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妇科学(第9版)》特点:
1.坚持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
2001年,在规划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经过两版教材的实践,证明该运作机制科学、合理、高效,符合新时期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机制,能够有效解决中医药事业人才培养日益紧迫的需求。因此,本套教材坚持采用这个运作机制。
2.整体规划,优化结构,强化特色
“‘十二五’行规教材”,对高等中医药院校3个层次(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多个专业(全覆盖目前各中医药院校所设置专业)的必修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在数量上较“十五”(第七版)、“十一五”(第八版)明显增加,专业门类齐全,能满足各院校教学需求。特别是在“十五”“十一五”教材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材结构,强化特色,重点建设主干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验实践类教材,推出部分数字化教材。
3.公开招标,专家评议,健全主编遴选制度
本套教材坚持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公正遴选主编的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制订了主编遴选评分标准,排除各种可能影响公正的因素。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评议,遴选出一批教学名师、教学一线教师担任主编。实行主编负责制,强化主编在教材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材质量提供保证。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一、夏、商、西周时代
二、春秋战国时代
三、秦汉时代
四、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五、唐代
六、宋代
七、金元时代
八、明代
九、清代与民国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二章 女性的生殖脏器
第一节 阴户、玉门
一、阴户
二、玉门
第二节 阴道、子门
一、阴道
二、子门
第三节 胞宫
第三章 女性的生理特点
第一节 女性的生理基础
一、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
二、脏腑与胞宫
三、天癸的生理基础与作用
四、气血对胞宫的生理作用
第二节 女性的特殊生理
一、月经
二、带下
三、妊娠
四、产育
第四章 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
第一节 病因
一、淫邪因素
二、情志因素
三、生活因素
四、体质因素
第二节 病机
一、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
二、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
三、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第五章 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
第一节 四诊要点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二节 辨证要点与常见证型
一、脏腑辨证
二、气血辨证
三、常见证型
第六章 妇科疾病治法概要
第一节 补肾滋肾
一、补肾益气
二、滋肾益阴
三、温肾助阳
四、温阳行水
五、滋肾养肝
六、温肾健脾
第二节 疏肝养肝
一、疏肝解郁
二、疏肝泻火
三、泻肝除湿
四、疏肝理脾
五、调肝补肾
六、养血柔肝
七、平肝潜阳
八、镇肝息风
……
各论
附论
前言/序言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以下简称:“十二五”行规教材)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依据行业人才培养和需求,以及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新发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的主持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在总结历版中医药行业教材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全国公开招标、专家委员会严格遴选主编、各院校专家积极参与编写的行业规划教材。鉴于由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六版以前称“统编教材”),进入2000年后,已陆续出版第七版、第八版行规教材,故本套“十二五”行规教材为第九版。
本套教材坚持以育人为本,重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展现我国中医药教育、医疗、保健、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力争成为符合教育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坚持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
2001年,在规划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经过两版教材的实践,证明该运作机制科学、合理、高效,符合新时期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机制,能够有效解决中医药事业人才培养日益紧迫的需求。因此,本套教材坚持采用这个运作机制。
2.整体规划,优化结构,强化特色
“‘十二五’行规教材”,对高等中医药院校3个层次(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多个专业(全覆盖目前各中医药院校所设置专业)的必修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在数量上较“十五”(第七版)、“十一五”(第八版)明显增加,专业门类齐全,能满足各院校教学需求。特别是在“十五”“十一五”优秀教材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材结构,强化特色,重点建设主干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验实践类教材,推出部分数字化教材。
3.公开招标,专家评议,健全主编遴选制度
本套教材坚持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公正遴选主编的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制订了主编遴选评分标准,排除各种可能影响公正的因素。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评议,遴选出一批教学名师、教学一线资深教师担任主编。实行主编负责制,强化主编在教材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材质量提供保证。
