中,成本控制都是一项重要议题,而数据中心作为IT投入的大头,其成本效益的管理尤为关键。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倡导压缩成本,而是提出了一种“价值驱动的成本管理”理念。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将IT投入与业务价值进行关联,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最大化IT投资的回报。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云计算与混合云的成本优化策略”的讨论。作者深入分析了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在成本、安全、合规等方面的优劣势,并结合了银行的实际业务场景,提出了具体的成本优化方案。例如,如何通过资源弹性伸缩、预留实例、以及成本监控和告警等手段,来有效控制云上的IT支出。此外,书中还分享了一些关于“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和“能源效率提升”的实践经验,这些看似微小的成本优化措施,累积起来却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评分

这本书对于“卓越运营”的追求,让我看到了银行业数据中心从“合格”到“优秀”的飞跃。它不仅仅是满足于服务的可用性,而是致力于实现最高效、最稳定、最经济的运营模式。作者通过对“流程优化”和“绩效管理”的深度剖析,为读者揭示了实现卓越运营的路径。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六西格玛”和“精益生产”等管理工具,识别并消除运营中的浪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事件管理”和“问题管理”的实践案例。它不仅仅是记录和处理故障,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通过建立清晰的事件响应流程、问题分析机制以及知识库的不断完善,数据中心能够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极大地降低了服务中断的概率,提升了客户满意度。这种对运营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实现卓越运营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管理体系与银行业数据中心融合的过程中,对“创新”的理解是如此的透彻和多元。它并非局限于技术上的推陈出新,而是将创新的触角延伸到了管理模式、流程设计、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业务驱动的IT创新”这一章节的论述。作者强调,数据中心的创新不应是闭门造车,而应紧密围绕银行业务的发展需求,通过技术手段赋能业务,解决业务痛点,创造新的业务价值。书中通过一个生动的金融产品创新场景,展示了数据中心如何通过灵活的架构设计和快速的数据分析能力,支持新产品的快速上线和迭代,极大地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 另外,作者在书中对“数据治理”这一创新管理体系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是将数据仅仅视为IT的资产,而是上升到了企业战略的高度,强调了数据质量、数据标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书中提出了“全生命周期数据质量管理模型”,详细介绍了如何从源头控制数据质量,如何通过自动化工具进行数据清洗和校验,以及如何建立数据追溯机制。这对于银行业这种对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极高的行业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数据治理本身就是一种管理体系的创新,它能够将分散、碎片化的数据资源整合成统一、可信的“数据资产”,从而释放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现代数据中心建设中的重要性。过去,人们往往更关注冰冷的设备和代码,而忽略了驱动这一切的“人”。这本书则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置于管理体系的核心位置,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高绩效的IT团队,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实现高效的协同工作。 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关于“技能升级与知识共享”的章节。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IT人员的技能更新至关重要。作者提出的“持续学习与赋能计划”,包括了定期的技术培训、跨部门的学习交流、以及鼓励员工参与开源社区等多种方式,为数据中心人才的持续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书中还强调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如何建立有效的知识库,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沉淀下来,避免重复犯错,从而形成组织的持续学习能力。这种对人才的重视,让我看到了数据中心在追求技术卓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于“战略协同”的深刻洞察深深吸引。这本书不仅仅关注数据中心自身的管理体系建设,而是将其置于整个银行业务发展的宏观视野之下,探讨如何通过精密的管理体系,实现数据中心与银行整体战略的深度协同。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数据中心的规划与银行的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如何通过前瞻性的技术布局,为银行未来的业务创新提供支撑。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数据驱动的战略决策”的论述。作者强调,数据中心不仅仅是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中心,更是银行洞察市场、理解客户、制定策略的重要支撑。通过建立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数据中心能够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帮助银行做出更明智的战略决策。例如,如何通过分析客户行为数据,识别潜在的商机;如何通过监测市场趋势数据,调整产品策略。这种将数据中心视为银行战略的“信息引擎”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其在推动银行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往,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技术更新和性能提升,而忽略了其对环境和社会的长远影响。本书则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数据中心的管理体系中,提出了一系列绿色、节能的实践方案。其中关于“能效管理体系”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机房布局、采用高效制冷技术、引入智能电源管理系统等方式,来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作者还分享了某银行数据中心在实施绿色节能改造后,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并获得了相关环保认证的案例。 此外,书中关于“低碳化运营”的探讨也极具前瞻性。作者强调,数据中心的碳排放已成为重要的环境议题,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IT架构、延长设备生命周期、推广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来减少碳足迹。令人欣喜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例如如何进行碳排放的量化和评估,如何设定减排目标,以及如何将绿色原则融入采购和运营的每一个环节。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实现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逐步达成。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管理体系如何支撑银行业数据中心时,对“合规性”的关注程度和深度,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鲜有见到的。在金融行业,合规是生命线,而数据中心作为承载海量敏感数据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合规性更是重中之重。作者并没有将合规视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其内化为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技术手段,主动满足并超越监管要求。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合规性风险管理框架”,从数据隔离、访问控制、审计追踪等多个维度,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让我颇为赞赏的是,书中对于“监管科技(RegTech)”在数据中心合规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它不再是简单的手动报告和审计,而是通过智能化的工具,实现对监管政策的自动解析、合规风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以及自动化合规报告的生成。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合规管理的效率,也降低了因人为疏忽而导致的合规风险。此外,书中还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监管要求进行了梳理和比较,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具实践性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在阐述管理体系如何赋能银行业数据中心时,对“敏捷性”的强调是我认为最具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在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中,数据中心的响应速度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打破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模式,拥抱敏捷理念,实现业务需求与IT交付的快速对接。书中详细介绍了“DevOps”在银行数据中心的应用,如何通过自动化工具链,将开发、测试、部署、运维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高频次的版本发布和快速的业务迭代。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服务目录”和“自助服务平台”的构建的阐述。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堆砌,而是管理体系的创新。通过建立清晰的服务目录,业务部门可以像浏览商品一样,快速找到并申请所需IT资源和服务。而自助服务平台的引入,则让业务部门能够摆脱对IT部门的过度依赖,自行完成一些简单的配置和部署操作,极大地提升了了IT服务的效率和响应速度。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路,让我看到了数据中心如何从一个幕后的支持者,转变为一个赋能业务创新的核心引擎。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彻底颠覆了对银行业数据中心原有认知的著作。在阅读之前,我一直认为数据中心的核心就是硬件的稳定运行和基础的IT运维,但本书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将“管理体系”这一看似与冰冷机器略有距离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数据中心的日常运作之中。作者并非空泛地谈论理论,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日益严峻的监管压力下,银行数据中心如何通过优化管理体系,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赋能”的战略转型。 其中,关于风险管理体系的章节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一套贯穿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机制。这不仅仅是IT风险,更包含了业务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等多个维度。作者提出的“矩阵式风险管理框架”,将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责任清晰界定,避免了责任真空。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于如何将敏捷开发理念融入风险管理流程的探讨,这在传统金融IT领域是相当创新的。通过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方式,数据中心能够更快速地响应新的风险点,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后再去补救。此外,书中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剖析,结合了最新的安全技术和合规要求,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性极强的指导。这种立体化的风险管理视角,让我意识到,一个健康高效的数据中心,绝不能仅仅依赖技术,更需要一套 robust 的管理体系来保驾护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