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婦科學(第9版)》特點:
1.堅持采用“政府指導,學會主辦,院校聯辦,齣版社協辦”的運作機製
2001年,在規劃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五”規劃教材時,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製定瞭“政府指導,學會主辦,院校聯辦,齣版社協辦”的運作機製。經過兩版教材的實踐,證明該運作機製科學、閤理、高效,符閤新時期教育部關於高等教育教材建設的精神,是適應新形勢下高水平中醫藥人纔培養的教材建設機製,能夠有效解決中醫藥事業人纔培養日益緊迫的需求。因此,本套教材堅持采用這個運作機製。
2.整體規劃,優化結構,強化特色
“‘十二五’行規教材”,對高等中醫藥院校3個層次(研究生、七年製、五年製)、多個專業(全覆蓋目前各中醫藥院校所設置專業)的必修課程進行瞭全麵規劃。在數量上較“十五”(第七版)、“十一五”(第八版)明顯增加,專業門類齊全,能滿足各院校教學需求。特彆是在“十五”“十一五”教材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教材結構,強化特色,重點建設主乾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增加實驗實踐類教材,推齣部分數字化教材。
3.公開招標,專傢評議,健全主編遴選製度
本套教材堅持公開招標.公平競爭、公正遴選主編的原則。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教材辦公室和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教材建設研究會,製訂瞭主編遴選評分標準,排除各種可能影響公正的因素。經過專傢評審委員會嚴格評議,遴選齣一批教學名師、教學一綫教師擔任主編。實行主編負責製,強化主編在教材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教材質量提供保證。
內頁插圖
目錄
總論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 中醫婦科學的定義與範圍
第二節 中醫婦科學發展簡史
一、夏、商、西周時代
二、春鞦戰國時代
三、秦漢時代
四、魏晉南北朝及隋代
五、唐代
六、宋代
七、金元時代
八、明代
九、清代與民國
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二章 女性的生殖髒器
第一節 陰戶、玉門
一、陰戶
二、玉門
第二節 陰道、子門
一、陰道
二、子門
第三節 胞宮
第三章 女性的生理特點
第一節 女性的生理基礎
一、衝任督帶四脈與胞宮
二、髒腑與胞宮
三、天癸的生理基礎與作用
四、氣血對胞宮的生理作用
第二節 女性的特殊生理
一、月經
二、帶下
三、妊娠
四、産育
第四章 婦科疾病的病理特點
第一節 病因
一、淫邪因素
二、情誌因素
三、生活因素
四、體質因素
第二節 病機
一、髒腑功能失常影響衝任為病
二、氣血失調影響衝任為病
三、直接損傷胞宮影響衝任為病
第五章 婦科疾病的診斷要點
第一節 四診要點
一、望診
二、聞診
三、問診
四、切診
第二節 辨證要點與常見證型
一、髒腑辨證
二、氣血辨證
三、常見證型
第六章 婦科疾病治法概要
第一節 補腎滋腎
一、補腎益氣
二、滋腎益陰
三、溫腎助陽
四、溫陽行水
五、滋腎養肝
六、溫腎健脾
第二節 疏肝養肝
一、疏肝解鬱
二、疏肝瀉火
三、瀉肝除濕
四、疏肝理脾
五、調肝補腎
六、養血柔肝
七、平肝潛陽
八、鎮肝息風
……
各論
附論
前言/序言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以下簡稱:“十二五”行規教材)是為貫徹落實《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教育部關於“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設的若乾意見》和《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精神,依據行業人纔培養和需求,以及全國各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新發展,在國傢中醫藥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的主持下,由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教材辦公室、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教材建設研究會,采用“政府指導,學會主辦,院校聯辦,齣版社協辦”的運作機製,在總結曆版中醫藥行業教材的成功經驗,特彆是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全國公開招標、專傢委員會嚴格遴選主編、各院校專傢積極參與編寫的行業規劃教材。鑒於由中醫藥行業主管部門主持編寫的“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六版以前稱“統編教材”),進入2000年後,已陸續齣版第七版、第八版行規教材,故本套“十二五”行規教材為第九版。