《中医妇科学(第9版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用)》图书简介(不包含本书内容) 一、 概览与定位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女性健康奥秘与疾病防治的学术专著,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介绍传统中医在妇科领域的理论精髓、临床实践与发展前沿。内容覆盖了从中医基础理论在妇科领域的独特应用,到女性生殖生理、病理变化,再到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以及妇科养生保健、调经安胎等多个维度。本书的研究对象聚焦于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在不同生命周期(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所面临的健康挑战,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且具有传承性的中医妇科知识体系。 本书的编写遵循学术严谨、临床导向的原则,力求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内容组织力求科学合理,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学习需求。 二、 核心内容板块(设想) 本书可能涵盖以下几个核心内容板块,每个板块都将深入挖掘中医在妇科领域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1. 中医妇科学基础理论: 女性生理特点与中医学的认识: 深入阐述“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等中医基本理论在妇科中的具体体现。分析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过程的中医病机和生理调控。探讨“七七”等年龄周期对女性生理功能的影响。 妇科病因病机: 详细论述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致病因素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重点分析痰、湿、瘀、热、虚等妇科常见病机。 妇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介绍中医“四诊”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特殊应用,如望诊(面色、舌象)、闻诊(分泌物气味)、问诊(月经、白带、带下、不孕、胎产等)、切诊(脉象)等。 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阐述中医妇科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介绍调经、理气、活血、化瘀、补虚、清热、除湿等多种治法。 2. 月经病: 月经生理与周期调控: 详细介绍正常月经的生理周期,以及其与肾、冲任、天癸、胞宫等脏腑、经络、生理物质的密切关系。 月经病辨证论治: 重点讲解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痛经、闭经、崩漏等常见月经病。对每种病症,从病因病机、症状体征、诊断要点、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特定类型月经病的分析: 例如,可能包含对经前期紧张综合征(PMS)等现代医学关注的疾病,从中医角度进行辨析和论治。 3. 带下病: 带下生理与病理: 阐述正常带下的生理功能,以及其异常改变(量、色、质、味)所反映的病理。 带下病辨证论治: 详细介绍由湿热、脾虚、肾虚、肝郁等原因引起的带下症,包括白带异常、阴痒、阴蚀等。讲解相应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药。 4. 妊娠病: 妊娠生理与中医认识: 探讨中医对于受孕、妊娠过程的认识,包括肾气、冲任、胎动等概念。 妊娠期常见病证: 重点阐述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妊娠水肿、妊娠眩晕、妊娠淋症、妊娠腹痛等妊娠期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 安胎与保胎: 介绍中医保胎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常用的安胎方药。 5. 产科病: 分娩生理与产程: 从中医角度分析正常分娩的生理过程。 产后病: 详细讲解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血晕、产后水肿、产后郁冒、产后虚脱等产后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 难产与助产: 探讨中医在处理部分难产情况下的理论与方法。 6. 癥瘕及妇科杂病: 癥瘕的认识: 介绍中医对女性腹部包块性疾病的认识,包括其成因、病机与辨证。 妇科肿瘤与囊肿的辨证: 可能涵盖对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现代医学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思路和治疗原则。 妇科炎症的辨证: 探讨盆腔炎、附件炎等常见妇科炎症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其他妇科杂病: 如不孕症(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认识、辨证论治)。 7. 妇科肿瘤与养生保健: 妇科肿瘤的中医认识: 可能从肿块、癥瘕等角度,结合病因病机,阐述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和辅助治疗思路。 妇科养生保健: 强调“治未病”的思想,介绍不同生命周期女性的养生之道,如经期、孕期、产后、更年期的饮食起居调养,以及情志、运动等方面的保健方法。 特色疗法与方药: 可能介绍一些经典且行之有效的妇科方剂、中成药,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外治法等特色疗法在妇科病治疗中的应用。 三、 理论深度与临床价值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既符合中医理论体系,又贴近临床实践的知识框架。在理论层面,它将深入剖析中医对女性生命过程的独特理解,挖掘历代医家在妇科领域的智慧结晶,并可能结合现代生理学、病理学等知识,对中医理论进行补充和阐释。 在临床层面,本书将提供详实的辨证要点、明确的治疗原则、精选的经典方剂以及临床经验方。对于每一种疾病,都将提供多角度的分析,指导临床医生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本书的编写还将注重实用性,尽可能地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诊疗方案,以期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 目标读者群体 本书的编写对象主要面向高等院校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同时,对于对中医妇科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如医学院校教师、研究人员,以及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医健康养生知识的社会人士,本书也将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 五、 期望与展望 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够系统地梳理和传播中医妇科学的经典理论与临床经验,为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中医妇科人才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期望能够促进中医妇科学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服务于女性健康。本书的宗旨在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提高女性健康水平贡献中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