本套教材堅持以育人為本,重視發揮教材在人纔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展現我國中醫藥教育、醫療、保健、科研、産業、文化等方麵取得的新成就,力爭成為符閤教育規律和中醫藥人纔成長規律,並具有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的優秀教材。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堅持采用“政府指導,學會主辦,院校聯辦,齣版社協辦”的運作機製
2001年,在規劃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五”規劃教材時,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製定瞭“政府指導,學會主辦,院校聯辦,齣版社協辦”的運作機製。經過兩版教材的實踐,證明該運作機製科學、閤理、高效,符閤新時期教育部關於高等教育教材建設的精神,是適應新形勢下高水平中醫藥人纔培養的教材建設機製,能夠有效解決中醫藥事業人纔培養日益緊迫的需求。因此,本套教材堅持采用這個運作機製。
2.整體規劃,優化結構,強化特色
“‘十二五’行規教材”,對高等中醫藥院校3個層次(研究生、七年製、五年製)、多個專業(全覆蓋目前各中醫藥院校所設置專業)的必修課程進行瞭全麵規劃。在數量上較“十五”(第七版)、“十一五”(第八版)明顯增加,專業門類齊全,能滿足各院校教學需求。特彆是在“十五”“十一五”優秀教材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教材結構,強化特色,重點建設主乾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增加實驗實踐類教材,推齣部分數字化教材。
3.公開招標,專傢評議,健全主編遴選製度
本套教材堅持公開招標.公平競爭、公正遴選主編的原則。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教材辦公室和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教材建設研究會,製訂瞭主編遴選評分標準,排除各種可能影響公正的因素。經過專傢評審委員會嚴格評議,遴選齣一批教學名師、教學一綫資深教師擔任主編。實行主編負責製,強化主編在教材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教材質量提供保證。
《中醫婦科學(第9版 供中醫學、針灸推拿學等專業用)》圖書簡介(不包含本書內容) 一、 概覽與定位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女性健康奧秘與疾病防治的學術專著,旨在係統性地梳理和介紹傳統中醫在婦科領域的理論精髓、臨床實踐與發展前沿。內容覆蓋瞭從中醫基礎理論在婦科領域的獨特應用,到女性生殖生理、病理變化,再到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辨證論治,以及婦科養生保健、調經安胎等多個維度。本書的研究對象聚焦於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特點,以及在不同生命周期(青春期、育齡期、更年期)所麵臨的健康挑戰,緻力於為讀者提供一套全麵、係統、實用且具有傳承性的中醫婦科知識體係。 本書的編寫遵循學術嚴謹、臨床導嚮的原則,力求在繼承祖國傳統醫學寶貴經驗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醫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內容組織力求科學閤理,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實踐的深度,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學習需求。 二、 核心內容闆塊(設想) 本書可能涵蓋以下幾個核心內容闆塊,每個闆塊都將深入挖掘中醫在婦科領域的獨特視角和方法: 1. 中醫婦科學基礎理論: 女性生理特點與中醫學的認識: 深入闡述“女子以血為本,以肝為先天”等中醫基本理論在婦科中的具體體現。分析月經、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過程的中醫病機和生理調控。探討“七七”等年齡周期對女性生理功能的影響。 婦科病因病機: 詳細論述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緻病因素對女性生殖係統的影響。重點分析痰、濕、瘀、熱、虛等婦科常見病機。 婦科疾病的診斷方法: 介紹中醫“四診”在婦科疾病診斷中的特殊應用,如望診(麵色、舌象)、聞診(分泌物氣味)、問診(月經、白帶、帶下、不孕、胎産等)、切診(脈象)等。 婦科疾病的治療原則與方法: 闡述中醫婦科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原則。介紹調經、理氣、活血、化瘀、補虛、清熱、除濕等多種治法。 2. 月經病: 月經生理與周期調控: 詳細介紹正常月經的生理周期,以及其與腎、衝任、天癸、胞宮等髒腑、經絡、生理物質的密切關係。 月經病辨證論治: 重點講解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痛經、閉經、崩漏等常見月經病。對每種病癥,從病因病機、癥狀體徵、診斷要點、治法方藥等方麵進行係統闡述。 特定類型月經病的分析: 例如,可能包含對經前期緊張綜閤徵(PMS)等現代醫學關注的疾病,從中醫角度進行辨析和論治。 3. 帶下病: 帶下生理與病理: 闡述正常帶下的生理功能,以及其異常改變(量、色、質、味)所反映的病理。 帶下病辨證論治: 詳細介紹由濕熱、脾虛、腎虛、肝鬱等原因引起的帶下癥,包括白帶異常、陰癢、陰蝕等。講解相應的辨證分型和治療方藥。 4. 妊娠病: 妊娠生理與中醫認識: 探討中醫對於受孕、妊娠過程的認識,包括腎氣、衝任、胎動等概念。 妊娠期常見病證: 重點闡述妊娠嘔吐、胎動不安、妊娠水腫、妊娠眩暈、妊娠淋癥、妊娠腹痛等妊娠期常見病癥的辨證論治。 安胎與保胎: 介紹中醫保胎的原則與方法,以及常用的安胎方藥。 5. 産科病: 分娩生理與産程: 從中醫角度分析正常分娩的生理過程。 産後病: 詳細講解産後惡露不絕、産後腹痛、産後發熱、産後血暈、産後水腫、産後鬱冒、産後虛脫等産後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 難産與助産: 探討中醫在處理部分難産情況下的理論與方法。 6. 癥瘕及婦科雜病: 癥瘕的認識: 介紹中醫對女性腹部包塊性疾病的認識,包括其成因、病機與辨證。 婦科腫瘤與囊腫的辨證: 可能涵蓋對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現代醫學常見婦科疾病的中醫辨證思路和治療原則。 婦科炎癥的辨證: 探討盆腔炎、附件炎等常見婦科炎癥的中醫辨證與治療。 其他婦科雜病: 如不孕癥(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法方藥)、更年期綜閤徵(中醫認識、辨證論治)。 7. 婦科腫瘤與養生保健: 婦科腫瘤的中醫認識: 可能從腫塊、癥瘕等角度,結閤病因病機,闡述中醫對惡性腫瘤的認識和輔助治療思路。 婦科養生保健: 強調“治未病”的思想,介紹不同生命周期女性的養生之道,如經期、孕期、産後、更年期的飲食起居調養,以及情誌、運動等方麵的保健方法。 特色療法與方藥: 可能介紹一些經典且行之有效的婦科方劑、中成藥,以及針灸、推拿、拔罐、外治法等特色療法在婦科病治療中的應用。 三、 理論深度與臨床價值 本書旨在構建一個既符閤中醫理論體係,又貼近臨床實踐的知識框架。在理論層麵,它將深入剖析中醫對女性生命過程的獨特理解,挖掘曆代醫傢在婦科領域的智慧結晶,並可能結閤現代生理學、病理學等知識,對中醫理論進行補充和闡釋。 在臨床層麵,本書將提供詳實的辨證要點、明確的治療原則、精選的經典方劑以及臨床經驗方。對於每一種疾病,都將提供多角度的分析,指導臨床醫生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本書的編寫還將注重實用性,盡可能地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診療方案,以期在解決臨床實際問題中發揮積極作用。 四、 目標讀者群體 本書的編寫對象主要麵嚮高等院校中醫學、針灸推拿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中醫、中西醫結閤臨床工作的醫務人員。同時,對於對中醫婦科學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如醫學院校教師、研究人員,以及希望瞭解和學習中醫健康養生知識的社會人士,本書也將提供寶貴的參考價值。 五、 期望與展望 本書的齣版,希望能夠係統地梳理和傳播中醫婦科學的經典理論與臨床經驗,為培養新一代高素質的中醫婦科人纔提供堅實的學術基礎。同時,也期望能夠促進中醫婦科學的傳承與創新,推動其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服務於女性健康。本書的宗旨在於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提高女性健康水平貢獻中醫智慧。